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生韩信-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刂卣旃模皇橇粼谡獗缓乓还肆恕

刘邦回到邯郸的二天内,将赵国府库劫掠一空,随即裹挟着赵地大批的青壮朝南逃窜。刘邦的算盘打的很精明,在乱世之中青壮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只要有人,就有源源不断的兵员供应。所以他给秦人来了个釜底抽薪,放下了平时那副仁义的嘴脸,或逼或威胁,裹挟着二十多万的赵国青壮以及临近齐地郡县的人口,朝着大河以南的齐地撤去。

正在朝着邯郸进军的韩信得到消息后,深知若是刘邦这招若是得逞的话,恐怕赵地几年之内都难以恢复元气。当下立刻抛下大军,亲率一万轻骑绕过邯郸,迅速朝着汉军追去,终于在长信追上了刘邦浩浩荡荡南逃的队伍。

一场混战下来,汉军惊慌失措,纷纷丢下赵人队伍逃走。刘邦见秦国骑兵已经追到,便也不敢停留,急忙登船渡过大河,任由秦军截回大半的人口。

齐赵相隔大河,一为河南一为河北。若无船只想要渡过滔滔大河,那简直是比登天还能。所以秦军只能追至大河,隔河与汉军遥遥相望。

刘邦既然已经退出了赵国,那河北的赵地便成了无主之地。韩信轻易的拿下了邯郸、钜鹿和恒山全郡,同时派李左车领兵西进越过太行山收复太原郡,他自己则在辛剧的陪同下进入了邯郸城。

邯郸是赵国一百五十多年的都城,战国时期举国为战,都城便是最重要的据点,所以修建的牢固异常,其中各国的都城以咸阳、邯郸、大梁三城市坚固称雄。

邯郸曾经历经了秦国大军二次兵临城下尚能屹立不倒,即使是长平之后到了绝境时尚能坚守取得胜利,邯郸城的坚固可见一斑,乃是天下有数、河北第一的雄城。

韩信初次见到邯郸的雄伟,也不由赞叹,如此雄城若是守军上下一心、坚守待援,秦军倒是真的奈何不了。只是刘邦毕竟是新入住赵地的,名不正言不顺,大部分赵人都是对他并无好感,无非是在观望而已。刘邦也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赵人并不是和自己是齐心的,所以果断的放弃邯郸撤回了齐地。

赵人去秦人的到来并没有好感,秦军的入城仪式只是草草完成,赵人识相的并没有依城顽抗,而是识相的大开城门,任由秦军入城。

至于赵人的态度,韩信根本没有太多的奢望。事实也正是如此,秦军进入城中的那天,居民纷纷关门闭足不出,既没有激烈的反抗,也没有“翘首以待”的欢迎。

赵人的冷淡也反应了他们对赵国命运的冷淡,毕竟如今的赵国早已经不是二十多年前那个曾经立抗虎狼秦国的赫赫赵国。始皇帝灭赵国后秦国在这片土地上统治了十八年,这一代的赵人大多都已经习惯了秦国的律法和官吏,倒也没有什么楚人那种骨子里对秦人的抵制。

昔日战国数百年的征战,以秦赵之间的战事最为惨烈,常常举国为兵,相比较而言南方偏安的楚国受兵祸之苦就少了很多。但秦国统一后,反抗最激烈的无疑是楚人,这也是因为南人和北人的差异所造成的。

北方的秦、燕、赵地处苦寒,靠近胡人之地,民风彪悍,国家的体制走的也是高度集权以军立国的路线,每遇战事皆是举国为兵,兵役劳役更是寻常之事。所以被秦国所灭后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对秦国体制的抵触也少了许多。

而楚国则不同,楚人地方纵横五千里,以礼乐高度发达而闻名各国。国土的广袤再给楚国带来强盛的同时,也为楚人滋生了偏安之心,尚武精神逐渐丧失。同时地方豪族并起,导致君主大权旁落,也是楚国衰落的主要原因。楚人崇尚自由,从文学中的宋玉、屈原的诗词便可见一斑,所以秦国的占领楚国后推行的耕战制度遭到了楚人激烈的反抗,这边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么一句谶语。

