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重生的日子里-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锦知道他的性格,就含笑说,“跟公主道谢了吗?”

浩哥儿小脸蛋会发亮似的,转头对菁华公主说,“谢谢公主。”

想了想又补充一句说,“我很喜欢。”然后看看菁华公主,又看看苏锦,生怕她们会改变主意,把这件礼物夺回去一般。

菁华公主抱住浩哥儿,狠狠亲了好几口。可能是受了人家的礼物,浩哥儿很好脾气地乖乖让她亲,然后爬到炕桌边,把玩着那几件礼物。

菁华公主忍不住再摸了摸他的头,“还是你家的浩哥儿好玩些,我家的那两个,亲一口,摸一下,都皱着眉头,我可是他们的亲娘,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们生下来的。”

说着说着,菁华公主的声音不禁惆怅。苏锦笑着说,“小孩子这个年纪都是喜欢吃睡,你亲他们、摸他们,他们都会觉得被打搅,自然会皱眉。你可以白天放他们在你房中,等他们醒来的时候,逗他们玩,你要跟他们多玩些,他们才会越发亲近你的。”

菁华公主恍然大悟,“怪不得他们更加喜欢驸马,平时我亲一下,都要皱眉的,驸马要是亲他们,他们就笑得甜美。”

苏锦顿时明白菁华公主为何要出门玩了,因为在家中太无聊,逗弄孩子又没有成就感了。于是苏锦就兴致勃勃地跟菁华公主交流了一番育儿经。

菁华公主临走时候,开玩笑说,“下次你带浩哥儿上我们家玩吧。”然后弯腰对浩哥儿说,“浩哥儿,要跟娘亲来我们家玩哦,我们家有粉嫩粉嫩的***可以跟你玩的。”

浩哥儿听得一愣一愣,呆了一下,才说,“***在娘亲肚子中。”

菁华公主哈哈大笑,“不是***,是小媳妇。”

苏锦推了菁华公主一下,“孩子还小呢,别逗他这个。”

菁华公主这才作罢,算了算苏锦大概明年四月生产,就约定,到时候带着两个孩子来许府玩,“到时候,两个孩子也大些了,你不方便出门,我来找你玩。”

送走了菁华公主,九春才跟苏锦说,门外来了一个尼姑,自称是定因的弟子,求见太太。

九春已经出嫁,嫁给苏锦手下的一个管事,本来已经不在府中当差,但是陆庆家的也有了身孕,九春就回来帮忙,顺便负责训练下新的丫头。

苏锦十分惊讶,定因夏天的时候,就已经离开西山,外出云游。后来几次通信,都是她的弟子帮忙转达的。因为说的都是塞外的一些事情,苏锦也没有太关注,每次都是直接给许承周看。苏锦只是由内容推测出,定因跟令狐二老爷还有来往,而且令狐二老爷也在暗中帮她查一些事情。

那个尼姑被带进来,她自称法号是圆心,因为得到她师傅定因一个很急的消息,苏锦不在别院,刚好她有事进城,就亲自来转告苏锦。

苏锦问,“你师傅现在在哪里?”

圆心说,“我也不知道师傅在哪里,但是我们养了一批信鸽,前几天,送回来一个消息,本来应该早点跟你说,但是后来见到你家的仆妇,才知道你回京城了,因为消息已经耽误了好几天,我怕耽搁了时间,就亲自过来了。”

苏锦又问,“送回来的纸条在哪里?”

圆心从袖子中拿出来,递给苏锦。苏锦展开一看,居然是一幅图,笔法虽然很好,但是完全不明白。

圆心说,师傅跟我们通信都是用这种方式的,一般来说,只有我们才能看明白的。“

苏锦十分震惊,定因居然还有这等本事?这种类似现代的密码了。不过她既然曾是兵部尚书的女儿,虎父无犬女,她父亲当年是以聪明机智闻名天下的,她会这些,也不奇怪了。

苏锦再看了看那张纸条,还是摸不着头脑。

圆心也不隐瞒,“师傅的意思是,在陕西的山区中见过很多朝廷官兵,但是她没有听说过朝廷有派大支的队伍在那里。她让我问问您,可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师傅还说,那些人不像中原人,但是却穿着朝廷官兵的服装”

苏锦听得糊涂,她虽然一直有关注政治,但是对军事并不懂,“既然是陕西山区那边看见的,可能是一些混血的官兵吧?”

