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个人,就冲到敌人的营地深处去。
    轻松突破了联军的营地防御设施,徐晃并没有一头撞进敌人延绵的营地里去。相反,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敌方的攻城器械堆放处。
    根据在城头观察的结果。徐晃带队,三步并作两步,一下子就冲到了攻城器械堆放的地方。负责制造和保管这些木头架子的联军士卒,还没有弄明白徐晃一行人的身份,就被徐晃一斧头一个,连砍三、四人。
    见到徐晃来的凶猛,剩下的联军士卒一齐发一声喊,马上做鸟兽散了!
    “倒油!”
    见到敌人如此不堪一击。徐晃心里总算是放下心来。他一声令下,队伍里的十名力大成员。立刻将随身携带的燃油袋子割开,将充斥着难闻气味的几十斤燃油,分头浇在十多件攻城器械上。
    这种黑色的燃油,出产自上郡高奴县【今延安一带】,被当地人称为“石脂水”,又叫“石漆”。只要一点上火。“石脂水”就会熊熊燃烧,并散发出一种极为难闻的味道。
    而且,最为有特色的是,“石脂水”一旦烧着,居然连泼水也很难熄灭。据说。这种有毒的燃油,甚至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进行燃烧!
    点着了敌人的攻城器械之后,徐晃观察了一下敌人的动静,发现敌人依然乱成一团,居然还没有做出像样的反应。
    他在心中暗暗的鄙视了杨奉一番,也不恋战,沿着木栅栏一路杀过去,顺手砍倒了十七、八名慌不择路的敌方士卒,还有闲暇将插在营寨大门边的敌方将旗拔下,这才意犹未尽的大步返回中堡。
    ——若是手中有五百精兵,这次定能一举破敌!
    返回的路上,徐晃心中还不无遗憾的想着。
    当徐晃的脚步,踏入中堡的城门洞时,被人从困意里叫醒的杨奉和韩暹,这才目瞪口呆的看着混乱的营地。
    ——这就是吾的大军吗?
    这一刻,杨奉连发怒的兴趣都失掉了。他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对部下严格的要求,打造出一支能与太行军相比的严整之师。
    俗话说得好,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韩暹下令指挥,让营中的乱局慢慢平复的时候,远处的天空,突然升起了一股烟火。这道突如其来的烟火,让所有关注到它的联军士卒,再次议论纷纷。
    而杨奉看到烟火后的脸色,证明了这道烟火蕴含的信息极为不祥。
    “可恶!是谁?是谁敢来动老子的南堡?”
    杨奉艰难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喉咙里低低的吼叫着。那道烟火的位置,正是杨奉的老巢南堡所在。能让堡中燃起如此醒目的烟火,想必南堡所面对的情形,一定极为困难!
    韩暹毕竟事不关己,在看见南堡升起的烟火后,很快接受了现实,劝慰杨奉道:
    “伯起,不要担心。这方圆百里之内,除了太平道,又有哪家势力,有资格抗衡某等?就算那张狂来的再快,难不成他还能飞过北堡,一下子飞到南堡来?胡帅和李帅上万手下,又不是吃素的。就算他们被打败了,也不会连消息都传不出来?”
    “升甫,不瞒你说,这烟火,只有遇到了无法抵挡的强敌,才会升起。吾之南堡下,一定有大敌出现!”
    韩暹对杨奉的话,并不以为然:
    “大敌?什么大敌,能够突然出现在南堡下,却不惊动某等数万人的耳目?张狂就算真的是‘小天师’,怕也没这个能力……”
    话说到后面,韩暹的声音突然小了起来。杨奉心烦意乱的一眼看过去,却发现韩暹的脸色,猛然变得极为苍白,像是想到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董卓!”
    韩暹用牙疼般的声音说出来的名字,并没有让杨奉一下子听明白。
    “什么?”
    韩暹并没有理会杨奉的追问,而是自言自语般的低声呻吟道:
    “董卓!某怎么把董胖子给忘了?这货可是唯一有可能的啊……”
    听到“董胖子”三个字,杨奉突然间也反应了过来。
    “这这这……你你你……我……我……”
    口中含混不清的念叨了几句,杨奉突然一下子跳起来,冲到鼓号台边,声嘶力竭的对鼓号手下达命令道:
    “擂鼓!擂鼓!全军准备战斗!快!”
