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监督军备生产的大权则通过军备检查所由德国军备与战时生产部执掌,同时还设立了一些办公室来管理所有主要原料和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工作。波兰以前的所有商会和同业公会不是解散,就是置于德国管制之下。1941年3月,设立了一个经济事务总会,作为唯一的媒介,实业界就通过它同德国行政当局合作,来管理和计划生产并分配商品与劳务。
行政人员从该地区的撤走和德国人认为当地人不可靠的决定,都被作为理由,用以拒绝给予东方占领区的居民任何形式的自治,并在以前的波罗的海国家内全部以德国人替代当地的官员,只有极少的例外。事实上,东方占领区是尽可能作为德国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治理的,结果出现的组织,其类型同德国本上所建立的非常相似。
东方占领区经济开发政策的主要方针,是由德国中央政府几个主要机构,尤其是四年计划组织、经济部和施佩尔领导的部,连同从一开始就起了重要作用的德国实业界的社团组织,一起制定的。在东方占领区,经济开发工作是由这些中央当局和地方政府共同组织的。至于军管地区,则由军事指挥官主持,他们麾下的经济部门的负责人向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经济部门提出报告,并从该部门接受命令,最高统帅部的经济部门又同四年计划组织和德国的其他非军事机构保持密切联系。1942年,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在柏林设立了一个东方经济事务处,处理东方占领区内所有军管地区的经济事务。在文职人员管辖的地区,经济政策的实施由德国东方占领区事务部所属的东方经济计划处负责,该处的处长同时又是经济部东方占领区经济事务司的领导人。由于东方经济事务司和东方经济计划处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同一批官员,军事当局和非军事当局之间因而建立起了十分密切的合作。
在东方占领区非军管地区和军管地区内,经济计划的日常执行工作是交给许多官办的垄断公司(东方公司)去办理的,这些公司把德国的中央机构、德国的社团组织和当地的行政机构的权力结合到了一起。由于把一些在垄断公司监督下展开工作的德国商行引入了东方占领区,私营的因素进一步有所增加,因此尽管经济体系在形式上是由德国政府管理的,德国的大商家却在当地左右一切。
德国在巴尔干占领区内采用的经济管制方法,同它在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内所用的方法多少有点相似。德军占领后不久,当地就成立了一些傀儡政权,但是每一个傀儡政权都受到德国军事当局的严密监督。在希腊,对傀儡政府的监督,理论上是同意大利共同负责的,但是从一开头,所有主要的决定就都由德国作出。在塞尔维亚,德国一开头就独揽管制的大权。1943年意大利停战以后,原来在意大利控制下的那些巴尔干地区,也由德国军事当局予以接管。
巴尔干各国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对于德国战时经济极为重要,因此德国人选派了一些经济专家到该地区去担任最重要的职务。伊·格·法本公司以前的财政专家赫尔曼·诺伊巴赫尔于1941…1942年奉派担任驻希腊的特使,1943年又担任德国外交部驻巴尔干各国的特使,而塞尔维亚经济事务的管理权则交给了经济事务全权代表弗朗茨·诺伊豪森,他除这个职务外,还担任了许多重要的职务,如塞尔维亚银行联合会董事长和博尔矿区董事长。在塞尔维亚进行的管理,代表了德国在巴尔干各国实行经济管制的手法。在诺伊豪森领导下,他们使用了德国人员去监督当地的管理机构,在所有重要的商行中去代表德国的利益,甚至直接经管某些经济部门,尤其是重要的采矿公司和农产品的收购工作。事实上,凡是对德因战时经济稍具重要性的塞尔维亚经济活动,无不受到德国人的控制。
在德国既不打算永远并入版图又不打算当作殖民地的那些地区,趋势是尽可能把经济生活的日常管理工作留在当地行政机构的手里,同时保证德国能左右该地将要实行的经济政策的主要方针,并能控制那些对于德国的作战关系重大的经济部门。