圆心也不懂细节,将消息传达后,就合十告辞了。苏锦留她吃一顿斋饭再走。苏锦跟圆心说,下次有什么消息可以让别院的甘管事,他会送消息来给我的。

圆心还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笑得很是天真无邪,“没事,我经常要跟着师伯进城来给太太夫人们讲经,来传个消息也不麻烦。”

送走圆心后,苏锦想了想这句没头没尾的话,看来定因真的铁了心要为她父亲翻案了,一直这么关注西北边境的事情,但是苏锦也不知道怎么帮她,毕竟当初那个案是当今皇上定的,就算要推翻也只能等下一任皇帝才能做到了。但是下一任皇帝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登基,登基后会否同意翻案,都是未知数。

每个月,许承周都有家书送回京城,苏锦知道他去到大同后,打了几次小规模的仗,都胜利了,没有人员伤亡,如今大雪彻底封山封路,朝廷也召他们回京,应该很快就能出发回京城了。预计能赶得上回家过年。

一直等到十二月中旬,许承周还没有回到家,苏锦有点急了,偏偏现在他带着手下的官兵,在赶路中,苏锦也不知道送信去哪里给他,只能等他的消息。

直到十二月二十一日,圆心上门送定因的最新口信的时候,苏锦才惊觉可能出了状况。圆心这次送来的消息很让人大吃一惊,事实上她在转达的时候都是忐忑不安的,“我师父说,她觉得有敌军潜入了中原,具体她也说不出来,但是她说上次她看见的那些官兵应该不是中原人。现在她在辽东,因为大雪,可能要等冬天入关了。”

苏锦听了这个消息,心烦意乱,她甚至脑海中出现一个可怕的想法,会不会是许承周在回来途中遇到了潜入中原的敌军,才会这么久没有消息送回来呢?

她打起精神来,“你师傅什么时候去了辽东呀?”

圆心说,“我也不知道,她经常到处走,辽东也有出名的庵堂,她跟那边的大师都挺熟悉的。”

苏锦看了看那张鬼画符一样的纸条,忍住了想问她怎么破解这张纸条的内容的冲动,圆心临走的时候说,“下次我要等元宵节后才能进城了,我们过年的时候不出外讲经的,而且现在路也不好走。”

苏锦让她如果收到定因的消息,可以送到秋水别院,让甘管事想法送过来即可。

等圆心走后,苏锦将自己关在书房中,思考这几条线索,如果依照定因说的,有敌军潜入中原,那么中原就比较危险,因为不知道敌军想做什么,如果这批敌军真的穿着中原的军服,那么这批敌军人数究竟有多少?如果不多,要弄几套军服不是难事,但是如果人数很多,要弄一批军服,这就一定能有迹可循了。因为这不是随便就能办成的,难道有内应?

究竟许承周是不是运气不佳,回来途中遇到了敌军呢?他们会不会已经遭遇不测呢?

苏锦觉得自己一个人实在想不通了,她开始考虑是去找菁华公主说,还是找敏侧妃说这件事。最后还是决定找菁华公主说,毕竟敏侧妃的身份比较尴尬,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她带来麻烦。

苏锦要出门,秦嬷嬷很是反对,外面冰天雪地,就算坐马车,万一惊了马,那可不是开玩笑的。苏锦也觉得可能是情绪有点不稳,肚子有点不舒服,她也没有坚持。她写了一张帖子派秦嬷嬷去公主府见公主,说清楚,本来想亲自去公主府的,但是肚子不是很舒服,只好邀请公主过府一聚,有急事相议。

菁华公主进门的时候,笑声朗朗,“难得写信给我,有什么急事呢?我可是立刻就抛下儿子女儿,赶了过来的。”

苏锦本来沉重的心里,也泛出了几分轻松,“怎么不说抛下驸马爷呢?”

