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满江红之崛起-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攻儿玉源太郎苦笑着,中国军队每一个步兵班都有一挺机枪,一个连有三架重机枪,每一个营还有一个装备着5架马克沁的机枪连,而且在空中,他们还有飞机进行侦察,在这种情况下,对进攻的一方而言,根本就是噩梦。
“那,”
打断儿玉源太郎的话,山县有朋点点头说道。
“如此就足够了,我们只需要守住朝鲜,一但海军击败了中国海军,一切就已经成为定局,要记住,中国的首都、中国的经济、工业中心都在长江”
山县有朋话话儿玉苦笑一下,把头转向海相。
“山本元帅,海军有可能会去进攻吴淞要塞吗?”
儿玉源太郎的一句话,让山本权兵卫沉默了下来,进攻要塞?开什么玩笑,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都不会从正面去进攻设施良好的要塞
“总之,我并不认为,我们能赢或者说获得像对露战争一样的全胜”
“那么,儿玉参谋长,您是反对这场战争吗?是在建议停战吗?”
桂太郎反问一句,接着语气不无沉重的说道。
“如果是那样的话,帝国就不得不去面对一个事实,就是在未来几年内,我们必须要……”
摇着头,儿玉源太郎却开口说道。
“我知道,在经济上、在财力上,每一天,中国人都在把我们甩在身后,经济上、财力上的支持,将会使中国军队在未来两三年内,就超过日本,此消彼涨之下,很快,我们就不是中国的对手,就像对露战争一样,如果推迟到今年宣战的话,西伯利亚铁路会源源不断的把露国军队送到满洲,而且露国海军同样会更强大,时间,时间从来不站在日本的一边”
长叹一声,儿玉源太郎不无痛苦的闭上眼睛,理智告诉他,现在绝不应该和中国开战,但是现实却又告诉他,如果现在不开战的话,未来连胜利的机会都没有了。
战争本就是赌博,可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中,日本却要接连以国运去赌上两次……
第171章 利益
第171章 利益(求月票!求定阅!)
大洋彼岸,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
虽是一大清早,可是在华盛顿的街头,却偶尔有三五成群人站在路边,他们大都是围着手拿报纸的人,在一旁看着报纸上惊人的新闻报道。
“日本帝国向中华帝国宣战”
“亚洲两大帝国再次冲撞”
“东乡元帅之泪:靖远舰用胜利证世人证明其威力”
“两大帝国再次碰撞:美国当何去何从”
“帝国的觉醒:战争”
“东乡元帅:日本帝国联合舰队能够夺取未来海战胜利”
“海军大臣叶:胜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与中国、日本报纸头版不同,在美国,美国的报纸用尽各种极其吸引视线的字词充做标题,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日本和中国之间突然爆发的战争,着实让美国的媒体人兴奋了一把,尤其是南海海战的结果,更是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
在此之前,美国的媒体人和民众无不认为,尽管中国的镇洋舰队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致远舰,但是日本的联合舰队却拥有第一流的军官、水兵,以及自纳尔逊之后最伟大的海军将领,他们相信在东乡元帅的率领下,一但两国开战,战局无非就是第二次日本海大海战的重演。
可是突然南海海战的消息传来之后,所有人都被惊呆了,2:7,中国海军绝对劣势,可海战结果的1:4,中国海军大胜这样的结果超出所有人的意料。
十年前,当北洋海军战败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之后。面对当时西方以为占有优势的北洋海军的战败,西方舆论一致赞扬日本海军“训练有素,打得非常好,很勇敢”,同样的也有外国评论认为中国海军一无是处。尽管有许多海军军官认为“北洋之败,绝非北洋之过,而为技术之差、陆军之败”,但观念一成却是很难再扭转过来的。
而这一次海战结果却震惊了整个世界,一方,两艘军舰,一方7艘军舰,一方为训练舰队新补充舰员,一方为久战精英,如果在战争之前消息传来,或许,全世界都会认为中国海军大败,可是最终结果却是所有人都认为必胜的一方大败,着实出乎了人们的意料,同样也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海军于世人面前的形象。
“如您今眼所见,您亦会明白,海上之勇者无过北洋者……”
十年前,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和他的生命奉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那位美国海军军官曾经的公开演讲和著作再一次被人提起,甚至于同样提到了被马汉所提起,却为各国所忽视的被不公歪曲的舰队,同样被人想起。
一夜之间,中国海军用一场海战,扭转了被不公歪曲的历史,同样的也用一场海战,震惊了世界。
“中国人”
保罗?莫顿,这在一个月前曾信誓旦旦的宣称“中国海军,连一个回合都支撑不了,就会降旗投降”的美国海军部长,这会神情中依然带着不可思意、不可置信之色。
“实在是超乎了我们的意料”
意料之外,保罗?莫顿再一次看着手中的电报,这份电报是美国驻华海军武官处从中国发来的,而且同时还有一份电报是美国驻日本海军武官处发来的电报。
两份电报均证实了南海海战的结果,除去中国人的通报中提到日本海军卑鄙无耻的偷袭,而日本以相同的字句加以回击。
而这时正看着日本人发出声明的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却扬了扬手中的电报。
“偷袭,如果中国人拿一艘正在试航中的战列巡洋舰和一艘防护巡洋舰去偷袭日本人的南遣舰队的话,未免他们也太过自信了”
“偷袭?”
