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时我还打听到了,依照宋国的律法,是禁止以汉人为奴。就算欠下巨额债务,也仅仅是签订终身合同,为债主终身服役来抵还债务。就是说,债务人的人身安全可以得到保全。因为佣工是自由人,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奴隶则是可以任由主人处置。这在世界上的哪个地方,都是一样。

※※※

大宋洪武十年八月廿五。

我已经在泉州住了半月。期间甚至还经历了一场台风。狂猛的风暴据说侵袭了整个福建,附近的十几个州县都陷入洪水泛滥的危机之中。按照宋国所独有的风级定级,这是一场在十二级以上的台风。而降雨更是数年来所仅见。

但泉州城出色的排水系统,以及建筑完美的堤坝,使得城市受到的损失并不算大。而那些灾民,也都从官府中得到了基本的救济。而受灾严重的家庭中的男子,更是雇佣了来进行修复堤坝的工作。

以工作代替赈济。不得不说,这真是个出色的做法。在宋国,不论文官和武官,都是经过了常年的学习和多次考核,才获得了现在的地位。他们都是聪明而富有经验的官员,在百姓中有着极大的权威。在他们的指挥下,泉州顺利的度过了这场灾难。

不过,我是看不见泉州的灾民修复他们的家园。李虽然被判无罪,但他却不可能在泉州找到工作了。所以他要北上衢山,而我也便得跟他一起北上,去见识一下那座传说中的光明之岛——复仇的王子为夺回王位而开始的地方。

译者注1:本书作者在其日记中采用的历法已经在百年前失去了传承,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译者将书中的日期换算成现今通行的夏历。而与日期一样,本书中的各种度量衡单位,也都在不损害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改为了如今通行于世的单位名称。至于作者所使用旧时的地理名词,则在本书的附文中标注了现在的名称。

注2:即五百年前覆灭的黑衣大食,其国尚黑,无论城市还是军队,都饰以黑旗。

第九章 伊德利斯东游日记(二)

大宋洪武十年九月初一。

这真是太令人惊讶了。从我下船的那一刻起——不,更确切点说当我所乘的船只,在离着衢山港还有百里的时候,我就已经为遍布海面之上、来来往往的船只而惊叹。

泉州已经给了我巨大的震撼,但衢山给我震撼又远远超过泉州。很难想象这里在二十多年前还是一个孤悬海外的荒岛。不过,这都是洪武皇帝的功劳——洪武是如今所使用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法特有的标志。因为中国的皇帝被称天的儿子,所以根据天象而订立的历法也便得带上当朝皇帝的个人色彩。年号是属于皇帝独家所有,因为皇帝的名字被禁止臣民们提起,所以年号也就被世人用来代称皇帝。

现在的中国皇帝,在二十六年前,他的叔父杀害了父亲并篡夺了皇位之后。就带着最为亲近的两名兄弟逃到了这座岛屿上。洪武皇帝用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招募了无数英雄和学者,组织起了一支庞大的海军,统一了东方的大海,并在北方的蛮族入侵中国的时候,举兵复国。

这一切,都是以这座小岛为起点。在洪武皇帝来到衢山之前,这里只有渔民和海盗。但现在的衢山岛上,却遍地都是房屋,根本是一座覆盖了全岛土地的巨型城市。

据说常年生活在这座小岛之上的人口就有十万之多,如果连同商旅和水手们。人口就超过了二十万。据说附近的几座岛屿,也是有着大量人口。整片群岛,都隶属于昌国州。这个州,是中国数百州府中最为富庶的一个,每年上缴的商税甚至比起整个阿拔斯王国的税收都要多上许多。

这座并不算大的岛屿上共有三个港口,我乘的船只进入的是西侧的商港,这里是专门用来的,庞大的码头区拥有数百条石造栈桥,停靠着数以千计的船舶,在港口中一眼望去,无数挺直的桅杆组成了树木林立的森林。

而在岛屿北侧,还有一座军港,是控制东部海洋的第二舰队所在。拥有上百条战船的庞大舰队,保护着大陆东面的海上商道。整个帝国总计拥有四支舰队,每一支都有着轻易毁灭一个国家的实力。整个南洋,便是由驻扎在海门港的第四舰队所征服。