菁华公主打量了一番苏锦,“还好,气色虽然有点差,但是应该问题不大,肚里的孩子可有折腾你呀。”

苏锦因为急着跟公主说事,直接邀了公主到东次间,她整理了下思路,“你知道,我家那位,本来说好已经出发回京城的,但是现在一直没有消息。”

菁华公主笑了,“别着急,可能是大雪的缘故,走得慢而已。”

苏锦正色说,“我又听说了两个传闻,想着还是找你说说好。”

第九十六章惊变

收费章节(12点)

第九十六章惊变

苏锦就将圆心送来的那两个消息简单说给菁华公主听,菁华公主毕竟是皇家的人,对于皇朝的稳定更加关注,她听了,脸色凝重,“你这是从哪里得来的消息?”

苏锦暂时不想牵出定因,就谨慎地说,“我有个朋友,喜欢在外游玩,尤其喜欢去西北玩,她最近托人跟我说起这个,我原来也不注意这个消息,以为她只是多心了,但是夫君他一直没有消息,我联系起来想,才觉得这个消息可能是真的。”

菁华公主皱眉想了半响,就站起来告辞,“我去跟皇兄说说。”苏锦本来心底下并不希望这是真相,看见菁华公主这个反应,不禁急了,拉住菁华公主的手,“你说,他……”,苏锦说不出那句最害怕的话来。

菁华公主拍了拍苏锦的手,“你放心,许大人应该没事的,我这就去跟皇兄说,让他派人出城探听下消息。”

苏锦这才放下心来,是呀,朝廷可以派人去探听消息,如果属实,也能立刻派军队去支援。边关一直都有守军,不可能让大批敌军进入国境的,最多是几十人的规模,虽然不知道他们目的在哪里,如果遭遇了,许承周这边人比较多,应该没有危险的。

将事情向菁华公主和盘托出后,苏锦感觉轻松了点,终于可以收拾好心情,一边陪着浩哥儿,一边尽量多吃点。想了想,还是亲自重新收拾了一个包袱,将最重要的东西放进去,万一真的有敌人,逃亡起来也有保障些,但是自己身怀六甲,只怕不适合逃亡,只能祈祷千万不要是坏消息。

第二天,公主府有人来见苏锦,是菁华公主身边贴身服侍的人,她要求苏锦屏退屋内的人,然后告诉苏锦,“太子殿下已经跟皇上说了此事,皇上让太子殿下全权处理这件事,太子殿下派了三支十人队伍,向三个方向去探听消息,其中往西的方向,如无意外,应该可以遇上许大人回京的队伍。公主让许太太别太担心,最晚明天黄昏就能得到消息。”

苏锦终于松了一口气,有人去探听消息总会是好事,许承周带着那么一大支队伍,不可能凭空消失的。她让人准备了一个荷包,里面装着礼物,塞给前来传信的人,对方不愧是在皇室浸了多年的,没有推辞,不动声色收下了。

'文'苏锦左思右想,还是派了秦嬷嬷回娘家,由于事情还没有确认消息,苏锦也不敢泄露任何信息,只是让秦嬷嬷偷偷跟苏夫人说了,让她无条件相信苏锦,做一件事,暂时不要问为什么,过两天就会有消息传出的。秦嬷嬷转达了苏锦的意思,让苏夫人把一些重要的东西,比如财物收拾好,最好是方便立即可以拿走的,或者藏在一个别人怎么也找不到的地方。

'人'苏夫人莫名其妙,想到自己的女婿迟迟未归,也开始怀疑会不会是边关有变动,她毕竟有兄弟和儿子在军中,这方面的意识还是挺强的,虽然很多疑惑,但是还是按照苏锦说的,将手上重要的东西归了类,方便携带的,都放在一个地方,随时可以拿走;重要的但是不方便携带的,就放在了家中的密室中,想了想又往密室放了点食用水和干粮。