这也让楚人成为了反秦的急先锋,而和秦人血海深仇的赵人却在整个乱世中却表现平平,几乎毫无作为,原因无外乎于此。说到底还是体制上和思想上的差异,赵人更容易接受秦人的统治并且习以为常。

这也是韩信选择出兵河北而不是直接攻打楚国的原因之一,占领燕赵将其并入秦国,远远比灭楚要轻松上许多,事半功倍。

韩信占据邯郸后,急令咸阳的公孙弘选调大批官吏前来河北重建郡县制。因为太原郡已经收复,秦地和赵地顿时连成了一片,往来虽然不便,但也不再十分困难。大批秦国的资源纷纷涌入赵国,高效的重新建立起了各种制度,将河北之地纳入了秦国。

此时河北十五郡,已经光复了十三郡,燕地张耳正在稳定辽东辽西局势,唯有西南的河东、上党二郡仍由魏豹的魏国盘踞。秦国的国土不但扩大了一倍,也将二百六十多万赵人和燕人重新纳于置下,为秦军提供了充足的兵员。此时秦国在地域和人口上已经超越了项羽的楚国,更是远远的将汉国甩在身后。

韩信在赵国和燕国广征兵员,大量吸纳曾经在赵军和燕军中从军的青壮,以经验丰富的秦兵为军官,配以秦国运来的兵器甲胄,日夜操练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将主力大军南移,逼近魏国,让魏豹如临大敌,神经时刻紧绷。

在对待魏国的问题是韩信倒是有些犹豫,手下的将领也是分为两派,各执一词。蒙石等一众少青派则力主趁着士气正宏一举攻下魏国;李左车力主和谈,以不战屈人之兵收服魏国。张耳、辛剧等新收之将则沉声不语,不轻易发表言论。

李左车给出的理由是魏豹不同于其他诸侯,他既没有项羽和刘备的雄心壮志,也没有赵歇的贪得无厌,事实上他也一直都很安分,一直窝在国内。换种说话,那就是魏豹这个人并没有什么远大志向,他所想做的无非是个富贵王侯,魏国能够复国他能够坐上王位,他心里已经十分满足了。

当初他被刘邦和赵歇蛊惑着加入了反楚阵营,刚开始还尝到了甜头凭空多了两郡的属地。后面却在彭城之战中北项羽彻底的打怕了,连都城大梁都不要了就逃回了河北,不敢再南下与项羽为敌。

这种胆小怕事的人,又安于现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用李左车的话来说就是这种人不劝降,那什么人能降呢。

李左车的话倒是打动了韩信的心思,要知道魏国仍然占据了河东上党二郡,不但地势险恶易守难攻,而且魏豹手中个仍握有十万大军。且不论这十万兵马的战斗力如何,就算是一群乌合之众,这十万人也足够秦军头疼很长一段时间了。

而此时的河北刚刚经历了战火,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若是再和魏国起了战事,恐怕又要耽搁上很长一段时间了。

所以韩信倾向于李左车的劝降方案,但同时也调遣大军逼近河东、上党二郡,从声势上让魏豹胆战心惊。

此时魏豹的日子也十分难熬,当初共同起兵的田荣、田横、韩广、臧荼、张耳、赵歇以及刘邦这些难兄难弟。如今死的死,跑的跑,降的降,放眼望去竟然只剩下他魏豹孤零零一个人,这如何不让心惊胆战。

魏豹心知肚明,魏国的国小势衰,必须依托其他大国才能长存,现在天下三分的格局已经明朗,秦国最强,项羽的楚国次之,刘邦的汉国垫底。他原本是刘邦的死党,向来以他马首是瞻,可刘邦背信弃义对赵歇的手段不由让他寒心万分——不但夺了别人的地盘,还让别人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何其毒辣。

与这种人为伍,恐怕日后会被他吃的连个骨头渣子都不会剩下。再说汉国如今自身难保,只是靠着大河天险才地抵挡住秦军南下的步伐,投靠刘邦,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正在魏豹慌乱不知所错时,韩信却意外的神来了橄榄枝,愿以世袭罔替的富贵王侯来换取魏国的归顺。

魏豹不禁怦然心动!

