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这样一来,几年之间国家就富了,那么国富了以后,还有一个问题,国富了怎么强兵呢?
经济制度上第二句话,叫主民客民分业,重奖杀敌强兵。这里我先介绍什么叫主民,什么叫客民,商鞅变法是这样讲的,这个商鞅把原来秦国的农民叫主民。当时秦国你知道,它称霸西戎以后,它的土地面积很大,人口少,而和它相邻的是从晋国分出来的韩、赵、魏三国,这三国呢,人口多,土地少,商鞅就想了一个办法,我怎么能够把韩、赵、魏三国的农民吸引过来,到我秦国来种地,那就想办法,你只要来,我就给你地,而且我给你地,而且我给你房子,三年还不服劳役。这样呢,韩、赵、魏的很多农民,就被吸引到秦国来了,从韩、赵、魏三国到秦国的农民叫做客民,客人的客。主民跟客民不一样,商鞅变法规定的是,主民主要是当兵,客民主要是种地,你想想为什么这样做啊,主民可靠,他是秦国人可靠,打仗肯定很卖力,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当兵容易立功,当兵很简单,当那儿砍一个脑袋回来,就升一级,所以让主民去当兵,让客民去种地,主客民分业。这样一来,就使秦国的士兵主要由秦国的农民组成,而韩、赵、魏三国的人来了以后呢,主要是为他们种地,那么这些当兵的人,怎么让他去杀敌呢?商鞅采取的办法是“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史记集解》引《汉书》,就是杀一个敌人,带回来一个脑袋,回来就升一级。这个办法它实际上是把人性恶的一面给充分调动起来了,所以后来六国人说秦国的军队叫虎狼之师,为什么称它为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一上战场打仗,个个眼都红了,那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回去拿着人头报账,一报账就升官,就升爵位,所以这个秦国的士兵打仗的积级性空前提高,甚至于发展到极致的时候,比如说两个秦国的士兵,追一个敌人的士兵,追着追着那个敌人的士兵消息不见了,那怎么办呢?其中的一个秦国士兵,他可能把另一个秦国士兵的脑袋砍下来,带回来了,我掂一个人头,就升一级啊,所以那个秦国的士兵上了战场以后,千方百计地想带回来的东西就是人头,所以你说这个秦国的士兵到了战场上,那不跟老虎跟狼,野狼一样吗?所以六国人称他为虎狼之师啊,为什么他后来那么能打,就是他有一个很强的一个刺激在鼓励着他。
[画外音]商鞅的变法措施,既涉及政治制度,又涉及经济制度,这样一来,他的变法就必然要触及到那些世袭贵族的既得利益,我们可以想像,当那些贵族的既得利益被触犯的时候,他们肯定是不支持变法的,而且很有可能还会阻碍变法,所以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那么,商鞅又是怎样冲破阻力,将变法推行下去的呢?
我们上面讲的商鞅变法的那么多东西,商鞅不过是一个从魏国过来的一个客卿,他能够变法,全靠秦孝公的支持,所以孝公的支持,是商鞅变法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你光有支持还不行,那么商鞅在变法中间,遇到了那么多阻力,商鞅怎么样破除阻力呢?第一,叫树威信,商鞅要变法必须树立起来变法的威信。商鞅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在历史上很名,叫“立木为信”,立木为信的小故事,因为他知道,令而无信,比那个言而无信,它的危害更大,这个国家的政令,一定要讲究信用,如果国家的政令令而无信的话,没有人会执行,就是你贯彻不下去,商鞅想了个什么办法呢?