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种田之天命福女-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处理完李瑞的伤赵玲玲还不放心愣是把他们几个都叫过来挨个他们挨个检查一下身体,得到大夫肯定的答复才松了口气。
抓完药,赵玲玲见几人衣着褴褛破得不成样子,又带着一行人来到一家成衣店,给每人买了两身粗布衣服花了三两银子。
看看身边几个孩子菜色的脸,以及孩子们对他信任敬仰的目光,赵玲玲又掏钱买了给每人买了两个馒头馒头,在场的每人两个分发了。几个孩子犹豫地接过玲玲递过来的馒头,就着泪水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吃饱了以后,大家挤在马车上,走向了他们另一种人生。
很快赵玲玲他们一行人就到了家。几个孩子中有的晕车,脸色刹白(很白),然下了车见到赵玲玲家只是一座很平常的农家小院愣了一下。
“我说过,我不是有钱人,跟着我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说不定每天要做很多活,而且你们的卖身,我没有一文钱给你们。如果你现在后悔的话还来得及,等到进了这座院子签下卖身契,你就没有机会后悔了。”赵玲玲观察着大家的神色静静地说。
李瑞没有说什么,带头走进院子里了,剩下的人也一言不发地进了院子里,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这件事完全是赵玲玲一人做主办的,在家的赵父和焦氏都不知情,看到从大门外走进来一个个衣着褴褛的孩子。
“你们是谁?怎么到这儿来的?”焦氏忍不住问道。
☆、第六十八章 轩辕浩归
“以后他们就是这个家的一份子了。”赵玲玲从大门口进对着赵父说道,又转过头来安慰:“大家不要紧张。”
九个乞丐听玲玲是家的一份子,都激动的哭了,‘家’这个词已经好久不曾出现在他们的记忆中了,现在他们有家了。发誓这辈子都要忠心于她。平时他们受尽了别人的欺辱,九个孩子只有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才活了下来。而面前站的这个孩子却给他们买了新衣新鞋,告诉他们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不会少了自己,现在还明确地告诉别人自己是他的朋友。朋友,多么神圣的字眼,从今天开始自己的生命就是他的了,几个人相互看了一眼,都流露出坚定地眼神。
赵父也没过多的干涉赵玲玲只是请人来里正和族长作证当面和这九个人写下了无偿卖身契。
赵玲玲把卖身契给收好了后,让带着三个女孩子进去洗澡换衣,子轩和陌陌带着男孩子们到小客院那边洗澡换衣服,实在是没地方了焦氏就把他们打发到了那边。
洗漱好了,天色已晚,几个人又到院子正屋集合。赵玲玲又让他们正式认识了一家人几人同时介绍了老宅和三房、四房的人,要求他们今后要对见了他们人要恭敬省的闹笑话。
散场后吃饭时,李瑞他们见晚饭虽然简单,只是玉米稀饭和玉米窝头,一点腌菜,但是赵玲玲真的和他们吃得并没有不同都很感动,觉得自己跟对了主子。比起原先饥一餐饱一餐的残羹剩饭,现在简单的饭菜就是人间美味呀,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因为李瑞他们是临时起意地来,家里并没有准备他们的住处。晚饭后,赵玲玲就把安排他们的住处任务全权交给了大哥子轩。
赵玲琳实在是取名无能,所以只要求大哥取好后告诉她一声就行了。
赵玲玲见事情办好了,就拉着瑶瑶回房间去了,今天的事儿可是累坏了这小小的身子了。
远在京城的轩辕浩这时在干什么呢?
