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长沙会战-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第9战区的部队中,有两支王牌部队。这就是素有“泰山军”之称的第10军和以“抗日铁军”闻名的第74军。
第10军军长李玉堂,山东广饶人,黄埔军校一期生。1938年夏任第8军军长。在武汉会战的南浔线战斗中,因战功卓著被蒋介石授予华胄勋章。指挥南浔作战的薛岳则赠送给第8军“泰山军”锦旗一面。“泰山军”之名由此而来。第一次长沙会战后,李玉堂调任第10军军长,“泰山军”之名也随之被带到了第10军。此后,该军就一直在衡山附近整训。
第10军是19日才接到开拔命令的。由于时间紧迫,根本来不及进行充分的作战准备工作,也没有对官兵进行必要的战斗动员教育,接到命令后,各部便匆匆起程。由于连续日夜行军,部队疲惫不堪,许多士兵边走边打瞌睡,有的甚至走着走着便倒在路旁睡着了。
22日,第10军终于赶到金井地区。当晚,第10军便接替了第37军第140师在金井及其以北地区的防务。
当时,在金井北面的瓮江、浯口一带都有日军。但浯口至金井间没有大道,只有崎岖的山路,且地形复杂。而沿瓮江南下,交通十分便利。因此,第10军判断日军不会从浯口直犯金井,而会从瓮江沿大道南下。于是,第10军以第190师防守瓮江至金井间的大道,并将其作为堵击日军南犯的重点,而以预备第10师驻守金井西北沿河的村庄。
由于预备第10师对敌情估计不足,加之缺乏严密的戒备,日军一支骑兵部队于23日拂晓前,从浯口取道崎岖小径直奔金井,对预备第10师进行偷袭。该师驻在金井西北最前沿的一个营,“鼾睡中被日军突入营舍,乱刀砍杀,猝不及防,受到很大损失,死伤二三百人”;该师其他各部,“不知敌人夜间从何而来,有多少人,阵势如何,于是在黑夜中盲目抵抗、搜索,乱作一团,师、团、营、连之间,失去联系。及到拂晓以后,师长方先觉才把情况弄清,报告军部”。
23日傍晚,预备第10师前哨发现日军的骑兵部队。师长立即下令全师做好战斗准备。次日拂晓,日军第4师团在飞机的掩护下向预备第10师阵地发起攻击。战至午后,日军改变攻击方法,以骑兵从正面冲锋,以步兵从两侧包抄。方先觉见部队有被合击的危险,立即下令撤退。金井遂告失陷。
方先觉在战后谈起这次战斗时曾说:“敌人此次尽用骑兵,专打我们的指挥机构。我们刚离开第一个指挥所,日军就抢先把我们第二个指挥所打烂了,破坏了通讯。他们有空军优势,侦察情报准确及时,行动迅速,使我们上下失掉联络,指挥意图无法下达,部队群龙无首,遇有情况无心应战,一味后退,战斗力完全丧失,以致我们这次如此惨败。”
第190师于23日上午奉命占领金井西面的古华山东北高地,堵截由浯口取小径进犯金井的日军后续部队。第190师遂兵分两路向古华山东北方向前进。途中与日军第3师团先头部队打了一场遭遇战。后奉命北上驰援第37军第140师作战。
24日,第190师又奉命返回到福临铺一带设防。师长朱岳率部占领福临铺北面之梁家塅阵地,以第568、第569团占领塅北警戒栗桥之敌;朱岳亲率第570团及师直属队占领梁家塅南端之高地。不料,朱岳在率部行进中突遭日军迂回的一队骑兵的侧击,朱岳负伤,副师长阵亡,师部直属部队和第570团溃散。不久,另两个团在日军的进攻下也向南撤退。
25日,第10军军部由金井向西南转移至孙家桥。傍晚,日军跟踪而至,第10军军部被围。军长李玉堂率特务营边打边向西北突围,一直跑到青山铺,脱离了战场。
日军在击溃预备第10师、第190师后,又集中兵力直扑第3师福临铺附近高仓段一线阵地。第3师虽拼死抵抗,无奈日军兵力过于强大,第3师很快被其分割成数段。战至26日,师长周庆祥只好令各团突围。
至此,素有“泰山军”之称的第10军全线溃败。
日军第11军司令部在9月22日中午发出向汨罗江南岸攻击前进的命令后,下午便开始筹划下一步的作战指导方针。经过讨论,形成这样一个决定:在击败金井附近国民党军队后,应向浏阳河下游追击,继而攻取长沙。
23日,日军第11军各师团对第9战区的第26、第37、第10军展开全面攻击。
当天早晨,天空正下着大雨。阿南惟畿在睡梦中被雨声惊醒。他醒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祈祷上苍,但愿云开雾散”。因为雨天不利于进攻,特别是对作战飞机的影响更大。阿南惟畿认为,“今日为决战日”,“此次会战,应在今夜至明晨决定大势”。
