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沃轩辕-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捷报,捷报!定南伯大捷!”

还没有来得及更多的说话,就听后面迭声大喊,三匹快马飞奔而来,马上骑士冲到朱斌和景平帝面前,就在马上,大声呼道:

“捷报!定南伯急报,巴蜀大捷!”

朱斌接了过来,不敢先看,交给了景平帝。景平帝打开匆匆看了几眼,脸上露出喜色,将战报重新交还给了朱斌,轻声道:“叔父,你和他们说吧!”

朱斌略略浏览一番,脸上也是抑制不住狂喜,他尽量定了定神,慢慢地说道:

“景平元年九月,定南伯追剿李定国残部,屡战屡胜,此后决战于鬼磨峡,大胜,贼李定国仅只八骑突围!”

所有的人一下都怔在了那里,似乎还没有从这巨大的喜讯中反应过来!

忽然就听朱斌厉声吼道:

“李定国平了!巴蜀之地平了!贼寇平了!我大明的江山太平了!从此后,大明江山,再无贼寇!”

“万岁!万岁!万岁!”

一瞬间,官员们沸腾了,百姓们沸腾了,整个京师都沸腾了!

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了京师,朱斌悄悄把身子向后缩了缩,让景平帝在自己的身前,接受所有臣民们最热烈的欢呼……

景平帝却兴奋的一张小脸都红了,他忽然小手一挥,臣民们这才安静下来,只听景平帝说道:

“武英王之功,可昭日月。大明中兴,皆武英王一人之功劳。朕以武英王留驻京师,辅佐朝政。江南之地永为武英王封地。以次子世袭……”

大臣们百姓们都怔在了那里,从来都是长子世袭,怎么现在弄成次子了?

就听景平帝兴奋地道:“朕封武英王长子朱顺煜为郑王,山东全省皆为郑王封地。朱顺煜十六岁前,封地由武英王暂理!”

这一来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一门两王?而且一给就是一个省,江南与山东连成一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等于把大明的半壁江山,全都给了武英王一家!

这就连朱斌也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这孩子虽然对自己便如同父亲一般依恋,可这样的封法也实在是……

史可法赶紧低声说道:“陛下待武英王厚,武英王功昭日月,这些臣都知道,可这件事,这事还请陛下三思,或者和大臣们商量一下……”

“朕还没有说完呢。”正在兴头上的景平帝不耐烦地说道:“再赐武英王全套天子仪仗。入宫不必下马,上朝不必解剑。武英王一脉,九代之内,任何大罪皆免。包括,十恶大罪!”

“陛下,不可啊!”这下朱斌也再忍耐不住了,再让这孩子这么赏下去,只怕他兴头上来,连皇帝都让给了自己也未必:“陛下,你这么封,想过天下人会怎么说臣吗?”

“有敢胡乱议论武英王的,杀!”景平帝哪管这些,兴致勃勃地说道。

“陛下圣明!陛下圣明!”

那些江南军的将士们可不管这些,一个个直着嗓子嚷道。景平帝是大明江山的皇帝,可江南军的将士却把朱斌看成自己的君主。景平帝赏赐一出,江南军顿时欢声雷动。

“看到我大明将士的心声没有。”景平帝小脸通红:“朕是天子,金口玉言,说出来的话焉有收回去的道理,武英王接旨吧!”

“朱斌仪仗这条,朱斌死不敢领圣命。”朱斌无奈地道。

岳谨元上前轻声道:“陛下,这点请不必难为王爷了。若是王爷用了天子仪仗,百姓们倒没有什么的,可那些士子们的口水都会把王爷淹没……”

景平帝歪着小脑袋想了会,这才不甘心地说道:“好吧,那这一条去掉,可其它的,武英王不许再推辞了!”

朱斌苦笑着应了下来,景平帝他是和自己亲热才如此,可有些读书人就未必会这么想了,只怕用不了多少时候,胁迫圣上,大奸臣乱政等等的流言就又会出来了……

那景平帝忽然又对朱斌的战马产生了好奇:“叔父,骑着这马一定很威风吧?”

“请陛下上马,臣为陛下牵缰。”朱斌赶紧说道。

景平帝也不客气,在内监的帮助下上了战马,朱斌在前为他牵着缰绳,那小皇帝左顾右盼,接着臣民欢呼,百胜名将又为他牵马,这一刻,倒颇有点马上天子的风采!

