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降仙奇缘-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双,也不在话下。
  不过马屁拍多了,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句,也没什么新意。大臣们挖空心思,想要讨好朱传宗,就有人冒险把主意打到了天降祥瑞上。
  所谓祥瑞,就是上天为了表彰当权者江山治理得好,而降下的奇异征兆。古书上说祥瑞有五等,分别叫做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比如古时候传说有人见到了龙凤、麒麟,就是等级最高的嘉瑞。山里出现白狐,就是中瑞。比较常见的灵芝草、禾生双穗,就只算是下瑞。
  第一个想到这个念头的是北彊省一个小县的县令。他向朝廷进献了一束嘉禾,也就是每株上都结了好几穗的禾稻,这是太平盛世的祥瑞,预示着五谷丰登。
  朱传宗见了大喜,把嘉禾供奉到太庙,向天祈谢,又下令嘉奖这个县令,升官两级,赏银百两。
  朱传宗当初主政时,最反对的就是借着自然的一些奇异现象,进行吹捧,这些拍马屁的行为,认为只有那些不学无术,只知道献媚的官员才会如此,因此这些年中,没有一个官员敢触霉头。如今官员们见这个县令讨得了好彩头,极为羡慕,只恨自己没有早一步看透王爷的心思,因此争先恐后,一时间各地发现祥瑞的奏章如雪片一样飞往京城。
  众人趋之若鹜,不甘人后。这个报告说辖区内出现了连理木,那个马上说挖地挖出了甘泉,还有什么苍鸟赤雁、白熊白鹿,以前稀罕无比的祥瑞现在好像雨后春笋一般,满天下都是。朱传宗都一一嘉奖,并举行祭天的活动,向上天祷告,祈福。
  水灵儿听说此事,劝道:“这些官员可真够无耻!连理木就是把小树苗用绳子绑起来,长了一些时间就长到一起去了,这些你也是知道的呀!像这样弄虚作假做出来的东西,你就算不惩罚他们,你也犯不上嘉奖啊?难道这些年养尊处优,昏了头了不成?”
  薛金线跟着劝道:“相公,圣人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真正的祥瑞,就是政治清明,官场透明,老百姓不受欺压,安居乐业,上天自然会保佑天下太平的。这些假托鬼神之事,不过都是官员们造假做出来的东西,实在不可信啊。”
  朱传宗笑着和她们解释道:“你们说的这些我何尝不晓得呢?不过我主政以来,大梁国国泰民安,虽然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可是也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这都是事实嘛!上天真的降下一两个祥瑞,也不稀奇。况且就算这些祥瑞是假的,能起到鼓舞民心的作用,总不是坏事吧?百姓们听见这样的事情,也是很开心的。”
  水灵儿道:“百姓们开心,也是因为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是就算再多粮食,也填满不了官员们的欲望。你不知官员们盘剥是多么狠毒啊!其实现在百姓们的生活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好,官员们的奏章说的未必就是真的,他们在蒙蔽你呢!”
  朱传宗大为扫兴,愠怒道:“我有那么昏庸吗?做事情还不知道轻重?朝政的事我心里有数,自有我处理的办法。你们身在内宅,不知道内情如何,治理国家要恩威并重,不是你们所想的那么容易的。”心中不悦。想起自从治理国家以来,殚精竭虑,可是仍旧无法做到官场清如水,明如镜,看来很多事情都是天意,人力是不能勉强。
  水灵儿与薛金线劝了几次,见朱传宗很不高兴,便不敢再劝。她们年纪渐长,也不像年轻时那么冲动了,二人唯有相视苦笑。水灵儿道:“当初整顿一新的吏治,现在又败坏到一定的程度了。我料想他不会信的,如果不是我在民间时常走动,我也不敢相信。难道真的是天底下没有好人?当初那些信誓旦旦为民做主的官员们,时间一长,都变了个样。”
  薛金线道:“相公对待百姓,算是很好的官了,对待贪官污吏,也都手不留情。对照历史上的清官,他也毫不逊色。只是御人之术一定要有,否则朝廷的局势就很难控制,他也是有苦衷的。人心太难以驾驭了,重不得,轻不得,我看相公他心里也苦。”
  水灵儿叹道:“姐姐说的有理,可能我的要求太高了。”
  薛金线道:“我们做女人的,哪里懂得国家大事。我们只是同情弱者,可是却没有办法让他们都得到公正的对待,这也是所谓命运的安排吧!”
