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二爷传奇-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属于中军的部队没有参与善后工作,无忌率领作战部队在战斗结束时离开了城池,在城外与没有参加战斗的辅助部队汇合后便向大城进发了。

后军部队撤离清池时在城里放了一把火,那是新春的第一把大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所有人的心窝。大火烧毁了留在城里的一切可燃物资,包括实在带不走的粮草和不愿带走的四万元军尸体和数不清的战马尸体。可惜啊,被烧毁的粮草和布匹多得无法统计,但是四十多万斤火药都被带走了。离开清池时八千多匹缴获的战马使直属二团和四团的队伍壮大了许多,这些优秀的战马充当着驮运物资的角色。可怜的战马呀,当驴子用了。

警卫营进入大城县时无忌师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个多时辰,无忌师的先头部队刚进城时前军的三个直属团就赶往霸州的州治地益津,那里距离大城又是百里左右。三个直属团拿下大城时几乎没有发生战斗,主要的战术动作就是轰开城门冲进城里而已,很少很少的战士发射了弹丸和弩箭,更少的战士挥动了战刀。大城只有五百守军,战斗力极其低下,战斗力较强的元军被调到前线去了。

贾迩冶进城后无忌立即率军向益津进发,一个多时辰里无忌师的一万三千余官兵以及特战营、兵工、工兵、文官和运输部队的官兵不仅侍候好了战马的胃,也侍候好了他们自己的胃。后军的部队在大城待的时间更少,警卫营进城后不到一个时辰就侍候好马胃和人胃。各部队陆陆续续离开大城,向益津方向追赶前面的部队。待在大城的这段时间里,和待在清池时一样,人不解甲,马不卸鞍。

第三卷 天翻地覆 第一章 奔袭大都(二)

1—2

大年初二,夜。三军汇集大兴,人马休息,养精蓄锐。各部队的侦察兵休息很少,一个团属侦察连和警卫五连分散开来,混合编组,不仅向南面警戒,还在南宫手下的带领下,监视周边五十里范围内的城池,狙杀所有的元军信使。大都城南、城东和城西的九个城门各有一个侦察连监视,城北的两个城门由戴钟的特战营和无忌师的特战连监视,监视这两座城门的兵力各有两个连的兵力。大都已经被侦察部队和特战部队暗地里包围起来,攻城战斗打响时,企图外逃的达官贵人也难逃生天。

前军三个直属团攻占固安时也没有发生像样的战斗,但是前军和中军攻占大兴时战斗颇为激烈。大兴拱卫大都,是大都的南面屏障,这里驻扎五千精锐宿卫。元廷的禁军宿卫源于成吉思汗时代的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四怯薛,以后兵员并非都是蒙古人。至忽必烈时代多数兵源是从北方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汉军,但是领军之统帅将领仍然为蒙古贵族,阿术就当过宿卫统帅。

天还未亮,部队开始向大都运动。拂晓时无忌师在城南的丽正门、直属一、三、五团在顺丞门、直属二、四团和警卫营在文明门发动了攻击。大都有一万五千宿卫禁军,包括镇遏军、围宿军、仪仗军、扈从军、看守军、巡逻军,各军各司其职。京城的这支皇家禁兵宿卫在元军中是最值钱的军队,每年人均耗费钱财最多,但是战斗力出乎意料的低下,远远不及大兴驻扎的宿卫禁兵。

从炮击开始,仅仅一个多时辰,城方六十里的大都被贾迩冶的三万精锐之师全面占领,包括皇城。打仗的时间不长,但是战后异常忙碌,傍晚时贾迩冶在朝堂召集了一个简短的会议。无忌负责城防和城里的治安,警卫营、特战营、内部安全部队监守皇城,直属一、三、五团休息一夜,明天由副师长严库率领北上上都,贾迩冶给严库的任务是消灭开平总管府及周边的驻军、四条腿的都赶到大都,物资统统运过来,运不来的就毁掉。直属二团和四团的任务是抓紧时间休息待命。

