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暂时维持公私合营比较好——日后改为私营其实也可以——而且军器监这些年的工作也做得不错,根本没必要加以变动。
“还是保持原状好了!”赵瑜这么对陈正汇和赵文说道,“东海兵甲精良甲于天下,这里面多是马大工、邓大工他们的功劳。如果把他们股份都夺了,哪个还会为我东海卖命?”
“那兵曹的工作呢?”陈正汇急问道:“参谋部有职方房,兵曹也不需再多建一个职方司;掌军情递送的驾部司,参谋部也有相应职司;军器监既然也留在参谋部,那再设个库部司掌管武库也属多余;难道就只剩本部地职司了?(注1)”
“掌军籍,理乡兵。同时核对军功封赏,工作也不算少了。啊……对了,还有那个蹴鞠联赛也可以归属兵曹管辖。蹴鞠也算是军训的一种嘛!”赵瑜笑道。这就是他的意见。在大宋,地方官兼任武职,都是常理,绝大部分情况下,各地帅司都是文臣,武将只能任副职。但赵瑜却不喜文臣插足军事,大部分军中事务,他都准备留给武臣。关于这一点。他并不打算给陈正汇面子。
所以到最后。陈正汇得到的就是缩水后的政事堂,他所能掌管的就只有地方民政。军中之事却很难再插嘴。虽然他有着与赵文平起平坐的权力,与其对掌大政。若有对外战事,他也可以以长史的身份进行建言。不过一旦决定出战,剩下地就没他的事了。具体的作战计划有参谋部作战房,军事情报有职方房,军械整备有军器监,这些工作都是在参谋部的内部完成,长史府无权干预,最多也只是在战斗后,核对报上来的军功,并下发封赏。至于掌管军籍,也只是监察有无吃空饷喝兵血的情况,但以东海兵制地严格,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军头能够在军籍上玩出花样。这种工作,在现阶段,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不过陈正汇也不用再担心赵文会侵占他的权力,地方政事,军方也一样无权再插手。再也不会出现乡村里的官司,由当地驻军断案。若是再有军头敢对地方指手画脚,官司打到赵瑜面前,陈正汇照样有权利把他按律处罚。相对早前军政不分的情况,已经好了许多。而且陈正汇有信心,只要东海继续发展下去,他手上的权柄迟早会扩张,人口越多,治理地方的文臣的权力就会越大。所有国家,一开始总是武将占优,但随着时光变迁,文臣总归会一步步取得大权。
这也是赵文与陈正汇博弈的结果,虽然对于手上的权力变动都不是很满意,但在两人看来,对手地权力却缩减得更多,自己地权柄看似缩小,却更加稳固,说起来也过得去了。对这个结果,赵瑜也很满意,陈、赵二人相争,得利最多的就是他这个渔翁。不过东海现在只有军、政两个机构,其实还不算完备,在大宋,作为与政事堂、枢密院鼎足而三地权力机关,还有一个绳纠百官的御史台。但赵瑜现在还没有合适的人手来担任,只能暂时由手上地飞鱼卫来监察内外。做着锦衣卫工作。等外来的人才再多一点,他便会把御史台也立起来。
在一片嘈杂声中回过神来,赵瑜才发现陈正汇终于把一篇万言书读完。各大头领们纷纷出言相询,都想把自己的官职问个清楚。赵瑜看着厅中一片纷乱,笑着微微摇了摇头。堂下的这些头领,除了马林溪外,其他人都将是武官。为了给他们定下合适的职位。赵瑜可没少花心思。
“二当家为大当家之副,官位由朝中所定。”陈正汇在嘈杂声中大声念着初步定下的各人的官职:“文头领为参知军事。掌参谋部,军师将军;武头领为同参知军事,湄屿总督,兼第二舰队提督,伏波中将;陈头领为同参知军事,衢山总督,兼第三舰队提督。宁远将军;朱聪朱头领为参谋部作战房主事,中郎将,马大工为行工曹郎中,中散大夫……”
