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宋的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身份最为贵重。就算是犯了罪,脸上绝不会也如贩夫走卒般被刺字。海岛牢城来的两百多囚犯就他一人脸上干干净净,他不是官身,谁会是?

而且这陈先生虽是犯官,但看他举止气度,并不像靠荫补得官的官吏,而是像中过进士的样子。能找来一个进士,赵橹焉能不喜?只是这陈先生被掳来昌国之后,便一言不发,问他名字不答,询他来历不说,最后只从其他囚犯嘴里得知他姓陈,其他便一概不知——知道他身份的牢城守卫都已喂了鱼鳖。

这个闷嘴葫芦,既然不肯说话,当然也就不会帮浪港寨做事,章渝去劝,却吃了闭门羹。最后惹得赵橹烦了,虽舍不得杀他,但一气之下还是把他丢到了衢山,让赵瑜处理。

不过赵瑜当时也没心情理这位陈先生,只是让他在寨里做了个食客——光吃饭不干事的客人。及至赵橹身亡,赵瑜招安,两百多囚犯死的死、散的散,剩下的四五十人无处可去,便仍留在岛上,而陈先生不知为何却也没走。

等到赵瑜开办义学的消息传了出去后,陈先生自己找上门来毛遂自荐。一个进士肯帮忙,赵瑜当然高兴,便顺水推舟让他当了衢山义学的塾长。但就算这样,去问他姓名家世,却仍得不到回答,最多也只在他口音中听出一点福建腔。只是见他教书时认真卖力,赵瑜便也就不去深究了,谁没有点隐私呢?

赵瑜能体谅,但赵文却不会。在他看来,那陈先生分明看不起岛上众人,才会如此倨傲,“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又没拘着他不让他走,天天板着脸给谁看啊!?”他抱怨着。

“先生嘛,当然得有先生的样子。师道尊严,本就该如此。”赵瑜说着,含着深意地瞥了赵文一眼,又道:“当然了,如果他入我军中,我就不会再容他在我面前摆上这张苦脸,谁也没欠他什么嘛……自然要让他恭恭敬敬的,对不对?”

赵文低头,脸色微红。他知道,赵瑜是在点醒他。

赵瑜轻轻摇头。自从三天前,他向赵文透露了自家的野心后,赵文便如同变了一个人。有了理想、目标和追求之后,整个人意气风发,行事也雷厉风行,残废后的蔫蔫暮气全不翼而飞。不过这件事,也不是没有负面效果,比如他的手下就被逼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他对陈先生的敌意,也是一桩。

赵瑜清楚,赵文敌意其实来自于恐惧。他在害怕进士出身的陈先生夺去他的位置。一个进士的才能能有多强,看章渝便知。当初,赵瑜可是被他压着打的。这陈先生虽是犯官,也许德行不高,但说起才智,赵文没有任何自信——对进士的崇拜在每个大宋子民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如果陈先生投入赵瑜帐下,赵文当然要担心自己会失去首席亲信的地位。尤其是他还知道赵瑜有称王的打算,未来国相的位置,他怎会愿意失去?

赵文的这点心思,赵瑜当然看得出来,但他也没办法化解,这只能靠赵文自己放宽心胸了。暗暗叹了口气。他转头对站在一边的李杰道:“李工,这批课本印得的确不错,正文、释义、拼音,不论字号大小,都清洗干净,笔画分明。陈先生方才也赞不绝口。他是有大见识的人,却不会说错。”

李杰半弓腰,行了个礼,平和笑道:“多谢大当家夸赞!份内之事,理应如此。”他脸上的笑容,有被夸赞的喜悦,但又不见丝毫失态,淡淡的,让人看得很舒服。如果不看他相貌,其实很有读书人的气质。不过印书坊的工匠,也该如此,与书本走得近,谈吐举止当然会被潜移默化。

他本是杭州人,是一家印书坊的坊头。两年前,被赵瑜一手刀,一手钱,强逼着他全家上了岛,主持建立印书坊。虽然一开始不情不愿,两年下来却也习惯了。衢山日渐繁华,赵瑜又舍得给钱,他日子过得倒也舒心,再也没有想着离开了。