这天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不眠夜,贾迩冶也是一夜未睡。这天夜里贾迩冶一直在找人,杨无过、南宫、白秀才的情报小组和一个警卫排陪着贾迩冶找人。最初杨无过以为贾迩冶在找投降元军的德佑小皇帝,但是杨无过发现他错了。第一个被贾迩冶找到的人是个元廷的官员,他叫郭守敬。贾迩冶调来一个连的兵力保护这位五十岁的工部郎中和他的家人。

第二个被贾迩冶找到的人是文天祥,贾迩冶在监狱里找到了这位四十五岁的大宋右丞相。贾迩冶将文天祥请到皇城,在朝堂里彻夜长谈,情报人员四处寻找文天祥的家人。这天夜里有人听见贾迩冶在朝堂里高声诵读文天祥的诗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初四严库带着部队出发北上,通往上都的道路要翻越燕山,但是通行条件很好,忽必烈的车驾经常在这条道路上行走于上都和大都之间。以后的几天里贾迩冶和许多人一样是在混乱的忙碌中度过的,贾迩冶十分忙碌,十分后悔带来的文官太少。贾迩冶还十分忿怒,元廷的贵族蓄养了太多的奴隶。忽必烈蓄养的奴隶最多,大多数都是未成年的男女儿童。这些童奴既有大宋达官贵人的家眷,更多的出身于普通的百姓之家。贾迩冶还了解到献给忽必烈男女童奴最多的家伙是阿里海牙,他献给忽必烈的童奴多是从湖北、湖南和江西掳掠来的。文天祥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找到了,她们在皇城里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贾迩冶坚决不住皇宫,甚至不住皇城,他和杨无过住在无忌的师部,但是重要的会议都在皇宫的朝堂上召开,无忌的师部就设在皇城灵星门外一座大帐篷里。杨大嫂、郑芙、古丽、南宫及其手下以及一些女性情报人员和内部安全保卫人员甚至女性医护兵住进了皇宫。皇宫中女性太多,现在不能将她们遣散,必须有人监守。皇城里增加了许多新居民,贾迩冶下令将元廷的王公大臣,不分民族,统统集中到皇城看管,这些人可以带仆人,但不可以带亲兵,他们可以在皇城里乱窜,但不可以走出皇城大门。皇城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监狱,皇宫是监狱中的监狱,但是朝堂现在是贾迩冶的会议室。

大都被更名为北平,意思是北方平定。新政府成立了,贾迩冶请文天祥主政北平府。许多人想见贾迩冶,包括留梦炎。这位大宋前丞相是在朝廷投降之前投降元廷的,这是贾迩冶不愿见他的原因。德佑皇帝赵显(上日下丝)不在北平,这位不满十岁的小皇帝被忽必烈封为瀛国公,被送往吐蕃当和尚去了。

贾迩冶率领直属二团、四团和无忌师的穆彪团以及警卫营和两个运输营将北平周边百里左右的城池一一攻破,但是在这些城池都没有留下一兵一卒戌守,只是将官府的物资和粮仓都搬到北平。军队大力宣传这些地方要打仗了,而北平城里兵强马壮,可以保护老百姓。许多城乡的居民都逃往北平,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部队帮助人们逃难。北平人口暴涨十万,但是贾迩冶不担心城里发生饥荒,元廷的大都拥有两座巨大的粮仓,即著名的太仓和醴源仓。文天祥对贾迩冶的做法产生了质疑,贾迩冶向这位打了三年仗的文官解释了坚壁清野的概念。如果元军攻打北平,敌人无法就地获得补给和兵源,更无法驱使百姓攻城。为了这一点,骗骗老百姓也没关系。

接近月底,严库率部返回北平。三个直属团回来时队伍壮大了许多,但是部队没有壮大,兵力还有少量损失。部队带回来的是四条腿的动物、粮食和其它财物以及牲畜冬天的饲料。这时贾迩冶想见一个人了,尽管这个人很不想见贾迩冶。

六十六岁的忽必烈在屈辱中度过了一个月,虽然没有离开皇宫,也没有受到虐待,但是没有了自由,没有宫女和太监的侍候,也没有嫔妃侍寝,伙食标准下降到难以忍受的程度,仅仅是能吃饱而已。忽必烈很想死,但是每天都将送来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以前怎么不知道这些粗茶淡饭如此可口?

