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骄妒(系统)-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却原来她手里拿着的,恰好是一本某处大旱,请朝廷赈灾的折子。
朱祐樘不由一愣。他平日里批复奏折,一贯都是按照这个顺序,也从未觉得有什么问题。毕竟当初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奏折也是按照这个顺序送过来的。
何况,所谓皇权,说白了就是平衡,平衡朝堂,平衡官员手中的权力,平衡皇帝自己和朝臣的权力……所以官员才是管理国家的重中之重,国之纲常。
看了这些弹劾的奏折,便能知道,某某和某某不和,某某为了某某弹劾了别人说不定关系很好……总之,可以帮助皇帝捋清楚官员们的关系,才不至于会被蒙蔽,自然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他也无法反驳九焰的话,跟官员之间相互弹劾比起来,当然是民生百姓更加重要。毕竟,他们才是大明的根基。
九焰又翻了几本奏折,这回是各地官员请安的折子,她便递给朱祐樘,“这总不能还比百姓更重要了吧?这折子是司礼监的人整理的?这是把你这个皇帝当成傻子糊弄呢!”
朱祐樘的脸色也沉了下来。
这种手段,其实并不出奇,只要细细注意,很快就能够发现。只是他刚刚登基,还没有看破其中的缘故罢了。但是一旦被人点透,他自然也能很快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无非是“利益”二字罢了。
朝堂上讲的是利益,这宫中又何尝不是?司礼监这么做,当然是因为符合他们的利益。
“朕回头就去问问。”他冷着脸说。
大概是因为太生气了,在九焰面前,连“朕”都说出来了。
九焰摇了摇头,“你刚刚登基,这些人怕也是在试探呢,你若是这么直接把人罚了,恐怕接下来就难以安宁了。”
“那怎么办?”
“事缓则圆,你忘了吗?”
朱祐樘不忿,“那就让他们继续这么糊弄下去?”
九焰微微一笑,点了点自己的额角,“你忘了我是做什么的?”
她说着,伸手拿起基本奏折,飞快的翻过,然后分门别类的整理。她看得很快,片刻间就将桌上的一摞奏折,重新分类过了。
“现在好了。”她笑着看向朱祐樘,“这样一来,我也有事情可做。”
第96章 问罪
朱祐樘原本是打算快点儿将紧要的奏折处理完了,好去陪九焰。结果沉下心思之后,时间便过得飞快,等他回过神来时,天色已经不早了。
他转头一看,九焰正坐在旁边,撑着脸百无聊赖的看着自己。
“是我的不是,竟忘了你还在这里。”他连忙将手中的笔搁下,道,“是不是无聊了?”
新婚第一日,便带着妻子一起处理奏折,大概他也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吧?
明明想着要对她好些,却总是疏忽,实在不该。
九焰却并不觉得无聊,“还好。看你愁眉苦脸的,也挺有趣。”
朱祐樘闻言失笑,“别胡说。”但是很快脸色又严肃起来,“我大明近些年来,一直灾难频发动荡不已,真不知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上天示警?”
“老天爷哪有空来管这些事?”九焰随口道。
这可不是假话。她来到这个世界,就发现这里的天地法理不显,灵气稀薄,与自己沉睡之前的天地大不相同。这种世界,是根本不可能出现所谓“天罚”的。
其实在九焰看来,这种种异象,其实都是因为灵气稀薄。山川河泽有灵,缺少灵气之后,自然也就天灾频发、四时不顺,百姓生活艰难。
但是她虽然知道原因,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应对。
之前还想着能否利用系统,看看能不能做出些改变。却没想到系统说走就走,她便也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
“你我知道老天爷不会管这些,可普通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了,便不免会想,是否我大明不得上天眷顾,才会如此。长此以往,怕是会起祸端。”朱祐樘叹道。
这种念头,他其实很早就有了。还是太子的时候,看到父皇每日里醉生梦死,仿佛根本看不到这些东西,朱祐樘心里都跟着着急。
但那时,不管他心里怎么想,有些话却是不方便说的。
等他真正登基之后,方才明白,有些事未必就是之前的皇帝没有看到,只不过朝政千头万绪,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排在前面,等着自己去处理,这些东西自然就一时顾不上了。
而多年励精图治,天下却仍旧不太平,就算是心中的志向再怎么远大,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慢慢的,也就开始懈怠政事,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享乐中去。
——既然做不得明君,那就只顾着自己享受好了。
但是朱祐樘不一样,他不愿意继续走前人的路。尤其是他父皇曾经走过的路。他内心深处有些看不起自己的父皇,所以就要求自己,绝不会变成他那个样子。
何况他现在才刚刚登基,正是满腹壮志的时候,虽然明知道困难重重,却也坚信自己能够克服。
想到这里,他又道,“罢了,老天爷如何,我们是管不到的,也只能从自身做起,尽量多做些实事,百姓也少受些磋磨。”
九焰目光一扫,笑道,“那就从整理奏折开始吧。”
要为百姓做实事,光是看那些朝臣倾轧互相弹劾的折子,可没有什么用处。
事实上,在九焰看来,什么党争,什么平衡,不外乎是因为实力不够强大。想当年她去过武后宫中,那女人以雷霆手段,镇压朝臣,朝中谁敢有二话?