“啊浩、啊浩……”坐在上座的皇帝连着叫了好几声轩辕浩都只是端着酒杯直愣愣的坐在座位上神游天外,偏生皇帝又疼宠这个无法无天的侄儿舍不得惩戒于他,还是在身后的丸子悄悄地捅了捅他的后背才唤醒了不知神游到何地的轩辕浩。
“请皇伯伯束臣失仪态之罪”反应过来的轩辕浩才干巴巴来了这么一句。弄的皇上很是哭笑不得,总不能真的惩罚这个臭小子吧。
“浩儿,这是有心上人了吧!说出来,朕为你赐婚。”皇上也是过来人了,向轩辕浩这个年纪没结婚的还真少,也是在做的一块心病了。
“没……,没有,侄儿是在想着灾情也解决了该去哪寻美食去了。”被‘心上人’三个字点醒的轩辕浩虽然确定了自己的心意,可却不愿皇帝掺和。
“还害羞了……”轩辕浩从来就是京城的小霸王何时有过这种神情?皇上更是不依不饶的打趣起来。
“皇伯伯,不是要我去传旨的吗?”轩辕浩见不承认还不行故而转移了话题。
“是这样五皇子去年遇难恰逢一农家女所救还献上了药方顾朕要你找到此女子,封为县主以表朕致谢意。”说道正事皇上的表情立马换了。
“那有什么线索吗?”轩辕浩直直地问道。
“在,百花镇南边的一座山上遇到,大概*岁模样,名叫赵玲玲,还有一姐名叫赵瑶瑶。”好了你去办吧,皇帝说完就赶起了轩辕浩!
听到皇帝所说轩辕浩看了看上面那人的脸确定没有异常才出来,刚听到赵玲玲的名字时还以为皇帝知道什么了?不过现在也不错,正好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去百花镇。
于是出了皇宫,禀明了父王。轩辕浩摆起了全副的的世子钦差仪仗朝着百花镇而来。得到消息的县令根本不知何事,却也忙着接待事宜了。
在家的赵玲玲不知这次轩辕浩的到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还在家乐呵呵训练这就个孤儿呢!
赵玲玲知道在这异世,虽说女子的地位没有想象中的地,可随着家也越来越大,没有任何势力的保护任你有再多的财产也是空中楼阁只销别人轻轻动动小拇指自己就完了。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自己的势力,而这九个人会帮自己完成。
晚上赵玲玲准备睡觉的时候,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赵玲玲的瞌睡虫瞬间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了:“你怎么来了?事情办完了?”一连问出两个问题的赵玲玲愣是没感到什么不妥之处,可轩辕浩去听出来,马上喜出望外连日来的疲惫也不见了。
“嗯,办完了。这次来是给就五皇子的人封赏的。”轩辕浩边说边看赵玲玲的脸色,看到赵玲玲没一点变化也不知是喜还是忧啊!
“这事情能说吗?”赵玲玲疑惑的问道。
“你知道,那恩人的名字叫什么吗?”轩辕浩不答反问到。
“我怎么知道?这又不关我什么事?”赵玲玲就是这么一个人,和自己无关的人或事那是忘性很大的,轩辕浩应庆幸他走了这么长时间赵玲玲还记得还有他这么一号人物。
“她叫赵玲玲,有一姐赵瑶瑶被这次被皇上封为县主。”霎时赵玲玲被雷的外焦里嫩,等她反应过来说的就是自己的时候哪还有轩辕浩的影子。
☆、第六十九章 受封
隔日里正就接到了县衙的通知,激动的不知所措。还是族长见多识广站出来主持了接待事宜。
古代能得到皇帝的敕封那是足以上族谱的大事,村里的人都在议论,不知赵家走了什么运,年前小儿子才攀上了千机门,现在小女儿立马受到皇上的封赏。难道是老天爷顾念焦家坝生活不易,才让赵家如此吗?村里好些老人已经开始脑补了。
村长则是害怕村民们不懂事不小心得罪了来的贵人,因而挨家挨户的通知大家注意事项。
和别的封建大家长不同赵父和焦氏在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不是喜悦而是担忧,因而教训了赵玲玲姐妹好久还是在子轩的劝慰下才放了二人。
赵玲玲的爷爷现在是一家之主,遇事赵父习惯性的会去找这位大家长商量。对于皇上对赵玲玲的封赏圣旨放在哪成了赵父的心头事儿(头等大事),按说赵玲玲现在还是赵家的姑娘,那把圣旨放赵父家还是祠堂赵父很是犹豫。
“你好生准备把,毕竟是圣旨,可怠慢不得,否则会被圣上责罚的,还是放祠堂吧。”最后还是老爷子拍板定案。 宣旨这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上了最好的衣服,这是焦家坝建村以来,最大的一件事。这即将到来的圣旨虽是宣给赵玲玲家的,但是整个村里的人都与有荣焉。很多村里的人都从家里走出来,站在不远处观望,却不敢上前。
轩辕浩知道赵家人不懂这些礼节,就安排丸子带着县衙的衙差先到一步准备接旨事宜。
赵父看到这些差役手里都没空着,有的抱着大红的地毡,还有的抱着香案、香炉等物,忙上前去见礼。
“伯父,赶紧的吧,一会宣旨的大人们就要到了,在哪接旨?”丸子怕赵父客套耽误正事向赵父鞠躬说道,赵父看见丸子却有点摸不着门路了,这不是在自己家住了两月的公子的小厮吗,怎么会出现在这儿貌似这些衙役还对他很恭敬?
