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面和东南方面,相反地墨索里尼建议打一场运动战以击败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消耗战略。波兰和其他受到保证的国家如希腊、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等,在别国,甚至俄国,能够出来援助它们以前,就可以被完全击溃。西方民主国家在准备打一场消耗战。德国和意大利必须用立即控制住整个多瑙河和巴尔干地区的办法来对付敌人的这种战略。它们决不能满足于那些国家的宣布中立。它们必须占领这些领土并利用它们。这样它们就能既保护它们的后方,又得到粮食和原料的供应。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可以看作是轴心国的走卒。墨索里尼建议,经希特勒批准后把这些考虑作为德意两国总参谋部拟订计划时的依据。
卡瓦莱罗于5月31日自罗马启程去柏林就任钢铁公约所规定设置的军事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的副主席,他留在柏林一直到6月10日。他于6月3日把这份备忘录交给了里宾特洛甫,里宾特洛甫在三天后告诉阿托利科说,希特勒原则上同意墨索里尼的意见,但希望再进一步讨论这件事,因此他建议,这两位独裁者应该在夏末以前在勃伦纳山口会晤。据里宾特洛甫说,希特勒已经提议过他应该去佛罗伦萨作一次私人访问,但是,那样的话,十月份将是最早的适宜时间。没有说什么更加明确的话,但是墨索里尼看来似乎已相信,在他和德国人之间,现在已经差不多有了一项对于遵循卡瓦莱罗备忘录中所表明的政策的共同谅解,特别是关于至少在三年内避免战争的谅解。
日子一天天很快地过去了,但是墨索里尼或齐亚诺对于在勃伦纳山口会晤的建议都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威廉街德国外交部的反纳粹官员们日益急切希望这一会晤能够实现,如果可能的话就在7月举行,他们希望届时墨索里尼会反对希特勒的计划,从而推迟战争,直到民主国家已经强大得使轴心国家再也不敢攻击它们为止。通过阿托利科,德国一再(例如,在6月15日)提醒意大利政府;但是齐亚诺。他的注意力6月间主要集中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各国方面,只是责怪阿托利科惯于危言耸听。然而,6月底但泽的局势又告紧张之后,他指示阿托刊科立即往见里宾特洛甫,表明“我们在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即使是最严重的情况下,自然决不会退缩,但我们希望能及时了解事情的真相,以便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不论是军事方面的还是道义上的”。但是他的焦虑不安似乎并不是十分严重的。同时,墨索里尼象过去一样,准备向希特勒提出不是为自己谋利益的忠告,拟订了一项举行但泽公民投票的方案。7月4日,当洛雷因递给他一封张伯伦打来的关于德国对但泽提出要求以及因而危及世界和平的私人电报时,墨索里尼决心要推倒张伯伦的论据,他狠狠地宣称,如果英国意味着要为波兰而战争,则意大利也将为德国而战。
