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沃轩辕-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器放到了一边,然后手里捧着那道密旨来到孝庄太后的面前:

“臣吴三桂平叛成功,现特归还太后和陛下临时授予臣的一切权利!”

孝庄太后长长的出了口气,她也终于赌赢了。吴三桂终究没有利用自己授予他的巨大权利,却做出颠覆大清江山的事情来。吴三桂,也许真的是一个大清的忠臣。

“臣特向太后和陛下请罪。”这时吴三桂又说道:

“盛京之乱虽然平定,但多尔衮却得以逃脱。臣虽竭力督促部下死战,但却还是未能成功。臣已派出快骑,一路尾追多尔衮。”

孝庄的脸色再次变了。她是个聪明的女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多尔衮虽然失败逃亡,在一样还拥有着很强的声望。只要他还在一天,朝廷便过不得安生日子。而放眼整个大清,起码现在来说能和多尔衮抗衡的也就只有这个平西王了。

“有平西王在何愁多尔衮不能归案?”孝庄太后微笑着说道:“平西王只管用心追剿多尔衮,我相信很快便能成功的。这次汉军正红旗于我大清有天大的功劳,平西王仔细去列个名单,朝廷一律从优褒奖。”

吴三桂大声说道:“太后仁德,陛下仁德。请太后和陛下放心,稍做休息,臣便带着部下出击。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也必定捉拿多尔衮到朝廷伏法。”

孝庄太后点了点头,面上始终都带着一份嘉奖的微笑。可她的心里,却是那样的苦闷。真的走了一个多尔衮,来了一个吴三桂吗?这大清的朝廷,什么时候才可以真正安定啊!

第384章 武英社

发生在景平二年,由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引发的叛乱,最终因为吴三桂的出现而被平定。在这场叛乱中,虽然满清并没有死多少人,但给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带来的动荡,对于清朝政权来说却是极其严重的!

兵败后的多尔衮逃到了满清与蒙古的接壤处,在那还有着拥护他的蒙古八旗中的几位王爷。继而,陆续有多尔衮的追随者从各个地方赶到,重新归到多尔衮的部下。元月底,在部下们连续几次的“劝进”之下,多尔衮登基为帝。

这时候的清朝,发生了一个古怪的,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一个国家竟然分裂成了三个朝廷;在盛京,是由福临称帝的,所谓的“正统”朝廷。

在与明朝接壤的地方,则是由大明帝国为其后盾,以明军为其依托,由硕托为“摄政王”,豪格幼子富授称帝,年号“大昌”的朝廷。而在与蒙古接壤的地方,那就是新近登基,所谓的“统元帝”前清朝摄政王多尔衮。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两代君王努力开创下的清朝江山,就这么从此后四分五裂。

在盛京方面的满清朝廷,因汉军正红旗旗主吴三桂屡次平叛有功,更在多尔衮发动的变乱中,一手挽救了清朝,因此,被朝廷册封为多尔衮本来应允他的“平西亲王”,扬威大将军。而汉军正红旗也被封为汉八旗之首。

随着吴三桂的被册封,盛京的汉人官员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拔。洪承畴、祖大寿等吴三桂一系列的官员,都分别因为吴三桂的原因得到了重用。汉人官员开始形成了以吴三桂为中心的一个集团,隐隐然有与满人官员分庭抗礼的趋势。

当然,这不是孝庄太后愿意看到的。她随后升济尔哈朗辅政王为摄政王,统领大清一应满、汉、蒙文武官员。又提多铎为辅政王,唯一济尔哈朗副手。孝庄太后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以济尔哈朗和多铎的满人官员体系,来遏制吴三桂的汉人官员体系。

参与多尔衮叛乱的巩阿岱被处死,株连九族。索尼其心险恶,有其义子阿克顿、挞木格乐纷纷出首揭发其罪行,但念往日有功于朝廷,被恩准服毒自尽。负责监督索尼服毒的官员回来后向孝庄太后汇报,索尼在死前仰天长呼:

“我识人不明,养了两个狼心狗肺的儿子,实在是死有余辜。可惜,可惜我满人的江山,眼看着就要落到汉人的手里了。孝文皇帝,你睁开眼睛看看吧,你一心想要得到的吴三桂,现在终于来了,可将来亡我大清的,必然就是这个人啊……”

在听到了这番话后,孝庄太后并没有说什么。但她心里清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索尼所说的话也正是自己心里所担忧的。但现在朝廷却没有办法动吴三桂。