直起腰,他又道:“这两年,犬子已经习惯了汉语拼音和简体字,就算是横排雕版,刻起字来也比刚开始时要顺手得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歪歪扭扭的了。”

赵文从旁插嘴道:“这批书版由于没再刻废,比以前节省不少花销。而且用了横排版后,同样大小的纸张可以多印五成的字,而用简体字,字号也可以缩小。就算要雕上拼音,成本也能省下一半。原来印一本书的,现在可以印两本。”

赵瑜点头。衢山岛上的开蒙课本都是横排版的简体字,汉语拼音也被他假借番商的名义,用了出来。赵瑜一开始还以为陈先生会极力反对,却没想到他却对拼音赞不绝口,直说此法一出,反切法(注2)就可以丢到一边了。

对陈先生的反应,赵瑜当时很奇怪,便问他:“拼音法乃是夷人的东西,为何先生用之不疑?”

陈先生却瞪大眼睛反问道:“‘学在四夷’,四夷之物,中国之人怎么不能拿来用?夷人的学问,只要是好的,学来用便是。他山之石,自能攻玉。”

对于陈先生这种气度,赵瑜摇头感叹。也只有这时代,自信于数千年来长盛不衰的文明,以世界中心自居的中国人,才会有如此的心胸。不像他所来的那个时代,由于长年衰落导致的自卑心的影响,对于外来文化多是抗拒,总是怕本国文化被污染。却不想想,只有衰老垂死的躯体才容易被病菌感染,而健康强健的身躯却会把来犯的病菌变成抗体,反而会增强免疫力。

至于简体字,陈先生甚至什么都没说。这时代,没有哪个士大夫会不认识由草书、行书转变而来的简体字,读写都不成问题。

也只是横排版让他抱怨了两句,但赵瑜用节省成本堵了回去。陈先生也就没再多说,在他看来,一个海寇能开办义学已经不错了,再想逼他多花钱,说不定会干脆停办义学。害怕失去心理上的寄托,陈先生也只能认了。

抛开回忆,他对李杰道:“这两年辛苦令郎了!要把十几年养成的习惯改过来,的确不容易。不过日后坊内要印得书会越来越多,光靠几人刻板怕是来不及,我提过的活字印刷最好能早点弄起来。”

李杰闻言就皱起眉,反对道:“大当家。活字印刷,并不可行。这两年,切割开的上好刻板木料不知有多少,但那些木活字始终不能锯得大小如一,字体不一样大,怎么排版得起来?”

“那胶泥活字呢?”赵瑜又问。木活字的问题他也知道,以这时候的木材加工工艺,要想把几万个木活字都雕琢的一般大小,除非找东京城中官家作坊的细木工匠,花上几年时间细心打磨,不然,就只能看着外七扭八的小指大小的活字干瞪眼,只有等木工车床出现,才有实现的可能。

李杰还是摇头:“那玩意儿,易碎难造,早几十年就有人用了,却一直没传播开,还不就是因为太麻烦嘛。”

对于李杰的否定,赵瑜也没辙。专家的意见,总是该认真听取的。‘看来还得用青铜铸活字了。不过,得等岛上的铸造工艺提高才行。’

注1:通州海岛(名字就是海岛,不是海上岛屿的意思),即现在的崇明岛。崇明岛为江水流沙冲积成的沙洲,宋时还仅仅是两块小岛,一为崇明、一为东州。

注2:反切法,中国古代的拼音法。由两字标一个音。前字取声母,后字取韵母和声调。如‘虫’,迟龙切。

第七章 未雨(上)

政和三年四月初八,己丑。

岱山岛。

赵瑜漫步在田间地头。半黄的麦穗几近腰间,用手掐了掐麦穗,一点浆汁便挤了出来。向东望去一畦畦的麦田一直延伸到远处的高坡上,微风徐来,麦浪重重。再有十天,这片小麦便能成熟收割了。等到端午过后,翻过地的麦田又可以放水插秧,种上占城晚稻。稻麦轮种,一年二收,只要肥料跟得上,平均每亩田都能打上四石的粮食。这产量,已经不下于苏、湖、杭、秀等鱼米之乡,上等良田的出产。