    隆隆的鼓声,惊动了无序状态下的联军士卒。虽然这些联军士卒多是些业余的民兵,但是最基本的鼓号还是能够听得懂的。一通鼓下来,整座大营固然还在乱,但与刚才的混乱相比,这一刻的乱,属于那种忙乱。
    中堡里的人,听到联军的战鼓,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徐晃心中迷惑,不知道堡外这些家伙,又有什么花招要耍?
    杨奉自然不会在意中堡里人的反应。这一刻,他满脑子都是有关董卓大军的思绪。虽然董卓还没有率军与白波谷势力交过手,单凭这胖子有能力击败,公认拥有大智大勇的韩遂所统帅的十万羌汉联军,杨奉就不会觉得凭借自己那万把人,有能力与董胖子正面交手。
    ——但愿,形式没有变成最坏的那一步……
    韩暹已经回到了他率领的那些羌人骑兵当中。杨奉身边,现在连一个有资格与他讨论的人都没有。此刻的杨奉,心中微微有些后悔。
    ——如果,郭大贤还在,白波谷没有分裂,那董胖子怕是也拿吾没办法?
    郭太还在之时,白波谷如果全力动员,至少可以拉出五万丁壮。即使这五万人装备不齐,训练不足,可是所谓“蚁多咬死象”,董卓就算全军出动,也不太可能一举击败白波军……
    只可惜,这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战鼓擂过三通,整个大营里的士卒,已经全都被动员起来,处于可战状态。杨奉正要从瞭望台下去,鼓舞一下士气,突然眼神一怔,不由自主的停下了脚步。
    在南方,一面红色的大旄,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片刻之后,大旄的下面,出现了一群奔腾的骑士。
    等到这些骑士簇拥着大旄,来到更近些的地方,视力不错的杨奉,清晰的看见那面火红色大旄上,画着一只长着翅膀的恶熊!(未完待续。。)



第42节 白波起乱战【六】
    ——飞熊旗!
    打着这种旗号的军队,又在此刻,出现在此地,除了名震天下的“飞熊军”以外,杨奉再也想不出第二种答案。
    董胖子的魔爪,真的出现了!
    ——为什么?!
    ——牛辅那厮不是得了急症,求医去了吗?
    ——董胖子是怎么得知白波谷里的变乱,如此迅速的做出反应的?
    这些问题在杨奉的头脑中一闪而过。但是,当务之急,却是赶快采取措施,应对这些突然杀到的“飞熊军”!
    “飞熊军”来得很快。这些身披玄甲,手持长槊,腰悬快刀的骑士,逼近到距离联军大营三百步开外,便停了下来。从数量上来看,这支飞熊军大约只有四、五百人。可是他们身上透露出来的威慑力,却将足有万人的联军大营,完全的压制住了。
    杨奉的身上直冒冷汗,感觉黏糊糊的,却没有心思擦洗一下。
    他将手中最精锐可靠的战士两千人收拢在身边,亲自带领,预备着与“飞熊军”交锋。至于其他几千人的丁壮,在这个关头,杨奉自觉没有足够的统御力去率领他们,只得指望那些临时安排的头目们,可以超常发挥了。
    停顿了片刻,见“飞熊军”骑士没有动作,杨奉的胆子也恢复过来几分。他派传令兵找到呆在羌人骑兵里的韩暹,要求韩暹出击试探一下,看看这些“飞熊军”到底是来作甚的。
    韩暹对这个建议,倒是无可无不可。不过,他身边的羌人骑士们,对这个建议却极为踊跃。
    羌人据说起源于上古的“炎帝”,与汉人素有“兄弟”之称。这些世居西北的游牧者。擅长骑射,以战死为荣,以病死床榻为耻。自从百年以前,羌人各族愤于汉室官吏的欺压,发动大规模起义以来,羌人与汉军的战斗。已经延续了近百年。
    特别是自中平元年【184】年末,凉州羌人再次大规模起义以来,西凉羌人与汉军的交战,变得越加频繁。韩暹带来的羌人骑兵,都是与汉军打老了仗的。就算面对威名赫赫的“飞熊军”,这些羌人骑兵,依仗己方人数多上一倍,并不感到畏惧。
    虽然在表面上,韩暹是这支羌人骑兵的指挥官。其实韩暹在队伍里的亲信。不过两百左右。羌人骑兵真正的统帅,却是凉州大帅韩遂麾下的干将之一,人称“横霸”的张横。这个满脸横肉的敦实汉子,听到杨奉的建议后,兴奋的将手中马槊高高一挥,用羌语大声嚎叫道:
    “董胖子的人,就在前面!兄弟们,想不想宰了他们?”