“祠堂,我们赵家的祠堂,请跟我来。”虽然今天赵玲玲是主角,但不到接旨的时候是不能出现的,这就是男女大防,在农村也不例外。因儿子轩忙就上前说道,并作了个请的手势。
丸子本来就是照顾赵家的,顺势就接下了赵子轩的邀请。祠堂只有自家的后代才可进去,别人是忌讳的。
“屋子里收拾收拾,宣旨就不用进屋子里了。就那外面就挺好。世子爷的意思,万岁爷的恩典,也能让大家伙都听听。”钟管事就道。听他话里的意思,是周围的百姓,都可以过来听宣读圣旨。
一会儿工夫。焦氏已经回了一趟屋里,封了几个鼓鼓的红包。红包拿出来,交给赵父,分发给丸子和众差役。
“世子爷在后头,一会就到。爷想的周全,知道你们这,怕是没有这些东西。因此。就打发我先一步过来,将一应所需的物事都准备好。”丸子抓住空档悄悄地和子轩说道。
轩辕浩不放心吩咐他提前赶来,这一应所需的事物,都是从县衙征用的,这些差役,也是带过来帮忙布置的。
简单地说了几句话,赵家众人,丸子、几个差役就忙活了起来。但然赵家人负责屋里,丸子现在是院子里的总指挥。
先是将院门大开,整个院落又打扫了一遍,然后,就开始铺设的大红的地毡和香案、香炉。
这期间,吴家父子、里正、村里的众位村老,并村里在家的老老少少,几乎都来了。
里正、村老等负责组织来看热闹的村中百姓,不能随意乱战,要排列好了队伍,迎接钦差、并聆听圣旨。
等这边忙忙碌碌地,将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就听见了官道上传来鸣锣开道的声音,一队车轿浩浩荡荡地朝焦家坝而来,知县在最前面做引导,后面还有兵士护卫。
队伍中间,是一辆豪华的马车。紧随其后的,是知府等众官吏车马、轿子。
走到红地毡前,马车才纷纷停下来。轩辕浩从中间那辆豪华马车上走了下来,今天的他头戴梁冠,脚下登的是粉底朝靴,身着一件宝蓝色蟒袍玉石腰带寄腰身,他身后的众官吏也都各自穿了全套的朝服。
众官吏簇拥这轩辕浩走上红毡,都在香案前站定了。站在最前面的是赵玲玲,各级官吏纷纷按照品级排列。然后就是赵老爷子带着赵家众人。
最后,才是里正、族长、族老,以及吴家父子等与赵玲玲家交好的人家,以及所有村中的百姓。
轩辕浩看就走到前面,有人唱了一声“跪”,包括知府的众人就都纷纷跪倒,听轩辕浩宣读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有赵氏女玲玲,聪慧敏捷,无怠遵循,克佐壶仪,轨度端和,敦睦嘉仁。且有功于社稷着即册封为惠敏县主,并赐一百两黄金。钦此!”