按照齐亚诺7且2日的指示,阿托利科于6日在里宾特洛甫欢迎访问德国的保加利亚总理乔塞瓦诺夫的宴会上设法同里宾特洛甫作了一次谈话。根据阿托利科的生动报告所作描述,这次谈话是特别有意义的。据阿托利科说,里宾特洛甫一开始就讥笑关于德国将在但泽搞暴动的谣传是“纯粹捏造”。但是,如果波兰胆敢进攻但泽,德国就要在四十八小时之内解决但泽问题——在华沙解决!如果法国干预但泽问题,并且因此而促使一场全面战争爆发,那就随它便吧;德国正求之不得。法国将被“歼灭”!英国,如果它敢妄动,就要给大英帝国带来毁灭。俄国?将要有一项俄德条约,俄国是不会进军的。美国?德国元首的一次演说就足以击败罗斯福;美国人是无论如何不会动的。害怕日本(不管有没有同盟条约,它将站在轴心国一边),将使得美国不敢轻举妄动。
(阿托利科报告说)我惊讶地倾听着里宾特洛甫按德国的如意算盘描绘的这一战争图景,他的想象力现在已经把它深深印入他的头脑中,再也磨灭不掉了。……最后,根据我的领会,我注意到,领袖和元首两人完全同意,意大利和德国是正在为一场不是马上就会打起来的战争进行准备。
阿托利科然后两次询问里宾特洛甫,德国方面难道没有意思要“挑动”波兰动手吗。里宾特洛甫明确地宣称,元首“无意挑起一场会酿成全面战争的冲突”。并且说,无论如何,如果德波关系变得更坏,意大利将随时获得通知。
(阿托利科评论说)要里宾特洛甫作出明确的结论是困难的。事实是,他除了自己的看法外什么也看不见——这真是一种令人惊奇的看法,他只看到一种完全有把握的德国在每一领域和对一切外来者的胜利。他今天的深信不疑,就好象六个星期或六年以后那样的充分。对于其他一切事物他是两眼模糊完全看不清楚的,只好依赖元首的智慧和天才了——不过我想,他实际上是对的。如果我自己对元首缺乏信心,我将会不仅仅是心神不安,而是简直要惊恐万分了。……总而言之,我想,就目前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如果我没有这种信念,我将要求去亲自会见元首。无论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同希特勒交换一下意见是唯一有点用处的事情,但那是专门属于我们的领袖的禁区啊。
里宾特洛甫建议以8月4日作为勃伦纳山口会晤的日期。齐亚诺(他对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的会晤并不感兴趣)于7月9日答复说,除非迫切需要立即举行这次会晤,他宁愿把它推迟到9月份,并选择意大利北部的某个城市作为会晤地点以代替勃伦纳山口。7月11日,阿托利科给罗马发去一封紧急请求信,要求接受德国的建议,立即举行两位独裁者的会晤而不再拖延。他的信念是,希特勒在采取不能挽回的行动以前,希望会见墨索里尼,而且德国人之所以建议以8月4日作为会晤的日期,是因为在波兰公路变得泥泞难行以前,这是让德国人还来得及在波兰境内打一个战役的最后日期了。“因为元首希望(他也确实希望)避免一场全面战争,因此就期望他也能避免可能会酿成一场全面战争的每一件事情,这种论点是没有根据的。”如果错过了磋商的机会,希特勒很可能会径自作出一个不可改变的决定,到那时再要使意大利的外交能够劝阻他就为时太晚了。这封写给内阁秘书长安富索的信,由他呈交给墨索里尼,因为齐亚诺不在。7月13日,里宾特洛甫从萨尔茨堡打电话给柏林,询问有否收到罗马的答复。7月15日阿托利科终于能够去告诉希特勒说,墨索里尼已决定于8月4日在勃伦纳山口同元首会晤。
齐亚诺返回罗马时,已不能改变墨索里尼的决定了,但是他仍然并不认为,危机已迫在眉睫。他多少有点被阿托利科7月11日的信件打扰得心绪不宁,信中预测德国对波兰的行动不会迟于8月10…15日;来自意大利驻布拉格领事的德国部队调动的最初消息也使他感到不安。但是他以下述的做法表示了他对阿托利科的不满:他把递交德国政府的意大利建议,不直接送给阿托利科本人,而是交给齐亚诺的连襟、驻柏林大使馆参赞马季斯特拉蒂,并通知阿托利科要带领马季斯特拉蒂一同前去。
