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笑林大全-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长在人脸上,算得上仁慈;喜爱传给别人,算得上义气;总是让人交叉着手揩擦,算得上合礼;长在手指节骨间,算得上聪明;痒痛按时发作,算得上守信。仁、义、礼、智、信,五德皆备,可不能小看了它埃”
那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旧题宋·陈元靓《事林广记》
秦士好古
有个姓秦的士人好古物成瘾,即使价格再高他也要千方百计地买回家来。有人也就投其所好,专门钻他这个空子,让他吃亏不少。
一天,一个人扯着一块烂席片来见他,说是以前鲁哀公向孔子问政时赐孔子的座席。秦士心中大喜,认为这是难得的古物,就以诸多良田作价买了下来。
过了些时候,又有一个人手持一把古杖找上门来,说:“这是以前太王为避夷狄之乱杖策离开豳地时所持的杖棰,比孔子所坐的席子还要早几百年呢!如此古物,您该出什么价钱?”秦士就倾尽家中资财买了下来。
没过多久,又有一个人手捧一只朽烂的木碗来兜售,对秦士说:“您买的席和杖,都算不上古物。我的这只木碗是夏桀所造,比周朝古远多啦。”秦士没想到竟能遇到如此古物,就把正住着的宅院作价买下了这只木碗。
秦士三件古物到手,却落得田资用尽,无衣无食,然而好古之心却使他始终不忍丢弃古物。于是,秦士就披上“哀公之席”,拿着“太王之杖”,捧着“夏桀之碗”,沿街乞讨,糊口度日,口中还不时地喊着:
“衣食父母们啊,您若有太公时的九府钱,就行行好,给我一文吧。”
——旧题宋·陈元靓《事林广记》
僧戴帽
华阳主簿张唐辅一向喜爱与人开玩笑。有一天,他去拜访成都知府张逸,正好张逸的另一位老朋友、和尚文鉴大师也来张逸府第。二人都在大门口等着召见。
张唐辅一时头皮发痒想搔搔头,刚脱下乌巾帕头,正不知往何处放。他一斜眼,瞥见文鉴和尚头脑光光,就顺手把帕头罩在了上面。文鉴和尚非常恼火,呶呶唧唧,说个没完。正巧,这时张知府从里面召见,张唐辅与文鉴和尚就进了客厅。
刚一落座,文鉴和尚就告白说:“我与这位官人素不相识,刚才我俩在门外时,他连问也不问就把帕头罩在我头上了。”
显然他还怒气未消。
张知府不知所以然,就问张唐辅是怎么回事。张唐辅不好意思地说:“刚才我一时头痒,就脱下帕头,却无处可放,忽见这位大师头上亮光光正闲着,就想把帕头暂时一放,不想大师却生气了。”张知府听了,大笑不已,连一向不苟言笑的文鉴和尚也逗乐了。
——旧题宋·陈元靓《事林广记》
“爹爹”与“民贼”
宋代名相钱良臣,特别忌讳别人提到他的名字。他有个小儿子,也还算机灵,每次读经史子集看到有“良臣”二字,就特意改为别的字,以便为爹爹避讳。儿子小小年纪能这么有心计,钱良臣自然称心。
有一天,小儿子读《孟子》一书,正好有“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一句。这还了得!他不假思索,马上把“良臣”二字改读为“爹爹”。当钱良臣在一旁听到儿子读到“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这句时,鼻子都气歪了!
