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降仙奇缘-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人随皇帝回到皇宫,两名士兵押解一人过来,他就是负责看管马匹的小官,由于不小心放跑一匹马,惊吓了圣驾。
  皇上第一次主持大典,就如此不祥,心中也是气恼无比,问也不问朱传宗,挥挥手,自作主张,道:“把他给朕推出去斩了!”
  士兵刚要将那人推走,太常寺主事章并至急忙下跪请奏:“皇上万岁,这人玩忽职守惊了圣驾罪该万死,只是今天是大祭之日,不宜有血腥,望皇上三思。”
  朱传宗也道:“杀人不祥。这人死罪免去,活罪不饶,发配边疆守卫,永不回归吧!”
  这时皇上也冷静下来,脸色回复如常,道:“王爷说的极是。”那人立刻跪下叩头多谢朱传宗,这才又谢皇上,但此举惹的皇上心中极不高兴。
  朱传宗祭完天回到府中,因为发生了事故,祭天不算顺利,因此有些闷闷不乐,众女见他不高兴,便都过来解劝。
  这时手下送来书信,原来是赵老四送来的。
  原来整治了水封良和他的同伙之后,因为赵老四等人贪污腐败也是证据在握,因此朱传宗把赵老四等人都重重的判了刑。不过念在他们的功劳便将他们都关在一处大院当中,有吃有喝,供养了起来。
  他们因为有当官的经验,如今又下野了,因此时常上书表达一些意见,来帮助朝政。这天赵老四上书,讲了一个故事。
  古代两千多年前,卫国有个叫胥靡的小吏贪污的事情败露,逃到了魏国,卫嗣君欲用五十金赎回,魏国不给,卫嗣君就想用一个城交换。
  身边的大臣说:“用一个城邑交换一个官吏,值得吗?”
  卫嗣君说:“法治无所谓值不值得。法治不能建立,该杀的人不能杀、该判刑的人不能判,即使有十个城邑又有什么用!法制建立了,该杀的人杀了、该判刑的判了,即使失去十个城邑,也没有什么妨碍!而且贪官都逃到外国,那么国家的钱财不就会被掏空了吗?”
  后来,卫嗣君用一个城邑终于从魏国交换回了个小吏,并依律惩治了这个小吏。以一城换一吏,为了惩治外逃官员,卫嗣君可谓不惜代价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法制的尊严和统一。
  朱传宗看了大觉有理,如果贪官们都像水封良一样,在国内贪污,把钱都运到国外,然后再逃到外国。官员们都效仿,长此以往,国家将会越来越穷,非灭亡不可。以前历朝历代,就算再坏,再腐败,也没有贪官敢把钱运到国外的。
  如果此例一开,千秋后世如何评价他朱传宗?朱传宗越想越是害怕,最后他痛下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水封良押回处死。
  朱传宗派使臣去西辽国讨要回水封良,不惜任何代价,并且调动兵马,随时准备开战。
  西辽国见大梁不惜开战,也要押这个贪官回去,只好答应,也乐得能够得到一些好处。水封良被押回之后,本来应该千刀万剐,朱传宗念他跟随多年的分上,心中一软,让他服毒自尽,保留全尸了。
  水封良这个奸臣被处死之后,大梁风气为之一振,百姓们见朝廷如此坚决地整治贪官,也都欣喜拥戴。
  此后虽然皇帝到了成年人的年龄,应该亲自理政了,但是朱传宗见他还年轻,不放心,大臣们也都习惯有事情禀告朱传宗,所以皇帝仍旧是有名无实权。
  赵老四、钱老六等人经常上奏一些意见,都非常有见识,因此朱传宗实行起来,对国家大有好处。
  这样过了几个月,一天,朱传宗想起赵老四、钱老六等人虽然当官多年,已经不是以前没有一点见识的穷小子了,可是以他们的水准,不可能有如此高明的见识,不由忽然想起了一个人,便传他们进府,当面逼问他们。
  几人都跪下承认,这些都是吴思远吴先生所教的,只是吴先生再三吩咐,不能泄露他的行踪。
  朱传宗想起吴先生许许多多的高明远见,如今都证明了他的正确,以前的种种预言,全都灵验了,因此决定痛改前非,亲自去拜访请益。
  朱传宗威吓他们一下,几人不敢不说,答应带他前去拜访。在王大牛等人的带领下,朱传宗乔装向吴思远隐居之地出发。那里是偏僻的地方,越往里走,越来越清幽,最后来到一个小村,在村边遇到一个清矍俊秀的五十多岁的老者正在钓鱼。
  众人累了,便都坐下歇息。
  朱传宗见老者相貌不凡,便和他询问这里的情况,聊了一会,朱传宗听他出口不凡,原本想赶路,不由坐定了下来,和他高谈阔论起来。
  老者对于官场的事情洞若观火,原来他曾经任过几任师爷,不知道什么原因才不干的,聊起官场的故事,老者便讲了一则故事:
  几个县官一起到省里拜见省布政使,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中午,布政使才来到书房。行礼后,大家分头坐下,布政使还未开口,有个知县就突然站起身来提问:“请问大人贵县?”