贾迩冶第一次和忽必烈会面时似乎十分隐秘,只有杨无过陪伴,古丽充作翻译,会面地点是朝堂。警卫排长童赤将忽必烈带来后退到门口,一个排的兵力在那里守卫(小说下载网|。。)。朝堂里并置着三张大桌,贾迩冶在这里召集过几次会议。

贾迩冶请忽必烈在他的对面坐下,忽必烈扭头看着朝堂上空置的龙椅,怅然若失。贾迩冶仔细地打量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猜测一个突然失去权利的皇帝心里会想什么。忽必烈转过头来,仔细打量对面这位二十七八岁的青年。

贾迩冶搞不清楚应当如何与忽必烈交谈,开口说的话在别人听起来十分古怪,“皇帝陛下,我是贾宝玉,我代表中国人民和陛下交谈,希望我们能够取得一些共识。”哇,好像是谈判啊,使用的词汇是超时代的。

忽必烈明白贾迩冶的意思之后十分诧异,他明白了贾迩冶想和他谈判的意思,但是并没有急于谈判,“你就是贾都督?有为的年轻人,朕低估你了。六年前你在山东起事时朕就应当立即发大军将你扑灭。

贾迩冶不想讨论过去的得失,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重要的事情是未来,“皇帝陛下,我希望我们谈些对未来有益的事情。”

“你承认朕是皇帝?”忽必烈更加肯定贾迩冶是想和他谈判,于是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筹码,筹码越多,获利越大。

贾迩冶笑了,“陛下确实曾经是皇帝。陛下认为自己是中国的皇帝吗?”贾迩冶想搞明白古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究竟有多深。

“朕当然是中国的皇帝,我朝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家。古之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我朝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朕的志向是做全天下的皇帝。”贾迩冶感觉古人实际上没有很强烈的民族观念,只有占有的欲望。

“皇帝陛下,天下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之人的天下。”这是圣贤说的话,也是帝王最不愿意听的话。

“年轻人,你已经有了今天的成就,难道你不想当皇帝,不想拥有天下?”忽必烈说这话时心情十分复杂,他不相信还有有机会当皇帝却不想当皇帝的人,自古父子兄弟之间为争夺最高权利而相互厮杀的事情还少吗。忽必烈自己就有兄弟争夺帝位的切身体会。

“唉,天下是永存的,而人生是短暂的。一个人是不能永远占有天下的,一家一姓一族也不可能永远占有天下。古往今来,兴盛衰败,更替不止。”这话没错,但是有什么意义?谁会主动放弃最高权利?谁会将江山拱手送人。

忽必烈沉默许久,“年轻人,你有什么打算?”好哇,接触到实质问题了。

“皇帝陛下。首先,你应当承认,你失败了。”哇,贾迩冶似乎游离主题了。

“你用偷袭的手段控制了朕,控制了大元朝廷,但是这不等于大元失败。”忽必烈心有不甘,不过也是实话。论地盘,论实力,元廷的基础没有倒啊。

“皇帝陛下肯定不会再坐在上面那张龙椅上了。”这是对心理的强烈刺激,对自信心的沉重打击。

忽必烈笑了,笑得很有自信,“哈哈,年轻人,你可以坐上去。但是你能坐多长时间?大都现在被多少军队围困?伯颜和阿术会将这座城池夷为平地。这里不会再有活人和建筑,只有尸体和废墟。”

贾迩冶没有搭话,他向门口的方向招招手,童赤走了过来,贾迩冶吩咐童排长拿件东西来。童赤走了,回来时提着两个头颅,他将头颅放在忽必烈的面前,让他仔细察看。忽必烈认出这两个头颅属于伯颜和阿术,顿时傻了。

忽必烈回过神来,说话的声音颤抖,“二十五万大军没了?你怎么做到的?”二十五万大军怎么可能突然全军覆灭?