第229章 河北初定(2)

魏豹是旧魏国时期的公子,魏安釐王之孙,末代魏王假的堂弟。秦灭魏国后,他和兄长魏咎被始皇帝流放到外地,废为了平民百姓,在陈地靠给人打着短工度日。从衣食无忧的天潢贵胄,到每日为填饱肚子奔波、受尽白眼的贩夫走卒,魏豹尝尽了人间冷暖,所以也愈发珍惜起如今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

乱世之中,凡能起兵称王的大多都有几把刷子,或为豪强,或为人杰。惟独这魏豹之所以能当上这个魏王,倒是完全托了他哥哥魏咎的福气。魏咎是魏国的宁陵君,自小能文善武,喜好结交能人异士,常常以他的叔祖父信陵君自诩。

可惜魏咎生不逢时,当时魏国在秦国持续的打击之下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早已没有了半点当年战国霸主的余威。魏咎刚刚成年,大梁就被王贲引大河之水倒灌入城摧毁了城墙,魏国乃灭,他也失去了一展抱负的机会。

在得知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后,政治嗅觉敏感的魏咎很快就嗅到了其中的机遇,当机立断的带领族人前往陈县投奔陈胜。此时的陈胜急于扩张势力,对这种六国有影响力的贵族是欢迎至极,魏咎便紧紧跟随着陈胜,为其鞍前马后,出谋效力。

陈胜派部将周市攻下了魏地,周市欲叛主自立,却又恐自己的威望不足以得到魏人的支持在魏地称王。于是他手下的谋臣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如今天下混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天下都背叛秦国,从道义上讲,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让他拥立魏王的后裔魏咎为魏王,他自己为魏相,总揽国内大小事务,做个有实无名的魏王。

周市便采纳了谋臣的意见,前往陈县迎立魏咎为王。陈胜虽然愤怒属下的叛离,可又不敢过分相逼,只好忍气吞声的放魏咎回大梁,于是魏国重建,魏咎即位为王。

可短短几个月后,章邯便接连大破周文和吴起的起义军主力,逼死了陈胜,形势急速逆转。兵锋锐不可当的章邯在大梁城外大破齐魏联军,杀死了周市和田儋,将大梁城团团围住,意欲再次引水灌城。魏咎为保一城子民性命,亲自自缚双手出城求降。按照秦国的苛刻的律令,叛贼是不可能被宽恕的,所以魏咎在谈拢条件后便在城头点火自焚,以此完成对章邯的承诺。

魏人顾念魏咎的高义,心中多对他的惨死多有怜惜,于是章邯兵败后便拥立了他的弟弟魏豹为王,魏豹奔向楚地,向怀王借来几千兵士,是时项羽已经在钜鹿之战中大破楚军,招降了章邯,魏豹轻易的便攻克了魏地的几十座城池,之后追随项羽入关,被封为魏王。

魏豹虽获封魏王,但领地却被削夺了大半。项羽打算自己占有魏国在中原的膏腴之地,便把魏豹迁到了河东上党称王,为此魏豹多对项羽心中生出了怨恨。刘邦、田荣、赵歇带头反楚后,魏豹见反楚联军势大,便果断的投之。但不料随后的彭城之战反楚联军遭遇了惨败,魏军也自然不能幸免,不但河南地丢的干净,主力也损耗殆尽,为之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魏豹此人胆小十分,在彭城之下完全被楚军的悍勇摧毁了勇气,于是果断的抛弃了魏国在河南的领地,将刘邦丢在了中原独抗项羽。后刘邦入主齐地后又心生悔意,派使百般结好刘邦,再次和刘邦以及赵歇结成盟约,约定彼此相互帮扶。魏豹的如意算盘打的很好,他想让刘邦和赵歇在前面帮自己挡住不可战胜的项羽,他自己则躲在后面摇旗呐喊,做个太平魏王。可谁曾料到楚军没有打来,到是秦军突然杀自,他的两个盟友一个身死国灭,一个狼狈逃回了齐地,偌大的河北,如今竟然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了。

投降项羽?