  布政使说:“原籍大兴。”
  那知县又追问:“属于哪一府?”
  布政使说:“是顺天府。”
  那知县点头说道:“对啊、原来如此。”坐了下去。
  那知县健谈,嘴巴也巧,和布政使渐渐聊得很是投机。
  布政使心中高兴,便反问那知县是哪人?那知县答道:“回大人的话,是西光人。”
  布政使又问:“贵乡风土如何?”
  那知县回答:“回大人的话,敝县土产绝少,只是山中猴子很多。”
  布政使问:“猴子有多大?”
  那知县说:“回大人的话,小的不过巴儿狗模样,大的却似大人一般。”
  他说的“大人一般”当然应该是指和成年人一样的意思,可是他前面口口声声称呼布政使为“大人”,听上去就没有分别。
  同坐的人都不禁心中暗笑。布政使大怒,站起身来厉声责骂:“像你这样的人还想为民父母?”拂袖而去。当天布政使就发出了一道命令,要那知县“告病还乡”。
  朱传宗听老者讲的有趣,在山野之中,还能遇到如此高人,不由大为高兴。二人越聊越是投机,渐渐讨论到官场上的用人。
  朱传宗道:“官员在各种场合庄重地宣讲:『我们采用官员原则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听上去当然令人肃然起敬,但现实中却不是这么回事,都是任人唯亲,不免令人沮丧。”
  老者道:“不仅任人唯贤排不到前头,任人唯亲也要往后排呢!”
  朱传宗见这一句开场白就不同寻常,于是赶紧问:“哦,何以见得?”
  老者不紧不慢地说:“你且听我说,排在第一位的是『任人唯上』,也就是说,要领会上级官员的意图,上级官员让你安排谁你就安排谁。否则上级一不高兴,你的位置就坐不稳了,更别说想要继续升官了。”
  朱传宗有醍醐灌顶之感,道:“有道理。那接着就该任人唯亲或者任人唯贤了吧?”
  “还是排不上。”老者说,“排在第二位的是『任人为帮』。现在的官场,局面复杂,斗争白热化。表面上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实际上都在下边使绊子。你如果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官场上混,不弄几个志同道合的哥们儿在前后左右帮衬着,想干什么都干不了,不仅干不了事,连这个官位也坐不长久,很快就会被人家撬掉了。”
  朱传宗恍然大悟,便不再插话,任由他继续说下去。
  老者道:“把上边打点好,再把前后左右人安插齐了,就可以做第三步,那就是『任人唯钱』。为什么?因为『钱』比『亲』重要,『亲』毕竟还是别人,『钱』可是揣进自己腰包里去的。”
  “排在第四位的是『任人唯拍』。官位坐稳了,钱也捞到了,就该弄几个拍马屁的人围在身边享受一下了。颂歌盈耳神仙乐,你可别小看这拍马屁,这可是一门学问,不是谁想拍就能拍得好的。弄不好拍到马蹄上,那就是自讨没趣,但如果拍好了,拍出水准来,被拍的人那真是其乐无穷。这么跟你说吧,就跟喝酒似的,会上瘾!”
  “排在第五位的是『任人唯吹』。上级官员喜欢政绩,但你又不能太离谱,太离谱就闹笑话了,上级官员也会不高兴。当然喽,如果你是个死心眼,实际政绩增长多少你就报多少,那上级官员就更不高兴……你这是在拖上级官员的后腿嘛!上级官员也想要进步,是不是?所以说,『任人唯吹』,这一点也很重要。”
  “第六位,就该『任人唯亲』。咱们大梁人讲究亲情,把各方面都打点好了,亲朋好友也该照顾一下,要不也显得太没人情味了。太没人情味是要挨骂的。”
  所谓“野有遗贤”,朱传宗知道遇上民间高人了,不由得感慨大梁民间智慧之发达。
  朱传宗佩服得五体投地,道:“先生真是高人啊!”
  老者摆手道:“高人可谈不上,要真算高人的话,东山倒住着一位。”
  朱传宗霍地站起,道:“莫非是吴思远吴先生?”
