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泱泱大唐-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乐公主似乎松了口气,从王易怀中抬起了头,一张梨花带雨的脸很是楚楚可怜,“那你说,会是何人这么狠毒,谋害我大哥和四哥?”
王易将长乐公主搂在怀里,叹了口气,“相信再过一些日子,此案就可以完全查清了,到时我们就知道是何人主谋这次谋杀案,你父皇自会对主谋之人给予严惩的!”
“如此凶残之人,定要让父皇将其杀之而后快!”长乐公主拧着眉,一副愤怒的样子,“大哥和四哥好不容易有机会回京小住,没想到却遭这样的意外,母后可是伤心yù绝…”
王易捧起长乐公主的脸,替她擦去脸上的泪,很小声地说道:“丽质,有可能知道了谁是主谋后,会让你的父皇和母后更伤心yù绝的!”
长乐公主惊恐地推开了王易的手,站起了身,不可置信地看着王易,“你…夫君,你说…你说是我九弟?是我那个当太子的…九弟…”
王易快步上前,一把捂住长乐公主的嘴巴,将他拉回到内室,关上所有门窗,再抱着长乐公主到chuáng上,这才稍放开捂着的手,“丽质,这样的话,就怎么可以乱说?在没有nòng清楚此次谋杀案真正的主谋之前,你说这样的话,要是给人听到,即使你是陛下最疼爱的女儿,也会引来大祸的!”
长乐公主再次扑倒在王易的怀里,嘤嘤哭了起来,“夫君,我知道了…为何他们会做出这样的事,先前是大哥和四哥起争斗,现在是九弟,九弟现在当了太子,为何他还不放心呢?”
长乐公主几近耳语的声音,还是让王易有点紧张,他也赶紧安慰,“丽质,那都是权力作怪!你要记住,没查清案情之前,所有的都是猜测,到时你的舅舅,马周,李仆shè,及张尚书他们,肯定可以将事情查清楚的,我也希望,我的猜测是错误的,是另有其人…”
长乐公主闭上了眼睛,泪水依然从眼缝中渗出来,“夫君,都是我们害了大哥和四哥,要是我们不向父皇母后提议,让他们回京来,他们也不会遭到暗算的…我知道了,一定是九弟想错了事,怕大哥和四哥回来威胁他的位置,这如此做的,顺便将三哥也算计一把!”
想不到长乐公主能想到这些,王易挺是意外,再次替长乐公主抹去脸上的泪,“丽质,或许并不是这个原因,你九弟担心的并不是你大哥和四哥,而是你的三哥…”
长乐公主一下子从王易怀里起了身,定定地看了王易一会,似恍然明白过来一样,“夫君,妾身明白了,可能是舅舅这几年对九弟并不是太热心,也拒绝了九弟的示好!而舅舅是你的岳父,是表姐的父亲,对你非常器重,而你的妹妹王昙又是我三哥的王妃,你与我三哥交情又非常好,他是担心这个,担心三哥威胁到他的位置!三哥回京后,经常到你的府中来,父皇又对你特别的宠信,对你几乎言听计从,他是怕你们做出对他不利的事,所以才做出这样的事来的!”
“丽质,你有这样的想法不简单,但千万记住,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这想法讲出来,无论是案件查清之前还是之后,即使主谋真的是你九弟,你这些话,也不可与另外任何一人说,除了为夫一人外,其他都不可以,包括凌儿,雪儿,还有你的父皇和母后,你可明白?”
长乐公主点点头,“我明白了…”说着又倒回王易的怀里,幽幽地说道:“夫君,妾身好害怕,原本以为,我们这样平平和和地过日子,你不要再出征,就不要担心任何事了,没想到却发生了这样重大的事,父皇和母后受到的打击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母后整天以泪洗面,说是对不住他们兄弟三人…我明白了,母后也一定是想到了这些,所以才这么说的!”
