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着陆,三个机场全部落入德国人手中。27日,弗赖伯格鉴于制空权完全为敌人所掌握,决定撤退他的部队,从5月28日到6月1日,二万八千名守军中有一万四千多人撤退到埃及。
第十章 德军入侵俄国 1941年6月22日至12月5日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就决定发动一次征服俄国的战役,这次战役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巴巴罗萨”,到1941年2月底已拟订好,不过他的那些军事指挥官对之仍然有点怀疑。这个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达列宁格勒…莫斯科…伏尔加下游一线,这样,德国除了能控制波罗的海和黑海外,还能得到乌克兰的谷物,顿涅茨盆地的煤和锰,以及高加索的油田。希特勒由于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国家运用闪电战术得手,深信如在初夏发动攻击,在俄罗斯的冬天来到之前就能达到目的。希特勒原来打算在5月15日开始进攻,但是由于英国对希腊的干涉,使进攻推迟到6月22日。
这次进攻采取了和1939年9月对波兰成功地使用的战略战术大致相同。但是1941年6月22日进攻时所使用的兵力在数量上比那次超过一倍以上(那次是五十二个师,这次是一百十三个师);除了冯·包克陆军元帅和冯·伦斯德陆军元帅指挥的两个集团军群以外,又新加了一个北方集团军群,由里特尔·冯·莱布陆军元帅指挥,直指波罗的海沿岸诸省和列宁格勒。这一年早些时候占领罗马尼亚直到普鲁特河一线后,使南方集团军群(冯·伦斯德)能够迂回绕过喀尔巴阡山这道屏障。每一集团军群都配有大队的飞机支援。
面对这一大群令人可畏的集团军,俄国人最初只能调动约一百个师的兵力,也组成了三个集团军群,由伏罗希洛夫元帅、铁木辛哥元帅和布琼尼元帅指挥。对付二千七百架到三千架德国飞机,俄国人只能出动约一千五百架飞机投入空战。
一开始,德军的进攻是按照计划进行的,特别是在北方战区。一星期之内,冯·莱布占领了里加,冯·包克占领了明斯克。到7月中旬,冯·包克已经推进五百英里,正在逼近斯摩棱斯克。南方的进军速度稍慢。冯·伦斯德的军队自西面和西南向基辅集中进攻,遇到猛烈的抵抗一直到8月中旬才抵达敖德萨和尼古拉耶夫。俄国人没有重犯波兰人把大量军队部署在前线的错误。由于缺乏良好的公路和必须变换俄国铁路系统的轨距,也耽误了德国的供应部队和火车。9月上半月,展开了这一战役的主要战斗。中央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装甲集团军,与南方集团军群的冯·克莱斯特装甲集团军在洛克维查会师,完成了对基辅的包围。于是俄国人放弃了第聂伯河战线,到10月底,冯·伦斯德已到达了塔甘罗格…哈尔科夫…库尔斯克一线。
在极北方,冯·莱布在9月中旬就进入到可以进击列宁格勒的距离之内,但是,要攻入这个城市的一切企图都失败了。中路的战斗则更加激烈。从7月中旬到10月初,冯·包克一直被阻在斯摩棱斯克。经过大量的增援后,他倾全力向莫斯科发动猛攻,到10月15日已进至离这个首都不到六十五英里的莫扎伊斯克。德军虽作了巨大的努力,想南北夹击吃掉莫斯科,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从莫扎伊斯克前进一步。朱可夫元帅这时指挥着莫斯科前线,因为基辅失陷以后,铁木辛哥元帅已接替布琼尼在南方战区的职务去了。在南方战区,冯·曼施泰因在11月初就已攻占彼列科普地峡,侵入克里米亚;22日,冯·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占领顿河沿岸的罗斯托夫。但是在这里,德军的攻势又成了强弯之末。俄国人留有充分的后备军,以保持他们一千英里长的战线完整无损,11月20日,俄国的冬季就来到了,比通常要早三个星期。到了12月5日,德国人的攻势显然已以双方僵持而告终,主要目标没有达到,尽管他们已占领了大片苏联领土,红军仅仅被俘损失的人数就达一百万以上。
第二编 瓜分东北欧 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
第一章 波兰
