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达摩出身传灯传-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达摩师自西竺至南海,登巨舰,泛重溟,经几多风浪,值几多险怪,凡三周寒暑,始达于南海。适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刺史萧昂,武帝族兄也,适在公署听政,闻百姓报道西方达摩师渡江而来演教,遂洗心洁服,隆礼迎接,送至公馆供养,每日叨陪左右,求其讲解。百姓创见西来佛,纷纷礼拜皈依,咸愿捐资,鼎建殿宇,以普求济度。有诗为证:一自登舟别海堧,三周寒暑达华区。途中险怪兼风浪,历历身经若坦夷。
刺史迎接诗:报导如来南渡江,慌忙颠倒着衣裳。请迎公馆隆供养,每日叨陪讲法王。
百姓皈依诗:创见西方活佛临,纷纷礼拜乞金绳。捐资建殿须臾事,盖为慈悲接济民。
萧昂具表奏君
萧昂以达摩南来普济,甚盛心也。况主上宗信佛教,一闻有僧南来演化,甚折节也。事不容密,乃具表奏闻武帝。武帝阅表,龙颜大喜。谓左右臣子曰:“此寡人诚心所感,事佛之报也。”遂遣使备法驾至广州迎请,又诏萧昂护送达摩佛至金陵见驾。帝一面发库藏鼎建宝殿,以作如来宅舍;一面诏中书生缮写经卷,以便如来讲解。
刺史具表诗:萧昂具表奏梁王,达祖南来降吉祥。利益国家非小可,颛祁宸断自参详。
梁王遣使诗:梁王见表悦龙颜,事佛殷勤果报来。遣使迎请无少缓,诏令护送至京台。
梁王建寺诗:达摩南渡阐如来,梁王殷勤建殿台。迎至金陵接相见,舍身事佛亦何騃。
梁王接见达摩
达摩师在公馆坐禅,忽谓刺史萧昂曰,“君可促装,朝中遣使迎请,法驾不久及门,诏君护送。及今未至,可将州事托付何人拟拟,不日予与君行矣。”刺吏尚未之信。越两日,诏书果至,一如达摩师所言。萧昂愈倾心敬服。及师迢递至金陵,武帝沐浴斋戒,旗幡鼓乐,灯烛香花,自出部城迎接。本日,车马填街,人民塞市,一则急睹人王,一则快观活佛。此时此际,沉檀扑鼻,萧管沸耳,幢幡夺目。缙绅失其贵,甲胄失其勇。虽堂堂天子,亦不自知尊贵,惟知达摩之为大矣。
达摩坐禅诗:坐禅出定白萧昂,速备车舆待启行。明日九重丹诏及,贵尹护送见君王。
梁王迎接诗:梁王事佛果虔诚,佛至金陵出郭迎。鼓乐喧阗香扑鼻,旗幡灯烛耀人明。
百姓争睹诗:人民塞市马填街,争睹西天活佛来。甲胄缙绅忘勇贵,堂堂天子亦微哉。
梁王舍身事佛
武帝接着达摩,执弟子礼,侍立左右,命仪卫,如王者送至新佛殿安顿。武帝亦随至新佛殿参谒。此时,观见达摩,慈容烨烨,宝像煌煌,恨不得与之俱化,又踵旧日所为耳。愿舍身事佛。又出帑内金银,为建道场功果。君者民之表,一国人王尚自舍身事佛,天下效尤,又孰不愿为佛事。书云“梁王事佛尤谨”,此之谓也。
梁武舍身诗:慈容宝像耀煌煌,愿舍真身事佛王。帑内金银如土芥,道场功果闹天堂。
百姓舍身诗:堂堂天子镇华夷,百姓观瞻作表仪。万乘帝身甘事佛,卑卑黔者悉捐躯。
梁王自矜功德
武帝自接见达摩,叨陪不离左右,自矜其功德。问曰:“弟子自继位以来,宗信佛教,平日在国中,恐栖佛无所则为建寺,恐诵佛无本则为写经。若此之类,不可胜纪,不知有何功果?”达摩曰:“如来功果,贵务其大者、实者。主上造寺写经,此卑卑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何功德足云。若以此为功德多见,其不知量也。”武帝怃然自失。又侧席问曰:“如圣人所云,必何如作为,乃为真实功德?”达摩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一味在性灵上体认,所谓大者、实者。寺创与经之缮写,初不关于修待急务,纵不暇及,亦不言其修证有亏。”