这样一种间接管制的制度对于德国的好处是很大的。随着德国统治的地区大为增多,精于行政工作和办理经济事务的后备人员严重地匾乏,而由于武装部队征召新兵入伍,枯竭的程度更形剧烈了。使用当地的行政人员和商人,除了节省德国的工作人员外,还有其他的好处。当地的官员熟悉当地的情况和方法,他们的合作有助于提高效率,并减轻那些担任监督职务的德国人的工作。同时,继续由有关各国的公民来行使行政权和企业管理权,也减少了战胜者和被征服者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假如战胜者明显地管制着日常工作的话。而且,取得合作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有少数人是纳粹党徒或是他们本国类似组织的成员,他们出于种种原因,准备同他们的德国征服者共命运。除了他们以外,还有多得多的人出于迫不得已的经济原因,觉得至少进行某种程度不大的合作是他们可以采取的最好的途径。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地的行政机构并不完全适合于作为推行德国政策的工具。人事方面必须进行许多变动。在这一点上,政党和个人之间大有玩弄手段的余地。不过在行政机构的形式方面,也必须进行一些变动。为了保证有效地使用这个德国机器来开发欧洲,原有的管制权力不得不予以加强,并使之同德国本国实行的那种权力更为一致。为了这一目的,当地行政机构管理当地商业的权力,都被扩大和集中。这种改组的总原则到处都一样,但是结果产生的方式却各国不同。经过选择,用以创设更有效的管制机构的主要方法是:按照德国本国那些自治组织的方针,在被占领国家内组成或扩大商业界的社团组织,但其职能纯然是谘询性质的。这项政策的成功程度大有不同,效果最好的是在荷兰——那里已经存在着这种发展的基础——和维希法国。
高踞在改组后的当地管理机构之上的,是德国的行政官员,他们在经济事务方面所负的责任,不论在军政府还是文官政府管辖下的地区,都相差不大。通常,德国的行政机构总是为了重复当地行政机构的高级部门而组成的。这两种机构之间总保持着十分密切的接触,它们的办公地点往往设在同一座建筑物内。除了行政机构高级部门的这种重叠性外,德国人还直接控制了某些在经济生活中占有战略地位的机构(例如,负责分配原料的机构)和一些半官方的机构(如国家银行等),向各该机构派去了德国顾问或专员。另外,还有一些直接控制商业企业的例子:德国人接管了犹太人、敌侨和列入黑名单的国民的产业,有时还接管了为德国人工作的企业。
在德国间接进行管制的地区,除了德国的中央行政机构之外,还有一些行使经济管理权的德国机构,它们通过战区办事处直接派有代表,其中有些隶属于地方当局,有些则是独立的。在独立的机构中,最重要的就是军备检查指挥所和设在维希法国的德国停战委员会。隶属于地方当局的,包括有四年计划组织和德国信贷银行的代表。
德国对其他国家经济生活的影响,决不仅仅限于它在那里设有正式管制机构的国家。始终存在的采取军事行动的威胁,结合上大陆遭到封锁和德国控制住欧洲境内原料主要来源的情况,使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整个欧洲大陆。有时候,由于在那些名义上至少不隶属于德国的独立国家中参与或拥有一些企业,因而这种影响更有所加强。
战事爆发前好几年,对东南欧国家的经济实行控制,一直是德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到1939年,德国通过缔结双边贸易协定、建立票据交换制度和其他种种措施,已经很顺利地不仅在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占了统治的地位,而且还在生产方面促使这些国家转而生产那些一旦打仗,可能对德国最为有用的商品,例如纺织纤维和油料种籽。战争的爆发和1940年夏季以后德国的敌人对欧洲大陆的封锁,大大地加强了德国同其邻国——不仅是东南欧各国,而且还有剩下的中立国家——进行通商谈判的地位。在某些主要的原料和制成品方面,德国和在它控制下的国家成了唯一的供应者。这方面最重要的实例大概就是燃煤了。在海外的供应被切断以后,德国,加上已并入它版图的那些国家,成了在燃煤的储存量方面远远超过本身需要的唯一国家。与此相反,象意大利、瑞典、瑞士这些国家,就完全或主要依靠进口。为了获得维持经济生活所必需的燃煤,它们在不同程度上被迫提供德国为维持作战所需要的那类产品作为交换。
在卫星国,在纳粹扶植的所谓“独立”国斯洛伐克和克罗地亚,德国积极参与当地的企业,从而加强了通过操纵贸易关系而进行的控制。例如,在斯洛伐克,许多比较重要的工、商、金融企业都为德国人所拥有,而玻璃工业和水泥工业则由相应的德国卡特尔加以控制。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德国资本的渗入也很可观。的确,在轴心国出于军事上的原因派兵占领东南欧大部分地区前不久,德国对卫星国和“独立”国家控制的程度就已经几乎是全面的了。
