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刚经说什么-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佛的这个说法,在第六品中,须菩提提出怀疑的问题了,他说:佛你这样讲了以后,将来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听到你这样讲,尤其金刚经这一种理论流传到后世,“生实信不?”他们能够相信吗?一般人信佛都要著相,完全不著相能够办得到吗?“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佛告诉须菩提说,你不要这样看法,接著,佛就说预言了。
五百年后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相。】
这个话很严重,因为讲到一切无相,不著相才是佛。如果落在鬼神相,一天到晚闹那些境界,自己走入著相的路线,自找麻烦还是小事,已经落入了魔道事大。因此须菩提提出来问佛,他说你这样讲法,后代还有人真正懂得,能够相信吗?佛说你不要这样看,当我死了以后,过五百年──为什么讲过五百年?佛在世的时候,叫做正法时代;佛过世以后是像法时代,就是有佛像有经典的时候;到了佛经都没有了,只有迷信的时候,叫作末法时代。所以他说,等我过世五百年后,有人真正持戒、修福,多行善道,功德到了,他的智慧打开就可以相信这个话了。
佛说五百年后,重点是指后世,也有许多说法,针对五百年后这句话,多方研究推测论断,在此不多作讨论。
善行 功德 智慧
刚刚讲到释迦牟尼佛说,有人持戒、守戒、修福报,福报修成就了,才能得到无上智慧。一个人不要说智慧,生来能有一点聪明,都还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无上的智慧,不是求得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来的,守戒累积起来,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报的大智慧。佛在此特别提出来,在他过世以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人,才能相信他的话。
五百年后文化演变更不同了,这是一个大问题。我经常跟青年同学讨论这个问题,站在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时代愈来愈进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来讲,愈来愈堕落,是退步的。所以我们现在讲时代进步,是站在物质文明的立场来说的;佛法是从人文的立场来看时代的。迟五百年,人的智慧变得越来越低,到了末法时代,人十二岁就可以生孩子,脑袋非常发达,四肢和两手两脚越来越小,极聪明而没有智慧,草木都可以杀人。换句话说,灾难、病痛、战争随时存在,这是末法的时候,现在还没有到。
五百年后,有人真能够行善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对于佛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说法,能够注解,真的般若智慧才出来,这是非常难的事。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尤其我们看到庙子上拜拜的人潮,以前是十块钱啦!现在充其量是一百块钱,买一大堆香蕉、饼,一人把香,烧了以后又拜,拜了以后又磕头,然后求神明保佑丈夫好、身体好、爱国奖券又中、生意发财、样样都好,然后还把香蕉带回去慢慢吃。你们看!出这么一点点本钱,那个要求多大啊!我如果是佛是神,是不会理这一套的。哼!你这个人自己都成问题嘛!花一点点本钱,要求一切都圆满,达不到目的,还要讲这个菩萨不灵,这个菩萨好当吗?就像古人的一首诗,讲这个天气很难办:
做天难做四月天 蚕要温和麦要寒
出门望晴农望雨 采桑娘子望阴天
你说老天爷究竟该怎么办?人同天一样更难,菩萨更是难上加难。两家人打官司,两边人都烧香要帮忙,保佑他打赢,你说这菩萨究竟帮那一边好呢?你说菩萨是看谁的香蕉多一点,猪头大一点来决定吗?所以啊!这些都是宗教仪式,从心理学立场来研究,这是很滑稽的。我们经常听人家讲宗教仪式的,也只好写四个字来形容,不可理喻!不可理喻!简直不可理喻!嘴里没有办法讲出来,只好说对对对,你说的差不多啦!是那个样子,慢慢来吧!将来再说吧!那个将来再说,也许是三大劫以后才再跟你讲呢!就是说你现在听不懂,只好三大劫以后再说吧!
