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食王传-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这就定好了,从明年客栈开门开始起,每天夜间打烊后,由这些夫子轮流给客栈上一个时辰的识字课,能识百字的,工钱涨一成,识五百字的,涨两成,千字涨三成,当然有最高奖励,那就是能独立写一篇命题文章的,不管你是不是文不对题,只要写的顺,那就翻番的领工钱,还会视文字的好坏,给你安排个新的岗位。

这个规定犹如一滴水溅到热油锅里,一下子就全触动了起来,别说涨工钱之类的话,就是不涨工钱,这能识字的就已经很受人尊重了,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能识文断字的不光是在家里,就是在社会上,那地位也是很高,受人尊敬的。现在又有加工钱的奖励,那还不都紧着的学?

其中尤以孙二最是滑头,他是负责登记这些夫子名册和操办此事的人,就用了这个便利,早早的私底下去找个夫子,先学了起来,本来他早年间在孙掌柜的资助下就上过一年私塾,就能识得些字,虽然不会写,但读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只要不是冷僻字,不是那种文绉绉的书面语,基本都能明白意思。

这还了得?孙二偷偷摸摸的学了两天之后,就被客栈其他人发现,于是一下就全都有样学样的去找人先学了起来,王况知道后,取笑孙二:“怎么着?还想再爬一步,顶了孙掌柜不成?”

“可不是小东家您说的么?不想当掌柜的伙计不是好伙计,某就是想当掌柜的来着。”孙二腆着脸,笑嘻嘻的。其实他现在的身份就已经是掌柜了,是建安富来客栈的掌柜,但他心高,觉得还可以再爬一爬,过过当总掌柜的瘾。

高三那边,王况也不落下,差了人去通知他,他带去的人,和将来要派去寿山村的,都实行这个制度,至于夫子,那就由高三自己去找,或是请黄进元推荐一两个可靠的人来。

一到年底,王况就又开始忙起来,因为许多事情,是需要人手去做的,尤其是公共事业,更需要大量人手,比如公共书馆,比如说要建的大学堂等等。但是劳力不够,所以王况不可能在农忙时让人来做,只能是等到每年的秋收后到春耕前这段时间里来安排。

城墙还要等到明年年底才能建完,这个工程浩大,王况也不指望着几个月就能建成,反正现在开始至少在百年内,建安是不会有什么乱事发生,城墙并不是急需的,但考虑到人心安定,却又是必须的,只不过不需要那么快建好就是,再说了,老城墙可还要等到新城墙起好后才会拆呢,现在新城区里,住户并不多,主要还是那些原来就住在溪边的贫困户为主,因此只要在没建好的城墙上立下木栅,派人巡视防着野兽袭人的事情就好。

建安四周环山,山上的虎豹不少,王况记得自己没穿来的年少时,应该是八十年代吧,他还上着小学,就有人在山上抓到了一只和狗差不多大的金钱豹,而且此时华南虎还正兴旺着呢,有时候在城里,半夜都能听到远处山上传来的虎啸。

王况今年要筹划的事情还有一件,而且很重要。

李胖子的出现给王况敲了个警钟,如今建安去长安去江淮都是走的须江那条道,要经过李胖子的封地,这很不安全,李胖子为人阴狠,虽然投毒事件不是李胖子指使的,但王况绝对不怀疑,他也有在后面推波助澜。

因此上,如果建安只有这么一条道通往中原,那么李胖子还真有可能在最后王况跟他撕破了脸皮后,派人截了他的东西,也不用在他封地境内,只要你进了他封地,他派了人跟着,出去了后再动手,表面上就和李胖子他没什么关系了,又或者,他指使了当地的关卡,故意刁难,也是见麻烦事。

所以王况准备开辟另一条道路,他后世曾经花了一周的时间,陪着老板绕江西跑了一圈,知道上饶的河口从宋时起,就是建州,汀州,福州这一带进中原的交通咽喉,是古茶道上的一个重镇,既然宋时可以开辟这条路,那么现在应该也是可以的。

河口,既今铅山(读YANG SHAN)所在地,唐时并未设县,是饶州下的一个小村子,从建州出发,经崇安(今武夷山)翻越武夷山脉之后,路就不会那么难走了,然后到了河口,取信水入鄱阳湖,然后就直入大江,要去长安就往西,要去江淮就往东。可以说,如果这条路开通了,去长安的路途要近了至少三分之一。

