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第五天头上,五天斋戒完了,该子婴去祖庙的时候,子婴就是不去,铁定主意就是不去。然后,赵高就急了眼啊,派了几拨人马请,请不动,最后赵高亲自来了。赵高一来,子婴就传他入宫,这一入宫,子婴就指使宦官韩谈在自己的宫中把赵高给刺杀了。而且立即下令,对赵高灭三族。就这样,事情很简单地处理完了,就是引诱赵高到他宫中来,然后在宫里把赵高杀了。所以杀赵高,杀得一点悬念都没有。赵高到死都不明白子婴还敢杀他,他万万没想到。
到此为止,沙丘政变的三个重要人物——赵高、胡亥、李斯——每个人都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这里就来了一个问题了,赵高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搞阴谋的人,他把扶苏杀了,把蒙恬、蒙毅杀了,把李斯杀了,把秦二世都杀了,为什么竟然会栽到子婴的手里头呢?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要论搞阴谋诡计,李斯、胡亥都不是他的对手,他怎么会栽到子婴的手里呢?其实原因只有一点,就是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子婴。赵高因为杀扶苏、戮蒙恬、诛李斯、弑胡亥,他觉得自己很了不得了,没有人敢奈何他。他公然能在朝廷大堂之上上演“指鹿为马”的这种游戏,他觉得他非常了不起。所以,他就认为没有人敢奈何他,这是他非常自信的一点。
另一方面,我们来看子婴。子婴这个人为人一向很低调,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子,既没有政治野心,又没有政治资源,三也没有显露出来过人的才华,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所以,赵高也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赵高真正放在眼里、认真对待的人没有一个人能躲得过他的屠刀。我们刚才讲的那些人,只要叫赵高惦记上,那就完了。我们经常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赵高就是天下最大的贼,你只要叫赵高惦记上,那你就肯定跑不了了。但是赵高就是没有惦记上子婴,所以子婴躲过去了,反而把赵高给杀掉了。我们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子婴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一个有魄力、有智谋,而且行动非常果断的人,所以,他才能够最后把乱秦亡秦的元凶——赵高——给杀掉。于是,赵高最后被子婴所杀,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
[画外音]恶贯满盈的赵高终于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史书记载赵高的活动主要在秦帝国建立以后,如果说赵高在秦始皇生前无法对秦帝国产生重大影响的话,那么在秦始皇死后赵高的活动深深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他的所作所为不管是不是主观行为,其结果都造成了秦帝国的快速灭亡。那么,对于赵高这样一个人物后人给出的评价是什么呢?
实际上,后人在谈到秦国灭亡的时候总是不断地提到赵高。因为只要谈秦国灭亡都绕不过赵高:赵高发动沙丘政变,赵高杀蒙恬、蒙毅,赵高杀李斯,赵高杀胡亥。赵高把秦朝的中央政府变成了一个血流成河的屠宰场,简直可以说是秦朝灭亡的一个屠夫。这个人我们怎么看待他?
历史上,对赵高的评价有两种,有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一个观点认为,赵高是乱秦亡秦的罪人,这是一种看法。另一种看法认为,赵高是为赵灭秦的功臣。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那么哪一种看法更正确一点呢?赵高在整个秦朝灭亡过程中,他一共走了五步关键性的棋,我们不妨看一看他这五步是怎么走的。
第一步,沙丘政变。秦始皇病故沙丘是一个突发事件。赵高是沙丘政变的主谋,他说服胡亥,胁迫李斯,以胡亥为政治筹码和豪赌的工具,以李斯作为自己的帮凶和伙伴,发动了沙丘政变,杀掉了秦始皇钦定的接班人扶苏。这是他在秦朝灭亡过程中间走的关键的第一步——沙丘政变。
沙丘政变以后,赵高做的第二件重大的事情就是诛杀蒙氏。我们讲过,蒙恬、蒙毅是秦国三代的功臣,这是个功臣世家。蒙恬、蒙毅,一文一武,一个朝中、一个朝外,对秦帝国的巩固是一个关键性的稳定因素。赵高在杀死扶苏以后,第二个要除掉的就是蒙氏兄弟,这是赵高乱秦亡秦的第二步。