  水灵儿迷茫不已,这些问题太复杂了,超出了她的思想范围之外,便不再想了,想起宝贝儿子,心中才感甜蜜,便去弄儿为乐去了。
  朱传宗见众女一个个都一本正经的,唯恐他不能好好治理国家。可是国家这么大,官员这么多,事情那么复杂,哪里一时半会就能治理好,真正做到天下太平呢?心中不快,也就不怎么去她们那里了。他只有到了紫仙那里,才是最轻松,最愉快。紫仙最善解人意,永远不会逼着他。跟紫仙在一起,永远是那么轻松快活,她永远服侍得那么细致周到,没有一丝一毫的拂逆。这么美丽,又温柔体贴的女子,哪个男人会不喜欢呢?
  一日午后,朱传宗处理了许多政事,身心有些疲惫,想起也有几日没见紫仙,便坐轿去她的院落。下人一见他来了,便急忙想去禀告,却被他挥手制止,问明了紫仙在花园赏玩,便自去瞧她。
  来到花园之中,远远的一阵风吹来,夹着柔美的歌声钻进耳来。朱传宗心里怦然一动,想起初见她时,也是只闻其声。如今又是如此,仿佛回到了当年。
  他侧耳倾听了一会儿,忽然失笑,心中暗想是不是年纪大了,老是喜欢回忆过去的事情,摇了摇头,这才步入园内。园内的侍女见王爷驾到,都慌忙见礼。朱传宗一心只在唱歌的紫仙身上,吩咐侍女们不许声张,便径直往里走。
  他跟着歌声,绕到后厅水榭处,只见水榭尽头,一座假山,隐着一丝翠竹,紫仙穿一件黄色小衫儿,背着脸儿,坐在假山石上,手中抚琴,唱着曲子,真是歌喉婉转,清脆入耳,琴音悠长,和着她婉转的娇音,格外动人。再看她一款柳腰儿,两片乌黑的发髻儿,插着两支簪子,一缕长发垂在肩后,温柔恬静,宛如仙女。
  她唱着曲子,把粉脸儿侧来侧去。朱传宗一见紫仙觉得艳丽夺目,妩媚之中,别有一种风味。朱传宗便静悄悄地站在台阶上,倚定了栏杆,听她唱着曲子。
  一曲终了,朱传宗忍不住喝道:“好曲子!”紫仙冷不防听背后有人说起话来,急转过脸来看,却见是他。抿嘴笑道:“来多久了?也不说话,让人家丢脸。”
  朱传宗听她这几声说话,真好似龙鸣凤唱,便笑道:“你的声音若是丢脸,世上还有能听的声音吗?”
  紫仙打趣道:“王爷尽拿我取笑,若是有几位姐姐在此,你就不敢说了。”朱传宗只见她眉弯目秀,桃腮笼艳,樱唇含笑,顿觉勾魂摄魄,笑道:“她们哪有你好,若是在场,我也这么说的。”
  紫仙笑道:“大王爷您威风八面,敢做敢说,不过小女子却不敢承受啊!”
  朱传宗见她娇羞可人,笑道:“小美人,有什么不敢承受的?”说笑之间,二人相携走进屋子里,朱传宗在屋里的软床上坐了,又指着床边让紫仙坐下,便问道:“你刚才唱的什么曲子?以前不曾听过。”
  紫仙道:“是太平盛世曲。”
  朱传宗道:“这词儿做得真好,也亏你记在肚子里。如今天下太平,可不是太平盛世嘛!”
