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农业霸主-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学校、医院、独立的公安系统,甚至有武装连队和民兵组织。但水泥厂这些很多是仅仅是供应农垦自己使用,多数时候都还产量不足。
如果想要供应上筑路这样的大型项目,那么产能和员工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张。这时候就需要引进大量的生产设备,同时培训一批员工。
“员工倒是不成问题的,设备的话我可以通过湾宏株式会社从日本进口回来。”却见梁三平笑着对陈松伶道:“产能的话,至少能扩大一倍以上吧。”
农垦毕竟只是十数万人的区域,所配备的生产线自然不会太大。即使是现在农场这边下辖的水泥厂。日产量也不过是一百多吨。
仅仅是满足平时农场各处建设,还有余力。但如果用来支持道路修筑,这肯定就完全不成了。这点产量在道路修筑来说,根本就不够塞牙缝的。
所以他们急需要拓展产量、更新设备,毕竟道路修筑的话那是很烧钱的活儿。钢筋水泥的用量也极为巨大,仅仅是日产一百多吨根本就跟不上消耗。
“其他的配套设施也需要跟上。钢筋、炸药、渣土车、筑路机械……等等。”陈松伶苦笑着道:“这些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前期要砸进去的至少两千万。”
“后期的话,我们还得跟进资金。分段投资,我粗略估计最后我们至少得投入四至五千万才能够把这条路彻底修好……”
陈松伶的话并不夸张,从宝亭到鹿城虽然只是短短的五十余公里。但这一段几乎没有多少是平原地区,一路上需要经过两个山脉。大量的道路是修筑在山峰上的。
路既窄且烂,一到雨季几乎没法走得动。而且黄泥路湿滑,运输车辆在山坡上随时可能遭遇到危险。仅仅是考察了不到二十公里,陈松伶就觉得无比头大。
的确。一路上他们见到了不少的车辆进进出出。从这车流量就可以看出,在这里筑路是可行的。但投入呢?!什么时候收回成本,这巨大的投入让陈松伶很是头疼。
鸡肋,鸡肋啊!陈松伶苦笑,看起来这似乎有肉但又觉得满是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看着前面云雾中的山脉,陈松伶很是无奈。这砸进去多少钱,才能勉强做起来啊。
而那些工程师则没有陈松伶这般清闲了。他们不断的计算着、讨论着。因为整个工程需要他们做出评估,到底是需要多少资金才能够完成。
好在陈松伶当年曾在夷洲的大建设中。负责过不少的项目。所以大致的资金总量,他心里还是有底的。如果需要更加具体的,那么就得专业的工程师们来估算了。
同时他们还得把运输成本计算进去,至少钢筋是宝亭目前没有产出的。尽管琼岛有着石碌铁矿和田独铁矿两处铁矿源,但宝亭却没有冶炼企业。
在当年开发琼岛铁矿的时候,随之而建设的便是琼钢公司。琼岛一直以来就有着数量不少的矿藏。其中最为丰富的便是铁、铜。
明至清的几百年间,石碌铜矿多为私采,故几次议开几次禁采。1974年12月21日,铁矿工人在北一主矿体412m层面作业时,从有铜矿处挖出2具留长辫子的干尸和2把三角铁耙。证实是清朝年间工人挖铜矿时塌方被埋没的。
1935年,琼崖实业局派人到石碌岭调查铜矿,意外发现此处铁矿储量颇丰,品位极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采。而随后日军侵华,琼岛的铁矿成为了他们掠夺的对象。
从1939年动工到1945年投降止,日军的总采矿量695274吨,只是他们所规划的第一期掠夺计划的三分之二,掠夺走矿量694945吨。
但他们也给琼岛铁矿业留下了一大批的成品设备,这些包括了 k—120型3立方电铲、k—50型1立方电铲、ob—1型穿孔机……等等。