他在那个秦朝的国都,国都“商场”的南门,竖了一个三丈高的大木桩,然后下了个命令,说谁能够把这个三丈高的木桩,搬到这个“商场”的北门,赏十金,这个事很简单,赏金很重,没有人相信这么简单,给十金,谁都不搬,这不是闹着玩儿吗?商鞅一看没人动,好,增加奖励,谁能够把这个木头,从南门移到北门,奖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人来一试,结果有一个人愣是把这个木头,从南门移到北门,商鞅立即兑现五十金,这个事情立即就传开了,传了一个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商鞅说话是算数的,这就叫树威信。
第二条,叫惩贵戚,要严惩违法的贵戚。因为大家知道,老百姓在法律面前是比较谨慎的,因为老百姓没有靠山,所以遇到国家的法令,老百姓最比较容易守法,谁爱违法呢?贵戚。因为他们有背景,家里有靠山,所以他们敢违法。商鞅变法的第二年,遇到了一件事,秦孝公的太子犯法了,怎么办?太子犯法,太子是嗣君啊,他将来是要继位做国君的,你不能把太子给法办了,那怎么办呢?商鞅变通,太子不是有老师吗?太子犯法了,太子不能罚,我罚他的老师,史书记载,叫“刑其傅,黥其师”——《史记·商君列传》,就是对他的傅,师傅的傅,对他的师傅,就是他的老师,这个人叫公子虔,给了他一个重罚,然后对他的老师,另一位老师黥刑,就是在脸上刺字,连太子的老师都要受罚,代太子受罚,你想想这个处罚力度多大。而且太子这个老师他很不争气,四年以后又犯法,这下商鞅不客气了,按照法律的规定,他要受劓刑,什么叫劓刑呢?把鼻子割了。所以秦孝公一死,他这个受过处罚的太子一继位,被割了鼻子的他这个老师,立即诬告说商鞅谋反,然后这个继位的这个太子呢,是秦惠文君,秦惠文君就下令,抓捕商鞅,因为太子也恨商鞅。
商鞅从京城得到消息以后,就赶快逃了,就是我们一开始讲的,商鞅为什么逃,就是因为他执法特别严,得罪了太子,得罪了太子的老师。商鞅想逃到哪儿去了,想逃到魏国去,他不是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过官吗?他要逃到魏国去,他想魏国人能够接受他,结果跑到魏国的边界,魏国的边防人员禁止他入境,为什么禁止他入境呢?因为商鞅曾经带领他的军队把魏国的原来的都城安邑给占了,占了以后这个魏惠王就没有办法,就把他的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就是今天河南的开封,魏惠王在迁都的时候,非常遗憾地说了一句话,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我最后悔的是我没有听公叔痤的话,要么用商鞅,要么把商鞅给宰了,你现在不宰,现在他把我给整得这么苦,魏惠王后来非常懊悔,因为有这么个事,所以你想想商鞅逃到魏国去,魏国能收留他吗?魏国不但不收留他,而且把商鞅抓起来,武装押送给他送回秦国,那不就死路一条吗?送回去还有好果子吃吗?送回去以后,商鞅就被继位的太子秦惠文王给车裂了,很残酷的刑罚,就是把人的四肢绑在不同的车上,然后赶着这个车,让它一拉,把这个人体给肢解了,活活地给肢解了,所以商鞅最后是车裂而死。
那么我们最后要谈一点就是对商鞅的评价问题,我们应当承认,商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卓越的政治家,他适应战国后期的形势,采取了富国强兵的办法,在政治制度跟经济制度上一系列的改革,使秦国迅速地从二三流的国家,一下成为七国中间最强的国家,所以秦国的崛起,商鞅是个关键性的人物。但是强国也有强国的麻烦,因为秦国崛起速度过快,引发了六国的高度关注,六国要生存,必须要找一个新的生存策略,而秦国面对六国的生存策略,它也得找出来一条应对策略,这样秦国才能继续完成它的崛起之路。那么,六国的生存策略是什么,秦国的应对策略是什么,我们下集再讲,谢谢大家!