西奥多?罗斯福突然大笑了起来。
“一次次的战争早已经证明,日本黄猴子本性就好偷袭,这早已经成为他们的本性,不过正像保罗说的那样,结果,实在是太过于惊人了”
西奥多?罗斯福又仔细的看了一眼电报,看着那电报上的内容,在刚接到消息的时候,他甚至都以为是不是电报发错了,会不会是中国人损失了四艘,日本损失了一艘,可最终在反复合确认数次之后,他却不是不承认一个事实,中国人的表现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的确,对于日本这么一个小国而言,他们必须要依靠偷袭以确定战前的优势,11年前的日清战争如此,去年的日俄战争同样也是如此”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不无赞同的点头说道,接着他又指着手中的电报说道。
“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一点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是会发展成全面战争,还是双方就此停战”
“我并不觉得日本人会停战”
相对了解日本人的保罗?莫顿接腔说道。
“表面上,我们都认为,中日两国间的战争是因为中国为确保中立展开的武装行动,迫使难以同时同两国作战的日本接受他们的敲诈,从满洲撤军,甚至归还中国台湾,的确,对于日本而言,这是无法接受的,这亦是伊藤博文遇刺的根本原因,但是”
话声稍顿,在总统的眼光投向自己的时候,他又继续说道。
“事实上绝非如此日本之所以选择于现在向中国宣战,实际上其国家未来发展的要求,在经济上,日本尚不足中国的四分之一,而在中国光复之后,随着新政府对工商业的鼓励以及税收制度的改革,使得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数倍于日本,充足的资金,使得中国可以很轻易的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其中包括他们最为薄弱的海上力量,而这种竞赛却是相对贫弱的日本所无法承受,假如中国每建造1艘军舰,日本即对应建造一艘,那么不出三年,日本海军不仅会被远远的甩在中国之后,同时,日本政府亦会宣布破产而,最重要一点是,中国绝不会放过日本,要知道十年前的日清战争,可是给了中国人一个刻骨铭心的耳光,而为了挽回脸面,或者说,挽回在亚洲的形象,中国势必会在合适的时候向日本宣战,所以对于日本而言,在中国未来准备好战争之前,利用暂时的优势打断其发展势头,则是最好的选择”
“的确”
国务卿伊莱休?鲁特点头赞同道。
“自中国光复之后,其以政府为主主导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从中国光复至今截止至今年10月,中国政府于工业直接投资便超过7。5亿元,向民间提供工商业贷款超过11。5亿元,民间工商业投资超过23。75亿元,这相当于,日本过去的二十年间的工业投资总和,中国的实力每一天都在增长,而反观日本,他们却被旷日持久的日俄战争耗尽了最后一块钱,而且,这场战争对日本而言,又是得不偿失,他们失去了在华的全部特权,甚至失去了大部分的中国市场,对于日本产业而言,这是致命的,此消彼涨之间,中日两国间的未来其实已经决定”
因关注日俄战争的原因,伊莱休?鲁特同样对那个在日俄战争间隔间,借用各国为维持满洲平衡而无法干涉的时机光复的中华帝国加以关注,在他看来,中国似乎一夜之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不仅仅只是民族解放上,更多的是思维上。
“而且,相比于日本人在工业上的谨慎,中国人更愿意冒险偿试,他们采购的机械全部是独立电机机械,引进的专利亦是新兴专利,比如德国工程技术人员刚刚研制成功的碳化钨刀具,甚至还在试验期间,就被其引进,而他们和日本人相同之处亦是“复制、改进、创新”的政策下继续了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工厂经常会为测试和分解买入两个相同型号的外国产品,随后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进。这样子的作法使得其逐渐可以在国内进行组装,直到最后可以完全国产,但是和日本人的缓慢不同,中国人更愿意花费高昂的代价,在进口的同时,果断引进专利,对其加以复制,同时大量雇佣国外技术人员,从而在国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国产化,与此同时,亦进行相应的改进,从而……”