甚至还有300匹马力卷扬、80匹马力卷扬机及汽油牵引车等设备。在解放后,琼岛的铁矿业,在逐渐的发展起来。而此时长昌煤矿也投入开采,琼岛的煤铁算是自给自足了。
“那钢材倒不是问题,运输呢……”陈松伶苦笑,这里的路算是琼岛比较好的路了。都这样,其他地区的路怎样想想便知道了。
“我们倒是有铁路的……”梁三平没有说话,夏振东就先开口了:“不过我们的铁路并没有通到这里,但鹿城外围倒是有铁矿厂……”
琼岛建设铁路的思考,从晚清时期便已经开始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开启建设。直到后来抗战时期日本占领琼岛,为了更好的掠夺琼岛资源他们建设了铁路。
这些铁路的修筑并非是温情脉脉的。“一寸路堤一寸血。几方枕木一条命,石八筑成万骨坑”,这便是日本人的建筑方式。高达上万的虚弱劳工被日方屠杀。
而在建国后,琼岛的铁路再次得到了发展。但这种发展却有限,一直都没有脱离琼岛。
“我们的铁路路线可以让我们从冶炼厂直接把钢筋运到鹿城,然后再通过汽车运输到筑路现场。”却见夏振东笑着道:“所以运输方面倒是不成问题的。”
说着。夏振东更是拿出地图来。这上面标注了一些路线图,冶炼厂到鹿城的路线和路程。当然,这份地区是经过修改的。一些特别的地标,不会出现。
陈松伶点了点头,看来对方是做了功课的。也说明他们很有心想要建设这条公路,这很不错。至少自己等人可以放心的进行下一步的考察。
中午大家随便找了个野地,泡了会儿山泉。不得不承认,这个时候的琼岛环境非常之好。山泉里甚至能抓到不少肥鱼,只需炭火烤上一会儿就能吃了。
几位村里出来帮忙的向导。笑呵呵的拿出腌好的山猪肉在火上烤了起来。而剩下几个人则是穿着短裤,就直接跳到水里抓鱼去了。
要不是陈松伶等夷洲来的投资人在,他们现在肯定扒光了直接奔水里畅游一番。琼岛的村子里一直以来都保存着骨子里的一种传统,那就是对老人的尊重。
在他们出门的时候,老人们千叮万嘱的让他们必须要照顾好远道而来的客人。那可是财神爷三平的客人,人家来了说不准就会砸钱到宝亭。到时候大家都有肉吃、有酒喝。
年轻人们虽然有些闹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老人们的话他们都是老老实实的听着的。所以一路上这些个年轻人都谦谨有礼,除非陈松伶他们动问否则只是闷头带路。
而这时候。才他们才得以释放一下。一路上梁三平和陈松伶的谈话,他们听不懂却又听得胆战心惊的。现在他们一个月能拿两百多块。比农场里的职工只多不少。
这已经让他们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了,但梁三平和陈松伶开口就是几百万、数千万。各种大车、钢筋,直让他们头晕目眩。
作为山里的年轻人,他们根本无法想像这到底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那些钱要是运来,能把整个山寨都铺满了吧?!两千万,能把整个宝亭都买下来了吧?!
几个小青年不由得晕乎乎的。今天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冲击太大了。甚至一时之间他们都接受不了这里面的信息量,那些数字直接让他们眩晕。
“三平哥!您喝水……”村里的年轻人们一直都把梁三平当作是偶像看待,是这位年纪不大的青年带着整个宝亭的乡亲们过上了从前不敢想的日子。
所以只要是村里的青年,哪怕是年纪比梁三平大一轮的都管梁三平叫“三平哥”。这是一种尊重,尊重的是梁三平带着他们过上了好日子。
“阿武哥。你就别叫我三平哥了。你叫我三平就好了,不然我这都不好意思了啊!”梁三平笑呵呵的对着这位叫做阿武的年轻人道。
阿武嘿嘿的笑了笑,道:“三平哥,我问下次你出门办事儿的时候可以带着我去么?!”