连她都能做到,没道理阿佑还做不到。相反,花费精力小心翼翼的平衡朝堂,原本就是个笑话!
“那就要劳烦焰儿你了。”朱祐樘也跟着笑道,“幸好有你在我身边,这些话,我也只敢同你说说罢了。”
自此之后,司礼监送过来的奏章,九焰总会先整理一遍,将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挑选出来,优先给朱祐樘批复,至于那些弹劾的折子,她都先自己看过,必要的才会给朱祐樘看,不然都放在一边。至于请安折子,就只当做是没看见了。
第一个发现皇后娘娘在帮着整理奏折的,是覃吉。
作为朱祐樘的心腹,覃吉自然也在司礼监中任职,因为怀恩还在,仍任掌印太监,所以他职位只是秉笔太监,平日里也跟着朱祐樘。
现在朱祐樘还没开始上朝,奏折是每日送到乾清宫的,因此只有覃吉一人发现了此事。
他心中十分不安,自古后宫不得干政,皇后竟然在帮着皇上整理奏折,若是被外头的朝官们知道了,怕是会出大乱子。
后宫不得干政这个规矩,说到底还是因为害怕外戚擅权。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遏制这一点,算是费尽心思。他下令,大明朝后妃皆要从小户之家选入,父兄虽可恩荫,却不能够掌权。
这样一来,便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外戚掌权的可能。
但就算是这样,这仍旧是皇室心中最大的忌讳,如今皇后初入宫,根基不稳,便开始插手朝政,即便皇上允许,朝官们得知了,也会上书弹劾,甚至要求皇帝废后,到时候恐怕皇上迫于压力,恐怕难以抉择。
因此覃吉在知道这件事之后,便一直心下惶惶,甚至趁着九焰不在的时机,劝说朱祐樘,“老奴知道陛下与皇后情投意合,可是朝事关乎天下,皇上贸然让皇后插手,恐引起朝堂动荡。”
朱祐樘根本没有想过这一点,因为九焰是不可能做出对他不利的事情来的。
不过覃吉的话也给他提了个醒,在朝臣们看来,这件事恐怕万分紧要,自己还需想个办法,堵住了他们的嘴才好。
“此事朕心中自有主张。”他看了覃吉一眼,“别让皇后听见一点消息。”
“是。”
九焰对此一无所知。她虽然见多识广,也很聪明,但是毕竟并不懂得朝堂上的各种潜规则。修真界奉行的是实力为尊,谁厉害就听谁的。九焰以自己的武力,始终立于顶端,当然更没体会过这些算计。
虽然这些年来在宫中见识不少,但毕竟没有直接面对过,这种细节,当然更加想不到。
而事情也没有出乎覃吉的预料,因为丝毫没有遮掩,所以很快,大臣们就都知道了这件事。纷纷上书反对。
而朱祐樘见状,非但没有收敛,反而直接对司礼监的人说,“日后一应奏章,先送往皇后处拣选。”
这相当于是明晃晃的打脸,朝臣们自然不愿意。这件事表面上看来,跟他们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哪个朝臣跟宫内的太监之间没点儿联系呢?