“瑶瑶,那圣旨啥说啥?”焦氏就在赵瑶瑶的旁边着急,低低的声音问着。
“玲玲被封为县主了。”瑶瑶自从读书以来已经懂得了须多,所以这圣旨还是能听懂的,所以轻轻地告诉了焦氏。
“哎呦。真的?”张氏喜的,一把攥住了瑶瑶的手,说不出话来。
一百两金子,那就相当于是一千两银子。赵玲玲心里想的高兴,连前面的官吏叫起来也没听见,还是在轩辕浩踢踢衣服把她惊醒。“民女接旨谢恩。”
圣旨宣读完了,轩辕浩就让知府等人先回去,然后里正也带着众村民纷纷散去。只剩赵氏一族的族长和族老。
轩辕浩也没有急着走,而是被赵父请进屋子的正厅,赵玲玲忙沏了热茶送上来。
御赐的百两黄金,都用大红的绸子盖着,堆在正厅上。
“怎么不掀开看看。”轩辕浩接过赵玲玲送上来的热茶,只稍微抿了一口,目光四下打量了一番,就落在那御赐的黄金上。
赵玲玲正巴不得他这样说,就忙走过去,和五郎一人抓住绸布的一个角,将红绸揭了开来。绸布下面,大锭大锭的金元宝整整齐齐地堆放着,那金色的光芒真是又温暖、又耀眼、又美丽。
若不是顾忌到族长还在场,赵玲玲就想扑到金子堆上,打一个滚。许是她的表情太过明显,轩辕浩竟噗的一声笑出了声。赵玲玲赶紧摸了摸自己的脸。
☆、第七十章 带着乡亲一起去
自从那天后轩辕浩就住了下来,再没提回京的话。赵父和焦氏也因他是千机门的人没有过多的干涉。
族长因为这次的事本来打算开春以后翻修一下祠堂的,但因为干旱家家都不宽裕而耽搁了下来。本来赵父想出这笔银子的但子轩不同意,这个时候实在不宜出此风头。得到答案的族长也没来时的好心情了。
本来赵玲玲就打算,开春以后说的。现在看到族长的样子很是不忍就打算提前说出来。几位族老到的时候,赵家的人正在吃饭。撤下饭菜请来了赵老爷子,他们开始谈起了正事。
“远山,咱们赵氏一族虽说不是什么大族,可千百年来也都是仁厚一族,族人之间也都是和睦相处,要不是灾荒年月,大家日子过得苦,咱们几个也不会厚着脸皮来求你!”一开始,族长就把姿态放得很低。
几位族老也都表示,他们此次来老临家也是迫不得己,村民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想让他们帮忙找个活路。
“族长,族老,我父亲赵用亭也不是那忘恩负义之徒,其实就算你们不来,我也打算去找你们。今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那是肯定的,但现在还有比我们村更好的地方吗?”子轩作为本村唯一的秀才那话语权是很高的。毕竟他知书明理,他的眼光与见识自然和村里的很多人不一样,想当然,今天子轩这几句的让他们的人都想了很多。
“族长大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八个字我赵用亭还记得。”于是按照他们一家事先商量好的把准备让村民一起种辣椒的事说了出来。但有一点,必须完全按赵家的要求去做,并签好协议,做不好要得到惩罚的。‘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赵玲玲是知道的,她可不想以后有的人怨恨他们家。虽然现在是好的,不过人心易变,她还是决定把这种思想掐在萌芽当中。
当然,赵家还要在这个村子生存下去,那么与各位族长、族老打交道就是必不可少的。
当村民们听说新作物,又有工钱,而且人家鸿运楼的管事当初还说了,这各家地里的作物照顾的好了,产量越高,给的工钱也就越高,所以大家都把这辣椒苗当钱宝宝似得,保护的可好了,不许自家的淘气娃子上前乱动。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族长等人走了以后赵家的人都才歇了口气。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地点,人始终是群居动物,赵玲玲无所谓,可赵父、焦母,赵家所有人不行,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所以赵玲玲才会做这样的决定。
日子过的飞快,转眼就到了子轩要去省城的日子了。赵玲玲的征得李瑞的同意下让他做了大哥的书童,赵父和焦氏得知赵玲玲这一举动后很是欣慰,也对子轩这次的远行放心了不少。
临走的早上,赵玲玲才把在轩辕浩那讹来的一封推荐信交给了他,并嘱咐他直接交给院长不许偷看。这次赵玲玲的行为让轩辕浩意识到了家人对玲玲的意义,往后的日子对赵父和焦氏的态度好了不知多少倍。
同时为了讨好赵玲玲还在各处收集了各种的种子。这一举动严重获得了赵玲玲的芳心。
“说吧,找我什么事?”赵玲玲也不知怎么了,和轩辕浩就不能好好说话。
“你上次托我,哦……”轩辕浩故意慢吞吞的,似乎是很喜欢看着赵玲玲着急。
“轩辕浩,你说不说,不说就算了。”赵玲玲看出轩辕浩是故意的,就假装生气道。
“好吧好吧。我也就是开个玩笑。”忍不住呵呵笑了两声,这才继续说道,“玲玲。你不是让我帮你留心。看有没有什么咱们这没有的庄稼种子吗。”轩辕浩自从知道了自己的心意后对赵玲玲不自觉的温柔了许多。
“对。”赵玲玲忙点头,一双眼睛不由得睁大了一些。轩辕浩从来不说废话,他这样说,是不是他已经帮着她找到了什么新种子了。“你帮我找着了?”