宋代地官制最为繁复,有职事、爵、勋、寄禄、差遣等区别。如赵瑜,如果宋廷来封,官职便是东海节度使,品级为从二品。同时照常理,也会有个开国县公的封爵,说不定还会有个银青光禄大夫地称号——虽然这是文官官阶,但入贡的外藩,常常会得到这一寄禄官——至于差遣,多半是权知东海军州事。说起来实在很麻烦。所以赵瑜与陈正汇商量着,把东海的官制简并,勋、爵可以不封,而把职事、差遣合并,只分为官职和阶衔。
武官的官制很好解决。各部职官早有定制,不须更动,而军衔则同时借鉴了前朝、大宋和后世的军衔制度,分为将军、校尉、士三极。其中将军分四等,大将军、名为‘征镇平安’的正号将军、杂号将军和没有称号的中郎将。但东海初兴,为了给日后地军功留下晋升的空间。一品的大将军和二、三品的正号将军的两级军衔。赵瑜就刻意空了下来,而地位最高的赵文也就是一个从四品的军师将军——不过与诸葛亮同一个封号。赵文也是很满意了。至于校尉和士,就直接从宋制武散官中选取,各选出四个听起来顺耳的名号,如征威校尉,守阙毅士等等。再配上学自后世地肩章、领章,就已经足够了。
而文官官制,则有些麻烦。东海早前没有文臣,从长史府到各曹郎中,再到下面的各县,都要从头新立。为了定下官职的名称、品级,陈正汇没少花脑筋。而这些新设立的官职,要么从义学的毕业生里挑人来担任,要么就是使用投奔东海的外来士子。不过他们都是新人,为了维护武将们地尊严,这些官职的品级就不能太高。
如陈正汇为文官之首,东海长史,却也只有正六品,从六品也只有一人,为刚刚来投东海,被赵瑜任命为东海学政的卢明德,他是太宗朝宰相卢多逊之后,当年卢多逊被贬朱崖,在水南村开枝散叶,留下的一脉便是他的先人。各曹郎中,比朝中的各部郎中低一级,为正七品,而各县知县按所辖户数当个正七品绰绰有余,但为了便于长史府指挥,也只能定位为正八品。再其下,各县主簿、县丞、县尉的品级也都在九品上下。比起同列的武官,确要低上许多。
当然,除了官职之外,文官还有散官官阶,也都是模仿宋制。而这个散官官阶,就是为了让正官官品无法提高的文官,有晋升的余地,同时也可以让一些老资格地文官,能籍此得到比较高地品级。比如马林溪,正官工曹郎中为正七品,而中散大夫则是正五品,还在陈正汇之上。若不是这样做,他这个官迷,要是知道他的正官地品级甚至比判军器监的邓肯还低,肯定会暴跳如雷。
不过经过赵瑜、赵文、陈正汇三人讨论后的文武官制,绝大部分的安排都比较合理。计算过资历、功劳,由考虑了各人的能力、才学,才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地方。官制初定,大头领们经过数天的讨价还价,各自满意而归。赵瑜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有了大头领们的支持,向下推行也就不会有太大阻碍。
五月初六,端午之后,外派将领们各自回岛,而赵瑜下令在义学中挑选毕业生,又开始考核旧日处理政务的管事们,同时接连会见来岛的外来士子,判断他们的能力,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胜任东海的官职。此日之后,东海建官立制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外界,从福建、两浙、两广等沿海各路赶来投奔台湾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整个五月和六月,赵瑜都在忙碌中度过。每日接见的外客不断,其中虽偶有英才,但大部分还是些无才无能的投机者。不过赵瑜也没有把他们逐离,而是好酒好肉的把他们安顿下来,礼贤下士名声是培养出来的,没有这些马骨,真正的千里马也不会投奔东海。