'书'苏锦在家中也是做着各种准备,就等着第二天的消息了。十二月二十四日,还没有等到菁华公主那边传来消息,每天被苏锦派去城门打听消息,等待许承周的小厮就急冲冲回来禀报,“太太,城门突然关了。”

'屋'苏锦吓了一跳,“你说什么?大白天的为何要关城门?”小厮喘了几口气,才把事情一五一十说了,“我像前几天那样站在城门外等老爷,突然一队禁军飞奔到城门,一部分往城外赶路去了,一部分大声吩咐关城门,我怕自己回不了家,就赶紧跑回城里。后来又坐车去了另外三个城门,都已经关闭了,官兵还不许大家靠近城门。”

苏锦的手掌放在炕桌上,手指因为无意识的用力,变得苍白。秦嬷嬷见苏锦脸色不对,赶紧扶着苏锦坐下,让人上了一杯温开水,喂苏锦喝了。温暖的水让苏锦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秦嬷嬷安慰说,“太太,一定要稳住,要为少爷和肚里面【。52dzs。】的小少爷小小姐着想。”

苏锦闭上双目,流下了一行眼泪,然后斩钉截铁地说,“给我洗把脸。”秦嬷嬷让身边的小丫头端了温水过来,亲自给苏锦重新静了脸,抹了面霜。

苏锦已经稳定了情绪,让人把浩哥儿带过来,浩哥儿爬上炕自己找玩具玩起来。苏锦摸了摸他的头,对那个小厮说,“你再出去看看,城中都有些什么消息,每两个时辰回来回报一次。”小厮领命去了。

苏锦又吩咐秦嬷嬷,“你去公主府找菁华公主身边服侍的章嬷嬷,问问她是不是有了最新的消息,如果她有最新的消息,不要告诉任何人,马上回来跟我说。“

秦嬷嬷低声应下,又叮嘱了九春、茉莉一番,再出门去了。

苏锦又吩咐冬嬷嬷去苏府,让苏夫人做下准备,收拾好重要细软,既然京城关了城门,一定有变才会如此,米粮蔬果也得赶紧买多点回家囤积。

至于家中的事情,苏锦就让九春去处理,粮食是要多多准备的,细软是要收拾的。还要让护院加强许巡逻,防止城中出现骚乱,有人趁乱偷窃抢劫。

不知道是不是家中气氛的原因,平时吵着要出门玩的浩哥儿今天很是乖巧,自己在炕桌边玩着九连环,就连苏锦肚中的孩子也安静不少,苏锦情绪大起大落,肚子竟然没有一点不舒服,平时有点活跃的胎动,今天也没有。

连续吩咐了几个命令后,苏锦觉得很是疲惫,就躺在炕上休息,茉莉细心地端来熬好的汤,苏锦虽然没有食欲,但是为了身体,坚持喝完了一大碗汤,感觉身体重新恢复了力气。

为了避免自己胡思乱想,苏锦拿起了千家诗,与浩哥儿玩起了认字游戏。

过了两个时辰后,派出去的人相继都回来复命了。小厮说,城中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很多店铺都提早关门了,还有不少人去市场买米买菜,市场都排起了长龙。有人说是军队要来攻打京城了。但是具体情况谁也说不上来。

秦嬷嬷接着也回来了,她没有见到菁华公主身边的章嬷嬷,“菁华公主和驸马都不在府中,听说今天一大早就进了皇宫,还没有回府,两个孩子都在府上,没有跟着进宫。我等了半个时辰,又怕太太您担心,就先回来了。”

九春那边,已经派了采买的管事出门买了大批的米粮和蔬果回来,都藏在地窖中,府中的每个人仆人都根据吩咐,将自己的细软收拾好,方便随时可以拿着走。但是现在城门都关闭了,大家只能坐等事态了。