以前去长安,是要先往东北到金陵,然后改水路往西南而行,可以说,建安,金陵和九江三地,形成一个锐角三角形,而从建安到九江则是最短边,建安到金陵,金陵到九江,都是长边。要是这新路一开通,就是直接走最短边,不光路上的时间节省不少,还有人力物力的消耗都要少许多,这尤其是对一些有储存时间限制的货物更为重要,可以说,沿着这条新路,到长安几乎走的是直线,没什么大的弯折。

饶州境内的路,都是现成的,虽然不是大官道,但路况还是不错,可能这和饶州自己本地去长安去中原多是选择这条道有关。现在的关键自然就是打通建州境内的山路,将以前那崎岖的小道拓成大官道,但是暂时,还有一条道可选,那就是饶州到唐兴的路是前年刚修的,在建宁县崇安境内(此时的武夷山属建宁县)的路开通前,可以取这条道往鄱阳湖,也是能比取道金陵近不少路的,而且已经有行商在走这条道了。

对于王况准备开拓这样的一条道,除了李业嗣可能也是从那封信中联想到了许多而极力支持外,其他人都不是那么热心,者其中也包括了黄良在内。在他们看来,能取道唐兴饶州就已经可以了,没必要再花那么大的精力去另辟一条道,那可是开山,不是平原上取道!而且是开一片山,不是开一座。虽然说开这条道要比从唐兴到饶州这路要近个几百里路,但工程委实也太大了些,他们担心建州一地的力量,实在承受不起。

还好在他们现在对王况有着盲目的崇拜,既然小东家说要开,而且有必要开,那么就一定是有必要的了。再说了,小东家既然提出要开,那么肯定对财力等等条件都有了筹谋,因此这个决议倒也没费什么唇舌就定了下来,力争要在三年内,将这条路开了出来,而且这三年中,除了正在进行的工程外,如果不是必须的,就不再另开重大工程,以确保这条路能尽早的完成。

当然建宁县对这个工程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这路一开通,建宁在建州的地位和重要性就将是直线上升,想想看,整个建州,汀州,福州甚至更远一些的地方,都取道建宁县往中原,那将是怎么个热闹的场面?先不说过路的税,这些都是小头,没几个钱,就是那人来人往的,你总得要在建宁停留歇息吧,你总得补充给养吧,这都是钱啊。商家赚了钱,那不就等于是税收又有了个大来源?

这才赶回建宁,县令就四处的张贴了告示去,说是小东家要开路了,要将武夷山生生的劈开一条路来,只要路一修成,以后建宁县去中原就要近了许多,其他县州要去中原也将会取这条路走云云。

整个告示是写得机具有煽动性,给人们描绘了一番美景,那如潮的客流,那如山的货流,想想吧,能给建宁带来什么?你还愁你种的莲子多了卖不出去么?你还愁没有客人来光顾你的铺子么?不红愁,路通了,一切就都能迎刃而解。

要说这建宁县令这两年也总算是开窍了,不再混吃等致仕,老头子的战斗力一激发出来,那能量也是不可小视的,好歹,致仕前总要升上那么一两级吧,总要在族谱里留下辉煌的一笔吧,总要让民众能在自己离开几年后还能记得有这么一个县令的吧?

他的动作在建州其他地方看来最是正常不过,换了如果是他们处在这样的位置,这样的前景下,也会如此的兴奋,如此的卖力的。

但是这一动作却是引起了连锁反应,饶州那边一听说这里要开路,也不管是不是年底,是不是大家都忙着备年货,召集了下属官员商议了一夜,给黄良送来信,说是他们愿意从以后的徭役里抽派一部分的名额用来支援建宁的开山开路,条件很简单,只要建州这边负责这些服徭役的劳力吃住就行。

这可以说是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建州劳力不足的问题,有了饶州的支援,开路建设将会大大的家快,能很大程度上提前完成任务。

可王况看了信,却是一笑:“得了便宜还想卖乖,这是想让咱们欠下他们一个人情啊,得,也不需要他们帮忙,使君大可回信说,建州的路,建州自己会解决,况就不信了,陛下如果知道我们要开路,会不舍得调兵来帮?”

李业嗣的力挺王况修路,黄良是看在眼中的,心道,有李镇将的支持,怕是兵部也支持的,毕竟这路一开通,以后长安对东南沿海一带的控制掌握也就更牢固了些,这不光是从军事上来说的,从政治上来说也是一件大利好,陛下应该也能知道这一点。

结果呢,饶州那边一收到黄良的信,倒是慌了起来,因为黄良这老狐狸将王况说的话是一字不漏全写了下来,饶州官员一看,啊,宣德郎生气了?这还得了?这路修好了后,自家的税啊什么的增加肯定是的,可那再增加得多也没宣德郎的手指头一点啊,宣德郎生气了,咱还想不想搭上建州这驾马车啊?

