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临凤阙-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算花凌容的心再偏,她也只能怀疑元非晚和萧旸以前的关系,不能说他们俩现在还有藕断丝连的迹象。萧旸对此三缄其口,而元非晚也从不会主动提起。正因为他们看起来根本就是没交集的路人,孙华越之流才不知道萧旸心里的人到底是谁。
好在,元非晚终于要出嫁了!等德王府那边亲事一办,萧旸再想娶元非晚也没辙!
花凌容如此安慰自己,深觉她的苦日子已经要到了头。这么想想,她就觉得她不用再刻意模仿元非晚了——萧旸的那种心早晚得断掉,现在不正是时候吗?
但萧旸可不这么想。他听说花凌容出去,第二天便惯常往她房里去了。但他立刻就发现,出来迎接的女人身上根本没有一点点元非晚的感觉——
元非晚素喜静雅的颜色,这火一般的石榴红裙子是啥啊?
见他原本还可以的脸色一瞬间就变得难看,花凌容心中一沉。但她面上依旧强笑道:“殿下,你今天来得可早,我给你准备了……”
萧旸没什么耐心地一摆手。“你今天是怎么回事?”他直接问。模仿的事情他们心知肚明,根本不用说出口。
花凌容脸色一白。她本来想说我立刻去换,然而又想到,元非晚很快就要成亲,也是她把那些要憋死的话说出口的时候了。“殿下,那是因为……”
“因为什么?”见人犹犹豫豫的,萧旸愈加不耐烦。如果她昨天没去见元非晚,就不要浪费他感情嘛!
花凌容看向他那双毫无怜爱的眼睛,只觉得心里像是有许多根刺在扎。“过不了多久,她就要嫁人了。既然如此,殿下也该放下心里的执念了吧?只要您肯回头看一看,就会发现我一直在您身后啊!”
这话说得可谓低声下气,实在是花凌容的极限。而萧旸听了这些,也不是没有触动。但那些触动太过微小,在他心里根本及不上他在人群里发现元非晚时的惊鸿一瞥。
“我的事情,我自己知道。”他硬邦邦地拒绝了这种示好,“就不劳王妃你操心了。”
花凌容的脸白得更厉害。王妃?萧旸叫她从来都是“你”,只有生气的时候才称呼她“王妃”!“殿下,我不是……”
然而萧旸根本没打算听她解释。“就当你厌烦了吧,我不觉得奇怪。这样也好,”他一边说一边转身离开,“同时节省你我的时间。”
“殿下……”花凌容赶紧叫他,还追着跑了两小步。然而萧旸就和没听到一样,很快就消失在了门口。
她把事情搞砸了……她不该说那些话的,她就该等萧旸自己明白过来!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她怎么就忍不住呢!
花凌容脚下一抖,踉跄两步,差点跌坐到地上,幸好扶住了边上的花架。而虽然满心哀绝,但一等到呼吸平复,她就叫了婢子进来:“把刚才我叫你收起来的衣物和面妆都拿出来!”
委屈吗?的确委屈!
可已经委屈了这么久,她绝不能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
又过了两日,太极殿,早朝时分。
在得知长安城中有可疑的异族人士后,作为京兆尹的高昌就下令彻查街头巷尾的异邦人,以吐蕃为主。这么忙活完后,他正向皇帝禀告结果:“……经臣统计核实,长安城中的吐蕃人比平时多了两倍有余。”
众臣中掀起了一阵低低的讨论声,像是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要知道,长安可是万国之都,原本异族人就不少。可若是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人数飙升,那是一定肯定以及必须有阴谋!
皇帝脸上倒没什么惊讶表情。“查清楚是吐蕃来的了,高爱卿?”
高唱知道,皇帝这问的是吐蕃人的具体来源,便立刻回答道:“回陛下,确实如此。并且,正如金吾卫元右司阶汇报的那样,其中有不少人应当是从吐蕃赞普宫里出来的。”
什么?!
一听这个结论,朝堂上的议论声就更大了。如果有从宫里来的吐蕃人,岂不是意味着吐蕃宫里肯定有正主在长安?可他们没收到国书啊!