——元·仇远《稗史》
点灯与放火
田登作郡守时,非常忌讳别人冒犯他的名字,甚至连“灯”字也不让别人说。为此,他先后惩治了包括吏卒在内的许多人。于是,整个州郡内,人们都戏称“灯”为“火”,把“点灯”称为“放火”。
元宵节晚上放灯,田登允许人们前来游观,就让手下人写了一张公告榜贴出去,榜上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州郡中人人见了都暗自发笑,有人还编出歌谣讽刺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话百姓点灯。”
——明·谢肇淛《五杂俎》
汉兵士
有个名叫刘宗汉的人,是本朝皇室宗亲,他最忌讳别人说起他的名字。他命令把“汉”
字改称为“兵士”,整个皇宫里的人都要这样念才行。他妻子供奉罗汉像,他儿子学习《汉书》,宫中人对此都不敢直说,只得说:“今日夫人召僧供十八罗兵士(汉),太保请官教点兵士(汉)书。”此话一出,闻者无不哄笑,很快被传为笑谈。
——明·谢肇淛《五杂俎》
“相公”与“相婆”
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隐居在金陵附近的半山。这时王和甫任金陵太守,王安石很不愿意见他。
一天,王安石在山中采药回来,远远地看见了王和甫,就急忙进了一户农家避开他。这家的一位老婆婆见来人肩背药笼,就把自己的病情说了一遍。王安石便从药笼里拿出一些草药送给老婆婆,老婆婆千恩万谢地收下了。临走时,老婆婆拿了一缕麻线硬塞给王安石作为酬谢,并说:“相公您回家后,可把这麻线交给相婆。”
一听“相婆”这个新鲜的说法,王安石大笑起来,很高兴地把麻线收下了。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枕上之言
明代永新人刘髦的两个儿子都在京城中了进士。大儿媳将去京城与大儿子团聚时,刘髦送她到河边,并拉着她的手上船。别人见此情景,都笑着与刘髦开玩笑。刘髦说:“你们干嘛笑我?如果不拉着她,万一掉下水去,不就更可笑了吗?”
不久,二儿媳也要去京城。当时刘髦正卧病在床,不能出门,就把二儿媳叫到床前,用手拍着枕头说:“我年纪大了,最怕风寒头痛,你到京城后可赶快买块头巾寄来。”
第二天早上,二儿媳将要上路时,各家亲戚都来相送,刘髦忽然又叫来二儿媳,嘱咐她说:“别忘了昨夜我在枕上说的话!”二儿媳的脸羞得“唰”一下子全红了,众亲友听了都很惊讶,因为枕上之言是指夫妻间的私房话啊!怎么老公公与和儿媳妇说起这样的话呢?后来问明了事情的原委,才知虚惊一场,都拍掌大笑起来。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不怕鬼
明朝嘉靖年间,无锡人王富、张祥,都是极有胆量的人物,从来不害怕什么鬼怪,在当地很有名。
夏天的一个傍晚,王富、张祥在河边对饮,直饮到酣畅时分。王富说:“河对岸的坟墓丛中,昨天刚埋了一个死人,你敢游过河去把死尸从棺材里弄出来吗?”张祥丝毫不示弱地说:“现在天还有些亮,等一会儿,我敢在黑夜里把它弄出来。”王富就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愿输给你一瓮腊酿,我先回去把酒拿来在这里等你。”说完就走开了。
过了一会儿,太阳落山了,天渐渐黑下来了。张祥一口气游过河去,来到坟墓丛中,却见棺材盖已被挪开。正当他对此疑惑不解时,忽然从棺材中伸出两只大手死死地抱住了他的脖子。张祥一时有些紧张,但还是私下请求道:“你先出来一会儿,等我赌胜了,明天一定好好奠埋你。”刚一说完,那双手把他的脖子抱得更紧了。张祥迫不得已,大喊大叫起来。
过了些时候,喊声也渐渐微弱下去。河边住着的人家听到叫喊声,成群结队地手持火把跑过来了,火光一照,才认出抱张祥脖子的正是王富。
原来王富假装回家拿酒,却从别处先游过河去,把棺中尸体扔出来,自己卧在棺中,单等张祥来时吓他一吓。当时,正是瘟疫盛行之时,王富、张祥二人竟安然无恙,都是因为胆气豪壮的缘故。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老相识