24日傍晚,前线陆续发回战报:日军各个师团对第26、第37、第10军的包围圈业已完成,正在围歼之中;第3师团已将第140师击溃,傍晚时从福临铺东北方转入纵队追击;第6师团于早晨占领金井,切断了国民党军的退路;第26军的无线电台正午仍在蒲塘北方,企图向东南方逃脱;国民党军队有向长沙撤退的迹象。
第9战区的悲剧(3)
阿南惟畿看到上述战报后十分高兴,他在日记中写道:“大势已定。第9战区薛岳司令长官部撤出长沙,移往湘潭。第26军准备向东北逃脱。而新调来的第10军已遭我第3师团痛击陷于混乱。”
根据上述战场态势,日军第11军司令部按照“以一支有力部队监视浏阳方面的第74军(歼灭其先头部分)以主力追击敌军,夺取长沙”的既定方针,制定了向长沙追击的作战命令。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军决定以一支有力部队扫荡歼灭金井方面包围圈内之敌,并以主力向长沙追击敌军。
二、第4师团应经黄花市向浏阳河河口附近追击敌军,并及时渡过浏阳河向长沙东侧地区继续追击。
三、第3师团应经长沙市向金潭附近追击敌军,并在该地渡过浏阳河向长沙南侧地区继续追击,应以一部兵力将现包围圈保持到25日正午。
四、第6师团应急速进入北盛仓附近捞刀河河谷,如敌第74军已进入该河谷,应即就地将其击破,特别应以有力部队确保现包围圈,并与第40师团协力完成对金井附近敌军的扫荡。
五、第40师团应从24日夜至25日,扫荡歼灭金井包围圈内敌军,以后于金井附近准备追击。
上述作战命令经阿南惟畿过目后,立即获得批准。
24日19时,阿南惟畿正式下令:向长沙追击!
独臂难撑危局(2)
10月1日16时,日军第11军武汉军部通过广播声明:
“……此次长沙、株洲作战,打击敌野战军及秋收的目的已达到,故即撤退,恢复原来态势……”
这个声明播出的时候,日军各师团按照阿南惟畿指定的路线已经开始撤退。
薛岳得到日军撤退的消息后,马上命令各军进行追击:
第58军超越浯口市以北,由长乐街、关王桥方面,自东向西截击;
第4军、第20军由福临铺、长乐街及栗桥、新市方面,自东向西截击;
第92、第99师由石子铺、福临铺及长沙栗桥方向,自东向西截击;
第72军经平江西北山地向杨林街方面实行超越截击;
第26军由浏阳西北自东向西清扫捞刀河南北两岸战场;
第74军由普迹市方面,自东向西清扫浏阳河南北两岸战场;
暂编第2军一部沿株洲至长沙大道东西地区,自南向北清扫战场;
第79军以1个师守备长沙,主力向新市、长乐街追击。
进攻者被迫撤退,被进攻者反而开始了追击,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战局在10月1日这一天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10月2日,薛岳致电蒋介石:“此次进犯之敌经我军廿六昼夜之围攻痛击,伤亡过半。而敌由武汉各地抽派民夫十五万赶筑新墙、汨罗后方交通路线,增援补充。但均被我军处处截断,尤其9月29、30日,在金井西北之脱甲桥及麻峰嘴各地,将其由长乐街方面向南追送粮弹之装甲车五十余辆,悉数击毁,死援兵一千余人,仍不能增援补给,继续作战,于东申(10月1日下午15至17时)开始突围北退……”
湘阴位于汨罗市西部,长沙西北部,地处洞庭湖区,湘江、资水尾闾。由此走水路沿湘江北上经洞庭湖可直达岳阳。
日军在发起全面攻势时,曾令平野支队经洞庭湖进入湘江,继而在下青山等处登陆。当时,日军并没有占领湘阴的打算,因此,在作战前期,湘阴城一直没有失守。
10月1日,日军第11军下达全线撤退的命令后,正在湘江江畔的平野支队奉命在湘阴城西北的白泥湖岸登陆,占领湘阴城,以掩护伤病员经湘阴城从水路北撤。
10月2日,日军飞机开始低空轮番地对湘阴城进行疯狂的轰炸、扫射。正在其毫无忌惮地肆虐之际,突然一阵猛烈的机枪扫射,一架飞机顿时拖着一股黑烟向远处栽了下去。其余日机见势不妙,立刻升高,掉头就逃。
当时,守卫湘阴城的是第99军第99师第295团第1营,营长是曹克人少校。他是湖南省桂阳县人,黄埔军校14期毕业生。
曹克人于9月24日奉命率领本营进驻湘阴,担负起保卫湘阴县城的任务。进入湘阴城后,曹克人立即指挥部队构筑工事,在湘阴城的北门和东门外构筑了三道防线,并在东门外设立了岗哨,日夜派兵巡逻,严阵以待。