“丽质,不要怕,你有你的夫君在,为夫会保护好你一辈子的,不会让你受任何人的伤害。”王易将长乐公主紧紧地搂在怀里,很坚定地说道:“你的几位哥哥,为了皇位争来夺去,兄弟相残,我们没法阻止,但我们不能卷入进去,为夫不奢望什么权力和地位,为夫只希望守着你们,过一辈子平平安安的生活,待这次事件平息后,为夫把你父皇交付的所有事都处理完,会再次提出辞呈,我们离开长安,长杭州去!杭州比长安美多了,气候环境都比长安不知好多少,我们到那里,去过我们余下的后半生,我们远离朝堂,抛开世俗的份争,过我们想过的安宁日子去,好不好?”
“嗯!妾身听燕儿姐和你说了很多杭州美丽的讲述,早就想去那里看看了,其他姐妹几个也是如此。”长乐公主坐直了身子,搂着王易的脖子,“夫君,你想去哪里,我们姐妹们都愿意跟着你到那里,只要有你陪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满足了,其他一切,我们都不贪恋!你想去杭州生活,我们也会去,我们也喜欢去…”
“那好!待事儿都平静了,为夫就向你的父皇提出辞呈,辞去一切朝务,去杭州做个闲散的人儿,快乐逍遥地过我们以后的日子!”
太极宫两仪殿,一大帮的朝臣们聚集在那里,那是负责查李承乾、李泰被歹人袭击案的主要人物,包括长孙无忌、李世勣、马周、张亮及刑部和大理寺的一些官员。
距李承乾和李泰被袭已经过去一个半月了,负责查案的官员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查询案情,李世勣和张亮带着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员还前往两处案发地,和当地官员一道,仔细查问当时发生的情景,长孙无忌和马周则在长安,查探长安一带的事况。
工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案件基本查清,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一个人,但他们不敢逮问此人,只能向皇帝报告,让皇帝自己采取对策。
李世民看了案件总结的卷宗,再听了诸臣的报告,脸sè已经被气的铁青,连嘴chún都在颤抖,要不是早有预料,他恐怕都要支撑不住了。
大殿内一片寂静,没有任何人发出声音,所有人都低着头,那些站着的大臣时不是偷偷瞄一眼皇帝,但没人敢问询皇帝接下来要如何安排。
“呯!”李世民用力拍了一下桌子,把殿内诸人都吓了一大跳,“立即传此逆子进殿,朕要当面问询,他为何要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来人,传太子进殿…”
长孙无忌上前,对李世民作了一礼,小声地请求道:“陛下,臣等先告退!”
李世民有点不耐烦地挥挥手,长孙无忌等人齐齐作礼,退了下去。
就在长孙无忌等人将要走出殿门时候,李世民的声音又响起来了,“辅机,你留下来!”
“是,陛下!”长孙无忌只得回转身,候在李世民身侧。
李世勣、马周、张亮等人全都退出了殿,在另处候着。
一会,神情憔悴的李治在一名宦官的带领下,进到两仪殿。
在李治进殿后,领路的宦官将门带上,将候在殿外所有的宫人都喝退,两仪殿近没有任何一人。
已经知道计划败lù的李治在进到殿内后,扑通一声就跪倒在李世民面前,痛哭地嚎哭道:“父皇,儿臣一时糊涂,做出了这样的事,还请父皇责罚!”说着不停地以头触地。
李世民铁青着脸,强忍着怒气,走到李治身边,喝道:“你被立为太子几年了,朕对你寄以厚望,数次委你监国,还令诸多有为之臣辅佐你,你竟然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你与朕说说,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李治抬起头,看了看李世民,马上把头低了下去,但又用充满怨恨的眼神看了眼站在一边的长孙无忌,咬着牙说道:“父皇,儿臣是怕…怕太子位不保,给三哥抢去了,所以才做出这样的事!”
已经走回案前的李世民用力一拍案几,大喝道:“胡说,你三哥如何会和你抢太子位?”