第308章 扩军

从朱斌率部一路进剿蜀地开始,京师的一切事物,在史可法、岳谨元和黎风等人的悉心治理下,井井有条,但由于闯贼祸乱,大批官员要么被殉国,要么因事贼而被罢免,因此各部都出现了大量的官员空缺!

朱斌回到京师后第一件事,便是急调以孔浙扬、张云乐等人为首要的大量江南官员到京赴任,这批官员被称为“江南系”。但是朱斌深知,仅靠手头现有的官员,要实现振兴大明经济、政治、军事,显然是不够的。

其后,礼部尚书张溥提议开科取士。虽然朱斌对这种以八股文为朝廷招纳贤才的做法不以为然,但目前的状况,最重要的是安定人心,而不是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因此,朱斌答应了张溥的要求,定于次年二月正式开科。

那位被从蜀地带回来的卢英,朱斌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为他调派了大批人手,去制作他那些曾经说过的东西。而卢英的意外发现,却也同样使朱斌对“招贤令”产生了极大的信心,很快,新的“招贤令”在大明各地公布。

在一切紧锣密鼓进行的时候,朱斌重新将目光放到了对满清的安排上。做为硕托举荐,由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亲自任命的特使何墨,来到京师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的任务,就是请求大明放出被俘的英亲王阿济格,以及汉将智顺王尚可喜、续顺公沈志祥等人。

何墨一到京师,便广撒金银,结交权贵。可惜这大明的朝廷,已经不是过去的大明朝廷了,现在若无武英王点头,又有谁敢放人?

“这是愿意接收我财物,并答应帮忙者的名单,共计三十三人。”武英王府中,何墨将一份名单放到了朱斌面前,平静地说道:“另外,还有六十余名官员,不愿接受财物,我也一起都记录在了上面。”

“黎风,按照名单上写的,私受鞑子财物者,全部罢官,不受财物者,赏。”朱斌稍稍看了一眼名单,对黎风吩咐道。接着他又把目光转向了何墨:

“这些年,你辛苦了。”

何墨淡淡地说道:“为我大明朝廷做事,没甚么辛苦不辛苦的。”

“咱们在战场上的胜利,除了靠着将士们的浴血拼杀,还得靠你们这些人啊。”朱斌微微叹息了一声:“只是,你家人都已去了盛京,千万要谨慎小心。万一出了什么事情……”

何墨从容地一笑:“请武英王不必操心,何墨自接受任务以来,不要说自己的生死,家人的生死也从未放在心上。他们既身为何墨家人,便应该做好了一切准备。”

黎风有些不忍心地摇了摇头,这些黄溪一手培养出来的人,一个个便如同黄溪本人一般,坚忍、不屈,甚至残酷。他们漠视自己的生命,也同样漠视家人的生命。在他们的眼里,永远都只有一样事情的存在,那就是他们身上所肩负的任务。

“好了,这些事情先不说了。”朱斌让何墨坐了下来:“释放阿济格等人的事我会去安排的,顺便也把尚可喜和沈志祥放了。嘿嘿,当日这两人擒拿阿济格,以求活命,阿济格对这二人恨之入骨,现在随阿济格一同回去,我倒真想看看他们的主子会如何对待他们……”

何墨僵硬地笑了一下:“王爷,目前鞑子处形势比较混乱。本来多尔衮势大,鞑子诸王中虽然有人对其专权心存不满,但皆因他强大的力量而只能隐忍心中,但现在的情况却不一样了。多尔衮屡败,新得的四镇又都丢了,因为鞑子朝野对他的非议也都多了起来,而这也正是他急着要救回阿济格的原因,他现在最缺的就是对他忠心不二的帮手。他又加封多罗豫郡王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以收其为羽翼。此外,由于鞑子兵员缺失严重,吴三桂等汉将也都开始被他重用。”

一听到多铎的名字,朱斌的脸色有下就阴沉了下来,他想到了多铎一手导演的,那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虽然现在历史已经在自己的努力下发生了改变,但多铎这样的人,却早晚要为他所作过的一切还债!

“吴三桂现在怎样?”朱斌定了下心情,问道。

何墨未加考虑便道:“吴三桂自到盛京后,多尔衮特许他从汉八旗中精选出了一万士卒,重整他的关宁军,现在加上山海关的败兵,吴三桂重新拥兵两万八千余人,目前正在想方设法追剿登陆的我江南水师!”