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字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附带有一个秘密附属议定书,记载了里宾特洛甫和他的东道主就德苏在东欧势力范围的分界线问题举行“绝密会谈”的结果。议定书对于分属于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的地区万一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作好准备。在波罗的海国家方面,立陶宛的北方边界将是两个势力范围的分界线,这就是说: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分给俄国,而立陶宛分给德国。双方同意(据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说,这是他主动提出的)维尔纽斯应被认为是立陶宛的一部分;在议定书的条文中,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纽斯地方的利益”,虽然这片地方的界线没有划定。在波兰,分界线大致是沿着“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
里宾特洛甫和俄国的领导人还讨论了在根据协议瓜分波兰以后,保持残存的波兰国家的问题。德国人在征服波兰以后,有一段时期继续打着这个主意,在这一阶段,斯大林似乎也赞成有这种可能性。8月间在莫斯科会谈时,对于“保持一个独立的波兰就双方的利益来说是否有需要,以及这个国家的边界该如何划定”这个问题,没有作出结论。议定书中是这样说的,这个问题“只是在政治情况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才能明确规定”,不过两国政府表明了它们的意图,无论如何要以“友好的谅解”来解决这一问题。
当代的西方观察家在评述1939年波兰被瓜分时,既不知道8月23日有一个秘密议定书,也忘记了希特勒在他那本成为纳粹德国圣经的书中发表的对付俄国的长远计划,他们总认为,由于波兰有很大一部分领土,包括某些最有价值的财富,落入俄国人手中,因而纳粹一定大为不安和不满。事实上,根据战后公布的德国外交文件来看,德国政府与苏联政府达成交易后,主要关心的似乎倒是怕俄国人不去分他们的那份赃物,而使德国人处于尴尬的地位。德军开始进入波兰两天以后,里宾特洛甫就已开始催促俄国人在他们的一边进军了。里宾特洛甫在9月3日晚间发给驻莫斯科的德国大使舒伦堡的一份“特急电”和“绝密电”中,指示他立刻和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讨论俄国介入的问题。
我们确切指望'里宾特洛甫说'在几个星期内决定性地打败波兰军队。然后我们要以军事占领来保住在莫斯科时规定为德国利益范围的那部分领土。然而,为了军事上的理由,我们自然也不得不对当时驻在属于俄国利益范围的波兰领土上的波兰武装力量继续采取行动。
因此舒伦堡追问,“要俄国军队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去对付在其利益范围内的波兰军队并占领这块地方,苏联是否并不认为是可取的”。照里宾特洛甫的意见,这不仅是为了让德国人安心,而且也是“符合莫斯科协议的意义和苏联利益的”。
舒伦堡日益急迫地追问苏联政府的意图,莫洛托夫避而不作出肯定的答复,拖延了十天。9月5日,莫洛托夫认为“具体行动”的时间还没有来到,“操之过急”,可能“促进对手的团结”。9日,他提出希望在几天之内行动,但是第二天又收回了这句话,他解释说,苏联政府“对于德国在军事上的意想不到的迅速成就,感到十分惊讶”,并预告舒伦堡说,红军可能再需要两三个星期才能完成准备工作。14日,莫洛托夫转告舒伦堡说,红军的准备工作比预期的要快,不过他又说,他的政府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想等到华沙陷落后再说。里宾特洛甫在15日答复说,预计不出几天,就可占领华沙。他欢迎苏联政府表示“将在军事上插手,并且现在就打算开始军事行动”。这样可以免得德国人“必须一直追到俄国边境去消灭波军残部”,还可以防止在德国势力范围以东的地区出现政治真空的危险——在这些地区,德国人“无意进行任何政治的或行政的活动”。16日,舒伦堡按照里宾特格甫的指示,明确要求苏联政府“现在就定一个开始出兵的日期和时刻”,对此莫洛托夫回答说,“即将”进行干涉。到17日凌晨2时,斯大林才当着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的面,正式通知舒伦堡,红军四小时后将“沿着波洛茨克到卡美涅次…波多尔斯基全线”(即从俄国、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交界点到罗马尼亚边境)开出国境。