唐寅是明朝的一位风流才子。有一次他乘船途经无锡,傍晚时分泊船停岸,独自一人登岸散步。只见一顶彩轿从东面抬了过来,轿子旁边簇拥着许多娇好女子,其中有个丫鬟长得特别明艳俏丽。唐寅对这个女子一见钟情,就在后面紧跟着轿子走。后来,轿子停在了一家府第,主人和婢女都进去了。唐寅一打听,才知这是华学士家。于是,唐寅就特意逗留下来,扮作给人抄书的书童,来到华学士府第请求留了下来,并改名华安。
由于唐寅做事出色,因而深得华学士的宠信。华学士得知他尚未娶亲,便主动让他从婢女中挑选一人,这下正中唐寅下怀。唐寅就趁机选中了那天他一见钟情的女子桂花。过了几天,华安与桂花两人就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华学士派家人四处寻找,终未找到。
事后好长时间,华学士偶然在苏州阊门的一家书店里发现正坐着翻阅文章的那个人很像华安。靠上去仔细察看,越看越觉得像。私下里一打听,人家说:“这是唐解元。”华学士觉得蹊跷,第二天就写了名帖,去拜访唐解元。
一见面,华学士就觉得眼前这位唐解元简直就是昔日的书童华安。等到端上茶来,正好看到对方一只手的大拇指旁边枝生的小指,华学士就更加相信此人就是华安,但还是不便明言。接着,那位唐解元又命人摆酒与华学士对饮。
席间,华学士实在憋不住了,就故意把华安在华府的事稍微提了几句,借以察看唐解元的神色。唐解元只是恭敬顺从地答应着。华学士又追问说:“华安长得非常像您,不知为什么?”唐解元还是支支吾吾地应付着。
酒过数巡之后,唐解元就带华学士到后堂,招呼众婢女簇拥着新娘子出来拜见华学士。
华学士一见这位新娘子更觉愕然了。直到这时,唐解元才拉着新娘子的手,来到华学士跟前说:“学士大人,您刚才说我长得像华安,难道您没看出来我的新娘子也像您家的丫鬟桂花?”华学士这才恍然大悟,与唐寅大笑了一阵,相别而去。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朱搭户
朱达悟这个人好闯人家的酒席,又好讲笑话,邻里因此给他起了个“朱搭户”的绰号。
有一天,一伙年轻人相约同游石湖,特意避开朱搭户。等他们上船解开缆绳将要行船时,都感到庆幸,认为这一次朱搭户一定不会知道了。谁料朱搭户竟突然从舵楼里蹿了出来,大声说:“我早来这里了!”原来他事先就知道了他们要避开他,所以就早早地藏在船上等他们来了。大家很是惊奇,大笑着让他入席。席间,朱搭户提议说:“湖中间有座宝积寺,十分幽静清洁,咱们何不一登?”大家都赞同,就一起游了宝积寺。游完以后,自然又是宴饮一番。酒过数巡,朱搭户就假装喝醉了酒,卧在僧榻上,直到天黑时分也不醒。大伙喊他、挠他,他都不起来,口中还含含糊糊地说:“头晕得厉害,起不来了。”大家就商议好先坐船回去了。
朱搭户见众人已走,就一骨碌爬起来,绕小道飞快地跑回家,还故意把衣服鞋袜弄湿,把头发披散开,一一敲开游石湖同伴们的家门,心急如焚地向他们的家属报告说:“我们几人乘坐的船不幸触到了石礁,沉在了湖里,我是遇到了一个打鱼人的援救才得以回来报信的。”
家属们听了,无不惊得大哭,连忙往石湖方向去寻人。结果在枫桥边正好遇见了游石湖的那帮人,个个都平安无事,彼此一说才知道又是朱搭户搞的鬼。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迂公修屋
迂公家里住着几间破屋。有一年夏天,接连下了几天大雨,屋顶多处漏雨,一夜之间要把床搬来挪去好多次,最终满屋连一处干地方都没有了,惹得妻儿们都责怪他。迂公赶忙出去叫了泥瓦匠过来抢修,花了很多功夫,也费了很多钱。
刚一完工,天也云开雾散,晴朗无比。迂公仰头看着刚刚修好的房屋,无奈地叹道:
“运气不佳的人就是运气不佳,真没办法。刚刚修完屋,老天也停了雨,这不白白赔上了许多工钱吗?”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买螺蛳