现在佛说这个真理,是非常平凡而难相信的,他说后世有人对于平常的道理就是大道,信得过的要有大福报才行。这个福报不是世间的鸿福啊!所谓能生信心,可不是迷信,是理性上的正信。“以此为实”,认为这个是实在的真理。佛说你要晓得,将来世界上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止是跟过一个佛两个佛三个佛四个佛五个佛而种的善根;这样的人,他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来的!他已于“无量千万佛所”,不知道经过多少世,在这些有成就人前面学习过!“种诸善根”,他已经做了无量的好事,种了这样大的善根,才生出这样大的智慧。
净信和无所住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这样的人,听了我刚才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这个观念,他信得过的,甚至于一念之间生出来净信。
这个要特别注意!净信很难啊!它不是正信,而是净信,乾净,空灵,什么妄念都没有。心境清净到极点,心地上的净土,能够生出净信。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一个生净信的人,他已经是悟道了,已经到达真正无所住了,到达一念不生全体现了。金刚经开始叫你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才是净信。净信是要证得的,不是理论上了解。
佛说须菩提啊!我统统知道,我也亲眼看见这一种人,当下已经得到无上的福德。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真正得救了,得到大福报,大功德了。佛说的只是这一句话,但是我们晓得,证得这个真理极难,达到这个智慧成就更难。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一个人到达了一念净信,知道凡是有现象的都不是,而是一切无相,连无相也无。能够这样悟道的人,就得大福报。为什么?因为此人现生已经到达了佛境界,他就是肉身佛了。为什么说他到达佛境界呢?因为这个人已经到达无人相,无我相,真正净信了。一念放下,当然无我相,也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个四相是非常严重的啊!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是这四相来的。从心理学上来讲,四相是四个观念,也就是人类普遍的四种现象。每个人的我相都很重,尤其知识份子“我”的意见非常重。知识份子什么都可以忍让,假使碰到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你对他说让开一点我坐好不好?他看看你,哼!这个蠢东西,好吧!看你可怜,让你坐。这就是我相,因为“我”看你可怜,让给你了;因为看到你不懂,懒得跟你讲。所以知识份子的那个我见啊,当然同我现在一样,是很厉害的。
人,处处落在我相,我相能够去掉就差不多了。我相去掉了,当然无相,一切平等,看一切众生皆是佛,看天下的男女都是父母,看天下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能够作得到这些就是因为无我相,无人相,自然就做到无众生相,平等,也无所谓寿者相;活得长,活得短是一样。所以生死看得很通,寿夭同视,生死一条,这是庄子的观念,生与死是一个道理,同早晨晚上是一样,到了晚上啊,就要休息休息,不须要觉时恋梦梦恋醒的。“相”,在外境界是现象,在心理上是观念,主观的观念。
下面两个更重要,“无法相”,一切佛法及什么叫佛法,都把它放下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不著相,统统放下,这个是无法相。但是你要认为什么都不是,一切都不是,佛也不是,不是的也不是,你又落在“是”上。什么“是”?“非法是”,一切都否定,对不住,你又错了,你又落在一个“对”上,这个对就是“无非法相”。换句话说,一切都不是,一切也是。
有人研究金刚经,认为金刚经是绝对讲空的,错了,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换言之,认为一切皆空也错了,因为一切有也是它变的。所以,楞严经中佛说了两句名言,“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也就是“无法相”的注解;即一切法,也就是“亦无非法相”这句话的注解。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离也离。所以金刚经并不是讲空,它只是说在见道的时候,见法身的时候,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我们起而行之,修行的时候,孜孜为善,念念为善,是不可以空的。
禅宗大彻大悟的大师们,解释学佛人基本的道理说:“实际理地,不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著一尘是讲本体;万行门中,起而行之,在行为上是不能空的,念念都是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是有,不是空。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首先要清楚。下面再说第三重理由,它整篇里头,正面、反面,反覆说明,最后综合起来产生一个结论。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他说,什么理由呢?假使一个人,心里的观念著相来学佛;譬如今天非来烧香,非来拜拜不可,就是著相。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正是破除迷信,推翻旧文化的时代,上庙子很想拜菩萨,实在不好意思,怕人笑我迷信。看看四顾无人的时候,赶快跪下去拜一下,立刻站起来表示我是不迷信的。有一次被和尚看到了,他赶快拿引磬“咚”一敲,把我吓坏了,怕被同学们看见笑我迷信。后来我就问这个和尚,为什么你要敲这个大磬呢?他说年轻人不知道,“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拜佛不放炮,菩萨不知道”。听得真是啼笑皆非,这也算是一本经。实际上啊!杭州的庙子又多,这样一拜佛,他敲一声磬,口袋里的钱就要跳出来了,非要给一块不可;香油钱总要拿呀,所以他这个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是有道理的。