轩辕浩就朝旁边伺候的丸子挥了挥手。
“去把星带回来的那个竹篓子搬来。”轩辕浩吩咐道,“搬的时候,小心点,别磕破了里面的东西。”
丸子答应了一声就转身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丸子就抱着一个竹篓子从外面走了回来。轩辕浩打开竹篓子的盖子。
“我给你挑了这两样,……说是从海外传过来的。说是产量极高,也很好吃。对了,这个东西叫做番薯,另外一个嘛……”
轩辕浩说到这,就停了下来,因为赵玲玲已经从篓子里用两只手抱出一只圆滚滚的番薯和一个金灿灿的玉米棒子,上下左右的看,一双眼睛亮晶晶地满是喜悦。
赵玲玲喜欢这两样东西,这也就不枉费他下的一番功夫。轩辕浩看着赵玲玲,眼里的笑意漾满了眉梢眼角。
玲玲抱着这篮子,已经高兴的都说不出来话了。
对于番薯,她太熟悉了。番薯,又叫红薯,地瓜,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粗粮作物品种。
利用番薯可以做出很多种美味,地瓜稀饭,地瓜糖水,地瓜干等,赵玲玲可是都非常喜欢吃的。还有地瓜可以制作地瓜淀粉,可以压粉条。地瓜秧子也可以当做蔬菜吃,当然也可以用来做喂家畜家禽的饲料。
最重要的,番薯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它的亩产量非常高。据说,好的沙地,番薯的亩产可以达到一千斤以上。
一千斤,这在这个年代是个什么概念,赵玲玲儿心里很清楚。
☆、第七十一章 育苗
对于如何种植番薯,赵玲玲的可谓记忆深刻。毕竟前世她可是亲手做过这些活计,前世的外婆可是在每年的春天卖这个的秧苗的来赚些零用钱的。
将篮子拿到了父母面前,赵玲玲将番薯和玉米的来历告诉了他们,并且着重说了番薯的亩产量大概会是高粱、糜子的三倍。赵父和焦氏当然都是喜出望外,对于庄稼人来说,几乎没有比这个更能让他们高兴的事了。
赵玲玲手里只有这几十斤的番薯,虽然赵玲玲和种土豆相似,但是为求稳妥,还是要留出一部分来。毕竟赵父的经验在那儿呢,当了半辈子的庄家汉那也不是白当的。赵玲玲最后还是征求了大家的意,希望可以商定出一套最好的种植方案。为此赵父还去老宅请教了赵老爷子,最后,大家伙终于商定了一套现在为止最为先进的育苗方案。
首先是浸种。要将番薯浸在大约四十摄氏度的温水中,进行浸泡大约十分钟。许多庄稼品种在耕种的时候,都是要提前浸种的。这是赵玲玲提议的,毕竟土豆就是她种出来的。所她的这个提议,一致通过并没有人觉得奇怪。
没有温度计,这个难不倒赵玲玲,她知道人体的皮肤是三十几度,用手试水温,在这个季节觉得温热,又不太烫手,那温度就差不多了。在浸种的时候,要不断地翻动番薯,以便让番薯能够均匀受热。
浸种过后,就是番薯切块。这个与土豆切块育苗很相似。大约一两的番薯,可以切成四五个种块。
切块是个精细的活计,只有赵父动手,切块有专门的工具。被赵父小心地收藏着。那是一把一寸长差不多同宽的小刀。没有刀柄,只是钝口的那一侧嵌入木块中,木块外缠了粗布和粗牛筋,方便握刀。小刀的刀锋非常锋利,赵父只在切土豆块育苗的时候才会用,平时都会收起来,免得谁不小心割伤了。
将种块切好之后。就是入床育苗了。大多都是露天的苗床育苗。可是焦家坝这边,现在的气候明显要比很冷,这种情况下,出苗就会比较晚,这可愁坏了一家人。
