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降仙奇缘-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雷九公千恩万谢,备了重金做谢礼,又说了许多好话,才送两人离去。
  他哪里知道,薛金线已经趁着一夜工夫,把天罡阵的阵图,都绣在衣服夹层里。不过这也难为她了,天下间也只有薛金线有这样的绝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繁杂无比的阵图绣下来,别人是想都不敢想的。
  朱传宗听了经过,不由大是叹服,称赞常乐公主与薛金线,真是足智多谋,世间少有。薛金线笑道:“好啦,你要奉承我们以后有的是时间,现在先趁着阵图到手,把天罡阵破了才是。否则要是被雷九公察觉了,又要另生事端了。”
  朱传宗连忙调兵遣将,派了几路人马,重新进阵。他现在有了阵图在手,那天罡阵就像自己摆的一样,哪里有陷阱,哪里有埋伏,都是一清二楚。
  雷九公一看天罡阵失去作用,再一回想经过,顿时明白前几天的道姑之事有蹊跷,自己的阵图可能泄露了。他本来也是一位忠义正直的将军,知道庞来孝弄权误国,挟天子以号令天下,心里面其实也是倾向朱传宗一方的,现在大阵被破,正好趁势败出夏州,回他南方的驻地去了。
  第七章 八月能言
  庞来孝得知朱传宗破了雷九公的大阵,占领夏州之后,真是又惊又怒,气得破口大骂雷九公没用。当天朝堂之上,汤治借此机会,又对他冷嘲热讽了一番。庞来孝恼羞成怒,不由动了杀机。
  当夜召集手下党羽到相府议事,等众人都到齐了,庞来孝沉着脸道:“汤治如此不知好歹,我看他这皇位是不想坐了!”
  这些人别的本事没有,揣摩心思的功夫那是高得很,一看庞来孝这意思,就知道他是想要篡位了。况且庞来孝要是当了皇上,他们这些人岂不都成了开国功臣,也可跟着升官发财。因此争先恐后,纷纷向庞来孝效忠,都说丞相是众望所归,请早日荣登大位云云。
  说到后来,也不知道谁带了个头,全都跪在地上,朝庞来孝叩头,口称万岁,那架势仿佛真在朝见皇上一样,庞来孝不由得意大笑。
  礼部尚书赵显近却劝道:“相爷,眼下称帝的事还不能操之过急啊!”
  赵显近以前跟朱家交好,后来投靠了庞来孝。但是他为官多年,也是精明绝顶的人物,庞来孝也很看重他。闻言虽然有些扫兴,还是问道:“哦?赵大人有什么高见?”
  赵显近道:“相爷,您想想看,现在您虽然掌控着朝廷大权,也控制着京城的军队,但是外地的军队和官员忠于的却是皇家啊。您如果用皇上的名义下旨意调动他们,他们都还听从。如果您取而代之,那时候他们会不会继续听命,就是无法预料的事了。您现在还需要调动军队剿灭朱传宗,此时实在不适宜另生事端了。”
  庞来孝一听也有道理,皱眉道:“那依你的意思是?”
  赵显近道:“依下官所见,现在还是维持现状。集中力量对付朱传宗。等把他消灭了,再没有人有威望能跟相爷您对抗,到时候只要多安插亲信,把全国军政都握在手里,登基为帝,谁还敢说什么呢?”
  庞来孝思忖半晌,点头道:“多亏赵大人提醒,不然险些犯下大错了。既然如此,就让汤治在皇位上再多待些日子吧!”