我说拜佛为什么要放炮?好像菩萨耳朵聋要把他吵醒才知道有人拜他。这个就是说著相,一切众生心理上的信佛都是大著相,就是著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著相就不是佛法。有些宗教骂其它的宗教拜偶像,迷信,那么他的正信又是什么?他说不拜偶像,事实上还是要拜的,这就是著相了,就是取法相,还是一样落在一个不是正信的观念上。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这四段的反覆说明,反正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这很难办了,所以真正佛法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要想悟道,是在这个地方,是要真智慧。
真 非真
佛又很坦然告诉我们这是什么道理,“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真正学佛不应该著相,也不应该不著相。这真是很难办,这里我讲两个故事,虽是笑话,但是其中有真理。
话说孔子绝粮于陈,学生就向老师建议,向对面那个有钱人借一点米来吃吧!孔子心里很难受,好嘛!你们坚持要这样,你们去借吧!谁去呀?子路向来是最冲动的人,子路就去了。敲开门,那个人问,你是对面那一批落难的人吗?你既然是孔子的学生,一定认得中国字,我写个字给你认,认对了,不要借,送米给你们吃,不认得,就不借,有钱也不卖。他写了一个真假的“真”字,子路说,这个字你还拿来考我,这是“真”嘛!这个人把门一关说,你认不得,不借。子路吃了闭门羹,回去告诉老师,孔子说:我们到这一步,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你还认“真”个什么!不应该认“真”了。这一句话讲完,子贡说:老师呀!我去借。子贡当然比子路高明得多,又去敲门,老头子出来又是写这个“真”字。子贡想到刚才子路为了认真吃瘪了,他就说这个是“假”字,老头子更生气,“碰!”把门一关。子贡跑回来跟孔子一报告,孔子说:唉呀!有时候还是要认“真”的啊!所以这个人很难做,认真不认真之间,很难拿准火候;所以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讲做人行为。
第二个是禅宗里头的故事,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著一根木棍子,上面一个铁打的方方的,叫做铲子。和尚们背著这个方便铲上路,第一准备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第二个用处是,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这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两样,究竟那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我们通过这两个故事的道理,了解金刚经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应无所住”,“不应取法”。不应该抓住一个佛法去修,落在某一点上,就先著了相,就错了。你说,我什么都不抓,所以我是真正学佛法,你更错了,有时候也要认真!所以,“不应取非法”。
何处是岸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段非常重要,佛吩咐弟子们,“以是义故”,由这个平常教你们的道理,“汝等比丘”,你们这些出家跟我的一千二百人,“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我的说法像过河的船一样。筏就是木头捆起来过河用的木排,你既然过了河就上岸嘛!过了河还把船背起来走吗?没有这样笨的人。佛说:我的说法,都是方便,都是过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说法,如筏喻者,这是个比方。“法尚应舍”,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非法”,何况一切不是法呢!正法,如果最后舍不乾净,还是不能成道的,何况非正法,更不能著相了。这里佛讲得非常彻底。
佛法传到中国,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那里呢?不须要回头啊!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
禅宗有个公案,有一个龙湖普闻禅师,普闻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庆诸禅师那里问佛法。他说,师父啊,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怎么能够悟道?这个师父说: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来:师父啊,你赶快告诉我。师父用手指一下庙子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风水的说法,前面有个很好的案山,风水就对了;像坐在办公椅子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这个庙子,前面有个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许多种,有的案山像笔架,是笔架山,这个家里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样,一定发财的。石霜禅师说:等前面案山点头的时候,再向你讲。他听了这一句话当时开悟了。换句话说,你等前面那个山点头了,我会告诉你佛法,这是什么意思?“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自有点头时”。说一声回头是岸,不必回头,岸就在这里,等你回头已经不是岸了。