第三步,清除公子。秦始皇是二十多个儿子,十几个女儿啊,这都是秦始皇的直系的亲属。胡亥继位以后,由于心虚,他是篡改遗诏,窃取了君位,所以他就很本能地把他的兄弟姐妹视为政敌,要除掉他们。赵高就利用了胡亥的这种心理,怂恿胡亥,把他的兄弟姐妹全部杀光。秦二世胡亥当时只想到这些人是将来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皇权的人,但是秦二世没有想到这些人也是拱卫自己的一股力量。所以,秦二世把他的兄弟姐妹全杀光了以后,最后他在望夷宫被赵高逼着自杀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帮他。他的兄弟姐妹全被他自己亲手杀掉了。这是第三步。
第四步,陷害李斯。这里我们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虽然在沙丘政变中李斯成为赵高的帮凶,但是李斯跟赵高不同,李斯是帝国的功臣,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对秦的建立,对秦的巩固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李斯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过于考虑个人的得失。所以,在赵高的胁迫之下,他屈服于赵高,帮助赵高发动了沙丘政变。没有李斯,沙丘政变完不成。但是,就这么一个人,帮助赵高发动政变,让赵高一步一步攫取了权力,到最后他的结局是被陷害,而且被陷害得很惨。
最后一步,那就是诛杀胡亥。因为把所有的人都除完了,最后就该杀秦二世了。在秦二世被杀之前,赵高上演了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经典剧目叫“指鹿为马”。这个“指鹿为马”是相权愚弄皇权的的一个经典案例。大臣们经过“指鹿门”事件以后谁也不敢再违背赵高的意志。这样,赵高最后就在望夷宫逼杀了秦二世,成为历史上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以臣弑君的第一人。
所以,我们回顾一下赵高亡秦的五步,可以看出来,赵高对秦朝的灭亡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赵高达到权力的顶峰的时候,他也走到了地狱的大门口,这就应了一句很流行的话:“上帝要他灭亡,一定要先他疯狂”。因为赵高这个人谁也管不了他,他疯狂到极点的时候自然有人收拾他。古今中外,这都是个规律。
[画外音]从赵高的所作所为来说,对于赵高的历史评价我们用任何语言都不为过,他是一个典型的小人嘴脸。但是在后世对于赵高的评价中还有另外一种声音,他们认为,赵高是亡秦报赵的大功臣。那么,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呢?
第二种观点,说赵高是亡秦报赵的大功臣。这个观点有没有道理呢?谁提出来的呢?提出这个观点的人不是别人,是为《史记》做注的一个著名学者——唐代学者司马贞。他在《史记索隐》中间说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司马贞说:“赵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乃自宫以进。卒至杀秦子孙,亡其天下……”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说赵高本来是赵国的一个公子,他痛恨秦朝灭了赵国。所以呢,他就自宫——就是自己对自己施行了宫刑,然后到秦国的宫廷中间做宦官,把秦朝的宫廷搞得乱七八糟,最后把秦朝给灭了。他实际上是为赵国灭了秦,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是《史记》三家注之一,我们读《史记》有三个重要的注释,其中有一个就是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这个《史记索隐》就公开提出来,赵高是“亡秦报赵”,就是灭亡秦国,报答赵国。不但有此一说,我们再引一首诗,做个例证。