曹克人是带着必死的决心来守湘阴城的。来此之前,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值此国家兴亡之秋,匹夫尚且有责,我为军人,怎能临阵退缩?尚望双亲大人体谅时艰,擅自颐养天年……我誓死抗日到底,此意已决……”
10月3日,日军平野支队在白泥湖岸登陆成功,随即便向湘阴城发起猛攻。
曹克人率部在第一道防线奋力抵抗。
由于日军兵力过于强大,第一道防线终被突破。曹克人率部退守第二道防线。
随即,日军又发起了一次次的冲锋,但还是未能攻进湘阴城。
10月4日晨,由新开港赶来增援的日军荒木支队从湘阴东北方加入战斗。随后,日军又在阵地后方空降了大批伞兵。这样一来,曹克人营便陷于日军三面夹攻的不利态势。
本来双方兵力就相差悬殊,日军再一夹击,曹克人营渐渐不支。曹克人只好率部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东湖的四甲堤上,准备从文星桥渡河,然后再依河岸为屏障,继续阻击日军的进攻。
不料,待曹克人营退到桥边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日军破坏,无法渡河。这时,后面的日军又跟踪而至。
前有河流,后有追兵,陷入绝境的曹克人营全营战士在营长的带领下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
战至最后,全营只剩下曹克人和17名士兵弹尽负伤,力竭被俘。
日军将俘虏的中国士兵百般折磨后一一杀死。对于曹克人,他们的手段更为残忍。他们用刺刀割断了曹克人的舌头,削去了他的鼻子,挖去了他的双眼,最后又开膛破肚,把他的尸体钉在大街的一处墙壁之上。其兽行简直令人发指。
几天后,占据湘阴城的日军退走了。当成百上千的湘阴市民逃难回来,从曹克人殉难处走过时,血染的墙壁上,其头颅躯干仍清晰可辨。
住在湘阴城的一位老先生有感于曹克人及其全营官兵英勇牺牲的事迹,专门为此撰写了一副动人的挽联:
率孤军以守孤城,湘水竟无情,波涛不尽英雄血
摧敌锋而寒敌胆,楚疆今再捷,千古长留节烈名
湘阴人民为了永远纪念这些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捍卫过这座城市的英雄们,大家踊跃捐资,于1942年10月在城郊的义山上,为曹克人和他的战友们修建了一座烈士墓和一座纪念塔。在塔前竖立着的石砌牌坊上,镌刻着一副石刻的对联:
独臂难撑危局(3)
丹心悬日月,白骨镇山河
此后,这座塔就被当地人称为白骨塔。
1984年1月12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曹克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日军的全线撤退
10月1日黄昏,日军开始全线撤退。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北撤,日军第11军做了如下部署:
平野支队在湘阴北方白泥湖岸登陆,占领湘阴,尔后掩护伤员由水路北撤;
第4师团森田支队进占神鼎山北麓,当主力部队全部撤过后归建;
荒木支队在新开港占领阵地,当第4师团经过时随之北撤;
独立混成第14旅团江藤支队,在长乐至新墙之间掩护兵站,当第6师团撤过后归建。
10月1日夜,荒木支队由狮形山开始向新开港进发。2日晨,在行至麻峰嘴东北地区时与第20军遭遇。荒木支队无心恋战,很快就脱离战场,并于当日到达新开港。4日,又配合平野支队,攻占了湘阴城。后与平野支队从水路撤回。第40师团继荒木支队后也由狮形山开始北撤。在撤退过程中,曾遭到第20军等部队的阻击。
由第4师团指挥的早渊支队于30日夜间开始北撤。10月1日,该支队在捞刀河北岸遭到巧妙伪装的第98师的阻击,伤亡甚众,2个联队长被击毙,余部溃逃。第4师团主力于10月1日从长沙市区开始撤退,步兵第61联队第11中队殿后。2日,该中队退至东屯渡时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后在第3大队和16架飞机的支援下,于3日突出包围。步兵第8联队退至麻峰嘴时,受到第20军第134师的阻击,伤亡甚多,5日才到达汨罗江南岸。