第三章 工业和原料
在战争爆发前的好几年中,准备打仗一直是德国工业政策的目标。但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以及备战所达到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希特勒和他的同伙对于未来战争所持的概念的支配。希特勒认为,他的目标可以通过外交攻势来达到,如果这不行的话,就通过采取各别的“警察”行动来达到。这些对手将无法抵抗德国的武力,而征服了它们,却会使德国的经济地位获得加强。他并不认为德国有任何真正的危险,至少在最近的将来有任何危险会同世界上几个联合起来的大国发生冲突,从而被迫参加一场长期的战争。即使德国最后遭到几个大国联合起来的对抗,但靠了先前征服了的地区,德国届时也将处于坚韧不拔的地位。因此,未来的生产应大打折扣,以有利于当前的产量,凡是花费在不能立刻有产品的计划上的任何劳力和物资都应加以劝阻。在希特勒的顾问中,有许多人反对这种意见,其中最突出的是托马斯将军领导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战时经济司的成员,他们认为德国应作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尽管如此,上述只顾眼前的意见仍被接纳为德国政策的基础。
由于作出了这一决定,德国重整军备所采取的方式是,把制成的武器和军需品储备到据认为必要的数量,能供应军队进行短期战争即可,因为他们所设想的就是打几场短期战争。对奥地利和对捷克斯洛伐克进攻的胜利,为这种政策提供了似乎很正当的论据。两次进攻所花的代价都微不足道,而结果却使德国的经济潜力大为增加。
这种重整军备的方式是德国的经济能力可以应付裕如的。靠了利用先前未曾使用的资源,纳粹党使总生产量有了增长,而由于新的投资计划中没有巨额开支,这种总产量便足以使民用消费或多或少维持不变,尽管军备生产增加了。工厂面积和机床都很充足,甚至在战争期间,几乎到处都普遍实行一班工作制。
设备方面,甚至物资方面的这种表面富裕现象,是和一套详细的管理制度同时并存的。这套制度虽然复杂,实施起来却并不十分有效。工业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是操在各个团体和公会的手里,后者则由经济部不很严格地加以监督。一般说来,每当出现特殊的问题时,总采取一些措施去应付,但是并没有一个负责使国家经济转入战时基础的协调机构。以钢为例来说,对于短期战争的信念,结合政治上不愿限制民用消费的这一心理,“在1939年造成了一种似乎很离奇的局面:钢可以拿去从事同作战努力很少或毫无关系的各种用途,可是却不拨给可以扩大(尽管要在几年以后)德国战争潜力的一些事业”。
从随后发生的长期战争看来,德国工业经济在战争爆发时的弱点是缺乏基本原料。除燃煤外,德国缺少维持高水平军备生产所需要的所有最重要的战略原料。在三十年代中,这些原料的主要供应来源——铁矿砂和铁矾土除外——都在欧洲大陆之外,这一事实使德国的处境更糟。德国试图储备进口的原料,增加国内的供应来源,发展代用品,以改善这种局面。三十年代后期,德国设法大幅度增加战略物资的进口,但是增加的数量有不少势必被加强军备生产所用去了。而且总的说来,因为缺少外汇,进口额的增加比希望达到的数量还是少得多。在发展国内供应来源方面,他们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实例就是,为开发萨尔茨吉特的低级铁矿砂而在该地区建立的赫尔曼·戈林工厂,以及在生产合成原料,主要是石油和橡胶方面。但是,由于希特勒不愿把物资和劳力花费在不能立刻带来成果的计划上,这些工作的进展全受到了阻碍。