“哦,应当还有二十一万,取这两个头颅时歼灭了四万。”贾迩冶实在啊。

忽必烈的神色有些鄙夷,“肯定是靠偷袭。年轻人,防守城池可是没有机会取巧的。”

贾迩冶结束了和忽必烈的第一次会谈,第二天清晨杨无过和一个警卫连带着忽必烈在城墙上转了一圈。忽必烈用郑敖连长的望远镜多次向城外瞭望,没有见到围城的元军。后来杨无过对贾迩冶说忽必烈非常忿怒。

第三卷 天翻地覆 第一章 奔袭大都(三)

1—3

贾迩冶与忽必烈的第二次会面是忽必烈要求的,但是贾迩冶没有立即与忽必烈见面。当时元军都元帅刘国杰率军两万占领了大兴,贾迩冶命令严库帅五个直属团和警卫营夜攻大兴,歼灭刘国杰部一万五千。刘国杰帅五千残兵逃往固安,严库率领直属二团和四团驻守大兴,其余部队返回北平。没有全歼刘国杰是有意安排的,刘国杰太有才了,活着或许比死的有用。最重要的是刘国杰刚从草原上回来不久,没有与贾迩冶的军队作战的实际体验,而且他在元军中的地位很高,他指挥的军队人数远远超过黄河前线其他残存元军将领指挥的军队,因此贾迩冶认为活的刘国杰比死的有用。

贾迩冶和忽必烈会面时首先告诉他刘国杰在大兴败了一阵,折损一万五千精锐骑兵。忽必烈似乎对元军的胜败不太关心,或许是对两军的战斗力有充分的了解,他提出了与战事无关的问题。“年轻人,你可以杀了朕,为什么不杀?”

贾迩冶笑道,“皇帝陛下不是也没有杀大宋皇帝吗?还将之封为瀛国公,我也学学陛下的胸襟,不杀陛下。坦率地说,陛下没有机会再做中国的皇帝了。如果陛下能够正视失败,愿意为将来的中国做点有益的事情,陛下将赢得应有的尊敬。陛下不是封大宋皇帝为瀛国公吗?我可以封陛下为蒙古大公。”奇货可居,贾迩冶绝对不会浪费有用资源的。

忽必烈凝视着贾迩冶,“年轻人,你会做皇帝吗?”

贾迩冶十分严肃地说道,“不会,将来中国没有皇帝。”

忽必烈十分疑惑,“你不做皇帝,那你凭什么分封公侯?”

贾迩冶又笑了,“陛下,皇帝需要别人封吗?陛下别忘了,我是代表中国人民和陛下谈判,中国人民可以分封公侯啊。”

忽必烈自然不能理解贾迩冶的高论,“年轻人,难道你不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吗?”

“呃,现在大宋没有皇帝了,陛下也做不成皇帝了,但是中国还是中国。将来怎样建立政权我们可以讨论,现在我只希望陛下与我合作,为中国的将来谋取利益,为天下苍生谋取福祉。陛下如果还想有所作为,与贾某合作是唯一的机会。”

忽必烈沉思许久,然后说道,“年轻人,朕需要考虑。朕需要见两个大臣。”

贾迩冶似乎看到了希望,急忙问道,“陛下想见哪两个人。”

忽必烈叹息,“朕最想见的人是史天泽和伯颜,可惜他俩都死了。安童也可以,可是他还被海都扣押着。年轻人,你让朕见见耶律铸和桑哥吧。”

耶律铸是契丹族人,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耶律楚材之子,与其父一样,官至丞相,是中书左丞。桑哥是吐蕃人,出生于多麦(今甘孜昌都一带),能通藏、蒙、汉、畏吾儿和其它言语。桑哥在元廷治蔵方面立有大功,两年前(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桑哥回到大都,针对当时元廷入不敷出的困窘状态提出了许多颇有成效的改革财政的建议,深得忽必烈的宠信。贾迩冶搞清楚耶律铸和桑哥的背景之后,心有所动,一定要将这两个人网罗到自己的麾下。不过贾迩冶也有一些疑惑,这个耶律铸是耶律楚材次子,而金大侠说的耶律齐也是耶律楚材次子,做了老顽童的徒弟、郭靖和黄蓉的女婿和叫化子头。还有什么耶律晋、耶律燕,三兄妹都是以古国之名为名,打听之下,都属子虚乌有。小说之言不可当真啊,否则遭人白眼相对,如此实属咎由自取,怪得谁来。贾迩冶吃瘪,造山窃喜。

