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丘吉尔对美国国务院的估计,最后证明是正确的。美国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把那份警告的草稿从阿金夏带到华盛顿。8月15日,赫尔看了之后,认为语气太咄咄逼人,容易导致一场战争,而美国对此尚无准备。所以,他就把结束语作了如下的修改:
本政府兹认为有必要通知日本政府,如日本政府采取任何进一步行动来推行以武力或以武力威胁手段对邻国实行军事统治的政策或计划,美国政府将不得不立即采取它认为必要的任何措施或一切措施,以维护美国和美国国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确保美国的安全。
警告以这样的措词于8月17日交给了野村。8月底,英国驻华盛顿代办对赫尔说,按照阿金夏会谈的安排,英国政府正打算给日本一个警告。他拿出了警告的草槁,结尾使用了丘吉尔在阿金夏说的那些话。赫尔看了大吃一惊,他说,要是这样的最后通牒非发不可的话,那就应当秘密地去发。这番话似乎使英国政府下定决心不提出警告。
8月16日,野村拜会赫尔,想使他相信日本是希望维护和平的,重新提出了罗斯福和近卫会晤的问题,并且问他日美会谈是否无论如何不能再恢复。赫尔对这些并不表态,而是驳斥了野村所谓日本占领印度支那不是为了军事目的,而是为了经济目的的借口。但是,赫尔实际上却希望日美会谈能继续进行,野村的建议不仅使赫尔有了更多的理由去敦促罗斯福朝这个方向行动起来(罗斯福本人是一向赞成会谈的),而且还有更多的理由降低美国对日本警告的语调。毫无疑义,罗斯福和赫尔避免采取任何最后通牒性质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丘吉尔的方案,却肯定不会得到斯大林的赞同,相反,它很可能会使日本政府改而主张立即采取军事行动。
8月17日,罗斯福应野村大使的请求会见了他。野村声称,近卫渴望和平,希望能够在美国至日本中途的某个地方与罗斯福会晤。罗斯福说,他必须就美国政府的立场发表一些意见。接着,他就读了一份口头声明,简短地回顾了过去几次会谈的情况以及有关印度支那的事件。声明接着说,美国政府对日本政府要求为建立亲善和友好关系提供新的基础这一愿望,完全抱有同感,但是美国政府感到,“根据各方面的证据和迹象判断,日本方面只有表现出无比坦率的诚意,才能在这个时刻有助于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接下来他读了经过赫尔修改的那个警告的结尾部分。在停顿了片刻让这个警告深深地印入对方的脑海之后,罗斯福开始读第二个声明。这个声明谈到了野村提出的近卫与罗斯福会谈的建议,也谈到了野村询问的在华盛顿举行的非正式会谈是否可以恢复的问题。声明还谈到了赫尔8月16日的临时答复和中止会谈的一些理由。美国在声明中宣称,如要继续进行这种会谈,应当讨论如何把贸易机会和贸易待遇的平等原则应用于整个太平洋区域。其设想是,“太平洋地区各国将在自愿与和平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利用现有的一切资金、专门技术和先进的经济领导方法,其目的是不仅要建设各自的经济,而且还要建设其余地区的经济,以提高这些地区的生产能力”。这将使日本能够获得它公开表示希望得到的一切东西。但是,这“不会使任何国家有可能对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军事控制或政治控制,或者取得显然是垄断性质或特惠性质的经济权利”。如果日本政府认为能够使自己的扩张主义行动停止下来,并且“愿意按照美国保证实行的计划和原则,开始执行太平洋区域和平方案”,美国政府准备考虑恢复这种“非正式的、探索性的会谈”。但是,在此之前,日本政府要发表声明,比以往更清楚他说明自己的态度与计划。罗斯福向野村表示,日本政府如同意这一要求,他愿与近卫会谈,并提议会谈可于10月15日前后在阿拉斯加的朱诺举行。