苏联政府对于保证采取军事行动之所以抱犹豫态度,似乎不仅由于需要时间去完成准备工作(如果这的确不单是一个借口的话),而且也由于想找一个体面的借口去进行干涉。9月10日,莫洛托夫告诉舒伦堡说,苏联政府已打算乘德国继续进军的机会,宣布波兰正在土崩瓦解,因此苏联必须援救受到德国“威胁”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这种说法可以使苏联的干涉在群众面前师出有名,同时使苏联不暴露出侵略者的形象。
俄国人想借口德国威胁在波兰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作为他们干涉的动机,这种主意德国政府自然是不喜欢的。“指定这样一种动机'里宾特洛甫9月15日打电报给舒伦堡说',要实行起来的确是完全不可能的。这将直接违反德国的本意,德国的本意仅仅限于谋求尽人皆知的与德国生死攸关的利益。”反过来,里宾特洛甫建议,为了“在政治上支持苏联出兵”,发表一个德苏联合公报,声明:鉴于以前那种形式的波兰政府已经垮台,德国政府和苏联政府认为,在那些与它们的利益当然有关的地区恢复和平与秩序,乃是它们共同的责任。9月16日,舒伦堡把这一电文交给莫洛托夫,莫洛托夫毫不让步。他告诉德国大使,苏联政府打算采取这样的方针:等到波兰国家不复存在,因而同波兰缔结的一切协定也归于无效,那时第三方面的国家可能会利用出现的混乱局面,浑水摸鱼;苏联政府乃认为有责任进行干预,以保护它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同胞”。莫洛托夫承认,“苏联政府提出的理由,含有刺激德国人感情的口气”,但是他要求,“鉴于苏联政府的困难处境”,德国人不要对这点小事介意。苏联政府“不幸实在看不出有可能找到其他任何理由,因为苏联以前从来没有为它居住在波兰的少数民族同胞的困境操过心,目前的干涉,对外界总得找个借口,以言之成理”。莫洛托夫说,苏联政府打算等红军一出国境,就立刻利用这些理由在广播中和报刊上做文章(事实上,苏联政府已经在开始制造理由了,9月14日的《真理报》和15日的《消息报》上,都有文章痛斥波兰人压迫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苏联政府还将发同样内容的照会给波兰大使和全体驻莫斯科的外交使节。
德国政府不能阻止苏联政府对本国人民作它所要作的宣传,9月17日早晨,莫洛托夫通过广播告诉俄国人民,红军已经进入波兰,莫洛托夫的广播同以及当天在全国各地召开的会议上的发言和决议,其基调都是“援救我们被压迫的同胞”。不过舒伦堡还是使苏联政府对它给波兰大使的照会作了某些修改。17日凌晨,斯大林在接见德国大使时,宣读了这一照会的草稿,当大使提出三点异议时,“斯大林非常愿意修改其内容,这才使这份照会似乎能令人满意了。”这份修改过的照会于当天递交波兰大使,并分发给所有其他各国的外交使节。另一方面,德国政府接受了斯大林提出的联合公报的草稿,这份公报于18日晚间在德俄两国的电台上广播,内容如下:
为了防止对于德苏军队各自在波兰作战的目的产生种种无稽的谣言,德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声明,德苏军队的活动并不含有任何违反德苏两国利益的目的或违反德苏两国缔结的互不侵犯条约的精神和条文的目的。相反,德苏军队的目的,是要在波兰恢复由于波兰国家的瓦解而遭到破坏的和平与秩序,同时帮助波兰人民创造新的政治生活条件。
苏联政府认识到,如果等到德军继续前进,一直前进到使居住在波兰东部诸省的乌克兰人与白俄罗斯人感到需要俄国的保护时,苏联政府再向本国人民和全世界证明自己的军事干涉是师出有名,工作固然要容易做一些,不过苏联政府又担心,德军一旦越过8月23日划定的德俄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以后,德国的军事领导人不愿意从已占领的俄国一侧的土地上撤退。俄国人出兵以前,在舒伦堡与莫洛托夫的会谈中,这个问题已提出过不止一次,德国人欲消除俄国人的疑虑,一再保证,他们将严格按照在莫斯科达成的交易行事。然而,俄国人还是不相信。18日,当舒伦堡在和斯大林讨论发表一项联合公报时,斯大林说:“多少有点突然,在苏联方面,还有某些怀疑,不知道德国统帅部届时是否会把军队……撤退到已经商定的一线(皮萨河…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桑河)。”