忽必烈与他的两个臣子谋划了两天,然后与贾迩冶谈判。贾迩冶请来文天祥和留梦炎参加谈判,事先与二人做了必要的通气。没想到大家刚刚坐下,就遭到忽必烈的抗议。忽必烈说留梦炎是他的臣子,必须加入他的一方。留梦炎老脸羞愧,啼哭失声,眼泪鼻涕一把一把地掉了下来。贾迩冶无奈,只得让留梦炎退避,好在还有杨无过相陪,否则人势上就落了下风。刚刚开战,贾迩冶就先败一场,造山嗮之。

正式谈判开始,贾迩冶正式提出大元已经失败,忽必烈可以体面的退位,可以封忽必烈为蒙古大公,漠北草原由蒙古族自治,中央政府不派官员,但是要派军队守卫国土,保护公爵及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忽必烈提出的方案是元廷退出南方和荆北,贾迩冶退出胶东,恢复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九月元军进攻宋境之前的状态。

双方提出的目标相差太远,自然不能达成任何协议,谈判内容转向各自手上有多少筹码。忽必烈说元军在黄河前线集结了二十余万大军,若进攻,可以扫荡胶东,占领淮东。若退回大都,可以将大都踏成平地。贾迩冶说那二十万元军现在进退两难,而且根本就不用打,最多还有三四个月就自行崩溃了,原因是他将沧州储备的粮草都烧了,而河间路军远多于民,且民众为避战祸,多已四散亡命,就是将老百姓的粮食都抢了,也坚持不了多少时间。

耶律铸说关外引弓之士不下百万,若围攻大都,结果必然是玉石俱焚,不如各自退兵,两家修好,将来再无战事。贾迩冶说实话告诉各位,贾某奔袭大都只用了三万余兵力,至此已经消灭七万余精锐元军,阁下所说的百万引弓之士,在贾某看来只是老弱而已,根本就不够打的,何况现在关外绝无百万男丁,难道还要驱使妇孺前来送死,断绝了关外契丹、蒙古、女直和汉人的血脉?要想将来再无战事,只有国家一统之途。地不分南北东西,民不分民族贵贱,同在统一的法治之下平等相处,岂不美哉。诸位如果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必将成为中华大国的千秋功臣,世世代代受人敬仰,流芳百世。若逆之而为,必遗臭万年。

忽必烈说南方有数十万元军,如果发起进攻,贾迩冶在江浙的地盘未必能够保住。贾迩冶说他在江南有足够的兵力消灭来犯之敌。现在长江已经被贾某的精锐水军封锁,传个消息都费事,现在大都的情况阿剌罕、博鲁欢、张弘范、李庭、李恒、阿里海牙之流未必清楚。如果他们清楚大都的情况,做出的反应恐怕不是北上进攻江浙,而是南退自谋出路。

桑哥说和林、六盘山、蜀地、吐蕃有精锐骑兵数十万,如东进救驾,贾迩冶的三万人马难逃覆灭的下场。贾迩冶笑道,路途遥远,缺失统一调度,或许会有一两支军队过来看看情况,但联合进攻的可能性很小,现在恐怕都在观看形式的发展,思谋自家的出路。西面海都虎视眈眈,他原来就不满足察合台汗位,和林和六盘山的驻军当防的是海都的吞并。

这次谈判的结果是不欢而散,贾迩冶倒也没有指望谈判很快就会成功,甚至没有指望最后一定会成功,只是在争取而已。谈判中贾迩冶表示了对耶律铸和桑哥的才干的敬佩,大力吹捧忽必烈识人善用,邀请二人参与北平民政的管理。二人十分意外,期期艾艾不置可否。忽必烈倒是表现出杰出帝王的胸襟大度,说这个年轻人既然如此看重你们的才干,而且你们现在也没什么事情可做,你们就尽情地表现你们的能力吧,不过以后的谈判你们必须站在朕的一边。结果是皆大欢喜,贾迩冶挖人墙角的图谋有了一个好开端。