古人写过一首诗叫《咏赵高》,这首诗写得很漂亮:“当年举世欲诛秦,哪计为名与杀身。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这是一首绝句,就是咏叹赵高的咏史诗。这四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说当年整个天下的人对秦都恨死了,都想把秦给灭掉。当时灭秦的时候,这些反秦的人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性命能不能保得住,自己将来能不能有什么功名,谁都不考虑。“先杀扶苏后杀胡亥”这是赵高的作为,赵高的这一手所发挥的作用,可比刘邦手下的哪一个大臣的功劳都大。照这首诗来说,赵高的贡献就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第一功臣。刘邦手下的大臣再有功劳莫过于萧何、韩信了吧,但是也不能“先杀扶苏后杀胡亥”,杀扶苏、杀胡亥的是谁呢?是赵高。所以,赵高是汉朝刘邦的第一大功臣。这个话客观上讲,听一听有点道理。他确实把秦朝搞得乱七八糟,秦之所以最后灭亡是从内部被瓦解掉的。而内部瓦解秦朝的人就是赵高,从内部瓦解秦朝这个赵高的作用谁都不可替代。从这个意义上讲,赵高是汉朝的功臣。
但是,我们对司马贞的话还不能完全听信,因为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功臣还是罪人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要看:第一,他动机是什么?第二,要看他的作为是什么?我们分别从这两点来看一看。我们先看“动机”。赵高确实是乱秦、亡秦。那么他乱秦、亡秦是为了报赵呢?还是为了个人的私欲呢?《史记·蒙恬列传》记载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这段话这样说:“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已也。因有贼心。”这里明确提到了“贼心”。在《史记》的《蒙恬列传》中间说赵高有贼心。赵高这个贼心是怎么产生的呢?两点。第一,他跟胡亥的关系非常铁,他觉得必须立胡亥当皇帝,胡亥当了皇帝,他就能得到重用了,这是一个目的。再一个,他痛恨蒙毅,蒙毅当年审过他的案,判过他的死刑。只有让胡亥当了皇帝,才能够杀了蒙毅。你看,他的贼心就是这两个原因。这是为国呢?还是为己呢?很清楚,完全是为了他自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赵高发动政变完全没有考虑到国家的利益,没有为赵复仇之意,完全是为己谋私利。所以,司马贞的“灭秦报赵”之说不能成立,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测。
第二,我们从赵高的“作为”上来看,前面这是讲动机,我们再看作为。沙丘政变以后赵高做了什么事呢?赵高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不断攫取权力;第二,引诱怂容胡亥。你看赵高在政变以后,先做的是什么?郎中令——九卿之一;害了李斯以后做了什么官呢?中丞相。最后他又杀了胡亥立了子婴。赵高在整个沙丘政变以后他的作为就是不断地攫取权力。第二点是引诱纵容胡亥,他让胡亥不要见大臣,让胡亥在宫中尽情享乐,最后导致秦国的国政不可收拾。
赵高从动机上看为自己,从作为上看是攫取权力和纵容皇帝,他没有什么好的作为。赵高的作为与民何利啊?与国何利啊?与民族发展何利啊?对老百姓、对国家、对民族发展一点贡献都没有。所以这个人绝不是英雄,他不是亡秦报赵,他是亡秦为己。总而言之,赵高是一个心底极坏的人。
世界上的坏人有两种,一种坏人是对谁都有使坏,这种人最可怕。第二种坏人是对大多数人使坏,只对少数人好。世界上就这么两种坏人。赵高属于哪一种呢?你想想,赵高对扶苏要杀,对蒙恬、蒙毅要杀,对帮助他发动沙丘政变的李斯只是作为一个临时的伙伴,用完了之后要杀,对于信任他、提拔他、重用他的胡亥要杀。所以,赵高属于第一种坏人。包括他最后派他的女婿阎乐到望夷宫去杀秦二世的时候都是这样。那可是他的女婿啊,当他派阎乐去杀秦二世的时候,他怎么做的呢?他先把阎乐的母亲扣留起来,抓起来作为人质,然后再派阎乐去杀秦二世。他对自己的女婿都不信任,可见赵高心底之黑暗。
赵高之死我们讲完了,那么赵高死以后秦王子婴就掌了权了。我们通过杀赵高已经看出来,子婴是一个有智谋、有魄力的人。子婴接替了秦王的权力应当说是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子婴这么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掌管了秦朝中央政府权力以后,他能不能挽回秦朝灭亡的这个大趋势呢?我们下次再讲。
41:子婴亡国
'画外音' 秦二世胡亥死后,子婴被立为秦王,子婴一掌权就迅速除掉了赵高,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子婴是一个有智谋的有魄力的人,是秦帝国当之无愧的接班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也没有能挽回秦帝国灭亡的趋势,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子婴又是第二个胡亥,子婴真的无能吗?
