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国家(苏联和日本),要比那些不这样做的国家(德国和意大利)更为明显。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加上每人工时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了苏联、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在1929年到1937年间制造业产量的提高。在上述四国中,为生产能力所制约的“潜在”经济力量,多多少少地得到“实现”。这就同法国和美国的情况形成尖锐对比,这两国生产率的提高完全表现在两国人民闲暇时间的增加,而在1937年两国的“潜在”力量同“实现”的力量之间还存在差距,由于产量重新收缩,这一差距在1938年又进一步扩大了。
上述生产的不同发展完全改变了大国制造业力量对比的模式。1937…1938年与1929年相比,或与萧条的1932年相比,各大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已经发生了变化,一如表IV所示。
表IV 相对的制造业力量(世界产量=100)
年份 美国 苏联 德国 联合王国 法国 日本 意大利 七国共计
1929 43。3 5。0 11。1 9。4 6。6 2。5 3。3 81。2
1932 31。8 11。5 10。6 10。9 6。9 3。5 3。1 78。3
1937 35。1 14。1 11。4 9。4 4。5 3。5 2。7 80。7
1938 28。7 17。6 13。2 9。2 4。5 3。8 2。9 79。9
德国的相对实力从1932年以来已有巨大增长,由于奥地利和苏台德区并入帝国又进一步得到增强,所以在1938年大德国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百分之十四点三,它的生产超过法国和联合王国生产总和。这两个国家在二十年代后期所共同享有的对德国的力量优势已经失去了。
更富有意义的是苏联在大萧条时期在大国制造业中的级别跃进到第二位,因为它没有受到大萧条的影响。一旦取得这样的地位,它就不可能回复到萧条以前的状况了。虽然它在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时候(1937年)只生产了美国产量的五分之二,却超过了德国产量的四分之一。有许多具体迹象可以证明它的伟大的成就。例如在1937年,苏联制造的汽车同德国相等,棉纱是德国的两倍,皮鞋和卷烟也是两倍,而拖拉机六倍于德国。或许在它的进展中最令人惊讶的特点是,就已查明者而言,是每一个就业的俄国工人生产率相当于,甚至高于一个英国工人或德国工人的生产率。
但是德国人和任何别人都没有过分担心俄国的力量。他们同意斯大林的看法(这种看法表明俄国人自己对自身的力量不抱幻想)。这个看法是:
一个国家工业的经济力量表现形式,不是不顾及人口多少的一般工业产量,而是工业产量同每一人口的消费量直接关联。
关于总人口中每人生产的制造单位,苏联远远落后于更为成熟的工业国家。
按人口平均每人制造品的比较产量
年份 美国 联合王国 德国 法国 苏联 意大利 日本
1937 268 198 165 108 83 63 48
1938 219 194 180 108 104 67 52
上述比率说明,对于苏联、法国、意大利和日本来说,将省下来的工业资源用于建立军事力量,要比美国、联合王国和德国困难得多。确实,因为在1938年,仅次于美国的大德国实际生产的制成品按人口平均计算要比联合王国及其四个自治领的总和还要多,或是比联合王国与法国的总和还要多,它有资格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第二个最强大的工业国,是拥有巨大军事潜力的国家。
在评估战争潜力的时候,将制造业产出分为资本货物和消费品,要比只看产量更能说明问题。因为生产工业、农业、贸易和运输设备的资本货物工业,只要稍加调整,便可照样顺利地生产军事装备和车辆。因此,每一个强国经济中的资本货物部门的规模使反映出该国的战争潜力,这比制造业总产量所反映的准确。因此,恰当的做法是首先调查一下相当发达的资本货物部门赖以生存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其次,该部门在每一个国家里以及同全世界总产出相比而言究竟有多大。