一来吴三桂有大功于朝廷,贸然动他只会令军民寒心。二来他所指挥的汉军正红旗已经成为了大清的支柱,一旦动了吴三桂只怕会引起激变。而最重要的一条,即是心腹大患多尔衮还在,必须要靠吴三桂去对付多尔衮。

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孝庄太后斥责索尼死到临头,尚敢诬蔑朝廷重臣云云。

而在清朝朝廷的善后工作中,有两个年轻人被迅速得到了提拔。他们就是索尼的义子阿克顿和挞木格乐。这两人在平叛中立下了功劳,分别被破格提升为盛京将军和一等侍卫。这样的提升是清朝从来没有过的,一时间两人也成为了朝廷中引人注目的新星。

挞木格乐心里对孝庄太后的感激无以言表,他认为今天所获得的一切,完全都是孝庄太后所赏赐给自己的。自己除了为太后披肝沥胆,死而后已,根本找不到任何报答的办法。

但他昔日的兄弟阿克顿,却和吴三桂越走越近。不错,自己的确成为了盛京将军,但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只有抱紧了吴三桂这棵大树,自己的仕途才会一帆风顺……

尔后,清朝三个朝廷之间的征战开始了。先是多尔衮发出讨伐令,几次向盛京朝廷发起攻击。并号召所有的满人起来反对盛京朝廷。在几次与盛京军队的交锋中,多尔衮都取得了胜利,这一战果让他的野心迅速得到了膨胀。

三月中旬的时候,多尔衮集中了清军、蒙古军队一万九千余人,号称十万,饶过固勒米防线,企图直接对盛京发起攻击,一举奠定局势。此时的盛京,吴三桂的汉军正红旗正在侧面袭击多尔衮的老巢,城中仅只有被临时调来稳定局势的满八旗之镶蓝旗一部而已!

在这样危急的局面下,阿克顿挺身而出。在得到了孝庄太后和济尔哈朗的全力支持下,这个仅仅二十对的年轻人,接过了防卫盛京的任务,并迅速展现了自己在军事上的才华。

三月十七,在所有人都以为阿克顿会紧守盛京,等待吴三桂援军到来的情况下,阿克顿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主动出城应战。他集中起来盛京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包括镶蓝旗全部、禁军大部,以及盛京所有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丁,出城与多尔衮决战。

是日,阿克顿在双方阵型都没有完全展开的情况下,以镶蓝旗的全部精锐突击蒙古部。在取得了一系列战果后,他又扭头袭击多尔衮亲自指挥的部队。来回的牵扯拉动下,完全打乱了多尔衮事先的部署。

在战斗到最紧急的关头,孝庄太后出现在了盛京的城楼之上,并亲自擂鼓助威。孝庄太后的出现,极大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到午后,战局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了盛京守军一方。

十八日,多尔衮接到老巢被吴三桂袭击的消息,大惊,急忙命令退兵。这一来,战场上出现了极度混乱的状况。所有参与攻击盛京的士兵,争先恐后,互相践踏,场面已经完全失控。阿克顿趁机命令全部军队出击,在后追杀了数十里这才收兵。

这一战,多尔衮损失精兵七千余人,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对盛京组织起大规模的攻击。而在他的老巢萨克城也传来了坏消息,攻入萨克城的吴三桂大肆劫掠。公掠去百姓一万余口,牛羊无数,甚至连几个蒙古王爷都成为了吴三桂的俘虏……

吴三桂和阿克顿两人一内一外,都给盛京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捷报。孝庄太后在其后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说道:

“汉人官员中有吴三桂,现在咱们满人里也出了个少年英雄阿克顿。看来,咱们满人恢复还是大有希望的。只要我们君臣一心,我看要不了五年,就可以恢复元气……”

其后,吴三桂组织了几次对多尔衮的攻击,但清朝恶劣的经济却严重拖了他的后腿。每次在连连取胜,眼看就可以克尽功成的情况下,总是因为粮草无法及时到达而功亏一篑。

而最让吴三桂恼火的,是那个硕托把持的“大昌”朝廷,总是在关键的时候里给自己捣乱。他们的士兵虽然没有经过什么训练,但仗着明军提供给他们的火器,居然也接连打了几次胜仗。弄得吴三桂又要攻击多尔衮,又不得不分心来严防硕托的骚扰。