梁三平听得阿武这么一说,不由得愣住了。阿武还以为梁三平误会了什么,赶紧说:“车费我自己出,一路上我帮三平哥拎包叠被扫屋子。不为别的,就是想跟三平哥出去见识一下!”
梁三平闻言不由得感叹,随着年龄的渐长、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年轻人们也开始思考外面的世界了,这个状态是梁三平希望见到的。
只有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才知道自己与外面的差距。也才有前进的动力。阿武颇有些紧张的看着梁三平,至今为止梁三平还没有带过哪个村里的年轻人离开琼岛。
能随着他出去的,都是几个农场子弟。阿武他们虽然羡慕,但却不嫉妒。那是人家有这缘分,很早就认识梁三平了。而且确实人家本事比自己的等人更大。
“其实也是我的错,我早就应该带着你们出去外面见识见识了。”梁三平笑着对阿武道:“但这段时间,我总是忙来忙去忽略了这点。”
“嘿嘿嘿……我们都知道,三平哥你是在为我们、为了宝亭在忙。所以我们都不敢问你这个事情,今天也是见到了这些老板……”
阿武很老实,带着琼岛这个时候年轻人特有的淳朴。心里想什么,嘴里就直接说什么。要是其他人,恐怕就觉得这个年轻人怎么这样啊!看到老板羡慕,拿我做垫脚石是吧?!
但梁三平知道,阿武肯定没有这个想法。这位年轻人更多的是想着能够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他们的眼睛已经睁开了,正在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外面的世界。
“我也希望你们能够多多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但我更希望你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再美你的根还是在这里、在琼岛、在宝亭。”
梁三平看着阿武哥,轻声叹气道:“任何时候、到了哪里、做什么,咱们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根就在这里,这里的父老、这里的槟榔园和田。才是我们的根本。”
“嗯!三平哥!我知道了!”却见阿武拍着胸部道:“我阿武不是那种忘本的人,就算是外面再好,这里才是我的家。我阿爸、阿妈都还在琼岛呢,我不回来还能去哪里?!”
这个时候的年轻人,还没有后来人的那种迫切想要逃离这里、混成个城里人的想法。他们更多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故土难离的感情,这点从阿武能够毫不犹豫的说出这番话便可以探知一二。但未来,谁又能说得准呢?!
梁三平现在只是希望,阿武他们这些年轻人能够不忘本。将来出去后,哪怕是真的想要在外面发展了也能够顾念乡邻之情,多多帮帮琼岛其他出去的年轻人。
“噗通~”此时的陈松伶他们安耐不住了,琼岛本来天气就热。在山上摸爬滚打了半天,他们早就热的不行了。此时见到了水潭,他们自然也想畅游一番。
第二百七十六章 筑路难,新考量
琼岛正午的闷热中,在树荫的溪水潭里畅游无疑是一件美事。至少陈松伶他们现在感觉很是痛快,美美的洗了个澡吃过午饭他们便选择了休息一下。
山里人自然有自己的驱虫办法,比如阿武他们在树林里钻了一会儿就回来了。手上多了几把草,却见他们将这些草拧出汁水来叫梁三平他们涂抹上。
果然,抹上了山上的蚊虫再也没有骚扰梁三平他们。午后小憩了一会儿,大家再次踏上了考察的路途。既然已经确认了材料运输方面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是对路途的测量了。
宝亭到鹿城的山路,的确是弯弯曲曲。一座又一座的山头,走的陈松伶等人气喘吁吁。阿武等人则是不时要停下来等着这几位。
毕竟年纪大了,而且这些年多是呆在办公室里。陈松伶等人的体力方面,肯定是跟不上经常性跋山涉水的阿武他们。大家伙儿走走停停,傍晚时分才走了一半的路程。
好在山下不远处便有村子,阿武他们讲着黎话很快的便找到了村委。打了个招呼,大家便在村委找到了电话,不过对于找车子来接自己等人先回到县里陈松伶并不同意。
“我们这才考察到哪儿啊?!这个时候回去做什么?!”陈松伶摇着头,对梁三平道:“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享受来的,是考察来的。将就几晚,不是很正常吗?!”