结果自然是,在大年初一,饶州官员还是围着火炉议论着怎么应对,最后是不得不忍痛做出了决定,徭役照派,吃住饶州自己负担,而且,还要再搭上一大笔的钱用来支援,不光如此,还准备也写个奏折去长安,帮着建州说说好话,比如说这道路若是修成了,以后相邻州县可以相互策应,若有个意外的话,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拖延时间云云。

第二百四十二章 养玉一样的养着

新路的计划就这么开始实施了起来,但明春是肯定开不了工的,建州的劳力多精贵啊,王况才舍不得投下去,建州许多事情都需要劳力,黄良那边早在王况提出要开路前,就已经把明年的建设规划都制定好了,城墙要建好;新的公用书馆要建好;还要建个大学堂,这些,都只是在建安城里要建的,各亭也都要建个学堂,让各亭的孩童就近去上学,哪怕这个亭只有一个适龄孩童,这学堂也要建,先生也要请。

总不能让孩子跋山涉水的走个几十里地去求学吧?王况最鄙视那种打着整合资源的旗号,把各自然村的学校全撤并到乡里的做法,这不是简单的撤并,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许多的学校,撤并后,并不能给孩子提供足够周全的住宿和伙食条件,学校没宿舍,怎么?而孩子才几岁,因此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读书,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计,跑到乡里镇上租房子住,给孩子洗衣做饭。

像作出这样决定的官员,如果是在这个大唐,王况相信,只要参他一本,绝对是落得个充军千里永不得赦的下场的,甚至可以殃及其三代四代不得为官!相比之于和谐朝,远在欧洲,一个小学,竟然可以为了还有一个学生读书而拨出专款来维持,几个老师教一个学生,一直到了那个学生毕业后,镇上再也没有学生了,这才将学校撤掉,这就是真正的保护孩童啊。

这些个工程,都是要在明年底一定要完成的,整合整个建州的劳力,也只是刚好够用,这还包括了估计进来的,明年一年会迁到建州定居的劳力在内。

所以,修这条路,王况并不打算动用建州的劳动力,别说劳力不够用,就是够用,王况还准备做其他的,所以,他将主意打到了那些驻扎在长安,洛阳周边的天子亲军身上,羽林军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军诸如骁骑、熊渠、豹骑、射声、次飞等等,不光是这些亲军,各道都有府兵驻扎着,像是李业嗣的建州镇军就属于江南军府。

不过要调动府军很是麻烦,不光是要江南军府的命令,还需要兵部下的十二卫的命令,也就是说,各道的府军是受双重节制的,等于一个门上两把锁,需要两把钥匙才能打开,既然这么麻烦,王况干脆直接找李老二要兵,直接调亲军来,其他军王况不敢保证,但羽林肯定是愿意来的,这两年来,羽林各营几乎都有兵士来建安驻扎过一段时间,有这些人的宣传,羽林军肯定愿意来。

唐时军队的建制,简单理解就是骁骑、熊渠、豹骑、羽林、射声、次飞这几军是中央直属军队,当然还有独立于这个建制外的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可以看做是武警部队)。接下来的其他地位和几个军相同的十二卫就相当于十二个军区,除了各自的少量直系部队外,各地的府兵则介于民兵和正规军之间,有自己的直接领导机构军府,但又同时受十二个军区节制(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军号也比这多,比如还有太子亲军就有什么左右卫率,御司率等等,为方便书友记忆,灰雀特地简化了的,太子领的统称太子亲军)。

骁骑是李靖所领,豹骑是尉迟敬德所领,所以这两军只要李老二肯放,也是没问题的,至于熊渠那是李承乾的死忠侯君集所领,别说他们不可能会来,就是会来,王况也不想要。在王况想来,如今天下承平,你亲军又不像是府军一样需要耕作,平日里无所事事,不来劳动劳动怎么能行?