魏豹果断的摇了摇头,项羽的箱子他还是有些了解的,根本就是嫉恶如仇,目空一切的狂妄自大。光自己背叛楚国的事情就足以让他死伤十次八次了,投靠项羽,太过危险了!

可除了项羽外,真天底下好像真没有谁能和卷土重来的秦国对抗了。刘邦眼看是不行了,自保都未能成撑住,南方那几个剩下的诸侯魏豹也都瞧不上眼,更别说投靠臣服了。

死扛到底?开什么玩笑。虽说魏国仍然拥有十万大军,可是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如何魏豹自然心知肚明,别说精锐的秦军,就连赵军齐军都赶不上。这种军队拿出去和秦国死磕,那无疑是自取灭亡。

想来想去,归顺秦国,投靠韩信似乎是个别不错的选择。至少韩信口碑还算不错,从未听过他有什么违约失信的先例,这点上可比项羽和刘邦强上了许多。

至于国仇家恨,魏豹到没有想那么多。国与国之间本来就是如此,当初秦国灭掉魏国时,至少没有对魏国王族进行清洗屠杀,而只是迁移外敌贬为了庶民。这点就说明秦国至少还是按照国与国之间的游戏规则来行事的。至于兄长魏咎的死,虽说是被章邯逼死的,但确实也是无奈之举,魏豹倒也没有因此仇视秦国。

他之所以犹豫不决,一方面是想佣兵观望一下,不想太早就下注,且看看秦国占领河北后项羽的反应如何;另一方面他也积极的与秦国取得联系,不断的谈着条件,想要争取到更丰厚的优待。

可惜他这点小心思显然瞒不过韩信,韩信当机立断,将大军调往西面,摆出一副气势汹汹、大军压境的势态。

秦军咄咄逼人的姿态,顿时让魏豹慌了神,他自知绝非秦军的对手,所以无奈之下只好应约前往与韩信和谈。

在河东郡和邯郸郡交界处的汴桥,韩信与魏豹赴约相见于桥上。

虽然在咸阳城下交战数月,可魏豹还是第一次见到韩信。原本他早就听说过韩信年轻,心中早有准备,可今日一见仍然不禁一愣。

这韩信未免也太过年轻了。项羽是以年轻有为冠绝诸侯,不到三十的年纪就已经分封天下,虽未称帝行的确实帝王之权。可这韩信与他一比,却丝毫不弱,单从年纪上讲,似乎还要年轻几岁。

淡然的笑容,英俊的脸庞,以及那略带慵懒的目光,如果不是眼中一闪而过的凌厉,魏豹几乎是要以为是认错人了。

魏豹有些不可置疑的问道:“你是韩信?”

韩信摸了摸鼻子,笑道:“好像我还用不着冒名顶替别人吧。”

魏豹嘴中喃喃几句,忍不住轻声赞道:“真是年轻,看来天下是属于你们这些年轻人的了,我们这些老头子,早就该入土为安了。”

韩信嘴角扬起笑容,“这么说魏王是打算归顺我秦国了?”

魏豹倒是个实在人,没好气的说道:“打又打不过你,除了这样我还有什么办法。”

“不过我有个小小的条件,希望你能答应。”

韩信看了魏豹一眼,平声说道:“说吧,只要不是太过分的条件,我都尽量满足你。”

魏豹有些心虚的侧过头去,不敢与之对望,小声的说道:“能不能给魏国保出宗庙社稷,就一县之地也可以呀。只要魏国还在,我就不算亡国之君。”

韩信果断的摇了摇头,断了魏豹的痴心妄想,“不可能,秦国的立国之本是郡县制度,就算魏国只有一城之地,那也是对郡县制度的违背。所以劝你死了心,这个条件绝无可能。”