皇帝对此的反应是挑了挑眉。“高爱卿常年和吐蕃打交道,这判断理应不会出错。”说着,他环顾底下的众臣,“诸位爱卿以为,此事该当如何?”
头一个出列的是李庭。“臣以为,此事必当彻查。吐蕃大王子葛尔东赞仍在长安,怕是吐蕃族人终于想起他来了。而他们不正式向我朝递交国书,却偷偷摸摸潜入长安,定然想要图谋不轨!”
作为一个合格的拥趸,赵岷这时候当然要支持李庭的说法。“臣以为,李相说得极是。吐蕃与我朝多次交战,关系紧张。如今他们不告而来,形迹可疑,说不得是其心可诛!”
虽然李庭和赵岷都是太子党,但在对吐蕃的态度上,清流和太子党基本还是一致的。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时之间,朝上一大群大臣都表了态,众口一词地支持对吐蕃来硬的。不发威给那些异邦人看看,还以为他们大盛是y了?
皇帝眯眼看了看,还没说话的大臣不多了。除去他老师魏群玉以及几个资深清流,司农卿元光耀竟然也没吭声……照理来说,大儿子发现了这个问题,元光耀理当双手双脚赞成、好给儿子添功啊?莫非正是为了避嫌,元光耀才不吱声?
“诸位爱卿的意思,朕知道了。”皇帝小幅度抬手,指向魏群玉:“魏侍中,你的意见呢?”
魏群玉依言出列。“臣以为,吐蕃太过嚣张,我朝必得锉其锐气。两年前,咱们俘获了吐蕃大王子,这正是个极好的开始。”
众人纷纷点头,想听他下面的话。
“原本,若是趁着大胜白兰羌的机会一鼓作气地打下吐蕃,那是最好的。不过,因为某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此事并未能实行。”
魏群玉话说到这里时,大家都拿眼睛瞟高昌。因为这事儿最亏的就两人,一个是擒获葛尔东赞的元非是,另一个是担任攻打白兰羌行军总管的高昌。
元非是暂且不说;想想看,若是大盛真解决了吐蕃,高昌何止做个京兆尹?怕是提到从一品的骠骑大将军、再封个国公都够!只可惜条件不足、没有时机,亏大发了!
是不是人人都觉得高昌亏大发了,这事儿还没下定论。反正,魏群玉继续说了下去:“然而,这两年来,时机已经愈来愈成熟。若是情况合适,那吐蕃……”
他这句话到此戛然而止,然而众人都领会到了后面的意思。无非是,他们大盛如今兵强马壮,吐蕃敢再来犯就打得他们爹娘都不认识!
然而,魏群玉还没说完。“如今的情况,正像是瞌睡时有人送了个枕头来。臣倒不觉得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可能,但面对越大的好处,咱们就该越小心谨慎。若是能在真正交手之前弄清对方的底细,是最好的。”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皇帝轻声道。他明白了魏群玉的意思——吐蕃要打,但在打之前,最好先弄清对方的实力;比如说,是谁把那些可疑的吐蕃人送到长安来的?
这一番分析合情合理,李庭也不能反驳。但他毕竟是老油条,知道怎么给自己找表现机会。“既然如此,那咱们大可以预先准备,陛下。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皇帝点了点头。就在他想问问军需国库之类的问题时,刘永福忽而从一边匆匆走出,手里拿了一封急报。
“怎么了?”皇帝有些奇怪。
“大家,下头刚递上来的。”刘永福压低声音道,“听说是吐蕃使团求见。”
啥?在他们讨论怎么打吐蕃的时候,吐蕃特使来了?这是成精了吗?
皇帝深觉这其中有猫腻。然后,他接过刘永福递过来的东西,发现那果真是吐蕃人送上来的。
在讨论中插入这么个小插曲,众位大臣都在底下盯着。刘永福的声音他们听不见,然而大胆的人还是能看到皇帝的一些表情——
简直是面沉如水!不妙,大大的不妙啊!