去岁入冬以来,雨水比往年偏少,但靠着赵瑜一力主持修建的三个小水库为主体的灌溉渠道,却使得岛上万余亩(注1)的良田免受干旱之苦。而且去年朝中重行方田法,县中派来进行丈量田地的官吏却是赵瑜的人。在赵瑜的掩饰下,官中的田籍簿上,岱山岛的田地只有一千五百亩,恰恰是实际数量的十分之一。受此恩惠,原本对赵家已经有些离心的岱山岛民又重新聚拢到赵瑜的麾下。毕竟,若没有赵瑜和衢山在前面挡风挡雨,他们现在十亩田只需交一亩赋的好日子可就过不下去了。

当然,赵瑜也不会平白无故的送人情,岛上的田地产出,小麦、稻谷、苜蓿等作物,衢山军都能以平价收购。不仅如此,岛上的渔获、盐产也一样被衢山全数买去。衢山岛上现在的户口已接近两千户——这些人大半都是昌国本岛的庄户,当年浪港寨被招安,赵瑜虽然屠杀了一批有威胁的奴工,但原昌国岛的地主却被他好生的放了回去,在‘还乡团’的疯狂报复下,分了土地的贫农们在昌国岛走投无路,只能如赵瑜所愿的投了衢山——再加上一千五百名奴工,人口近万,差不多占了全县总人口的四成。除此之外,还有大小牲畜五六百。

这么多张嘴,光靠衢山岛上总计不到五千亩的水田旱田,根本养不活。向外地购买,肯定会受制于人,所以赵瑜的盘算就是把近在咫尺的岱山变成衢山军的粮食基地,以保证粮产能在自家的控制之下。

几个老农毕恭毕敬的跟在赵瑜身后,他们都是在当年浪港军在岱山岛上打土豪分田地之后,从岛上的八百户贫民中被挑选出来当村长的。他们的地位来自于浪港军的支持,分到的田地也是岛上最肥美的几块,家中子弟都有加入浪港军中,因此他们对赵家也是最为忠心。

虽然前两年,他们在赵瑜收缩衢山势力的一段时间里,吃了不少苦。但等到衢山军重新登上岱山后,他们便又过上扬眉吐气的日子。那些曾在赵橹死后欺凌过他们的庄户,现在都成了衢山岛上的奴工,家中田土也成了赔礼。只有在衢山军的刀枪下,他们的地位才会稳固,这一点,受过教训的村长们心知肚明。

但他们今日如此恭敬,其实还有另外一桩心思。这两年,良乡船行的名头日渐响亮,岱山岛民站在岸边,能看到来来往往的船只,许多都挂着船行的旗号。原本投了浪港军的岱山子弟,现在也大半在船行中当水手。每当他们回到岱山的时候,皆是大包小包的带着从外地购来的礼物。从他们口里,岱山人都知道了,赵大当家待人宽和,良乡船行薪水丰厚,秀州杭州的市面有多么繁华,青楼里的小姐(注2)有多么可人。

这些传言,早把岛上年轻人的心思都撩拨得痒痒的,就连些老成持重的,也免不了动心,一年三十贯的薪资,食宿全包,春冬换季还发衣物,比起禁军也丝毫不差,总比日夜在土里刨食要强上百倍。只是良乡船行向不对外招人,让他们欲入无门,总找不到进船行的机会,就算托那些在船行里当水手的自家兄弟提携一下,也得不到任何回应。

不过,最近有传言,赵瑜此次来岱山,不仅仅是巡视田地出产,而且还会在岛上为良乡船行招募一批水手。也因此,今日岱山岛民才会对他如此恭敬,看着他的目光也始终带着一丝热切。

这一切,被赵瑜不动声色的看在眼里。现在衢山军内部业已安定,正是要向外扩张的时候,但衢山岛上的兵力来源已经枯竭,强行征召只会破坏岛上经济,所以离衢山最近的岱山,就成了赵瑜的第一目标。不过,招募人手与其自己求人,不如让人来求己,也正是赵瑜放出流言的用意所在。