而陈正汇也在忙碌着长史府的筹备工作,从赵瑜那里送来的名单,他都要一个个的面会,好决定他们到底适合什么工作。同时,各职司的制度、法令都由他一人来把关,虽然可以沿袭大宋制度,但东海毕竟有许多与大宋相异的地方,那些法令敕文也不能直接照抄,都要一条条的审定。
至于赵文,更是焦头烂额。虽然武将官职不必多加更动,但给头领们确定军衔的工作却让他头痛不已,每天上门说情的、送礼的、表功的、哭诉的,络绎不绝,为了躲这些人,他已经有近一个多月没敢回家。
七月初,童贯的密使再次来到岛上。这次来的不是童福,而是另外一个亲信。这人来得趾高气昂,赵瑜也知道他为什么能如此高傲,这是童贯在借势逼他尽快上表:就在六月中,两浙、福建几乎同时开始征募新兵,设立新的水军。而衢山、湄屿的商路也在官府的重压下,日渐萎缩。两地的商税收入,直接减少近半。而更让赵瑜不快的,是杭、明、泉、广几个市舶司同时发令,所有出自的东海商品,如玻璃、香精、白糖等物都如香药例,统一禁榷,由市舶司平价和买,也就是强行收购。
不过赵瑜也不是好招惹的,三支舰队连番出动,几十艘战船在大宋诸海港之外巡游。封锁了四大市舶司的港口。不论是大宋还是大食的商船统统都被东海的舰队截下,被逼着前往衢山和湄屿交易。当然赵瑜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没有学着大宋的官吏进行和买,而是用正常价格收购。就算那些海商有怨言,也很难怪到赵瑜头上。
而童贯的特使被赵瑜派人从一艘战船转到另一艘战船,半个月的时间,从台湾到福建,又从福建到两广,还在海上经历了两场台风,直被吓得魂飞魄散,不过到最后,赵瑜也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不论是给童贯的信函,还是特使船舱里的木箱,都装着足以让两人满意的东西。
十月初一。在与童贯的第三任密使商议过后,赵瑜终于上表宋廷。愿举东海之地,内附大宋。自称人口三十万,土地千里——当然,大宋的天子和宰相都会在心里先打个折扣,这也是他们与交趾、高丽、日本打过百年交道后的经验——同时献上了田籍、地图和贡物。
十一月末,经过了朝中一番争吵,宋廷终于派来了册封的使节,看起来不过中年,相貌十分的英俊。在香案前,天使展开了金花五色绫纸制成的册书。在他念诵册书的声音中,赵瑜惊讶的抬起头,‘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朝廷使节仿佛没见到赵瑜失礼的举动,不动声色的继续念了下去。直等册封之礼完毕,赵瑜把册书、服章和印绶一齐接过。他才对赵瑜笑道:“恭喜东海郡王!”
赵瑜眉头一皱即展:“敢问天使高姓大名?”
“不敢让郡王相询,在下蔡姓,单名一个攸字。”
注1:宋制,兵部下辖四司:有兵部司(也称本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和库部司。
第四十四章 蔡攸(上)
‘蔡攸?!’赵瑜听到这个名字,心中顿时恍然大悟,这位天使可是蔡京的长子,当今的宣和殿大学士:‘原来如此!难怪节度使会变成东海郡王!看来童太尉在朝中应该吃了蔡京一个不小的亏啊!’