上述这些措施预期只能使德国度过短暂的困难时期。他们另外还制订了一些计划,来保证德国重要原料的长期供应。这些计划就是征服那些至少能供应德国大部分需要的地区。德国准备用光它直接控制下的储存,因为它设想这些储存随后可以用它从被占领国家掠夺来的存货或是用它们国内的生产弥补起来。德国可以指望,它的大部分需要都可以从将来大概会落到它手里的那些地方得到补偿。欧洲大陆——除苏联外——据望可以满足它在铅和锌(南斯拉夫)、铁矾土(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挪威)、铁矿砂(瑞典和洛林)、锑(南斯拉夫)、硫黄和黄铁矿砂(意大利和挪威)、汞(意大利)、亚麻(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大麻(南斯拉夫和意大利)、木材(波兰、斯堪的纳维亚和东南欧)等方面的需要。此外,罗马尼亚大概还能提供即使不很充足、却非常有用的石油。征服乌克兰和高加索将对德国的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保证德国可以拥有丰富的石油以及大量的镍和锰。这样,剩下的真正缺少的东西就只有铜、锡和橡胶了。在许多情况下,铜可以用别的矿物去代替,而且西欧国家还有着大量的储备。至于锡和橡胶,它们的供应仍然取决于能否保持同远东的贸易路线畅通无阻。
在战争的头两年中,德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闪电战术不仅对第一个受到攻击的国家波兰,而且更为惊人的,对挪威、法国和低地国家,一律都很成功。征服波兰,使德国控制了上西里西亚整个工业区。挪威战役的成功,除了使德国能从挪威本土得到重要的战略原料来源外,还减少了瑞典同西方盟国的接触,保证了瑞典的铁矿砂可以继续供应德国,这种铁矿砂由于含铁量高而很有价值。占领西欧和征服维希法国,不仅使这些国家的庞大的工业能力可以供德国使用,而且还带来非常重要的原料贮存(尤其是铜),以增加德国的很不充足的储备。在东方,德国控制的地区也在迅速扩大。南斯拉夫的被征服,以及它随后的被肢解,把更多的战略原料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博尔的铜矿——置于德国的支配之下,同时卫星国家对德国阿谀逢迎的程度也增加了。最重要的是,在俄国初步获得的成功,使德国认为,它对原料的担忧可能就要过去了。尼科波尔及其蕴藏丰富的锰矿,已经牢牢地掌握在德国人手里,而高加索也在罗斯托夫德军的攻击范围之内。
德国到处都在挺进。虽然在这个阶段扩大经济基础,从而“深入地”重整军备,仍然是可能的,但是在德国人看来,原有的工业能力已经完全足以应付对它可能提出的要求了。的确,在法国沦陷和进攻俄国之间的那段时期,是一种“和平式的战时经济”时期。在这时期,民用生产几乎保持不变。甚至在入侵俄国以后,他们仍旧让军备生产减少,认为已经储存的武器和军火将足以应付武装部队在对苏战争中的需要,因为德国人坚信对苏战争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顺利地结束。
闪电战策略可能并不是到处都能成功的第一个迹象,出现在1941…1942年冬天在俄国遭到挫折的时候。德国对于武装部队所需要的装备数量的估计不得不仓促加以修改,军备生产下降的趋势也不得不扭转过来。但是德国人决没有放弃他们对闪电战最后获得成功的信心。在1942年头几个月俄国人展开反攻以后,德国人又发动了夏季攻势,结果德军占领了高加索的大片地区,尤其是迈科普油田。德国终于占有了俄国的许多产油区,只需要花时间把俄国人撤退时造成的破坏予以修复。在国内,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作战物资的增产,但是政府认为并不需要对德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任何影响深远的改变。
促成军备增产的任务交由阿尔贝特·施佩尔负责,他于1942年2月弗里茨·托特死后被任命为军备与军火生产部长。但是施佩尔的任务仅限于监督军备生产,而且即使在这方面,也并非完全由他负责。这件事情表明:当时并未打算立足于战争对经济进行彻底改组。工业仍旧由经济部领导下的工商业团体进行全面的、效率不那么高的管理,而原料的分配工作主要仍然是经济部长丰克及其属下的各个机构的职责。
在这种背景下,施佩尔设法把军备生产在1942年2月至7月间提高了大约百分之五十五。在缺乏任何经济改组计划的情况下,促成这项增产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工业本身的效率。施佩尔企图用职责范围规定得比较狭窄的、较小的机构,代替紧密地结合起来的全面管制,从而提高效率。这些新的机构就是所谓主要委员会(Hauptausschusse)和工业瑞恩(Industrieringe)。对所有比较重要的成批生产的作战物资,如军火、飞机发动机、机动车等,都成立有主要委员会,它们只负责管理制成品。另一方面,工业瑞恩则负责不止一种军备成品的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半成品和附件,并且各别负责管理电工产品、有色金属、工业玻璃、陶瓷制品这类东西。