上一集讲到,子婴即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掉了一手遮天的赵高,清除了秦帝国的害群之马,子婴的快速行动就连一向机警的赵高也没有回过神来,可见子婴果然是一个有魄力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魄力的子婴只做了46天的国君秦王朝就灭亡了!那么有魄力的子婴为什么没有能挽救住秦王朝呢?是子婴无能吗?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继续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子婴亡国》。
子婴用计杀掉了赵高,杀掉了乱秦亡秦的元凶,按理说秦帝国的命运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子婴是一个主持正义的人,是一个深得民心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有魄力有智谋的人。但是子婴仅仅当了46天的秦王,刘邦就打到了咸阳附近,驻军霸上。子婴穿着丧服拿着皇帝的玉玺和符节在轵道,(轵道是一个亭,就在今天西安的东南)向刘邦投降,秦帝国自此灭亡。秦朝从襄公立国到子婴投降前后600多年,30多代国君,而秦王子婴只做了46天的国君就亡国了。
我们上一集讲过,子婴是一个有魄力、有智谋而且也是一个有胆识的人,他并非是一个无能之辈,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不能够挽救一个王朝的灭亡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讲一下天下的大势,我历来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古今中外所有的英雄都是时势英雄,离开了这个时代就没有这个时代的英雄,子婴之所以最后亡国,是因为当时天下的大势已经让他无力挽回!这就是,二世养患、赵高嫁祸、积重难返、大势所趋、无力回天,子婴只好投降。但是这个大势我们一直没有讲,我们从《秘不发丧》那一集开始,用了很长的篇幅讲了后秦始皇时代秦朝中央政府内部的杀戮和清洗,没有去讲秦二世继位以后天下大势的变化,而这个天下大势的变化是子婴最后决定投降的最根本原因。
最大的变化就是秦二世元年七月发生的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的起义距离秦始皇的病故整整一年,巧的很,头一年七月秦始皇病故,第二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本来一个秦帝国发生了这么重要的陈胜、吴广起义事件,帝国的元首就应该集中精力去处理这件事情,但是秦二世是怎么做的呢?秦二世的做法让我们非常困惑不解,他一听到关东的使者回来报告说,天下发生了这些事情以后,不承认。他觉得这个使者在说谎,把这个使者投入狱中,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说这件事了。你可见秦二世采取的是个什么政策,用我们今天一个含有讽刺意味的话来说,这叫“鸵鸟政策”!把头放到里面,外面的世界不闻不看,我不承认!采取了一个不予承认的做法。实际上这时候天下大势出现了两点重要的变化,一个是关东形势剧变,一个是秦二世漠然置之。秦二世为什么要漠然置之?我这里主要想讲一讲他的盲目自信和盲目乐观。
我们先说他的盲目自信。秦国是以武力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秦国的军队打六国的军队可谓势如破竹。秦二世虽然没有参与兼并六国的战争,但是他对他的父亲兼并六国战争的形势还是了解的,他知道秦国的武装力量是天下无敌的,这一点,秦二世非常自信。其实这也没有错。所以,21岁继位的秦二世听说有几个人造反,他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虽说这是很自然的,但这叫盲目自信、盲目乐观。为什么说盲目乐观呢?秦始皇是聪明之人,他知道要造反起义的人手中一定要拿家伙,没有家伙赤手空拳是要吃亏的,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就立即下令,把天下的兵器全部收缴,然后全部集中到咸阳城回炉冶炼,铸成了12个人形钟架两边的立柱(有的说法是12个金人,我不准备采用这个说法)。这12个人形的钟架立柱,一个重多少斤呢?一个立柱重六万斤。你想想,这个六万斤的立柱,要多少兵器回炉冶炼才能铸成啊?所以秦始皇几乎把天下的兵器都收光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个反证,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用的是什么兵器?我们不知道。但是贾谊在《过秦论》中讲了非常有名的八个字,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什么意思呢?砍一根树枝当兵器,拔一个竹竿,挑一块破布做大旗。陈胜、吴广的军队起兵的时候武器确实很差,这就是秦二世很乐观的原因。就是你们手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我这里才有兵器,你们闹腾什么?秦始皇把天下的兵器都收了,反秦的力量没有了,兵器都被熔化了,铸成了六万斤重的人形钟架立柱,秦二世觉得老百姓手里再没有兵器了。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陈胜、吴广一起义,天下的老百姓纷纷响应,那些年轻人把自己县的县令跟县长给杀了,夺取了大量兵器,这样一来,陈胜、吴广的军队就不断地得到兵器,扩充兵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秦二世成了起义武装的运输大队长,后来这些队伍就有兵器了。这个情况是秦二世始料未及的,也是他不以为然,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结果。
'画外音' 对于子婴亡国的论述,我们从天下大势看,子婴虽然除掉了祸国殃民的赵高,但历史没有给他留下任何挽救的时间和条件,他接手的秦王朝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因此,当追究子婴亡国的原因时,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首先秦二世难辞其咎,但同时还有一个人也是罪大恶极,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另一个起了很大作用的人就是赵高,赵高自毁长城,这点非常重要。秦二世在关东大起义发生以后,一是杀掉说实情的使者;第二是躲入深宫,不见群臣,纵情声色;第三,他不去处理当时关东赵义军的事,反而责难大臣。秦二世元年的冬天发生的陈胜、吴广起义军打入函谷关,一直打到戏水之边,打到了今天陕西的临潼。(现在西安和临潼之间有高速公路了,非常快,一个小时就可以到),临潼离西安就非常近了,就在起义军已经打到临潼的时候,秦二世才得到真实的情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说明秦二世对当时的情况完全不了解,等到人家几十万大军杀近关中,靠近他的都城了,他才大惊。大惊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群臣谋”,可见这个人并不弱智,在关键时刻他知道要和大臣们商议,他说了一句话:奈何?怎么办?这个时候,谁能够挽救这个局面呢?