沉吟片刻后,皇帝终于开了口。“这是吐蕃二王子布德贡赞送来的。”他挥了挥手里的纸张,塞回给刘永福,“至于其中写了什么,朕让永福给你们念念。”
刘永福依言照办。
其实,布德贡赞在里头把事情讲得很清楚:吐蕃原赞普薨逝,他不日将即位。但是他这个新赞普呢,爱好和平,不想和大盛打仗,所以带了一大堆金银财宝牦牛美人啥的来长安,表示自己结盟的诚意。
“……求赐公主,以盟远安。”
最后一句话说完,太极殿上是久久的沉默。因为所有人都懵了——
说好的数十年宿敌不死不休呢?突然来个和亲结盟,吐蕃的画风变得也太快了吧?他们刚刚还在讨论怎么打吐蕃,吐蕃就给他们来这一手釜下抽薪……实在叫人接受不能啊!单方面擅自改变游戏规则是不对的,大大的不对啊!
等再回过神,众人都不由在心里赞了一声,姜果然是老的辣;魏群玉说要再打探对方的意图,然后吐蕃就给他们出了一个幺蛾子!他们之前一致赞同的踏平吐蕃计划,一下就泡汤了!
萧旦和萧欥自然也在殿上。刚才群臣表态时,两人谁都没说话。毕竟打吐蕃是大盛朝中少数几件没争议的事情之一,谁能想到吐蕃方面突然想休战?这会儿情势陡然急转,倒更有利于他们。
皇帝的视线也扫到了两个儿子身上。他从不怀疑两个儿子对吐蕃的态度,所以刚才并没点名。但现在嘛……“太子,你觉得如何?”
“回父皇,儿臣以为,这可能是吐蕃的缓兵之计。”萧旦不慌不忙地回答。“也许他们已经觉察到我朝的战力恢复,所以想以此拖延时间!”
皇帝略微点头。这挺可能的,毕竟大盛和吐蕃交手不是一年两年,对彼此的实力都有些了解。如今看着风头对己方不妙,吐蕃就高高挂出免战牌,说不定是种烟雾弹。
“德王,那你的意思呢?”他又问了一句。
萧旦斜眼看向萧欥,而萧欥只当自己没发觉。“儿臣只想知道,为何布德贡赞还是二王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话点出了原本被众人忽略的地方——
是啊,如果布德贡赞在原赞普的一干儿子中胜出,为什么他不立刻即位?有谁不想登上那个至高的位置呢?吐蕃内乱了那么久,若是有人胜出,在宣布成功这件事上一定不会耽搁时间的,对吧?
可事实就是,布德贡赞到现在还是二王子,不是赞普。这只可能有一点原因,就是他还没彻底胜出,他无法顺利即位……
那个横亘在他和赞普之位中间的障碍是什么?
显而易见,是他大哥葛尔东赞!
“大王子葛尔东赞原是赞普最中意的继承人。”魏群玉道,若有所思,“听闻,大王子在吐蕃民众中也颇有声望。若是不出意外,赞普之位应当是他的。”
这个大家都知道,否则他们也不会一致认同押着葛尔东赞做人质、要挟吐蕃就范的做法——一个可有可无的王子绝不可能对吐蕃有影响!
另外,大家还知道,自从葛尔东赞被俘,他即位的概率就变得无限小。更准确一点说,性命都堪忧的时候,还能奢望什么权力?
“那吐蕃二王子这次过来,岂不是……”大臣里有人道,颇有些迟疑。因为结论很惊悚——
布德贡赞此次前来,和亲是假,杀兄是真?
“吐蕃使团没那么快到达长安,还有时间。”皇帝出声道。“今日朝议到此为止。”话虽如此说,可他接下来又点了五六个人去两仪殿。
看来皇帝是要先开个小会看情况了……众人心想,纷纷退朝。而被点到名字的人互相看了看,依命而去。
萧欥和萧旦也在其中。萧欥走得快些,而萧旦一反往常地落后几步。布德贡赞和葛尔东赞同样是亲兄弟……照此说来,既然萧欥与他也注定有这么一天,那他是不是该先下手为强?