第3师团10月1日傍晚由金潭附近北撤。2日在枫林港以北地区遇到第99军第99师阻击,3日进到影珠山,又遭第92师拦击,拼命突围始得通过。
第6师团殿后。10月1日傍晚,该师团从镇头市撤退,编成三路纵队北返。在福临铺及检市场等地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阻击,5日晚进到长乐附近。
10月6日,薛岳致电蒋介石:“败逃之敌自东日(10月1日)以来被我欧、杨、傅三军在汨罗江、捞刀河间猛烈截击,肖、夏两军猛烈追击。至本鱼日(10月6日)其主力狼狈渡汨罗江,北岸沿途遗尸甚多,刻我韩军先头部队已到达杨林街,正自东向西截击败逃之敌,孙军正在大荆街西方猛烈攻击,欧军已由长乐街附近渡江,协力孙军自东向西截击败逃之敌,杨军正由伍公市、新市渡江,各部猛追尾敌。傅军梁、高两师正协同肃清新市、归义、河夹塘、营田一带残敌,萧军已越高桥向长乐街,方、夏军王、赵两师已越过福临铺、新桥向伍公市、新市方面,清扫战场,策应各追击军作战,其余各部任务同前。”
10月7日,日军渡过汨罗江后,经新墙河开始向临湘、岳阳撤退。为进一步追歼北退之敌,薛岳又重新调整部署:
王劲修率3个挺进纵队及2个补充团,切断咸宁、蒲圻间之铁路、交通、通信,断敌归路,阻敌向堙水东北岸逃窜;第78军之新编第16师进攻崇阳之敌及击敌援兵,断敌归路。
第20军暂编第54师以主力攻击大沙坪,以1个团攻击羊楼洞而占领之,由羊楼洞附近切断铁路、公路之交通、通信及击敌援兵。
第6挺进纵队向羊楼洞、第7纵队向五里牌截击日军,并确实截断铁路、公路之交通、通信,断敌归路及击敌援兵。
第72、第4、第58、第20军在汨罗江、新墙河间截击、尾击敌人后,第72军向忠坊、临湘;第58军向桃林;第4军向西塘,自东向西截击日军;第20军向筻口、新墙,自东南向西北尾击日军,并力争将其压迫于岳阳附近地区加以歼灭,从而一举而攻占临湘、岳阳。
第26军集结于浯口、长乐街,推进至登龙桥、关王桥,第79军第98、暂编第6师集结于伍公市,推进至三江口、大荆街,策应新墙河北岸各军作战。
第99军第92师、第99师协力肃清归义、河夹塘、营田一带残敌后,前者在新市南神鼎山东侧地区集结,策应各方作战;后者仍任归义、河夹塘、营田、湘阴一带原防。
10月9日,薛岳向蒋介石报告:败退之敌已溃渡新墙河;从8日上午开始,第72军向忠坊;第58军向桃林;第4军向西塘;第20军向筻口、新墙河北继续猛追,各军除以一部围攻据点之敌外,主力正向岳阳、临湘东南地区挺进攻击中。
虽然第9战区对北撤日军的追击声势浩大,但由于各军在此前都曾遭到日军不同程度的打击,战斗力并不强,再加上在追击的过程中各军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和配合等原因,并未能取得薛岳所期望的将日军压迫至岳阳附近加以歼灭,进而克复临湘、岳阳的目的。
10日前后,日军全部退回新墙河北岸,双方军队又恢复了战前的对峙态势。
在整个会战期间,为策应湘北主战场作战,日军独立混成第14旅团于9月22日从九江出发,25日向武宁方向攻击;第34师团于9月27日击退锦江北岸之国民党军队,尔后向奉新方向反转进击,牵制赣北方面的国民党军队。10月上旬,这两支部队也陆续返回原防地。
第二次长沙会战,历经月余,终于落下了帷幕。
第五章 长沙喋血
中国士兵追击日军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士兵乘胜追击日军的情景。
1941年秋,日美两国的谈判陷入僵局。日军大本营于是开始考虑对美作战问题。9月15日,大本营在召开的各军参谋长会议上正式通知中国派遣军:“10月上旬,决定对美国的和战问题。到10月末完成战备,从11月左右起,实施南方作战,从而坚持帝国贯彻中国事变,确立大东亚共荣圈,依靠日、德、意三国条约的方针。”
9月18日,大本营下达了准备南方作战的命令,并令中国派遣军调出一部兵力。25日,大本营又发出指示:将“在对中国作战中发起南方作战方案”作为中国派遣军制定作战计划的依据;在南方作战中,从中国抽出的部队为第21、第33、第5、第18等师团及其他军直属队、航空部队,另外第11军的第4、第6师团要集中在华中三角地带,作为大本营的预备队;在武汉地区,适当整理襄西、岳阳、南昌附近等地的兵力,收缩作战区域,在确保武汉周围要地的同时,集结若干预备兵力;若苏联参战,首先从华北方面调用3个师团,从武汉地区调出第3师团和必要的军直属部队,另为该地区增加1个混成旅团。