所以王况就找来了柳老夫子,合着林明,李业嗣,长孙煜,黄良等建州政,军,文的各头头脑脑商议了整整的两天,由王况提出派军队来帮建州修路的种种好处,像是促进军民一心了,锻炼兵士了,在百姓面前树立起贤君形象了等等罗列了起码十几条,然后其他人补充一下,柳老夫子捉刀,洋洋洒洒的写了篇长达千字的奏折,用了急铃驿送到长安去,就等着李老二拍板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了,要是李老二不同意,哼哼,王况心里暗想,要是他不同意,咱就撂挑子不干了。

由军队来修路可以不用管农忙不农忙,一年干到头都行,只要负责了粮草就行,当然军晌建州也是付得起的,却是不敢提,也不能提的,军晌只能是由朝廷拨下,地方没这权力。

白天,王况就忙着这些个事情,晚上,这段时间他就躲房里研究华容道,华容道年前就送了过来,在接到小娘子的信后,林老太爷凭着他年老成精的敏感,断定这物事对自家细郎而言重要至极,所以接信的当天,就派了几个得力的家人,一人三骑直奔建安送了过来。

跟着华容道一起送来的还有林老太爷这两年来玩华容道的心得体会,他将自己当初想出来那上面的字就是三国时期几个重要人物的猜想依据以及要怎么走,怎么挪都写得详详细细的。文人小说下载

上面的字是简体字,林老太爷是要花很多时间去推敲,但他最后的推敲结果却是让王况哭笑不得,说是什么做这物事的工匠太懒,故意少写了许多笔划,也故意的将笔划改了,就是为的刻字方便云云。

王况见到简体字就像是见了亲人,甚至都可以不用看,只用手指摸就能知道哪个是关羽,哪个是曹操。对王况来说,怎么挪怎么走,不是关键的,关键的是他想要从上面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力图找到自己穿过来的原因,找到穿来的原因,那么穿回去就有希望。

但是他研究来研究去,却是很失望,哪怕是将里面的小木块全拆了下来,还是一个发现都没有,最普通不过的杉木,最普通不过的楷书,最普通不过的字的颜色,最普通不过的一层清漆……

甚至,王况怀疑那杉木是人工仿的,其实本身并不是木头,而是其他材料所做,还特地用他那把刻刀削了一小片下来,放到火上去烧,但结果自然是失望的,木头是真木头。

甚至于,王况也把它当做是个什么仙人的本命法宝之类的来看,什么滴血啊,意念集中,涂狗血啊等等各种凡是在网文中见到过的招数全使了出来,还是一个反应都没,那华容道就是静静的躺在桌上,那缺着的空位仿佛就是一张张着的嘴吧,冷冷的嘲笑着王况的“自不量力”。

最后王况实在是没的了招数,只能用出最后一招,让小娘子找了根红绳,将华容道栓好,贴身挂在自己的胸口,如同养玉一样,这是他最后的一招了,却是不报希望的,权当是死马当活马医。

知道王况有事,小娘子和小疲q俩丫头最近也不总缠着王况了,而是她们自己躲到一边说着悄悄话,把王况一人丢在角落里研究,但却也是时不时的过来给王况换换茶水,给他捂捂脚什么的。

再说长安那边,李世民得到了于广兆的禀报,已经是一月末,也是这老头子,为了功劳,不顾了自己的身子,硬是催促着队伍快马加鞭的赶到长安,这要是徐吃货当天使,在路上的时间起码要比他多上个把月,因此,徐吃货也就自然而然的将于老头列到了最不受欢迎人物的“黑名单”上,以后,于老头是别想从府库里淘换到什么好东西了,徐吃货铁定给他最差的。

和王况猜的不同,李老二不傻,一听于老头的禀报,就知道于老头这是贪图功劳,事情都没搞清楚就急匆匆的回来,每年李老二都要亲自下田去耕种的,可以说,他是个懂农事的帝王,于老头说的那些什么类似作法啊什么的,在李老二看来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没有道理的,王况的性子,李老二又不是不知道,在事情没有把握的时候,是不可能让王况都抖露出来的,但真到了有把握了,又会主动的说出来。

所以李老二断定,或许亩产翻番是可能有,但王二郎目前还没找到绝对稳定,绝对可以做到的办法,所以,王二郎还需要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没关系,朕可以等的。不过为了安慰于老头,李老二还是勉励了他几句,真要责罚他,只会是等到建安那边确切的传来消息,说是亩产真的可以翻番,到那时候,翻番的办法自然就大白于天下,责罚起于老头也不会有人出来反对。