朱斌点了点头,嘱咐了何墨几句,便让他下去休息。满清目前的形势他通过各种渠道知道得清清楚楚。满清八旗之中,两红旗的首领老的老,小的小,目前基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而两白旗的多尔衮,以及过去支持豪格的两黄旗的图尔格、索尼、图赖等人,与多尔衮的矛盾,很快便因为清军的山海关之败而变得尖锐起来。

正蓝旗举棋不定,多有支持两派的人,而在这个时候,镶蓝旗的旗主济尔哈朗的态度一下变得异常重要起来。要说起这位济尔哈朗,当初也曾和朱斌在边上交过手,还被朱斌一把大火烧毁了军粮,也算是个老对手了。

他从小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所以他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济尔哈朗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

这人在满清中地位非常高,但却为人谨慎。当在皇太极暴毙后,为帝位问题两白旗和两黄旗发生尖锐对立,剑拔弩张的时候。在继统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济尔哈朗不愿卷入太深。他先是赞同立豪格为帝的意见,继而看到两种势力势同水火,又转为调和的立场。

当福临登基后,济尔哈朗辅助多尔衮,处理朝政。福临即位时,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两人同为辅政王。但尽管拥有崇高的军功、威望和地位,济尔哈朗为人很是低调,他主动要求将自己排在多尔衮前面的名次放到多尔衮之下,并要求诸王大臣商讨国事时,只报告多尔衮即可,不必报告自己。

济尔哈朗办起事来一向兢兢业业。担任辅政王后,他在盛京尽心辅佐幼帝,多尔衮则率领大军兵发山海关。当江南军水师登陆,济尔哈朗竭力保着盛京不出问题,只派人急速通知多尔衮回兵救援,却坚决不肯出战。

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虽然遭到了盛京大批鞑子官员的反对,其实却是个非常正确的做法。在当初朱斌的设计里,一旦满清派兵追剿,即可趁着盛京兵力空虚的时候,趁机直捣盛京,但济尔哈朗保守的做法,却使这一作战思路落空。

其后多尔衮领败兵回援,也许是为了转移作战失败的责任,他却在朝会时大加指责济尔哈朗正确的做法。两人本同为摄政王,多尔衮对待济尔哈朗却如同下属般横加指责,让镶蓝旗的满人愤愤不平,纷纷请求济尔哈朗发难。

但济尔哈朗出于清军新败,满清政局急需稳定的考虑,却拒绝了部下们的要求。他的这一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的做法,却进一步增长了多尔衮的嚣张气焰……

一个人的忍耐总是有限度的,当被逼到走投无路的时候,再老实的人也会奋起反击,而这也正是朱斌最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一直在等,等到济尔哈朗忍无可忍的一天,那时候,将是朱斌给予满清致命一击的绝妙机会……

……

是日大明朝会,文武大臣早早赶到,分立两旁,幼小的景平帝端坐上方,武英王朱由斌特许带刀上殿,坐在了下首的位置。

朝会上也是追增了一批国难中壮烈殉国的大臣。接着对山海关大战、追剿闯贼,收复宁远四城,平定张献忠之乱,以及南京之变中的有功人员分明嘉奖提升。

收复宁远四城有功,但却因“放跑”硕托而受到责罚的黄溪等四镇总兵,也都被撤消的处分。前江南军的一众将领,大部赐将军号,四镇总兵,并陶海、龙默寒、魏重义、龙淄阁、李德等人皆晋爵位。

这大大稳固了江南军各级将领在大明军队中的地位。接着,朱斌正式宣布,自今日起废除“江南军”称呼,统称明军。并宣布一年内募兵一百万,二十万朝廷正规军,八十万为预备军的庞大计划!

这一个有些意外的决策,当时就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武英殿大学士史可法的反对最为激烈:

“臣不赞成武英王的做法。眼下大战才平,各地凋敝,民不聊生,最紧要的是将朝廷不多的银子投入到各地的恢复之中,以安民心。按武英王扩军百万的想法,即便招募一兵最低费用年饷四两银子,这笔费用便需要四百万两。先不说这笔银子若是用到恢复经济上能起到多巨大的作用,就说朝廷又上哪去筹措这笔银子?先帝平叛十七年,国库早就用尽。闯贼入惊,烧杀劫掠,京师民众苦不堪言。自恢复京师以后,陶海运来了一批银子以安定民心,但又哪里够用?现在国库仅剩存银八万两了啊,就快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了!”