  ☆、105第 105 章

然而,除了少数人外,众臣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吐蕃使团即将到访的事实上。
诚实地说,如果两国能不打仗,那当然是最好的。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个问题:其一,布德贡赞到底能不能代表吐蕃;其二,布德贡赞说话到底算不算话。
前者还好,毕竟葛尔东赞在他们手里;只要不动声色地干掉这个人质,布德贡赞没有了竞争对手,自然能坐稳赞普的位子。
相比与此,后者就显得有些不可捉摸了。毕竟,布德贡赞此人,他们大盛之前从未有人接触过,也就不能确定他的态度。听说归听说,但总要眼见为实啊!
这么一来,皇帝就陷入了一个两难抉择。而等到两仪殿的朝会过后,他终于得出了个暂时的结论,就是先接待吐蕃使团。
反正,若大盛真要打吐蕃,也不差这两个月时间;那为什么不趁此机会好好打听下对方的底细呢?自动送上门来的好事,不要白不要!
若是吐蕃方面虚情假意,在那之后他们就可以立刻发兵攻打吐蕃;而若是吐蕃方面真心想要求和,那就嫁一个公主过去呗!
当然了,皇帝陛下表示,他的女儿要么太小要么就是已经定了亲,所以他准备认领一个义女公主,嫁到吐蕃去。
不过这些事还为时尚早。目前最要紧的是,准备一应接待吐蕃使团的事务。
鸿胪卿吴炜迎来了他调任长安以来最大也是最艰巨的一项任务,因为接待外宾这事儿归鸿胪寺管。为了把敏感事件办得万无一失,在皇帝吩咐他去准备后,他就头一个想到,该去拜访他的老朋友元光耀。
元光耀一个司农卿,和吐蕃最大的联系也不过是间接的粮草,按理来说没什么大用。但问题在于,他女儿元非晚即将嫁给德王萧欥,而德王对吐蕃再了解不过了!他不指望德王替他做了这些工作,但若是有个懂行的人提点,事情就更容易做不是?
想想看,他只比元光耀晚半年调回长安。他调回来就一直在鸿胪卿的闲职上没动过,而元光耀呢?亲家给力,儿女争气,不过两三年功夫,这官职便与他平起平坐了。不枉他当年与之结交……现在看来,他的眼光再准不过!
对于吴炜的造访,元光耀不太意外。毕竟吴炜之前确实照拂他不少,不然他在峯州过得估计更麻烦。虽然吴炜八成是因为看好他是支潜力股才接近他,但好歹有来有往、不背后插刀、还相互提携;这种人在官场之上已经算得上很朋友了。
所以,对于吴炜委婉的请求帮助,元光耀答应了。“如何接待吐蕃使团、又接待得好不好,可是我大盛的门面。既然如此,作为大盛的一份子,人人都该为大盛出一份力!”
吴炜听到这个就放了心。“有你这句话,我就什么事情都不用担心了。”他笑眯眯地道,“凡是只要有你元大的一个点头,其他人便能高枕无忧!”
“你这就把我夸太过了吧?”元光耀不由失笑。若他真有那本事,那说明他不是司农卿,而是皇帝!
吴炜心情好,一点也不觉得过。“这可不是过奖,你就收下吧!你看,再过不久,你府上又要办喜事了!实在是要恭喜啊!”
一听到女儿的婚事,元光耀就笑得更开了。“虽说现在有些早,但还是谢谢你啊!到时候记得来喝喜酒!”
“那是自然!”吴炜连连点头。普通的婚礼他没啥兴趣,但德王的婚礼简直不能不去!而且必须得说,受到邀请是一种可以拿出去得瑟的荣耀!“贺礼我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时间一到送给你呢!”
两人对视一眼,都捻着胡须点头。元光耀谢过吴炜的客气,又关心地问:“清黎也要行冠礼了吧?可我好像没听他说娶妻一事?”