平时沟通消息,关键时候让人顺便搭把手帮忙,都是方便至极的事情。
这种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早已成为朝堂上和后宫里的潜规则,无论是朝臣还是司礼监的人,都有受益。
而如今九焰突然插手进来,从此后,送到皇帝面前的奏折不能再做手脚,等于是阻断了太监们的财路,也让大臣们的方便之门关闭,自然会遭受各方反对。
其中尤以内阁学士万安和御马监大太监梁芳为首。
这两人当初因为万贵妃走到了一起,后来虽然万贵妃失势,最终病逝,但是他们的联盟却仍旧存在着,因为利益还在。
如今朱祐樘触到了两人的利益根本,于是万安联络朝臣,上书弹劾,而梁芳则在宫中买通人手,对司礼监施压,同时也在太皇太后和太后面前不经意的撺掇了一番,让她们出面劝说皇帝,必要时甚至可以将皇后斥责处罚一番。
而收到的效果也的确不错,短短几日工夫,朱祐樘收到的弹劾折子,就足够堆满整张御案。同时不少官员纷纷称病在家,不愿上朝。
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迫于压力,也多次劝说朱祐樘,甚至停止了整理奏折的差事,一副皇帝不妥协就不罢休的阵势。
但朱祐樘对此无动无衷。
不想上朝?可以,直接致仕好了。反正都是不做实事的人,正好换了能臣干将上来。
不愿整理奏折?正好,他直接派了自己的人,将内阁送出来的奏折直接搬到乾清宫,让九焰来整理。
这下子那些称病在家的大臣们纷纷慌了神,又忙不迭的跑回来,不过弹劾的奏折却一直没有少。
朱祐樘当然也不可能一直逃避这个话题,于是这日早朝,在朝臣们奏事之前,他特意让覃吉将这段时间收到的弹劾折子全都搬了出来,然后指着那一堆奏折问,“诸位卿家可知这是什么东西?”
朝臣面面相觑,朱祐樘又道,“这些都是这几日来,诸位卿家为皇后之事所上的奏折,朕命人整理出来,不看不知道,竟有这么多了。”
他说着神色一变,“你们都是国之重臣,领着国家发给的俸禄,每日里不做实事也就罢了,竟然将精力都放到这样荒谬的事情上,在朕看来,你们非但浪费了朕的俸禄,还浪费了那么多纸张,该当何罪?!”
第97章 发飙
朱祐樘这句话说得大义凛然,大部分朝臣都被他吓住,不敢说话。其实朝堂也是个很复杂的地方,这些弹劾的人里面,大部分未必真的对这件事有意见,但是同僚找上来,要你一同上折子,别人都写,你不写的话往后还怎么一同共事?
反正法不责众,就算皇帝不高兴,也不可能那么多人全都一起责罚。万一要是谈何成功,让皇帝退步,甚至废后,那到时候朝臣的权利和皇权又会形成新的平衡,他们也算是功臣了。上面的人喝肉时,也能有点汤喝。
做官,说到底也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之前万一一开始联络,就形成了浩大的声势。但实际上,这些人真的跟他一条心吗?却也未必。
就像现在,朱祐樘当了真,要在朝堂上发威,大部分人立刻就缩起来了,只求皇帝不要因此牵连到自己。
至于皇后整理折子,本来也只是小事。对于低品官员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基本上也没有机会跟后宫里的那些内官们碰面,更不用说打好关系,拉拢人脉了。
见这些人缩下去,朱祐樘心里也算是对这个情况早有预料,微微松了一口气,视线扫过每一个人,“众卿还有什么话可说?”
“陛下!”万安连忙出列,“天家无小事,皇后娘娘母仪天下,乃万民表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事关重大。如此罔顾祖宗礼法,恐怕会引起民间惶恐!”
“哦?”朱祐樘冷笑,“依万卿所言,民间会惶恐什么?”
“这……牝鸡司晨,女主干政……视为不祥啊陛下!”
“放肆!”朱祐樘在御案上用力一拍,他现在的力量,倒是不虞会伤到自己的手,而那响亮的声音,显然也将所有的朝官都镇住了。
他这才冷冷道,“皇后是先帝在时,亲自为朕遴选,德嘉淑犯,岂容你随口污蔑?莫非你觉得先帝识人不明?”
这个罪名就太过了。
古人最讲究身后事,所谓事死如事生。但事实上,对于死去的人,大家都会比较宽容,而且无尽美化,反正就是没有任何不好之处,全都是功劳。就算朱祐樘这个做儿子的,也不能说一点点不是,何况朝堂上这些臣子?
万安突然被戴上这样一顶帽子,自然不敢认,连忙跪下请罪,“臣惶恐!臣并无此意,臣万死,请陛下降罪。”
被朱祐樘这么一吓,他浑身的冷汗都出来了。
万安这才意识到,这位新帝虽然年纪小,但却不是个好糊弄的。想要在这件事情之中谋取好处,恐怕千难万难。
他心中已经生出退意,但是一时却也不好转变态度,只能等着朱祐樘发落。
朱祐樘这才哼了一声,“朕倒是不知,祖宗礼法,什么时候规定过,皇后不能提朕整理整理折子了?”