而满清乱成一团的局面,却正是远在北京的大明忠勇武英王朱斌所最乐意看到的……

当多尔衮叛乱的消息传到朱斌手中之后,这位当年大明朝廷最有权势的王爷,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晚上的酒。成功了,一系列的计划都成功了。满清分裂成了三个朝廷,互相间的攻击没有两三年的时间绝对无法停止。而两三年的时间,已经足以让明军完成所有的准备,对满清朝廷实施致命一击了……

不错,现在吴三桂得到了鞑子的重用,并且他所训练的汉军正红旗如何精锐的情报也传到了朱斌耳中,按这已经无法对明军构成任何的威胁了。

再精锐的军队,都需要强大后勤的支持,而这点却是满清政权所无法做到的。当一场大的决战到来的时候,光这一点就能致吴三桂于死地。况且,满清三个朝廷之间的互相征战,也将慢慢的把这支清军的精锐之师的力量,一步一步的削弱。

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胜利,这就是朱斌的目标。清朝正在走向衰亡,明朝正在走向强大。三年,不,两年后明军的战旗一定能够飘扬在盛京的上空!

不过也不是没有让朱斌烦心的事情。最近在明军之中不知由谁起头,居然成立了一个“武英社”,主要由明军中的中下级军官组成,少部分的高级军官也牵涉到了其中。这个所谓的武英社的口号非常明确,绝对的拥护武英王的一切指挥,任何反对武英王的势力都在他们的铲除范围之内,武英王的权威不容任何人的挑战!

这些狂热的青年军官,以狂热的姿态拥护武英王。甚至有一种流言不知从什么时候传开,本来在崇祯帝驾崩后,皇帝的位置是传给武英王的,但却被武英王让给了当今的景平帝。而伴随着这种流言的,是这些青年军官认为武英王才是人民心目之中真正的皇帝!

除了这一点之外,他们年轻、热忱,狂热地拥护武英王,狂热地拥护战争,在他们看来,只有战争才能让他们建功立业。

甚至,他们跃过自己的顶头上司,联名给武英王上书,要求立即对满清发动战争,彻底灭亡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国家,将鞑子曾经带了大明的耻辱,十倍地还给那些扎着辫子的野蛮民族。

而从黄溪传来的情报来看,包括孟志轩、李建标这些青年高级将领在内的人,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了“武英社”的活动之中。对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朱斌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他们的无比热忱是朱斌需要的,但过于的狂热又不是朱斌希望看到的,这份狂热如果不加以引导,或许将来会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会给国家,给军队带来一定的波动。

可是怎么引导?给他们说大道理吗,他们未必便听得进去。取消这个组织?只会浇灭他们的热情,甚至会削弱自己的声望。

还有一点就是,这个组织是谁发起的?面对武英王的疑问,从来都无所不在,无所不在的黄溪,也摊了摊自己的手,说道:

“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组织好像是一夜间就出现的。我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调查,但依然一无所获。甚至包括那些已经加入的军官们,也都不知道他们真正的领导者是谁……”

朱斌很怀疑黄溪有没有说真话,而且他几乎就怀疑黄溪是不是就是幕后的主使。

其后,又有一个关于武英王朱由斌的故事迅速流传开来。故事里说,在国难的那天,武英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孤身奔赴京师,誓死捍卫崇祯。在城破的那天,被处于流寇重重包围中的武英王,身上忽然出现了一条五彩金龙,卫护着武英王冲出了京师。

最为荒诞的说法是,这条金龙本来一直盘踞在崇祯的身上,可是崇祯的皇帝之命已经到了,合当武英王继承大明天下,于是,这条金龙才转到了武英王身上。而说这故事的人绘声绘色,好像是自己当日亲眼看到的一样。

朱斌开始将这两件事情,联系到了一起,还有当日城破,马登初亲口告诉自己的,那两个看着丝丝葬命于火海,却在说着自己名字的人,这一切,一定背后有个神秘人在主使着!

第385章 红圈和黑圈的区别

中国人传统的新年终于来到了,京师的街头洋溢着一片喜庆的气氛。这次朝廷为了使百姓在国难后第一个春节,能够过得舒坦些,除了准备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之外,还特别严厉警告那些在各地经商的商人,禁止趁着这个机会,大肆哄抬物价!