朱斌皱了皱眉头,不想大明的财政状况却恶化到了这个样子。

这时,一位侍郎也上来说道:“臣赞成史相的意见。眼前边关稳定,流寇已灭,还要养那么多的军队做什么?况且所谓的预备军,臣实在闻所未闻……”

张溥却是坚定地站在了朱斌这一边:“边关虽然稳定,但金虏尚在。臣同意武英王扩军决议,我等焉可因一时之小安,便把当初的耻辱忘在脑后?”

等众人纷纷说完,朱斌这才对众大臣说道:

“第一,我已急命陶海,从江南再次调用两百万银子,以供朝廷使用。第二,恢复大明经济和地方秩序,不是靠使多少银子便有用的,稍后几天我会有详细的计划以呈圣上……”

他这话让众人无可指责,那江南本来就是武英王的封地,现在却一再从自己的封地上调用银子到朝廷,也算当得起“忠义”二字了,这时,又听朱斌说道:

“还有重要一点,要让军队有战斗力,就得让士兵们无后顾之忧。因此,每位士兵的饷银不是史大人说的四两,而是边关等重镇的士兵年饷银二十两,正规军年饷十两,预备军年饷六两。有战事发生,预备军转入正规军,年饷亦是十两……”

他的话顿时引起了朝廷一片惊讶地议论之声。这么庞大的计划,这么丰厚的军饷,得要花上多少银子?这还仅仅是初期募兵费用,今后每年朝廷都得用这么多银子!

朱斌向他们摆了摆手:“此外,各军兵士家眷,每年也可得到二两银子安家费,但凡有战场阵亡将士,皆可因等级及战功,得到不同程度的抚恤金!”

“银子,请问武英王这银子从什么地方来?”史可法大声问道。

朱斌笑了一下,说道:“初期招募士兵费用,皆由江南承担,缺多少,江南就运多少,其后朝廷所养之军,若到时大明经济仍无好转,也还是由江南全部承担!”

第309章 廷议

惊叹,议论的声音更加大了起来。谁都想不到武英王会出此豪言。江南之富,在就天下闻名。但谁也想不到,一个江南省,竟然会富裕到了这种程度!

而朱斌之所以敢出此豪言,除了江南军这十几年中,通过陶家父子,在一众官员、商人、百姓的努力之下,的确已经积累起了大量的资金。而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朱斌从蜀地得到的,张献忠遗留下的那比巨大的、甚至可以用恐怖来形容的财富。

这笔财富,朱斌本来就想着将其中的绝大部分,用到扩军、更新装备、生产研制新式武器上面。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做支撑,那么大明的强盛便也指日可待!在自己的心中,还有一张更恢弘的蓝图等着他去实现……

武英王这种近似“自掏腰包”的做法,让反对扩军的声音很快低沉了下去。

但他随后的任命,却让反对声一下又无比激烈了起来,这次就连一向坚定地支持朱斌的张溥也加入到了反对的行列之中。

原来,朱斌决定任命西洋人汤若望、马葛利等人为工部侍郎,成立通商总署,以陶一元为总理,二品衔,以西洋人伦德尔、佛力奇司为副理,授大明朝廷三品衔。

成立什么通商总署,以一个商人为朝廷大员这些倒也算了。可居然让西洋红夷担任朝廷大员,简直就是闻所未闻了。那汤若望在天启二年到达京师,崇祯三年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回京供职于钦天监,做些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的事,本是一个闲职,现在却忽然平步青云,一下变成了大明的工部侍郎,这可是堂堂的正二品大官啊!

张溥第一个就站出来道:“请武英王三思。那些红夷其心反复,其人多变,最是不可信任。我大明人才济济,应有尽有,又岂用这些红夷出任朝廷要职?张溥坚决反对!”

“张尚书此言极对。”史可法也站到了这一边:“用红夷才出任朝廷要职,传了出去,我大明子女会如何看待?只怕朝廷的颜面便要丢得干净!”

要就预料到了大臣们会有这样激烈的反对,朱斌也不和他们争辩,对景平帝说道:“陛下,臣想请陛下和众大臣一起到外面去,臣有样东西给陛下御览。”

景平帝孩子心性,当时就同意了。随着朱斌走出大殿,朱斌拿出一物,景平帝和众官员还以为是什么希罕东西,谁想一见之下大失所望,不过是个普通的千里镜而已。

朱斌却不管他们,说道:“陛下和众位大人想来都认识这是千里镜,我为每位大人准备了一个,请各位大人用此观看,看看效果如何?”