梁主矜功寺与经,人天小果漏之因。
智圆体寂真功德,不落人间色与声。
武帝不悟经义
梁王自谈功德之后,始不事外面作为,收入在性中修证。第着己用功者,由精会粗易;郛郭从事者,由粗入细难。梁武浮名好佛,兢兢在语言文字上探讨,及至谈禅悟偈,漠然无得也。
一日,帝又请问达摩师曰:“圣谛之文,弟子口尝诵之;圣谛之义,弟子心尝思之。其奥妙精微,非浅鲜胸襟所能测识第一义之旨,今愿窃有请也。”达摩曰:“圣谛之义,文字虽□,一言一蔽之,曰廓然无朕而已。朕之一言,至矣,尽矣。”梁武解误,则文字化为真诠。达摩南来,还佛梁武,其首班矣。帝惟不然,又问曰:“对朕者谁?”达摩曰:“不识夫?不识即无朕,无朕即不识,不识无朕,二而一者也。”帝犹然不悟。佛家点化弟子,只在一字之间。三教不解,机不合矣。规规为虚文所拘留,非达摩西来之意也。本月十九日,不告于王,遂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识,谓之壁观。
梁武浮名好佛诗:如来修证性中求,郛郭工夫逐浪浮。只向语言为探讨,方圆龃龉不相投。
梁武请问圣谛诗:圣谛如来第一篇,其中意义必精玄。请师乞为明开示,俾得持循作圣美。
达摩答武帝诗:要知圣谛其中义,无朕之精自廓然。陛下洞知无朕妙,西方佛果已修圆。
梁武帝不悟诗:一隅甫举反三隅,始足谈玄号上儒。三四发明浑不解,依然蔽固一愚夫。
达摩潜回江北诗:出昼依回不舍王,为王可武与为汤。梁王不是如来器,决志潜回抵北江。
达摩嵩山面壁诗:少林篙岳好修持,面壁其中寂语词。匪为一身完证果,多因等待续灯儿。
达摩嵩山演教
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从游之徒,有道副、道育、尼总持诸人,朝夕趋陪,以求济渡。评三子证修,虽有浅深不同,然游于达摩门者,彬彬皆佛物,无弃物也。所谓升堂矣,第未入于室也者。达摩因梁武专在言论上修持,不从寂静中证悟,卒于佛无成,于道无得也。遂惩其弊,一味面壁而坐,以寂灭示三子。壁虽障于目前,彼之剖破藩篱,达观无际,壁不能翳其毫忽。居于方内者,觉面前多封闭垣墙;超于域外者,眼里无全牛。觉层峦叠壁列于前,彼视之皆空矣。故达摩九年面壁,不待达摩心坚石穿,壁因达摩坐观,亦化其顽石,勒成一尊达摩。迄今嵩山石壁,俨然有达摩尊者遗像。非其坐观之大验欤。
三子从游达摩诗:达摩选佛到中华,炉冶英才作叶伽。三子共沾春雨露,兢兢鼓棹觅灵槎。
三子所造不同诗:学业难教一律齐,彼苍赋禀有贤愚。譬诸草木分区别,何独于人有所疑。
达摩面壁示教诗:达摩面壁意深微,示众修持志莫移。勿道眼前坚莫钻,工夫克己剖藩篱。
达摩观壁皆空诗:石壁徒能障浅衷,高人达览境皆空。性天湛湛原无物,壁立参前有主翁。
顽石肖像达摩诗:自古人为万物灵,从来有志事终成。试观面壁高山石,日久年深肖像形。
神光弃儒从释
婆罗门有一僧人名神光者,人品清俊,资性聪慧,表表一旷达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抚髀叹曰:“孔老之教,礼木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孔老,予不获出入其门墙;庄易,予不获从游其左右。与其浮慕前修,勿若求师近代。何代无贤,顾人自得耳。”神光进退于儒释之间,终舍正学而从左道。故功名富贵,等若浮云;证果修持,好如饴醴。有诗为证。