在岱山岛上走马观花的绕了一圈,中午时分,赵瑜在村中被热情款待。村中的祠堂内外摆了十几桌,赵瑜和村长们在内饮宴,他带来的一队亲兵则在堂外喝酒。只有几个贴身亲随,坐在堂内下桌,不饮酒,不吃菜,啃着自带的干粮,警惕的注视着堂内堂外。

酒过三巡,几名村长见赵瑜只顾着喝酒谈笑,却丝毫不提他们关心的话题。几人焦躁起来,互相打了个眼色。一人咳嗽了一下,挑起了话头,小心翼翼的道:“大当家,小的几人有事相求,却不知该不该说……”

‘终于忍不住了?’赵瑜一笑,放下酒碗,回道:“诸位父老都是乡里乡亲,平日也对衢山关照有加。若有什么事要赵瑜帮忙,直说便是,何必提‘求’字!”

得到赵瑜的鼓励,几位村长精神一振,忙道:“听说近日良乡船行要新招一批人手,不知有无此事?”

赵瑜微一皱眉,冷声道:“不知诸位父老从何听来?”

见赵瑜好像有些怒气,几人一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结结巴巴地道:“那个……传言,是传言!”

“传言嘛?”赵瑜收起脸上的怒色,摇头叹道:“想不到传得这么快。不瞒诸位父老,这事却是真的。现在我良乡船行生意遍及南北,海内海外也都有往来,人手的确捉襟见肘。算一算,至少缺六百人。”

六百人!几名村长现在又是一喜,心情随着赵瑜的话一上一下,追问道:“那可定下要从何处招人?!”

赵瑜举碗喝了一口,貌似闲暇,随口道:“杭州、明州的几个分号都贴出招工告示了,不过要招到那么多人,怕是要两三个月功夫。”

村长们一听,急了,七嘴八舌抢话道:“这岱山岛上壮丁多得是,大当家何必去杭州招人?”

赵瑜瞪大眼睛,好像吃了一惊:“岱山?”

众人道:“正是我们岱山。虽然岛上户口不多,但五六百个精壮汉子还是出得了的。”

赵瑜摇头,见村长们一脸失望,便笑道:“不瞒诸位,其实赵瑜这次来也是想招些人的。不过不是为船行,而是为义学。”

“义学?”

赵瑜点头道:“正是义学。自衢山岛建起了义学,这两年也出了不少人才。我想罢,既然是义学,也不能光顾着自家。衢山的孩子都念书了,岱山毕竟也是乡亲,能照顾自然也要照顾。本想这次来从岱山招些聪明肯学的孩子去念书,虽不指望能做个进士,但肚子里有些墨水,日后出外做工行商也方便些,若是学得好,我良乡船行自己也会留人。”

“那感情好!”“我家小子平常总是追鸡撵狗,不上正道,能识几个字,学点礼法当然最好……”几个村长又是一阵嘈杂,却是喜出望外。乱了一阵后,一个村长又问道:“那招工的事呢?”

赵瑜苦笑:“不是我不愿。但若是把岱山各家各户的精壮劳力都招走了,那种田收粮怎么办?总不能喝西北风罢?”

村长满不在乎:“一家四五口人,少了一个没啥大碍!”

赵瑜道:“但岱山不过才八百户,六百人还是多了点!”

“……那大当家觉得招多少人合适?”

赵瑜略作沉吟,一口道:“最多三百。”

几个村长互相对视,点了点头,“三百就三百!”

“那就三百吧!”赵瑜点头,他想了想,又道:“不过我想,家中人口再多,突然少了这些壮劳力,怕还是会苦了各自的老小……这样罢,各位可能也知道,去年起,我良乡船行便在广南买牛,转手卖到两浙。我现在给各位立下个规矩,只要是家中有人入了我衢山,便可从船行平价购买一头耕牛。若是无钱,赊账也行,日后用粮食或薪水冲抵便可。有了牛,我想应该能了弥补那些精壮劳力的空缺。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赵瑜想得这么周到,村长们如何不愿,起身而拜:“多谢大当家看顾!”