有些禅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学问我,我说不错啊!可是不是你啊!你们连刀子都不敢拿,拿起来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杀人的本事,大魔王的本事,是一个大坏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当然立地成佛!你们手里连刀子都没有,放下个什么啊!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就应该懂得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道理。
也许有人会说金刚经一切讲空,既然空了,什么坏事都可以做了。那可不然!善事都不可著相,何况坏事,坏事更不可以作了。下面是我当时所作有关这一品的偈子:
第六品偈颂
金鸡夜半作雷鸣 好梦惊回暗犹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 信知万象一毛轻。
“金鸡夜半作雷鸣”,这一品佛告诉我们了生死的道理,这一句就是说,像我们睡觉一样,一切众生都在睡梦中,半夜听到鸡叫,把我们叫醒了。人生开悟的时候就是这样,觉得自己从迷梦中清醒了。虽然在半夜三更迷梦中,却被鸡叫醒了;诸佛菩萨说法等于鸡叫一样,把我们叫醒了。
“好梦惊回暗犹明”,你不要以为自己悟了,你如果有个悟的境界,你还是大混沌一个。真正悟了的人,连悟的境界都不会存在,有一个悟的境界,你已经著法相了。所以说好梦惊回暗犹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真正的了解了,悟了,悟到死生如旦暮,人生出来等于天亮了,睡醒了是活著,死了呢?夜里到了,应该去睡觉了,死生一条,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中国文化素来就讲,“生者寄也,死者归也”,能够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够得到正信,真正相信了,相信什么?
“信知万象一毛轻”,宇宙万有在庄子的观念中是,“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个天地就是这一指,整个宇宙万有也就是这一指,就是这么一点;万象万物就是这么一马,整个的宇宙万有像一匹马一样,有马头,有马尾,有马毛,所以说宇宙万有轻如鸿毛。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真懂了这一品,就懂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换句话说,学佛的人都想了生死,怎么样是真正的了生死呢?我告诉诸位一句话:本无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够了生死。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得什么 说什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讲到这里,佛又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你认为我,一个成佛的人,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中文来讲是大彻大悟,你认为成佛得道,真正得到一个东西吗?这是第一个问题。“如来有所说法耶”?你认为我平常在讲经说法吗?反问须菩提两个问题。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须菩提回答说:佛啊,很抱歉,假使根据我学佛所了解的道理,没有一个定法叫做佛法。你们注意啊!“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认为念佛才是佛法,你错了;认为参禅才是佛法,你又错了;认为念咒子才是佛法,你更错了;认为拜佛才是佛法,你更加错了。
什么叫做定法?佛说法等于一个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谓因材施教,有时候骂人是教育,有时候奖励人也是教育,恭维你是教育,给你难堪也是教育。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门打开就对了,所以说无有定法。他说:据我所想,开悟,大彻大悟,没有一个定法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说有一个一定的方法成佛,有个“悟”字的话,那佛法就是在骗人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里有定法呢?
第二个问题须菩提的回答:“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佛的三藏十二部,金刚经这样讲法,圆觉经那样讲法,法华经又是一套说法,楞严经又是它的一套。等于有人说,你们学佛的嘴巴好厉害啊!下雨出门,说是慈云法雨,运气好;太阳出来说慧日当空,也是好;不睛不雨呢?说慈云普覆,反正都对。
这叫什么?这叫“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佛法在那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金刚经下面会告诉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本来无所谓出世,也无所谓入世。记得当年有老前辈问我:依你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出家呢?我说,你要搞清楚,我从来也没有入过家。世界上那有个出?那有个入啊?不出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大家特别注意,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不可取,不可说,说的都是第二,都是投影,真正那个东西说不出来的。譬如你去吃了一样好菜,回来告诉我怎么怎么好,好了半天,我也觉得那真好吃,我还是没有吃到。他说的那么好,百分之百的形容出来,还是第二个月亮,不是当时的好吃味道,对不对?佛法也是这样,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所以如来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非非法”,也不是没有固定说法。