“那咱就在炕上铺个苗床咋样?”赵瑶瑶提议道。
“那行,咱就用火炕。”赵父也点了点头。
赵父点头,是有依据的。他们家今年的土豆苗床,就有放在火炕上育苗的。这种出苗快,但是要控制火炕的温度。一天要烧几次炕,需要人精心照料。
赵父对于掌握火炕的温度,还是挺有信心的。
最后,就将番薯育苗的苗床设在了新铺子刚盘好的火炕上。苗床用的沙土也是挑最细最好的沙土,另外还搀和了倒的细细的粪土作为肥料,直到二月中旬。
在此之前的每一天,赵玲玲每天都要到苗床去看一下地瓜的发育状况。
终于,在这天晚上赵玲玲有来查看时。她将烛台举在苗床上,一点点的查看。
“呀,发芽了。地瓜发芽了。”赵玲玲惊喜的叫了起来。
其实这地瓜名字的由来也是有原因的,就在第一次赵玲玲种地瓜时,说漏了嘴。其实这东西是从番外传进来的,应该叫做番薯的。
有一次赵玲玲说话,把番薯说成了地瓜。为了圆话,她就说番薯长的像甜瓜,又是长在地里的,就应该叫地瓜。其实她在她前世,一直都是管番薯叫地瓜的,反而很少叫番薯这个学名。
大家伙都没有疑心,反而很快地接受了地瓜这种叫法。因为地瓜这种叫法,比番薯更具有土语的味道,更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
焦母忙凑过来,接着烛光,真的可以看见苗床上冒出了短短的薯芽。薯芽很小,才刚刚冒头,若不仔细看,还真的会忽略过去。
“真的发芽了。”赵瑶瑶也惊奇道。
赵父在外屋听见了,忙进来,看见地瓜出芽,他们也都非常欢喜。
“这才刚开始那,”赵父高兴过后,就说道,“这东西,比豆子还耗神,直到苗都长成了,才能松气。”
“那是,”焦母笑着点头,“做咱庄稼人,不容易。”
赵玲玲其实也知道这个道理。比如育苗,就需要耐心和技术。同是庄户人家,有的人家就培育不好秧子,每年到该种各种秧子的季节,百花镇的大集上,就会有卖秧子的,而且还很受欢迎。
“爹娘,这秧子总算是出来了,咱们一家人的苦心也没算白费。”赵玲玲也很开心,在这古代落后的技术里,又没有大棚的培育,她真的怕不能成功,还好现在总是是成了。地瓜出了芽,没几天就长出了叶片。
☆、第七十二章 春耕
不多久就是清明了,今年的清明和去年的也差不多,都是到山上去祭拜,到宗祠跪拜,就连子轩和陌陌也回来了。
清明过后转眼就到了谷雨时节,就像诗中描述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又如“谷雨”两个字所体现的,接连下了两场透雨,焦家坝的春耕要开始了的春耕开始了。
赵玲玲一家,比别的人家更忙碌。她们一边要顾着急着出来的竹笋,一边赶着在这最适宜的时节,将地种完。在种地之前,一家人坐下来,仔细地规划了一番。
今年,她们家现在前前后后加起来正好一百亩有亩地要种。沟村三十亩,焦家坝和沟村之间五十亩,再加上去年买的和原先就有的,虽然有犁,但要种那么多的地,还要赶在这几天完成,这也是一个很难以完成的任务。
“爹,这么多地我们一家累死也种不完啊!”赵玲玲故意叹着气说道。虽然现在赵家作坊都顾着人,可在种地上赵父的思想还没转过弯儿来。现在恰好是个机会,转变赵父思想的好机会。
“是啊,要不,把你们大伯、叔叔们请过来帮几天忙?”赵父迟疑的说出了决定。