他说着站起身,扬声道,“当年英宗皇帝少年登基,太皇太后张氏主持朝政近十年,海晏河清,天下太平,难道就不是功劳?!而今皇后不过为朕整理奏章,并不干预朝政,诸卿便如此急切,朕心中不解得很。”
“朕尝听闻,许多朝中重臣,皆与内官交好,莫不是,你们生怕皇后挡了你们的路?”
这最后一句话,朱祐樘的声音其实不大,却说得不可谓不重,让所有官员都忍不住心下一寒。如果皇帝这么认定,当真查起来,恐怕在场的,没有几个干净的。一时间所有人都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好,触怒了皇帝,认真追究起来。
好在朱祐樘这几年经营,在朝中也并非没有自己的心腹。只不过他们大都是当初的东宫属官,朱祐樘才刚刚登基,还没来得及重用,是以位卑职小,之前也轮不到他们说话罢了。
这时候见朱祐樘已经将人都镇住了,便有人站出来道,“诚孝皇后辅佐英宗皇帝,主明臣贤,治国有道,延续仁宣之治,可谓功高劳苦,人人称赞。臣等亦心服口服。皇后若能效诚孝皇后故事,当为我朝大幸。”
几句话之间,就将原本几乎被定罪的事情,说成了大明幸事,然而其余人等听了之后,却只纷纷附和,无人敢再有不满。
但是事情当然不可能就这么了结了。
古往今来,有不知道多少文臣,以“死谏”为自己的人生要义,目的便是要名垂青史。更有不知多少御史,将扳倒大人物,作为自己的晋身之阶。
可笑的是,之前还真有不少成功了的人,让他们心中存着这样的想往,别的大臣不敢直谏,但他们身为御史,风闻奏事,本就是他们的权利,自然不会退缩。
只不过因为最大的一波反对声已经被镇压下去,短时间内,朝臣也不可能组织起第二次,来挑战天子的权威。
——虽然大明朝相权与皇权几乎分治,但是这天下还是朱家的天下,若是惹恼了皇帝,东厂和锦衣卫的昭狱,可不是那么好受的。
至于御史的奏折,朱祐樘留中不发,只当是没看到。
现在看来,除非有人金銮殿上以死相谏,否则这件事情,到最后也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过去了。
但是人人都惜命,目前看来,还没有敢于死谏的直臣。
朱祐樘见到这样的情形,只冷笑几声作罢。他终于有些明白九焰所说的意思了,有时候,与其花费绝大功夫来搞所谓的平衡,不如以绝对力量镇压,让这些人心中生出敬畏惧怕,便不会再将心思放在这上面。
然后淘汰掉一批不做事的官员,让中下层干实事的官员有了晋身之阶,慢慢的,朝廷的风气自然会转向务实,党争自然也就不再那么明显了。
……
仁寿宫。
九焰已经跪了有一盏茶的功夫了,但太皇太后只顾着跟王太后说话,仿佛根本没看到她这么个人似的。
“这人啊,最要紧的,就是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做该做的事!”太皇太后说话的语气有些重,一听就是意有所指。
至于这话是说给谁听的,在场的人心知肚明。
王太后看了九焰一眼,朝太皇太后笑道,“母后说得是,咱们女人家,一辈子不久图嫁个如意郎君,相夫教子,平安终老?”