在自发的工业化条件下,如同较老的工业国成长的特点那样,资本货物工业是在消费品工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建立的。在消费品工业对机器的需求足够大的时候,生产机器才有利可图,但这不是唯一的发展模式。例如在国家指导下经过审慎计划进行工业化的条件下,就象苏联在三十年代独具一格的情况,资本货物工业的发展先于而不是后于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形成相当发达的资本货物部门的核心的,是钢和生铁工业,这两者又主要依靠煤和铁矿石。生铁工业多半设在煤和铁矿石最便于调集的地点,或是靠近煤田,或是靠近铁矿,或是在这两种原料中心中间的水路和铁路交通线上。一般地说,有效需求的结合——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国家指导的,以及可以得到的煤和矿石资源的结合是世界铁工业集中的原因:(1)以煤为基础:鲁尔、比利时南部盆地、英格兰中部、顿涅茨和库兹涅茨地区以及宾夕法尼亚西部(匹茨堡周围地区);(2)以铁矿石为基础:法国洛林、亚拉巴马(伯明翰周围地区)以及俄国的克里沃罗格和乌拉尔地区;(3)以煤和铁矿石中心之间的水路和铁路为基础:莱茵兰、美国东海岸和中西部(芝加哥周围地区),在俄国的亚速海上(靠近马里奥波尔)以及横滨…东京、八幡和神户…大阪地区。
美国和苏联是面积广袤的大陆国家,煤铁矿藏丰富。德国和联合王国也恰好拥有巨大的煤矿储量,而法国则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因此,生铁工业发展的根本条件在上述五国都已具备。但是即使在既极缺煤又极缺铁矿石的意大利和在有一些煤但几乎没有铁矿石(在获得满洲以前)的日本,生铁生产也在小规模地进行。
虽然德国和英国的生铁工业依靠进口矿石,法国的生铁工业依靠进口煤,德国和英国的矿石需要却不是从法国那里得到满足的。在三十年代后期,德国一半以上的铁矿石是从瑞典进口的,从法国和卢森堡进口的不到三分之一;英国进口的铁矿石几近一半是来自西班牙,还有从斯堪的那维亚和北非的进口各占五分之一。这还不是全部,因为德国从法国进口的矿石主要运往萨尔地区的铁厂,该地区于1935年重新并入帝国,而瑞典矿石供应鲁尔、莱茵和西里西亚地区的铁厂。从军事观点来看,有一点很重要,即德国在鲁尔的巨大铁工业对法国矿石的依赖程度要低于法国工业对鲁尔煤和焦炭的依赖程度。
钢生产的地理位置大体上取决于生铁工业的位置,除非钢厂是以熔炼废金属为主。这种例外对日本和意大利具有重要意义,这两国的钢产大部分基于利用进口的废金属。虽然德国(英国也是如此,但法国不是)炼钢的标准原料成分是百分之六十五的生铁和百分之三十五的废金属,废金属对选择炼钢厂的地理位置的吸引力不大;首先,因为生铁仍然是钢生产的决定因素;其次,因为废金属在德国钢生产中心自然增多;第三,因为废金属进口的范围,一般来自美国、比利时和荷兰,经过江河和运河到达德国生铁中心。由于水路运输的费用比铁路便宜,进口废金属不会明显影响钢厂的位置,钢厂大都设在距离生铁中心最近的地方。
鉴于这些包括煤、铁矿石、生铁和钢的重工业在任何国家的经济中对于基础牢固的资本货物部门来说所具的重要性,所以所有强国除美国和法国外都在三十年代提高了它们在世界重工业产出中所占的份额,这一点便意义深长了(见表V)。
表V 重工业原材料方面的相对对实力(百分比分布)
…… 煤 铁矿石 生铁 粗钢
1929 1938 1929 1938 1929 1938 1929 1937 1938
(世界产出=100)
苏联 2。8 9。3 4。5 18。5 4。4 17。7 4。1 13。1 16。5
大德国 13。4 15。5 3。0 6。0 16。0 22。6 15。4 14。9 20。7
意大利 0。0 0。1 0。4 0。7 0。7 1。0 1。8 1。5 2。1
大日本 2。6 4。2 0。3 1。4 1。4 4。3 1。9 4。4 6。0
英国 19。8 19。1 4。5 5。0 7。8 8。3 8。3 10。0 9。8
法国 4。1 3。9 20。6 14。2 10。5 7。4 8。0 5。8 5。6
美国 41。6 29。6 42。4 20。0 43。7 23。7 47。0 38。0 26。4
七国共计 84。3 81。7 75。7 65。8 84。5 85。0 86。5 87。7 87。1