文天祥在谈判中未发一言,散会后贾迩冶见文天祥和杨无过都不肯走,于是让充当翻译的古丽自行离开,“大哥,文大人,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呃,宝兄弟,我军在北平实际上一支孤军,周边元廷的势力还很大,如果军事上再能给元军来几次重创,忽必烈才有就范的可能。”

“大哥,是这个道理,但是几战下来,我军弹药损耗极大。现在得保存实力,以防元军大军攻城。只要坚持几个月,黄河前线的元军粮草不济而溃散,则我军可与胶东连成一片,主动权就转移到我军手上了,那时我军就可以主动出击,给元军来几下狠的。至于忽必烈最终能不能就范,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只能力争而已。”

文天祥说道,“呃,贾都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况且元人残暴,杀戮甚重,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我们不斩杀这些元酋就是我们的仁德了,要想他们与我们同心合力治理天下,恐怕极难如愿。如果放虎归山,待其喘过气来,定会再起战端,后患无穷。”

“文大人,我们现在争取的是尽快结束战争,或者将战争的烈度尽可能地降低。如果争取到元酋的合作,可有事半功倍之效,为此可以给忽必烈等蒙古贵族一些甜头。自古中国就是多民族国家,汉唐盛世能有非凡之成就很大程度上是民族政策十分成功。况且天下之大非我等所能想象,各地域民族、民风差异极大,信仰决然不同,如果对非我族类都持排斥的态度,发展必然极其有限。”

“呃,都督胸襟非凡,但是文某对能够争取到忽必烈的合作持有怀疑。”

贾迩冶笑道,“这个,只是争取而已。文大人,吸收耶律铸和桑哥参与政务要认真执行,老丞相留梦炎,还有原来大宋的那个福王以及文人学士都可以吸收进来,元廷的官员不分民族只要确有才干都可以吸收。招降纳叛是削弱对手壮大自己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文大人,这件事比自己理政还费心啊,但是做好这事,将来的好处极大。”

第三卷 天翻地覆 第一章 奔袭大都(四)

1—4

清明时节,江南已是霪雨绵绵,北方却是春暖乍寒,田野里却也生机盎然。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贾迩冶又和忽必烈谈了三次,虽然谈判没有进展,但是忽必烈的待遇好了许多。在耶律铸和桑哥的强烈要求下,忽必烈又过上了皇帝的舒坦生活,不仅伙食好了,还有嫔妃侍候了,当然行动自由是没有的。贾迩冶干脆不和忽必烈谈判了,而是差不多天天晚上都在朝堂请忽必烈喝酒,而且总有杨无过、文天祥、耶律铸和桑哥作陪。

贾迩冶现在不称忽必烈为皇帝陛下了,而是称其为老忽。这个不伦不类的称呼使别人都大摇其头,忽必烈倒是并不在意,居然能有汉语称贾迩冶为小贾,两人在碰杯时差点就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了。喝酒时并不谈论国家大事,贾迩冶的话题多是蒙古族和成吉思汗的发家史。这个话题总是勾起忽必烈的无限兴趣,这使贾迩冶了解了不少历史知识。但是在蒙古族起源方面,贾迩冶并不相信传说故事。

忽必烈说蒙古族是苍狼和白鹿的后代,起源于腾汲思海(北海、贝加尔湖),而孛儿只斤氏是金色天神在草原上的后裔。贾迩冶对这种口头相传的史诗另有解读,苍狼和白鹿之说应当是对蒙昧时代狩猎生活的记忆,而金色天神之说是给皇族血统披上神圣的外衣。但是忽必烈又说蒙古族旧称蒙兀室韦,是黄帝的一支部曲,可见造舆论这种事情大家都彼此彼此。贾迩冶发现桑哥对往事无动于衷,但是耶律铸听到这些说法是多报以会心的微笑。后来贾迩冶私下里就蒙古族起源问题请教过耶律铸,他说蒙古族起源于兴安岭西麓的建河(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应当是鲜卑的一个分支。