此次赵瑜他受封的官衔很多,授任东海军节度使,这个官职在预料之中,但后面的一连串头衔就远远超出了他和童贯早前议定的范围。封东海郡王,权知东海国王事,加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同时还赐了一个推诚顺化功臣的称号。说起来,这一串官位,赵瑜还挺耳熟,交趾李乾德当年所得到的大宋官封,与此并没有多少差别,不过是把东海郡王改为南平王,东海军节度使改成静海军节度使罢了。
既然与交趾国王的头衔差不多,赵瑜心中也就有了底,这是明明白白的把东海当作大宋藩国来对待了。当年党项李继迁几反几降,也没能让大宋承认其藩国的地位,而赵瑜只求一个节度使,却莫名其妙的弄到了一个藩王的位子。若说没有人暗中做手脚,怎么也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据赵瑜所知,在朝中领头反对出兵征辽的正是蔡京,而极力鼓吹趁机收复幽燕的便是童贯。而童贯想推动朝中议论,说服天子赵佶,就必须准确且及时的把握辽金两国的内情,而这件事,唯有东海才能做到。虽然大宋也有打探情报的职方司,但他们地情报搜集工作却仅限于辽国南京道。对于辽东之地,宋人是鞭长莫及。在那里,只有东海的商队,才能顺利的与契丹和女真打着交道,而辽金两国的情报,也只有东海才能及时准确的搜集到。
这几年,由东海交到童贯手上的情报不知有多少。有写在纸上的,也有能说会道地。半年前。辽国苏州(注1)汉人高药师、曹孝才为避战火,举族出海,准备逃难到高丽暂避。但半路上遇到了风暴,正巧被东海的商船救下,继而被送到了台湾。而赵瑜在仔细询问过之后,又把这高药师举荐给童贯,让他随着童贯地第三任密使前往东京。有了这个活证人。要想说服天子百官,比起童贯空口白话,可就容易许多。这也是赵瑜为了缓和与童贯变得紧张的关系,同时转移大宋君臣注意力的举动。
不过现在想一想,这多半就是为什么蔡京——既然来得是蔡太师的长子,幕后推动册封赵瑜的黑手究竟是谁,也就不需要多猜了——会横插一杠,把赵瑜的节度使变成了实打实的藩王地原因所在。童贯与东海的密议。一直都是极为隐秘的进行,真正知晓其中内情的,不过寥寥数人。但高药师一家到了京中,人多嘴杂,从他们那里漏出点有关东海的消息,传入蔡京耳中。也并不奇怪。以蔡元长的智商,通过这点情报,把童贯和东海联系起来,进而推断出两方的秘密协议,想来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童贯给赵瑜请封节度使时,蔡京顺水推舟,送赵瑜个郡王的封号做人情,同时给童贯使个绊子,也不是说不通。
如果赵瑜地目标仅止于大宋藩王的话,蔡太师的目的也就这么达到了。而童太尉的哑巴亏也吃定了。但赵瑜想的却是汴梁城中地那个位子。一个小小的海外国主怎么可能满足他的野心。助童太尉北取幽燕,是他最重要的计划。不论发生何事,都不能动摇他的决心。但赵瑜现在却头疼得紧,他和童贯的密议已经被蔡京看破,而他在几个月前又闹出了封锁海路的一出戏,要想让大宋君臣放下警惕之心,倒是有些难办了。若没有东海这只重逾千钧的蝴蝶,童太尉的野望不会费多少力气就能达到,但现在,大宋东南沿海都在东海战船的攻击范围之内,赵瑜再怎么想,也不觉得赵佶有那魄力,会不顾东南要地而举兵攻打契丹。
‘难道真地要用上那一招了?’赵瑜皱眉想着,当初他也不是没考虑出现现在地情况,也安排下了后手,准备在必要时使用,不过那个办法虽然想来应能顺利的打消大宋君臣地疑虑,但赵瑜,却不愿做到那一步。他这么想着,脚步便不由得缓了一缓。此时册封仪式早已完成,侍卫们在前领路,赵瑜为示亲热,自携着蔡攸,往基隆堡的宴会厅走去。他脚步这一慢,便引得蔡攸看了过来。
“大王因何蹙眉?”蔡攸见着赵瑜的眉头拧起,便开口笑问道,言语间倒有些轻佻。