    那些好斗的羌人。正因为多日没有出战而郁闷。如今见己方的夙敌突然出现,他们立刻一个个开始摩拳擦掌起来。听到张横一声号召。羌人骑兵们立刻响应以一阵阵狼嚎,表示愿意出战。
    就在这时,从北边的官道上,飞奔出一群骑士,让正准备出战的杨奉等人,心中又是一个咯噔。
    ——又有什么事来着?
    这些骑士。数目不过十余人。等到他们奔跑到联军大营的近处,有眼尖的军吏,已经认出这些人是杨奉派往胡才、李乐大营,担任双方联络的人员。但见这些丢盔弃甲的骑士,一口气奔行到杨奉将旗所在的位置。上气不接下气的叫嚷道:
    “主公!胡帅和李帅他们,已经败了!”
    心中的不祥预感,如今变成了现实。杨奉在这一刻,好歹还是撑住了。他面无表情的问道:
    “怎么败的?败给谁了?”
    “是张狂!张狂亲率大军,步骑数千人,从正面一举击破了胡帅和李帅……”
    ——该死的!
    也许是今天遭到的打击太多,多到杨奉已经有些麻木了。面对张狂突然率领大军出现的消息,杨奉只是呆了一呆,居然迅速的恢复了常态。
    ——怎么办呢?
    还没等杨奉想到对策,北面的视线里,居然再次出现了一面大旄!
    紧随着这面黄色大旄出现的,是一群骑士。这些骑士每人都配备了两匹坐骑,虽然人数不过三百,感觉却有近千人的威势。到了这个距离,每一个人都认出来了,这支骑兵,是太行军的骑兵队!
    “万胜!”
    伴随着太行军骑兵队出现的,是从中堡内传出的巨大欢呼声。当联军士卒的视线被这次巨大的欢呼声吸引过去的时候,很多人的眼睛,都看到了令他们极为惊骇的一幕。
    “郭帅!?”
    在中堡的城楼上,被众星捧月般簇拥在中间的那个人,赫然正是传出死讯的郭大贤!
    “兄弟们!韩暹,杨奉,胡才,李乐等人,勾结外人,阴谋刺杀于额!赖黄天保佑,有‘小天师’张帅相助,额算是逃过了这一劫!”
    郭大贤的声音,依然洪亮无比,只是透露出一丝虚弱。但是,他的语调,联军大营里的人,倒是有十之四五都听得出。短短几句话,联军士卒们的士气就跌倒了谷底。
    “虽然你们现在围攻额,但是,兄弟们,额不怪你们!”
    郭大贤的声音有些变低,显示出中气不足。不过,他依然坚持着说完了最后一句话:
    “兄弟们是上了韩暹杨奉他们的当了!只要肯改,依然是额郭太的好兄弟!”
    话语说完,整个联军大营里,一下子变得极为安静。杨奉虽然想要说些什么,可是他一想到要面对郭太,心里就没了斗志。就连向来冷静多智的韩暹,此刻也没有出头的想法。
    郭大贤就是郭大贤,在白波谷的威望,那真不是盖的!
    “大贤师!我错了!”
    一个士卒从联军大营里奔出来,跑向中堡城门。他的举动,仿佛推翻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紧随其后的,是数十,数百,甚至上千的联军士卒。他们丢下手中的兵器,跌跌撞撞的奔向中堡,表示自己的忏悔之意。
    郭大贤的几句话,居然让联军大营,就此完全崩溃了!
    ——完了,全完了!
    杨奉与韩暹见到事情突然变成了眼前这等局面,心中的绝望,简直是难以言表。见到事不可为,两人连交谈一句的心思都没有,只是目光对视一眼,就纷纷极有默契的带着手下的铁杆,向西边逃去!
    杨奉和韩暹两人这一逃,剩下的数千人马,完全丧失了组织性。而张横这个韩遂手下悍将,只不过是个外来者。韩暹一走,他当然不会依然傻呆着。如此一来,郭太的一句话,仿佛就吹散了上万大军。将中堡围困的水泄不通的叛军,就这样一窝蜂的溃散一空!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可觉察出来了?