赵瑜忙把他们扶起,举杯团团敬酒,众人回应,皆大欢喜。

酒宴之后,赵瑜在岱山住了两天。四月十日,他带着刚招募到的三百新兵以及四十多个不到十岁的少年转回衢山。这些少年带着美好的愿望被编入衢山义学,他们是衢山军未来的基层指挥官,但现在却只是人质——为了把岱山岛彻底绑上衢山战车的人质——不过这点赵瑜是绝对不会明说的。

一夜的航行,次日清晨,赵瑜的座舰从衢山船坊所在的东港悄然登陆。

注1:宋时亩小,一亩才合580多平米。万亩田地也还不到六平方公里。

注2:宋时,良家未婚女子通称为小娘子。而小姐则是贱籍女子的称谓。

第八章 未雨(下)

黑暗舱室中,隐隐约约的流水声夹杂着时起时落的低声抽泣。丁涛裹紧毯子,仰躺在地板上,睁着眼睛。虽然他也开始想家,但还不至于伤心到要哭的地步。他被爹娘送出门的时候,已经被叮嘱过,他孤身一人在外,要少说多看,一定要与同村的几个孩子互相扶持,而且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别人面前哭,懦弱的人最容易被欺负。

‘开船有多久了?’丁涛想着,只是黑暗中掌握不了时间,却也不知到底过了多久。他上船后就同岱山岛的其他孩子一起被安排到这间舱室中,只有分批吃饭和方便时,才被允许出舱两次。一开始,他还以为这个不及家中正厅大小的房间内根本睡不下四十多人,没想到几个水手不知从哪里搬来一批吊床,上下三层,往钉在舱壁上的钩子一挂,便很轻易的把所有孩子都安排躺下了。

可怜丁涛被安排在地板上,一直在担心睡在他上面的三个人会不会砸下来,怎么也睡不着。其实丁涛并不想去衢山读书,每天跟着爹爹撒网打渔,日子过得也不坏。他娘娘也是觉得就算读书也该去县城里找个家世清白的先生,到海寇窝里念书,还不知日后会怎样被拖累。

但他爹爹却骂他娘头发长见识短,“当年浪港寨的老当家都造反称王了,但最后拖累了几个?涛涛舅家的小子没事,李家的两个儿子也屁事没有,岱山岛上入浪港寨的小子,没死一个,都活得滋润的很!况且,现在的大当家比原来的老当家还有能耐,跟着他只会沾光,哪会被拖累?”

虽然被老爹揪着耳朵,去向当村长的舅舅低头哈腰,丁涛心里很不痛快。但他爹爹说赵大当家有能耐,他却是赞同得紧。浪港寨老当家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东海上也算是传奇了,比起成天介向他们收税的官府,杀官造反的海盗总是更得人欢心。何况浪港寨只杀贪官土豪,从不骚扰百姓,还分土地,减税赋,当然更受拥戴。当初听到老当家和赵大郎被奸人所害,岱山岛上还有不少人为他们上香祈求冥福。

至于赵二郎,自从他带着百人夺下昌国城,又率残兵全灭官军舰队,早成了岛上少年崇拜的对象。赵二郎不但能文能武,就连头顶上这个晃晃悠悠的吊床,听说都是赵二郎使人用渔网改的。自从有了吊床,原本能只能载一百多人的海船,只要食水跟得上,现在能塞进三百人,如果要装货,把吊床撤掉也很方便,确是海上所有商船的福音。不过,这吊床悬在头顶上,让他睡不好觉,丁涛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从船身外传来的流水声突然小了,丁涛翻了个身,耳朵贴上船板。没错,被海船破开的浪涛的确不再哗哗作响。船行得慢了,‘到港了吗?’他猜想着。

悠长的号角声和着当当的钟鸣从通风口穿入舱中,证明了他的猜测。舱内也骚动起来,听过衢山入港号音钟声的不止丁涛一人。头顶上的吊床晃动着,咚的一声响,一个重物贴着丁涛的鼻子砸在地板上,是最上面的小子跳了下来。紧接着,一连串咚咚咚的落地声,其他吊床上的人也都跳下来了。