显然,正是苏联表现出在重工业原材料的生产方面增长最为显著。二十年代末期,它在重工业原材料生产国中名列第四或第五位,而在三十年代已在铁矿开采方面占第二位,在生铁和粗钢生产方面占笫三位。在它的重工业巨大增长的同时,它的生产中心向东移了。显然是军事上的考虑起了几分作用,才有意鼓励在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建立生产中心。这两个地区在1938年占俄国钢产量的近三分之一,而传统的乌克兰生产中心约占一半。钢产量增长极快,速度仅次于苏联的是大日本,这多半是由于开发了满洲。
大德国在1938年的钢产量为二千二百万吨,超过了英法两国钢产量总和的四分之一;而以钢的实际产出计算,虽然不是以其生产能力计算,大德国已接近于美国的产出。德国按人口平均产量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高。德国钢的实力还有另外两个特点:首先,钢产出上升时出口却下降,所以可供国内之用的钢由1929年的一千零二十万吨引人注目地增加到1938年的一千八百八十万吨。国此,在纳粹统治下国内用钢量几乎增加了一倍。其次,德国象苏联一样,目的在于将它的工业在地理上进行重新布局。它计划疏散位于帝国西部和东部边境的鲁尔和西里西亚的两个重工业中心,而在德国中部的汉诺威…不伦瑞克地区以低品位矿石资源为基础建立战略上更为安全的中心:1937年在该地区建设赫尔曼·戈林帝国工厂的工程开工了。预期“新的高炉生产的生铁将占到目前产量的33%或未来产量的25%,由于德国的铁工业作了这一地理上的重新布局,重大的军事…政治需要便会得到满足了”。
因此苏联和德国重工业有计划的重新布局反映了这两国重视资本货物工业原料基地的安全。但是七国中每一国工业结构中资本货物部门究竟有多大?一切证据都使人想到德国的最大。将金属物资、光学、工程、造船、车辆和化学工业都列为资本货物工业,加上部分重工业(即生铁和粗钢),1937年整个制造业产量中资本货物部分所占份额,大体上是德国百分之五十一,美国百分之四十八,联合王国百分之四十四,日本百分之四十,苏联百分之三十九,法国和意大利各为百分之三十七。
德国以其制造业结构中最大的资本货物部门占显著领先地位,这说明在三十年代末期,它已比其他强国更多地使自己的工业经济适合最大限度的战争潜力。因为正是这些工业的产品最容易转变成武器。不过,用这个比较作基础,美国并不落后于德国多少,而且,考虑到美国利用生产能力还没有达到德国利用的程度,它的制造业产量三倍于德国,美国军事潜力的绝对和相对优势都毋庸置疑。但是以美国和联合王国为一方,以苏联和德国为另一方,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别,这对于德国的地位赋予特殊意义。从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末期,在美国和联合王国累积制成品的流量中资本货物所占份额几乎没有变化,而苏联和德国都有了相当大的增长。苏联的军事潜力在1928年构成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到1937年增加到百分之三十九,而德国在同期却从百分之四十一左右上升到百分之五十一。正是象在1928年德国经济那样完全成熟的状况下,这一向资本货物转移的做法明显反映了国家社会党政策对德国工业的冲击。
通常资本货物,尤其是机械产品的流量的大部分,是用来更换工厂和设备,或是扩大生产能力的;这不仅对于有军事潜力工业是如此,而且对于消费品工业亦然。因此,象苏联这样正在工业化的国家里,需要增加资本货物的流量以便创造更大的生产能力,而生产能力的扩大又是增加资本货物流量的必要前提。纳粹德国的情况则十分不同,那里,业已大大增加的资本货物流量不是用来建立和扩大现有的生产能力,而更确切的说——其中之一——是用于积聚军备。这一事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反映了德国领导人所希望发动的那种战争的性质,这可以大体阐明如下。
资本货物流量增加了六十亿马克,从1928年的一百一十七亿马克增加到1937年的一百七十六亿马克。同期德国工业投资总额只增加二亿马克达到1937年的二十八亿马克。由于资本货物工业的投资总额增加五亿马克达到二十二亿马克,足见军事潜力工业生产能力的微小发展,也主要靠撤掉消费品工业的投资(大约为三亿马克)的资助。用德国工业重新武装的最高负责人托马斯将军的话来说: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是,直到1937年还几乎没有从创造军备“能力”意义上讲的“深度军备”,而毋宁是最大限度地集中在立即可用的已造好的武器上面,也就是“广度军备”。