05:合纵连横
[画外音]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到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继位的时候,秦国在战国七雄之中,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国家,其他六国中的齐、楚、燕、韩、赵、魏,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和秦国抗衡,秦国的强大引发了其他六国的担忧和恐惧。在这种局面下,六国要生存,就必须推出自己的生存策略,而秦国为了继续崛起,也要有相应的应对策略,而推行这条策略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纵横家,苏秦和张仪。那么,六国的生存策略是什么呢?秦国的应对策略又是什么呢?苏秦和张仪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合纵连横》。
在当时整个战国的天下中间,只有秦国是超级大国,其它六国没办法跟秦国抗衡,出现了这么一个局面。所以,在这种局面之下,六国要生存,必须要找一个新的生存策略,而秦国面对六国的生存策略,它也得找出来一条应对策略。其实这两个策略,关系到当时的天下,也关系到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代表了两种策略,这两个人是谁,是我们这一集要讲的重点。
第一个人叫苏秦,他是东周洛阳人,据《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苏秦早年游学,在外面一方面求学,一方面求官,最后是一无所成,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回到家里以后,他家人都嘲笑他,说人家出去都在打工,打工挣钱,说你出去干什么呢?你不打工,你叫什么呢?《史记》的原文是三个字,叫“事口舌”——《史记·苏秦列传》,就是你整天在外面练舌头,换成我们现在的话,就是你天天练演讲,你能靠舌头挣钱吗?所以你混到今天这个狼狈不堪的地步,活该!全家人都嘲笑他,所以苏秦搞得非常狼狈,回到屋里无话可说,回到屋里把门一关,看到屋里堆了那么多书,感到很惭愧,我读了这么多书,竟然不能混一口饭吃,得不到荣华富贵,他就下决心,一定要读好,找了一本书,找了一本兵书,认真读,读了一年。
一年以后,苏秦很兴奋,他说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我用这个方法,我足以说服天下所有的国君,这是苏秦未出名之前时候的一件事情,这是《史记》里记载的,《战国策》也记载了,不过《战国策》的记载,跟《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稍有不同,它记载的是苏秦先去跑到秦国找那个秦惠文王,就是杀商鞅的秦惠文王,他去游说,游说完了以后,秦惠文王不用他,他回来了。这个回来《战国策》,写得比《史记》还生动,说他“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战国策·秦策》,就是苏秦回来的时候,非常憔悴,脸的皮肤也黑了,这个带着满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回到家里就更糟了,“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战国策·秦策》,什么意思呢?他老婆看他,这么狼狈不堪地回来了,照样在织布机上,咣当咣当织布不理他,他嫂子不给他做饭,他爹妈不跟他说话,回到家里非常狼狈,这个对苏秦刺激很大,然后苏秦就读书,读书想瞌睡了,就拿上锥子照自己的大腿上一刺,血流至足,这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悬梁刺股的,那个刺股的故事,就是指的苏秦,所以这两个,一个《史记》的记载,一个《战国策》的记载,都写苏秦当年未发达的时候很不得志。
但是苏秦一旦发达了,家里情况完全相反,《战国策》记载说,苏秦说服了燕王,说服了赵王,前往楚国去的时候,这个时候,苏秦就大不一样了,高车驷马,众多随从,他的父母亲,听说苏秦回来了,清宫除道,郊迎三十里,清宫,打扫房子,除道,把地打扫干净,他爹妈亲自干的,郊迎,跑到郊外三十里地去迎接他,然后,他的妻子,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战国策·秦策》,他的妻子都不敢正面看他,侧着眼睛看,支着耳朵听,“嫂蛇形匍匐”,他的嫂子就在地下趴着,跪着、爬着,就像一条蛇一样,叫“蛇形匍匐”,“四拜自跪而谢”,拜了四拜,向他道歉,苏秦就问他嫂子,“嫂何前倨后恭耶”,为什么以前我回来,你对我那么傲慢,这次回来对我这么客气,为什么呢?“嫂答曰”,他嫂子回答的话,“以季子,位尊而多金”——《战国策·秦策》,季子是苏秦的小名,是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又有那么多钱,所以我才这样对你,所以苏秦早年,他曾经是经历过这么一段变化的,也是战国时期,也就是秦惠文王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纵横家,当时他叫纵横家,这是我们要讲的,苏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秦学完以后,就开始出去游宦了,求官了。他第一个求见的是周显王,就是周天子,这个时候周天子已经很弱了。结果到周天子那儿去,周天子他身边的人平时就看不起苏秦,所以第一次去没有成功。他第二个去的,是见秦惠文王,到了秦惠文王那儿以后,夸了好一通,最后说秦国是处在一个天府之国,可以称帝,不要称王了,你可以称帝,而这个时候秦惠文王是刚刚杀了商鞅不久,他最讨厌像苏秦这样的说客,没有采用,第二个见秦惠文王,又失败了。我们从苏秦先见周天子,再见秦国的秦惠文王可以看出来,苏秦这个人他读书,就是为了君王服务,至于这个君王是天子或者是一个诸侯,他不计较,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苏秦原来是想为秦国服务的,就是秦王没有重用他。第三,苏秦的功名利禄之心非常强,就是求功名这个心非常强,这里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给纵横家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个平台非常重要,人生最重要的是平台,没有一个平台,再有本事你施展不开,而战国后期,恰恰为苏秦这一类人提供了一个平台,苏秦有施展这个才华的空间,再从个人因素上看,我们前面介绍过苏秦,在未成功之前和成功之后,家中对他的截然不同的反应,所以苏秦如果觉得自己不成功的话,他家都回不去。
[画外音]苏秦第一次游说诸侯的时候,到处碰壁,而当他回家经过“锥刺股”的刻苦学习之后,第二次出来游说诸侯,这一次,他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而当他游说诸侯国君成功的时候,甚至使强大的秦国在十五年的时间里都不敢派兵出函谷关一步。苏秦游说六国的时候,究竟说了什么,为什么能够影响当时天下的形势呢?