按照日军大本营的设想,第11军原定的作战任务就将发生重大变化。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后,日军大本营给第11军下达的任务是:协同海军确保自岳阳至长江下游的交通,以武汉三镇及九江为根据地,摧毁敌之抗战意图;作战地区大体上限定于安庆、信阳、岳阳及南昌之间。
阿南惟畿此时自然不情愿大幅度收缩作战地区,白白放弃已吃到嘴里的“肥肉”。其直接领导中国派遣军也不甘心,而且他认为,收缩第11军的作战地区,应依南方军的作战成果而定,特别是宜昌,它是封锁重庆的关键地区,暂时不能将其放弃。
大本营在获息中国派遣军的这一意见后,没有马上做出答复,而是指示第11军来具体研究这个问题。但中国派遣军派往大本营的作战参谋已向第11军透露了“大本营让放弃宜昌”的意见。无奈之下,第11军在经过反复研究后,向中国派遣军总部提出如下报告:
军按照大本营计划,随着第4、第6师团的转调和第3师团的准备转调,撤离南昌、岳阳和宜昌。有必要缩小信阳、九江、德安、蒲圻、沙洋等占领区。但如果在下述条件下,到明春保持襄西地区,是可能的。
(1)停止第13师团的三单位制改编。
(2)第3师团虽改编为三单位制,但不减少人马。
(3)在明春以前大本营不调用第3师团。
(4)给我军增加1个支队(4至5个大队)。
中国派遣军总部在接到第11军的报告后,于11月4日致电大本营:在抽调出第4、第6师团,同时准备抽调军直属部队的情况下,给第11军增加1个独立混成旅团;暂不抽调第3师团和暂不将其改编为三单位制;不改编第13师团。
中国派遣军总部还在电报中力陈不应放弃宜昌的原因:
宜昌为我军占领地区中对重庆施加压力的惟一要地,现又牵制其周围的敌精锐部队主力。目前,如让这些部队在襄西平地自由活动,恰如放虎归山,对我军战术方面,显然极为不利;宜昌是迫于饥饿状态的重庆方面的最大输血路。若放弃宜昌,将使封锁作战的效果大为减弱;特别是在未收到南方作战效果之前放弃宜昌,会使重庆方面提高战斗意志,对国际上也有影响,且使国民政府(指汪伪政权)及日侨的士气沮丧。
日军大本营接到中国派遣军总部的报告后,经过研究,于11月6日正式通知第11军:除第4师团外,不抽调第6师团,并于1月中旬给第11军增加1个独立混成旅团;同时,第11军的任务和作战区域不变。
阿南惟畿在接到大本营这一通知后,欣喜若狂,并在其当天的日记中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其当时的心情。
11月8日,第4师团奉命脱离第11军的作战序列,由大本营直辖,准备在上海附近集结。11月18日,中国派遣军命驻太原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开到武汉地区,受第11军指挥。
12月3日,大本营陆军部向中国派遣军发出第575号命令:大本营为了帝国的自存自卫,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企图在攻克南方主要地区的同时,迅速处理中国事变;中国派遣军必须确保从岳阳至长沙下游的交通,以武汉三镇和九江为根据地,加强对敌封锁,竭力摧毁敌之抗战能力,作战地区大致在安庆、信阳、岳阳、南昌之间。
这样,日军第11军主力便没有被纳入大本营南方作战计划之中,仍执行其原来的任务。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同日,驻广州的日军第23军正式向香港发起进攻。
同日,蒋介石令在长沙附近的暂编第2军及第4军开始南下,准备策应香港方面的英军作战。
12月10日,日军第11军召开各师团参谋长会议,研究下一步对第9战区应采取的策略。在这次会上,阿南惟畿训示其属下说:由于南方作战的开始,人们心中弥漫着一种认为中国方面已成为次要战场的想法,要特别以此为戒。在此时机,自始至终要采取积极手段,对重庆施加压力,至少不能松懈,要整备进攻的态势,进一步加强部队的教育训练。
12月12日,日军第11军得到了第9战区部队一部已开始南下的情报。参谋长木下勇得知这个情况后非常兴奋,他认为这正是对第9战区发动进攻的大好时机。理由很简单,但又很站得住脚:牵制第9战区部队南下,策应第23军及南方军的作战。