为了这次新年,朱斌早已提前做了准备。巴达维亚、东胡、朝鲜这些地方的特产、物资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国内。殖民地的好处初步体现了出来,虽然目前来看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帝国版图的进一步扩大,大明的实力将会得到空前的膨胀。

殖民地的概念,已经在朱斌召开的高级官员会议上,多次被重点提出。朱斌再三要求抛开那些泱泱大国,文明礼仪的架子,将大明帝国的势力无限制地延伸出去,凡是能够争取到的地方,一寸土地也不能放过,用殖民地的血液来强壮大明的身躯……

当然,这一个概念仅仅限制于朱斌嫡系官员将领的脑海中,而对于低级将领、官员,以及那些忠勇的士兵们,则统一使用了将大明的威严延伸到海外,这一比较含蓄委婉的说法。

大明藩属国的国王、君主们,已经陆续抵达了天朝。大明初定,许多地方的藩属国还没有能够完全稳定下来,而为了安抚这些君主之心,朱斌以岳谨元、史可法等人负责接待,并严格按照和大明的亲疏关系,规定了宴请的标准。

朱斌的这一做法,明确地向这些君主们表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凡亲我大明者,于大明危难之时依旧忠心耿耿的国家,大明必不亏待;凡在大明内乱时疏远大明,甚至趁火抢劫的国家,秋后算账这四个字什么时候都能用。

江南省的百姓们,赶在过年前纷纷派出代表来到京师,给他们的王爷送来了家常的特产。江南省整治得最早,十来年中在朱斌的治理下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裕。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必然不会忘记了。所以即便武英王远在京师,这些江南的百姓们,也还是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意,而过年为王爷备上一点年货,也算是最好的心意了。

不过有个百姓代表的话却让朱斌哭笑不得:

“老王爷,现在江南和山东都是老朱家的封地,前些年贼寇祸乱,大量山东百姓到了江南,现在山东也在改制了,他们都在想着回去。这些人托我来问老王爷一句,小王爷什么时候能回到山东?有老朱家的人坐镇,他们心里踏实啊……”

老王爷?自己什么时候多了这么个称呼?三是出头的自己很老吗?还有什么小王爷,老朱家?这些江南省的百姓们,看起来自从自己当年和崇祯决裂,割据江南之后,早就不把自己当成了大明的百姓,而当成了他武英王治下的子民了。

可这观点一时之间你让老百姓怎么改过来?老百姓认准的死理,那就是他们祖祖辈辈的信仰。武英王带给了他们好处,他们就认武英王,就服武英王。他们眼中的朝廷,心里的皇上,就是在江南治理了十多年的忠勇武英王!

朱斌摇着头苦笑了下,自己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有一些事情却是自己永远也无法改变的。只能顺应着变化,慢慢地来吧。顺手拿起了各藩属国前来京师朝见的国王,以及它们的资料,不想大明建国之初到现在居然有如此多的藩属国:

朝鲜、日本、安南、硫球、老挝、暹罗、尼八剌、印度……

他的眼神很快停在两个国家之上,一个是日本,一个是印度。这日本闭关锁国,又对大明有过倭寇之乱,这次没有派使臣前来。而那印度居然也和日本一样没有派任何人来。

现在的印度正是莫卧儿帝国逐渐达到最强盛的时期。当前的莫卧儿皇帝为沙贾汉,于大明崇祯帝同时继位。“沙贾汗”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世界之王”。朱斌冷笑了下,世界之王?就凭这个沙贾汉吗?就凭印度吗?和大明帝国争当这个“世界之王”?

沙贾汗的父亲是阿克巴大帝的儿子,莫卧儿帝国的皇帝贾汉志,母亲是印度教部族拉其普特人的公主。沙贾汉原名胡拉姆,万历四十四年年因为征服德干成功,当然只不过是局部取得胜利,但这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受封为沙贾汉。

在这次战争中,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平息了二哥当时的继承人巴尔维兹和贵族将军的矛盾,把二哥调离到离首都之一的阿格尔不远的东北部驻防,自己和贵族们留下来解决问题,终于成功通过内线用金钱等手段把对手三个邦国联盟一手摧去!

天启二年的时候,莫卧儿帝国原来非常稳固的内部关系因为皇后努尔的父亲的去世而公开破裂。野心勃勃的实权皇后努尔挑起了皇帝和他之间的不满,他起兵反对他父亲,但这场叛乱很快给镇压下去。胡拉姆自己得到了宽恕并返回自己的领地,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奥朗则布和达拉·舒加,被送到贾汉志的宫廷中做人质。

其后贾汉志去世,胡拉姆和他的兄沙尔亚尔以战争的方式展开了权力的角逐。胡拉姆得到了蒙泰姬。玛哈尔的父亲皇宫总管阿萨夫汗的支持,他的兄弟则得到了贾汉志的遗孀努尔·贾汉的支持。最后胡拉姆获胜,并于同年登上大宝。