舒伦堡提到他已经对莫洛托夫作过保证,并且指出,德军撤退到商定的界线是符合德国利益的,“因为这样做可以把部队用于西线”。斯大林回答说,他并不怀疑德国政府是有信用的,不过“凡是军人都不愿放弃已占领的土地,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于是德国大使馆武官“插嘴说,德国军队完全按照元首的命令行事”。在这次会见以后,舒伦堡请求里宾特洛甫,“有鉴于斯大林出名的猜疑态度”,授权他“再发表一个这种性质的声明,以消除斯大林最后的疑虑”。19日,里宾特洛甫指示舒伦堡通知斯大林,说德国外交部长已“明确命令”他告知斯大林,由元首授权在莫斯科达成的协议“当然要予以遵守”,这些协议被认为是“德苏之间新的友好关系的奠基石”。
结果,俄国对于德国可能不遵守协议的怀疑证明是没有根据的。在俄国开始出兵的两三天内,在比亚威斯托克的一次会议上协调了德俄两国的军事行动,凡是德国部队在某些地区已经越过8月23日议定书所规定的分界线,深入一百五十英里或一百五十英里以上的,立刻开始撤退到四条河流的分界线。
9月17日清晨,俄国以大批装备精良的部队开始侵入波兰,几乎不曾遇到什么抵抗,在一个星期之内挺进了大约一百五十英里——差不多到了寇松线。驻在东部各省的波军在9月的第三周中溃不成军,俄国人的进攻完全出乎波军的意外。俄国人散发的传单上印有德军进攻范围的地图,以涣散波军的士气,入侵者还造谣说,他们是来打德国人,而不是来打波兰人的。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指靠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大力合作,这些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波兰东部各省的人口中形成多数。
因此,从军事观点来看,俄国人的任务很轻松,但是在他们那条线的最北面一段,政治形势错综复杂,使他们不得不谨慎行动。我们已经知道,8月23日的秘密议定书对维尔纽斯地区没有划定德苏利益范围的分界线。9月16日,俄国入侵波兰的前夕,莫洛托夫急切地询问舒伦堡,“是否已和立陶宛就维尔纽斯地区,特别是谁将去占领这个城市的问题,达成某种协议”。他说,苏联政府“绝对要避免和立陶宛冲突”。德国人对这一询问如何回答,没有资料可查。但在9月18日,俄国军队进入了维尔纽斯城。
9月19日,科夫诺的半官方广播声称维尔纽斯是立陶宛合法的首都,同一天,莫洛托夫与立陶宛公使会晤以后,在莫斯科发表了一项声明,说苏联的目标只是占领波兰统辖的白俄罗斯部分和乌克兰部分。
苏联政府亟欲避免与立陶宛冲突,其原因不久就清楚了。9月19日,舒伦堡得到通知说,苏联政府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和德国政府共同明确地建立波兰的地方组织了”,并且希望立刻就此问题在莫斯科进行谈判。斯大林不再想赞成“残余波兰的存在了”,他建议,波兰领土应绝对沿8月23日规定的分界线划分。23日,里宾特洛甫接受邀请参加第二次莫斯科会议,表示沿着四条河流来划分的办法,“大体上”符合他的政府的观点。
然后斯大林更加明确地摊了牌。他于9月25日晚上接见舒伦堡时,提出建议,要德国放弃对立陶宛的要求,以换取卢布林省以及整个华沙省一直东至布格河的领土,以此作为讨论的基础。他暗示,残余的波兰国家的存在,将来可能在德苏两国之间产生摩擦。如果德国接受他的建议,苏联将“立刻根据8月23日的议定书解决波罗的海国家的问题,希望在这件事上德国政府慨然给予支持”。
里宾特洛甫第二次访问莫斯科从9月27日晚上一直待到29日中午。这次会议缔结的德苏“边界和友好条约”,签署的日期是9月28日,但是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实际上是在29日上午五时签字的。
条约规定:在“以前的波兰国家领土之内”,德苏双方的“各自国家利益”的分界线将在所附议定书中详细说明,双方承认这一分界线是确定不变的;这一解决办法应被认为是德俄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关系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不容许“第三方面的任何干涉”。在一项秘密议定书中,苏联政府保证,对于要从其辖区内迁移走的德侨或德国血统的人将不加阻挠,而德国政府则对其辖区内的乌克兰人或白俄罗斯人,也承担同样的义务。此外还有两个秘密议定书,一个规定各方都必须镇压任何影响对方领土的波兰人的骚乱,另一个是按照9月25日斯大林的建议,修改8月23日秘密议定书的条款,将立陶宛与卢布林省以及华沙省的一部分交换。与此同时,必然还作出了规定,或者达成了谅解,认为(苏瓦乌基那小块地区”(在东普鲁士与立陶宛之间)也应该从俄国改划到瓜分波兰的分界线的德国一侧,因为议定书还规定,一旦苏联政府“在立陶宛领土上采取特别措施以维护其利益”时,就应该在先前的立陶宛…波兰边界线的最西北一段上,稍微作一点对德国有利的调整,就是把原先为波兰领土的苏瓦乌基那小块地区扩大一些。最后,两国外长签署了一项声明,目的在按照德国政府的意图去说服西方国家接受在波兰的既成事实。