  紫仙笑道:“这还不都是王爷您的功劳。”一边起身去斟了一杯茶来,是上好的碧螺春。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朱传宗一面喝着,一面打量紫仙容貌。只见她丰容盛鬓,白洁如玉。因来得突然,她也来不及更换衣服,穿着小红夹袄,半开着怀儿,里面露出一抹翠绿的抹胸来,乳沟半露,倍觉撩人。
  朱传宗喝完了杯中茶,把空杯递给她。紫仙伸手来接,只见她玉指玲珑,又白净、又丰润、又纤细。紫仙正要接过茶杯,猛觉朱传宗伸过手来,把她的手捏住了。
  朱传宗把她拉进怀里,低头瞧着她的乳房,紫仙这时又惊又喜,只是低着脖子,羞得抬不起头来。
  朱传宗见那若隐若现的乳沟,心中馋念大起,伸了大嘴过去,咬开抹胸,一口含住洁白鲜嫩的玉乳,把樱桃一般的两颗果实吃了个遍。
  紫仙娇羞不已,娇声道:“不要这样。”
  朱传宗道:“那要怎样?”趁势把她推倒,腾出右手来,摸着她的玉臀,一边问她想不想他。
  紫仙不由得噗哧一笑,只说了句:“日夜盼着你呢!”粉腮儿羞得通红,朱传宗哈哈大笑,道:“既然如此,便让你尝尝王爷的手段。”
  这时贴身跟随的丫环心下明白,把门掩上,早悄悄地退出了。朱传宗急不可耐地抱过紫仙,放肆起来,一时春光无限起来。
  紫仙是天生尤物,媚骨天成,外表端庄,可是在床上却淫荡无比,只有太后张端颐可以比拟。不过太后顾忌皇帝,也顾忌皇家的威名,一年难得见朱传宗一次,因此紫仙独占胜场。朱传宗对她心中爱极,时时舍她不下,只要有空,便到她的居所听她弹琴吹箫唱曲。紫仙也真是博学强记,会的曲子也多,今天唱这个,明天唱那个,朱传宗百听不厌,心被锁住了,住在紫仙房中时日最多,经常不回府邸。
  紫仙可不敢耽误朱传宗政事,引起诸女的反对,因此常常劝朱传宗须留意朝政,朱传宗也听她的话,时常拿奏章在她的寓所批复。
  紫仙不光善解人意,会侍候人,而且颇有些妖媚手段。众女虽然都是绝色,可是朱水月、薛金线素来贞静,朱传宗每在她们房中过夜,都要按部就班,否则她们就要忸怩一阵子,让人不能尽兴。暖玉、岳可人虽是甜甜可人,柔情似水,但缺乏主动,只是任朱传宗自由耕耘。只有紫仙,不仅妖媚迷人,而且极力主动迎合,使朱传宗感到最为快活。朱传宗每次宠爱紫仙,那种快感总是好几天不能忘记,又兼对紫仙的聪明乖巧很是喜欢。要不是他日理万机,无暇顾及,恐怕天天在一起才好呢!