魏豹却小声抗议道:“可我听说你对赵屹许诺过让他在漠北重建赵国,难道我带着十万大军、两郡之地前来归降,还比不过他区区八百之兵。”

韩信呵呵一笑,“这如何能比,赵屹他是个难得的将才,日后我恐怕亲自征战沙场的机会少之又少。我想用他代替我早北地掌兵,为秦国开疆辟土。草原之大,远不是你能想象的,就算将七国全部加起来也比不过他的一半。”

“这么大的地盘,就算秦国能占领,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从北海极低到关中的咸阳,来回都要快马两个多月。所以我想将赵屹作为苍鹰,让它为我去寻觅食物。”

韩信没有直接说出,但魏豹却听出了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不够资格为他所用。心中虽有些恼火,面子上却不好说什么,只是赔着干笑几声,便不再做声。

他本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既然韩信坚持,他自然不敢再说什么了。

韩信没有直接说出,但魏豹却听出了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不够资格为他所用。心中虽有些恼火,面子上却不好说什么,只是赔着干笑几声,便不再做声。

他本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既然韩信坚持,他自然不敢再说什么了。

第230章 鏖战中原(1)

大雪已经连续下了三天三夜,却丝毫没有半点停下的迹象。为了担心积雪压垮帐篷,不少楚军士卒不得不冒着风雪钻出温暖的营帐,清扫屋顶的积雪。

一名身着将军服饰之人在雪地中蹒跚的前行着,沿途的军士看见他纷纷避让行礼,他只是微微点头,仍然低着头抓紧赶路。

转身走进一处营帐中,虞子期解下斗篷,抖了抖上面的积雪,嘴里骂骂咧咧道:“真是见鬼了,这北边的冬天一年比一年冷,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

相对于温暖的楚国南方来说,中原的寒冷确实难以忍受,饶是虞子期这种身经百战的将军,也大感吃不消。

一人伸手接过了虞子期的斗篷,竖指在唇边做了个禁声的手势。虞子期会意,探头朝内帐张望了下,小声问道:“项王睡了吗?”

那人正是项羽的亲卫统领恒武,他低声对虞子期说道:“项王处理了一天的军务,眼下正刚刚闭眼小憩一会。”

虞子期点了点头,道:“你先下去吧,我在这里等项王醒来。”

“诺。”恒武应声领命,转身退了出去。

虽说他是项羽的亲卫统领,按理说不该听命于虞子期这个外臣的,更不该在项羽睡着时单独留虞子期在旁。可二人皆是神态自若,并没有觉得有丝毫不妥。

这就是虞子期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他虽是项羽的部将,可二人的关系却亲如兄弟,虞子期出入宫殿营帐皆是随意,在楚国所受的荣宠无人能比,相比之下项羽对他的诸多堂兄弟倒是冷淡至极。

虞子期放缓脚步,轻轻走入内帐,迎面只见项羽以手撑头,正依在榻上打着轻鼾,身前放着高高二堆竹简,想来一半是已经处理好的,另一半却未开动。

虞子期心中微叹,原本这些事务都是由范增经手处理的,可如今范增已经病发身死,项羽便如同失去了一条左臂右膀。虽然嘴上从未说过什么,可虞子期却知道,项羽心中已经后悔了,只是西楚霸王的威名不容许他表现出任何的软弱,哪怕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也不可以。

这就是帝王的悲哀,君王大多称孤道寡,在享受着巅峰权力的同时,也必须要忍受众人畏惧远离的苦楚。项羽就是如此,他生性豪爽,不拘小节,以前常常与士卒豪饮斗酒为乐,可如今却是天底下身份最为尊崇的西楚霸王,试问有谁能再像以前一样和他肆无忌惮的说笑取乐,就是亲近如虞子期,说话处事也要小心翼翼,三思而后行。

范增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待项羽亲如子侄,在他眼里没有什么西楚霸王,只有项梁托付给他的“羽儿”而已。所以不论项羽是称王前还是称王后,他待之都没有任何差别,可也因此被项羽所恶,痛心之下竟背疽发作而死。范增的下场让楚国中许多跟随项羽多年的人心寒,其中也包括虞子期等人。