‘直娘贼,急个鸟啊!’丁涛低低骂了一句,仍然躺在地板上,还向内挤了挤。他去年跟老爹到过衢山,以他对衢山港的印象,那么大的港口,刚进港的船只,要想停稳到泊位上,至少还要两刻钟,实不必像赶着投胎那般着急。

不过,这次他却想错了。也就半刻钟的样子,金角交鸣声刚刚停歇,船就已经定了下来。水手们的号子在通风口响着,却是在招呼着下碇收帆。很快,舱门外的过道上一阵嘈杂,人声、脚步声响成一片,丁涛知道,应该是住在底舱的那些哥哥们闹出的动静。

等外面的一阵风过去,过道中重新安静下来,舱门便被打开了。一个船员在外面招着手,不耐烦的喊道:“小子们,快给俺出来!”舱里的孩子们应声而出,那个船员就在门口一五一十的点着人头,丁涛由于睡在最里面的角落,落在了最后。

等他跟在队列之后出了舱门,一只大手便重重一掌拍在他后脑勺上,丁涛身子不稳,向前一跌,那水手大声数道:“四十二!”

“人都齐了?”厚重的低音从过道深处传来。

丁涛摸着脑袋,回头怒视。却见那水手抱拳躬身,恭恭敬敬道:“禀大当家,四十二个娃娃一个不少,却都齐了。”

他连忙转身,只见几个汉子站在过道中,领头的一个,身量不高,也就比他这个刚过十二的小孩高出半个头的样子,但厚实的身躯却足有他两倍多宽,把三尺过道堵得严严实实。虽然由于光线原因,看不清长相,但这外形的确是传说中赵二郎的模样。

丁涛不敢怠慢,也跟着弯腰行礼,大声道:“见过大当家。”

“哦!”赵瑜一笑,‘这小子倒精乖’,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丁涛忙答道:“俺……小的唤作丁涛,横勾丁,水寿涛。”

“你识字?”见丁涛报出自己名字的写法,赵瑜便问道。

“……只会写自家的名字。”丁涛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还是照实回答。

轻笑了两声,赵瑜走过来,拍着他肩膀道:“只会写名字也没什么?等到了义学,跟着先生好好学,只要用心,学会几千个字也不难。”

丁涛的脑袋一阵猛点,激动道:“俺……俺会用心的!”

“以后能记得今天的话就好。”赵瑜说着,轻轻把他一堆,“快上去罢,莫要脱队。”

“是!”丁涛挺起腰高声答道,转头小跑着上去了。

一上甲板,炽烈的阳光直刺眼中,他忙眯起双眼。黑暗的地方待久了,突然走到阳光下,一下适应不了。好半天,他慢慢睁开眼。前面先出舱的新招水手,已经在船下的栈桥上列队。现在在甲板上嘈杂一片的,都是要跟他一起入义学的小子。这些小子闹哄哄的,船上的水手连推带赶,才在主桅下清出一块空地,以便将降下的帆蓬整理好。看着水手们越来越黑的脸,丁涛毫不怀疑,如果再闹下去,脾气暴躁的水手们肯定会飞起一脚踹过来,把他们这些混小子都踹下海,又或是踢回舱内。

甲板上的孩子们好奇地张望着,对港内的新鲜事物指指点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连岱山岛都没出过,最多的也只是在渔船上围着岛打转,去过县城的屈指可数,倒是颇有几个来过衢山的——衢山离岱山极近,如果是顺风,来往两岛其实只需两个时辰,比去县城要方便得多。腊月时,到衢山买些年货,也是这两年岱山岛民刚刚养成的新习惯,丁涛与他老爹也是一样。

只是他一看周围景物,却完全不是记忆中衢山港的印象。不大的海湾,在东面有个直通大海的岬口,岬口处两山对峙,南面的山丘高些,上面有着一个高高的望楼。丁涛眼尖,还能看清望楼顶端吊起的大钟。岬口南北山丘上立着不少石柱,上面还架着长长的木梁,木梁随着风上下摇晃,却不知是做何用。回头向西看去,陆地上,远处,一间间大屋,有些还冒着烟,近处,一排排大坑,有的坑里是一具如被剔光了肉的黄鱼的木制骨架,有的坑里却停着海船。