  庞来孝篡位未成,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朱传宗,因此他对朱传宗是越发的恨之入骨了。他以朝廷的名义,陆续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大军,往西平省聚集。不过大军调动,人马吃喝用度,调配统筹,也不是一时能完成的。
  庞来孝一面调集人马,一面还不放心,把王景隆召回京城来,亲自训话,又给了他很多的嘉奖。王景隆虽然败给朱传宗,但是他认为是自己大意所致,被朱传宗趁虚而入。现在眼看就要再统领数十万人马,十倍于敌人,哪还有输的道理?当下立了军令状,说道若是再败,就自刎谢罪。庞来孝见他勇气可嘉,也放心了不少,又勉励了一番,才放他去了。
  朱传宗此时已经起兵四个多月了,虽然连获大胜,但是手下的军队转战千里,也早成了疲备之师。因此决定在夏州休整一段时间。
  这几个月时间里,朱传宗与几女聚少离多,而且历经了几番波折,现在终于重聚,更明白了眼前时光的可贵。每天忙完军务,就在家里陪伴她们。他和薛金线是名正言顺的夫妻,自然住在一起。常乐公主和媚妃因为身份的原因,只能住到别的院子,不过都离得很近,彼此互相往来,也是方便得很。
  这天朱传宗回来的早,一看薛金线不在屋里,向四季询问,说是去别院看望媚妃母子去了。朱传宗想起也有两天没看见自己的儿子了,心里想念,也就往媚妃的院子走去。
  媚妃的屋里说笑正欢,原来媚妃正跟薛金线围着襁褓里的宝儿,享受弄儿之乐。看见朱传宗进来,媚妃脸上一喜,不过故意说道:“你今天怎么有空来了?再过两天不来,宝儿都不认识你了。”
  朱传宗笑道:“我是他爹,他敢不认识我?”说着便抱起宝儿来亲了一下,嘴里说道:“宝儿,叫声好爹爹听听。”
  薛金线噗哧笑道:“你快把宝儿放下,宝儿还不到九个月大,哪会叫爹呢。别胡闹了。”
  哪知道话音未落,宝儿突然张开小嘴,嫩声叫道:“好爹爹!”
  这下三人都愣住了,呆呆盯着宝儿半晌,这才渐渐反应过来。薛金线道:“八月能言,这可真算得上奇闻了。敢情宝儿还是个神童呢。”
  媚妃自是欢喜万分,抱着宝儿亲个不停。不多时常乐公主和水灵儿也得到消息,急忙前来。众人看着宝儿,都是啧啧称奇。到了入夜,才各自回去。
  朱传宗与薛金线回到住处,朱传宗兀自沉浸在一片喜悦中,薛金线道:“相公,有一件事你要注意,免得生出事端。”
  朱传宗道:“什么事端?”
  薛金线轻叹道:“相公怎么糊涂了呢?宝儿对外的身份是先帝的皇子,你跟媚妃的事虽然亲近的人都知道,可是外头的人毕竟不知晓。现在要是宝儿管你叫爹,你的罪名不就坐实了吗?这传出去的话,于军心大是不利啊!”
  朱传宗一听确实如此,但是他心里也很不甘愿,便低着头沉默不语。半晌方道:“我明白啦。明天我去跟她说一下,以后教孩子在外人面前,暂且叫我叔叔好了。”
  天下的父母,谁不想认自己的骨肉呢。薛金线知道朱传宗心里难过,靠在他肩膀上,两人都不说话,默默想着各自的心思。
  第二天朱传宗把此事跟媚妃说了。媚妃听了有些难过,抱着宝儿叹道:“此事就算瞒着别人,可是那些皇族的人都有耳闻,可是知道得清楚,将来他们能容得下宝儿吗?”
  朱传宗劝道:“你放心吧,有我在,不会委屈咱们儿子的。就算当不成皇族,荣华富贵,逍遥自在,也是没问题的。等我除掉庞来孝,凭我的功劳和与皇上的情义,大不了到时候找个机会把你们母子接到我府里来,换个身份重新生活,也没什么大不了。皇上既然以前肯替你们遮掩身份,以后自然也会帮忙。”
  媚妃这才转忧为喜。
  宝儿粉雕玉琢,模样可爱,此后就成了众女关注的焦点,几乎每日都要到媚妃的住处来看他。朱传宗这个当爹的都不由有几分妒忌了。
  时间长了,众人还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这么多人里边,宝儿只跟常乐公主一人最好,哭闹的时候,只要常乐公主在,就马上破涕为笑,灵验极了,连他的亲生母亲媚妃也不能够。不由让众人称奇,直叹宝儿跟公主真是投缘。
  一日朱传宗和常乐公主在一起的时候,说起此事,朱传宗便开玩笑,说宝儿说不定也是神仙下凡,所以识得她呢。哪知道常乐公主脸色微微变了,道:“你这一说,我才想起了,有的时候我看着宝儿,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真被你说对了呢。”
  朱传宗惊道:“是吗?不过这也说不准。既然有烈火神君这样的恶神下来祸害百姓,又派了你我来对付他,若是还有别的神仙下来,也不奇怪。那么宝儿下凡来,不知道担负着什么使命,希望可别是什么恶神才好。”
  随即笑道:“就算是恶神,也没关系,反正他已经是我的儿子,我慢慢教他,还怕教不好吗?”