吴炜的儿子吴清黎,随着吴炜进了长安。因着门荫,他成功进入国子监读书。若不是元光耀那时已经升擢,他还能和元光耀做师生。
一提到这个,吴炜就不免叹气。“这说起来都是我的错啊!”
“怎么了?”元光耀有些担忧。他毕竟教了吴清黎三年,这点师生情谊还是有的,自然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
吴炜露出个苦笑。“清黎小时候,我就一直敦促他读书,以后发奋成才。未曾想,我大概是逼得过了,他现在只对圣贤书有兴趣,对我夫人找的姑娘家都看不上眼!”
“这个……”元光耀也不好多说,只得委婉道:“你也不用太着急了,说不定是时机未到呢!若要相守终生,有时只需要一眼而已!”
“希望是这样吧……”吴清黎无奈地摇头。“我还是觉得,我把他逼太紧了,以至于他发誓不考取功名就不成家。有这样的志向是好事,但就算他做不到,我好歹是个三品官,难道还不能给他找个活下去的路子吗?”
元光耀再同意不过了。“说的就是。不管是非是还是非永,我都不图他们将来飞黄腾达。能安稳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不就已经很好了吗?”
“若我早和你这样想,就好了。”吴炜道,有些懊悔,“你看,就算你这么说,可非是已经注定出人头地,非永看着也机灵!而芷溪呢?也嫁了个好人家。估计再过一阵子,你就能把孙子外孙都抱上了!要是这事儿摊我身上,我还有什么可图的?做梦都能笑醒啊!”
元光耀被夸得实在不好意思,赶紧道:“清黎也已经很好了。话先说在前面,可不是我偏爱他:以清黎的才能,金榜题名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那可真是承你吉言了啊,元大!”吴炜瞬时一扫之前的阴霾,喜笑颜开。“若是清黎知道你对他那么有信心,他定然会很高兴的!”
元光耀点点头,又摇摇头。“这事儿可不是我一个人说。”他补充道,“东隅也这么认为。”
顾东隅如今已经是国子祭酒,管整个国子监,相当于吴清黎的大学校长。顺带一提,他在元府里住了几个月,便在附近买了座小房子搬出去,和元光耀做起了邻居,既方便又亲近。
吴炜听着更高兴了。顾东隅那是什么人?才高八斗,同时眼光也同样高。能入顾东隅的眼,那就不是什么客气话,而是真的有本事。
“那简直太好了!”他搓掌笑道,“不过这话我得捂着,等清黎高中后再和他说!要不,清黎那么敬仰东隅,乍一听压力太大就不好了!”
“这就看你自己的意思了。”元光耀微笑道,“反正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这些老骨头,也快可以享清福了!”
吴炜连连点头。“咱们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就是图到老了一家和乐、安安康康么?当然,若是能锦上添花,自然更好!若是这么说来,等到那一天,叫上东隅,咱们必定要聚一聚,平生当浮一大白!”
谈话投机,元光耀甚是愉悦。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他就留吴炜吃晚饭。吴炜礼仪性地推辞了下,还是留下来用膳了。
这样一来,当吴炜离开元府时,天色已经有些晚了。再等到他回到自己家里,吴清黎早已吃过饭,正在书房里用功。
吴炜进门,绕过长几,站在儿子背后。可吴清黎太过专心,竟然一点也没察觉到他的到来。吴炜看了好一阵子,最终没忍住先出了声:“清黎。”
“……阿耶?”吴清黎被惊了一下,差点让手里的毛笔滚出去。“您不是去元府了吗?什么时候回来的?”
“刚回来不久。”吴炜说了句善意的谎言。“你知道我去元府了?”