“你说得是,哀家活到这个岁数,也算是看明白了,凡是呢,安安生生的,自然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你说是不是?”太皇太后盯着王太后问。
这话王太后来回答,太合适了。
当年她与吴氏,柏氏同时入宫,吴氏运气好,被指为皇后,原以为就此风光,却不曾想,万贞儿横空出世,无人能挡,竟生生废去一个皇后。
后来她自己当了皇后,处境却也没好多少,面对万贞儿,也要避其锋芒,甚至被当着面指桑骂槐的时候也不少,她都一一忍了。
在当时,她的处境甚至还比不上多少有些圣宠,还曾诞下一位皇子的柏贤妃。
可那又如何?如今她是尊贵的皇太后,吴氏却仍住在安乐堂,至于柏贤妃,不过一个太妃之位打发了。
这人的命啊,最是说不清楚的。
王氏自己心里虽然也这么想,但最忌讳别人提起自己的过往,每一次听见,都仿佛重新经历了一遍那些屈辱。
可是现在开口的是太皇太后,她也不得不回答,“正是。这一点,儿媳可是体会颇深。”
太皇太后这才满意,目光一扫,仿佛才瞥见跪在下面的九焰,淡淡道,“起来吧,虽然是春天了,地上却还凉得很。若是累了病了,皇帝少不得又要来闹哀家。”
朱祐樘对九焰的回护,是所有人都看得见的。太皇太后对此有些不满。
大抵所有曾经在后宫走过一遭的女人,对九焰这样的幸运,都不会觉得高兴吧?即便是长辈,有时候想想,对比一番,也难免心气不平。
也只能劝说自己,皇帝还年轻,不过一时新鲜,长久不了。万贞儿当年如何盛宠?最后剩下儿子继承皇位的人,也不是她。
“皇后年纪还小,还不懂呢,我们女人啊,有时候软些,后退一步,并不就是坏事。你是皇后,最要紧的是让人知道你的贤明大度,若是一味要强,反而令人生厌。”王太后柔声劝说道。
虽然含糊其辞,但说到底,不过是劝自己主动退一步,放弃整理奏折的权力,别让朱祐樘跟朝臣对着干,免得名声不好听。
她哪里知道,九焰根本不在乎所谓名声。
在这世上,只要朱祐樘知道自己的好就足够了,别人怎么看,与她何干?何况,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这分明是给自己下马威,这么劝说人,九焰也是头一回遇见呢!
若是她就这么退缩了,可不是宫里人人都以为自己好欺负,到时候,恐怕更不得安宁。
“皇祖母和母后教训得是。”她低声应了,却绝口不提自己要如何应对,还要说话气人,“皇祖母和母后年轻时经历了风雨,如今正是享福的时候。该到了儿媳经历风雨的时候了。”
意思就是,你们老了,别瞎掺和年轻人的事了,老老实实的养老吧。
第98章 斥责
就算心里再不愿意,太皇太后和王太后也必须承认,她们两人的尊荣,都系在朱祐樘一人身上。
如果朱祐樘的情形,跟当初英宗皇帝一样的话,太皇太后还可以仗着身份尊贵,对朝政插话,甚至要将朱祐樘架空也并非不能。
但偏偏不是。
朱祐樘非但不年幼,朱见深病重的时候甚至曾经暂摄国事,得到了不少朝臣的赞誉。他的手段哪怕还稚嫩,却也已经可以说是一位合格的君王了。
登基之后,他又立刻娶了皇后,打理内宫,可以说,没有两位老人家可以操心的地方了。
她们这会儿也就是仗着资格,倚老卖老,才能教训一下九焰。有朱祐樘护着,其实并不能将她如何。
这一点,她们知道,九焰也很清楚,当然不会被一两个下马威就当真吓住。
甚至还有余裕,从容不迫的反唇相讥,让太皇太后和王太后一时都变了脸色。
到了太皇太后这个地位,这天下已经没人能给她脸色看,也没人敢忤逆她的命令。即便是皇帝,也要多多思量。
皇家推崇以孝治天下,自己就要首先成为表率。她身为长辈,就算没有什么实质的权力,但只要她不做什么过分的事情,皇帝对她也会很尊敬。甚至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她还可以令自己的权力凌驾于皇帝之上。
太皇太后虽然没有夺权的念头,但显然,从她对九焰的态度也能够看得出来,她仍然将自己放在比朱祐樘更高的位置上,认为只要自己一句话,皇帝也必须照做。
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朱祐樘当初之所以能够在万贵妃的手底下活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存在。而后来朱祐樘立为太子,出阁读书,都有她在后面推动。
而九焰之前那句毫不客气的话,自然是让太皇太后气了个倒仰。
至于王太后,她心里对于朱祐樘会听自己的话,倒是没有什么想法,只求能够和平共处,朱祐樘给她应有的尊重罢了。她用以掌控朱祐樘的方式,是亲自选了一个皇后入宫。
所以这会儿听到九焰这么说,分明是未曾将自己放在眼里,由不得她不生气。
好在相较于太皇太后而言,她还算沉得住气。这并不是说她城府比太皇太后更深,只不过所处的位置不同。——她能够接受九焰不听自己的话,甚至为此做出了一定的准备。但太皇太后没有。
所以这时候,王太后低下头来,而太皇太后厉声喝道,“放肆!谁教你这样同长辈说话?!”