谁能够拯救这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帝国呢?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是谁?章邯,章邯是谁呢?是秦国的少府。少府是个什么官呢?秦国的九卿之一啊,少府是专门给宫庭制作各种器械的一个官。在所有的大臣都束手无策的时候,章邯挺身而出,他提出两条措施,他说,调集军队来不及了,但是修郦山陵墓的刑徒非常多,有几十万,立即赦免这些囚犯,然后发给他们兵器,让我带领他们去迎击。我们看过很多电影,都知道西方有时候组织一些敢死队,都是把那些死囚犯放出来,加里森敢死队不就是这样吗?把这些死囚犯放出来,让他们去立功。其实最早这样做的就是章邯,章邯这个主意立即得到了秦二世的批准。因为章邯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兵源,兵源从哪里来?刑徒;谁来做将领?章邯。我们把这个兵团称为章邯军团。这个军团的士兵都是临时发了武器组织起来的那些修骊山墓的刑徒。章邯就率领这个军团迎击义军。很快就把进入关中的几十万义军打败,赶出了函谷关,章邯又一路追击到楚地,打败了陈胜、吴广,逼得陈胜、吴广自杀。然后又打败了楚地一支最强大的起义军,就是项羽的叔叔项梁,把项梁给杀死了。楚地是起义军最多的地方,结果都被章邯平定了。然后章邯杀了魏王,包围了邯郸,可以说是一路凯歌。章邯非常能打,他的出现简直是白起重生,王翦再世,是章邯挽救了秦帝国,他是秦国能够力挽狂澜的一座万里长城。
秦二世三年,章邯和反秦的义军首领项羽相遇,在这个地方打了一场决定秦朝命运的巨鹿之战,这个巨鹿之战秦军打得不顺,首先是王离军团被消灭。王离是谁呢?王离的身份有两种说法,其中占主导意见的是,王离是王翦的孙子,王翦是秦王手下的大将,是灭楚的大将,也是灭赵的大将。他的儿子是王贲,他的孙子是王离。王离这时是长城军团的副帅,蒙恬被杀了以后,他就成了主帅。王离带领驻守长城的主力兵团来援救,打巨鹿打败了,王离被俘,等于说长城军团被消灭了。秦王嬴政时期他的兵力分布是这样的,在长城这个地方驻守了三十万大军,我们称之为长城军团。该军团监军是扶苏,主将是蒙恬,副将是王离,这是一支主力。另一支主力是秦始皇派去征南越的兵团,这个兵团我们称之为南越军团,有多少兵力呢?五十万,军队征南越后就镇守南越没有回来,因为没有接到指令撤回,所以这些人后来就留在南越了。我们以后还会讲到秦始皇对岭南开发的贡献,这里边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就是南越王赵佗。这五十万大军留在岭南没有回来,那三十万长城军团被项羽消灭了,那么剩下的还有谁?只有章邯率领的军团了。章邯的军团有多少人呢?二十万,只剩下章邯的这二十万了,这二十万是决定秦朝命运的仅有军队,主帅就是章邯。但是这支军队最后的结局很不好,其原因就是章邯最后被逼得投降项羽,为什么?因为章邯和项羽打仗打得不顺,打得不顺就受到了秦二世严厉的责难。我们刚才说过,秦二世的责难很厉害,责难到谁的头上谁就很害怕,章邯同样也很害怕。章邯就派他手下的一个将领去向秦二世汇报情况,他本来是想通过解释,说明情况,让秦二世谅解他,结果这个人到了咸阳后,赵高就知道了。赵高当时是丞相,赵高故意不见,赵高想把关东起义军这件事最终嫁祸到章邯头上,就不见这个使者,这个使者觉得不妙,就连夜逃了,赵高就派人追杀这个使者,可见赵高起了多坏的作用啊。使者回来就向章邯报告,而且说了两句非常重的话。说将军您在外面领军打仗,由于赵高在掌权,你打了败仗的结局是被杀,你打了胜仗,你将来的结局还是被杀。这个话就太厉害了,如果一个将军在外打仗,打败了要被杀,打胜了也要被杀,反正都是被杀,那他何必为秦二世卖命呢?你想想在这种情况下章邯还能为秦国出力吗?不可能啊,最后章邯想来想去,打胜打败都是死,不如干脆投降,他就带领二十万军队投降了。投降了以后发生了一个天大的事件,就是项羽把这二十万秦军全部活埋了,这个事后来就成为人们指责项羽残暴的一个重要证据。但是我们倒过来想一下,项羽为什么要活埋这二十万秦军?项羽难道是个傻子,他不知道活埋这二十万秦军会给自己的声誉带来多大的损失?他不知道将来在历史上会落下多大的骂名?项羽没有那么傻,项羽全都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活埋这二十万秦军?只因为这二十万秦军战斗力太强了,因为这都是些刑徒,不是一般的农民兵,这些人本来就是亡命徒,发给武器让他们去打仗,那比一般的士兵厉害得多,特别能打。项羽是对他们不放心,由于不放心就把这二十万军队给活埋了。