  老者惊道:“正是,你认识他?”
  朱传宗笑道:“我是他的弟子。”
  老者一怔,哈哈大笑道:“原来是名闻天下的摄政王到了。”二人相视大笑。
  老者原来是吴思远的邻居,也是他的好朋友。
  老者领朱传宗来到一个小院。院落虽然不豪华,但是却别有风味,显得不俗。
  朱传宗一见满头白发的老者,当头便拜,吴思远大笑把他扶起,道:“王爷多年不下跪了吧!就是皇上也不敢承受你的跪拜。你这一跪,老朽可担当不起啊!”
  朱传宗道:“先生是我的老师,这是理所应当的,先生怎么这么客气。”说完还要再跪。
  吴思远拦住他道:“世俗的礼节不要也罢,不需客套。”
  朱传宗不肯,还是坚持行完礼之后,才入座坐下。
  二人多年没见,互述衷肠。朱传宗渐渐提到如今官场腐败的事情,担忧以后大梁的江山不保。
  最后朱传宗问道:“先生,那你看应该怎么办,才能让大梁千秋万代?”
  “非变法,改变制度不可。”吴思远微笑道。
  朱传宗听着一愣,说:“愿闻其详。”
  吴思远道:“如果能分一部分权力给百姓,君民共同监督,官吏们就无法瞒天过海了。吏治清明,老百姓生活就会好,也就不会造反了。”
  朱传宗兴趣盎然地问道:“怎样让百姓监督?”
  吴思远道:“应该施行君主立宪。”
  朱传宗道:“君主立宪?你说给我听听吧!”
  当下吴思远就把君主立宪制解释了一番。
  君主立宪制,或称“虚君共和”,是一种国家的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立宪的君主虽然依然是国家的最高上级官员,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被宪法明确地规定。这样君主的权力多少受到限制。
  主权必集中于君主一人之手,断不可旁落于臣民,臣民的自由权由法律规定,是政府所给予的,而非按照人民的意志的自由,云云。君主立宪的意义在于“尊崇国体,强化君权”,并进一步指出立宪的三大利点,即皇位永定、减少外患、灭绝革命。其中,立宪的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因为行政上的责任乃由大臣负责,根据议会的弹劾,政府还可引咎辞职并成立新的内阁,这恰似传统王朝政治中“相位旦夕可移,君位万世不变”的运作原理。
  朱传宗道:“那皇帝做什么呢?”
  吴思远道:“皇帝监督内阁的运作,但是无权直接干涉国政。老百姓选举议会,议会制定宪法,选举内阁,由内阁来管理国家。”
  朱传宗一拍桌子站了起来,眼睛里透出威严的光芒,道:“莫非你要我把大梁的江山拱手相让不成!”
  吴思远并不害怕,毫不退缩地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历史上多少朝代,哪个不是盛了又衰?到了末代皇帝,老百姓血流成河,皇家子孙也被杀得几乎绝了种。天道变易不常,如果不这么做,难道就能江山永远不变不成?”
  朱传宗想了良久,叹道:“禁书也禁不了老百姓的嘴。变法削去皇帝的一些权力,换来子孙长久,人民安乐,也未尝不是个办法。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先生说的也有道理。”
  吴思远满怀希望地道:“如果你真按我说的办,就是帮老百姓定下了万世基业,而且保证了你的子孙繁衍不绝,大梁也会由此强大起来。”
  朱传宗想起贪官污吏横行天下,便道:“好吧,你把变法的细节也写成文章上来,我再仔细看看。”
  第十章 鸡犬升天
  朱传宗离开京师,在吴思远的小山村足足留了七日,详细请教了所有的一切,不由被吴思远的理论打动了,回到京师,便准备开始变法。
  变法不能不取得太后张端颐的支持,而且朱传宗因为听到新的思想,被这种全新的思想所震撼,他激动莫名,很想找人倾诉,张端颐既是他的老情人,又是爱儿的生母,又是当朝的皇太后,因此朱传宗到宫里去见太后,把此行的一切都告诉了她。
  朱传宗滔滔不绝,把君主立宪的种种好处都说了一遍,见太后一脸迷茫,笑道:“你没有听懂是正常,你慢慢就会清楚了。想到我们大梁以后能够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想到我们的后代,世世代代都能统治天下,真是太好不过了。”
  张端颐勉强笑道:“你的说法听起来很玄妙,可真的有效用吗?不会让皇帝变成摆设吧?那样当皇帝还有什么意思?咱们的儿子可不乐意。”
  朱传宗道:“皇帝还是有很大权力的,怎么能说是摆设呢?只是当然没有以前的权力大了。可是你看我这么多年来,权力这么大,反而把天下治的大乱,只有放弃一些权力,才能让天下百姓过好日子啊!”