虞子期轻轻走到塌前,注视着项羽,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想当年钜鹿一战后,项羽是何等的风光,年仅二十二岁的项羽在漳水河畔创造了一个史诗般的战役,不但彻底摧毁了秦军的主力,还一跃成为了天下诸侯的领袖。车马粼粼,六十万大军攻入关中,天下人皆为其英雄气概所折服。

可接下来项羽却昏招连连,自毁大好形势。先是坑杀秦国降卒逼的秦人家家带丧,死战抗楚。再是分封天下诸侯时任人唯亲,大力排挤非他嫡系的反秦诸侯,害死了名义上的领袖义帝熊心,诸侯虽然表面上迫于项羽之威臣服于他,其实心中大多背离。果然,不到半年的时间天下就再起烽火,六国皆反楚自立,当年诸侯的共主楚国竟成为群雄相约共击的敌人。

不得不承认项羽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无双的将才,在陷入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竟然能在彭城之战中创造出神话般的战果。原本已经黯淡的楚国国势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芒,天下的主动权重新回到了项羽手中,形势对楚国而言重新好转。

谁料到项羽又得意过头,原本有些收敛的傲气再次发作,竟然连亚父范增都被他活活气死了,不仅让楚国失去了最为重要的智囊,也让亲近项羽的楚人皆心寒不已。

这就是项羽,天赋奇才,但却目空一切;任性妄为,却又为天下所绊。他重情、重义、重信,可又偏偏气死了范增;他喜好杀戮,性情暴虐,可又有着妇人之仁。

项羽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存在,他军事上天才所创造的辉煌战果,却因为政治上的稚嫩而损失殆尽,他空有经世之才却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举步维艰。他不停的在打胜仗,从未打过一场败仗,可是他的敌人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没有人告诉过他为什么,也没有人敢告诉他为什么。

包括虞子期!

睡梦中的项羽,看上去眉头紧锁,似乎仍在忧虑着军中之事。虞子期找了临近一张靠椅也坐了下来,舒展了下筋骨,也想小憩一会。却不料动静稍微大,惊起了睡梦中的项羽。

项羽猛的睁开眼,浑身的霸气瞬间溢出,就算亲近如虞子期,也仍然觉得有些惧怕,身子略略靠后,面色有些惨白的强笑道:“羽哥。”

项羽渐渐缓过神来,认出了虞子期,便收回了直视的目光。做起了身子,声音略带沙哑的说道:“你回来了呀,离味那边可还安好。”

虞子期暗暗舒了口气,点了点头道:“没什么太大问题,因为大雪封路,秦军也少有动作了,这种鬼天气别说打仗,在外面走路都很困难呢。”

项羽邹了邹眉:“话虽如此,但仍然需要小心提防,兵无常势,对手麻痹的时候才是最好的偷袭机会。不过依照离味沉稳的性格,绝不会给秦军可趁之机的。”

看了一眼虞子期,项羽又接着说道:“倒是你,总是想当然。作为统帅这样的习惯了不好,要知道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最不可能的时间发动偷袭,才能产生最大的收益,无论对敌人还是对自己都是这个道理。”

关于战场上的造诣心得,如果项羽自称第二,恐怕无人敢称第一,所以虞子期心悦诚服的拱手道:“子期受教了。”

此时钟离味驻兵成皋,威胁着梁地的秦军主力。虞子期引兵宛城,掩护着楚军的侧翼。项羽则亲领主力大军驻扎在阳翟,三者成鼎足之势,互为掎角,与荥阳的秦军主力对峙中原。

秦楚两军在中原鏖战二月有余,却仍然胜负未分。项羽虽略占上风,取得了几场连胜,在形式上压制着秦军的攻势,但却始终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张良擅长战略,以造势见长,战术却并非其所长,幸而有王泾、赵无忌、英布等经验丰富的将领相佐,到也打的有声有色。