陈松伶的话,叫梁三平肃然起敬。无怪乎这个时候的夷洲能够崛起,看着陈松伶身上就能够看出他们这辈人那种艰苦肯干,完全跟后来的夷洲年轻人不一样。
这个时候的夷洲人,还是保持着身上的那种勤劳肯干。肯吃苦,不看重身份。有着极好的职业道德。跟后来那些娇生惯养的夷洲小年轻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时候的他们更愿意努力,更注重职业道德。小山村里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迎来这些人物,陈松伶他们不认识但梁三平却是大名鼎鼎的。
甚至之前梁三平来过他们这里考察种植点,也给他们做了稻田鳖的试验性养殖。村里不少人家因着这个,小挣了一笔。过年都好过了不少。
“唉……您看看,您要来也不早说!我们好准备准备啊……”村支书搓着手。笑呵呵的对着梁道:“现在村里啥都没准备,您看这闹的……”
“哈哈哈……我们就是考察来了,给我们随便准备点儿吃的就成了不用什么招待。”梁三平笑呵呵的用琼岛话给村支书打招呼:“我们也没啥金贵的,你们吃什么我们吃什么。”
村支书还想要说两句,就被阿武等人笑呵呵的拉下去了。梁三平出来他们跟着,自然是有准备的。随身的绿色军挎包打开来,用干荷叶细细包裹的腌猪肉就拿出来了。
还有腌好的鸭蛋,村支书看了不由得喜上眉梢。刚才他还在叹气,梁三平难得来一次如果没招待好。人家回去了。挑自己理儿。有什么好处不给村里咋办?!
这个时候可不是后世,天擦黑你还能在市场上买到些菜肴。甚至村里的小店你也能买到些罐头什么的。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除非提前打招呼。
不然的话,天还没有黑你就啥都买不到了。好多东西你还得是用票来买,没票还买不成。黑市上倒是有,但那价格让人看了就肉疼半天没几个人舍得。
有了这些腌猪肉和咸鸭蛋,村支书便笑呵呵的下去准备了。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让自家的婆娘给拾叨一下饭菜。从鸡窝里面掏几个笨鸡蛋。
混点儿葱花,直接摊个鸡蛋然后腌猪肉和芹菜炒一下。腌鸭蛋直接切开便好。自家田里的糙米饭用井水淘好米,煮上。顿时一股喷香在村委附近弥漫开来。
众人待得米饭端上来,也没有什么客气直接开动了。哪怕是陈启荣此时也顾不得什么风仪,直接甩开腮帮子拼命的朝嘴里塞饭菜。
他这也算是第一次觉得这糙米饭是那么多好吃,肥腻的猪肉平时他绝对是不碰的。但今天却是大口大口的开吃了,甚至觉得那肥脆的腌肉是那么的喷香。
阿武他们很快的便吃完了。随后从另一个军用挎包里拿出些药草来笑着对陈松伶等人道:“陈先生,您还请快吃。一会儿我们点药草熏蚊子,这味儿大呢!”