有个人以前没见过海螺蛳,一次,见有卖海螺蛳的,就喊住问道:“多少钱一斤?”卖主笑他不懂,说:“我们卖海螺蛳从来都是量着卖的。”那人抢白道:“你连我这话都不懂,我问的是多少钱一尺。”周围的人无不大笑。
——明·浮白斋主人《笑林》
小人这里有熨斗
有位官员读《论语》时,有些语句不大理解,想请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来解说一下,就问手下人:“这里有高才吗?”手下人知道附近姓高的裁缝手艺不错,以为大人要裁衣,就应声答道:“有。”官员就让手下人把此人召来。
官员问来人说:“贫而无谄如何?”来人有些不解,稍一停顿,回答说:“裙而无裥(衣服上打的褶子),使不得。”官员也觉得来人答得离奇,就又问道:“富而无骄如何?”来人以为官员要考自己,就应声答道:“裤而无腰也使不得。”
官员一听来人答得驴唇不对马口,就怒喝道:“走!”来人慌忙答道:“若是有皱,小人这里有熨斗。”
——明·浮白斋主人《笑林》
棉被太热
暑热天气里,有个人还在裹着一条被单睡觉,直睡得大汗淋漓,痛苦不堪。别人看了都替他难受,就问他大暑天里盖着被单睡觉,这又何苦,这人也很委屈地说:“我有什么办法?若盖棉被岂不更热吗?”
——明·浮白斋主人《笑林》
跌跤
一个人走路不小心跌了一跤,刚爬起来没走几步,又跌倒了,于是自言自语道:“要是早知道还要跌这一跤,刚才不起来就是了。”
——明·浮白斋主人《笑林》
卖桌子
有一张桌子放在院中,清晨被露水打湿了。有人闲得无聊,随手在上面写了“我要做皇帝”五个字,碰巧被他的仇家看见了。仇家就扛起桌子,来到官府,揭发仇人谋反一事。
这时正好官府还未开门,他就在衙门口等候。
太阳一出来,露水一干,上面的字也就看不见了。他一见,慌了神,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正好这时人们都好奇地围上来问:“你扛桌子来这里干什么?”这人忽然灵机一动,说:“我有很多桌子,特意把这张扛来看样,不知大老爷买不买?”
——明·浮白斋主人《笑林》
兄弟种田
有兄弟两人合种着几亩谷子。谷子熟了,快要收割的时候,哥哥对弟弟说:“咱们先说好怎么分吧。我干脆就收取谷子的上半截,你来收取下半截吧。”弟弟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当看到哥哥美滋滋地将大捆大捆的谷穗扛回家的时候,弟弟面对着一堆堆的谷子根杆,心里觉得愤愤不平。
哥哥上前开导弟弟说:“不要紧,等明年,你取上截,我收下截,不就一样了吗?”
第二年一开春,弟弟一再催促哥哥尽早播下谷种,哥哥又给弟弟商量说:“咱们今年就种芋头吧。”
——明·浮白斋主人《笑林》
说话真难
有个乡下人,当了衙门里的巡捕,被派做守门人。
一天,太守到了,守门人跪报道:“太老官人请进。”太守听了很生气,责令拉下去打十大板。
第二天,太守来时,守门人跪报道:“太公祖请进。”太守又责打了他。
到了第三天,太守又来了,守门人心中思量:前日说乡下话不行,昨日说官场话也不行,叫我如何是好?他灵机一动,报告说:“前日来的,昨日来的,今日又来了。”太守一听,禁不住笑了起来。
——明·浮白斋主人《笑林》
老童生
某县官考童生,到了傍晚时分,忽然听到考场一角有喧闹之声,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手下人前去察看,回来报告说:
“有个童生拿错了拐杖,正在那里吵嚷着辨认呢。”
——明·浮白斋主人《笑林》
善说谎
武陵有位市井少年,极善说谎。一天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知道他善说谎,却故意要试探他一下,就说:“别人都说你善于说谎,今天你就给我当面说一个吧。”
那少年随口说:“刚才听说众人把东湖的水放干了,大家都去拾干鱼,我也要急着去拾几条,现在哪有闲空说?”