  这日上朝,朱传宗在大殿接到御史弹劾,原来成安县某地农民收获玉米时,得先办一个“秸秆放倒证”。还有礼部一个七品笔帖式徐京,在建造修葺学堂之时,贪污三万两银子。吏部调查结果,他把钱给儿子了。在刑部的大堂上,徐京解释,对于给儿子的钱,徐京则表示:“我觉得这也是为了给朝廷培养人才,也是一种为朝廷做贡献。”
  朱传宗大为震怒,请刑部严查,务必严办。对这样明目张胆坑害百姓的事情,一并下令严办。
  尽管朱传宗对吏治非常用心,对官员们也非常严格,可是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重要案件。
  原来,有三个官员暗地里上折弹劾吴可兴贪赃枉法。吴可兴是深受朱传宗喜爱的大臣,和水封良都是他的心腹爱将,官拜工部尚书,他日入阁拜相,也是可以期待的。朱传宗让他担任工部尚书,所以兴修水利,建造桥梁,是非常看重他的。以前朱传宗父亲就是工部尚书,朱传宗心中对工部尚书这个官衔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里面。
  可是三个官员冒死送上来的奏折,里面对吴可兴贪污腐败的事情,叙述得非常详细,证据非常充分。
  吴可兴历年来利用职务之便,采取各种假冒手段将国库收银大数改小数,将领款抵押钱粮,蒙混发给;串通银匠制造假印批收,而且又总共虚收库豪府等十三府县地粮、正耗、杂税等银五十万余两。
  这还不算,还有官商勾结,贪污工程款项银子,其中涉及十几个工程,涉案银子达一百多万两。朱传宗仔细地看了,脸儿一会儿白,一会儿紫。其中一个水利工程,原本应该修在河道边上,可是因为有算命先生给吴可兴算命,要通过一处风水宝地,就能保他富贵,因次吴可兴竟然下令工程改道,离河岸十里之处修坝,结果第二年发大水,淹死百姓几千人,为了掩盖案情,府县竟然互相勾结,没有上报朝廷。
  朗朗乾坤,天子脚下,竟有如此众多的官员内外勾结,通私作弊,真的是太胆大包天了。朱传宗气得头昏,强压着心头的怒火,才派人请了几个心腹大臣前来商议。
  朱传宗让几人传看了这份奏章,然后让他们各自发表高见。尽管官员中不乏贪污高手、受贿行家,来的几人对官场中的贪污受贿,也都知之甚详,但吴可兴毕竟是一个工部尚书,官职如此之大,又是王爷的爱臣,竟敢如此胆大妄为、作奸犯科,作案时间这么长,牵涉这样广,人员这样多,也都深感吃惊。
  朱传宗自从主政以来,对吏治是十分注意,但朱传宗为了他的统治,有时候对待一些亲信下属,一些小的事情,也不如何严厉。
  朱传宗卖了一点人情,下面的官员都是常人,也难免有些人情,如此一来,官场风气自然也就慢慢的腐化起来。
  吴可兴是朱传宗非常宠爱的一个大臣,他们都在暗暗揣摩着,这个案件虽然十分重大,但朱传宗会怎么样想呢?如果他心血来潮,大事化小,我们如说一些不利的话,今后若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我们不是狐狸逮不到、干惹一身骚吗?诸位大臣不禁面面相觑,谁也不愿意首先发言。
  朱传宗看着这些一言不发的大臣,内心十分愤怒,脸上表现出不悦的神色,道:“各位,你们个个都是饱学之士,有的甚至是几朝重臣,平时都是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说起话来引经据典,评论起问题来头头是道,今天都吃哑药了吗?怎么都不说话了!”
  一阵沉默之后,一位大臣道:“像吴可兴这样的乱臣贼子,在京畿之地,竟敢如此作奸犯科,贪赃枉法,无非是为利所驱使,竟敢藐视我大梁的律例,置王纪国法于不顾。属下认为应该进一步查清事实,严惩重处,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朱传宗大喜,道:“所言极是,那你们看应该派谁去处理此事合适。”众人商议了一会儿,都道:“大理寺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这案件特别重大,不如派三法司联合执法。”
  朱传宗道:“那么就请大理寺卿黄天祐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处理此事,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你们看如何?”
  众人都大喜说好,黄天祐一向刚正,名闻天下,因为年纪大了,很少再亲自审案。这次重大案件,由他出马,看来朱传宗是真的想查贪污的事情了。
  三法司光环,照得那些犯案的官员有些目眩,他们联合起来雷厉风行,丝毫不给那些犯事的人喘息之机,加上又堵住了所有说情讲情的门路,使得很多人根本来不及消灭罪证。
  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辛工作,很快审明了案情,黄天祐把情况写明,飞报给朱传宗。
  朱传宗接过递上的奏章。因为有了上次所递奏章的陈述,心理上有所准备,但读着这道奏章,也为吴可兴这群官吏的胆大妄为、作恶多端、不择手段而震惊。强压着心头怒火读完奏章,朱传宗的脸色早已变得铁青,声音已经有些变了调:“此……此等官员,目无法纪,胆大包天,贪赃枉法,无所不用其极,真是令人发指!”