  常乐公主脸色惨白,过会儿说道:“天意总是难以揣测的,善恶也不是那么容易区分的,也许你做的善事,在别人看来就变成了恶事。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了。就算你从小教他,他的观点也未必就完全跟你一样。到时候,谁能说清楚对错呢?”
  朱传宗听了也不怎么在意,笑道:“真到了那时候,他还是得听我的,因为我是他老子。喜儿,宝儿还小呢,别为这事烦恼了。好久没见你吟诗了,最近有什么新作没有?快拿来给我看看。”
  常乐公主欲待再言,看朱传宗浑不在意的样子,只好叹了口气不再说了。不过她的心中,始终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好像宝儿早晚要给朱传宗带来莫大的威胁一样。
  又过了几天,朱传宗费尽思量,给宝儿起名字,突然想起了先皇明宗皇帝。说起来,明宗对朱家颇有恩惠,而且对朱传宗很是提拔器重,有重用之恩。朱传宗反倒跟他的爱妃私通,把他气死,心中一直是有所愧疚的。此时想起来,不由有些懊悔内疚的念头,于是给宝儿选了一个“悔”字,起名汤悔。
  媚妃聪明过人,一听这名字就明白了朱传宗的意思。她当初受尽明宗的宠幸,说对此一点愧疚没有也是假话。触景生情,不禁落泪,不过又想起朱传宗现在的处境,要不是她连累了他,他此刻还在京师当他的大官呢!便叹道:“都是我不好,连累了你,你现在后悔和我在一起,也是应当的。自古都说红颜祸水,果然一点也不差。”
  朱传宗忙道:“我不是后悔和你在一起,我只是想起先帝待我们不错,我们不该把他气死,因此悔不该当时的鲁莽,中了庞来孝那狗贼的奸计,害得皇上丢了性命。至于我自己的权势、财富我是不在乎的。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就算丢了性命也是在所不惜的。”
  媚妃大是感动,依偎在他怀里,道:“有你这句话,此生足矣!”
  媚妃和朱传宗在一起,开心不已,可是常乐公主却总是闷闷不乐,朱传宗想法子讨她开心,却总是不得要领。华衣美食,奇珍异宝,都是不放在常乐公主眼里的。以前找来一些诗词选集,都能勾起常乐公主的兴趣,现在也渐渐没什么作用了。
  朱传宗心里着急,也没有什么办法。倒是薛金线听说以后,出了个主意,说常乐公主最喜欢出去游玩,因为她从小住在宫里,市井上的事物在她看来都是新鲜的,肯定会觉得有趣。朱传宗听了,便邀请常乐公主出游,常乐公主果然答应了。
  两人乔装改扮,悄悄出府。沿街看着人情风物,热闹的集市,不时停下来品头论足地观看一番,倒也有趣。
  常乐公主原本以为夏州刚打完一场大仗,而且朱传宗的军队驻扎在这里,说不定以后还要打仗,老百姓应该十分恐慌才是。就算不离乡去躲避战乱,肯定也没什么心情到集市上来买卖东西了。哪知道熙熙攘攘热闹极了。
  朱传宗见常乐公主盯着那些商贩看,神色有些奇怪,问其原因。听了常乐公主的疑惑,道:“你这一说,我也觉得奇怪,不如咱们找个人问问。”
  两人到了一个卖水果的小摊前,一边假装挑拣水果,一边跟小贩闲聊。一会儿把话头带到这上面,那小贩也是个爱说话的,看看左右没什么人,也就随口说了起来。原来夏州以前的赋税很重,老百姓都苦不堪言。可是朱传宗打过来的时候,知府还有一班官吏衙役跑的跑、散的散,现在夏州城是朱传宗派兵暂时管理,也不收税,比起以前,简直是天堂一样的日子,谁还肯走呢?