神光旷达诗:仪表魁梧行莫羁,灵襟空洞逸绳规。伟才若付良工手,斫就能将大厦支。
神光博览诗:不直堂堂具表仪,无形仪表富襟闭。笥经莫拟便上腹,敢谓身肥没字碑。
神光好佛碑诗:家鸡野鹜两提衡,厌旧欢新出世情。二祖若教难诳诱,达摩依钵孰相承。
神光欲从达摩
神光僧闻达摩大师乃西天得道比丘也,现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欣欣喜曰:“才说无师却有师,古人负箧从师,不惮千里,况嵩山去此甚近。所谓至人不延,学步即亲者也。欲求解脱,非至人点化不可。欲师至人,非从游其门不可。有志而莫之学,是谓自弃。有师而(原书下缺一面)嵩山少林寺,参谒达摩,求其训诲。达摩见神光之来,恐亦好名之士,易为迁就摇惑,不专志传灯者也。达摩南来,正欲得中人以上与之语上,无论他后日得髓,且试得今日来意。意稍不诚,一挫即却矣。故面壁自若,不知身后有人参谒;缄然自若,不知左畔有人乞言。神光僧不以师为吝教,惟罪己为不诚。来意精专,可盟金石。师坐终日,彼亦侍立终日。师面壁坐,彼面师立。师不语,彼不去。如此效诚者半月。有诗为证。
神光参渴达摩诗:躬往嵩山谒达摩,求他容授说波罗。至人若肯传神髓,大地黄金酪搅河。
达摩面壁自若诗:面壁无言匪拒人,示渠默坐作持循。参师即悟参禅旨,岂谓规规试意诚。
神光来意精专诗:从师学道匪沽名,师不优容意不诚。面壁端然无指示,面师屹立效章程。
神光励志求师
一日,神光僧又自思曰:“不凿石,不逢玉;不淘沙,不见金。奕秋小数,不专心致志且不得也,况如来宗旨,可以二三之见求之乎。且古人刻志求佛,遗行班班可证。有敲骨取髓者,有刺血济饥者,有布发掩泥者,有投崖饲虎者,若此之类,难以枚举。况我又何人,敢不益励乃心,肯以师不礼貌辄少变其志。佛难人为,辄委靡其行乎。”
神光立志诗:美玉精金出凿淘,奕秋小数致专求。如来无价金和玉,丝发因循不到头。
神光仿古诗:古人学道意专精,饲虎投崖效滴涓。刺血济饥并取髓,掩泥布发事班班。
神光策立诗:古人为道几捐生,何独区区不殒形。得与达摩为弟子,胜如虚度过浮生。
神光立雪从师
神光僧为从师志一,慕道精专,忘却天时人事。时当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使非励志之夫,鲜不畏寒却步矣。彼依然坚立不动,唯知求教明心,不知六花裂体。逮迟明,积雪过膝,其寒冷当何如者。自常人论之,身为重,道为轻。纵师不以我为诚,亦不关甚紧要,何为苦节如此。彼则谓:“师之难我,雪之侵我,未必非彼苍玉成之意,过膝何足恤,纵雪积过腰,亦所甘心也。”此情此际,虽鬼神可格,金石可大矣。“达摩师始悯而问之曰:”汝立雪中,当求何事?“光含悲曰:”唯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而已。“
神光立雪诗:露领冲寒立雪中,雪深过膝不移踪。从师励志诚如此,得髓真传捷利锋。
达摩问神光诗:雪中久立欲何求?耐冷精诚贯斗牛。知尔远来应有意,为观春色到皇州。
神光叩达摩诗:弟子从容复圣师,恭承明问发愚虑。慈悲普渡诸群品,甘露门开万泉苏。
神光断臂见志