建议注明的日期是1939年7月24日,它是用墨索里尼的名义以第三人称写成的。在前面开始处有这样一个声明:如果希特勒认为打一场战争的适当时机现在果真已经到来,意大利将百分之百地表示同意;如果德国被迫动员,意大利将于同一时刻采取同一行动,因为它衷心愿意以全部兵力来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个冗长文件的其余部分充满了主张推迟战争的论据和另一种选择的建议。
被提出来的推迟战争的论据是:如果德国在但泽采取行动,不仅波兰,而且法国和英国也会参战;从战略和战备角度来判断,时机还不成熟;西班牙现在不可能重新拿起武器了,但以后能够而且会站在轴心国一边作战的;现在已不能用出其不意的袭击来制胜民主国家。因为两个独裁者受不了让他们的勃伦纳山口会晤显得毫无结果,墨索里尼建议,他们应当提议召开一次由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波兰和西班牙六国参加的欧洲会议(这样就把俄国、美国和日本排除在外),或许再加上一位代表小中立国家之一的观察员列席。这一策略将打乱各民主国家的舆论,可能会使它们强迫波兰对德国的要求作出让步,而且,无论如何,如果战争日后终于爆发,也将使轴心国家处于有理地位,使民主国家处于理亏地位。
当阿托利科和马季斯特拉蒂7月25日及时地把这份备忘录送给里宾特洛甫时,他以毫不掩饰的厌恶表情把它收了下来。他暗示,这份备忘录可以看作是一个削弱力量的迹象,并宣称,如果德国被视为力量在削弱,它将会失败。他不同意意大利备忘录中关于在欧洲会议上轴心国家将处于比民主国家有利的地位的说法。然而,他还是向意大利来客们作了保证:希特勒“完全同意墨索里尼的看法,认为在目前避免一场全面战争是妥当的;他一定采取克制态度,决不采取可能会引起这样一场战争的行动”。但阿托利科无论如何并不相信他说的话。
7月28日,在里宾特洛甫同突然返回柏林的希特勒商量以后,并且在阿托利科通过电话同在罗马的齐亚诺也磋商之后,阿托利科在柏林再次会见了里宾特洛甫。里宾特洛甫又一次迫切要求举行希特勒…墨索里尼会谈,而且这次不仅用他本人的名义还用了希特勒的名义来提出这一要求。他说,一切不测之事现在都可能发生,所以最好能由两位独裁者来预先加以讨论。对于波兰的挑衅,希特勒肯定会立刻作出强烈的反应——另外一种办法是,如果他们两人会晤了,他们就可以决定不去理睬波兰的挑衅,如果挑衅来临的话。对里宾特洛甫来说,这一会晤似乎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取的。元首在采取可能涉及他的盟友的行动以前,将乐于同意大利领袖磋商。里宾特洛甫的这些话,实际上是说,希特勒如果不预先把他已经决定要做的事告诉墨索里尼,他会觉得这是很不礼貌的。拟议中的在勃伦纳山口举行的会晤,将清楚地表明,现在钢铁公约已使意大利同德国结合成一体,希特勒已经成了整个轴心的元首,因而墨索里尼也不再是意大利的领袖了。
然而,希特勒立刻转变了方向。里宾特洛甫在7月29日避不接见阿托利科,30日仍不见面,到了31日他方才告诉阿托利科说,元首要再过一星期或十天之后才能准备好举行会晤。里宾特洛甫现在说,意大利建议召开一次会议,但不让苏联参加,这可能会把苏联推向民主国家一边。在一封8月1日的私人信件中,马季斯特拉蒂劝告齐亚诺说(同阿托利科的意见相反),意大利不要在8月15日以前再去要求德国明白宣布:将不会让意大利接受德国的另一个既成事实。马季斯特拉蒂的劝告是,意大利的立场应该是坚持钢铁公约中关于任何一方采取行动前双方应相互磋商的规定。不管钢铁公约中有无象马季斯特拉蒂所相信的这种明确规定,根据历史经验,即使是最明白无误的书面协议,希特勒是否会遵守也是大可怀疑的,因为只要对他有利,他就会弃之不顾。