8月18日,丰田在东京会见格鲁,他在一篇冗长的口头声明中,把日本要求罗斯福与近卫会谈的建议通知了格鲁。丰田宣称,近卫不顾日本国内强烈的反对,仍然准备参加这种会谈,并将尽一切力量来维护和平。丰田相信,“由于双方领导人都能表现出最高度的政治家才能和远大的胸怀,因此,对日美关系的一般性问题达成一个公平合理的协议”是可能的。丰田暗示,日本准备比它8月6日的建议迈进一步。另一方面,为了使日本看来不象是在美国压力之下被迫提出这个建议,他希望在举行会谈之前,美国无论如何要先停止其经济制裁措施,或者至少先把这些措施加以修改。格鲁深为这番话所打动,极力劝说华盛顿,鉴于日美之间爆发“一场全然无益的战争之可能性显然正在日益增加”,为了避免这场战事,美国对日本的这次建议不要“未经深思熟虑”就贸然拒绝。
在8月19日的另一份电报中,格鲁说,近卫的建议反映了他高度的勇气,因为,如果这个建议泄露出去,或者遭到失败的话,他就有可能被暗杀。格鲁又说,近卫在提出这个建议时,明明知道除非日本政府准备作出一些实质性的让步,会谈一定会失败。这表明了,日本政府决心想摆脱过激分子的控制。格鲁还说,他认为日本准备脱离轴心国,还准备在中国和印度支那方面承担“广泛的义务”。他告诫他的上司说,要是不能举行拟议中的会谈,“日本别无抉择,要么改组现在的政府,要么组织一个新政府,以把日本未来的命运交给武装部队,为确立日本在整个大东亚的霸权而进行一次全面的殊死战斗,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势必要同美国开战”。在野村那方面,也正在敦促东京迁就美国的观点,作出一些实质性的让步。东京指示他要求美国同意在10月份之前举行罗斯福与近卫的会谈,这样可使日美会谈赶在预定将于莫斯科举行的英美苏三国会议之前举行。但是,野村在8月23日提出这点要求时,赫尔并没有给他满意的答复。另外,野村还向美国提出,由于美国正在向苏联供应石油,而对日本则禁运石油,此事已在日本激起普遍愤慨,故而日本要求美国召回两艘满载石油正在驶往苏联的美国油轮,或者至少要改走一条远离日本北方的海路。可是,他又遭到美国断然的拒绝。
8月28日,野村向罗斯福递交了一封近卫的私人信。在信中,日本首相宣称,他认为日美关系之所以恶化,是由于缺乏了解,这一情况已导致互相之间的猜疑和误会,也助长了第三方面一些国家去玩弄种种阴谋诡计。他说,继续举行非正式会谈并把会谈的结论呈交两国政府首脑批准的做法,“不符合当前形势的需要,因为目前形势正在迅速变化,有可能会发生出人意外的事故”。为了这个缘故,近卫认为当务之急是他首先应该同罗斯福会晤,“以远大的胸怀来讨论日美之间,包括整个太平洋区域在内的一切重大问题”。次要的问题可留到以后由低一级的会谈来讨论。最后,近卫要求尽早举行这种会晤。
与此同时,野村把日本政府对美国8月17日的口头声明的复文交给了罗斯福。复文中有一些意味深长的字句。它宣称,“当一个国家在其自然而和平的发展道路上受到阻挡时,或者当其生存条件受到威胁时,这个国家不仅需要采取种种防御措施,而且为了维护公正的和平,也有必要这样做。”复文又说,美国政府反对日本的政策和做法,其实这些政策和做法是“出于自卫的考虑,目的在满足国家的需要,或者排除对国家安全有害的环境方面和政治方面的障碍”。复文指出,美国政府似乎没有意识到美国的目的和政策,是“不知不觉地凭借着”美国拥有无穷的资源和潜力,换句话说,其他一些没有这么得天独厚的国家,也许会因此而觉得受到美国的威胁。日本政府阐明了这几点之后,接着声称,日本希望和平解决,并且象美国政府一样,准备为此而作出牺牲。日本政府表示,一俟中国事件得到解决,或者在东亚建立起公正的和平,日本就立刻从印度支那撤出军队。同时,日本政府重申,它在印度支那的行动不是为进犯邻国(包括暹罗在内)做准备。日本政府还保证,只要苏联遵守苏日中立条约,日本就不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日本政府希望美国政府“在同苏联合作中”,要避免采取“任何可能使日本感到受威胁的行动”。它说,日本政府“只要不受到挑衅,无意对任何一个邻国使用武力”。日本政府自称它与美国政府提出的基本原则有一致的看法。它认为,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太平洋区域,而且还适用于全世界。