至于东面,则是中国最大的船场——衢山船坊的内部港口。衢山船坊生产着世界上最为坚固和庞大的战船和商船,每年打造的船只以千计。听说这个船场的第一任大工匠,因为辅佐皇帝复国,为他打造军舰,甚至被封做了侯爵,在东面千里外的东瀛岛上有了一片属于家族的封地。

有着三座港口,衢山岛上随时都能停靠上万艘船只——不要以为这些船是那种只能载上五六人的小捕鱼船,那都是比起在红海中航行的三层桨帆船还要大上数倍的巨舟!整个中国东部海洋上的商路,大半集中到此处。处于两条长达数千里的江河河口处的衢山岛,拥有最佳的地理位置。除了岛屿上的水源问题,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限制这座港口的规模而不能继续发展。

当我早前下船的时候。就看见有许多由两条窄长的木条修成的平行通道从港口延伸入岛内。一辆辆的马车的车轮就架在木条之上。马车被挽马拉着,沿着木条而前进。这一种很奇特的道路,被称为轨道,而行驶在轨道上的马车,则被称为有轨马车。我在海上游历的十几年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道路,很明显轨道是这个国家所独有。

如果说在普通的道路上,最强壮的挽马能拖起六千斤的车辆,那么在轨道上,它们就能拖起四五个六千斤重的车厢。一节一节满载的车斗就挂在四匹挽马之后,沉重的载货却被轻松的拉动,如果车斗再多一些,就有些像是拥有百足的蜈蚣。借助轨道的运力,港口中从不积压货物。来到衢山的四方货物,下船后就直接被运到岛中的仓库区存放。等到商货出售以后,又通过轨道可以很方便地运送出来。

听李所说,本是用于矿山坑道中的轨道,现在却遍及整座岛屿。这是四年前,由一个姓武的工程师来主持修建。所谓的工程师,是中国的各项工程的指挥者和规划者,就像西方辅助国王的学者,他们佩戴着由皇帝颁发下来的徽章。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

中国的工程师,分为机械、船作和营造三种,都分为四级。最高一级称为大工。衢山船坊的第一任大工匠,就是一名船作大工。每一个大工,都必须有着足以让人信服的功绩才能获此殊荣。就像主持修建衢山轨道的武姓工程师,他是在轨道系统顺利运营两年后,才晋升为营造大工,成为当世仅有的四名营造大工之一。

能见识到如此精巧而完美地运输系统,的确让人兴奋。不过我总觉得这个国家隐隐的有些排外。到了衢山后,我发现这里的客栈房价要比泉州高出许多,所以我在岛中的一个小镇上租了一间房屋,并借给李来合住。但我出面租房,却引来了被称为保长的官员过来查验。我一个四十多岁的旅行家,却被小上十岁的年轻人,用审问犯人的眼神来审视,这样的感觉很糟糕。

再想起泉州的那些教友。他们所住的番坊,远离城市的中心。周围有高高的围墙,与当地居民隔离。而且他们还不能购买房屋,只能租用。穆罕默德为了定居在中国,花了一大笔钱,才娶到一个在当地嫁不出去的妻子。虽然这种法令有着很完美的借口,但对外来者的歧视却是显而易见的。

看起来,也许我在中国的时间会过得很艰难。不过若是与被邪恶的十字军占领的耶稣撒冷比起来,至少我不需要担心生命安全。

——往好处想罢,做个乐观的人。另外,最重要的还是早睡早起,明天我还要去买些汉文的书籍,用来学习中国的文字。而李也要去寻找新的工作。该睡了……

大宋洪武十年十月十二。

李已经在岛上奔波一个多月,几乎每一家商行都跑遍了。但他仍旧没有找到新的工作。每一天晚上,他回到我们俩合住的小院时,都是拖着脚步,进了屋后也是一下就关上了房门。原本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现在已经看起来像个失去了土地的流浪汉。

我现在都在考虑着,要不要推荐他去巴格达,像他这样出色的远洋船长,在任何一个临海的国家,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说实话,他找不到工作,还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以他的才能和经验,应该不至于被区区一桩已经被宣判无罪的船难所影响——尤其翠鸟号并没有沉没。虽然有所谓的船长学校,但学生毕业出来之后,却是从五副做起,如李这样的曾经远行锡兰的船长,按照东方的说法,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

真的很奇怪!