马季斯特拉蒂对齐亚诺的劝告,同齐亚诺本人的最近打算不谋而合;但到8月4日,齐亚诺开始想到,他自己应当同里宾特洛甫再会晤一次。6日,齐亚诺和墨索里尼得出结论,他们必须找到一条出路,因为轴心国正在走向战争而处境却极为不利,对意大利来说更是这样。它的黄金储备和金属库存量已经枯竭,经济的自给自足和重振军备远没有完成。“如果危机来临,我们是会打的,即使是只为了顾全我们的‘面子’也罢。但是我们必须避免战争。”7日,墨索里尼批准齐亚诺去要求里宾特洛甫举行一次会晤;同一天,齐亚诺通过电话指示阿托利科去安排这事。9日,决定会晤在萨尔茨堡举行。齐亚诺得到指示,在会谈中要坚决表示,使德波冲突只限于局部地区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时候挑起一场全面战争那是发疯,因为胜利的机会只有百分之六十,三年后才可能增至百分之八十。他还应该建议发表一项由墨索里尼亲自草拟的公报,声明两国外交部长已经以同盟的精神审查了局势,并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他们赞同通过国际谈判来解决欧洲的问题。
在访问萨尔茨堡期间,齐亚诺于8月11日在施洛斯…富许尔会晤了里宾特洛甫;12和13日,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接见了他,接见时里宾特洛甫也在座。齐亚诺在到达那天上午同里宾特洛甫的一次散步,使齐亚诺的幻想破灭了。在其后的十小时会谈中,里宾特洛甫重复了(如果可能的话,更加固执己见和更加蛮不讲理)7月25日他对阿托利科和马季斯特拉蒂讲过的话,其结果是使齐亚诺确信,里宾特洛甫有意要“挑起冲突”,而且他反对可能会导致和平解决现有危机的任何行动。“当我要求他详细说明德国的最近行动计划时(因为据他说,事态已越来越紧迫了),他不是无法回答就是不愿回答。”在圣沃尔夫冈的白马旅馆举行的宴会是一次静默无声的进餐。“我们互不信任。但我至少问心无愧。他却并非如此。”
希特勒接待齐亚诺比里宾特洛甫接待的要亲热一些,但也同样毫不宽容地坚决要进攻波兰,而且与里宾特洛甫不同,他是直言不讳的。他告诉齐亚诺说,他准备进攻波兰,并从现在起到10月15日止把它击溃。法国和英国不会有所举动,所以现在不会同它们有战争,虽然日后必然会要有一场的。俄国也不会有所举动。所以迫在眉睫的那场同波兰算帐的德波战争只能是一场局部战争。它将是“快速的、决定性的和不能改变的”。它将需要四至六周的时间,到10月15日必须结束。两位纳粹领袖都宣称,德国再也无法容忍波兰的局势,德国的荣誉已受到威胁。
对意大利提出了一项新的劝诱:对南斯拉夫采取行动,德国以前是不赞成的,现在却极力怂恿意大利去搞。希特勒解释说,最好是把伪装中立的国家一个一个地都解决掉,这是一桩容易到手的功绩,如果一个轴心伙伴能保护另一个伙伴的后方的话。南斯拉夫曾试图从西方国家重新获得保证,只要轴心国家一陷入困难之中,它就会进攻意大利。因此,意大利应当抓住“第一个有利机会就去占领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以使南斯拉夫瓦解”。在着重谈了他与南斯拉夫的交往中一直在关注意大利的利益之后,希特勒提醒齐亚诺,要注意威望方面的牺牲,这是他刚在南蒂罗尔问题上作出的,并坚决表示,在其他地区不能以此援为先例,而且的确必须以牺牲波兰来取得补偿。德国之所以能对意大利作出这样的让步,因为它的扩张方向是在东方。德国在那个地区的扩张,同意大利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是不会冲突的。