二月末,建州的加急奏折连同饶州的奏折就一同送到了长安,看着那一长串的派军士去帮着修路的好处,李世民也是纠结,眉头紧锁,心里矛盾得很哪。

王况所说的好处,他都同意,但他担心的是一点,那就是那么多军队开了过去,万一有变,以建州周边驻扎的兵力,根本没办法控制住局面,搞个不好,若要是被人利用了,那就是大祸。

但是,那些个好处,是赤裸裸的摆在他面前,是个巨大的诱惑,尤其是建州答应说负责前去修路的军队粮草,这可是帮了他一个大忙,他自己当皇帝的,都要常跑到洛阳去“就食”,可想而知,底下的军队的粮草就更加的紧张,如果派出一队军士去,等于就是将这些军士的粮草分给了其他人吃,能缓解很大的压力,或许自己再也不用去洛阳就食了。

第二百四十三章 兵贵神速

纠结中,还是房老头给李世民出了个主意,羽林是李尚书所领之军,忠诚度不用怀疑,且有个李业嗣在,也便于控制,便以羽林为主力,各军都抽调些人去,打乱了重新编排,而且是不带甲,不带刀兵,空手而去,这样就能很大限度的防止意外的发生,又通知建州周边的各军府,严加防范,一有异动,立即来报,而且也不用派多少人去,一万兵足矣。

至于府兵,按理,从就近原则上来讲的话,派府兵是更省事些,但府兵和这些亲军不同,府兵也是需要农耕劳作的,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会操练,如果府兵不农耕,按了现时间的亩产量,是养不起这么多的兵士的,所以,府兵的空闲时间并不多,若是派了他们去修路,那么就不是影响了农耕就是影响了操练,这个可不是皇帝愿意看到的,故,谁也没打上府兵的主意。

也是王况只顾着说要求派军队协助开路,没想到要多少人,其实一万兵,足够用了,本身开山,地方就不大,人多了腾挪不开,反而碍手碍脚的,整个建州八万人,劳力也不过两万余,还是要等农闲了时才能有空做事,所以,这一万的兵士,整年的在干,比建州两万多的劳力要强上许多,再加上还有饶州也愿意派徭役呢,自然就够用了。

因此,事情很快就定了下来,以羽林为基础,派兵五千,考虑到王况和程家尉迟家的关系,又从骁骑、熊渠、豹骑三军中各抽了部分人马,凑出一万兵士,解兵卸甲,只带了路上所用的粮草,即刻开赴建州,指挥权归李业嗣。

也就是说,在建州,这些兵士只听李业嗣的,其他人的话不好使,若是要离开建州,还需要兵部行文,才能回去,其中的熊渠军也含有点监视的意味在里面。

房老头在给李世民出主意的时候,也提醒了下,建州既然敢说能负担兵士的粮草,那么,粮食大丰恐怕不是空穴来风,或许,这条路,可能就是宣德郎为了缓解中原粮草缺乏而想的,就是为着方便以后向中原输送粮草也不定。宣德郎少年老成啊,竟然知道借了其他的法子,瞒过天下人之眼来帮助朝廷解决粮草问题,这是顾着了朝廷的面子啊,如此大才,可惜不愿管事,可惜,可惜哉!

李世民一听,哟?王二郎这是顾着朕的脸面呢?甭管是不是真的,这龙心首先就大悦,让徐吃货又从库里给王况挑了些好东西,由着徐吃货自己选,只要不是书画什么的宝贝就行,尤其是那兰亭序,是绝对不可以的。而且,也因为房老头这番话,让他心中更加的迫切希望将建州通往河口的路打通来,其心之迫切,比起王况还要更甚。因此,本着兵贵神速的原则,让这队人马尽早出发,早点把路修好,早点看到成果。

王况哪里有想到要给中原输送粮草,现在建州粮草够用,而且有多不少,但那是为了给新来的流民和修路啊,繁殖耕牛养豚养羊啊这些准备的。真要想让建安把多余的粮草送到中原,那也起码是三四年以后的事情了,百姓饿怕了,第一年大丰,肯定是会存够至少一年的粮食,这才会想着卖余粮,而不要说这饿了几十年的百姓,就是后世的八十年代,在连续丰收十几年的情况下,农民家里几乎都有个大谷仓,存的粮食足够全家人吃上两三年的,这种情况,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末才渐渐有所缓解。

换言之,如果这新的一年,全州大丰,那也是别想市面上出现多少余粮销售,肯定绝大部分都存了起来,建州如今不比其他地方,没别的收入,要钱就得卖粮,现在建州人几乎都有搞点副业,有的家庭,副业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种粮收入,和其他地方比,他们可以算是不缺钱的,虽然在王况眼中,百姓口袋里的钱还是远远不够。