苏秦见了周显王,也见了秦惠文君,都没有成功,第三次求见赵王,但求见赵王又失败了,最后他去见燕王,他第四个见的就是燕王。他到燕王那个地方以后,先夸燕国的富有,再赞扬燕国军队的强大,其实燕国是个小国,但是他给燕王重点讲了一个问题,他说你燕国,燕国的都城当时叫蓟,就是今天的北京,之所以没有受到秦国的直接侵略是为什么?是因为你的南面有一个赵国,赵国就像一个屏障一样,挡住了秦军的攻势,所以对燕国来说,处理好和赵国的关系非常关键,如果你和赵国的关系处理不好,赵国的军队十天就可以打到你的边界,再有个四五天,就打到你的国都之下,所以你必须和赵国的关系处理好,这番道理讲完以后,苏秦最后给燕国的国君提了一条建议,“愿大王与赵纵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史记·苏秦列传》,他这个话中间,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天下为一”。
所谓“天下为一”,就是指秦国以外这些国家要结合成,联合成一个整体,那么燕国就可以平安无事了。这个“天下为一”就是我们这一集要讲到的六国在新形势下的一个生存策略,六国怎么生存,秦国那么强大,一个超级大国,你六国任何一个国,你比不上它,怎么生存,天下为一,就其他六国要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这里边,这样一个策略,在历史上叫“合纵”,合是联合,纵是指南北,合纵的原意是南北联合,因为秦国以外的六国,燕国是处在最北边,最南边是楚,这中间有韩、赵、魏,还有齐国,所以六国的联合,实际上是南北的联合,所以六国联合,我们称之为合纵,在《韩非子》这部书里边曾经讲过一句话,什么叫合纵呢?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但是我觉得,这里面要改一个字,它不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六国联合哪有精力去攻秦国,它合众弱去抗一强,才比较准确,六国联合起来是对抗秦国,并不是要灭掉秦国,灭秦国是不可能的,你只能合众弱以抗一强。这番话说完以后,燕王极其感兴趣,燕王是第一个接受苏秦在新形势下提出来的生存策略的国君。但是燕王说我有困难啊,我的南边有两个很强的国家,一个是赵国,一个是齐国,这两国都非常强,你现在要叫我和他们联合起来,你先得保证我一条,保证赵国和齐国不侵犯我燕国,只要保证赵国、齐国不侵犯我国,我完全和他们联合,没有问题。苏秦说这事我来办,你交给我来办,你只要参加这个联盟就行了。燕王是第一个信从了苏秦的生存战略的,然后,就重金资助,苏秦得到了第一笔投资基金,给了他一大笔钱,然后他有了钱,这就好办,置办了车马。
第二个来到的是国家赵国,赵国是第二次来,第一次是碰了个壁,第二次来了,到了赵国以后,他给赵国的国君讲了四条,第一,国君的任务是什么?安民无事,让你的老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国家没有什么战事,这就是你做国君的责任,你要完成这四个字,你该怎么办?你必须保证国内没有什么大的战争,你才能够做到安民无事,而安民无事的关键在于择交,要选择一些国家,作为你重点交往的朋友,要择交。第二点,谁是你的朋友啊?择交择交,择一个好朋友来交,你交谁,你交的国家是两个,一个韩国,一个魏国,这丙个国家你必须重点搞好关系,这两个国家,把赵国和秦国给隔开来,它们是日日夜夜,面对着秦国的侵略,这两个国家一旦支不住了,这两个国家就会投靠秦国,就是“臣于秦”,一旦这两个国家向秦称臣了,把这个路一让开,你赵国就暴露了,这是讲了第二点,就是你一定要支持韩、魏,韩、魏是你的朋友,比如说韩、魏是嘴唇,你赵国就是牙齿,你这个牙齿靠的就是韩、魏的保护,这是第二点。第三点,你看一下天下的地图,力量的对比,六国的土地,是秦国土地的五倍,六国的兵力是秦国兵力的十倍,六国从土地上说,从军队上来说,都比秦强得多,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屈服于秦呢?