不过,德国认识到:武器的流量,尤其是武器的最终使用,也许会由于国内缺少铁矿石、石油、橡胶和有色金属而受到阻碍。这个认识导致某种“深度重新武装”。这最早在1936年德国的四年计划中提出,1937年积极推行;那一年就加速研制使用轻金属及其合金来取代铜及其合金,研制煤的氢化以取代矿物油,研制丁钠橡胶的合成生产以取代橡胶。军事潜力工业的投资总额由1937年的二十二亿马克逐步上升到1938年的二十九亿马克和1939年的三十六亿马克,表明开始脱离德国重新武装运动集中于军备本身而不是军备的生产能力的基本特征。
但是在1937年德国的军事潜力同其他大国的军事潜力相比,情况如何呢?在大国之间资本货物生产分布中,它的相对实力又是如何?在世界资本货物产量中七国的共同份额约百分之九十点五,而每一国的相对份额如下:
相对军事潜力(百分比分布)
…… 美国 德国 苏联 联合王国 法国 日本 意大利 七国合计
1937年 41。7 14。4 14。0 10。2 4。2 3。5 2。5 90。5
在1937年德国的产量不仅与法国和英国的总和相等,而且超过了苏联的产量。确实,在1938年当上述两个西欧国家的总产量略有下降的时候,大德国对它们的优势又进一步扩大了,而按照人口计算每人平均产量来衡量,它在军事潜力方面居于无可匹敌的领先地位仅次于美国。
现有的军事潜力已经转变和能够转变为武器的程度,取决于当时弹药和枪炮工厂的规模,甚至更多地取决于汽车、缝纫机和拖拉机制造厂等得以改装成生产坦克和军用载重汽车的速度。改装速度取决于资本货物部门本身的平衡程度,也就是取决于精密仪器和机床工业的规模。确实,后者是一切工业生产结构的关键,因为它保证了加工器械的制造,加工器械又制造出设备,而有了设备才能使工厂生产机械、装备,等等。
因为机床在任何国家的工业体系中都占有战略地位,对一切强国来说,易于获得加工器械的供应或者拥有机床工业都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例如,如果对机械产品的需求改变了——比如况,从一种类型的汽车改变为另一种类型,从汽车引擎改为飞机引擎,从拖拉机改变为坦克——机械工厂能够满足改变要求的速度取决于它们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同样地,由于立即的或强迫性工业化,或是由于在和平时期的生产之外加上了重新武装,对机械产品的要求增加了,那么满足这一要求的快慢又主要取决于加工器械的供应。各强国充分认识列车床、钻床、磨床、刨床、铣床、镗床和其它金属切削机械不仅对工业化而且对重新武装的极端重要性,这反映在三十年代各强国几乎都竭力增加本国机床工业的生产能力上。
从传统上说,世界最大的生产国是美国和德国,它们进口加工器械的需求是微不足道的,而上述两国即占世界加工器械出口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仅次于它们的三个主要出口国是联合王国、法国和瑞士,但是它们的进口需求与德国或美国相比则是相当大的。1938年与1928年相比,上述五国作为世界机床供应国的相对地位变比极少;但是世界机床“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增长以适应俄国和日本的工业化,日本的战争需求,和德国的,随后是法国和英国的重整军备。
建立机床工业(如日本与苏联)或是扩大已有的机床工业(如德国与联合王国)所带来的困难是巨大的,因为没有任何其他机械部门对于熟练技术工人的需要是如此之高。但尽管由于缺乏技术构成了发展加工器械生产能力的主要障碍,然而正是加工器械供应的不足制约了工业化的速度,制约了工业为军备目的的再转变。拥有加工器械工业的另一固有的困难是,在正常时期它对商业盛衰的周期性的波动极为敏感。它是机械部门最捉弄人和最倒霉的分支之一;美国人称之为“宴会或灾荒”工业,因为对加工器械的需求取决于对资本货物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在商业盛衰的周期性中其波动要比对消费品的需求更为剧烈。但是三十年代不是正常时期;对商业周期的考虑可以被那些早已从事对它们经济生活的计划工作的国家和那些意识到军事方面的需求的国家置于不顾。