“那是因为中国人有更多的资金可以去冒险,驻华大使馆曾发来一份电报,他们可以先交100元的学费,即便是改进失败了,但是得到却是失败的经验,而失败的经验同样磨练他们的技术人员相比其它国家在采用新技术时的谨慎,中国对新技术的采用,可以称之为“大胆”甚至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他们在设计致远舰时,毫无顾忌的采用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最近几年甚至几个月中刚被研发出的新技术,即便是其可能发生故障,亦在所不惜”
保罗?莫顿的话没说完,伊莱休?鲁特便打断他的话。
“因为,中国人相信,技术上的首先采用,可以保证其在短期内获得一定优势,而短期内的技术优势又可以弥补他们基础劣势,当其它国家采用这一技术之后,而中国却因首先掌握从而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学习,相对于整个国家从中获得的技术进步,为不成熟的技术使用而交出的学费却是可以接受的”
话至此处,伊莱休?鲁特又不无感慨说道。
“可惜,这一点是其它国家不愿意,也不可能去学习的,我们的企业主不愿意为不成熟的技术去浪费投资,而有这个意愿的国家,却又迫于财力不能去这么做,只有中国,他们宁可压缩其它方面的开支,亦要果断引进尽可能多的新技术,而这些技术,甚至有很多,在原发明国,亦未被采用,至少是广泛采用。”
伊莱休?鲁特的感慨让罗斯福和保罗?莫顿深以为然的点点头,中国人的致远舰采用了英国与美国最新型的蒸气轮机,而且取得了成功,可即便是面对中国海军的成功,美国海军造舰处依然在“蒸汽轮机”的可靠性以及其它种种问题,同样的事情亦也发生在英国,新技术采用的保守,使得现在很多国家都已经在新技术应用上落后于中国。
“好了,先生们,现在我们并不是讨论我们和中国方面有什么……”
话至嘴边时,罗斯福连忙把话收了回来,差距?美国可能会和中国有差距吗?差距最大的恐怕还是中国必须要依靠向美国、德国、英国派出留学生去学习工业、科技等等几乎所有行业的知识,才能建立起一个现代国家,他们的确是可以比其它国家首先采用某种技术,但这却无法弥补他们要基础上的落后。
“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以及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应该持有的立场。”
“我不禁觉得,如果我们立刻利用这个事件,能给我们在远东提供一个大好时机。”
保罗?莫顿随后又对罗斯福说道,
“这是我们摆脱日本对远东威胁到美国利益的最佳时机,如果日本海军遭受重创的话,在中国人的钳制下,至少在很长时间内,日本都不可能威胁到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所以让中国和日本就那样去互相削弱吧,他们的战争,最少能把美国从目前的危险中解救出来。不过我们需要考虑到的是,如果中国人获得全面胜利的话,那么他们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呢?”
“不可能”
塔夫脱几乎是疾声喊出这句话,或许是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他转脸看着总统说道。
“总统先生,中国人,他们永远也无法成为日本,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大陆国家,充足的资源和国土,使得他们根本不可能选择冒险的对外扩张,而且,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血液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扩张的细胞,更何况对于中国而言,他们严重的、不得不解决的国内问题,本身即限制了他们对外扩张的可能,看似他们可以很快拥有强大的工业、军队,但是自身基础的欠缺、国内保守力量、精英知识的落伍,无不牵拌着这个国家的发展。”
塔夫脱的解释使得罗斯福深以为然的点下头,可他并未发展自己的意见,而是听着塔夫脱接下来的解释。
“现在的中国,全世界都愿意卖给他们任何先进的技术,可并不等于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超越欧美各国,基础上的落后,使得他们的一切都等同于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至少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这个国家都不可能对美国产生实质性的威胁,而日本却不同,他们早在四十年前,即已经着手解决国内问题,而日本表现出扩张欲望,恰是在其国内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大量向他国派出留学,改变国内知识精英的构成,引进外国技术、建立现代的负责任之政府,强制的义务教育,假如没有这一切作为支持,日本有可能走向扩张吗?”