陈松伶对于阿武他们精通这些很能接受,当时他们在夷洲考察的时候。山里那些高杉族的带路人,也都精通这些门道。一路上他们甚至还露宿过。
村委的长条会议桌上铺上了席子。棉被也被抱来了好几床。陈启荣倒是第一次体验这种情况,从前他顶多是在工地里。但工地也是很舒适的。
房间里空调还是有的,甚至还有些娱乐设施。哪里是像现在这样,几乎就是荒郊野地了。即使这里是村子,但实际上也没有多少户人家。
一到了晚上,这里寂静一片。大家早早的便休息了;这个时候电视都还没有普及开来。偶尔来个电影队,这就是了不得的大事情了。
平时村里就放个广播,多数也都是一些老歌曲和评书、戏曲什么的。平静的小山村里,除去蝉鸣之外也只有不知名的虫子在鸣叫着。
大家都累了一天了,很快的便睡去。几个工程师还在统合今天的考察成果,并开始计算这段路程所需的工本是多少。忙到十点左右才去休息。
考察进行了总计三天,一路从宝亭县城直到鹿城。根据计算此时的路程有近七十公里,主要是盘山公路太多,需要盘过两处山岭。
但工程师们计算后认为,在修缮并铺设了水泥道路后从宝亭到鹿城的距离可以缩短到五十一公里,很多盘山公路可以直接推平。甚至一些盘道可以打直。
但这样的话,花销是极大的。在回到了宝亭之后,考察的几位夷洲工程师便开始了忙碌的核算。一摞摞的资料被人抱进办公室里,不时的还有工程师需要外出。
他们需要核对之前考察的价格点是否如同资料上所述,并且综合计算筑路成本。此时的陈松伶他们算是暂时轻松下来了,但他们并没有闲着。
却是让梁三平带着,向白纱出发去考察白纱的茶叶去了。按照陈松伶他的想法,虽然白纱的茶叶运输不便,但可以不用做成量产而是转作高端茶品。
在陈松伶看来,白纱的茶叶具备了一定的高端茶叶的元素。味道不差,回甘很好。同时陨石撞击坑是一个很好的买点,而产自山中运输不便也会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
一年多产量不需太多,但需要精心伺候。这样出来的茶价值才会高,同时在市场上也才能走俏。没有人比陈松伶更知道,现在这类的高端产品在夷洲的走俏程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夷洲的人们对于生活高端化的产品追求度更高了。在饮食、生活娱乐方面的投入更大。尤其是从各项工程中获取了利益的那批人,更是对此有着自己的追求。
法国的红酒,日本的和牛。欧洲的车子和化妆品……等等,都是他们所追逐的对象。陈松伶等人也对此做过研究,发现这些多是年轻人的追求。
而老一辈的,也就是各家中掌控的老人们更为接受和欣赏的。还是那些老派的、有内涵的东西。比如一些古玩,一些翡翠玉石雕件。还有就是茶,白酒……等等。
“琼岛的黄花梨自古闻名天下,明清时期则是家具之主流。当年因为过度砍伐,濒临灭绝。但现在多年未曾砍伐,我估计数量还是很可观的……”
在白纱县委,陈松伶笑呵呵的和梁三平喝着茶轻声道:“我觉得,除去白纱的茶叶之外。你们倒是可以在这一块儿动动脑筋,我知道江浙地区还是有很多木料处理好手。”
梁三平笑着点了点头。的确,琼岛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而在江浙地区,这方面的老师傅却是不少。且很多在改革后,变得有些无所适从。
改革的冲击让中式家具暂时黯然离开了市场,取而代之的则是欧式、美式的沙发、桌椅和书柜。中式的家具,被看作是老旧的、陈腐的装饰了。
不过梁三平知道,数年之后当人们开始疲惫了那些欧美风格的家具。中式家具将会再次的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到时候紫檀、黄花梨……等中式家具将会再次流行起来。
但现在人们还没有接受这种审美之前,这些老师傅们的生活怎么办?!很多人被迫放下了手里的本事,用其他方式挣钱糊口。甚至一部分老师傅,从此离开了这个行当。