另外,在前几天,我从房东那里还听到一件事。我其实并没有必要与李一起同行。虽然让李这个相熟的朋友做保人,很是可靠,但只要租用一间屋子,就可以请房东来做保人。

前些日子,我曾说这里有些排外。但现在这样的想法已经有些改变。因为不仅仅是我这样的外来者需要当地人做保,连本国的商人出行也需要亲朋邻里做保证人,还有学者们去参加科举考试,同样都要有人为他们做保。这是个通过信用和人情联系起来的国家,若是失去了信用,找不到保证人,就会被世人所排斥。

且不论保人,这一个多月我几乎要忘记了我的任务。不过这并不是我的责任,中国不承认我所携带的国书,理所当然的,我就没有了官方的身份。当然也就见不到皇帝,更别提递交国书和宰相的亲笔书信。

至于阿迪尔宰相派我来中国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求得火炮制造的技术,或是直接购买这种威力巨大无比的武器。但据我这段时间所打听到的消息,火炮是中国最为机密的武器,根本不会对外出售,更别提会教给外来者。看起来只能通过别的渠道来打听了,也许我会因此在中国住上两三年才能有些收获,但在这之前,我必须得早一点学会这里的文字。

这段时间我买了许多书籍,有诗词,有经文,还有各种各样的栽树。不过我现在还是看不懂,这种类似于图画的方块字,完全与世间通行的其他文字截然不同。当年我学习拉丁文,就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但现在,已经一个半月的时间过去,我却连最简单的识字课本也没有看懂,看起来我要找个老师了——虽然我很希望由李来教我,但他还在忙着找工作,作为朋友,我不能在这种时候打扰他。

就着微弱的油灯灯火,我艰难的辨认着识字课本上的一个个方块字。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读懂报纸上的内容,希望不会超过半年。

大宋洪武十年十月十五。

李终于找到工作了。听说是他的新东家,是辅佐洪武皇帝复国的名将,而且还领军灭亡了曾经攻入宋国、将数以万计的皇族俘去北方的蛮族的国家。他是中国如今最伟大的三名将领之一,同时也一样与皇帝有着血缘关系。现在被封为卫王,拥有世袭的土地和公爵爵位。不过卫王的封地是在东瀛。因此李日后很可能不再走南洋航线,而是走更为安全的东洋航线。

李今天回来后,买了许多酒菜,以作庆贺。在喝酒的时候,我终于知道他为什么找寻工作这么艰难。一个远洋船长本就是稀缺的人才,李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据说是因为他在上一次出海前,祭拜海洋女神的时候,犯了错,当时就有传言说他惹怒了神灵会遭到报复。而他回程时。竟真的触了礁石。所以当他被神所厌弃的名声传开,也就很难找到工作。雇佣这样的船长,就要冒上很大的风险——不仅仅因为神灵,也因为许多有能力而迷信的水手也不会上他的船——没有人会愿意拿自己的大半身家冒风险。

但他现在的雇主,是从不畏惧神灵的名将。按照中国的说法,世间的名臣名将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地位并不在他们所崇敬的神灵之下,也就不需要敬畏。当然也就不会顾忌李的名声。

傍晚的时候,李的雇主来找他了。当然,不可能是卫国国王本人,而是卫王的一名侍臣,有着大夫的封爵,同时还是一名曾经指挥过数条战船的副尉。这名侍臣有着军人的作派,找过来时,直接命令李收拾行李与他一起走。并没有给李多少时间,也不让他耽搁。我甚至没能好好的向李道别,并感谢他这些日子来给我的帮助!

一个朋友走了,说不定以后再也不会相逢,虽然这在我漂泊在外的旅程中是常有的事,但也免不了有几分惆怅。

不过,让我为他祝福罢。祝他在海上的行程一路顺风,永无阻碍。

对了,一直都叫他李,但这只是他的姓,他的全名叫做李重进,是个很有气势的名字。

大宋洪武十年十月二十。

自学汉字真是一种痛苦,比起语言来,识字要难上百倍。虽然有字典存在,但若是连最基础的几百个文字都看不懂那也是没有任何用处。所以我今天去找房东,一方面是为了请他做我的保证人的事,另一方面,想问他有没有家庭教师的人选来推荐给我,好学习汉字。

我的房东也姓李,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腰有些驼,但肤色是饱经日晒的黝黑。据说他曾经参加过洪武皇帝的军队,但因为身体不好,而离开了军队,现在靠着出租房屋的租金来度日,在仓库区还有两间小型的仓库。从他家里的摆设和身上的衣服来看,他每个月所收取的租税看起来并不算少。但他因为没有儿子来继承家产,看起来总是一副很不开心的样子。