齐亚诺相当顽固地为意大利的处境辩护。他提醒希特勒,双方曾有至少在三年年不发生战争的协议。他表示,对“局势的完全出乎意外的严重性”感到惊异,在米兰或柏林时并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示意;他表示,“如果一场冲突现在已无法避免的话,意大利……自然将完全站在德国一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欢迎把一场全面冲突推迟到更晚些时候”。他还阐述了“卡瓦莱罗备忘录”的论据,把意大利的尚未准备就绪和地理上的不利条件描述成一幅无法解决的暗淡图景。希特勒承认有过在两三年内(最多三年)避免战争的协议。但是他说,波兰的挑衅迫使德国必须立即行动;他对波兰采取的行动不会促成一场全面冲突;因此他不需要向意大利请求援助。当齐亚诺坚持说西方国家肯定会出来干涉时,希特勒也毫不介意。但是,当希特勒又说这场全面战争应该趁他和意大利的领袖都还年轻时打时,齐亚诺深深地觉得,他对冲突之究竟能不能局限于一地是毫不关心的。对于墨索里尼的召开会议的计划,里宾特洛甫曾把它看作是软弱的表示而不予考虑,希特勒也只是勉强地承认它可能具有策略上的价值,而对它没有再发生进一步的兴趣。希特勒争辩说,苏联不可能被排斥于会议之外,如果让苏联参加,那它就会增强多数一边的力量来反对轴心国。他也不愿响应下面这一建议:德意两国应该在它们的公报中作出一些其他的和平姿态,这样可以给民主国家一个顾全面子的机会,并加强这些国家中反战党派的力量,其结果将是波兰很快就会孤立并不得不屈膝投降。希特勒明白表示,他最多只能等待到8月底为止,他随时都可能发动进攻。虽然他把保证团结一致和尊重意大利的利益的话全部倒了出来,而且最后一次会谈是以向意大利领袖表示热烈的恭维结束的,齐亚诺总觉得,希特勒并不关心战争可能会给意大利人民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德国人重视这个同盟,只是把它作为把敌军兵力从他们自己的战线引走的一种手段罢了。他们知道,决定战争命运的将是德国而不是意大利,而且,一俟战争结束,他们答应要施舍一些给意大利。
德国人曾建议只发表墨索里尼草拟的公报中声称德意两国看法完全一致的那部分,而把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的部分完全略去。阿托利科和马季斯特拉蒂害怕装有纳粹窃听器,就把齐亚诺拉到他所住旅馆的一间浴室中,要他坚持根本不要发表任何公报。但是,8月13日,当齐亚诺离开萨尔茨堡刚两小时之后,德意志通讯社事前没有同驻柏林的意大利大使馆商量就宣布,谈话涉及到当今的所有问题——特别注意到但泽问题——结果是取得了“百分之百”的协议。没有一个问题是悬而未决的,所以此后不再举行会谈了,因为双方都没有适当的时机。
这份德方发布的公报导致了阿托利科8月14日给齐亚诺发去一份表示愤慨的电报。他把德方的公报说成是玩弄马基雅维里式的手法,企图预先造成一种合法的局面,一方面使德国今后可以为所欲为和随时自由行动,另一方面则以钢铁公约预先规定的全部义务来明确地束缚意大利,其中包括第三条规定的,如果德国处于作战状态,意大利应立即以其全部力量援助德国。他极力主张意大利政府现在应依照第二条规定的事先磋商,特别是依照第一条所要求的缔约双方事先取得谅解来行事。他恳切要求墨索里尼现在应以坚定、准确和明白无误的措辞写信给希特勒,坚决维护意大利根据条约应享受的权利和与德国完全平等的地位。“意大利领袖,如今他是(希特勒的)盟友,应有权要求德国给予一个月的期限来探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但泽问题的办法。”