罗斯福对日本表白的好意虽然有些将信将疑,但是他待野村却很亲切。他宣称,他很有兴趣同近卫进行会晤,并再次建议会晤地点在朱诺。但是,赫尔不希望举行这种会晤,因为他担心,如果罗斯福同近卫进行会谈,就有可能产生“远东的慕尼黑事件”。后来在8月28日,赫尔又会见野村。这位日本大使对罗斯福接见他一事感到兴奋。他说,他相信近卫将欣然乘军舰赴朱诺,随带二十名工作人员,其中陆军、海军、外务省和驻华盛顿大使馆的人员各占五名。他建议日期以9月21日至25日为宜。可是,赫尔对野村的这股热情大泼冷水。他宣称,对美日之间存在的争端,双方首先必须在原则上达成协议。日方提议的会谈所要做的工作只不过批准这种协议。野村答道,三个主要问题是:日本同轴心国的关系;日本在华北和内蒙古保留驻军的问题;在国际贸易方面实行一视同仁的原则。在他看来,只有在第二个问题上会出现严重的困难。野村暗示,中国问题或许可以不列入会议的日程,但是,赫尔却回答说,这是“决定美日关系的关键问题”之一,除非这一问题能够“皆大欢喜地解决,否则将为未来留下不安定和麻烦的根子”。
在这期间,野村曾告诉美国报界说,他已经把近卫的一封私人信交给罗斯福,不过没有透露信的内容。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美日两国报界的猜测。日本政府不得不在8月29日宣布,近卫曾向罗斯福表示过“日本对日美之间悬而未决的太平洋区域问题的看法”。就在那天,日本外务省美洲局局长寺崎把那封信的全文给格鲁看了。寺崎说,日本的亲轴心国派一听到近卫提出建议的消息,怒不可遏,已使首相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并且使和解的政策更难实现。寺崎极力要求,立即举行会谈,勿再拖延;在此期间,勿再派美国油轮横渡太平洋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暂停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9月3日(东京时间),寺崎再次请求早日举行会谈,他说,如果能把既成事实马上摆在亲轴心派的面前,就可以制止想要动员这些人来反对日本政府的企图。
可是,这些呼吁全是徒然。就在9月3日这天,罗斯福把他给近卫的复信交给了野村。罗斯福在信中声称,他不能“不注意到有一些迹象,表明日本有一部分人抱有这样的观念,如果大家普遍都有这种观念的话,就有可能妨碍顺利地进行合作”。因此,“为了确保我们所提议的会晤获得成功,看来我们极其需要谨慎行事,对我们谋求达成协议的那些基本的和主要的问题,设法马上进行初步讨论”。这样,罗斯福已经接受了赫尔的观点,举行会议的希望开始消失。显然,近卫一直在指望达成一个相互让步的协议,这个协议将在实际上,即使不是在形式上废除三国公约,而换来的是使他能为日本在中国和东南亚获得一些利益,以平息国内亲轴心派的反对情绪。另一方面,赫尔决心要迫使近卫预先接受一项同中国媾和的方案,使日本得不到任何政治、军事或经济方面的特权。可是,这无异是要日本承认失败。在中国打了四年多仗之后,无论是近卫,还是任何别的日本首相,谁要是答应这个要求,就会牺牲掉自己的职位和性命。
罗斯福的答复决定了形势将要象格鲁所担心的那样发生转变;以后发生的情况,这里不详细阐述了。尽管格鲁一再提出警告,华盛顿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种危险的程度。9月4日,赫尔会见中国大使胡适,告诉他说,同日本举行的探索性的会谈正在进行,但是还没有就谈判的共同基础取得一致意见。赫尔再次保证,在同日本开始明确的谈判之前,一定先同中国以及其他有关国家进行讨论。胡适似乎认为,日本的军事力量正在变弱,不久即将求和。赫尔提出,形势的发展有如下四种可能:日本走向崩溃;日本改变政策以迎合美国的需要;日本设法签订一个“两面讨好”的协定;反对日本的各国政府拒绝在当前与日本缔结任何协定。值得注意的是,赫尔却没有谈到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日本决定开战。赫尔还向中国政府保证以下各点:凡是允许日本在中国继续进行侵略的任何协议,美国过去不考虑,将来也不考虑;美国决不会出卖原则;美国将继续帮助反抗侵略的国家。