我请他做我的保证人的事很顺利,因为这是常有的事。而当我问起家庭教师的事情时,他却问我要不要去读蒙学。不用他解释,我知道,那是教幼童们识字的地方。

从蒙学到小学,再从小学到中学,中学以后还有府学、太学、军学,此外还有如船长学校,造船学校那样的技术学校。只要想上学,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因为总有许多富人出于善心或是未来的利益,来资助贫穷却又聪明的孩子进学。从这么多的学校中,我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伟大。传播知识,保护知识,虽然同时异教徒,但这里的人们与愚昧的基督徒们完全不同。

我回来后考虑许久,终于还是决定丢下无谓的自尊,去与小孩子一起上学。唉,要知道,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桩容易的事,在巴格达,我可是以学问出众而得以进入宰相的府邸。

大宋洪武十年腊月十八。

两个月来,我都在蒙学中学习。到了今天,终于告一段落——因为中国的新年要到了,所以开始放假,知道一个月后,学校才再次开学。

两个月前房东带着我去附近的一所蒙学学堂交了学费——这学堂就位于一座佛教的庙宇中,愿主宽恕我的罪过——自此之后,我便每天到学堂里去向教书先生请教文字。出乎我的意料,去蒙学中学习的并不是只有我一个成年人,还有许多超过二十岁的男子,也在过来学习认字。因为做工和从军,都要认识最基本的文字,文盲在这个国家,是会受到很多人的耻笑,甚至连好一点的妻子都很难娶到。

有一件事值得记录一下。在蒙学中,我的成绩算得是出色。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我已经认识了几百个字。也终于知道我的房东并不是与李重进同姓,而是姓黎。如果用耳朵听,两个姓氏仅仅是音调的区别,但写出来就完全不同了。

回到住处,周围的人家都在忙着过年前的准备。回想起今年的斋月,我好像并没有严守戒条,不过战争和旅行时可以不守斋戒,在海上的时候,是与天地战斗,也就不算亵渎了。

大宋洪武十年腊月廿九。

新的一年,也就是洪武十一年,再过一天就要到了,但衢山港中的船只也只减少了一半,现在还不肯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是在为了金钱而奔忙。而我虽然不是为了金钱,但也是因为心中的追求未知的欲望。

但孤独的站在港口中,想起留在家乡还有巴格达的三个妻子和儿女,不知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听着街巷中开始响起的鞭炮声,感觉有些孤单。

等生活安定下来就再娶一个罢,在中国有个家室,也会方便许多。

第十章 伊德利斯东游日记(三)

大宋洪武十四年三月十六。

来到这个国家已经四年了。但我还是不能习惯这里的风俗。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踏青,无论男女老少都聚在一处。年轻男女互相调笑,其中甚至有许多还是名门闺秀,就一起走在西湖边上。完全不顾风化,按照中国的说法,这应该叫做伤风败俗。

所以我的汉人妻子向我请求出城到西湖上踏青的时候,我便让她与韩仁胄的妻女一起去。作为当今朝中左相的弟弟,韩仁胄的妻子和女儿不会与平民们挤在一起,跟着她们也不会有伤风败俗的行为。

作为相州韩家——这个百年来曾经出了四代宰相的家族——的一名成员,韩仁胄却对仕途没有兴趣。而我能与他打上交道,还是多亏了他身为一名皇宋地理学会的会员,对西方地理的兴趣。

经过数年的努力,我今天第一次参加了皇宋地理学会杭州分会的例会。这一方面有韩仁胄的推荐,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我将过去的经历和西方地理一起介绍过来的奖赏。

今天的例会,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除了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之外,就是对最近一期学会期刊中的几篇文章的讨论——这是关于黄河正源位置的争论,已经吵了一年多的时间,发表的文章也是十几篇,但始终也争不出一个结果。最后学会在北京的总部终于决定派出一支队伍上溯黄河去探个究竟。

因为有天子直接出资资助,皇宋地理学会每隔两个月都能发行一期学会期刊。这些期刊中的文章,都是通过遍及全国的邮递驿传来递送——这也是洪武朝的一个创举。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人们就在各条主要道路上设置驿站和驿传系统,但一千多年来,这些驿传系统都是用来运送军情和公文。而现在,洪武皇帝却将使用驿传的权利推广向民间,只要购买一张价值二十文到半贯不等的邮票,就能将一封信件送到大宋全国的十九路、八行省和三个藩国大区中的每一个城市。只要收件人住在那个城市中,就能及时收到信件。至于住在乡村里的人们,他们村子一般都在各个城市的邮局内留下了独立的信箱,信件放在信箱中,等村中有人进城就可以一起带回。