“孙媳只是心疼两位长辈罢了。”九焰道,“祖母可万万不要误会孙媳的心思啊。”
太皇太后大口的呼吸着,显然是气得不轻,需要用这种情况,来稍微平抑自己的怒火。
半晌,她才看着九焰,冷冷道,“伶牙俐齿!你可知如今有多少朝臣日日在弹劾你?甚至有老臣求到哀家这里来!你如此桀骜不驯,如何母仪天下,为万民表率?让皇帝为你和大臣拧着来,最后能有什么好下场?古往今来那么多前车之鉴,是要做萧皇后长孙氏,还是要做妲己褒姒,你自己想想吧!”
“孙媳自然是想做贤后,辅佐君王。听闻萧皇后为晋王妃时,亦曾密勿经纶,更曾作《述志赋》,可见古往今来,夫妻一体的心思,并无不同。孙媳想帮着皇上,想来是无错的。”九焰从容道。
说罢又看了太皇太后一眼,似是无意般随口道,“倒是那些老臣,着实可恶,竟拿着这样小事来打扰皇祖母。祖母年纪大了,就合该安享天伦,哪能让祖母再操心这些事?孙媳回头告诉皇上,让皇上罚她们。”
你一个太皇太后,没事就别跟那些大臣们来往了,太不像话了。
“好、好!”太皇太后咬着牙站起身,想拂袖离去,又觉得自己输了,想继续说下去,又怕这个皇后百无禁忌,什么混账话都说得出来,到时候自己还要名声不要?
所以踌躇片刻,只能转身朝王皇后骂道,“看看你选进宫来的皇后!咱们大明朝,若是毁在了这个女人手上,将来你我如何面对列祖列宗的问责?”
王皇后也跟着站起来,却只是低眉顺目,不置一词。
“祖母糊涂了吧,”九焰道,“有列祖列宗保佑,我大明朝自然千秋万世。”
太皇太后这回是真的气得狠了,一口气几乎喘不上来,被身边人扶着下去了。
王太后这才叹了一口气,看向九焰,“皇后,你这是在做什么?太皇太后德高望重,宫中有她老人家在,方能太平。你一入宫便如此没有轻重,怕是要给皇上惹麻烦呀!”
“母后言重了,能有什么麻烦?”九焰似笑非笑的看向王太后。
王太后眸光微闪,已经知道这不是自己能控制住的人物。虽然九焰对太皇太后这般不客气,让她颇为解气,但是王太后也知道,她对自己更加不会客气。
顿了顿她才道,“朝臣们如今弹劾你的折子就够多了,若是知道今日之事,恐怕你这皇后之位,也难以坐稳。”
“这个就不劳母后操心了。”九焰道,“那些大臣有本事,就当着本宫的面来说!”
……
太皇太后病了。
而且是在皇后去仁寿宫请安之后,就传出来了这个消息。
好端端一个人,不可能突然就病了,那自然只能是被别人气病的。
当时在场的,只有太皇太后,太后和皇后三人。听说太后从仁寿宫出来时,脸色也很不好,反而是皇后,出来时满面春风。
如此,到底是谁气病了太皇太后,自是不言而喻。
朝臣们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像是吃了什么大补药,立刻激动起来了。尤其是御史们,摩拳擦掌,就打算将这个皇后从后位上拉下来了。
御史的晋身之阶比较特殊,往往总是踩着大案要案,只要拉下来几个身份重要的人物,立刻就能替自己增加一大笔资历,最容易往上升。
不过大案要案也不是那么容易碰上的。所以现在能捡到一个扳倒皇后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可是非常难得的。若是成功了,不知道有多少好处。
虽然这样很可能得罪皇上,但是御史要的就是不怕死,要的就是敢于直谏,最好还被皇帝骂过,或者是被贬斥过,有这样的名声在外,对他们来说,反而有极大的好处。
别人得罪了皇帝会担心,但他们得罪了皇帝,就完全不用担心。
你想想民间正传着一个消息,说xxx不畏皇权,做了什么什么事,乃是一位直臣。就在这时候皇帝撸了他的官帽,百姓们会说什么?
就算是皇帝,也要在乎百姓的议论声。
而且这一次,大臣们决定不再给皇帝犹豫的机会,他们要在大朝会的时候,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让皇帝正面回答!
不敬尊长,不懂孝悌,这样的人,怎么配做皇后?!
但是有人想搏个清名富贵,但朝堂上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清醒的。介于上一次的联名上书被朱祐樘臭骂一顿,不少人都打算暂时观望一番。
毕竟皇后忤逆太皇太后这件事,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