一声反问之后,发表了长篇大论的塔脱夫这时才冷静下来,当他在发现总统似乎在沉思的时候于是便进一步说道。
“或许,日本会在这一场战争中失败,但是,即便是失败了的日本,在未来十几年内的威胁都远远超过中国,通过四十年的发展,日本已经拥有大量的技术人员,他们或是一流的军事国家,二流的国家基础,三流的工业国家,可即便如此,日本在未来十几年前所展现的力量,仍然远远超过中国,中国没有自己的教授和真正的大学,而这一切,日本早已拥有,战败,只是军事上的战败,但并不是国家发展基础的战败”
接着塔脱夫更是进一步强调道。
“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对美国而言,只会产生好处,一个被削弱的日本,一个在未来三十年内无法威胁到美国利益的中国,而最为重要的却是”
塔脱夫把声音一扬,表情中露出些许自得。
“在远东,从此中国和日本将会成为无法媾解的仇敌。”
“那么你的意见是……”
沉默片刻之后,罗斯福用征询的语气问道。
“假如,日本获胜,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出面干涉,防止中国被进一步削弱,从而保持远东的平衡,但干涉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支持日本一些条件,从而确保中国对日本的仇视,而如果中国获得胜利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支持中国对日本的极尽压榨”
两种完全不同的对待,反而让罗斯福等人感觉有些诧异,他们望着塔脱夫时,无不是用着尽是疑惑的眼神。
“日本人已经压榨中国两次,再压榨中国一次,只是加深仇恨,而日本呢?日本从来都是与强者为友,如果不能让中国极尽所能压榨日本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在远东面对一个“中日联盟”,到那时,美国在远东的威胁会远甚于今天,所以只有中国对日本的极尽压榨,才可能迫使日本对中国人不会因极强而接近,反而会生出仇恨,对于美国而言,我们需要的是仅仅只是仇恨唯有如此,才能维持,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不至受损”
第173章 选择
第173章 选择(求月票!求定阅!)
清晨,等待从下关车站驶出经轮渡“驶离”南京的一节车厢里,只有半车旅客。其中有商人、随从、工匠、工人、店员、妇女、工人的妻子,其中还有两名军人,任何一列三等车厢中,都可以说是鱼龙混杂的地方,在这里,什么样的人,不是通过服装可以区别的。
作为情报局的一名特工,几乎是一上车,金南林便开始打量着车厢内的乘客,半车厢的乘客中,只有两个人吸引了他的注意,其中一个年轻,另一个上了年纪,他们身上穿着整齐的新制服装,看起来衣冠楚楚,而那个年青人甚至还带着帝国理工大学的校徽,如果是旁人或许认为他是理工大学的学生,可是他脚上的皮鞋边缘的泥迹却出卖了他,以金南林对那所学校里仅的几百名学生的了解,在这个没下雨的时候,他们绝不会让鞋上出现泥迹。
另外还有一个脸色严峻的中年人,穿着一身西装,看起来有点像是政府企业的高级雇员,从外表上看起来,他似乎和其它人没有任何区别,可是,金南林却注意到他偶尔会和那个年青人有神情交流。
此时车厢内这些人都已找到了座位,怡然自得地坐着,有的在嗑瓜子,有的在吸烟,有的兴致勃勃地同邻座闲聊。
观察着他们两人的金南林,又注意到,他们两人总会不时的把视线投向行李架上的一个黄色牛皮行李箱,似乎箱子里装着什么。
“观察,最优秀的特工亦会在细节上出卖自己”
观察那两人十几分钟后,金南林越发肯定,这两个人恐怕有点问题,再观察一下他们两人坐着的位置,两人都是依窗而坐,而依靠的车窗全开,这么冷的天,需要开窗户吗?