吴清黎点头,脸上表情看不出有什么大变化。
但吴炜却知道,这只是表象。“我去和元大谈点事,关于吐蕃使团。”然后,他就把早朝时的事情简略说了一说。儿子大了,该知道的事情他自然要告诉。
吴清黎又点头。国子监里全是些官宦子弟,对朝中消息灵敏度极高,他已经略微听说了一点。“阿耶辛苦了。”
吴炜倒不觉得有什么辛苦。鸿胪卿相比于安南都护,还是后者事情更多更忙。不过鸿胪卿不做事则已,一做事就必须漂漂亮亮的,一丝行差踏错都不能有。“不过是分内的事情,”他道,“阿耶自能处置。”
吴清黎第三次点头。然后他垂下眼睛,重新拿起毛笔。
吴炜知道,他这时就该走了。但瞧着儿子貌似平静的反应,他略有些心疼:“清黎,你该做的都做得很好,不要再想了。若是一定要说什么原因,只是你们有缘无份,怪不得任何人。”
这说的“你们”是谁,就很明显了。心仪过吴清黎的女子很多,但他心仪的女子却只有一个。吴炜知道得晚,但吴清黎一直很清楚。
他在岭南时见过她,心驰神往,心向往之;他满心想着,等他高中以后便要向她提亲,读书的动力都更足了……
但现实呢?
她回了长安,他好容易也得到去长安的机会;本想着,以她的年纪,半年功夫不至于如何;可他真到长安时,才知道她早在三个月前就领了皇帝赐下的册书——
“册尔为德王妃。”
这简单的六个字,把她推到了别的男人怀里,使他永远失去了娶她做夫人的机会!
吴清黎本觉得自己运道太差。他以为,若是他能早些和父亲说,让吴炜去和元光耀提亲,事情就说不定不会变成这样。
都是他的错!明知道她有才有貌,肯定招人喜欢;就算顶着被父亲责备的危险,他也该冒失一次的!
事实上,在确实和所谓的德王照面之前,吴清黎都坚定地这么认为。他觉得一切都是机缘巧合,而他却没有抓紧机会。但当他发现,他在岭南时见到的那个男人正是德王萧欥时……
吴清黎的自我世界崩碎了。他意识到,她会嫁给另一个男人,根本不是偶然,而是有人暗中一步步策划好的——
自己回长安,再把元光耀升擢到长安,这样作为元光耀女儿的元非晚就能赶上德王妃的采选,直到最后顺利成为德王妃!
据说,德王萧欥十三岁带兵打仗,一路所向披靡,至今未尝败绩;吴清黎之前有那么些怀疑,但他现在再相信不过了——
因为他,本来拥有先机的他,在情场上被萧欥打得落花流水,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吴清黎握笔的手微微用力,指节泛白。根本不是他和她有缘无份,而是他确实技不如人!吴炜那么说,也只是为了让他好过;毕竟,事情到了这一步,他根本没法和亲王抢夫人!
那他还能做什么呢?如果不能娶到她,那至少要给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吧?不然,若是她渐渐地连他的名字都遗忘,他岂不是太悲惨了吗?
这才是吴清黎立誓不高中就不娶妻的真正原因。
因为他想,若是他能考个状元,他和德王之间的差距大概就没那么大了,好歹能博得她的注意;情况好的话,说不定还有一句夸奖呢,对吧?虽然就算有,他也听不到了……
对吴炜来说,就算他不清楚儿子内心到底是如何弯弯绕的,但他好歹也能猜出一二。整件事无非是自家儿子看上了元家芷溪,结果没想到德王同样看上了元家芷溪,并且雷厉风行地先下手为强了——
总结就是一句话,自家儿子暗恋没表白就失恋了,彻底地。
确实惨,吴炜也确实心疼。但他是个明智的人,知道这事儿最好到此为止。想想看,皇帝册书都下了;他是能和德王叫板呢,还是能和元顾两人翻脸呢?
答案显然是都不能。他要是真那么做了,就是脑子进水,二三十年官儿白当了!
既然如此,就只能到此为止。毕竟吴清黎的心思还好好地装着,长安城里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么,捂到发霉以至于烂掉就是最好的选择;无论是对他儿子,对他,还是对元家以及德王,都是这样。
吴炜很明白这点,而且他知道吴清黎也同样明白。吴清黎拒绝掉一干提亲意向的人家,他固然难做人;但瞧着儿子化悲愤为动力,他还是很欣慰的。
儿子又不是不娶妻,只是晚一点而已嘛!元光耀和顾东隅也都肯定了,儿子很有希望高中!