之后小厮又回来汇报了两次,但是都没有什么进展,官府并没有张贴解释为何要关城门,只是根据小道消息说,可能是因为有重要人犯越狱,所以需要关闭城门来搜查。苏锦一听就知道这个说法只是借口,看来是京城外的确是有异动了。

她努力按捺下心中的急躁,尽量耐心地等待着消息,菁华公主那边一定会有消息传来的。果然等到掌灯时分,菁华公主身边的章嬷嬷终于来了,她带来的消息十分不利,菁华公主似乎在很紧急的状态下写了几句话,纸条上写着“皇兄派出去的三支打探消息的队伍,只是回来了两个人,三个方向都有不明的敌军,这些敌军似乎想包围京城,许大人可能是回来途中遭遇了他们,现在还无法知道包围圈外面的消息。但是您放心,皇兄已经派了信鸽,飞鸽传说让周围守军严阵以待,各自搜索各自辖区的山区,京郊各大营的军队已经接到命令尽快赶到城外守卫京都。”

苏锦看了纸条后,章嬷嬷将纸条拿过去,放到蜡烛上烧了,然后就告退了。

苏锦想着,京郊四面都有大营,只要他们赶到城门外扎营驻守,相信就算敌军来到,也能阻挡一阵子,如果运气好,还能击退敌军。其他地方的军队也会向京城支援,相信形势不会太过于糟糕。

十二月二十六日,京城已经戒严宵禁管理,就算白天,也禁止百姓在街上游荡。禁军骑兵不时在大街飞奔而过。官府正式发了公告,大意就是秦王造反,率领了塞外的敌军,打算攻打京城,援军已经先后到了京城门外,还会有更多的援军到来,让大家不要恐慌,留在家中静候消息,擅自外出者可能会被当做细作抓起来,关进大牢。

二十七日凌晨时分,突然兵马雷动,城外隐约传来打杀声,天空中还能看到信号弹的光亮。京城所有人都被震惊了,太平盛世,谁也想不到会有人来攻打京城,而且是在没有惊动沿路守军的情况。虽然官府信心十足,但是百姓还是人心浮动,偏偏所有城门都变成了战场了,想往外逃,都插翼难飞了。

苏锦因为想着许承周的安危,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到凌晨刚有睡意,就被惊醒了。然后干脆起来,半躺在炕上,闭目养神。

府中上上下下都有点惊惶,但是女主人此时的镇定,让大家逐渐冷静下来,各就各位,有条不紊地做事。苏锦为了防止大家因为无事可做,心中恐慌扩大,就安排了女仆也轮流巡逻内院,帮助外院的护院一起守卫整个家。

第九十七章 危机

收费章节(12点)

第九十七章 危机

朝廷共派了四支队伍分别前往不同的边关地点抗击作乱的敌军,十一月三日命令许承周等两支队伍回京复命。另外两支队伍继续留在原处不动,以防来年春天,敌军对边关小城的抢掠。

如果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十二月初他们都可以回到京城了。但是奇怪的是,一直到十二月中旬,都不见这两支队伍的影踪。一开始朝廷并没有太过于在意,因为毕竟冬天里面西北沿途大雪纷飞,中途受阻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十二月下旬,兵部的那些人开始嘀咕了,班师回朝怎么可能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呢?就算沿途经过的山区藏有乱匪,那些匪类也不至于饥不择食,斗胆打劫朝廷的军队呀。

已经有人上报了皇上此事,皇帝与太子也商量过此事,但是迟迟无法定出个章程来,也是因为除夕将至,大家都没有心思在一些小事上纠缠。正在诸事举棋不定的时候,菁华公主带来了苏锦那里得到的消息。

如果没有这两支队伍不见影踪的事情,苏锦那两个消息,皇上和太子、兵部大概一笑了之。如果有几个、十几个敌人潜入中原,不足为奇,但是如果是大批的军队潜入中原,那就不可能了。除非是有人主动打开中原的大门,放他们进来,但是这个可能吗?边关的守军都是多年重用的,个个忠心耿耿,而且他们的家人大多数留在京城中,就算为了他们家人着想,也不会做出这等叛国的事情来。