“那也不够啊!”赵玲玲再接再厉提出质疑。
“爹、娘,我们请长工吧!”赵瑶瑶经过赵玲玲的刻意熏陶已经会独立的思考问题。
“那我们请长工?”焦氏看着赵父脸轻轻的说道。
“好,那就请长工。今年你们不用下地,只要把饭菜你们娘几个做好就行了。”赵父做这个决定的时候颇有几分挥斥方遒的感觉。
确定了人员问题,赵父接着说道:“小麦,高粱和糜子,这几样样都不能少种。”小麦是庄户人家的主食,而到了冬天,糜子磨成面包的粘豆包,也是必不可少的主食,高粱也是平时会经常迟到的。所以,这几样都要种够。“咱们家人口多,我看麦子咱最少得种三十亩地,糜子和高粱的话,各种五六亩就够了。……够咱家一年的口粮,还有税粮也差不多够了。”“嗯,这样行。”焦母母点头赞同。
先确定了口粮和税粮的种植面积,接下来就是赵玲玲最重视的玉米和地瓜。
“咱现在玉米种子也有差不多三十斤,我们肯定不能种得完,这玉米我还不打算推广开来,所以我打算重新购置一个新的庄子,就专门负责种玉米,去年的时候我就算过一亩地差不多得用两斤种子,那咱今年就能种五六十亩的玉米。”赵玲玲说道,“地瓜秧子还没长好,咱们家种够自己吃,还有能供应的上酒楼就可以了,咱就先留出来十亩地,等到明年这个时候秧子就可以卖,还有小豆,咱们一年要吃的豆子还有要熬大酱都需要用到,各类的豆子也都要种个几亩才行。”
这地瓜和玉米要是种好了,收益暂时无法估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那会是个让人惊喜的数字。
“这么打算我看行,咱家今年的地够种的了,除了口粮地,就先可着玉米和地瓜,剩下的再种别的。”赵父道。
“糜子和高粱个种了五亩地,那小豆也不能少种了。要不到时候熬大骨,做豆腐,熬大酱,咱还得另外买小豆去。”焦母道。
“嗯”赵玲玲点头算是回应焦母的话,“那咱们先从哪里开始种起,赵玲玲家的地分开在两个地方了,因此种地是要跑不远的路。”
“就先从咱们家附近的开始吧!我们这边就种零散的,庄子上的就种小麦和高粱和糜子。”
“那咱们家那么多的地,要是想要趁着地湿润这几天都种完的话需要请多少人?”赵玲玲问道。
“三四十人吧!明天我就去找吴牙侩把这事办了。”赵父说道。
春耕的时候,陌陌也放假了,不管是私塾里的学生还是先生,家里都是正用人手的时候。百花镇这座私塾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到春耕和秋收的时候,都会放几天的假,让先生和学生们都能回家去帮忙种地、收割。
这也算是一种人性化的安排。不只百花镇的私塾有这个传统,其他村镇的私塾也都是如此。倡导耕读传家,耕种是要排在读书前头的。
私塾放假,也包括陌陌所在的高级班。他也应该要回家耕种的。
考虑到陌陌今年要参加春闱了,但是又赶在这个时候放假,所以赵父和焦母都劝着陌陌在家好好的温书,不用到地里去干活了,但是陌陌看着一家人都在为春耕忙进忙出的,他也要跟着下地帮忙,并保证绝不会耽误了复习,陌陌所谓的不耽误功课,就是在耕地的时候也背着书,其实对于这次春闱他已经有九成的把握的了,只是学无止境,他现在背的已经是更高一层次的了,为了能赶着耕种完,赵父让女眷在家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