只有再等一年,百姓家中存粮至少够一家人能捱到第二个秋收季节,甚至不放心的人家还可能继续多存一年的粮,这才会卖。稻谷只要不碾成米,放个三四年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要想从建州大量的往外运粮,至少需要三年。

如果王况知道房老头给他在李世民面前这么请功的话,嘴巴都能裂到耳根边去,这个误会实在是太美丽了,却又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谁能想得到王况要修路,其初衷只是为了防着李老二他儿子捣乱?估计李靖应该也能想到,其余人就不大可能了。

这个年过得很是平静,回来过年的建安小食铺掌柜都没带来什么坏消息,现在每年年底回建州过年,已经成了这些掌柜雷打不动的惯例,你只有回到建州了,小东家搞出的新小食才能尽快的学到手,这不?这才二月呢,小东家又搞出个什么海带豚骨汤,虽然不是小食,而是更适合在酒楼里卖的,但是咱也可以做做嘛,能多增加一个搭配,你要在店里吃烧饼,总得有汤,没钱的就一碗茶水,有钱的就点一碗豆腐丸或者八宝粥或是番薯粥都行。

而且,等到了秋天,半年的时间限制一过,要是他们人手够的话,又可以去学做鱼丸,增加一个花色,这小食铺啊,那是越来越红火咯。

程处默在得到了朝廷同意派一万兵士去帮建州修路,而且只带了路上吃用的粮草的消息后,就通知了苗五,让他派人赶快通知王况早做准备,不要等到兵士来了后,没粮草而引起哗变,那责任就是程老魔王都担待不起的。

苗五接到消息,吓了一跳,心道陛下可真够抠,派了一万人,连同运粮兵和其他后勤人员,加起来起码一万五,竟然只带路上吃用的粮草,深知粮草的重要性远高过军晌的他,赶忙让魏小五派人去通知自家郎君,早做准备。

今年已经是第二年种柰果了,到了明年,就可以有柰果收成,王况很是期待的,不光是他期待,梅兰竹菊四个负责照料大棚的丫头也是很期待,自家二郎君这么看中的东西,长出来的果子必定是好吃得紧的,所以,大棚里面,最让她们尽心的就是要用来嫁接的果苗,但凡有个什么小虫子比如说蜗牛之类的爬上去,她们都要手忙脚乱的将整个大棚全搜罗一遍,直到没有发现有其他的虫子这才放心。

为了保证早点吃到柰果,王况早在冬天就僻了一块大棚的地用来育苗,以便在初春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嫁接,从而把因为嫁接而延缓的生长期给拉回来,到了夏天就可以移植了。

正忙着嫁接新的一批柰果苗的王况接到消息也是吓一跳,这个李老二,我说负责粮草你就真的一点多的都不带?但想想下,长安一直是缺粮的,他以前在长安呆大半年,深知这一点,别看城中繁花似锦,人人似乎都是丰衣足食的模样,可一到城外,尤其是那些依城而筑的棚户里住的,个个都瘦骨鳞峋,面黄肌瘦的一付营养不良的样子。

长安米价并不高,建安是四文一斗,而长安也不过才八文一斗,王况也了解过情况,那些城外的人,基本都能买得起米,可关键是要有地方去买,有米可买啊。所以,李世民这么做,也是因为粮草实在是不够所致,他又不是个小器的君王,一个能让大臣进库里随便挑选赏赐的君王,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王况是已经放弃了说只种少量柰果的想法了,田黄矿到手后,这些钱,在他眼中已经全是小钱,没必要藏着掖着,相反,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尽早的将矿挖个差不多,只给李老二留一口汤,然后找个安全地方埋藏起来,等到田黄的价值得到体现后,再来兑现一部分。所以王况今年打算一口气的嫁接出几百上千棵果苗来,一边嫁接还要一边教四个丫头,所以这段时间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既然军队已经派了出来,说不得,只好放下手中的活,跑去找黄良等人商议,他可没想到李老二这么痛快,本来按他估计,就是会派兵来,也起码是各部讨论,然后推诿扯皮一段时间,再来决定,那么就要等到六七月份,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了下来,按行程估计的话,如果这些军士是走的河口,抄现在存在的那条崎岖小道直奔建宁的话,一个多月就可以到达。

王况有理由相信,这些军士肯定会抄近路,他们除了粮草,又没什么其他的货物要运送,等到了武夷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