站起身,左手将大衣挂在手臂上,右手提着公文包的金南林离开的车厢,在另一节车厢,他看到了乘警,于是便朝乘警走了过去。
“你好”
乘警刚一转身,金南林便展示了自己的证件,是帝国情报局的证件。
“有什么事吗?长官”
看清楚那个证件后,乘警的神态极为恭敬。
“7号车厢,35号位、57号位的两个人,可能有些问题,你们应该查一下票”
半个多小时后,已经从三等车厢转到了单独小卧铺包厢内的金南林,却凭着灯,看着车窗外的长江,半个小时前,乘警利用查票的作理由,逮捕了那两个人,在牛皮箱内翻出了三十公斤炸药,
“这些人那,太大意了”
想到那炸药可能是用来炸沉这艘火车轮渡,要是那样的话,长江航运在未来一个月内可能会有碰到麻烦,而同样的南北铁路交通也会因为轮渡被炸沉,而影响到运输,在战争时期,这些人竟然会这么大意。
幸好,自己发现了他们。
想到列车长为了感谢自己,特意将这间铁路公司备留的卧铺包厢留给自己,金南林便是一笑,若不是如此,怕自己要一路坐着三等车厢到东北。
“请观察一下这个人,也许要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回到朝鲜,那里几乎没有人认识他,他认识的人也很少。在那里好好调教一下他,让他熟悉那个国家,熟悉那里的人。这对于你们两个都有好处。”
摇摇晃晃的火车上,翻看着手中的资料,金南林的脑海中浮现出离开南京时,局长对自己的那番叮嘱。
打量着照片上穿着一身中尉军官制服的年青人,这个人看起来和普通的近卫陆军军官并没有多少区别,如果无视他的国籍的话。
“李存新,26岁,出身平壤李氏……”
接下来,资料中详细列举了平壤李氏的由来,明末清初,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于平壤一带定居,由此产生了平壤李氏,而这个李氏在随后的两百多年中,尤其是十几年前,朝鲜国内涌现的亲清派与独立派不同,他们从始至终一直保持着中立,直到甲午之后,方才因避难来到京城。
而现在这个人却被情报局在众多的候选人中选中了,这次自己前往东北就是为了对他进行观察。
“在辽宁有近卫军在中立战役期间,根据参谋总部的指示建立的一个朝鲜步兵团。该团下辖部队主要是两个营,营以上军官都是近卫军派出的军官,而在连排级单位大都是近卫军选择的朝鲜人,现在根据未来进一步形势的发展,我们应当去那里并了解这个团。在那里进行训练。你这次去就是……全方位地检查一下朝鲜第一步兵营新任营长李存新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干什么。”
翻看着手中关于李存新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近卫军参谋总部情报局转交的,可以想象或许从李存新刚一加入近卫军,情报部门就已经掌握了他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密切的关注。
为什么这么关注他?
难道说仅仅只是因为他恰好是朝鲜步兵团的一位营长?根据这上面的资料,他这个营长不过是两个月前刚获得晋升,为什么会建立朝鲜步兵团,为什么又需要他,这一切局长都没有解释。不过从局长的交待中,可以可以获知,这个朝鲜步兵团和李存新都很有价值。
利用的价值
“怎么样?有什么建议吗?”
初来丹东的程逸远看着正在为士兵训话的李存新,问道身旁的朝鲜步兵团参谋长,金南林,按照军部的指示,他是一个可靠的人,他甚至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带有方言口音的朝鲜语,仅只是如此,就可以让所有人相信一个事实,他是一个朝鲜人,不过这个朝鲜人却是可以相信的。
而自己来这里只是负责训练他们进行非正规作战,实际上就是把自己过去剿灭的一些土匪的经验传授给他们,近卫军从未考虑过把这支朝鲜军变成一支具有强大进攻能力的部队,对于近卫军而言,或许将他们建成保安部队则是最好的选择,就像这一个步兵团,仅仅只拥有几门迫击炮和几架机枪。
“建议?唯一的建议就是……”
金南林随之一笑,用下巴点了点那位竭尽全力向自己展示他是一位要求严格、认真,而且同时又得到官兵们享有尊敬及爱戴的人的李存亲。
“没有任何建议,没有你这个顾问的指示,他不会做任何事情,所以,在这里,实际上你是才是朝鲜团的团长,至于他……”
沉默片刻,金南林又继续说道。
“当然,你要维持他的一些权威,同时,也要让那些中底级军官明白,在这个团里,你和他享有同样的权威,我想这一点,各连排的顾问是可以帮助你的”
在说话的时候,金南林在心底笑了一下,现在情报局正在采取积极的步骤,以便在朝鲜树立起李存新的个人形象:前帝国皇家近卫陆军少校,现在的朝鲜步兵团团长,不甘于日本统治的朝鲜人,总之,很快,这个人就会在朝鲜半岛拥有一定的名声。
过去自己不明白,为什么会选择他,而现在呢?金南林却知道为什么参谋部会选择这个人,恐怕只是因为这个人非常驯服,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骨子里觉得自己就是中国人,而且反对朝鲜的独立,这样的一个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对中国是,对朝鲜也是。
“金参谋长,你觉得我们会进入朝鲜吗?”