  座下的诸位文武官员,好长时间没见王爷发如此大怒,个个噤若寒蝉,不敢有所言语。但吴可兴毕竟非同一般的官员,他是朱传宗心腹,而且是他一手提拔的,如果此刻触了王爷的霉头,可有苦果子吃了。
  不过也不能不为吴可兴,否则王爷的颜面何存?只见一位官员走出队列,来到跟前道:“王爷息怒,吴可兴等一班官员着实可恨,但请王爷怜念吴可兴这些年来为朝廷不辞劳苦,也有很大的功劳,还请王爷从轻发落……”
  话还未说完,朱传宗打断道:“工部尚书是我朝重臣,其所行所为当为其他官员为楷模,理当严于律己,约束部下,现出如此大案,我懵然不知,实堪痛恨!诸位爱卿,如此失职,如果从轻发落,那王法将何在?我大梁江山将何保?”
  朱传宗批了一个斩立决,其余涉案官员,也都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处置完毕,朱传宗自请处分,要辞去摄政王一职。
  朱传宗此言一出,满朝文武无不大惊,纷纷出言反对。
  皇帝也是亲自婉言相劝,再三不批,又亲自进王府探望,朱传宗才自请罚俸半年,这才回复原职。
  朱传宗重重地处置了贪官,朝野听闻朝廷处置了这么大的高官,老百姓们都大喜,官员们都心怀恐惧,吏治风气一时一新。
  朱传宗心里轻松了一些。
  吴可兴一案暂时平息了,朱传宗痛定思痛,以此为契机,决定大肆展开廉政行动。朱传宗颁布严令,命令吏部、刑部、都察院开始严厉审查官员。仅仅过了月余,就揭发出了很多的弊案,可是当中有几个人,竟然都是朱传宗的心腹爱臣,就是王大牛、张老五等人。
  御史首先参劾的已经是通政司副使正四品的官员王大牛收受贿赂。王大牛是朱传宗家仆出身,是个不识几个字的农夫,刚开始当官之时,破了很多弊案,帮助百姓伸冤,是名声很好的清官。
  因此朱传宗自然是不信,可是派了刑部、督察院、大理寺的官员去调查,还真的证据确凿。
  王大牛被捕之后,竟然道:“我受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算违法啊!”又辩解道:“我受贿还布施于人,是做善事,比哪些纯粹中饱私囊的贪官要干净。我一心为民,你们不表彰我就算了,怎么还法办我?”
  三法司都知道王大牛是摄政王的家奴出身,因此不敢判案,只把事情如实禀告给朱传宗,请他定夺。
  朱传宗看了督察院送来的卷宗,气得差点吐血,王大牛曾几何时还是个单纯的鲁莽汉子,如今身居高官,便腐败堕落至此,真是岂有此理?辜负恩宠,又如何对得起百姓?
  朱传宗虽然也怜惜王大牛这个莽汉,知道这小子就算贪污,可是为了他就算丢了性命也是甘愿的。不过涉及国家的政务,要是徇私,以后朝廷如何治理天下?因此便指示那些官员,要重重判他。
  哪知道此事还没底定,又接连出现了许多案件。
  这些涉案的官员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可算得上都是他的心腹。其中赵老四担任北南府知府,他竟然以衙门的名义,帮助一个商人从民间筹集了一千万两银子,后来那个商人做生意失败,便携款逃跑了。几万的百姓都向府衙要钱,赵老四没有办法,说道:“我们北南府也是被骗了,既然做生意,就有赔有赚,做生意有风险,还能怪谁?”