他看出了项羽锐不可当,其骁勇不是任何一名秦将可以抵挡,于他正面交战实属不智。故而固守城市,以游击之术袭扰楚军后方,又派出赵无忌和英布两路大军分取南北,威胁楚军的大后方彭城。

这两个月来项羽率着他的本部精骑在中原之地驰骋捭阖,接连取胜,却总是捕捉不到秦军的主力。项羽就像一个空有一身力气的壮汉被关在了牢笼中,左突由冲的挥拳想要冲出,使出的力气却石沉大海,秦军虽败数场,却无关痛痒,主力仍然不为所动。

僵持不下带来的最直接的恶果就是楚国的后勤补给渐渐跟不上了,楚国不比秦国,项羽虽然坐拥天下最肥沃富庶的江淮中原十一郡,但却因为他不擅经营而弄成了一摊烂摊子。淮北中原因为连年战乱元气大伤,富庶的江东江北也因为项羽不断征募青壮而严重影响了耕作,如今也是百业凋零,再加上彭越在楚南的起事,一样让楚国深受影响。

果然,虞子期说了一阵子闲话后便扯到了最重要的主题,他忧心忡忡的说道:“羽哥,如今彭城的储粮已经告罄,今年的国内的收成并不好,粮草征收的也非常困难,我们频频增加征收份额已经激起了士民们的不满,我怕再这样耗下去恐怕还没等到秦军打过来我们自己就要出问题了。”

项羽的眉头邹成了一个川字,沉吟了许久抬头问道:“军中的粮草还够支撑多久。”

“最多十五日,加上彭城剩下的一点也勉强二十日吧。”虞子期不假思索的回到道。

“太少了。”项羽摇了摇头,“不够,我要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的口粮,你有办法吗?”

虞子期侧头想了许久,才咬牙说道:“彭城内尚有一万石粮草,这是来年的种子粮食,只是……”

“好,速速将这些一起运来。”项羽不假思索的回道。

虞子期一急:“可是这是种子呀,如果用掉了明年我们耕种什么,吃什么?”

项羽看了他一样,虽未说明,眼神中的意思却再明白不过了。

虞子期避开了项羽的目光,只好勉强点头答应,“好吧,不过我们明年怎么办?还有这批粮食再吃完的话怎么办?”

项羽沉声说道:“如果我们不能取胜的话,就没有明年了。相反若是胜了,那便千般万般都好说。”

“还有,你不用担心一个月后的事情了。”项羽从袖中掏出了一块布帛,递给了虞子期。

“韩信他已经平定了燕代之地,如今正在南下侵吞整个河北,最多一个月,他就会带着新征的大军南下和张良会和,那时候就是我们的末日了。所以不论如何,一个月内,我们必须要大破秦军。”

第231章 鏖战中原(2)

虞子期失声道:“什么?”

却见项羽神情并不像开玩笑的样子,这才将信将疑的说道:“韩信不是在荥阳吗?”

“那个韩信是他找人假扮的,他自己早已经偷偷的前往了河北。”项羽面上露出了苦涩的笑容:“韩信当真胆大,连我项羽都不放在眼里,大战之中竟然丢下主力,给我们来了一招金蝉脱壳。”

虞子期仍未从震惊中缓过神来,“那我们这一个月来的对手是谁呢?”

项羽沉声道:“应该是秦军副帅王泾,听说张良也在秦军军中,想来是他们两人携手。我说怎么这么奇怪呢,韩信和我交战竟然不亲自上场,只是在荥阳城内频频露脸,却不出城。”

轻轻笑了声,“没想到这王泾倒是个人才,居然能在我项羽面前支撑这么久,倒是我小觑了他。”

“看来犬父未必无虎子,王翦和王贲的后人,倒是没有辱没家风。”

虞子期急道:“羽哥,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情赞赏王泾,现在我们必须做做决断,否则韩信一旦攻下了河北,那我们就大事去矣。”

项羽看了他一眼,平静的说道:“韩信想吃下整个河北,恐怕没有这么容易。刘邦这个老家伙绝不会坐视秦国吞下河北的,有他出手,想来有韩信头疼的了。”

虞子期露出思索的神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