最后,意大利驻柏林大使又有了一位他的大使馆内的参赞和一位罗马的外交部长也赞同他的观点了。齐亚诺一回到罗马就向墨索里尼倾诉他内心的感受。他对德国人感到厌烦。“他们正在把我们拉进一桩我们不需要的、而且会危及政权的冒险事业中去。”意大利人民对于进攻波兰会感到震惊;考虑到德国的做法,法西斯政府完全可以毫不受拘束地宣布,意大利将不介入这场冲突。墨索里尼开始时倾向于同意这一观点,但接着而来的想法就不那么赞同了。一方面,他对纳粹对待意大利的做法深为不满,他愈来愈感到西方大国一定会出来干预,他也承认意大利还没有达到能参战的状态;但是在另一方面,他感到面子和自尊心迫使他必须同德国并肩前进,他也舍不得放弃他可以分到手的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这些赃物。假如意大利同德国闹翻之后不久德国就取得花费不大的辉煌胜利,那怎么办呢?他甚至害怕希特勒可能会从波兰挥戈南下来惩罚一个背叛的同盟者,他命令巴多里奥提出加强边防以防备德国的计划。
齐亚诺坚持想使墨索里尼反对德国。他设法打动墨索里尼的虚荣心,他提出德国首先背叛同盟的证据,他要斯塔拉切和警察厅长报告反德情绪的强烈程度。他得到法西斯党的“老警卫队”,特别是格朗迪和博塔伊的部分支持,同这些人他本来并无好感。而一向同他关系很好的斯塔拉切和阿尔菲耶里却赞同与德国携手前进。帕里亚尼将军也是如此,他在汇报陆军的实力方面硬是向墨索里尼撒谎。国王对军队或舆论并不抱有什么幻想,他希望保持武装中立,建议意大利应静待事态的发展,因为在六个月内它的地位将会变得坚强有利。
这时,随着时间的过去,墨索里尼仍然下不了决心。打给德国的电报,一个接一个地拟好后又扔掉了。8月16…17日他试图开展一项绝妙计划,它将保证使他体面地脱身,如果西方大国参战的话,或者保证使他有同南斯拉夫算帐的一天,如果西方大国让波兰自己去听天由命。但是,到17日,忠于德国的考虑再次占了优势,他不能不答应给予全面支持了。8月16日他已经令阿托利科返回萨尔茨堡,再去会见里宾特洛甫。阿托利科和马季斯特拉蒂18日带给里宾特洛甫的口信特别提到,德国已决定全力以赴对波兰作战,它深信战争将保持局部化,因此意大利当不至于被卷入。口信接着说,意大利不同意战争能够保持局部化,它在双方已同意的日期以前不可能准备好打一场欧洲之战;它相信,德国不必诉诸武力就可从波兰方面得到满足。象里宾特洛甫固执自己的意见一样,阿托利科也坚决要德国接受意大利的观点。事实上,这时双方都在直率地讲话;里宾特洛甫据说甚至还指责过阿托利科被德国的敌人所影响。那天深夜,里宾特洛甫打电话告诉阿托利科说,德国已经作出了决定。
8月19日12时30分,里宾特洛甫再次告诉阿托利科说,德国已经作出决定,这事也已通知齐亚诺。同波兰的战争将保持局部化。如果它变为全面战争,它仍将是短期的。如果战争拖长,由于可以从东欧和俄国得到供应品,轴心国也能够坚持下去。8月20日,当阿托利科带了希特勒的这一重弹德国老调的答复回到罗马时,墨索里尼要他带着意大利同意介入的承诺立即返任。至于齐亚诺,他在前一天已飞往阿尔巴尼亚,以便当他确实是在他最近取得胜利的现场时把阿农齐亚塔勋章授与他。这次访问是在他去萨尔茨堡前三天就已安排好了的。由于在罗马没有人知道他确实在哪里,同地拉那的电话联系又发生故障,所以在把他叫回来之前时间已过了好几小时。但是他终于在8月20日傍晚回到了罗马。墨索里尼于是宣称,现在“要对德国人毁约是太晚了”。全世界的报纸会指责意大利怯弱,说它没有准备好,说它在“战争幽灵”前退缩下来了。然而,8月20日下午7时,墨索里尼、齐亚诺和阿托利科一起草拟了一份给德国政府的照会,并附有当天早些时候收到的哈利法克斯的一份照会的副本和德国进攻波兰将会促成一场全面战争的其他证据。这份意大利照会草稿再次建议召开一次会议。8月21日,经过激烈争论之后墨索里尼终于同意:齐亚诺应要求同里宾特洛甫再会晤一次。