  官商勾结,明明是衙门出面担保的,出了事衙门却推了个一干二净,百姓自然不服,包围了府衙几日,最后调动军队,杀了十三个人才镇压了暴乱。可是民怨难息,百姓到京城来告御状,已经告了三年,但案子却被压了下来。
  京府通判张老五,曾在任知县时期,官商勾结,让农民购买假种子,造成当年粮食欠收,后来以衙门名义补了一些粮食。可是当年饿死了六个人,百姓上告,也是被掩盖了。
  钱老六光禄寺署正,下令各个衙门部门,每年都要买他家乡所产的酒,钱老六从中渔利,几年下来,得到了几万两的好处。
  朱传宗接到这些奏报,只觉一阵头晕,险些昏倒,心中凄苦,这些年殚精竭虑,原以为天下太平,吏治清明,可是几年下来,原来提拔的那些嫉恶如仇的清苦百姓,刚开始都还为老百姓好,很清廉,可是几年下来,都渐渐变成了贪污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赵老四、张老五等人,都是清苦的农民出身,当官前连名字都没有,如今身居高官,一个个都有了闪亮的名字,应该知道百姓的苦楚。为了百姓,为了朝廷,还有报答朱传宗的知遇之恩,应该尽心竭力,努力为了百姓做事啊!但是后来却变得如此的贪婪,如此的狠毒,人心如此,真是让人失望啊!
  朱传宗眼见辛苦一辈子,最后却弄得一事无成,所谓建立的功业,都不过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只觉得人生真是没有趣味。这时有太监宫女前来,原来是太后请他进宫有事商量。
  碍于舆论,朱传宗并不能总是见到太后,现在太后请他进宫,想来是有事情商量。
  朱传宗进得宫来,只见太后张端颐依然花容月貌,腰肢婀娜,肌肤凝白,朱传宗许多日子不见太后,也思念得很苦,原本心情不好,再见到老情人,见她容颜如昔,可是觉得自己却老了,不禁生出唏嘘之叹。
  太后笑道:“王爷脸色看来不大好,怎么垂头丧气的样子呢?是不是见到我不高兴呢?”
  朱传宗道:“见到你哪有不高兴的道理?只是最近朝廷出了不少事情。以前跟着我出生入死的老部下,多发弊案,败坏纲纪,腐败透顶,让我颜面受损事小,让朝廷损失可大。想起我这么多年来辛辛苦苦,可却劳而无功,我一生忙碌,又得到了什么呢?你依旧容颜貌美如昔,我却老啦!真是一事无成,两手空空啊!”
  太后笑道:“看你说的,你正当壮年,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年纪,怎么说这样的丧气话?不就是有几个贪官嘛!哪朝哪代没有?几个贪官而已,不过是少数的几个人。你是不是多日没见我了,所以心中在埋怨我了?你身边脂啊粉啊的多了,又年轻美貌,也不在乎我这个老太婆了!”
  朱传宗道:“瞧你说的,你为我生了爱儿,又是我最贴心的知己,如果你常陪在我身边,哪里还会理会别的女人呢?”
  太后依偎到他怀里,道:“你还知道我们还有孩儿啊?那还说什么一事无成!你替孩儿打下了江山,留给他万年基业,难道这还不够吗?”
  朱传宗道:“就是因为我打下了如今的江山,看到没治理好天下,所以我才慨叹啊!”
  太后妩媚一笑道:“唉,看王爷你说的。这些都是小事,干什么为这些不相干的看不开呢?对不起你了,让你饱受相思之苦。大概是身边的丫头们不了解你的心思,你现在地位又太高,没有一个知心人吧!时常要是和我说说话就好啦!可惜实在是身不由己啊,为了我们的儿子,为了皇家的颜面,这些年委屈你了。前些日子,我把我们的事情和皇儿说了。”
  朱传宗吃了一惊,道:“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不和我商量?难怪他最近乖巧多了,对我也不像以前那么冷冰冰的。这样也好!”心中大是欣慰,见太后眉弯入鬓,粉脸凝脂,望去还如年轻时一样秀美。暖玉在抱,温香满怀,那吹弹得破的粉嫩肌肤,那令人欲死欲仙的媚态,如同当年初会之时的惊艳。
  朱传宗抱紧太后,正欲亲热,忽然宫女前来敲门,说是皇帝前来请安,二人极不情愿分开,太后安慰道:“是我请皇帝来的,难得你们父子私下见面,也该说几句贴心话了。”
  这时皇帝进来,恭敬异常,脸上满是笑容,笑着道:“听说王爷进宫,朕是特意赶来的。王爷劳苦功高,可要注意身体才好。”
  朱传宗叹道:“说起身体,难道真是岁月不饶人?最近只觉得腰酸背痛,仿佛老了一样。”
  皇帝忙道:“王爷是最近太忙了,休息几日就好了。朕年纪又小,又平庸无能,帮不了王爷什么忙,真是让朕又是惭愧又是担忧啊!”