景平帝和那些官员接过递上的千里镜,懒洋洋地朝天上看了眼,又全都放了下来。

朱斌笑了一笑,又命人拿上了一副比较大的千里镜,将其放到一个简单的台座之上:“陛下,再请用这个看下,不知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景平帝无精打采地走过去,谁想才一看就惊喜地叫道:

“好清楚,朕看得好清楚!天上的云彩,还有那,飞过了一只鸟,朕连它身上的羽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众官员大奇,随后在景平帝尽兴之后,一一从那千里镜前走过,果然比之先前的千里镜大有不同。

等回到大殿中,朱斌道:

“那叫伽利略望远镜,在夜晚的时候,能够看到月亮上的群山、银河中的繁星,各位有福的话,还能看到吴刚老兄正在月宫里砍着树……”

这话惹起朝堂里一片笑声,紧张的气氛顿时少了不少,朱斌笑道:

“伽利略是个西洋的大科学家,这东西只是他发明的一样而已。他发明过脉搏计,这是根据摆的运动规律设计,可以用来测量病人的脉搏跳动的情况,比咱们大夫用手测量要先进。他发明了望远镜,揭开了天空中无数的秘密,并由此而传入了我大明。由此可见,红夷并不全都是愚昧野蛮的,他们的知识并不比我大明少。咱们有三宝太监七下西洋,可红夷有个哥伦布,却发现了新大陆,让西班牙的势力大大拓展。你们能说,这些红夷比咱们落后,咱们是无人可比的泱泱天朝吗!”

这些西洋的人和事情大臣们闻所未闻,景平帝却听得津津有味,又听朱斌缓缓地说道:

“我以前和部下说过,盲目自大,闭关锁国将来只有挨打。咱们的大明就好像是一口巨大的井,而咱们这些人就是井底的青蛙,若还是一门心思夜郎自大的话,迟早会被西洋人,为咱们所不齿的红夷,用战船大炮轰开咱们的国门,到那时带给我们的,只能是无尽的耻辱!而要想避免这样的耻辱发生,只有跳出去,放下咱们大国的架子,虚心的学习别人好的东西,把别人的长处拿过来,武装好自己,等将来一旦交恶的话,咱们老祖宗也曾经有话,知己知彼,这才能百战不殆!”

他的话开始冲击着大臣们的心,仔细想来,武英王的话未必便没有道理。

“咱们的人啊,总以为自己是天朝,那些个佛郎机人,荷兰人,西班牙人,看到咱们天朝上邦那只有畏惧的份,其实人家早把目光盯上了大明。荷兰人屡屡侵扰我福建沿海,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又抢我台湾,是为可杀!‘倭寇’最早叫的是谁?不是倭奴,而是佛郎机人,横行海面,杀我子民,掠我家园,是为可杀!他们几时便真的怕了我们?他们的船可航行上万里,到达我大明海域,咱们大明的船呢?我看未必便比他们先进多少吧?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用他们的技术来使我大明强大?”

说到这,朱斌的目光从大臣们的身上扫过,说道:

“有可恶的红夷,但也有帮着我大明的西洋人。自汤若望到我大明之后,天启六年在学李祖白的协助下撰写了‘远镜说’。对伽利略望远镜做了详尽的说明,是大明最早的一部介绍西洋光学理论和望远镜技术的启蒙著作。在钦天监期间,翻译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介绍西洋冶金技术的巨著‘矿冶全书’,咱们大明取名为‘坤舆格致’。先帝当年御批:‘发下《坤舆格致》全书,着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采取’。先帝尚且如此重视,怎么到了咱们这便不行了呢?

七年,他头又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又受朝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九年,奉旨设厂铸炮,两年中铸造大炮二十门。这样的人,要用,而且要重用!”

“陛下。”这时朱斌对景平帝说道:“臣军中的通译,西洋传教士马葛利,才从佛郎机国归来,现在正在宫外侯旨,请陛下宣昭其入宫。”

“准!”

等马葛利进来,朱斌却对他说道:“马葛利,你对陛下说说你们国家的火炮和我大明火炮的技术对比吧。”

马葛利清了清嗓子:“陛下,武英王,众位大明的大臣。大明虽然火炮锐利,但在我看来除了江南军的火炮外,其它的都已经落后了。我们的火炮不仅都有准星和照门,还有两个‘耳朵’,可以支在炮车上,发射时调整仰角,其射程和准度都比较高。另外,其炮管设计前薄后厚,可以有效避免膛炸……另外,西方数学家塔尔塔利亚所出版的‘新科学’一书,提出了抛射体理论。此后,经过数学、力学、物理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西方的火器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

在朱斌的鼓励下,他又继续侃侃而谈:“此外,除了江南军外,我发现大明军队使用的炮弹一半以上仍旧是实心的。而在西方,已经逐步实现空心爆炸、碎片杀伤。但是,这样的炮弹我发现早在大明成祖年间早就有了,叫‘开花弹’,让我觉得诧异的是,为什么到现在反而停滞不前了呢?”