勉强留下来的,也是朝不保夕。这个时候去收编他们,无疑是最好的时机。如果太迟了,等这个风潮起来之后,想要他们帮忙干活儿那可就不那么简单了。
“既然要弄,那就干脆弄大点儿!”梁三平若有所思:“不如趁着现在黄花梨便宜,直接先弄一个黄花梨展馆。然后……先种一批黄花梨!”(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七章 问市场,旧战友
“老夏,咱们要尽快的把黄花梨的种植提上日程。”回到了安天民公司的总部,梁三平随即找到了夏振东对着他道:“还有,现在逐渐我们要把山林管起来了。不能再放松了。”
夏振东点了点头。这也是之前他们所商量好的,黄花梨的市场夏振东也有研究过。开始的时候他认为黄花梨的市场有限,毕竟黄花梨算起来是奢侈品。
就目前的国内消费能力来看,这等产品是很难消费得起的。而且人们现在也没有追逐黄花梨的潮流,没人接受你卖给谁去?!现在的人们更接受的是家电产品。
现在的人们还没有走到后来开始欣赏文玩的程度,现在的市场仅仅是初级阶段。这个时候推出这类产品,显然是不受欢迎的。但这些可以作为未来市场的储备。
黄花梨的种植需要的年限很长,最短的也得二十年以上才能够勉强用来做一些物件。想要成才拿来做家具,那么至少是三十年到五十年以上的黄花梨。
还得你运气好,黄花梨的木芯足够厚才能够拿来制作木材。黄花梨看似很大,实际上能用的只有那么一小点儿的木芯,而这些木芯很难成才。
后来的黄花梨市场,甚至形成了一个和赌石差不多的行业叫做“赌木”。就是通过经验来判断,一颗没有砍伐的黄花梨到底有多少的木芯。
这个时候没有开出来,是没有人知道到底这颗黄花梨有多少木芯的。只能是通过外表判断,或许多或许少。如果判断失误,那么可能赔进去的就是一大笔钱。
此时黄花梨的市场还没有成型,这个时候做黄花梨的储备是合适的。等到市场起来的时候,梁三平他们所种植的黄花梨就派上用场了。
“凤梨那边。湾宏株式会社已经预订了第一批过去了。”却见夏振东这个时候笑着道:“别说,湾宏株式会社现在办事很得力。每次反应都极快,甚至比我们自己人反应都快。”
“没辙啊!人家毕竟运作了那么多年了,如果正儿八经的开始办事情。我们的确是差了人家一筹,毕竟数十年了。人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反应机制和应对机制。”
说着,梁三平给夏振东倒了杯茶:“别说湾宏了。就连陈家也是如此。这几天的考察,不仅仅是他们收获良多。我也是收获不少啊!一套完整的机制,这是必须要有的。”
“尤其是在企业的成熟期,如果没有这套机制的话。人才的选拔、销售区域的拓展、新产品的市场调研……等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夏振东闻言不由得苦笑:“咱这到底是作农的,说出去有几个人愿意来?!虽然咱们现在挂着是国企的名号,可改革以来大家就算是奔也都是奔着江口那边去的……”
这话很无奈,却也很实在。改革之初确实没有多少在管理方面的人才,就算是有多数也在大型国企里面。这时候国企是铁饭碗啊,别说是现在了就是后世也是不愿意打破的。
私企虽然风行一阵子。但最终国企的稳定性还是让无数人眼红。几乎是旱涝保收,虽然有些工作苦了些但至少福利待遇方面根本就不用担心。
是以,无数的人挤破头了也要朝着国企的路子去走。没辙,国企的各种福利待遇不是私企能比的。稳定性也很好,老老实实工作到退休待遇也很是可观。五险一金不少你的。
就算是有人想要下海一搏,江口这等改革开放的地方才是人家的首选。琼岛,现在说难听些就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放古代,那是被流放才会来这里的。
你说人家怎么会万里迢迢的抛掉自己稳定的工作。来你个穷乡僻壤的山沟沟里蹲着。而且安天民公司说出去的名号虽然大,可人家细问那还是种地的。