并草拟了两份由齐亚诺随身带去的文件:一份是按年月次序排列的意德两国政府关于一场未来战争问题的往来文件和其他资料清单;另外一份是责备德国政府不守信义的备忘录。它还说,如果德国遭到波兰及其盟国进攻,意大利将站在德国一边进行干顶,但意大利经受不住一场欧洲战争,因而当然不会主动向法英两国开战。同一天,墨索里尼还草拟了一封给希特勒的信,信中提出四点声明,即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意大利才提供军事援助:如果德国只同波兰一国作战(希特勒已说过,在这种情况下他不需要援助);或者如果由于波兰及其盟国进攻德国因而引起一场全面故争,或者曾试图进行谈判,但由于德国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不妥协,致使谈判破裂。但是,如果德国进攻波兰,随后法英两国对德国进行反击,则意大利将保守中立。然而实际结果是,这些文件都没有向德国提出过。8月21日企图同里宾特洛甫进行接触的尝试到下午4时还未获得成功,当时他推托等稍后再给予答复。到下午10时,他打来电话说,他即将去莫斯科签署一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墨索里尼和齐亚诺随即撤回了他们要求会晤的建议。意大利在8月最后十天中扮演的角色将在本书另一部分论述。
十六年来法西斯政府在地方行政和学校教育方面一贯严厉地使用其权力,以强迫波尔萨诺和特兰托两省的二十五万讲德语的居民意大利化。一方面,政府曾作出很少一些让步:例如,一百六十三名蒂罗尔人1935年9月从拘留中和警察监视下获得释放,1934…1935年在学校课时外作了教授儿童德语的安排。在另一方面,根据1939年与教皇达成的宗教事务协议,国家所享有的新权力使得教士们在宗教事务方面保护他们的教徒的语言权利更加困难了;而1930年被任命为布里岑主教的杰伊斯莱尔主教大人,比起他的前任拉弗尔主教大人和教廷临时特派员穆特斯克内尔大人来,似乎也就更加不准备去尝试这样做了。
同时,意大利人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利害关系也更加密切了。他们把当地的水力发电能量从1919年的三万六千九百千瓦增加到1942年的四十八万三千三百七十千瓦,生产出十七亿五千万千瓦小时的电力,为全意大利发电量的十分之一。为战争打断了的进一步发展的计划还打算再增产五亿千瓦小时。许多电力输送到了意大利的其他地区,但将近半数是用于本省自己的新兴工业。蒙特卡蒂尼联合企业在梅腊诺附近的西尼戈生产氮和其他化学品;根据1934年9月28日的一项行政命令,还在波尔萨诺工业区建立了一座大型铝厂。波尔萨诺的各家工厂也制造汽车、飞机零件和特种钢。这些计划以及范围广泛的军用和民用市政工程侵占了蒂罗尔的农田和葡萄园,并把数以千计的意大利人引进了这个地区,因此,1939年波尔萨诺居民中的意大利人已较蒂罗尔人为多。对地主更为严重的威胁来自1936年为使意大利人得到土地而成立的“三威尼西亚地区国家农业复兴公司”,和1937年为了加强国家征用土地的权力而颁布的一项行政命令。
南蒂罗尔人在取得外界支持方面仍然处境很困难。特别是在1934年以后,要奥地利给予帮助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因为日益依靠意大利的奥地利政府既没有这种力量,更同它的政策不相符合。至于德国的援助,希特勒早就讲明,不允许以仅仅二十五万德意志人的重新归复来危害他认为对解救整个德意志民族关系重大的与意大利的同盟。希特勒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