老人相信了,直接跑到东湖,谁想一到才见东湖还是照常大水渺然,这才省悟那少年又说谎了。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心肝都在这里
陕右人好把“竹”字念成“箸”。有一陕右籍的巡抚大人坐在公堂上,对巡捕官说:“给我取一‘箸’(竹)杆来。”巡捕误以为巡抚要吃猪肝,就赶紧出去买了猪肝,又想道:“既然大人要猪肝,还能不要猪心?”于是,又买了猪心。巡捕用盘子盛着猪肝,用纸裹了猪心藏在袖中,进见说:“报告大人,猪肝已买到。”说着,献上盘子。巡抚一见,知道他误会了,就笑着责备说:“你心放哪里去了?”巡捕心中暗喜,以为这下可以表现一下了,就赶紧从袖子里掏出用纸裹着的猪心说:
“报告大人,心也在这里!”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留一边眉毛再过节
从前有一个恶少,穷困潦倒,到大年三十晚上还没弄到一文钱过年。他妻子憋不住了,就催促他赶紧想想办法。恶少不慌不忙地说:“我自有办法。”这时,正好有一个理发匠从大门外走过,恶少就把他喊过来说是要理发。恶少先让理发匠给剃去眉毛,理发匠照着做了。可是刚剃去了一边的眉毛,恶少就大嚷起来:“从来理发,哪有损人眉宇的道理?”转过身扭住人家就要去见官。理发匠明知这是讹诈,也只得求饶,愿以三百钱了结。恶少收了钱,美滋滋地过了年。他妻子见他的眉毛去一留一,就说:“还不如都剃去了好看呢。”恶少诡秘地一笑,说:“这你就不懂了,这一边的眉毛,是留着过元宵节的。”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名虱奇遇
宋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个人生活上却不拘小节。传说有一次,他在神宗殿上启奏时,竟有一只虱子在他胡须上爬来爬去,引得神宗瞪大了眼看了好几次,左右文武大臣也都看见了,只是没有当面说出来罢了。
等退朝下来,王安石有些不解地问同列的官员:“在朝廷上皇上看了我好几次,这是为何?”大家都哈哈大笑一阵,说出了其中原委。王安石这才用手一摸,一把捉住了虱子,想要立刻捏死它。同僚们赶忙拦住,说:“千万不要把它弄死,它不仅无过,而且有功当奖啊!”王安石忙问其故。一位大学士摇头晃脑地解释说:“这是一只名虱啊,它屡次三番遨游于宰相胡须间,又再三再四经受皇上亲览,单凭它的经历之奇,又怎能杀它?若问处置之法,我以为不如放了它吧。”直说得王安石等人哈哈大笑。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御史判鼠
嘉靖年间,有一位四川籍的御史,口才很好,又很机智。
有个太监偏不知趣,要设法嘲弄一下这位御史。
太监绑了一只老鼠,来见御史,他对御史说:
“这只可恶的老鼠咬毁了我的衣服,请御史大人给它判罪。”御史知道太监是无事生非,但又不动声色地作出了判决:“这只老鼠,若判它笞杖则太轻,若判它绞刑则太重,不如就判它腐刑,把它阉割了吧。”
那太监自讨没趣,可又不便发作,但也不得不佩服御史判断之妙。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橄榄与枣
一个南方人和一个北方人在一起争论橄榄与枣哪种更好。北方人说:“枣味甜。”南方人说:“橄榄虽有点辣,但吃后回味起来却很甜。”北方人紧接着说:“单等你回味起甜来,我已经先甜了一会儿了。”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w‘w‘w‘。F‘v‘a‘L‘。c‘n‘ 福‘娃‘中‘国‘小‘说‘下‘载‘站)