主要委员会和工业瑞恩又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组织,它们的任务甚至更加专门。例如,管理机动车的主要委员会就分成十六个专门委员会,管理摩托车、轻重卡车、牵引车和汽车修理等业务,这些专门委员会本身又分成更小的工作委员会。工业瑞恩则分成专门瑞恩,然后再分成工作瑞恩。所有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全是技术专家、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由于这些专家中有许多人既是委员会又是瑞恩的成员,因此两者之间取得了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些团体的任务是保证在整个军备工业中采用最最有效的生产方法,简化生产设计,提高各个工厂的专业化程度,并且普遍减低材料和劳力的耗费。
1942年全年中,军备生产继续急剧增长,而在1940年和1941年一直多少保持稳定的民用消费,这时却减少了很多。可是,战争的发展仍然对德国有利。除俄国暂时不算外,它到处都在展开攻势,它有大部分欧洲大陆的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可供使用,同时它还从被占领各国夺取的宝贵的原料储存中继续获得好处。
如果说对闪电战术的绝对可靠性是在1941…1942年的那个冬天首次发生怀疑的,那么在斯大林格勒的溃败就彻底表明了这种战术并不能赢得战争。希特勒所不相信而德国最高统帅部却希望对此有所准备的那场长期的、代价昂贵的消耗战,已经成为现实。德国的形势每况愈下,因为它再也不能指望取得一系列轻易而丰富的收获了。这种收获德国在战争初期曾经赢得过,它对于加强德国的作战努力曾经起过许多作用。也许最糟的是,德国已经失掉在不久的将来夺取高加索油井的一切希望了。
德国对其经济政策不得不作出某种根本的改变。对军备的需要比战争中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而且这种需要完全有可能将持续一个很长时期,如果不是有所增加的话。但这时已经错过了扩大经济的工业基础的机会。对军备的需要是迫切而紧急的,无论人力或物力这时都不能花费在不会立即有产品的计划上。德国继续沿着用原有的能力提高作战物资生产的这条道路走下去,这时是迫于形势,而不仅仅是出于自己的选择。他们终于认识到需要有一个单一的机构来领导整个德国的战时经济了。1943年9月,施佩尔被任命为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长,他不仅有权管理全国经济的军事部门,还有权管理全国经济的民用部门。
鉴于不可能把已经不足的资源花费在一些最终可能会使经济的生产能力增加的重要计划上,提高军备生产的唯一方法就是减少民用商品的产量和加强利用可用的生产因素。在第一个方面,施佩尔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事实上,民用消费指数只从1942年的八十一点五下降到1943年的八十点二(以1939年为一百)。其中一个原因是,减少民用开支的措施很不得人心,希特勒和各地行政长官由于害怕失去人心,没有能支持这些措施,所以就连在斯大林格勒这场灾难以后,这些措施还是不起作用。可是,施佩尔在这方面失败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西方盟国对德国境内目标的空袭日益猛烈,结果毁坏了为数浩大的消费品,这些消费品至少有一部分不得不予以更换。因此,军备增产的主要部分就不得不通过合理化措施和利用可用的能力来实现了。施佩尔就是把精力集中在这一点上。靠了把仍然留在德国的、储存的工具和设备全部用于生产上,靠了无情地关闭许多不从事重要军工生产的工厂,靠了增加采用专业分工,靠了终于建立起某种全面规划的制度,施佩尔设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尽管投在德国的炸弹重量与日俱增,1943年的军备生产平均却比1942年高出百分之五十六,比1941年高出两倍以上。
军备生产的扩大工作一直维持到1944年下半年。施佩尔在纽伦堡受审时,对当时的情况作了如下的叙述:
直到那时'1944年秋季',尽管空袭轰炸,我都成功地使生产不断上升。如果我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话,这一增产是如此之大,以致到1944年我可以全部重新装备一百三十个步兵师和四十个装甲师。这包括二百万人的新装备。如果不是因为空袭轰炸,这个数字还会高出百分之三十。我们在整个战争时期,军火生产达到顶点是在1944年8月,飞机生产是在1944年9月,大炮和新式潜水艇则是在1944年12月。
但是早在德国军备生产达到顶点以前,经济最后崩溃的迹象就已经出现了。从施佩尔就任军备与军火生产部长以后,他的努力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可是这时原料的缺乏正妨碍着进一步有效地调动劳力和设备。德国控制的地方正在不断减少,这不仅意味着丧失了生产能力,而且——甚至更为重要的是——意味着丧失了原料的重要来源。空袭在阻碍德国作战方面也开始起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从1944年5月起,盟军飞机对德国石油资源进行了猛烈的、持续的袭击,德国可用的燃料量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从而使正在生产出来的新式坦克和喷气飞机无法使用。到1944年秋天,对一切有关的人来说,从经济观点看来,这场战事显然已经不能再进行多久了。在1944年11月11日的一份备忘录中,施佩尔写道:
根据德国经济的整个结构来看,莱因兰…威斯特伐利亚工业区的遭到破坏,从长远来说,对于整个德国经济和成功地继续作战,将是不堪忍受的。事实上,鲁尔区——除了在该区制造的产品以外——目前对德国经济完全是一个损失。
到1945年春初,局势变得不可收拾了。
'施佩尔在3月15日写报告给希特勒说'所以,我们必须确切地估计到,德国的经济将在四到八个星期之内彻底崩溃。到那时军备的产量既不能保证,铁路和海运也无法承担起派给它们的运输任务——营业性运输可能不在此例。在这一崩溃之后,就军事意义而言,战争也不能再进行下去了。
接着,德国在5月7日向西方盟国和俄国无条件投降了。
关于德国改组欧洲经济的长期计划,上文已经叙述过了。按照这个计划,德国将成为欧洲大陆的工业中心,周围是一批组织起来供应它所缺少的农产品和矿产品的国家。可是战争的需要使这些计划不得不作了某些修改。最最重要的短期目标是使战事胜利结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秩序中包含的许多应加考虑的思想问题都被置于次要地位。如果被它占领和统治的国家的工业能力能够被有效地用来促进德国的战争目的,那里的生产就维持原状,有时甚至还有所增加。但是德国统治下的欧洲的工业生产被看作是完全从属于德国的生产,并为其作补充的。鉴于许多被占领国家的工业化性质,鉴于原料的缺乏,鉴于德国对战争需要的有限概念——至少在战争初期是如此——也鉴于德国对维持被占领国家的生活水平漠不关心,生产力过剩必然会出现,而德国则决定,必要的削减应在被它占领和统治的国家的经济领域内,而不是在德国的经济领域内进行。德国在劳力、原料、机器方面所感到的任何不足,都将尽量依靠把这些生产因素从别的国家转移到德国来加以弥补。获准在被占领国家继续存在的生产部门,几乎完全是根据德国的战争需要来决定的。因此,军备的产量以及德国所需要的那些原料的产量,只要可能,都增加了,而纺织品、玻璃器皿和德国够用的原料的产量,则听任其下降。例如,在比利时,从总数为二千一百六十四家的纺织企业中,就有一千三百六十家在德国占领期间关闭了。
尽管在战争时期德国不得不把那项将工业集中在德国境内的长期计划暂时搁置起来,但是在制订德国对它控制下的欧洲各个不同地区的工业政策时,应加考虑的思想问题并未完全遭到忽视。在相继受它统治的国家中,最初采取的措施全都十分相似。附属于战斗部队的经济突击队到处负责恢复重要的生产和公用事业,负责保护储存的重要原料、半成品和制成品。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雷同之处就到此为止。在随后处理各个被占领国家的工业问题上,可以区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已经并入德国或者预定将并入德国的地方,如阿尔萨斯…洛林、卢森堡、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波兰的上西里西亚和奥地利;第二类是被当作“殖民地”的地方,如波兰总督辖区、波罗的海国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