  朱传宗道:“多谢皇上关心。今天我接到手下密报,我亲自提拔的几个官员,竟然都是贪婪之辈,让我不盛惶恐,又惭愧不已,我对不起天下的黎民百姓啊!等我亲自处置了这些官员,会亲自向皇上请罪的。皇上你已经十八岁了,是该到了亲政的年纪了。”
  皇帝这些年经过历练,心想哪会那么容易能够亲政?嘴上道:“王爷您可不必放在心上,还是注意身体要紧。您劳苦功高,大梁能够中兴,都是您用性命拼下来的。如今出了一些弊案,也无关大局。百姓都称赞王爷英明神武,王爷还是不要太自责了。”
  太后见皇帝应对得体,也很欣慰,露出赞许的目光。
  朱传宗也很高兴,道:“难得皇上深明大义,对我如此仁厚。皇上日后待天下百姓也要如此才好。”又问起皇上都在读什么书,应该读什么书等等。
  皇帝心想:『你总是把我当孩子看待,哼,等日后让你见识到我的厉害。』
  皇帝心中老大不愿意听朱传宗唠叨,忍耐了良久,才找了机会,陪笑道:“王爷您一直忙于国事,好不容易来看母后,和母后好好叙叙旧,朕就不打扰了。”
  皇帝近两年随着年纪增长,处事越来越有分寸,对朱传宗也越来越尊敬,想是晓得朱传宗是他生父,真心为他打下了江山的缘故。
  朱传宗目送皇帝离开,心中也很欣慰。
  朱传宗和张端颐亲热一番,互诉衷肠,直到晚上才归。
  第二日上朝,朱传宗派了大理寺与督察院、刑部三法司审理了赵老四等人的案件,办案的都是铁面无私,名声在外,朱传宗的股肱之臣。这些办案的官员,直接向朱传宗奏报。案情虽然牵连不少官员,官级也很大,但在摄政王的亲自督促下,仍然很快地查出了全部案情。
  就在案情要全部一清二楚的时候,却有新的证据,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出来,赵老四、张老五等人家中竟然藏有造反的书信,三法司不敢隐瞒,只好转呈给朱传宗。
  本来这些人的贪污之罪,就算罪名再大,也不至于满门抄斩,罪牵九族,可是发现了这些证据,他们犯了谋反之罪,不仅要灭门抄家,还要株连九族啊!这件大案立刻震惊朝野。
  朱传宗原本心中震怒,不想见这几个忘恩负义的鼠辈,可是案情如此转折,没想到这些人竟然要联合起来造反。
  朱传宗蓦地听说此事之时,差点昏倒。这些以前一手提拔的亲信,就算贪污,也不能要造他的反啊?他们当真是狼心狗肺之人?他越想越觉得不合理,心中疑念大起,思索半日,心中忽然一动,想起当年他的一段公案来。
  他那次也是面临重大官司,但在吴思远的建议下,冒险使用造反这招,当时的明宗皇帝,却反而认定是两派诬陷暗斗,不能让一派势力太大,难以驭驾,反而没有出重手惩治他们。
  朱传宗觉得这些事情不简单,便决定亲自审理赵老四这几人。
  赵老四、张老五等人一见朱传宗,都放声大哭,朱传宗怒道:“你们贪赃枉法,而且还要造反和我作对,还有脸来见我吗?你们要是有一点良心,早就自杀谢罪了。”
  几人道:“我们贪污腐败,罪不可恕,辜负了少爷的一片苦心栽培,原本愿意以死来谢罪的。可是一想到留下少爷您一个人,恐怕会被奸臣所害,因此冒了全家都被抄斩的风险,来见少爷一面,告诉少爷几句心里话。”
  朱传宗见他们一口一个少爷,都是当年的称呼,想起旧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