再说回皇宋地理学会。这个学会创立时间才七年,但前身却是自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因为被天子所看重,所以加上了皇宋的头衔。会员们所佩戴的徽章上是一个用经纬线编织起的圆球——这代表着地球。大地是球形的,这一点已经是中国的地理学家们的共识。就连蒙学的课本中,也是收录了这样的说法。

用地球作为徽章,代表着地理学会的勃勃野心。将世界的每一寸土地和海洋都绘制到地图上,这是皇宋地理学会的最高目标。普通会员的徽章是黄铜所制,而上级会员则是银质——韩仁胄的徽章便是银质,他也是杭州分会的会首——至于学会的大会首便是带着金质徽章。

在这个国家里,与皇宋地理学会同样的会社,还有数学、物理和化学三个学会。数学学会的标识是洛书,就是纵横斜加起来都是十五的九宫格,据说是四千年前从洛水中浮出的巨龟龟背上发现的图案。而物理学会所用的则是杠杆和支点,代表着物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力学。至于化学学会,却是两个交掩的虚实大圆被一个小圆点所围绕,另外在化学学会的期刊上还有‘三生万物’四个字,这是天子亲自设计。但没人知道是何用意。

今天的会议还有另外一桩事,那就是今年秋天是地理学会三年一次的全国大会,韩仁胄打算要去参加大会,顺便去拜访一下他那个做着宰相的兄长。而韩仁胄这些年对学会的贡献几乎都与我有关,所以我也被邀请去北京列席会议,并且他打算推荐我成为地理学会的会员。

没有多加考虑,我就决定暂时告别我的妻子和才一岁的儿子,去北方看一看这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帝国的心脏——北京顺天府。

※※※

大宋洪武十四年五月十一。

自四月下旬从杭州出海,经过了十七天的海上漂泊,我和韩仁胄以及另外两名杭州分会的会员,终于来到了北方最大的海港——天津城。

这是座新兴的城市,它出现在黄河河口处的时间仅仅只有二十年。就在二十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滩,因为经常泛滥的黄河而不断被洪水所漫过。但现在,便已经是一座拥有五十万人口的大城市。联想起衢山和台湾,不得不说,如今的洪武天子真是个能创造奇迹的皇帝。

从天津城由内到外的四道城墙上,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这座城市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天津仅仅是黄河边的一座城堡,到了一年以后,就拥有了数万人口的港城,当时修起的城墙就在天津堡的两里外。又过了两年。当女真人第一次入侵时,人口再度扩张的天津城已经有了第二道城墙。很快第三道,第四道城墙一次又一次将天津城的范围扩大。

曾经保护过天津的几座炮垒现在已经深陷入民居之中,失去了防御的价值。更新也更巨大的炮垒,正在新城墙的十里外修建。但在我看来,也许这几座炮垒几年后就又要陷入民居的包围之中。不为别的,就因为现在正在修建的一条通往北京的道路。

当我们下船的时候,天津正在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十余万奴隶在天津到北京近三百里的路程上,用石子和煤渣修筑起一条高有两尺的路基,这是一条用来安放轨道的路基。

有轨马车在衢山顺利运营了四年后,连接北京和天津的轨道也就被提上了台面。冬季桑干河会结冰,在那时大规模通过旧有的官道来运送物资和人员也不合适,所以需要一条运力更为强大,且不会被天气所影响的新路。

据说这条两百多里长的轨道,不是如衢山岛上那样使用硬木,而是改用钢铁来建造。就在天津北方不远处的滦州,有着规模宏大的铁矿和煤矿——煤,是一种中国特有黑色的矿石,可以燃烧、照明和炼钢,在西方我从没有见过有人使用——所以有了煤和铁,在滦州也便有了一座巨型的钢铁工场,一年能生产十多万石的钢铁。据说滦州每日烟火不息,从天而降的雨水,都混着黑色的灰尘。