9月28日双方在莫斯科同意的分界线,自立陶宛…波兰边界的南端起,向西延至奥古斯托夫以北的东普鲁士边界(从而把苏瓦乌基那小块地区改划入分界线的德国一侧)。然后分界线沿东普鲁上边界到皮萨河,再沿皮萨河和纳雷夫河到奥斯特罗伦卡,然后向东南延伸至努尔与布格河相会合。再沿布格河向东南,直到克里斯特诺波尔,由此转向西,到达普热米什耳以北的桑河,然后沿着蜿蜒曲折的桑河延伸至斯洛伐克与喀尔巴阡山的卢西尼亚交界的地方。
新的瓜分线的最南面一段和8月23日所划的那条线是一样的。因此苏联政府保有了利沃夫及其制糖和纺织工业,以及大约百分之八十的油田,包括德罗霍贝什和博雷斯拉夫的油井,这是两次大战之间波兰产油最多的地方。沿桑河来划分,还使俄国与匈牙利有了一个共同的边界(匈牙利这时占领了喀尔巴阡…卢西尼亚),并可以防止德国和罗马尼亚建立直接的联系。更北面一些,这条线向东移,使德国控制了几乎整个维斯杜拉河流域,也控制了整个华沙(根据8月23日的协议,俄国可以占领维斯杜拉河东岸的普腊加郊区)。在苏瓦乌基地区突出部分,德国获得了若干有价值的农田。
从民族学上说,9月28日的分界线比8月23日的分界线合理一些。又有大片纯粹或者主要由波兰人居住的地区(包括约有三百万波兰居民的卢布林省)归于德国,而差不多所有白俄罗斯人或乌克兰人占多数的地区还是归于俄国。第二次的分界线——第一次也是这样——与波兰人在居民中占多数的那些地区的东边界线(即寇松线)有显然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修改后的分界线,仍然把纳雷夫河上游左岸以东波兰人居住的地区划给了俄国。按照英国的估计,俄国占有寇松线以西的土地,约有八千平方英里。
占领苏瓦乌基地区突出部分的俄国军队已经在10月的第一个星期内撤退,10月14日,德国最高统帅部宣布,划归德国的全部领土已由德国军队占领。在这期间,10月4日签订了一份议定书,规定为划定地面界线而成立一个德苏委员会。委员会立即开始工作,分界工作在1940年2月底完成。分界线全长九百英里,其中有三分之二是沿着河流的,而在“旱地”上,则用界桩明确标出一条十五英尺宽的分界地带。有些地方的分界线要经过原始森林,就用电锯在林间开出一条道路。据报纸报道,在河流和界桩后面,分界线的两边立刻开始筑起了防御工事。
1939年9月28日的德苏协议规定了德苏两国在波兰占领区的分界线,在该协议签字后五个星期内,德国把占领的大部分土地并入德国的版图,俄国则把占领的全部土地并入俄国的版图。德国占领区内的行政机构在本丛书的另一卷中加以叙述;这里只是简略地叙述两次大战之间波兰东部各省的几百万居民变成苏联公民的过程。
根据1939年9月28日德苏协议划归苏联的波兰各省,由占领当局组成两大行政区:西乌克兰(大致相当于东加利西亚和沃林)和西白俄罗斯(包括普里皮亚特沼地,格罗德诺整个省,以及维尔纽斯地区中没有交给立陶宛的那些部分)。
当红军于1939年9月17日开始侵入波兰时,铁木辛哥将军是南方战区的最高指挥员,北方是科瓦列夫将军。最初,由军事委员会管理占领区,但尽快地在每个区建立起临时行政机构,南方的行政中心是利沃夫,北方是比亚威斯托克。这些临时行政机构的成员包括当地居民和红军军官以及俄国的政治委员。城市成立了工人纠察队,农村成立了村苏维埃和保卫委员会。
10月7日,临时行政机构发出公告,号召人民选举国民议会。成立了委员会来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和监督实际选举。在西乌克兰,选举委员会的委员绝大多数是利沃夫市和利沃夫地区推举的,但是也有两个委员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派来的;而在西白俄罗斯,选举委员会成员之一是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