李治似满是委屈,又满是怨恨,“父皇,舅舅这几年对儿臣都是不冷不热,明显不认同儿臣这个太子,儿臣以为,舅舅是想让父皇立三哥为太子…”
“逆子竟然敢如此说话!”李世民再次大怒,“你大哥和四哥的事出了后,还是你舅舅一力推荐让你当太子的,他是你的亲舅舅,并不是你三哥的舅舅,他如何会想让你三哥当太子…”
“父皇,王易的舅舅的女婿,舅舅对他非常的器重,王易的妹妹是吴王妃,他们之间来往非常密切…舅舅这几年对儿臣不冷不热,儿臣当然会这么想!儿臣是怕太子位不保,所以才采取此政策的…父皇,儿臣是没办法才这么做的,还请父皇原谅儿臣…”李治说着,快速地爬了过去,抱着李世民的tuǐ大哭起来。
李世民也忍不住,眼中有泪滚落了出来,一切都和他想的一般无二,并不意外的结果,却让他如何能接受的下来…
第一百十一章 立何人为太子
数日后,李世民在两仪殿召集群臣议事,商讨对太子李治派刺杀废太子李承乾、顺阳王李泰之案件的处置。
李世民脸上有掩饰不住的阴郁,犀利的眼神不在,两鬓都有点发白,仿佛一夜间老了很多。
“诸位爱卿,先太子和顺阳王在返京的途中被杀案已经查清楚,是现太子派人刺杀,并嫁祸于吴王,案情已查清,谋事的人要受到处罚,今日朕召集各位,就是商议如何处置此事,诸位爱卿有何意见尽可奏来李世民用水哑的声音问询诸臣道。
大殿内一片寂静,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站出来说什
前一任太子起来作乱被废,才几年过去,现任的太子又做出乱事,这对大唐朝政的影响非常巨大,所有人都知道,李治犯了这样的事,太子位肯定保不了佯旦天大的问题又来了,如果李治这个太子被废,加上废太子李承乾不可能再被立为太子,李泰已经身死,那皇帝的三个嫡子都不可能为太子了,该立哪位皇子为太子呢?这是个没有人敢下断论,但又是每个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若今日皇帝宣布废李治的太子位,那很可能马上就会讨论立谁为太子的事,哪位皇子最有可能被立为太子,朝中重量级的大臣又会提议立谁为太子,这可是关系到朝中权力重新分配的重大问题,稍有不慎,站错了队,有可能仕途就走到了尽头。
还有,李治做了如何大逆不道的事,除了太子位被废外,其他处罚措施肯定会有,皇帝肯定会问询诸臣处罚意见,若所说不合皇帝意′很可能会被责罪,因此没有人敢站出来第一次发言。
李世民有点茫然的眼神在众臣身上扫来扫去,被李世民扫到的大臣把头垂的更低了,生怕被李世民点名点到,第一个站出来说的,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第二个,第三个人的说辞,可以依据第一个人所说后,皇帝的反应来调整,那样被责罚的危险就少了很多。
看到没有人站出来发言,扫视几遍后只看到低垂的头,李世民心里的恼怒更甚,他可一点都没料到今日的朝会会出现冷场的情景,怒意也在眼神中出现·继续在众臣身上扫视,最后眼睛落在了一个人身上,眼神中还闪现出异样的色彩。{。首。发}
在朝中品级已经不低的王易站在武将队列的比较靠前面,他隐隐地感觉到李世民眼光数次掠过他身上,也祈望李世民不要点他的名·他原本是这个案件的嫌疑犯,当然不好第一个站出来发表意见,依他现在这样比较敏感的身份,无论如何说,都会被人猜疑的。
不过最后李世民的眼神终于还是落在了他的身上,王易感受到了,无奈地抬起了头,略略地看了看盯着他的李世民·不待李世民点名·大步站了出来,作礼奏道:“陛下·臣有奏1太子为一已私利,派人刺杀先太子和顺阳王,导致先太子重伤,顺阳王身死,如此重罪自是要严责,只是…太子年幼,做事有欠考虑,又是被一些手下蛊惑才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决定,如今太子已经认罪,并一再忏悔,臣希望陛下念在太子与陛下乃父子骨肉之份上,给予从轻处罚