  张端颐见朱传宗一脸兴奋,知道现在说什么也阻挡不了他的想法,只好不说。
  朱传宗开始在朝廷上推行新政,要实行新的制度。大臣们听了,都出言反对,说这可万万不可,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之类的,还有就是说这样下去,会让大梁失去江山,让皇帝失去政权的。还有说官员怎么能让百姓来评头论足呢?那些百姓,都是见识低微的蠢货,如果让百姓们选举官员,那天下还不得大乱?
  朱传宗非常懊恼,把这些见识低微的蠢官都罢了,再任用新的官员。可是官员们虽然不敢明里反对,但都是消极抵抗,朱传宗看得气恼无比。
  朱传宗为了达成心中的理想,便请吴思远先生回朝帮他实行新法。他和吴思远一起开始实行新的制度,可是要让官员们放弃他们手中的权力,受老百姓的监督,他们都不肯干,抵制的很厉害。
  于是很多官员串联起来,都找太后和皇帝倾诉。
  太后张端颐见朝廷动荡,便找朱传宗商议,请他不要再实行什么新法了。
  朱传宗却不肯听,太后无奈道:“你掌管天下这么多年了,如今皇帝已经成人,你就放手让他去主政好了,你也落得个清闲。”
  朱传宗叹道:“我如何是个有野心的人?不是我不肯放弃权力,只是我想打下一个能够奠定万世基业的制度,让我们的后代世代都能享受尊荣,而且老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这都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大事啊!”
  太后见他意志坚决,劝也无用,心中十分无奈。
  皇帝不能亲自执政,心中不满,手下大臣们看准机会,都投靠皇帝,请皇帝为他们做主。
  皇帝把大臣们的种种委屈,哭诉给太后听,请太后做主,太后抵不住儿子的哀求,再说她也怕朱传宗打着变法的名义,把皇帝给废了。一个女人,当有了儿子的时候,最爱的男人就是儿子了,因此她为了儿子着想,便开始想法子对付朱传宗来。
  所谓名正言顺,毕竟天下是太后和皇帝的,太后支持皇帝暗中夺权,母子两个安排投靠他们的大臣身居要位,渐渐把兵部、吏部等重要部门的都控制住了。朱传宗一心变法,全没心思防备他们母子两个。
  一天太后和皇帝请朱传宗到皇宫喝酒,皇帝向朱传宗袒露心思,认他为父,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朱传宗喝得烂醉,等到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被捆绑住了。这个时候朝廷已经发生了巨变,皇帝宣布亲自执政,废除朱传宗的王位,把他贬为平民。并且把吴思远等一干主张变法的大臣都一网打尽,杀的杀,贬的贬。
  吴思远临死前叹道:“我不为自己悲哀,失去了这个好机会,恐怕日后不知道多少年还有这样变法的机会。天命不可抗拒,老天让大梁的百姓千秋万代受苦,我一生尽力改变此事,虽然功亏一篑,但也问心无愧了。”
  吴思远最后在遗书上写道:“有心变法,无力抗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吴思远在熊熊大火之中被烧成灰烬,不过他的思想却是熄灭不了,他照亮了许多人为这个目标奋斗一生。
  之后太后和皇帝把朱传宗囚禁在王府,不许他出门。
  过了月余,这一天王定昆带着大队人马,来到王府,把王府团团围住。
  一个手下要去敲门,王定昆摆手示意不用,他亲自下马,敲起门来,大门打开后,一个丫环请他进去。
  王定昆只带着几个心腹,进得门来。
  经过许多幽径,在花园深处中,朱传宗身边胭脂粉黛环绕,正摆了一桌酒席。见王定昆来了,便请他坐下,这时两个绝色美人替他们斟满酒。
  朱传宗笑答:“没想到这么多年来,我们竟然在这种情况下再次喝酒,想起过往的经历,恍如隔世啊!”
  王定昆默然良久,也叹息不已,道:“我有很多话想对你说,可是现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如一起喝酒吧!”