在大萧条时期,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加工器械生产严重下降。如果不是苏联大量购买机床,产量下降的幅度本来可能更大。结果,与其他一切经济指数的发展相反,德国和联合王国的加工器械出口指数在萧条期间实际上是增加了。只是由于这些重要供应,尤其是德国的供应的援助,作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象征的“从上面的革命”才得以切实进行。但是,在得到最先进的机械设备供应以后,俄国人不失时机地分析了西方技术创造的奇迹,并为他们自己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加速生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不得不进口的机器、加工器械等项产品”,并将机床工业的地位提高到“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以便满足国民经济对机床的需求,并使苏联在这个领域里获得技术上和经济上的独立”。俄国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目标是减少加工器械的进口,1933年以后这一目标即已达到,另一目标是在1937年生产四万台金属切削机床。不过,尽管成就巨大,俄国总的生产仍旧远远落在德国的后面,德国在1938年生产了约十八万台加工器械。
与苏联机床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匹敌的是日本类似的增长。到1932年为止,日本大部分的需求靠从美国和德国进口。但在随后的几年中,加工器械工业的雇工人数估计由1929年的七千五百人增加到1938年的约三万人。1938年机床产值约四百七十万英镑,而1935年联合王国的产值为八百二十万英镑——不过这仅是二万一千人的劳动力生产的。由于加工器械生产能力的扩大,日本生产与加工器械需求的比率也随之增大,但是不象苏联的情况,日本的加工器械进口额继续上升。这一点就意味着基于工业化和战争需要的需求速率,比国内加工器械生产增加的速率更高。
在1938年的前十年期间,机床生产能力不仅在苏联和日本得到了扩大,而且在德国和英国那些更加成熟的工业国也得到了扩大。从1928年到1936年,德国的总产值翻了一番,在联合王国,已制成的加工器械出售值在1935年至少比以前的任何一年要高百分之三十;上述两国的机床生产能力在1935…1936年以后都有相当大的扩大。这种扩大主要由于缺乏技术工人而受到限制。但是,虽然德国的加工器械生产能力提高,产量增加一倍多,而它的加工器械出口额从1932年到1939年却大约与1929年相同,它的加工器械生产的巨大增长完全被德国自身的机械工业所吸收了。这种在帝国内“可供使用的加工器械”数量增加,就象钢产量增加一样,促进了迅速重新武装,而这在德国当时正在进行,而且这样做也提高了它把资本货物工业的大部份和迅速实现战争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如果一旦有此需要的话。
同德国形成强烈对比的另一个加工器械净出口大国,即美国,供应世界的加工器械数量越来越多,至少部分原因是国内市场不能吸收现有产量。美国加工器械生产工业的雇工人数和总产值在1937年和1929年差不多。如果加上机床附件,总产量的增加至多约百分之十。但是美国的出口额增加了百分之五十。确实,它在1939年的加工器械出口额几乎比1929年高二倍,这就意味着在加工器械的产量不变的情况下,美国正在装备联合王国和法国的机械工业(两国占美国出口额的一半以上),以及日本工业,而不是装备它自己的。
机床工业在联合王国工业结构中所占的地位不如在德国和美国的那么重要,英国加工器械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也不如英国其他机械产品。因此在1935…1936年,以雇工人数和产量而言,英国加工器械工业的规模只有德国的四分之一,而在总的经济活动迅速增进时,英国某些特殊机械部门感到严重缺乏加工器械。英国许多加工器械工厂甚至不能在一年之内交货;作为国防协调大臣,托马斯·英斯基普爵士于1936年5月向下院作第一次工作报告时承认,他着急的是,计量工业和加工器械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方能着手大量生产武器弹药。与此同时,英国机床的出口量下降而进口量增加得相当多。确实,英国于1938年仅从德国进口的加工器械就比前几年从所有国外供应者那里进口的还要多。联合王国的机械类贸易就象日本和苏联一样,在所有比较先进类型机床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德国和美国,正如英国贸易统计资料所清楚地表明的,进口加工器械的平均值每吨要高于出口的加工器械平均值。德国加工器械工业对英国的总的异常优势,可以从一件事上概括出来,1938年以前十年的每一年,德国出口的机床数量就超过了英国加工器械的产量。