  末了那小贩还说,他有在外地的亲戚,听说这事,都盼着朱传宗快点打过去呢!
  俗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可是现在的百姓竟然庆幸打仗,朱传宗两人都不由听得呆了。
  常乐公主不胜唏嘘道:“我以前看见书里说,苛政猛于虎,一直不能明白,到今天才算是领教了。”
  朱传宗以前隐姓埋名的时候尝尽苦头,最能理解百姓的艰辛。现在这些人们脸上挂着笑容,借着战争的机会才能过几天没有贪官欺压,没有赋税缠身的日子。这事说来似乎有些可笑,其中的辛酸却是语言所无法描绘的。
  常乐公主突然问道:“别的地方的百姓,也过得这么辛苦吗?”
  朱传宗叹道:“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两人看了一会儿集市,也渐渐腻了,就信步出了城门,来到了城外的一片水塘边。这时节芦花正开得茂盛,一团一团,像白色的雪片一样,四处飘扬。很多农妇驾着小船,在水塘里穿梭,采摘芦花。
  常乐公主看了不禁赞道:“以前只知道姹紫嫣红的花朵漂亮,没想到无色无香的芦花开起来,也别有一番景致呢。似柳絮,似浮云,让人看了有胸怀闲淡的感觉啊。”
  朱传宗笑道:“既然喜欢,不如做几首诗吧。”
  常乐公主早有此意,微笑道:“做诗倒也不难,不过一人做诗没什么意思,不如我做一句,你接一句,互相唱和,才叫有趣呢。”
  她略微思忖了一下,吟道:“如练如霜干复轻,西风处处拂江城。”
  朱传宗这些年虽然读书增了不少学问,吟诗做赋就不在行了。不过他看见身穿白纱衣的公主,灵机一动,想起以前跟冬雪在床上做的“吟诗”来,笑着接道:“白纱褪时还有白,红花落尽更无红。”
  常乐公主一怔,道:“前半句形容芦花凋落,到还贴切。后半句是什么意思?”
  朱传宗在她耳边笑嘻嘻地小声说了两句,常乐公主顿时粉面一红,嗔道:“你这人好没正经,真是有辱斯文!站到一边去,不要你做了。”那一张清雅脱俗的俏脸上轻嗔薄怒,美态流盼,朱传宗不由看呆了。
  常乐公主便自己做诗。她才思敏捷,触景生情,连做了几首。不过又有大片的芦苇,顶端的芦花被割去了,光秃秃的,好像人头上生了疥癣一样,看起来就有些煞风景了。
  常乐公主不禁有些惋惜道:“好端端的芦花,干嘛要割掉呢?真是可惜!”
  正巧这时候一只小船靠岸,几个农妇背着装满芦花的口袋走过,听见常乐公主的感叹,都露出或是鄙夷或是羡慕的神色来。
  一个农妇道:“看看吧,不知道又是哪来的少爷小姐,穿绸与缎的,反倒嫌咱们坏了人家风景呢。”
  一个农妇道:“他们知道什么?留着给他们看景,冬天让穷人们都冻死吗?”
  另一个道:“算啦算啦,这都是命,没什么好怨的。咱们快点送回去,还能回来再割一趟。我家里人口多,还差好几件呢。”
  常乐公主听见她们的议论,不明所以,问道:“她们在说什么?我做错什么了吗?”