章邯是秦朝最后的万里长城啊,赵高把章邯给逼反了,这不是叫自毁长城吗?你把自己的长城给毁掉,这个帝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到此为止,秦国的三大军团,长城军团被消灭,章邯军团投降以后也被消灭,南越军团五十万回不来,秦朝还有什么兵力可用?无兵可用,就意味着秦帝国已经是日暮途穷,走向灭亡了。
'画外音' 其实我们说,单单是秦二世和赵高就能够让秦帝国走向灭亡,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子婴除掉赵高之后,还可以励精图治,重振雄风,但让我们想不到的是,秦王朝的外面也已经是四面楚歌了,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说说关东形势的剧变。关东的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两个方面,第一,燎原之势已成,第二,是六国纷纷复国。陈胜、吴广就那么两个人率领了几百号人,虽然成不了大气候,关键是他们俩是火种,这两个火种一点,整个天下大乱。史书记载,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说楚地几千人一伙的反秦武装你都算不过来有多少,那几百人一伙的就更多了,这就叫燎原之势,是无法控制的。另一点呢,有天下大势的就是陈胜、吴广,他们派人去打秦国的都城函谷关,派去的人是一个将领,陈胜、吴广给这个将领一个什么东西呢?给了他一个将军印。这个人是什么将领呢?就是项燕手下的一个普通军官。他说他能打仗,然后就给了他一个将军印,也没有给他多少军队,他就拿着这个将军印一个劲往西走,由于有这个将军印,不断有人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等他打到函谷关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几千辆战车,几十万大军,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有陈胜的一个将军印,号召力就有多么大。天下百姓纷纷呼应,进军非常顺利,也说明秦军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函谷关,六国合纵时几次想打都打不进来,结果这个将领率领几十万人一下就攻入了函谷关,说明秦军已落魄,秦帝国大势已去。
秦帝国大势已去的另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六国的纷纷复国。六国的复国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反秦力量借助于六国国君后裔的名义起来反秦;第二种情况,是义军的首领占领六国之地以后,割据称王;第三种情况,六国的后裔借助于反秦的大力复国自立。第一种情况就是楚国,这是在陈胜、吴广已经死了以后,项梁召集了一个军事会议,在这个军事会议上听取了范增的意见,找到当年楚怀王的一个孙子叫熊心,这个时候只有十几岁,在民间干什么呢?给人家放牛,把那个放牛娃拉过来,说你做楚王吧,你还叫楚怀王,他就当楚王了。这就是后来所谓的义帝,他在最后是被项羽杀了的。为什么要利用他呢?是为了争取民心,楚国就这样建立了。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陈胜、吴广起兵以后,派了很多人到各地去招兵,扩大地盘,其中派了一个将领到赵国去了,这个人到了赵国以后,手下的人就劝他说,你既然到赵国来了,干脆你就自称赵王吧,这样他就自称赵王了。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