这是从力量对比来说。那么第四点,苏秦就告诉赵国怎么办,赵国应当怎么办呢?就是还要合纵,不过呢,他对赵国国君讲的话,和那个燕国国君的词不完全一样,内容完全一样,还是“天下为一”的意思,但他说的话是“一韩魏齐楚燕赵,以纵亲,以叛秦”——《史记·苏秦列传》,就是把六国统一起来对抗秦国,那么这秦国攻打任何一个国家,六国中间攻打任何一个国家,其他五国都出兵,如果有一国不出兵,违反盟约,其他五国打它一个,这样,我们六国,就结成一个联盟,这就是苏秦面对强秦提出来的六国的生存策略,就是“天下为一”,也就是合纵。当然这番话说完以后,赵国的国君很高兴,接受这个意见了,所以赵国国君又给了苏秦一大笔资金支持他,两个国君支持他。
苏秦从燕国过来到赵国,到韩国,一路下去再到楚国,再到齐国,转了一圈,六国的国君全同意了,最后到了什么结果呢?苏秦一个人,佩戴了六国的相印,腰里别了六个图章,六国的国相,这下子,合纵形成了,苏秦成了六国联盟的总指挥,总领袖了,总盟主。所以这个苏秦的这一个生存战略胜利了。胜利以后,苏秦就把这个盟约寄了一份给秦王了,给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一看这个盟约,15年没有敢出函谷关,整个天下15年,秦国不敢出兵。当然,秦惠文王,不敢出兵也有他的道理,第一,他不知道这六国联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下遇到新情况,他还想不出来化解这个新情况的应对策略,再一个呢,六国开始的时候,这个声势很大,所以秦国,也谨慎不敢出兵。
[画外音]苏秦游说六国,促使六国合纵抗秦,这是苏秦的成功,也是六国的成功,但却是秦国的失败,因为六国联合起来抗秦,这也就意味着,秦国崛起的道路被堵住了,秦国肯定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秦国一定要有一个应对策略,而提出这个应对策略的人,恰恰就是苏秦的老同学张仪,那么,张仪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会跑到秦国去,提出对付六国合纵抗秦的应对策略呢?
张仪这个人是苏秦的老同学,他跟苏秦他俩是老同学,他俩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在中国先秦史上是个非常有名的人,这个人叫鬼谷子,是一个兵家,苏秦跟张仪是他两个弟子,而且苏秦学得没有张仪学得好,张仪比苏秦还高明,不过苏秦虽然学得不好,但他先出道,出道出得比较早,张仪虽然学得好,出道晚。张仪这个人,早年也很不顺,他早年像苏秦一样,到处去寻找机会,找舞台。有一次他和楚国的国相在一块儿吃饭,吃完饭以后,楚国的国相,莫名其妙地丢了一块碧玉,丢了,碧玉很珍贵啊,结果这所有吃饭的人,一口咬定,肯定是张仪偷了,原因四个字,“仪贫无行”,说张仪这个人很穷,穷得没有道德底线了,是他偷的,肯定是他偷的,然后不分青红皂白,把张仪给臭打了一顿,张仪不认账,打得是鼻青脸肿,张仪不认账,他们也没根据,从张仪身上也没有翻出来,最后把张仪给放了,张仪回去,一瘸一拐回去了,回去以后碰见他老婆,老婆一见他,第一句话就是,嘻,就是老婆笑了,说你要不读书,不整天出去玩儿,耍嘴皮子,你能挨这顿臭打吗?张仪就问他老婆,张仪并不生气,问他老婆一句话,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妻子笑了,说你舌头还在,张仪就说了两个字,“足矣”——《史记·张仪列传》,怎么挨打都不要紧,只要舌头在,我就有翻身的那一天,所以他不在乎这一点。因为作为一个纵横家来说,靠得就是舌头啊,要把舌头割了就完了,只要舌头在,就有翻盘的机会。