9月3日,东京又举行了一次联络会议,起草了新的建议,并于9月4日由丰田交给格鲁,9月6日由野村交给赫尔。日本这时同意以下各点:不从法属印度支那派遣军队去进攻任何邻近地区,也不无故向日本以南的任何地区进军;对于如何解释和履行三国公约,日本将自己作主;日本将按照它同中国经过谈判达成的协议,努力同中国恢复正常关系,随后尽快撤出军队;日本不限制美国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只要这些活动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日本遵循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门户开放”原则,并帮助美国在这个地区生产主要的原材料。作为交换条件,日本向美国要求:美国不得采取不利于解决中国事件的各种措施;停止在远东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措施;在达成协议之后应“解冻”日本在美国的资产。9月6日,格鲁与近卫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据格鲁的记载,日本首相说,日本政府“真心诚意地”同意赫尔阐明的四项基本原则。近卫说,他意识到华盛顿怀疑他面临日本过激派的反对,是否有能力来执行和平解决的条款。可是,他有陆海军首领的支持,同罗斯福进行会谈时,随行人员中有一名陆军大将和一名海军大将以及陆海军的副参谋长。有这些将领参加会谈将使他能够抑制军内亲轴心派的反对。他再次敦促美国从速安排这种会议,勿再拖延。
近卫之所以焦急,是因为他心里明白,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在日本,反对向美国作任何让步的激动情绪正在高涨,同时,在陆军和海军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停止日美会谈,发动战争,理由是,美国政府只是在拖延时间,以便完成它自己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使经济方面的禁运起着削弱日本力量的作用。形势越来越逼着近卫必须采取某种方法迅速作出一个决定。经过反复讨论,草拟了一份“御前会议国策执行大纲”,9月6日,该大纲在一次扩大的御前会议上批准通过。这就进一步确定了7月2日御前会议作出的各项决议,并规定,同美国、英国、荷兰作战的准备工作在10月底之前完成。在这期间,外交谈判工作仍继续进行,可是,“到10月初,还没有理由能指望对方会同意我们的要求……我们就立即下决心,准备同美国(还有英国和荷兰)打仗”。那份“国策大纲”附有一张表,上面写着日本的最低要求和能作出的最大让步。总的说来,这些条件与日本以前提出的建议一样,但在语气上比以前生硬,显示出日本对中国和东南亚的政策有强硬起来的迹象。
在这期间,野村于9月6日向赫尔递交了日本的建议,赫尔用不以为然的眼光看了一下。他认为,日本这时正在缩小它原来打算作出的让步。他对日本关于三国公约的措词不满意。他特别反对日本在中国永久驻军。9月11日,野村告诉丰田说,美国政府惮于美国公众的舆论和预计中国会作出的反应,不会支持这样的中日媾和条件,即规定日本军队驻扎在中国的某些地方,象日本与汪精卫政府之间签订的条约那样。野村指出,美国人在同中国人进行了会谈之后,在这一点上态度已经比以前强硬了。赫尔建议,日本必须同意在缔结和约后两年之内,全部撤出在中国的军队。野村认为(虽然他的想法错了),双方已有希望在其他问题上达成协议,因此,他竭力劝说东京同意美国提出的从中国撤出日本军队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不作这一让步,就没有达成协议的希望。但是,日本陆军首领却顽固地坚持,日军决不能从一些特定地区撤出。如近卫后来指出的,有一部分内阁成员支持他们这样做。9月18日,杜曼与近卫的私人秘书牛场在东京进行了一次会谈,在会谈过程中弄清楚了,是野村9月4日那种不合宜的举动把事情搞糟了,因此,在9月20日,又召开了一次联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又草拟了一份总的协定草案,包括中日媾和的具体条款。日本对华媾和的主要条件于9月23日由野村递交赫尔,其余部分在10月1日交出。