选举定在10月22日举行,在选举前的两个星期内展开了宣传运动。苏联两个占领区的宣传工作,遵循了完全一样的方针,其目的是要获得人们对四点要求的支持,这四点是作为居民的“要求”提出和通知全体候选人的。四点要求是:(1)在以前的波兰领土上建立苏维埃政权;(2)西乌克兰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西白俄罗斯并入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3)没收大地产;(4)银行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选举程序是按苏联的模式进行的:就是,十八岁以上的居民普遍有选举权,无记名投票,总而言之是有名无实的。然而选出的代表与居民的比例大约是一比五千,在苏联则是一比三十万。实际上,象在苏联一样,每一个选区只能有一个候选人,因此主要关心的是对候选人的提名,而不是实际的选举。
在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候选人大多数是农民,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寥寥可数。不出所料,波兰人在两个地区都是极少数;波兰血统的候选人,在乌克兰占百分之二十七,在白俄罗斯占百分之十三。在候选人中,俄罗斯人的百分比很小。
根据苏联官方数字,在选举那一天(1939年10月22日),西马克兰选出一千四百九十五名候选人,西白俄罗斯选出九百二十七名候选人;在西乌克兰,大约四百五十万选民中据说有百分之九十二点八三投了票,而在西白俄罗斯的数字,则是二百五十多万选民中有百分之九十六点七投了票。在乌克兰有四十万张票,在白俄罗斯差不多有二十五万张票,是反对候选人的,换句话说就是无效的;在乌克兰有十一个区必须进行第二次选举,因为那里的候选人未能得到绝对多数的选票。据说反对票数目最多的是比亚威斯托克省,这个省在苏联占领区中波兰人口比例最大,这似乎表明俄国报纸声称选举是自由和“民主”的说法,并非完全虚构。
10月22日选出了两个占领区的国民议会,10月26日到30日,两个国民议会分别在利沃夫和比亚威斯托克召开议会,按照人们的期望和根据选举运动的“要求”通过了四项宣言,这样就决定了它们所代表的地方应当并入苏联。最后一幕戏于11月1日在莫斯科上演,西乌克兰的四十三名代表和西白俄罗斯的四十名代表出席了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次(特别)会议,会议通过一项法令,批准两个占领区并入苏联,立即生效。新并入的地区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代表,以及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苏维埃的代表,到以后在1940年3月24日选举时产生。
1939年9月1日德军开始迅速攻入波兰和德国空军对华沙狂轰滥炸后,波兰政府已无法再留在首都,到了9月的第一个周末,莫希齐茨基总统和他的阁僚们已迁到了卢布林。他们在那个城市只作了短暂的停留,后来又在普里皮亚特沼地中的卢茨克稍稍耽搁,于9月14日到达毗连罗马尼亚边界的扎列施基。9月17日早晨,总统听到红军越过俄波边界,就决定离开波兰。17日晚上,他和那些仍然留在国内的部长们从库特越过国境到了罗马尼亚。
大多数派驻波兰的外交代表,包括英法大使,都跟着波兰政府在波兰转移,在总统离开波兰后几个小时以内,也都出了波兰国境。9月18日,波兰驻伦敦和巴黎的大使在一份正式指控苏联侵略的照会中,声言保留政府“呼吁盟国根据有效的条约而承担起义务”的权利。19日,英国政府就时局发表了一个官方声明,宣称“根据苏联政府提出的理由”,不能认为苏联的进攻“是有理的”。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丝毫改变政府的决心,在全国的全力支持下,去履行对波兰的义务,全力以赴,进行战争,直到达到目的为止”。9月20日,首相在下院重复了这一声明,同一天,法国政府作了不很明确的公开保证,表示继续支持波兰。
9月17日,莫希齐茨基总统在越过国境以前,发表了一项声明,宣布“为了保护共和国的象征和保护宪法权力的泉源”,他已决定离开波兰,并且宣布他将在某个可以保证政府行使主权的地方建立行政中心,政府从那里可以关注共和国的利益。在这一阶段,莫希齐茨基总统显然打算把政府迁到巴黎。他们这时正以难民的身分进入罗马尼亚,总统希望罗马尼亚政府能尊重它与波兰的同盟,准许他偕同阁僚们从罗马尼亚离境。
然而罗马尼亚政府立刻受到德国的强大压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