程度的差别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是这样的伟大!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只要你教人做好事,这一点终归是对的。所以一切贤圣,罗汉也好,菩萨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对于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耶稣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个才是道?哪个道大一点,哪个道小一点呀?真理只有一个,不过呢,佛经有个比方,如众盲摸象,各执一端。瞎子来摸象,摸到了那个象耳朵,认为象就是圆圆的;摸到尾巴的时候,象就是长长的。所以一般讲众盲摸象,各执一端,都是个人主观的认识,以为这个是道,那个不是道。
学佛的人不应该犯这个错误,因为是无有定法可说,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不过他认识真理的一点,认为这一点才是对的,其它错的,其实是他错了。真正到达了佛境界是包容万象,也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是佛境界。
入世出世平等
上一次我们讲到第七品,我们现在再讨论其中的重点。佛提出来,成了佛悟了道,也无所谓悟。假使有一个无上大道的境界,有一个无上大道的观念,悟了道,存在心中,这已经不算道了,这是首先要了解的。再其次,说到佛的说法,“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后世佛教里有显教,有密宗,及其他各宗各派的说法,执著了任何一种认为是真正的佛法,都是不对的。因为“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法华经上也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世间的一切皆是佛法。法华经上又讲“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并不一定说脱离人世间,脱离家庭,跑到深山冷庙里专修,才是佛法。治生产业就是大家谋生!或做生意等,各种生活的方式,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同那个基本的形而上道,并没有违背,并没有两样。这是法华经上的要点,名言。所以法华经成为佛法的一乘法门,入世法、出世法,平等平等,它所成就的是一样的。至于说成就的过程当中,修持方面有难易的不同而已。这也就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的重点。
佛引伸这个观念再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等于佛自己把平生四十九年说法,作了一个否定。实际上,他不是否定,而是一个肯定。他所讲的各种法,各种道理,不能执著,执著了他任何一句话,就不对了;所以说不可取,不可说。这样说:我们现在来解释金刚经,已经犯了佛这个基本大戒,就是不可取不可说。此事自己会之于心就对了,佛所说法,如果认为有个法可得,有法可取,那就错了;如果认为佛说法都是空的,无法可取,更错了,所以说非法,也非非法。
这并不是说非法就是对的,不执著就是对的,如果你说你这个人什么都不执著,你已经执著了,执著了一个不执著,所以“非法非非法”。
圣贤之别
上次我们最后一分钟讲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中文的习惯,经常把贤圣两个字倒过来,贤圣是讲什么呢?中国文化无形中有个差别,修养、学识、道德到了最高处,称为圣人。差一点的,还在修行的路上则称贤。佛法分的更清楚。所谓三贤十圣,修大乘菩萨道有十地,十个层次,叫做十圣,十地菩萨上面是佛。初地之前的修养,还有三十个层次,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修养到那个程度,没有到达十地的果位,属于三贤。
十圣呢?譬如说,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等,这些大菩萨们,才在圣果位。这些都是分类法,是后世对修行的解释。广义的来举例说明“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譬如我们现在讲一句话,教书及当学生久了的人,都有这个经验,在课堂上讲一句话,下面一百个听的人感受的程度都不同,理解的也不同。甚至有许多话,笔记记下来,观念都是灰色的,变样很多。这就是说,人的智慧和理解,各有不同。也因此才有各种宗教,各种层次智慧的差别不同。
现在讲第七品我的偈子:
第七品偈颂
巢空鸟迹水波纹 偶尔成文似锦云
得失往来都不是 有无俱遣息纷纷
这也是以中国禅宗的方式,来解释金刚经这一品,并作了一个结论。
“巢空鸟迹水波纹”,佛经上有这么一个譬喻,说有一种鸟叫做巢空鸟,它不栖在树上,它的窝在虚空中,在虚空中生蛋,在虚空中孵小鸟,归宿也在虚空中。这个鸟永远捉不住,来去无踪,所以叫巢空鸟。本来鸟在虚空中飞,飞来飞去不留痕迹的,就是上一次我们引用苏东坡的诗:应似飞鸿踏雪泥。所以巢空的鸟,在空中永远不留爪迹的。水上的波纹画过了,也没有了。水波纹是你看到的,不能说没有东西,但是它过后就没有了。所以这些都是:
“偶尔成章似锦云”,都是偶尔构成了文章,或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