赵瑜听问,抬眼看向蔡攸。论相貌,这蔡攸绝不负其父蔡京美男子的名声,也是风神俊朗,身上玉立,就算放到后世,也是能引得一群小女生尖叫的中年帅哥。不过就是这样的一个美男子,在传闻中,竟会在宫中宴会上,穿着窄衫短袴,在脸上涂青抹红,混在倡优侏儒之中,拿些市井中的荤段子来逗赵佶开心,与未来的那个浪子宰相李邦彦相映生辉。所以当听到他自称蔡攸时,赵瑜确是难以置信。不过,现在听他这么一开口,却登时把传言信了八分。
不过赵瑜城府甚深,不会把心中所想表露出来,见蔡攸相问,便立刻换上了一副愁苦的表情,叹道:“小王是想起先父先兄啊……当年小王父兄冒犯天威,以至于兵败身死,尸骨不全。先君虽是罪在不赦,但即已被追封,还请天使还朝后代禀天子,把小王父兄的遗骸赐还。学士若能一助小王夙愿,东海上下,必结草衔环以报。”赵瑜说毕,一揖到地。
此次宋廷给赵瑜册封,除了给他一长串官号以外,册书中也依常例追封了赵家数代先祖。这也是最具讽刺意味的事。赵瑜的便宜老子赵橹,当年起兵造反,自称东海王,但转眼就被砍了脑袋送到东京城中示众,而现在却又在册书中被追封为东海郡王,世事变幻往往出人意料,但这变化,让赵瑜都觉得哭笑不得。
“好说,好说!在下回京,必代大王奏请天子,以完大王之愿。”蔡攸大笑着,不避不让,扬着头硬生生的受了赵瑜的大礼,而后只欠了欠身子,当作回应。
赵瑜眼皮一跳,暗地里磨起了牙,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把整支册封团总共一百五十一人,用木桶装了、灌进水泥、再沉入海底,而且保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就算宋廷来问,也可以推说是海难。‘小命都攥在我手上,还敢这般放肆……’他心中大恨。
见赵瑜受辱,周围的东海无不怒火中烧,几个脾气暴躁的当时就想拔刀。但赵文却咳嗽了一声:“大王,学士,酒宴早已备下,还是不要耽搁了。”
“说得是!说得是啊!”赵瑜一回神,立刻笑道。目光一扫,压住蠢蠢欲动的手下,伸手拉住蔡攸,与他把臂前行。
宴会厅里,从天花板上用铁链悬下十几盏玻璃吊灯,燃烧在玻璃盏中的酒精灯火,向外散发着光芒。无数光线,透过一条条玻璃珠串,经过多次折射反射之后,照得厅中犹如梦幻。这些玻璃吊灯,若是近看还带点绿色,但远远看去,已经近乎于透明。
如此灯景,大宋的册封使团自蔡攸以下,都看得目眩神迷。就算在宫里,也没有这么多玻璃吊灯。赵瑜上表时附上的贡物中,虽有二十盏玻璃吊灯,但一到赵佶手中,就被分赐给各个重臣,留在宫里赏玩的,也就三五盏。哪比得上这间宴会厅里的气象。
蔡攸摇着头感叹:“都说东海富庶,如今才知道,单用富庶二字,可远远不足以形容啊!”
“仅仅是些玩物罢了!”赵瑜笑道,转过头来,便吩咐侍从:“待会儿送二十盏上品吊灯到学士船上。”
“这如何使得!?”蔡攸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蔡家以奢侈著称,一饭常至千贯,这么一盏吊灯虽说送到汴京,卖到万贯也不是不可能,但也不至于让蔡攸心惊。只是赵瑜一送就是二十盏,这个数字跟他上贡天子的玻璃灯数相当,落到有心人眼里,免不了会有些麻烦——这使节团里,并不都是蔡系的人。
赵瑜哈哈大笑,“如何使不得!”拉着蔡攸笑道,“学士不必担心,在座的各位都会有的。”这些玻璃吊灯,也就中心的灯盏制作起来费些功夫,而一条条玻璃珠串再易做不过,若说起成本也就百来贯的样子,赵瑜可以放开手脚来贿赂。
他瞥眼看了看立刻眉开眼笑的蔡大学士。这个人,一定要打点好才行。虽然他现在还做着孝子模样,数月前,御史中丞王安中弹劾蔡京,他还连夜带着蔡家子弟入宫哭诉,但日后他却是跟他老子闹得水火不容,甚至曾向赵佶请命,要诛杀幼弟蔡绦。也是这个蔡攸,将来还作为童贯副手参与征辽的。只要把他说服,他和童贯的计划,应该还能继续下去。
注1:苏州,大宋有苏州,而辽国也有苏州,其位置就在现在的大连。
第四十五章 蔡攸(下)
“学士请!”
“大王请!”