有关美日协定的一般性建议于9月25日交给格鲁,两天后,又由野村交给赫尔。这份新的方案以9月6日御前会议通过的那个方案为蓝本。中日媾和条件包括这样一条,即“根据现有的协定和惯例……在必要的一段时期内,日本的陆军和海军留驻在中国的某些地区。”9月27日,丰田在与格鲁会晤时,再次催促近卫与罗斯福的会谈应从速举行,时间最好是在10月10日至15日前后。他暗示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近卫内阁有可能倒台,这样,日美两国缔结协定的最后机会将就此消失。格鲁向罗斯福和赫尔发出类似的警告。9月29日,他向国务院发了一份长电,指出日本政府之所以不敢事前作出明确的保证,特别是关于三国公约的保证,是唯恐松冈的支持者把这件事透露给德国和透露给日本的亲德分子,因为在日本外务省内,仍然留任着一些支持松冈的人。格鲁认为,近卫会给罗斯福一些保证,使三国公约实际上成为一纸具文。格鲁还认为,近卫亲王是真心实意想逐步履行赫尔提出的、并且经他本人同意的四项基本原则,从而使日本总的政策能够与美国的政策协调起来。格鲁明白表示,有人认为日本人无论如何不敢冒险同美国打仗,他不同意这种看法。他提醒说,如果近卫内阁倒台,继任者将是一个军事独裁政权,这个政权将“缺乏那种能避免同美国发生正面冲突的性情或气质”。因此,格鲁坚决认为,罗斯福…近卫会晤是值得举行的,即使这次会晤不能达成一项完全令人满意的协定。
赫尔的看法却相反,因为他既不信任近卫,也不信任任何日本人。他认为,日本人需要的只是一个笼统的协定,之后,他们自己就可以随心所欲来加以解释。赫尔对总统说,自从美国在原则上同意近卫关于召开这种会议的建议以来,日本人已经逐渐赖掉近卫8月28日所作出的那些比较大方的保证。赫尔这时建议,在重新强调美国总统希望举行一次会谈的同时,美国政府应当向日本政府指出这一点,并要求对方恢复原来的态度,重新开始讨论一项原则性的协定。9月28日,罗斯福同意了赫尔的意见。
10月1日,赫尔对胡适说,同日本进入正式谈判阶段的希望一直是微乎其微的。他再度向胡适保证说,如果有朝一日能进入这个阶段,美国会同中国全面地磋商一切有关的问题。10月2日,赫尔把美国答复日本9月6日建议的复文交给野村。美国宣称,这些建议是使华盛顿感到“失望的根源”,因为它们似乎在“缩小和限制……'四项'原则的应用范围。”复文指出,对这四项原则的应用,不能有任何限制或例外。复文还对日本建议中所使用的某些限定性字句提出质问,并且要求进一步加以澄清。
这一答复确实把召开会议或签订协定的希望一扫而光,并且决定了近卫内阁的命运。东条领导的陆军这时提出,如果到10月15日仍不能达成一项协议,就应当执行9月6日通过的那项决议,并且决定开战。海军方面意见分歧。显然,及川想收回赞成开战的决议;但是,他既然在御前会议上已经默然同意过这个主张,就不敢公开表示要收回,因此,他提议由近卫作最后决定。近卫打算向美国让步,因为他觉得,日本能否战胜美国,这是值得怀疑的。在他看来,日本最好还是迁就美国的要求,特别是从中国撤出日本军队的要求,并且避免开战,保持自己的海军力量完整无损,再看一看欧洲战争的结果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但是,东条顽固地拒不同意从整个中国撤出日本军队。他宣称,日本在中国事件中牺牲巨大,有权并吞中国的领土;但是,这样做违背近卫的原则,必然行不通。所以,对日本说来,至少一定要在中国的某些地方获得驻扎军队的权利。再则,东条认为,美国本身渴望在远东称霸,日本越是迁就,向它让步,它就越傲慢专横。因此,东条的结论是,日本如被逼得无路可走,就非打不可。东条认为,近卫对日本赢得胜利的希望抱着过分消极的态度;东条说,要是说日本存在种种弱点,那么美国也是一样。
因此,日本内部在商量国事方面出现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东条有权否决任何倾向于让步的决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海军方面抱着不冷不热、半心半意的态度,他没有力量来通过一项明确的、主张开战的决议。所以,他在10月14日提出,近卫内阁应全体辞职,然后由东久迩亲王来组织新阁,新内阁将不受9月6日决议的约束,并且有权作出新的决议。10月15日,近卫先同木户商量,随后又同天皇本人计仪。天皇说,他赞成和平,如果真的由亲王担任首相,他一定下诏令亲王奉行和平的政策。但是天皇诘问,在那种情况下,陆军能同意这种决定吗?东条被问到这一问题时,答道,他不能保证陆军会听话,但是,无论如何,除了皇室的成员之外,任何其他人肯定做不到这一点。木户认为,这样的回答带有威胁的性质,于是,宫廷方面决定,东久迩不宜担任首相。木户想让及川担任首相,但是近卫担心,如果这样做,陆军将会哗变。近卫认为,最好让东条本人任首相。这将使责任全部落在陆军肩上。此外,倘若东条终于决定继续同美国会谈的话,由他出任首相或许有助于会谈得到成功,因为这将为签订任何协定排除掉华盛顿指出的那种障碍,华盛顿一直说,由一个文官出身的日本首相作出的任何保证是一无用处的,因为日本陆军会阻止他遵守这种保证。木户同意近卫的意见,几位前任首相举行了秘密会议,最后也表示同意。于是,近卫内阁于10月16日宣布辞职,次日,东条将军就当上了首相。