那以张仪是怎么样到秦国去帮助秦惠文王,提出了一个应对六国合纵的策略,这件事又和苏秦联系到一块儿,苏秦在游说成功,佩载六国相印以后,苏秦在赵国做官,在赵国做官,他最怕的是秦国打,秦国一打,六国的这个联合,如果万一失败了,他就前功尽弃,他就想找一个人到秦国去,而且能够掌握秦国的政权,想来想去,只有他这个老同学张仪,他知道张仪本事大,而且比他还厉害,他怎么办呢?他先派人暗示张仪,说你那老同学都做官了,说你整天待着,你干嘛不去找你老同学,老同学总要帮你一把吧,张仪一听,对啊,他发达了,我去找他,总不能不帮我吧,张仪就去了。张仪这一来,苏秦首先跟门下安排好,说我的老同学来了以后,你们可千万记住一条,第一,拖住他,不能让他走,第二,别通报,别告诉我,拖住他走不了,也见不着。结果张仪这一去,弄得很尴尬,天天去拜访,就是见不着,但是呢又不一下子回绝,还拖着他,就这样一连拖了好几天,最后算见到老同学苏秦了,苏秦一见面,把张仪给羞辱了一番,说就凭你那点本事,我怎么帮你啊?我无法让你富贵,去去去,离我远点,把张仪给轰走了。张仪本来是想求他老同学帮忙的,结果竟然叫苏秦给羞辱了一番,张仪一气之下,差点背过气去,总得报这一仇啊,他想了想,能够治服赵国的,只有秦国,他就一咬牙,一跺脚,去秦国。
张仪前面一走,苏秦马上安排了一个人,说你跟着张仪,你的任务,就是做他的贴身管家。然后,这个人就跟着张仪,张仪找了个店铺去住,他也跟着去住,俩人就住到一个屋里,装作是无意之中住到一个屋里,然后这个人就非常慷慨,一路上对张仪照顾得非常好,这样张仪有了这个朋友的帮助,张仪这一路没受什么罪,一路上全部住的五星级大饭店,这样就舒舒服服地来到了秦国,到了秦国以后,张仪见到秦惠文王,张仪的本事在苏秦之上啊,见了秦惠文王,就谈了一次话,秦惠文王就任命他做客卿,和他商量讨伐六国的策略。张仪一当官,回去高兴得不得了,赶快找他资助钱的贴身管家,这个贴身管家告诉他,我得走了,张仪说我刚富贵,我要报恩啊,你怎么走了?这个门客跟他说,“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史记·张仪列传》,他说我并不了解你,真正了解你的是苏秦,这一切都是苏秦安排的,苏秦知道你很穷,怕你穷的时候见小利而忘大义,所以要把你召过来,羞辱你一番,激怒你,让你到秦国去,又怕你吃苦,所以让我带着这么多钱,一路上做你的贴身管家,让你住高级宾馆,现在你成功了,我的任务完成了,我得回去交差啊,任务完成了。张仪一听,非常感慨,他说闹了半天,我在苏秦的算计的计谋之中,我竟然都不知道,我实在是不如苏秦,这是第一,第二,你想想,我刚上任,我能够叫秦王去攻打赵国吗?你苏秦不就叫我不攻打赵国吗?再说,有苏秦在,我能打赵国,能打出个什么来呢?说了一番话。
其实叫我看起来,苏秦这一手并不高明,我为什么说苏秦这一手并不高明呢?第一,张仪是个天下奇才,你虽然用这一手把张仪送到秦国去了,张仪呢,短时期内,可以不攻打赵国,为了报你苏秦之恩啊,但是他毕竟是个奇才,又得到秦王的重用,给他提供这么大的一个舞台,他的能量之大,远远超过了苏秦当初的估计,这是第一。第二,苏秦看的是短期效应,但是张仪还有一个长期效应,张仪长期在秦国做官,他是要为秦王服务的,而秦王最现实的利益,就是打破六国合纵的新谋略,张仪能不为这个服务吗?
[画外音]飞黄腾达的苏秦,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他把比自己还要有才华的张仪送到了秦国,张仪到秦国后,提出了一个帮助秦国,破坏六国合纵的应对策略,这个应对策略,和苏秦的合纵抗秦策略正好是针锋相对,那么,张仪这个策略的核心是什么?他是怎样打破苏秦合纵抗秦策略的呢?
那么,张仪怎么打破六国的合纵呢?他是这样做的,第一步,他先到魏国去,张仪本为是秦国的高官,到魏国来,当然魏国很信任他,就让他做了魏相,做了魏相以后,他是明为魏相,暗为秦国,他实际上是要为秦国服务的。他怎么办呢?他想让魏国带个头去尊秦,然后让其他五国效法魏国,但是这个魏襄王他怎么说,魏襄王都不愿意破坏合纵的这个谋略。张仪怎么办呢?面对这个魏襄王的顽固的立场,他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方法,软的,是利诱、引诱,硬的是军事打击。所以张仪就暗中告诉秦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