沙贾汗的父亲贾汉志统治的末年,莫卧儿帝国开始面对一系列挑战,沙贾汗成功地应对了这些挑战并稳定了局势。他镇压了穆斯林叛乱,在孟加拉击退了葡萄牙人,在西部,吞并了拉吉普特人的王国。在德干高原,占领了比甲布尔和海得拉把两个王国,在西北,将自己的势力越过了开伯尔山口。

但沙贾汉的穷兵黩武吸干了帝国的财力。在他的统治下,莫卧儿帝国变成了一个大的军事机器,军事贵族和军队的数量扩大了几乎四倍,这样造成了农民负担的急剧增加。尽管如此,在沙贾汉统治期间,莫卧儿帝国在财源不足的情况下再次得到了扩张。

而这个所谓的莫卧儿帝,对中国的领土野心从永乐年间便已经开始。

历史上印度对中国的第一次入侵发生在明朝的乐乐年间。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建立了帖木儿帝国,定都撒马尔罕。经过多年征战,他消灭了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伊儿汗国,打败了俄罗斯的金帐汗国和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并登上了印度苏丹的宝座。

此时,帖木儿帝国的疆土已与中国接壤。而明朝此时正因叔侄争位乱成一团。燕王朱棣正式起兵谋反,发起了“靖难之役”。激战三年,燕王朱棣终于攻入京城,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而帖木儿对明朝的内乱显然心中窃喜,并迅速展开了入侵中国的计划。

永乐二年十一月,原本向明朝称臣纳贡的跛子帖木儿亲自率军东征,永乐三年年二月,其前锋已达新疆吐鲁番东北,距离大明帝国西部边界重镇哈密卫还剩大约八百里里。

眼看一场大战即将打响,二月十八日,帖木儿突然生病死了。而他的子孙为了争夺王位打成一团,入侵中国的计划,也就因此而泡汤。

在朱斌的心里,印度,不,现在应该叫它莫卧儿帝国,从大明开始,便成为了中国边境上的一颗毒瘤。他拿过了大明的地图,在莫卧儿帝国所处的位置上,用毛笔画了一个红色的圆圈,然后嘴角露出了笑容。

在这副地图上,大明的那些周边国家,分别有红色和黑色两种不同的圆圈。这些代表着什么意思,只有朱斌自己心里最清楚。当女真人被荡平后,那便是他实现这些圆圈所代表的意思的时候了……

他放下了毛笔,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正在这时,门外报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元帅次仁曲批,和“格鲁派”当世法王,“朵儿只唱”前来王府求见王爷。朱斌一听,急忙放下手中事物,让这二人赶快进来。

这二人却都是西藏的代表,自从大明政权渐渐稳定后,朱斌便派人将这些人请到京师。却不想路途遥远,一直大了新年前夕,这才赶到了京师。

大明王朝推翻蒙元后,继承了治理西藏的权力,在今西藏中部和东部分别设立“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与“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兼理民政。西藏西部阿里另设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这些机构的负责官员均由中央任命。

永乐皇帝登基后,为有利于治理,给西藏各地宗教领袖封以“法王”、“王”、“灌顶国师”等名号。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新王才能即位。按照朝廷的规定,每年元旦,王须遣使或亲自来京参加朝贺典礼,呈递贺表贡物。

而格鲁派也在明代兴起,所谓的“朵儿只唱”,便是后来的达赖喇嘛。三世达赖喇嘛本是格鲁派的一个寺院的住持。明朝中央特别开例,于是准予他入贡,万历十五年。朝廷封赐他以“朵儿只唱”名号!

对于西藏、新疆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朱斌历来非常之的重视。这个独、那个独的势力,朱斌绝对不希望在大明王朝出现。

稳定住当地上层,拉拢贵族,是朱斌目前所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当然,一旦这些地方出现了任何形式的叛乱,朱斌也将毫不犹豫地予以镇压!

出现在朱斌面前的“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元帅次仁曲批胡子眉毛都白了,但一个人看起来却是精神奕奕。那朵儿只唱大约三十岁左右的模样,朱斌刻意注视了他会,这人就是后来的达赖喇嘛吗?

“参见王爷,王爷千岁,千千岁!”

这两人都一般地操着难懂的汉话,朱斌将两人请到了位置上,笑道:“早就去请二位了,不想直到今日才能相见。幸甚幸甚!”