用钢铁打造的轨道,有了个新的名称,叫做铁路。从工地旁的告示牌上,我看到这条道路的名字——京津铁路。预计能,但我并不知道要怎么处理铁轨生锈的问题。不过,这条铁路一旦建成。从天津港到北京,预计的年货运量轻而易举就能超过千万石。同时速度也比通过水路和旧式官道来运货要快得多。

要知道一辆有十六匹挽马拉动的有轨马车,可以拉起八到十节满载的车厢,其中每节车厢都至少能装进一百多石的货物。要达到千万石的年货运量,也不过每天发出几十辆有轨马车。

除了正在兴建的京津铁路外,还有桑干河上的水运。通过水陆两路,北京城的物资供给的通道比起旧朝的开封来要顺畅许多。供应京城的无数商货和粮食,都是从海上运来,在天津港卸下。作为北京的门户,这里总能看到许多有趣的东西。

就在天津港的客运码头上,我看到一名名人。他长得很普通,身高、体重、相貌都是平平无奇,放到人群中就认不出来。而我能认出他的身份,那是因为看到了他胸口上的金质徽章,同时还有一群人围着他。

金色的齿轮徽章,代表着机械大工的身份。刚满三十岁的年纪,自然是大宋现有的三名机械大工程师中的最年轻的一位。前两位机械学的大工程师,一个将旧有的纺纱机进行改动,据说他造出的新机器的效率相当于旧时的十六倍,同时他还进行了织布机的改造,效率也大为提高。另一位大工,则是发明了港区用的新型吊车,和作为动力源的新型风车。现在各大港口。都能看到一座座龙门吊,而在西北缺少河流的地方,也能见到巨大的风车磨坊。

而今天抵达天津的第三位机械大工,却是靠着他发明的新型时计来获得了现在的地位。被天子亲自起名为时钟的新型时计,不是现在通用的日晷和漏壶,也不是沙漏,而是通过一系列机械传动来实现计时。我没有看到原物和文章,并不知道计时效果如何,但这时钟一公布于世,就立刻被天子所召见并赐名,可见不会太差。

要知道。在皇帝的主持下,大宋很快就要建立工程院和科学院。工程院的成员,是被尊称为大工的大工程师,以及低一级的工程师,而科学院的成员则是从各个学会中挑选出来的英才,称为大学士和学士。能成为一名大学士和学士,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说,是个可以让子孙夸耀数百年的荣誉。而大工程师和工程师,也不逊于他们。这样的人物,甚至可以与六部尚书和九卿平起平坐,也难怪有多人谄媚的凑上前去。

※※※

大宋洪武十四年五月十五。

抵达天津后,韩仁胄和我并没有直接去北京。而是拜访了几名身在天津的地理学会的会员,其中有曾经沿着混同江游历,将整个流域的地图绘制出来的李乾。能认识新的朋友总是件令人开心的事,不过我也听到了一个令我沮丧的消息。无论地理学会还是其他各色学会,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只接受汉人,不收纳番人。

李乾提议我去参加考试,争取获得汉籍,这样才能通过地理学会的会员资格。而要获得汉籍,一个是要有人推荐,地理学会的会员在中国都是有名望和地位的士大夫,而韩仁胄更是宰相的亲弟,有他们推荐,当不会有问题。但另一个条件,却是要我通过汉语检定考试,并且是甲等合格。这个难度就有些大了,据说曾有一名进士看过去年的考卷,回来后就跟朋友说,若是当初科举时用的是这些考题,他肯定是要落榜的。

检定考试的难度堪比科举,自这科考试实行五年来,就只有一名高丽人成功取得甲等合格,并获得了汉籍。我这些年读了不少的汉书,甚至于韩仁胄等士大夫用诗句唱和,可我能不能通过考试,依然心中无底。

说起高丽,我今天听说最近就有传言。洪武天子因为高丽王王楷贡事不谨,又不肯来国中朝觐,还有人翻出了过去高丽王私自称帝并定立年号的逆举,很有可能在最近就要发兵攻打高丽。

自洪武五年灭西夏,大宋已经有十年没有大的战争了,虽然对西、北、南各个方向上的战事,从未有一天停歇,但要攻打数百万人口的大国,这还是十年以来的第一次。

军中想要裂土分茅的新生代的将领们,早就四处鼓吹要提兵归复旧土,去攻打西南方的大理国。在前段时间,蜀中的粮价据说飞一般涨了上去,而衢山岛交易所中的蜀锦和药材三七的期货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蜀锦是出产于西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