达摩师见神光僧所为济人而非济己,利物而非利身,志向可谓公且伟矣。遂与言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虽难行而实能行,虽非忍而实能忍若水。小德小智胸襟,轻心慢心学问,一旦希顿悟其真乘,徒劳勤苦,何免于得哉。以子之立雪志非不坚,以子之普度心非不广。第适所云无上妙道,非仅仅耐冷之夫,顿超真乘,而谐满慈悲之愿也。”神光师本日闻师海励,感激与奋迅交并,自思曰:“天下无难事,都因心不专。立雪不足以见志,断臂始足以鸠心。”乃潜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达摩见其剀切如此,叹曰:“真如来法器也。”遂为弟子。有诗为证。
论道精妙诗:妙道难行却厉行,忍而非忍两交横。纤微智德能希悟,轻漫之心得上乘。
断臂鸣志诗:世无难事贵心专,闻教徬徨着祖鞭。断臂鸠心一师前,任渠铁砚要磨穿。
达摩为光改名
且说达摩师,自得了神光弟子,潜自喜曰:“不意晚年获一佳士,不惟如来宗旨有托,吾南来选佛之应,亦不虚矣。”一日,唤而谓曰:“上古诸佛,最初求道,往往为法言形。子昨断臂吾前,亦不亚古人。人形苦节,且智慧不摇,勤求可与。吾为汝更名曰慧可。命名有深意,子当顾名思义。慧者益求其慧,可者益求其可。愈证修则愈浑化,直至无慧名无可称,方为功行完满。有诗为证:喜得神光诗:神光坚志遂凡庸,异日传灯作正宗。吾道有人吾志遂,寸衷不觉已怡融。
夸神光诗:古人求道每捐躯,断臂神光志亦孚。苦节方能传妙道,如来残照属吹经。
为光改名诗:沙空最重慧超群,笃志勤修始可揣。子讳可更为慧可,顾名思义大吾门。
三美神光诗:神光参谒意何诚,积雪侵肤动悯情。不是利刃伤左臂,过磨还不为更名。
慧可请问法印
神光僧获备员为达摩弟子,又幸达摩为之更名,不胜雀跃,以得承训为幸。一日,从容请曰:“弟子从游门下,为作佛也。顾作佛自法印始,不知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欲慧可收敛,在灵性上用工,不欲在见闻上探讨,故应之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慧可闻言,即悟曰:“人在郛郭,心者性灵。师曰:”非从人得‘,心从心悟可知矣。“自后慧可,言语文字,皆视为糟粕,一味在性灵融会体认。
慧可请问诗:备员弟子为更名,雀跃超筵藉玉成。诸佛光年为法印,乞师逐一为闻陈。
达摩回答诗:法印虽从诸佛遗,世人未可得精微。达摩微白形骸点,慧可融通悟骨旨。
岳神听师讲经
一日,慧可、道副、道育诸徒在法堂坐,听师讲经说法。忽见一老者,姿容苍古,冠服庄严,步履从容,言谈慷慨,直趋至法堂,求达摩讲经。诸徒接见,道是坊郭致仕稳翁,独达摩识是嵩山岳帝,不泄其机,与之进待,以宾礼,赐之坐,以聆讲说。本日,慧可僧常值,尚未进经开讲,先启口问曰:“太宇清宁,天君寂若,庶几妙道有得。今弟子心多震撼不宁,何以能悟无上宗旨?讲经□□安心意焉,请师且为弟子安此未宁之心。”师曰:“汝欲心宁,可将心来安。”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既不可得,则子心境吾正安之矣。”老者获闻安心之说,不觉了然大悟。降阶谢曰:“经从耳进,须用心融;心稍不宁,则上人开发祗说铃也。弟子之所以去佛道远者,亦为染着声臭色天相,君所以胶扰不宁。今后予知所从事矣。”慧可曰:“心本常空常宁,滞有则实,徇象则扰。吾徒必境象两忘,始为了证佛事。”师曰:“二子之谈,善哉。”本日遂辍讲,相笑而别。
岳神趋堂听经诗:苍古姿容步履闲,服弁庄重伟言谈。趋堂为听禅师讲,二子惊疑辍仕官。
慧可求师安心诗:慧可经筵启达摩,天君扰攘失安和。谈经未落安心急,不识金针砭若何?