  朱传宗道:“你没做错什么,只是你不了解。这些农家人采摘芦花,是要回家拿来做衣服、鞋子,甚至被褥的。因为他们买不起丝绸棉花,只能用芦花充数了。比如到了冬天,他们在编的草鞋里填上芦花,变成芦花鞋,穿起来就舒适保暖,免得生冻疮。这芦花其实是农家不可或缺的过冬材料啊。”
  常乐公主听完,久久无言,心想:“没想到穷苦人的生活到这种地步!”看了一会儿,也不想做诗了,拉着朱传宗回家去了。
  常乐公主有感于人世间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一方面更加怀念天上的生活,觉得那样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一方面却又怜悯芸芸众生,看着他们饱受苦难却没有办法。本来就是循郁寡欢的性子,更加悲伤了。
  恰好这一日两人游玩到了城西的一间道观。两人烧了香,添过香油钱,正要离开,却迎面碰上一个算命的道士,笑道:“两位,有缘相见,不如算上一卦?”
  朱传宗见这个道士穿得邋里邋遢的,没什么仙风道骨的得道模样,因此也不相信他能算多准。不过看常乐公主颇有兴趣的样子,也就随她了。
  朱传宗先给看。那道士端详了他一番,笑道:“看公子天庭饱满,红光照顶,一看就是大富贵之人,而且情债缠身,风流多情。将来封妻荫子,前途不可限量啊。”
  朱传宗见这道士算得有些意思,不觉就有些信了。这时道士又给常乐公主看,看了半晌,叹道:“原本就不应受这世上的苦,偏生来走这一遭,可怜,可怜!难道你现在还没看透吗?”
  常乐公主道:“原来以为看透了,现在却是越看越不透。”
  道士道:“罢了,谁让你还有一颗慈悲心肠呢。可知道在世出世,循俗是苦,绝俗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常乐公主若有所思,一时呆住了。朱传宗听得有些糊涂,正要问个究竟,常乐公主脸上突然浮现出释然的微笑来,喃喃道:“我好像懂了。”
  这时那道士哈哈一笑,转身走了,边走边唱:“原是天上一小星,一朝堕入红尘中。誓扫人间不平事,何时方知万事空?”
  又唱道:“九天仙女落凡尘,天生医术可通神。愁绪伤怀泪不尽,泪尽之日缈无痕。”
  朱传宗两人聪明绝顶,一听就明白是在影射自己两人,不过其中又有些隐晦的意思不怎么明了。两人急忙想要再询问,却见那道士已经走得远,连背影也找不到了。
  常乐公主受了启示,从此不再把自己封闭在高墙里,只顾悲伤自怜。而是走出门去,经常帮助那些街上的穷人,有时候还化装成大夫,为百姓治病。
  朱传宗两人觉得这位道士肯定是位高人,想要再找他指点迷津,哪知道又去了那家道观几次,都找不到踪迹了。
  第八章 菩萨心肠
  因为是冬天,战事处于修整的阶段,大军驻扎在城中,事情有王定昆处理,朱传宗也没那么忙,他见常乐公主很喜欢四处游玩,也很高兴,有机会就陪着她去。很快地几个月过去,已是初春时节,夏州城里外都被两人玩遍了,还是乐此不疲。
  可是最近这段时间,两人发现夏州城里来了许多外地人,都是携家带眷,而且衣衫褴褛,明显是从很远的地方离乡背井来的。朱传宗命人一询问,原来是南方几百里的地方闹了瘟疫,因此从家乡逃难出来的。
  朱传宗听了,急忙下令让军士们帮忙搭了好多棚子,供难民们栖身,又分发了很多衣物和粮食给他们。哪知道过了不几天,军队里突然流行一种疾病,生病的士兵浑身发热,身上长满了红色的小点,而且很快就不醒人事。
  常乐公主听说以后,急道:“这是一种瘟疫的症状啊,肯定是那些逃难来的灾民传染的。你快点派人把灾民们住的街道隔离起来,还有,别让士兵们跟灾民再随意接触了。”