“陛下,臣附议长孙无忌马上站了出来,支持王易所说,“臣也希望陛下对太子能从轻处罚1太子是陛下亲生之子,太子犯事,陛下作为父亲,也有教诲失察之罪,臣等东宫属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臣觉得,陛下这个父亲需要分担一责任,臣等也要替太子负一份责,恳请陛下从轻处置太子,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对臣等东宫属官给予重责
长孙无忌站出来支持他所说,王易大大松了口气,不过长孙无忌所说话的内容还是让他吓了一跳,他的这位岳父,竟然如此大胆,把李世民也拉到此事中来,责李世民有教诲失察之罪,这可有点要不得的,不过在稍想了一下后,王易也明白过来长孙无忌为何会如此说。
长孙无忌的话后,尚书右仆射也李世马上站了出来,“陛下,臣附议1臣等东宫属官,对太子有失教诲,臣请陛下责罚,替太子担责
“陛下,臣反对刑部尚书张亮站了出来,直着身子抗辩道,“陛下,太子公然作乱,派人刺杀先太子和顺阳王,并嫁祸于吴王和王大将军,太子犯下了如此大的罪行,臣觉得应当严责,万不可宽恕,不然不足以平民愤
“陛下,臣附议中书令马周站了出来,“太子失德,还犯下重罪,如此脍行低劣,心狠毒辣之人,是不能成为未来大唐的皇帝的,臣奏请陛下,废除太子,并对其以重责,再另立其他有德有才之皇子为太子
马周的话有点石破天惊,没有人想到他会说的这么直白,连王易都吓了一跳,这位老兄也太心直口快了无万一惹恼了皇帝,那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要知道现在的李世民,心里窝着的火,可不是一般的大,正想找个人发泄呢j
马周话一说完,殿中又出现了一阵难堪的寂静,虽然说这是很多人想站出来说的,但大多的人都知道今日说这样的话,并不太适合,皇帝已经够伤心了,几个嫡子这般行为,几乎可以说,将皇帝的希望都断绝了,这般明言讲出来,不是往皇帝那受伤的心再刺一刀吗?
就在众臣战战兢兢之际,李世民却意外地从御座上站起了身,踱了两步,走到御阶前站定身子,看着殿下的诸下,眼中精光又现,“马爱卿说的不错,如此品行低劣,敢谋杀亲兄弟,并嫁祸于亲兄弟的人,是不能成为我大唐未来的皇帝的,我大唐未来的皇帝,一定是品性高洁,有才有德之人才有资格担任1太子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朕一定会给予其严责,以儆效尤,免得还有后人,为争取太子位,做出如此卑劣之事…”
李世民说着,走回到御座上,脸色又恢复了以往那般坚毅,大声地宣布道:“传朕诏令,罢李治太子之位,废为庶人,发配琼州…”
“陛下,不可李世民的命令还未宣布完,长孙无忌在所有人意外之中再次站了出来,打断了皇帝宣布命令的话,“太子失德,做出大逆之事,确实应该严惩,但陛下已经痛失顺阳王了,先太子又重伤在身,能否恢复回来都是个未知数,若陛下再令太子往琼州,那陛下身边,就没有…”
长孙无忌的话还未说完,就被李世民粗暴地打断了,“如此品性低劣,心性残暴之子,朕一辈子都不想见他了,朕不杀他,已经是对他格外开恩了1传朕诏令,将废太子李治发配琼州,永世不得回赦免回长安,若以后皇家子嗣,再因为争夺皇位出现兄弟相残的情况,杀无赦L太子失德,朕有不可饶恕的罪责,朕也会谢罪天下的
长孙无忌还想再站出来争辩,但却被李世民严厉的眼神逼了回去。
已经退回班列中的王易,对李世民转眼之间就恢复回来,做出这般决定,很是敬佩。
看来李世民虽然心伤,但伤心过后,也明白过来,不施以重责,是不能杜绝兄弟相残的情况出现的,李世民所领的玄武门兵变,起了一个很坏的作用,如果不通过他本人将那次兵变的影响消除,以后类似的事情还是会发生,今日有这样的宣布,还并不出人意外。
李世民宣布完决定,神情又有点颓然,但这份颓然马上就隐了,眼中精光再现,看着殿下神情各异的诸臣,大声问询道:“太子失德被废,我大唐不可无储君,朕还要问问诸位爱卿,立哪位皇子为太子最佳?”