日军进入衡洲
日军进入衡洲城。
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后,第9战区上下都进行了长时间的检讨,总结有关的经验教训。
11月17日,薛岳在长沙召开战区官兵代表会议,就有关训练、作战等问题做了指示。
前两次作战,日军基本上都是长驱而入,随后又全身而退。第9战区的部队虽然给了日军以一定打击,但相比之下,第9战区部队本身的伤亡更多,损失更为惨重。这让薛岳对日军的作战能力有了更为清醒的评估,同时,也加深了其对消灭对方有生力量重要性的认识。
另外,对于如何对日军进行逐次抵抗,如何切断其退路,怎样选定决战地区等问题,前两次作战处理得都不够妥当,这也是薛岳自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后一直在考虑的重点问题。
薛岳认为,在敌我双方军事装备和综合作战能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一味采取硬打硬拼,“与阵地共存亡”的战术,并不策略。那样,往往会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并为日军所包围歼灭,只会付出无谓的牺牲。而为了诱敌深入采取直线后退也不是好办法。因为,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多,骑兵多,跑得快,第9战区部队在后退时,很容易被日军追上;同时,部队一旦直线后退,就很难再站稳脚跟,这样,反而会冲乱己方后线阵地,从而造成一种不可收拾的溃退局面。
在经过长期反复考虑后,薛岳在这次会上提出了号称“天炉战法”的一整套作战方案。对此,薛岳在回忆第三次长沙会战时曾这样说道:
自第二次长沙会战之后,最高统帅蒋公即亲莅南岳,召集各军、师长剀切训示今后作战方略;11月17日,余复集全战区官兵代表于长沙,举行会议,谆谆嘱以战胜决于平时,故平时应视如战时,操场应视如战场。且本既往所得之经验教训,创“天炉战法”。天炉战者,为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必要之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地使用优越之兵力,施行反击及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盖为后退决战方法,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之歼敌制胜新方略,如炉熔铁,如火炼丹,故名。
具体来说,薛岳“天炉战法”的指导思想就是:当日军发起进攻时,第9战区的部队在保存自己的情况下,节节抵抗,节节后退,尽量地拖累和疲耗敌人,达到这一目的后,便自动向斜侧后方山地撤退(不是直线撤退),绕到敌人的包围线外面去,从更大的层面上形成对日军的反包围,砌成两面“天炉之壁”。同时,在中间地带,彻底地破坏交通道路,空室清野,诱敌至决战区域,而断其后路,从四面八方构成一个天然“熔炉”,最后将包围之敌予以歼灭。
当年的中国战史出版局还曾专门出版了薛岳撰写的《天炉战》一书。书的前言有这样一段文字介绍:“他(指薛岳)的战略战术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穷宇宙之奥秘,为鬼神所惊泣,人事所难测,无以名之,故曰《天炉战》。”虽然未免说得过于玄虚,不过,从当时各方面的条件来看,薛岳这次的作战指导方案显然要比前两次更加合理。
根据“天炉战法”的要领,第9战区在进一步研究了以往的作战经验和阵地地形后,决定以新墙河为第一道防线,汨罗江为第二道防线,长沙城外的捞刀河与浏阳河之间为第三道防线。前两道防线主要是伏击区和诱击区,第三道防线才是决战地区。
形成了完整的作战方案后,薛岳令各部队做好相应的作战计划;同时,下令实行全民总动员,破坏道路,向水田蓄水,组织战时民工队等,全面加强战备。
傍晚,日军在雨雪交加中向新墙河南岸守军阵地发起了攻击。
当时,防守新墙河南岸阵地的只有第27集团军第20军1个军。因为,薛岳并不准备在新墙河一线与日军大打。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