“好了,你可以下去了。”朱斌笑了笑。待他退下后,却道:“诸位大人觉得如何?还觉得红夷野蛮落后吗?还觉得让他担任官职丢我大明的颜面吗?那些来到大明的西洋传教士们,往往掌握着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来到大明,在科技交流方面,他们的条件得天独厚。我记得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说过。‘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他甚至感叹,‘柏拉图’理想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其实在中国已经被付诸实践!”

“可是,他还说了。‘中国人对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但在中国人之间,科学不大会成为研究对象。’”。朱斌说这话的时候脸色有些阴沉:

“这是在赞美我们,同时也是在提醒着我们。咱们大明绝不会像他说的那样,反而,我们还会放下大国的架子,去谦虚地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超过他们,到最后要让他们觉得自卑。让我大明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朝上邦,让西洋人闻我大明之名而畏惧仰慕!”

他几乎是一口气说完这些的人,连张溥和史可法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虽然任命红夷在朝廷中为官,还要向西洋人却学习什么先进技术,依然让他们觉得有些难堪。但是,他们心里却不得不承认武英王的话是对的。

“朕年幼,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朕却有件亲身体会的事情。”这时,一直未曾开口的景平帝却忽然说道:“朕以前顽皮,常和定王打闹,可是定王比朕年长,又会武艺,朕总是打不过他,朕就偷偷地模仿定王练武时的样子,终于有一天出其不意地打败了他。朕想,学会对方的本事再去打败对方,不是件什么太丢脸的事情吧?”

朱斌大喜过望,这景平帝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识,看来大明一个英明有为之主很快就要出现:“陛下圣明,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陛下圣明!”

那些大臣一起说道。皇上是肯定听武英王的话的,况且“学会对方的本事再去打败对方”,正只至理名言。武英王早有定论,他说的那些道理也都在理,再反对的话,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了……

这事定了下来,朱斌心情大好:“最后件事,咱们也得像红夷学。红夷官员见到他们皇帝的时候,从来都不下跪的。因此,臣认为跪礼这一条应当废除。为什么?这跪着跪着便把咱大明子女的血性要给跪没了,咱们只跪忠臣烈士,节烈英豪,却不跪天,不跪地,不跪……再不跪皇帝和什么王爷,对这陛下的尊敬是放在心里的……”

这事却有引起了好一番争议。众人七嘴八舌,最后还是在景平帝无条件地支持,和武英王的力排众议之下,勉强通过了,只是那张溥却好像大是不满。

就在朝廷行将结束的时候,忽听外面冲进一人,报道:

“万急!福建总兵郑芝龙,勾连荷兰红夷,拥唐王称帝于福州,妄称年号为隆武,并派兵攻击我台湾澳门等两处官兵,伐罪军总大帅,太南伯,总兵钟建千里告急!”

第310章 必须承受的阵痛

景平元年九月二十日,福建总兵郑芝龙拥唐王朱聿键为帝,改年号为隆武。并在同一天,督水师战舰三百余艘,向台湾之钟建部发起攻击!

这消息顿时让群臣打乱。本以为随着李定国的溃败,中原大局已定,谁想到忽然又出了个什么隆武帝出来,难道这大明江山,又要重新乱了吗?

“不要乱,有武英王在,你们还怕什么?”

随着景平帝稚嫩的,但却充满了无比信心的声音响起,朱斌微微一笑:“多谢陛下信任,臣早料到郑芝龙海盗出身,与朝廷心怀二心,因此早有准备,我大明水师战场三百八十条由海上出发,刻日可以到达。又有大军三万,经陆路出发,向福建郑芝龙发起反击!”

见武英王镇定自若,早有准备,一众大臣的心这时才放了下来。不过也有不少人心里嘀咕,怎么郑芝龙总兵当得好好的,却突然弄了这么个事出来?那武英王又好像早就算计到了,莫非这一切都是朱由斌设计下的?

他们这次猜得倒是一点不错,郑芝龙之乱正是朱由斌一手安排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