互相谦让了两句,赵瑜、蔡攸分宾主坐下。赵瑜当仁不让的坐在首座,而蔡攸坐于右首客位。册封使团中有官身的十来位,也都依序次在下作陪。而东海文武诸臣,也都按着各自的品级,一一入座。不过,却有一人缺席,正是文臣之首的陈正汇。
赵瑜早前不是没有劝过,但陈长史——当然,赵瑜封王后就是陈国相了——却始终不肯公开露面。并不是因为他与蔡家的旧怨,只是不想多生事端。毕竟他的身份尴尬,在大宋刑部和大理寺名簿上,他依然是越狱的逃犯。虽说他的身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莫说是东海内部,就算童贯,也是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双方心照不宣罢了。
不过秘密泄露和公开露面是两回事。若是陈正汇当着宋使的面公然出席宴会,宋廷抹不开脸面,说不定会下旨令赵瑜把陈正汇送还,这不是没有先例——大宋与周边各国互相之间,发文请对方送归逃人的例子确有很多——虽然赵瑜肯定不会答应,但这对东海来说,不大不小也是个麻烦。在这种时候,陈正汇并不想再给赵瑜的战略计划添乱了。
各人落座,礼乐应时响起,坐在厅中一角的乐人们鼓足气力开始卖力演奏。蔡攸略略一听,便暗自摇头。东海立国,赵瑜也算是一方诸侯,但在他的宫廷宴会上。出来演奏地乐人却明显不是汉人,所演奏的曲子也不是正规的宫廷大曲。不过幸好曲调还算清雅,并没有在宫宴上出现喜迎宾之类欢噪的调子。
赵瑜眼光甚毒,加之一直在留意蔡攸的表情,见他对曲子不以为然,便说道:“东海荒僻之地,礼乐不张。这些乐人也都是化外出身,倒让学士见笑了。”
宋时。虽然宫廷舞乐的水平远比不上唐代,比起民间也仅仅是占了个古雅二字,但早前赵佶造大晟乐,变革宋代宫廷乐制,若说起来,宫廷乐曲的水准这两年确是提高了不少。跟大宋比起,现在所用地这些交趾乐人的确差了甚远。不过。这一切地准备都是按照节度使的等级来做,现在一下封王,所有人都措手不及,若有些不合礼法,不够档次,也是在所难免。
蔡攸笑了笑,和着乐曲的节奏,打了两下拍子。信口而道:“宫中大曲听了这么些年,也早听腻了。大王的这套乐班,听起来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一队身着宫装的侍女,这时从堂后鱼贯而出,上来服侍众人。这些宫女相貌皆是不俗,且行动应对都甚有章法。显是久经训练。看到这些侍女,蔡攸本来因礼乐而起的小觑之心,却又涨了几成。
一国之兴,最重兵革,若是现在演奏的是军中鼓乐,同时再让一群武夫来伺候,反而能让蔡攸敬畏几分。但现在赵瑜兵势刚兴,就开始蓄养乐班侍女,又在小小地厅堂中挂满价值千金的玻璃宫灯,仿佛要让所有人知道他的豪阔一般。可见这东海郡王的野心仅止于此。只能算是个小人得志的暴发户。当然。这对大宋来说是个好消息,藩王越是耽于声色。就越能让人放心。
待所有人的酒盏满上,赵文率众依礼上前敬酒,赵瑜举杯回应。而三巡之后,众人便放开手脚吃喝起来。一盘盘菜肴流水价端了上来,蔡攸看过去,器皿都出自官窑的瓷器,只有酒盏酒壶是东海特有的玻璃质地。盘中之物,牛羊俱有,更多地则是海味,也算得上丰盛。但论起精致,当然远远不及家中。
蔡家的豪奢著称于世,就连宫中也难以匹敌。蔡京为相,曾聚僚属置宴,其中上了一道蟹黄馒头。而单单这味蟹黄馒头,花去的费用,就要一千三百余贯。平常蔡家食用的咸豉,不是用黄豆,却是用一粒粒的黄雀肫所制,蔡府中贮存的这种黄雀咸豉,多达八十余坛,因此丧生地黄雀当以万计。
不过,关于蔡京饮食奢侈最有名的一个故事,还是出自于《鹤林玉露》:曾有一个士大夫买有一妾,自称是蔡太师府上包子厨中的厨娘。一日,士大夫令其做包子,但她却说不会。诘问其故,才知道她在蔡府厨房中,唯一的工作就是切葱丝,其余的一概没做过。
蔡攸被家中的饮食养起的胃口,当然对一般的菜肴看不上眼。不过,对那几道他从没见过的海味土产,倒是有些好奇。
“敢问大王,这几味名为何物?”