达摩点化安心诗:子欲安心讵有他,觅心扰□□□□。太宇清宁无觅处,子心祖饯两□谶。
岳神有感诗:吾心染着色和声,胶扰心中心不获宁。今日获闻师指点,始知从事□□□。
慧可感悟诗:常空性地与常宁,徇象之夫扰失平。境象两忘真体现,参禅妙决已无赢。
道育赞叹诗:佛法相传总是心,虚无寂灭是金针。灵台染着些儿物,不是如来去后音。
国王思慕达摩
且说异见王,自别达摩以后,无日不卷卷而语其西福也。一日,备办贡仪,谨□□□□而书一通,遣使南渡。一则进贡中国以□□,一则迎接达摩以还国。时魏庄帝永安元年正月五日也。魏帝览其奏问,收其贡仪,问来使曰:“汝国王欲接达摩西渡,现今达摩客居少林,去往少林寺,旦暮遇之矣。”言讫,宴待来使于五凤楼,诏宋云出使西域。
国王遣使南渡诗:自忆当时别叔尊,海堧祖饯两语谶。悬悬终日空张望,冥冥数载雁无影。
春去春来人不见,修书遣使渡南滨。一来贡献中华主,更欲觅访骨肉亲。
宋云奉诏西域诗:一自丹凤下九重,宋云整冠答圣聪。奏请天朝因终事,遣汝赍诏往西戎。
少林寺访师
宋云奉诏往西域,武王偕西域使同尘少林寺,访问达摩。达摩在少林寺,面壁而坐。西域使臣,将见王之书奉达摩。达摩览之,不胜欢欣曰:“国王安否?”使臣曰:“无恙。”达摩又曰:“功完行满有定,何劳远来以受此奔波之苦乎。”使臣曰:“此职分之所当为,何足恤哉。”达摩又询问宋云曰:“差大夫往西域封王耶?”宋云曰:“然。但西域风俗事宜,未之窃领问焉,明以示我。”达摩曰:“风俗事宜,纷纷繁杂,一语不足以竟其毫未矣。大夫乞言于来使可也。”宋云领此语,虽慧悟于心灵,亦不能洞达其旨镜。“达摩嘱来使,恭身都辞师去:”莫待予言而后何。但予有数语,留为后验。“遂说谶曰:火另勿生心,山具令人寻。两木不同根,目久亦非真。有诗为证,诗云:禅师语句意玄玄,心中踌蹰不情然。今日少林分别去,未知相逢是何年。
志欲西归
达摩师在少林寺别了宋云,面壁九年,功完行满。一日,欲西返天竺,乃谓从游众门人曰:“吾十年遇般若师传授,谓六十年以前当在本国行化,所谓时未至不敢出。六十年以后,当往震旦行化,所谓时已至不敢违。且曰,震旦之地,所获法器菩提,不可胜纪。从游众生,令之契悟神明,勿规规徇有。为功业南渡,未几即可西归,无得久住。今我兢兢佩服师训,六十年前在西竺,六十年后在中华。自南渡登岸,接见萧昂,金陵获瞻帝主,嵩山知遇汝辈,一味在契悟神理上发挥,勿令众生浮慕。有为事业虽班班皆我之身教,实源源遵师之心法也,果南方法器菩提不可胜纪,第佛化少弘。功行小满,吾能久拘此哉。归欣欣,可止则止,可行则行,时不我与,汝诸生其谓之何。”众徒曰:“愿师久住中华,济渡万方群品。”有诗为证。
达摩遵师训诗:般若曾将道授予,时行时止作从违。渡南广有菩提器,也合西归勿滞濡。
又诗:忆自登舟达海南,萧昂梁武及诸□。皆令性地参圣理,不在施为事业繁。
又:中邦演教已多年,法器菩提满座筵。震旦不能留迹住,洞庭湖里驾归帆。
初授慧可
达摩师欲将如来衣钵传与诸徒,不知何人可膺重托,又谓众徒曰:“时至矣,菩提将不久去矣。汝等从游有年,欲将正法付汝行持,汝勿谓隔世难言,试各言所得,我将采焉。”一门人名道副者先言曰:“如弟子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意者可以传正法乎?”达摩曰:“子之所见,徇外遗内,得吾之皮矣。可与共学者也。”次一人名尼总持者白其所得曰:“某亦恶乎见哉。弟子今日所解如庆喜见阿问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如此而已,意者如来正法属我行持乎?”达摩曰:“子之所见,入而未深,得吾之肉。可与适道者也。”