次仁曲批的话要稍稍好懂一些,见武英王这般年轻,又是如此客气,急忙道:“回王爷,路上的确难走了些。出发前,阿里又发生了一场瘟疫,死了不少人。我把这些事都处理好了,这才和法王一起结伴而来。但有失礼之处,还请王爷恕罪。”

听到阿里地区发生了瘟疫,朱斌甚是关心,急忙询问了下情况。原来,在景平元年的十一月,疾病在阿里地区爆发。阿里又缺医少药,一时间哪里能控制得住?因此短短两个月间,便死了几千人。而藏民唯一能做的,便是求助于菩萨。

那次仁曲批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在这一场瘟疫中也失去了两个孩子……

朱斌听得皱起了眉头,那么大的事自己居然都不知道?瘟疫、灾荒之后最容易引起民变,到时候再汇报到朝廷岂不太晚了?那些负责管理西藏一带的地方官员,真正不知道是怎么做事的。

当然,在这件事上自己也有责任。从自己执政开始,便一门心思的抓军事、经济建设。对官员的清廉政绩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偏偏对于边远地方的官员管理,却有些疏忽了。看来,等到新年够了之后,这事也该放到了朝廷议事之中。

朱斌沉默了会,说道:

“在这事大明朝廷做得不够,让你受苦了,我代朝廷向你们表达歉意。你们且暂时在京师安住,等你们回去的时候,我会挑选一批大夫、药物、器械,随同你们一起回去,以稳定当地病情!”

第386章 藏地和藏人

大明武英王的这话,让次仁曲批和朵儿只唱脸上的表情看起来非常感动。这一路上,他们曾经听到过这位大明武英王的很多事情,到处都在传颂他是一个仁德的王爷。现在朱斌对他们慷慨的许诺,让他们觉得这位王爷比传说中的还要好!

其实从吐蕃王朝开始,西藏对中央政权就一直保持着一种复杂的心态。当松赞干布兼并了十余个部落和政权,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后,就一直对中原野心勃勃,并且数次进攻中原,取得了一些胜利,同时也杀害了无数当地汉人。

只不过当时他遇到了最强盛时期的大唐帝国,在被击溃之后,才不得不屈服于大唐的强大武力威慑之下,而后娶了汉人的公主,并接受了大唐册封他的“附马都尉”、“西海郡王”的封号,并且确定了和中国“和同为一家”的“甥舅关系”。

西藏羡慕于中原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悠久的历史,但却始终有那么一部分人,一心想要西藏脱离于中央政权的统治,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

但是由于历代中央政权对于西藏的严防紧守,所以中国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多次更换中央政权,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纵然那一小撮人不断地处心积虑挑拨西藏和中央政权的关系,但其野心也都始终无法达成。

朱斌对于这一点非常清楚,他善待西藏,并不代表着从此后就无限制地纵容西藏。他的话,是一块探路石,以大明朝廷的仁德,来稳定藏人之心,以大明朝廷的援助,来试探藏人在对待中央政权上的态度。

而在当初进入四川剿灭张献忠叛乱之后,接到朱斌秘密命令的郑天瑞,就已经开始着手从川人中精选士卒,组建了一支两万人左右的川军,严密监视着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等地,一旦这些地方发生动乱,政府军队将毫不犹豫地在第一时间开进以稳定当地局势。

朱斌正了正身子,说道:“你们也都知道,大明前几年动乱不堪,因此对你们的照顾也就少了。现在新君登基,英明有为,朝廷的注意力会重新回来。我们在朝会上也几次提到过,要重新对你们进行一次隆重的册封,以彰显朝廷对藏地的重视……”

他观察了下面前两人的表情,次仁曲批听得非常专注,脸上不时闪现过兴奋的表情。而那位“朵儿只唱”索南木厝的却闭着眼睛,嘴里似乎在念念有词,也不知心里在那想着什么。

“要加大藏地和中原地区的交流。”朱斌回过神来说道:“我说的话希望你们不要生气,藏地有很多地方还是比较贫穷的,比如这次瘟疫,便无法得到及时地控制,致使死了那么多的人,我刚才说过,在这一点上朝廷是有责任的。

我们有句话叫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准备在开春后,陆续向前后藏、昌都和阿里地区派遣军政官员,协助管理藏地事物。同时,还将有大批的工匠,携带大量的技术前往,以帮助藏地尽快摆脱这样的局面,稳定当地局势,让瘟疫这样的事尽量少得出现……”

这样的事次仁曲批和索南木厝倒并不如何吃惊,从大明太祖年间开始,便在藏地设立了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分别管理前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