俗话说:“贼是小人,智过君子(w‘w‘w‘。F‘v‘a‘L‘。c‘n‘ 福‘娃‘中‘国‘小‘说‘下‘载‘站)。”巴陵县附近有一座水府庙,庙里有一口大钟,巴陵人把船停在河上,想把大钟盗走铸造农具,就合力把它移到地上,在里面放满土,再把钟砸碎,分开抬了去。当地居民一点儿也没听见动静。
另有一个盗贼,大白天就从一户人家盗走一口磬,刚要出门,正好遇见这家的主人从外面回来。盗贼就问主人:“老爹,买磬吗?”主人说:“我家里有磬,不买。”盗贼就拿着磬径自走了。到了晚上,主人家磬不见了,才想起白天那个卖磬的原来是个盗贼,大呼上当也晚了。
还有一件事,有个人背着刚买来的一口新锅回家,途中把锅放在地上,站着小便。正好有一个盗贼从旁边走,随手把地上的锅拿起顶在自己头上,也站在附近小便。那买锅人小便完,左找右找就是不见自己的锅,急得团团转。那贼却在一旁讥笑道:“你怎么这样不小心!要像我这样把锅顶在头上,哪会有事?你把它放在地上,怎能不丢?”说着扬长而去。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算卦不用学
有个算命先生,他对儿子竟不愿学习父业大为恼火。他怒斥儿子时,儿子说:“这有何难,还用得着专门学吗?”算命先生见劝说无效,便想用事实教训儿子一下。
第二天,正巧有个人冒着大风大雨前来问卜。算命先生有意让儿子一试,儿子也就非常爽快地答应下来。儿子劈头问那卜卦者:“你是从东北方向来的吧?”哪人说是。他接着问:“你姓张,对吧?”那人惊奇地说:“对。”他继续问:“你是替你妻子问卜吧?”那人更觉惊奇,连连点头。就这样,儿子装模作样地说了一遍,问卜者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算命先生没料到儿子竟有如此本领,就细问究竟。儿子回答说:“今天是东北风,那人是面朝西而来,肩背之处全被雨水打湿了,所以我知道他是从东北方向来的;那人的伞柄上刻有‘清河郡’三个字,而清河郡人全都姓张,他又怎能例外?你想,今天风雨这样大,他如果不是为妻子问卜,难道肯为他父母出来吗?”儿子说得头头是道,算命先生不得不佩服。
——明·赵南星《笑赞》
兄弟说谎
有兄弟两人相互约定,今后一方说了谎话,对方不得惊讶,如果感到惊讶就罚做东出钱一两。
这天,哥哥装作无意地说起了一件“奇”事:“前面村子里的井水很好喝,昨天夜里有个人把这口井盗走了,惊动了村里人,村里人吵吵闹闹都起来追小偷,这小偷不得已把井扔在地上,谁想竟摔成了三截。”弟弟一听,很是惊讶,责问哥哥:“乱说一气,哪有这事?”哥哥向前摊开两手,对弟弟说:“掏钱吧!你违约了。”弟子这才省悟过来,很后悔自己竟这样稀里糊涂地上了哥哥的圈套,但也只得答应明天一早拿钱来。
到了第二天晌午,哥哥见弟弟还没露面,就前往追问。一进门,见弟弟竟还没有梳洗,且一点儿也不慌忙,就问弟弟是否忘了昨日受罚一事。弟弟微微一笑说:“哪能忘了呢?只是昨天夜里竟发生了一件怪事:你弟媳妇肚子疼痛,到了半夜接连生下十七、八个儿子。”
哥哥不知是计,连声说:“胡说,胡说!哪有这种事?”弟子就势说:“怎么样?该罚你了吧。”
——明·冯梦龙《笑府》
放屁行家
有个人是个放屁行家。有一次他到一家铁匠铺去打制铁搭,正讲价的时候,他接着放了几个响屁。铁匠感到好笑,就开玩笑说:“你撒屁怎么这么多?咱们打个赌,你如果能接连撒一百个,我一定白送给你一把铁搭。”
那人信以为真,二话不说,果然连撒百屁。铁匠既有言在先,也就不好再反悔,只好把铁搭打好白送给那人。
临出门时,那人又连撒几个屁,就对铁匠说:“刚才又撒了几个小屁,再饶我几只钯头钉总可以吧?”