朝堂上又出现了一片意料之内的寂静,众臣再次低下头,作沉思状,没人愿意站出来第一个发表意见。
若所提之人不被皇帝喜欢,或者最终没能立为太子,那提议之人以后新君上位后,会有何下场,很难想象,即使有人觉得应该理所当然立什么人,也不敢站出来讲1
李世民眼神又有点发冷了,眼睛扫过殿下诸臣的面,最后落在长孙无忌的身上,“长孙爱卿,你觉得立何位皇子为太子最为合适?”
长孙无忌一愣,迎着李世民的目光看了一会后,终于走出班列,在走出去时候,还略略看了一眼王易。
“陛下前些年曾说过诸皇子中有一位英果类似陛下,臣觉得应该立曾被陛下这般称赞的吴王为太子长孙无忌用从来没有过的异样语调说出了他的意见,说完后还长长地舒了口气。
“陛下,臣附议马周马上站出来,表示支持,“吴王这些年向陛下提请了许多利于朝政之计,才情不俗,在封地上这些年,从没做出任何失德之事,广受好评,臣也觉得,应立吴王为太子
“陛下,臣附议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也站了出来,支持立李恪为太子。
接着李世、李道宗、褚遂良等重臣也都站出来,支持立李恪为太子…
第一百十二章 多提醒你两句
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初二,李世民发布诏令,废太子李治为庶,流放琼州,李治手下的诸多谋士被杀或者被流放。
诏令中同时宣布,立吴王李恪为太子,入主东宫,吴王妃王氏为太子妃,并大赦天下。
随后朝廷再发诏令,对朝中的人事做了部分调动,任免了一部分官员:司空长孙无忌领检校中书令职,岑文本为中书令,马周和萧为侍中,房玄龄和李世领尚书左、右仆射,李道宗为吏部尚书,杨师道为礼部尚书,刘德威为刑部尚书,司农卿李纬转民部尚书,将作大匠阎立德升任工部尚书,王易为守兵部尚书并兼领新设立的军器监大匠职,崔仁师、许敬宗为中书侍郎,褚遂良、于志宁为黄门侍郎。
以检校中书令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为太子太傅,尚书右仆射李世为太子太保,守兵部尚书王易为太子詹事,侍中马周为太子宾客,黄门侍郎褚遂良、中书侍郎许敬宗为左庶子,中书侍郎崔仁师、吏部侍郎苏勖为右庶子,礼部侍郎高季辅为少詹事,并以检校右骁卫大将军王昂领太子左卫率,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领太子右卫率。
随着李治被人押送着从长安离开,前往流放地琼州,这出在朝中震动挺大,但在民间却并没有引起太多波澜的废立太子之“好戏”,落下了帷幕。
辞职后清静了几个月,又重新被复职起用,还领兵部尚书之重职的王易,也知道在这个节骨眼上不能打马虎眼,只能全力地去履行职责,以免出了什么差池,被李世民那个想找人出出气的皇帝责罚。
王易当初曾有过希望李恪这个才情不错的皇子当太子,并继李世民后任皇帝的想法,但如今李恪真的成了太子·并有可能成为大唐的第三任皇帝,王易却高兴不起来。