那晚一点又怎么样?又不是娶不到老婆!而且,等他们条件变好后,门当户对的人家条件也会更好!另外,给儿子一点缓冲时间,难道不比逼着儿子硬娶个儿媳更好?做父母的虽然着急抱孙子,但也总该为儿女设身处地想想心情和未来,是吧?
所以吴炜对外彻底瞒住了此事,包括对元光耀。他觉得这事儿和元府半毛钱干系没有,元府和自家儿子都没错。如果一定要说什么的话,他大概只能抱怨,老天为什么把元非晚塑造得那么完美,以至于他儿子还没见到人就已经倾心了。若他能有个这样的儿媳,自然是很好的;可惜,她已经是德王妃了……
唉,真是造化弄人啊!
在自家卧房的吴炜那里一声叹息,在崇文馆挑灯夜读的太子这里也是一声叹息。虽说都是叹气,但意味完全不同。因为吴炜是为自家儿子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扼腕,而太子则是在考虑某些见血又见不得光的阴谋诡计。
当然了,要让萧旦自己说,他可不觉得他想做的是阴谋诡计。要知道,他是太子,想当皇帝不是理所应当的么!
太子妃李安琴安顿好儿子,见丈夫久久不回宫,便起身出去寻他。
必须要说,现在的李安琴,可不是以前的李安琴了。以前的李安琴谨小慎微,做什么都三思而后行,有些时候便显得畏首畏尾,不够大气。不管太子做什么,她是都不敢管的。
但自从她生了萧昶以后,事情就不同了。那腰杆直了,声音大了,连走路都比之前爽利了,太子丈夫也敢说上几句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有儿撑腰,不怕!
这不,李安琴到了崇文馆,没人敢拦她。她让人不要通报,太监们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进去——
虽说太子素来不喜有人在他读书时打扰,但李安琴是太子妃,他们拦不住,太子也不能怪罪他们吧?
李安琴自然也知道这点。她现在有了比以前大的胆子,但并不意味着她就敢骑到太子头上去了,左右也就多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以及东宫女主人的使命感。这会儿她进去,见得太子剑眉紧锁,她就聪明地不说话,只默默地磨墨。
萧旦又不是眼瞎,李安琴这么个大活人进来,他还不至于视而不见。只不过她的出现让他想到了一些不太好的方面,心情就更不好了。
然而,就算他不高兴,也不能表露出来,尤其是在李安琴面前。其一,皇后知道了会不高兴,若是传到皇帝那里就更糟;其二,李庭也会不高兴,然而他现在正是要用到李庭的时候……
要不是这时间越拖越长、拖不下去,他能让李安琴生出儿子吗?
显然,儿子的出生对萧旦来说并不是喜悦,而是一种逼迫。那代表着李庭的压力变大,而他在这种压力下屈服了。他从未那么清楚地意识到,就算他当上皇帝,李庭也绝对是心腹大患,绝对要除!
有了这个大前提,还在襁褓里的嫡长皇孙萧昶就注定不会有顺利的将来。若是李庭胜出,他将来会是个傀儡皇帝;而若是萧旦干掉李庭,他撑死了也就是个清闲王爷,绝不可能当上皇帝。
说句残酷但现实的话,若是萧旦觉得自己干不掉李庭,他也不会留着萧昶让李庭利用;就算萧昶是他亲儿子,也没用!这天下是萧家的,绝不能在他手里换姓!
可这一切的一切,李安琴都不知道。她满心都沉浸在儿子降生带来的喜悦里,觉得自己位置稳了,觉得父亲和丈夫的关系和谐了,觉得他们一定能携手奔向美好未来了……凡此总总,都是好的,根本和萧旦的血腥想法不沾边。
所以这会儿,见萧旦心情不好,李安琴也没想到这事儿和李家有关。她已经听说了吐蕃使团要来的消息,顺理成章地认为萧旦在忧虑这个。毕竟吐蕃一直和大盛打仗,突然要和亲,实在不怎么可信。
萧旦自顾自地想了一会儿,觉得差不多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