断二子之后,一门人名道育者,第三进曰:“育也,其庶乎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所见处,无一法可得。此可以传正法乎?”达摩曰:“子之所见,非得吾皮,非得吾肉,大而未化,乃得吾之骨也。”最后,达摩问慧可曰:“尔之见何如?”慧可曰:“异乎三子者之择。”达摩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慧可本日默默不言,只顿首礼拜其师毕,依位而立。三子哂之曰:“不白所将书言,惟示所为于身,吾不知其所长也。”达摩喟然叹曰:“必如子之见,始得吾之髓,子其达权人哉。吾与可也。”遂以如来正法眼,嘱授慧可,且示以偈云:吾本来敬土,传授救迷情。一花可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问三子所得诗:时至予将别尔归,如来法眼孰行持。诸徒各白心中得,以便传灯与授衣。
道副陈所得诗:道副开先白所长,只从文字作行藏。不知纸上皆糟粕,非执非难象亦忘。
总持陈所得诗:总持解见亦无他,一见阿罗即玉家。释氏正宗堪付托,秤星莫认定盘差。
道育陈所得诗:四大本空五蕴无,正宗寂灭庶几乎。秤星见处法无得,可作沙门一嫡嗣。
慧可陈所得诗:慧可恶乎撰异哉,向师礼拜效捐埃。少回依位从容立,不见言谈缓烦腮。
达摩评三子诗:道副襟期亚总持,总持道育莫平提。二子仅得吾皮肉,道育侵侵及骨拨。
独与慧可诗:看尔雍容不垢浮,真宗妙悟几回头。依吾立处如登岸,笑指慈航法水流。
江北龙吟虎啸
达摩之归,不特众生欲期留,百物亦不利其去也。江北自达摩潜回以来,闻说少林寺有龙来礼师说法,有虎来伏地听经。如此者数年,师不为怪,人不为异。及达摩师志欲西归,物亦效灵。江北父老,夜夜见空中一龙,不兴云,不布雨,只一味吟跃,其声悲悯,殊有可怜之色。夜夜只见山中一虎,不呼风,不攫物,只一片嘶叫,其声哀号,殊有不忍之情。父老相谓曰:“迩来龙虎微声吟啸,非关国家气数,必应伟人去留。不出月旬,定有效验。”
龙吟诗:灵物空中彻夜吟,想应曾听达摩经。知师不久西归去,故尔徬徨为阻行。
虎啸诗:咆哮山君彻夜号,亡因失侣啸江头。少林伏虎人将去,不吝哀鸣为挽留。
父老诗:龙跃于渊世道亨,渡河虎比政声清。进来龙虎相吟啸,必为高人兆生死。
嵩山鹤唳猿啼
嵩山,中岳山也。其上有太屋、石室为高人修养之所。往时,有志人将去,旬日,猿啼鹤唳。达摩在此少林寺面壁九年,妖魔摄伏,□动好修,达摩昔日讲经,猿猴也曾献果,仙鹤也曾衔花,一旦归去,猿鹤失去主人,若无所依。猿声啼破天边月,鹤唳悲残五更风。叫者心寒,听者酸鼻,太室、少室、石室修待释道,虽互相惊疑,却不知其为面壁推奖,以功有菩萨将行达摩也。唯达摩自知之,自后,不告门人,一面修洁,以待其时之所至。有诗为证。
猿啼诗:喜与悲离物有然,至人感化效修缘。玄宾何为啼长夜,面壁山翁整别筵。
鹤唳诗:羽衣修整号仙胎,不去玄门觅侣侪。彻夜枝形声唳历,讲经人去几时来。
释疑诗:猿声啼罢鹤声连,应验吾侪行果圆。人去此山谁是主?终宵惊破客心禅。
灯幡迎接达摩
且说嵩山好修之人,闻猿啼鹤唳,搅乱禅心,不安昼寝。有数步登高以占紫气者,适见少林寺外,灯烛耀煌,旗幡纷队,张盖司香,羿舆掌驾,全集如林,不可胜纪。少顷,又见山行外,投刺者投刺,递简者递简。不逾时即布散而去。如此者数晚,众人始知少林寺面壁之师不次日。诸人洁己趋前,愿求普渡。达摩俱为讲经说法而罢。
美达摩诗:搅乱禅心寐不安,效占紫气出蓝关。
少林寺外多灯烛,面壁岩前簇宝幡。
张盖司香人队队,羿舆掌驾卒班班。
寺人投了恭迎刺,标拟今年十月还。