大唐几任太子都遭遇悲剧的命运,李建成、李承乾、李治都是如此,王易不知道等待他那个妹夫的会是什么,因为有妹妹王昙这个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人物在,王易已经不能以平常心去看待这次事件了·这是关系到他们身家性命的大事,万不能再重演前面几位太子的命运。
王易也知道,王昙如今成了太子妃,他和王昂这两个当哥哥的人,注定不会被任何人忽视。
王易不知道接下来历史会如何发展,李恪会不会遇到前几任太子一样的命运,他能做的是,低调行事,尽量不张扬·不被人诟病和攻击,在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时候他和家人及亲近的人能身免,他希望大唐朝中的局势能不再起大的波澜,平平稳稳地发展下去,直到李恪当皇帝·他的妹妹成为皇后,到了那个时候,他就可以抽身离开朝堂,过逍遥自在的日子去了。
朝中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后,长孙无忌和王易商量了许多次,王易也听了不少长孙无忌对他的忠告与劝诫,他也能理解长孙无忌在朝堂上站出来表态支持李恪当太子的无奈与失落。
站在另一个层面看问题,王易明白有长孙无忌这个极得李世民信任之人在·作为李世民及长孙无忌女婿的他·只要不做出谋逆的事,是不会被重责的·但如果因为一些原因李世民要交卸权力,想将皇位传给继任者,那他这样身份特殊的人,很可能会被暂时“清洗”或者其他方式的特别“关照”,当权者都不希望有另外的人掌控朝廷的大权,长孙无忌不可以,作了李恪挚友及诸多亲缘关系的他,更是不可以。
因为顾虑太多,王易也往已经年事很高,没有任何活动的李靖府上去,以这些事咨询他那位身体已经每况愈下的恩师。
身体情况已经完全不能与前几年比的李靖,看到王易来看望他,非常的高兴。
“晨阳,为师知道这几日,你会过府来,坐下说话吧
“多谢恩师王易依言在李靖身边坐了下来,直接说明了来意,“恩师,这段时间朝中起了这么大的风波,弟子想来问询一下恩师的意见,给弟子指点一下迷津1”
李靖没有一点的意外,呵呵笑了两声,抚着胡须道:“朝中起风雨,老夫这个早不管事的人都有耳闻,所幸如今终于平息,吴王被立为太子,或许这是大唐之最大幸事…”
“恩师为何这般说?”王易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靖乐呵呵地说道:“陛下所有的子嗣里面,各方面数吴王最类似陛下其心性也不一般,做事执著,就从他为了娶你的妹妹为妃,等了几年,还有,这些年在封地上,一再隐忍,但又不让自己沉没,时不时献上一些朝政之策上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心性远非李承乾、李泰、李治几位陛下嫡子可比,想必作为昔日吴王如今太子的挚友,你比为师更了解他的品性才学
“恩师,恪王爷他虽然各方面都出色,但到底不是陛下的嫡子,如今皇后依然能生育,万一过几年再有子嗣那会不会又起什么风波?”王易最担心的是这个,长孙皇后还不到五十岁,还是可以生育的年龄,万一不小心又生下一个儿子,那会不会再起太子的废立之争呢?