但是如果三个消息结合一起来想,就让人心惊了。养尊处优多年的皇帝不仅开始琢磨边关哪个守将比较有可能做出这种令人齿冷的叛国行为了。

他一边让太子派人去探两支应该班师回朝的队伍,一边让暗卫去刺探留守京城的边关守将的府邸。太子那边的刺探,带回了让人忧心的结果。

太子派出去刺探的人九死一生,带回来京城周围山区的确藏有敌军的消息;皇帝派出去的人没有发现异动,家家户户都如常在准备着过年。

但是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的严重了。这件事情太过诡异,存在太多疑问。皇帝授命太子全权处理这次危机,随时向他报告细节。

太子先将京城郊区驻守的部分军队调动到京城四周加强京城的守卫,然后再调动京郊大营的剩余军队往外推进。

对外推进的军队很快就遭遇到阻扰,他们先遇到的是穿着中原军服的大批军队,由于已经事先得到消息,他们并没有贸然放下警惕,提前大声询问对方主将是谁。太子已经下了命令,最近接到朝廷军令,可能会在京城郊外的山区遇到的本国军队的领队人,只会可能是许承周和另外一个军官,其他的都可以格杀勿论。但是既然敌军已经潜入中原,很有可能已经掌握了不少内部消息,也不能排除对方知道这两个支援边关的军官名字。因此太子还特意命人画了两个军官的头像,并授意要求对方军官必须单人过来表明身份。

事实证明,太子的这几个命令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方军队在狭路相逢的时候,果然打出了两队刚从边关回京的军队名号。但是当被要求领队人单独过来确认身份的时候,对方虚意应下,但是转头却命令发起了进攻。

因为早就已经暗自防备着,所以这一仗打下去双方互有得失,相持不下。左大将军的小儿子左都指挥史,俘虏了几个敌军的人,暂时偃旗息鼓。

左都指挥史将战况和俘虏转交给京城,战报中提及,对方武器十分充足,虽然在山林中很难发挥骑兵的优势,但是可以看出对方骑的马的确是来自塞外的骏马,而非中原皇朝的骏马。而且对方多次用箭雨反击,可见对方的弓箭十分充足。如此多的马和兵器,究竟是从哪里越过边境一路深入的呢?

太子看了战报,神色黯然,怪不得今年冬天前开始,西北至京城一路上的匪患并无什么消息,朝廷一度认为,各地官兵剿匪的功绩十分突出。看来敌军所到之处,山匪估计已经被扫荡了一次。

太子将俘虏交给刑部负责,务必要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了保险起见,太子还特意让皇宫中负责刑罚的太监去监刑。

足足花了一日一夜的时间去折磨,终于有人受不了,讲出了他们是通过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河曲地区进入中原。

太子将此事上报给皇上,皇帝面沉如水,太子虽然不敢明说,但是谁都知道,河曲那里有煤矿,而这个地方是属于秦王的势力,那里的煤矿就是皇帝当初交给秦王管理的。秦王有了煤矿就有了钱,等于有了自己组建私军的军费,皇帝这么多年也明白自己的这个儿子骁勇善战,素有智谋,但是想不到他会私通外敌。当初因为宠爱皇贵妃任氏,而且秦王的确有本事,与当时的太子相比,实在是让皇帝心生愧疚,所以当他给秦王封地的时候,还赏赐了封地周围的煤矿、盐井给秦王管理。现在想想,当时真是鬼迷心窍了。