‘这是哪儿啊?’丁涛摸不着头脑。

“是衢山船坊!”一个与他差不多年纪的小子在他旁边惊叫着。

“衢山船坊?!”丁涛吃惊。这几年,打着‘衢’字字号的大型海船一艘接着一艘的下水,衢山船坊的名气在东海上也越来越响亮。价格适中,质量上乘的衢山海船,在船主中间有着不俗的口碑,就连岱山岛民也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主持衢山船坊之人便是当年明州船场的大匠作,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名匠,但真正进过船坊内部参观的却没几个。来衢山购物,都只能在岛西港口、集市中行走,衢山岛东部,尤其是船坊一带,向来都严禁外人出入。

“那是大澳!”还是刚才说话的小子,指着远处的大坑喊着。看他的衣裳,质地也好,裁剪也好,都很精致,比起其他孩子要强上不少。由于他嗓门大,看起来又有些见识,身边也聚起了十来个孩子。

“什么是大澳?”一个小孩不解的问道。

那小子斜着眼瞟了一下,下巴一扬,不屑道:“笨,就是造船的坑!”围观的孩子们一阵哄笑,提问的小孩脸红耳赤,恨不得找的缝隙钻进去。

‘原来是造船的地方。’丁涛恍然,‘怪不得会有船停在坑里。’其实他也不知,不过他还记得爹娘的叮嘱——少说多看,只把问题憋在心里。《小说下载|wRsHu。CoM》

那小子嘲笑人后,更加趾高气昂,指着最远处大澳道:“大澳不仅造船,还能修船。你们看那边,那艘有一排洞的船,就是要在这里修的。”

丁涛顺着望过去,只见那间大澳中,停着一艘比他脚下的船只要大得多的海船,侧舷正朝着这里。船的甲板下,贴近船舷的一层有一排方形小洞。他数了一下,足有十个,排列间隔煞是整齐,‘这么齐整,怎么可能是坏的?’丁涛不信,他猜测着,‘大概是窗户罢?’如果他脚下这艘船的船舱也有窗户的话,一路上也就不会那么闷了。

“一……二……一……二……”这时,船下响起洪亮的口号声。丁涛一看,却见栈桥上的新水手们终于把队排好了。在几个配刀着甲的军汉指挥下,听着口号,歪歪扭扭的队伍向港中走去。

“下船,下船!”一见栈桥空了下来,船上的水手忙推搡着把小子们往下面赶,丁涛聪明地走在众人中间,他可不希望后脑勺再被刷一下。

一步步地踩着舷梯,憧憬和不安交织在心中,丁涛终于踏上衢山岛的地面,他的未来就在这里。

第九章 绸缪(上)

码头上,目送着熙熙攘攘的队列消失在船坊深处,赵瑜笑道:“终于清静了!”

“你船上是清静了,但我这儿呢?!”嘶哑的声音饱含怒气,从赵瑜身后突然响起。

赵瑜回头一看,只见船坊的大匠作马林溪正怒瞪着他,花白的山羊胡子不住抖着。虽然马大工年近五十,须发皆已斑白,但身子骨依然健旺。见到是他,赵瑜连忙行礼,陪笑道:“啊……马叔!好久不见,向来可好?”

“什么好久不见,七八天前二郎你不才来过吗?!”马林溪冲了两句,发现话题被赵瑜带歪了,便立刻又转回来:“我问你,那些小子是咋回事?!”

自从三年前,赵瑜送了他衢山船坊的两成干股后,马林溪便把船坊看作自家禁脔,决不许外人踏足,就算是衢山军中的自家人,若是没赵瑜或赵文的手令,也别想进船坊大门半步。现在,赵瑜却也不事先知会他,便不知从哪里领了三百多外地小子在船坊中招摇过市,他焉能不怒。

“马叔先消消气……”赵瑜安抚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