  后来一查,果然都是灾民们带来的。他们家乡爆发的瘟疫就是这种症状,而且这场瘟疫十分猛烈,他们家乡那里病死了无数人,十室九空,大夫们也都是束手无策。
  难怪那些难民很容易就逃到了这里,原来是敌军故意放行,但是现在发觉已经太晚了。军中生病的士兵越来越多,虽然已经隔离开了,蔓延的态势也暂时控制了,但染病的士兵也有几千人。
  常乐公主从这件事发生起,就一直十分关注,亲自深入到灾民中去,为他们诊治,可是一时并没有寻找出治疗瘟疫的办法。
  朱传宗听了她如此冒险,大惊失色,劝她道:“喜儿,这瘟疫这么厉害,连城里的大夫都不敢收治病人,害怕被传染上。你要去涉险,万一有个闪失,那怎么办?以后可不能再去了。”
  常乐公主微笑道:“我以前不明白民间的疾苦,享受着富贵的生活,却还整日为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忧伤哭泣,现在想来,实在是无知得很。我现在要替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你就不要再阻拦我了。你放心好了,我有神通在身,不用怕的。”
  朱传宗看着她恬淡的笑容,也没办法反对,反而怔怔的说不出话来。
  常乐公主来到灾民们中间。她为灾民们讲解预防瘟疫的办法,教他们用草药熬的水浸泡衣物,这样就能防止瘟疫蔓延。她亲自为生病的人把脉,翻开他们的头发眼睛,观察他们的症状,一点也不避讳。她亲自喂病人吃药,毫不嫌弃他们身上的溃烂和恶臭。这时候,她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一位金枝玉叶的公主。
  朱传宗不放心,时常抽时间来看她。远远望着她忙碌的身影,突然生起一种明悟:“这才是真正的紫纱仙子吧。她以前天真柔弱,多愁善感,也是因为她有一颗慈悲怜悯的心啊!”
  过了几天,常乐公主终于也染上瘟疫,病倒了。
  原来她一直找不到瘟疫的发病原因,心中着急,因此特意喝了病人沾过的水,也不施展法术预防,让自己染上疾病,好以身试药。
  朱传宗知道以后,心疼得无以复加,气冲冲地来到常乐公主的房间。可是当他看见常乐公主虚弱地靠在床上,脸色苍白柔弱,顿时也不忍责怪她了。只能心疼地叹道:“你怎么那么傻呢?”
  常乐公主勉强坐起来,拉着朱传宗的手笑道:“你来的正好,我刚试了一种药,好像很有效果。如果可以的话,还要你多派些人去采这种草药呢。”
  朱传宗道:“你要试药,有的是法子,也可以让我来试啊,哪有你这样拿命不当命的?”
  常乐公主道:“你不懂药性,怎么试得出来呢?再说我怎么舍得你。还是我亲自来放心些。”
  朱传宗说不动她,只见她薄薄的嘴唇上没有一点血色,两腮微陷,更是心疼难过,只好轻搂着她,拿手抚摸她的脸颊。
  温存了一会儿,常乐公主突然想起来,推开朱传宗道:“你不要跟我亲近了,要是传染上你,那就糟啦!你快去忙你的事吧。”不断催促朱传宗走。
  朱传宗怕她着急,无奈只好离开。走到门边,突然转身回来,抱着常乐公主的肩膀吻了下去。
  常乐公主急道:“不要……”立时被朱传宗捉住香舌,口舌交缠,咿唔有声,不多时也就沉浸其中了。
  吻了半晌,朱传宗才放开手。常乐公主苍白的脸颊上也添了一抹红景,嗔道:“你怎么不听劝?要亲热也不急在一时。这瘟疫传染起来十分厉害,万一……”
  朱传宗笑道:“你要以身试药,我就陪你,所以你最好早点配出药来,把自己治好。要不然我也只好跟着一块卧病在床喽。”开心地笑着,出门去了。
  常乐公主体会着爱郎的情意,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滚落下来。
  过了两天,朱传宗体质特殊,倒没有染上病,常乐公主的药却是试制出来了。只是材料都是非常珍贵稀少,只能治疗好少数人,便没有多余的草药了。