“尽管咱们很厌烦。但确实现在人们的眼光就是认为种地的……”夏振东苦笑着没有说下去,梁三平则是心里很清楚。人们的态度,种地的还是觉得没本事。
农村里,千方百计的想要孩子读书。为的就是能够离开农村,能够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以来,无论上位者如何的表示看重农桑。但大部分人心里。农依旧是个低端的活儿。
除去国家和少部分有识之士,大部分人对农业所持的态度都不好。甚至若非是国家出于战略考虑,对耕地亩数有红线要求。很多耕地甚至都被直接开发掉了。
“这说明咱们做的还不够大、还不够好,还不足以吸引到人才的地步。”梁三平并不生气,反而哈哈哈大笑着对夏振东道:“这多正常啊!如果我们做农业做得挣钱了。自然会有人想要来做农业。路子没走出来,人家看不到成绩抱有其他态度也是正常。”
梁三平这句话倒并非是空穴来风,后来的琼岛大发展。很多年轻人发现外出打工,不挣钱不说还白耗费青春。不如回来种些经济作物挣钱,还能在家侍奉父母。
于是在一段时间之内,琼岛爆发了一次归乡潮。人在外打工,一年下来也就那么几万块的积蓄。年轻人么,总是存不住钱说不准年底那点儿钱早花光了。
可回家就不一样了,十来亩的地人不懒总是会有口饭吃。槟榔价钱高的时候十多块一斤,几亩槟榔每年就小几万块了。琼岛的稻子一年三熟,国家还有补助。
年底的时候种上瓜菜,什么豆角、黄瓜、辣椒……等等。有老板来收购,直接卖到岛外去。一个年下来,也小几万块。砍掉了一些生活花销和成本,每年还有近十万的收入。
勤劳些的,水果季节再帮人摘果。平时接点儿活儿,帮人在果地里打药施肥。一次也能有一百块,一年下来也小几千。前后算算,比在外面干活儿强多了。
家里地皮又是自己的,盖房国家给补助。养上些鸡鸭猪,不管是拿去卖还是自己吃都绰绰有余。菜地里自己种的菜,稻子自己收回来的。这日子,不比在外面挣扎强么?!
所以,逐渐的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归乡。很少再有到外面打工去的,就算是去也是在附近的鹿城之类的做事,也就是年轻人喜欢外面热闹。年纪逐渐大了,也会选择回归乡里。
“只要我们做的足够好,总是能吸引到有识之士的。”却见梁三平笑着道:“至少现在,我们不是吸引到了湾宏和陈家么?!还有香江的一众资本。”
夏振东没有吱声,但他心里很清楚。能吸引到这些人和这些资本,与梁三平这个人是脱不开关系的。如果没有他的坚持和努力,这些人又怎么会来到这个小小的琼岛?!
要投资的话,他们有着大把地方可以考虑。即使是考虑国内,也是优先考虑现在被规划为特区的江口而非什么都不是,还穷乡僻壤的琼岛。
“铃铃铃……”这时候,桌子上的电话响起了。梁三平见状,走到了桌子边上拿起了电话:“你好!我是梁三平,请问哪位?!”
“三平啊……我是你李哥……”梁三平听着电话那头的声音就知道,那是李师长。现在据说已经调去做参谋长了,他打电话给自己肯定有了不得事情。
“李哥啊!你可是好久没有给我电话了,我这还寻思着给你去个电话呢!”梁三平在这头哈哈的笑着道:“过段时间我可得去你的地盘上晃荡了,还想找你喝一杯呢!”
两人虽然平时联系并不多,但感情却比之从前更加的炽烈。这是过命的交情,梁三平的一点一滴进步,老李都为他由衷的感到高兴。当时说梁三平在香江受难。
首先怒发冲冠的就是这位老哥哥,如果不是身份的限制他都亲自到江口看看到底谁敢欺负自己的小兄弟,谁敢欺负自己的弟妹。说不得这位沙场老将就得让对方见红了。
“三平啊……哥这次找你,是有事儿求你。如果为难,也就算了……”电话那头的李哥显然很是为难,声音都显得那么的低沉。
梁三平闻言,不由得肃然的道:“哥,咱们的交情。那是过命的!有啥话,你直说。用得着我,那没二话。当年战场上尸山血海咱都走过来了,还有啥好怕的!”
“尸山血海,我宁愿走一遭也不愿意碰这些事儿啊!!”电话那头的李参谋长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