  二人哈哈大笑,都喝干了杯中酒。
  二人一杯接着一杯,都是酒到杯干。朱传宗道:“如果不是我亲生儿子要杀我,但凡有一点机会,我也要立刻反出京师,再率领天下兵马和他一决雌雄。可惜他是我的儿子,让我怎么能下得了手?再说天下的百姓也够苦了,我不忍心让他们再受苦。”
  王定昆道:“你有一个计谋深沉,敢作敢当的好儿子,你应该高兴才是。以后的天下就是他的,不管他姓什么,终究是你的儿子啊!你死得也瞑目了。”
  朱传宗叹道:“我是为天下百姓叹息。不过我也当真老了,再说,再开杀戮,也不知道是对是错。天下的事情,就交给天下人去办吧!老百姓如果聪明,会追寻他们想要的生活的。”
  王定昆点头同意,二人喝了个酩酊大醉。
  酒都喝完了,朱传宗道:“我们全家都在这里,我的妻妾丫环,还有儿子,都在这里。你要动手,就动手吧!”
  王定昆凝视了他半晌,忽然道:“请王爷带家人离开吧!我派心腹护送你们全家离开,一切我都已安排妥当。”
  朱传宗道:“你放了我们,你怎么对皇上交代?”
  王定昆道:“我就说你带全家成仙而去了。你一生做了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我想皇上会相信的。再说皇上派我来杀你,摆明了是一石二鸟之计。如果我杀了他的亲生父亲,他会饶了我吗?”
  朱传宗默然不语,叹道:“希望如此。”也不再多说话,带领全家老小,头也不回,潇洒去了。
  王定昆等朱传宗全家离开京师,才回奏皇上,说朱传宗已经带着全家升天而去了。就连朱传宗家的鸡犬,都飞上了天,很多士兵都是亲眼看见他们全家飞上天去的。
  皇帝听了,思索良久,才缓缓地道:“你做得很好。老王爷英武一生,传说是天上神仙下凡,保佑我大梁,如今朕登基,他带着家人升仙,可喜可贺啊!”随后皇帝赦免了朱传宗的一切罪状,并且恢复他王爷的封号,并且亲自赐了谥号。
  朱传宗带着家人离开京师,来到一处偏僻的地方隐居。不过他们一家美女如云,在小地方也引人瞩目,因此最后在海外找到了一处小岛,定居海外,过上逍遥自在的神仙一般日子。
  小郁不再担心朱传宗再出意外,自然嫁给了朱传宗为妻,而且还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大小子呢!
  而汤悔登基之后,励精图治。朱传宗治理国家虽然算不上什么太平盛世,但也是历史上比较清明的时期,因此替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汤悔勤政爱民,居然建立了一个盛世。
  不过等到又过了几代,大梁终于越来越腐败,最后农民开始起义,闹的满天下都是烽火。临近大梁的一个小国,后青族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小国。趁着大梁内乱,大举入侵,居然一举占领了大梁国。
  后青族统一天下之后,建立了后青国。
  为了愚弄百姓,后青国开始实行严酷的愚民政策。而后青族因为是一个腐败集团,所以力量更为庞大,以前的朝代,皇帝和文官集团是有冲突的,文官集团为了礼教,还能做些好事,但是后青族就不一样了,他们把剥削来的钱财,都运到他们以前的国家,也就是外国,因此造成了巨大的财富流失。
  后青族为了他们的统治,宣称为了书写方便,要简化字体,因而大肆改变字体。其实这个主意原也不错,如果出发点是好的,简化字体,可以节省书写时间,可以更快地识字,也是很好的政策。
  不过他们不过是打着简化的名义,实际是为了愚弄百姓。因为简化字体之后,原来那些书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废除掉了,这样实际上就是没收了全国的书籍。
  这样做的好处很大,如果全国禁书,历朝历代都做不到,老百姓又不傻不会把书藏起来,但是改变字体之后,却达到了禁书的目的,因为老百姓所藏的禁书,经过十几年之后,孩子们便读不懂了。
  还有,就是书本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淘汰全国的书籍,那可是几千万册啊,要再想印刷这些书籍,那是非常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还有物力,还更花时间。因此在书籍短缺,又都是让人变傻的书籍的教育下,老百姓变得越来越傻。
  在后青族的统治下,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越来越愚蠢,越来越笨,虽然后来也有几次机会改变这种比帝制更腐败的制度,可是可能是上天在惩罚这片土地的人们,每一次都是落后的文明战胜先进的文明,让这片土地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上天诅咒的人,虽然很多百姓都不愿意,也想过文明自由的生活,可是却抵抗不了后青族这个暴力腐败集团的势力,因此他们庞大的势力,一直统治着这片土地。他们是上天派下来的恶神,要等着下一次善神的搭救,虽然不知道要等多久,不过总之是有希望的。聪明的读者,你们说是不是呢?
  全书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