此外,德国在1938…1939年不仅生产了比联合王国多一倍以上的类似机床,而且在它经济部门中还拥有一百三十万加工器械的库存,这个数目至少是英国工业可用库存的两倍。美国经济部门的加工器械库存量略低于德国的库存量,而苏联只有德国库存的三分之一。但是德国除了加工器械库存和现行生产的数量优势以外,还拥有最大份额的多用途机床,因而德国在重新武装的势头中改装和平时期的工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装备都要好,由于缺乏加工器械而形成生产上的障碍的可能性较少。
到1932年为止,德国的重整军备一直受到充分的遏制;但是到1938年它已拥有一支庞大而装备精良的军队,它在第一线的飞机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这一成就是将那些自二十年代末期以来其生产能力没有很大变化的工厂的资本货物流动量加以扩大的报偿。这也意味着国家社会党人正在获得大萧条以前在德国开展的工业现代化和合理化运动的好处。因此基本的军备潜力早在1929年即已存在。那个时候未能生产大量武器:首先是因为条约义务限制生产某些类别的武器;其次,在魏玛政权下,连续几届德国政府都真诚地相信能够以和平方式解决现存的冲突;第三,因为赔偿的“沉重负担”阻止了任何以重整军备形态给人民加上额外负担的漫不经心的企图。对于这种企图,德国有些政党倒总是乐于支持的。
在国社党人上台的时候,上述限制性的三条都消失了。他们立即开始了冲突的准备,包括武器、建立兵工厂、要塞、兵营、士兵津贴和口粮等在内的军事支出由1932年的七亿二千万马克提高到1933年的十九亿马克和1934年的三十亿马克。1934年的数额几乎相等于1929年军费和赔偿费的总和。但是1929年的这项支出相当于德国国民生产或收入净额的百分之三点五,而1934年则相当于大约百分之五。相比之下,法国于1934年用于军费上的款项约占国民生产净值的百分之四,而英国在那一年不到百分之三。
德国的军费支出继续猛增;同意大利和日本一样,从1934年到1935年军费支出增加了一倍以上。除了苏联以外的其他强国,在加紧军事方面的努力上步伐缓慢。日本在中国的屡次成功,德国和日本退出国联,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德军于1936年3月占领莱茵兰以及后来该地区的重新军事化,日本于1937年军费支出的巨大增长,甚至1937年11月关于远东问题的布鲁塞尔会议的解散——所有这些都不曾使英国和法国受到剧烈的震惊,从而迫使它们把军费支出增加到德国从1935年到1936年,又从1936年到1937年所达到的水平。只是1938年3月奥地利被兼并和1938年9月苏台德区投降德国,才使英法两国的军费支出在1937年到1938年增加的比率高于除日本以外的所有国家。美国制造业的产量和军事潜力三倍于德国,却在整个三十年代对这种不均衡的军备竞赛置身事外。确实,美国的孤立主义,无论在精神上和事实上,使德国领导人有理由相信,可以实际上排除美国参与欧洲大陆上任何一场冲突的可能性。
虽然大多数国家的政府粗略地了解军费支出的进程,上述累积支出只是不完全地关涉到对真正战备的估计。因为没有关于马奇诺和齐格飞防线、机场、轰炸机和战斗机、军服、口粮、军饷等在累积支出中所占比率的具体情报,对一个国家同另一国家真正军事实力加以比较,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上述障碍之外,同样困难的是得出用一种货币在每一具体的支出项目中反映不同货币的真正购买力的兑换比率。正是出于这一理由,下列的表VI中关于1938年军事支出总额以及1933年到1938手的军事支出总额都已换算成英镑,该表仅能大致地,试验性地回答这个问题:“哪一个强国在1938年军备竞赛的数量优势上居于领先的地位?”
表VI 军费支出(按市场价格计算)
年份 日本 意大利德国苏联英国法国美国
1。 以本国货币百万为单位
…… 日元 里拉 马克 卢布 英镑 法郎 美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