赵瑜一一介绍道:“一是玳瑁肉,一是鲨鱼肝,而那一味虽看着如牛肉,其实却是鲲鱼的肉。”
赵瑜地日常饮食一向十分简省,日常与妻儿同桌,比之平民也强不到哪里。要让做贯了家常菜地厨子,置办出让宋使满意的酒宴来,也是太难为他们了。他早知道东京城中来地使节,不会看得上东海粗糙的饭食,所以便取个新奇,把一些东海特产的海味端上桌。
蔡攸一听便好奇起来:“鲲鱼?可是能化鹏的那种?”
赵瑜大笑:“南华经里的鲲鱼,说是有几千里,那什物除了庄子一人,可没他人见过。东海中的鲲鱼,长也不过如这间屋子一般,若说大小,也只与一般的七八百料海船相当。莫说千里,最大也不过十丈长短,更不会变成大鹏。不过这鲲鱼用处甚多,”他指了指头上的灯具(注1):“这些灯都是灌了鲲鱼油,燃起来没有烟气,比豆油之类要强出许多。”
蔡攸笑道:“千里之说,本就是庄子以物寓人,以表心志,不是实数。能有十余丈,也是超乎想象了。不过这鲲鱼竟如此之大,要想捕到怕是不容易罢?”
“出海行船,本就危险重重,偶有损伤,却也是免不了的。”赵瑜淡淡说着。东海、南海现在都是赵家的天下,战事极少,为了练兵,同时也为了挣些军费,东海的战船常常带着几条小船深入远洋,用火炮来捕捉鲸鱼。其间也免不了有些死伤,不过对于保持东海水军的战斗力,却大有好处。
但蔡攸见赵瑜对捕鲸的损失毫不在意,眼珠一转,便觉得又发现了赵瑜的另一条缺点——不恤子民。为了点鱼油和鱼肉,便让国中渔民与屋子一样大的鲲鱼相斗,可以算得上是暴君了。他也曾读史书,五代之时,这样残暴的帝王却是常见。但这些暴君,往往是倏忽而起,倏忽而败,寿命短,其国祚也短。能安安稳稳传位于子孙的,一个也没有。
‘此人不足虑!’蔡攸想道,‘不过这个东海郡王,竟然能巨鲲化鹏的典故,看起来颇读过几年书,也难怪能他收复水寇,海外立国。’
这么一想,倒放下了许多心事。他作为册封正使,还有个重要任务,便是相人探事。要为大宋查探清赵瑜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而东海又有多少可能会成为西夏那样的威胁。虽然在来时顾虑重重,但现在看来,是不需要多担心了。
他笑着举杯:“再为大王贺!”
赵瑜举杯与蔡攸一饮而尽。他哪知道,就这么一点时间,蔡攸便从一点细微小事,加上些误会,便得出了对他再有利不过的结论。蔡攸误会他蓄养乐师宫女,而他为了把这些已经分配下去的战利品都暂借来使用,可是舍了脸皮去下令的。
酒越喝越多,厅中渐渐热闹起来。三个身着彩衣的美人,这时领着一队舞女入厅,随着乐声翩翩起舞。蔡攸眯着眼看去,那些个舞者的相貌身段,比起身边侍女要强出许多,尤其是领舞的三人,就算在汴京也算是一等一的水平。
他酒意上涌,说话早没了顾忌,对赵瑜笑道:“大王艳福不浅啊!”
赵瑜微微笑了一笑,指着领舞的三人道:“那是李乾德前年才封的三个皇后。其后的也都是李乾德的嫔妃。小王攻下升龙府,俘获的宫人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