告众人诗:昨夜岭头望少林,门前车马簇如云。达摩面壁东来阻,愧煞庸愚不识人。
土神望问岳帝
中岳帝王,遵常例每年会集四岳一度,朝天,本日,岳帝自玉京朝罢归来,询本山土神曰:“朕往上界觐君,下方有何妖魔为祟?”土神曰:“遵大王约束,俱奉命唯唯。”帝又问曰:“面壁玉人无恙否?”土神答曰:“面壁至人,匆匆有行色。”帝惊回曰:“怎见得?”土神曰:“龙虎彻夜啸吟,猿鹤终宵啼唳。且迩来士卒填门塞道,闻本上标拟十月西归。只今,从游三子数上恳留修养,诸朋纷纷上乞济,不知挽得至人车辙否?”帝曰:“吾方会集四方岳帝,待从经筵听讲,如何顿舍其去。孤明日化为坊厢耆老,苦情留之,看他何如。”有诗为证:朝罢归来满袖香,稽查妖祟属猖狂。土神复命均供职,惟有高人去得忙。
又诗:闻说禅师决意归,仓忙谁命侯车行。诸经未讲心殊欠,挽作蒸民济渡师。
岳帝挽留达摩
次日,岳帝果化为苍头耆老,竟入寺中来,参谒达摩。达摩接见,知是前番参谒老儿,乃以上宾之礼待之。问曰:“君侯谒见玉皇,玉皇有何顾问?”岳帝惊讶,伏地请曰:“弟子果本山岳神,昨日天上归来,闻至人整旅西归,不肖特来恳留。上人久住此山,裨下神得终其证修之业。”达摩曰:“吾业未完,何能去得。汝欲听经,何须□闹。”遂为岳神说偈曰:幻作苍头一寿翁,时法逐人□□□。解则识揖色□迷,则□□分别计较。
息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取必本寂。灭□多一动念处,各是正觉□□□。
岳神得此偈,遂礼谢师而去。有诗为证:幻作苍头一寿翁,谒师顶礼诉情衷。此来本为留行计,不意高人□迹踪。
达摩问岳神诗:君候昨自玉京回,亲领天皇顾问来。地上妖邪多评遍,传灯佛子若知谁?
岳神辞达摩诗:我本嵩山一岳神,被师慧眼见分明。闻师证果将归去,幻作耆民挽驾行。
达摩再授慧可
达摩师既授慧可以正法,又密唤慧可叮嘱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流传几十代至般若多罗。般若多罗师知我可为法,遂揭残灯而授之于我。我来南土,转求法嗣,惟子可膺重托,又将此遗照而付之于汝。汝当体我之心,善为护持,勿令统绪断绝。又授汝袈裟一领为法信。二者表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言吾系西方之人,汝乃南方之子,从何得法,凭何证验。汝今受此衣法,庶却后日所生疑难。但此衣法,用以表明化无窒无碍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则少。潜符客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有诗为证:迦叶初膺衣钵传,源流般若几经年。多罗复把灯传我,我揭余光托子沿。
又诗:法师袈裟并授尔,好宣持护受灵符。纵他浇薄生疑虑,法衣凭依可却除。
又:吾道流通二百年,法周沙界眼无传。潜子密证方扬阐,□拮胸中善与言。
达摩三授慧可
达摩师授慧可法印袈裟,又唤叮嘱之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付与汝。此经关系非小,乃如来心地法门,令汝后日开讲,众生裨得从谈入悟。且吾自西天到此,五毒中旁门之毒出而试之,置石石裂,其毒太苦,汝盍慎之防之,勿令毒我者而毒子也。南印东土,地之相去或千余里,吾今离南印而至东土,岂无谓哉。见赤县神州,广有大乘气象,故逾海越汉,不惮艰辛,为□□人也。讵意机会不谐,潜回江北,面壁山林,如愚若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