贾迩冶发现桑哥精通谋略,考虑问题像个商人。而耶律铸精通儒学,特别推崇理学,历史和文学造诣极深。二人都是杰出的政治家。贾迩冶不敢与耶律铸谈论学问,他的进士头衔是假冒伪劣的。文天祥和耶律铸倒是十分谈得来,他们谈起学问来贾迩冶只有旁听的份,倒是忽必烈听了桑哥的翻译后似乎比贾迩冶领悟的更多。

这天贾迩冶又在朝堂请忽必烈喝酒,只是时间比平常晚了一些。忽必烈说道,“小贾,今天怎么这么晚?老夫还以为你没有美酒了?”忽必烈现在每天都期待贾迩冶请他饮酒啊,他真担心贾迩冶没有酒了,那日子就没法过了。

贾迩冶嬉笑道,“哈,那怎么可能?美酒多的太太,喝上一年半载也莫麻大,何况很快就有人从南面送酒来了。老忽,你放心吧,不用担心莫酒喝。”

忽必烈也来个嬉皮笑脸,“嘿嘿,小贾你诓骗老夫吧?怎么可能从南面送酒来,刘国杰的二十万大军是吃干饭的?再说现在黄河已经解冻了吧,千万别将美酒送给黄河鲤鱼喝啊。”忽必烈这是话中有话,半渡而击,喂鱼的岂止是酒。

贾迩冶赶紧大拍马屁,“哇,老忽,生姜还是老的辣呀,你果然英明,黄河确实解冻了。刘国杰留下五万军队坚守黄河前沿,亲帅十五万大军云集固安一带。刘元帅定是来救驾的,说不定你老忽有出头之日了。”怎么听起来不是滋味呢,是不是喝高了。

忽必烈自然不是省油的灯,“嘿嘿,小贾,我看你还是归顺老夫算了。你若投降,老夫封你为齐淮吴越大公。”哇,忽必烈真大方。

“嘿嘿,老忽你别忽悠老实人。如果你重操刀把子,偶身上的肉恐怕要变成这火锅里的涮羊肉了。”看来贾迩冶还没有喝的太高。

忽必烈似乎很自信地说道,“哈哈,害怕了吧。十五万大军能将你的三万人马踏成肉酱。”

贾迩冶自然不能苟同,“未必。如果那么厉害,年前沧州和抚州集结的大军为何不敢进攻,却摆出防御的态势?你以为搞个陷阱偶会跳进去吗?”

忽必烈心想你小子不冒进算你聪明,但是你打仗的那几下子也没什么了不起。“哼,你打仗就是仗着火器厉害,还搞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你的火器弹药制造复杂,每战损耗极大。现在你孤军深入,一路上没有少消耗吧?没有外援接济补给,待你的火器弹药耗尽,就是你兵败之时。老夫所言非虚吧?大都必将玉石皆焚啊。”

“嘿嘿,老忽你洞察秋毫啊。不过偶向你保证,大都没有战事刘国杰就会溃败,到时候兵败如山倒,克利马查地一败涂地。”贾迩冶这回是先拍马屁,然后做精神打击。

“哦?你在大都外围与刘国杰决战?大都是空城?你不怕刘国杰也搞一个偷袭大都?嘿嘿,小贾,你又在诓骗老夫喔。”忽必烈绝不相信贾迩冶不守大都。

这回贾迩冶实话实说,“那种低级错误我怎么会犯?大都是不能不守的。刘国杰欲攻大都,必定先拿下大兴,我在那里陈兵七千,以逸待劳,等着刘国杰前去送死呢。”

“七千?呵呵,刘国杰可以分兵阻截大都援兵,一鼓作气踏平大兴城垣。”忽必烈认为贾迩冶还是在说瞎话,他不相信七千兵力能够守住大兴,刘国杰手上可是有二十万大军啊。

贾迩冶笑道,“不错,老忽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看来我们终于有些共识了。我在大兴储备了太多粮食,好像是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