——明·冯梦龙《笑府》
哑能唱,聋能听
聋、哑二人各有忌讳,唯恐对方知道自己的缺陷。
一次,聋者遇见哑者,故意恳求他唱上一曲。哑者知道对方耳聋,就张唇开口做出演唱的样子,还不时地用双手打着节拍,装得惟妙惟肖。聋子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直到看到对方嘴唇合上了,才装作欣赏得很高兴似地说:
“很久没有听到这么好的歌曲了,如今您的长进更大了。”
——明·冯梦龙《笑府》
自家作朝廷
有一家,父子僮仆都爱说大话,每人都以朝廷人物的身份名号自称。
一天,有位客人来这家探望,不巧这家的父亲出门去了。客人遇见了这家的长子询问。
长子说:“父王驾出了。”又问到这家的女主人,次子说:“娘娘在后花园宴饮。”客人见他们说话如此不懂规矩,就含怒离去。途中正好遇见这家的父亲,就把这家长子刚才说的话说了一遍。
这家的父亲问:“是谁说的?”仆人在后边说:“是太子、庶子说的。”客人一听,更恼了,扭住仆人便打。这家的父亲连忙劝解道:“看在寡人的面上,愿卿莫要发怒!”
——明·冯梦龙《笑府》
琵琶卜卦
传说唐朝时,乡下有位何老太善用琵琶卜算,一时名噪四方,前去问卜的人络绎不绝,就连一些社会名流也争相前往。
一天,有个姓郭的官员慕名前来求占,他在何老太跟前拜了两拜,又献上银钱,想卜问一下他的官运。何老太收了钱,调正弦,应和着琵琶声唱道:“是个大富贵好命,今年得一品,明年得二品,后年得三品,再后年便得四品。”
姓郭的官员纠正说:“您弄错了!品数越少,官位越高;品数越多,官职越校”何老太紧接着就改唱道:“今年减一品,明年减二品,后年减三品,要是过个五六年后,您就是没品数了。”气得一直跪在地上的郭姓官员一下子跳骂起来。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遵命戒酒
有个南京人陈镐,极善饮酒。他在山东任督学时,家父怕他因酒误事,就千里寄信要他戒酒。为此,陈镐专门拿出俸禄请了工匠为他专门打制了一只可装二斤多酒的大碗,并让工匠在碗内壁上镌刻了八个字:“父命戒酒,止饮三杯。”这个故事一时间在士林中传为笑谈。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万物一体
有个儒者正在谈论万物一体时,忽然有一位迂腐儒者发问:“假若一人遇上猛虎,这时又怎能保全一体?”旁边一位儒者解说道:“有道之人,总能骑龙伏虎,一旦遇上猛虎,必能骑上虎背,绝不会被虎吃掉。”周海门则笑着解释说:“骑在老虎背上,也还是两体,一定是人被虎吃下肚去,才可为一体。”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风水宝地
袁了凡特别喜爱谈论风水,为此他曾遍访四处寻觅宝地。当他来到光福之地时,问一位村农:“你曾听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