李靖摇摇头,“你放心,陛下定不会让这种事情出现的1太子数立数废,让大唐的朝政出现了不稳,你也看到了陛下在李治这位废太子出事后,做出的对策,东宫属官都是朝中重量级的大臣,还有,此次事件后,陛下严令,若以后皇子间再有为储君位出现纷争,定严惩不怠,并以条文的形式警示后代,虽然说这不能杜绝以后再有皇子间为夺皇位而出现纷争,但至少表明了陛下一个态度,那就是在他任时候,不可能再允许出现为储君位出现纷争的事1还有,你的另一位岳父长孙无忌第一个出来提议让吴王当太子,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也认可了李恪这位庶子任太子,所以现任太子,只要不犯什么事·太子位不会被危及的,即使皇后再生几子也一样…”
“恩师如此说,弟子明白了,也放心了王易松了口气,李靖这位对他敬若天人的前辈如此说,他的担心当然消除了很多。
“不过···晨阳啊·为师还是有几句话要送给你李靖神情变得严肃了。
“恩师有什么吩咐尽管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李靖脸上现出与年龄不太相称的犀利,盯着王易,“晨阳,你如今的身份与你的岳父长孙无忌没什么区别,你的妹妹是太子妃,以后的皇后,而你与太子又是多年的挚交,太子一向敬畏你·你对太子的影响非同小可,再加上这些年你为大唐做出的贡献,得陛下异常宠信,又身居高位,是朝炙手可热的人物·在朝中的影响力会非常巨大,从今以后,想巴结你的人会数不胜数。
为师希望,你洁身自好,不要贪恋权势与钱财,也不要陷入什么纷争进去,许多事能置身度外最后,不要遭到陛下的猜忌·也不让以后的皇帝畏惧·这一点,你学学你的岳父长孙无忌
王易长身而起·对李靖恭敬地行了一礼,“恩师的教诲,弟子一定谨记在心,恩师的为官之道是弟子最为敬佩的,弟子以后一定会如恩师一样,知进退,也会与岳父一样,不专权。
“唔李靖抚着胡须,脸上又有了笑意,“为师知道,你明这个理,只是为师已经年事已高,恐怕在世时间无多,不能再对你教诲什么了,所在今日趁机会,也多提醒你两句
“恩师身体康健着,一定…”
王易的还未说完,就被李靖打断了,“人终有个生老病死,为师的身体情况自己知道,为师的一些话,希望你能记住:如今太子新立,虽然陛下令诸多重臣辅佐,但太子到底是庶子,肯定有不少的大臣不服,此时的陛下最想做的,就是稳固太子的地位,加强太子在朝中的影响力,免得再出现咕L事,因此会更重用如你及你大哥这般与太子关系密切,又有才学之人,那些反对太子之人会打压,但这样的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为免太子以后被你们这样的重臣控制,威胁大唐的江山,待太子地位稳固后,一定会想办法打击你们的,为师的意思,那就是这两年,你要尽力帮助太子,待太子的地位稳固下来后,要想办法离太子远一点,不要贪恋手中的权力,你可明白?”
这话让王易再次震撼,也再起身,对李靖行了一大礼,“恩师所讲,都是别人不会说的警言,弟子一定牢记在心,不敢有丝毫的忘记,弟子知道怎么做了
“你明白就好,为师也不多说了李靖说着站起了身,从内室捧出一叠厚厚的书稿,放在王易面前,“晨阳,这是为师这些年所写的兵法总结,是为师一生心血所在,希望这些兵法体会不因为师的离去而湮灭,如今定方在安东主事,短时间没有机会回来,为师把这些书稿都交给你,希望你能将他们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李靖的话让王易很是感动,却也从中体会到一种让人酸楚、伤心的味道,眼圈有点发热,但强自忍住,笑着对李靖说道:“恩师吩咐,弟子不敢不从,只是弟子鲁钝,怕不能完全领会恩师所著兵法中的精髓,有违您的所托…”
李靖呵呵笑了两声,“晨阳,为师知道你依你的才学,领会其中意思不难,为师将这些兵法总结交给你,没有一点不放心,以后你可以找一个天资聪慧之人教之…”
“是,弟子谨记恩师的吩咐,一定会将恩师所著之兵法,传给有将才之人,将恩师的卫公兵法传承光大…”
第一百十三章 马蹄踏处,即为我大唐国土
“贤婿,朕已经好些日子没和你好好聊事了,今日闲着,我们坐下好好聊一阵!”
“是,陛下!臣也有许多话,想和陛下说!”王易看了两眼神情显得挺憔悴,但说话语调与平时无异的李世民,依言在一边坐了下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