皇帝当然不会承认这是他溺爱不当,造成的后果。但是他依然很恼火,秦王竟然辜负了他的厚意,用他赏赐的矛与盾掉过头来攻击他。

太子多少能猜到皇帝的心思,但是他也知道,对此他不应该做出任何评价。虽然敌军是从秦王辖区顺利通过,但是还不能保证秦王就是那通敌叛国的人。

皇帝恼怒之余,让人暗中监视惠妃任氏和她母族任家,这件事因为涉及秦王,太子不便插手,皇帝就交给了自己的心腹重臣去办。

皇帝虽然已经开始怀疑秦王,未经证实之前,还是心存幻想的。但是很快各地飞鸽传书证实了这个怀疑。

原来穿着本朝军队服装的未知军队隐藏在山林中,昼伏夜行,地方官府也并不是完全不知情,但是敌军一路上都有排除探子,所以大部分飞鸽或骑马送加急军情的人都被截杀,以至于京城一直对外地的消息一无所知。直到京城主动出击后,终于有幸存的飞鸽和送加急情报的人进了包围圈内,根据这些情报,可以想象出,京城西面、北面有大批的敌军,南面、东面也有部分敌军绕道,形成了包围圈。

本来敌军打算等包围圈合拢后正式开始攻城,但是想不到当朝太子的反应如此迅速,调动了兵马,增加了他们攻城的难度。京城四周的官府官兵最快可以在三日内陆续到来支援京城,但是如今,敌军要在三日内攻陷京城,变得很是艰巨,稍不留意就会变成腹背受敌的局面。当然大批的正规的军队要赶到京城支援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一个月内也能赶到。

无奈之下,本来想等着京城沦陷后再起兵打着勤王名号的秦王,不得不提前【文。】发动了叛变,虽然他依然【人。】打着勤王的名号,但是已经名【书。】不正言不顺,因为他杀的不是【屋。】围攻京城的敌军,而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占领,不少当地官府被打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对方是王爷,打起来处处绑手绑脚,既担心因为抗击不得力而受到朝廷责罚,又担心因为得罪秦王而后患无穷。患得患失见,兵败如山倒。

等消息传到京城,京城的战火也正在胶着中。皇帝确信了自己曾经最疼爱的儿子,竟然起兵叛他,大怒之下,发了檄文,让各地官府全力对抗秦王兵马,并调了部分浙江、福建、云贵一带的守军北上保卫京城,驱逐敌军。还下令调了部分辽东的守军南下抗击敌军,并防止蒙古的敌军趁机突袭。

一时间除了边关的守军外,山西、陕西已经沦陷,偏偏边关守军没有接到朝廷的命令不能擅离职守,所以他们只能继续坚持自己的岗位,一面防备草原敌军的来袭,一面把守好边关大门,不准备放任何一个敌军回草原。但是冰天雪地中,草原那边一直没有动静,而已经在中原的敌军,则忙着攻陷京城,因此相对于中原的战争,山西、陕西的边关重镇反而是最清闲的地方了。

秦王的第一个计划告吹后,第二个计划与正在围攻京城的敌军会师,争取拿下都城,俘虏皇帝和太子,只要有皇帝和太子在手,一切都好办了。

但是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计划,秦王的第二个计划,很快也被打破了。有军队在他和围攻京城的敌军之间阻止他们会军。这些看似零散的军队,打法十分游击,经常是突然出现,将你打个措手不及,缴获了大量武器或者粮草后,又迅速隐入山林中,让秦王和围攻京城的敌军恨得咬牙切齿,偏偏又拿他们没有办法。因为秦王这边,没有足够的时间跟他们反复周旋。

由于时间的问题,秦王不得不拉长战线,在甘肃、四川、河南、河北都部署了自己的私军,以阻击援军。但是浙江和福建部分军队坐船直奔京城,秦王没有海军,所以现在他唯一的道路就是尽快拿下京城,不然再过上一个月,援军逐渐到位后,他这边将会十分吃力。假如兵败,他当然无法再在中原苟活,就算是草原的王庭也不会放过他。因为秦王许诺事成后,割让十六城给草原王庭,还承诺每年送定量的白银和粮食衣物给草原王庭,这才换了草原的五万精兵通过他辖下的边境进入中原,助他成就大事。

第九十八章围城

收费章节(12点)

第九十八章围城

左都指挥使由于指挥守城得当,太子加封他为骠骑将军,因其父是大将军,所以大家称他做左小将军。左小将军继承了其父的有点,作战风格诡异多变,手下有优秀的追踪反追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