  常乐公主又加紧试验了十来日,终于找到了普通的替代药材,需要把数种草药按比例混在一起,放在锅里熬,连续服用三日,就能药到病除了。朱传宗一面派人四处采集草药,一面在空地上支起很多大锅,让士兵们熬药,然后分给染上瘟疫的人们。
  不过熬药的火候很难掌握,如果熬的时辰不对,药效就不灵了。因此常乐公主必须亲自在场,指点士兵熬药。连续忙碌了十来日,才算渐渐把瘟疫压下了。灾民们知道是常乐公主救了他们的命,均感激无比,都称她为活菩萨,有的还刻了长生牌位,放在家里供奉起来。
  瘟疫在民间一向被视为上天降下的劫难,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往年遇到瘟疫这样的天灾,人们除了去外地逃生,也就只有等死一条路,从没想过居然还能活下来。这下老百姓更加相信朱传宗起兵是顺应天意,受天神护佑,必然能成功。这种说法流传开来,在民间越传越玄,朱传宗的威望也更高了。军中的士兵们也是更加斗志高昂,士气大振。
  又过了一个多月,眼看着军队已经休整得差不多了,朱传宗一声令下,大军继续向南进发,前往百里外的下一座大城,广安府。
  这个时候王景隆统领着庞来孝调来的数十万军队,还有自己剩下的几万败军,合起来号称雄兵百万,正驻扎在广安府,那真是兵多将广,声势浩大。朱传宗的军队虽然气势如虹,但是寡众相差太悬殊,在常人看来,前途也是堪忧的。
  朱传宗并不敢掉以轻心,在离广安府不远的地方,就安下大营,严阵以待。哪知道广安府中,死气沉沉的,并不见王景隆派人出来迎战。反倒是百姓和手无寸铁的士兵被从城里赶出来,城外还埋葬了很多尸体,有士兵也有百姓的。
  朱传宗向那些被赶出来的人一问,这才知道原来广安府也闹了瘟疫,而且因为这里聚集了各地来的人马,瘟疫更是蔓延得厉害。王景隆手下也没有常乐公主那样精通医术的人,对瘟疫是束手无策。几个月下来,已经损失了一万人马,而且城中的百姓生病的也有不少。
  王景隆没办法医治瘟疫,只好来个釜底抽薪,把凡身染疾病的,无论士兵百姓,全都赶出城来,任其自生自灭,当然最好是跑到敌军之处。
  但是这也只是权宜之计。瘟疫潜藏在空气、饮水和食物当中,无孔不入,根本是没办法隔绝,只有等到春天过去,病毒少了,这才能挺过去。
  朱传宗等人听说此事,都是喜出望外。便想等瘟疫闹得最厉害的时候,等王景隆军队兵力最弱的时候,一举进攻。因此他们安心驻扎下来,等着城中的大军被瘟疫搞得死伤无数,到时候再一举破敌。
  不过眼看着城中每天运出尸体焚烧,到了第四天,常乐公主找到朱传宗。原来她看见城里的士兵百姓被瘟疫肆虐,心中不忍,打算要到广安府去为他们医治。
  常乐公主把来意一说,把朱传宗吓了一跳。先不说替敌人医治,就是对己方不利,殊为不智。就单是常乐公主要到城中去犯险,那也是万万不行的。一方面,她是朱传宗最重要亲近的人,对方可以拿她来要胁朱传宗,另一方面,常乐公主本身也是庞来孝欲得之而后快之人,要是孤身到了敌人的地盘上,岂不是凶多吉少?
  但是常乐公主想到城中瘟疫横行,生灵涂炭,一刻都不能安心。她虽然看起来柔弱,可是认定的事情,坚持起来,却也是十分执拗,谁也劝不听。
  朱传宗无奈,只好征求王定昆和吴先生的意见。吴思远道:“公主说的也有道理。城中的百姓和普通士兵,说起来都是无辜的。大人素来有仁义的名声,要是见死不救,对于你的名声也是有碍的。不如就让公主去救治他们吧,料想王景隆也不敢冒大不韪,伤害前去救治他们的入吧。”
  朱传宗又犹豫良久,在常乐公主不断的坚持下,也只好同意了。他派了百名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