犹豫着,初来乍到的程逸远问道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说在来此之前,他曾渴望着上战场,而现在他却后悔了,带着这么一群装备着旧杂改膛武器的朝鲜军上战场,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这个,要看南京的决定了”
“陛下,过去的两个星期中,情报局设于朝鲜的情报站,在朝鲜各地一共制造了175起暗杀事件,同时使用迫击炮袭击六十二次日军军营,现在整个朝鲜半岛,都已经知道朝鲜军和他的领导者李存新的名字,我们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
恭坐在陛下面前的张靖,在提起这些时,唇角禁不住扬起一丝嘲讽之色,什么朝鲜军大举进攻,什么朝鲜军将为朝鲜的自由而战,都是假的,甚至就连那支朝鲜军也是假的,所有的一切,不过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而已。
“很好,这事件一定要操作好,不能有任何失误”
点点头,陈默然满意的笑笑。
这件事如果操作好的话,可以解决那个一直困扰着自己的难题,朝鲜,任何一个看过几十年后朝鲜和韩国所为的中国人都不会对这个国家产生什么好感,即然没有好感,那么根本就没有必要花费十几亿再流上几万人的血,让这个地方保持独立。
“陛下,为什么我们不选择朝鲜王室?”
与朝鲜王室勉强有旧的袁世凯轻声问了一句。
看一眼袁世凯,陈默然在心底一笑,过去的几个月中,他可是没少拿朝鲜皇室的银子,不过按照他一惯的作风,他拿了银子还不一定办事
见袁世凯似乎还有些不太明白,张之洞一笑之后,便开口解释道。
“慰亭,现在十年前满清即然已经同意朝鲜独立,现在若是断然取消他们的独立只怕会适得其反,朝鲜,小国寡民,国虽小,但自尊心极强,若是冒然吞并,只恐引起后患……”
吞并
张之洞吐出的这个词只让袁世凯眼皮一跳,当年自己正是崛起于朝鲜,当在日本人的压力之下,虚弱的满清政府不得不让日本分享了朝鲜宗主国的地位而自己奉命回国后,曾愤然向管辖朝鲜事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建议趁列强势力尚未严重干涉朝鲜之际,“我政府应立即彻底收拾朝鲜,建为一个行省。”
但惟一了解国情和世情的李中堂正遭一般昏庸的朝臣的忌恨呢,哪能再把属下一个小官儿的大胆倡言转奏朝廷?可也正因如此,自己才得李鸿章的赏识,甚至曾为自己下了十六字评语:“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
也正是在李中堂的荐举下,袁世凯再回高丽人那儿当了中国最高驻守官——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 在二次赴朝之后,便大权独揽,做了实际的“监国”,颐指气使,纵横捭阖,致使三韩慑服,日、俄、英、美、法五大列强无不瞠目结舌。
到后来,在自己离开朝鲜之后,甲午战起,日军占领汉城,随后,在日军和开化党人的胁迫下朝鲜国王李熙发表声明:“自兹脱离中国,独立自主……”
此时张之洞的这番“吞并”之言,只让袁世凯想起曾经年少之时,朝鲜,可不正是自己从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自己在那里耗了偌长的时光,曾几何时,自己曾想过一但吞并朝鲜,便可出任朝鲜第一任巡抚,由此可为封疆大吏,从而挤身庙堂之上,而今天,在自己向李中堂提出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