东条在担任首相的同时,不仅保留了他以前陆相的职务,而且还接管了内务省。把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而这个人又是一个现役的陆军大将,这种做法是存心向日本国内和向全世界表明,不管过去人们对近卫抱有过什么怀疑,新任的首相是拥有足够的权力来贯彻任何将要决定的政策的,不论这是为了和平还是为了战争。选择东乡茂德担任外相也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他始终如一地致力于改善日苏关系,他被任命为外相显然是为了向苏联表示和解的姿态,也是日本不打算联合德国去进攻苏联的迹象(德日联合进攻苏联的可能性,曾经使华盛顿感到惊恐)。外务次官西春彦也是一个日苏问题专家。他是东乡的朋友,又和东乡在莫斯科同过事。
东条被任命为首相的时候,通过木户的关系得到天皇的一个手谕,授权他可不必受9月6日御前会议决议的约束,从而使他能够继续同美国进行会谈。因此,新任外相东乡就能够向那位曾经两次请求召回的野村大使说明,“新内阁同前任内阁一样,也是真诚希望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调整日美关系的”。但是,接下去他又预兆不祥地说:“我国在表示态度和阐明立场方面,实际上已经尽所欲言。我们觉得,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无法采取进一步积极行动的地步,只好敦促美国重新考虑其意见。”
野村对美国重新考虑其意见一事不抱希望,10月22日,他又可怜地恳求免除自己的职务。他声称,美国政府虽然了解他的诚意,但也了解他在日本国内是何等缺乏影响。他又悲痛地说,“我不愿意这样伪善地干下去,欺骗别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欺骗日本人民,使他们相信日美两国达成协议是可能的。但是,东乡的回答却是极力劝他坚守岗位。11月2日,东乡又通知野村,联络会议已开了好几天,讨论日美关系问题,11月5日将召开御前会议,作出最后决定。他接着又说,“这将是我国政府在改善外交关系方面的最后一次努力。……当我们恢复谈判时,形势迫使我们一定要立即达成一项决议”。两天后,东乡又电告野村说,日本政府已经决定提出最后一次反建议,这一建议如果遭到拒绝,会谈将会就此决裂。“于是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确实将濒临混乱的边缘”。东乡接着说,日本为了和平,对美国已经作了大多的让步。他说,这是日本“可能进行的最后一次廉价交易”,再要杀价,日本就不干了。不过,东京还是力劝野村继续竭尽所能严格执行东乡的指示,一俟接到御前会议作出决议的消息,就得使罗斯福和赫尔明白日本决心无论如何要达成一项最后决议。与此同时,东京还向野村发出两份电报。一份把日本反建议的内容告诉他,另一份通知他,东京已派来栖三郎(前任驻柏林大使)前去协助他。
11月5日的御前会议正式决定,如果到11月25日日美会谈还不能取得成就,日本就同美国和英国开战。在那种情况下,日本将把自己准备开战的决定告诉德国和意大利,要求它们同日本一起打美国,并要求它们同意不单独媾和。但是,如果德国要求日本进攻苏联,则日本将答复它,眼下还不可能这样做,并将坚持这个立场,即使这样做会使德国暂缓参与对美国作战也罢。的确,御前会议曾作了这样的决定,万一日美之间发生战争,日本将努力为德苏两国进行调解,罢兵言和,以期恢复日本与德国之间的交通。
御前会议还通过了其他一些决议,准备在战争爆发之后执行,其中有一项是要同暹罗签订一项协定,规定暹罗应同意日本军队通过其领土,作为交换条件,日本保证暹罗独立并同意暹罗在缅甸和马来亚得到一部分领土。对重庆的中国国民政府,日本不打算正式宣战,但是,日本将占领外园在中国的租界和租借地,并以可能交还外国管辖的这些地区为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