    没错,这是一个计策,一个诈死之策。
    提出这个计策的人,不是别人,却是郭大贤本人。
    当张狂还未南下白波谷时,郭大贤忧心于自己命不长矣,已经花费了很长时间,思索在自己死后,并州太平道应该如何继续维持。而张狂一来,用后世的“手术”概念,解除了郭太的死亡之忧,让郭太越发感激。
    虽然泰大师操作的“手术”很成功,但郭太所挨的这一下,伤势毕竟太沉重。就算郭太捡回了一条命,他以后的活动能力,也要大打折扣。像上战场之类的激烈运动,都要与郭太绝缘了。
    所以,郭太的性命固然无忧,并州太平道的担子,依然要交给张狂来肩负。为了帮助张狂早日彻底的掌握整个白波谷,病榻上的郭太,向张狂提出了这么一个诈死之策,想要引蛇出洞,一举扫清白波谷里的异己份子。
    张狂在对郭太献上的策略进行思考后,表示同意执行。正好这时,又传来了董卓北上的消息。于是张狂临时修改了这个计划,打算与董卓联手,一起瓜分白波谷。
    为什么张狂要拉上董卓来动手呢?
    原因很简单,张狂自身的实力,不足以一口吞下整个白波谷罢了。
    虽然郭太只查出,乘乱刺杀自己的那人,是杨奉的暗子。可是,韩暹回到白波谷四处活动的消息,也不可能瞒得过郭太这个地头蛇。深知韩暹为人处世之道的郭太,单凭这一点,就能够判断,自己所遭遇到的这次刺杀,与韩暹肯定脱不了关系。
    韩暹现在是西凉大帅韩遂的人,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他再次潜回白波谷,必然代表了韩遂的意思。有了这么一个变数在内,张狂感觉光凭自己手中的几千人马,固然能轻松压制白波谷的诸豪强,恐怕却难以快速获胜。
    别的不说,白波谷的五堡都是以地势险要,防御出众著称。万一杨奉、胡才、李乐之辈,见到局势不妙,一头缩回这几个坞堡里坚守,张狂需要花费多大的代价,才能将这几个乌龟壳一一拔出呢?
    局面只要稍有耽搁,南方的董卓势力,就有可能插手进来,让局势变得一片混乱。与其到了那种局面再去与董卓势力纠缠,张狂觉得倒不如在计策发动之前,就先与董卓谈好。
    就算双方分歧太大,根本无法达成一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张狂取消让郭太诈死的计策,继续保持目前的局面就是。(未完待续。。)



第43节 汉宫现连环【一】
    作为一个穿越者,张狂在与董卓的谈判中,先天就有优势。
    比如说,根据对后世三国游戏的记忆,再结合张狂当前对大汉朝廷的了解,他能够相当有把握的确定,目前董胖子的视线焦点,应当放在哪里。
    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能,董卓正关注着风云变幻的朝廷政局。
    要知道,大汉新皇帝继位之后,何进很快就会发动对宦官的清洗,然后导致宦官的强力反弹,拼死一搏,杀了何进。接下来,便是游戏中大名鼎鼎的“董卓进京”事件。
    董卓进京进的那么爽利,绝不会是临时临刻的行动。而且在西羌叛军暂时被击退以后,董卓目前并没有面临什么军事压力,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前将军”的头衔,觊觎朝廷的权柄。
    如果拿几个月以后的朝廷大权相诱惑,张狂相信,董胖子不会对区区一个白波谷的数县之地太感兴趣。
    所以,在月初张狂与董卓的直接见面时,张狂非常直接的告诉董卓,白波谷这一块地盘,太行军可以与董卓军平分。但是,张狂也直言不讳的说到,若是几个月以内,董将军有机会统帅大军上雒,控制朝政的话,就必须将他占据的白波谷地盘,还给太行军。
    对于张狂的这番话,董卓可以说是完全愣住了。
    其实,董卓虽然已经有心插手大汉朝廷,在当时却根本没有发现有效的机会。被张狂这么言之凿凿的一说,董卓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不太可能。张狂想当然的用后世的常识,来推导古人的思维,结果又一次正常的失误了。
    不过,张狂这次小小的失误。结果并不坏。由于汉时谶语流行,董卓对张狂精通预言的名头,也是略知一二的。听到张狂这等表态,他虽然感觉不太靠谱,心里倒希望是真的。
    而且,张狂的太行军实力摆在那里,真要是打起来,董卓固然不会害怕,也会觉得很是麻烦。好歹太行军也是被招安了的朝廷官兵,董卓在与女婿李儒商量时。也觉得还是与太行军保持互不侵犯的姿态比较好。
    于是,董卓很大方的与张狂击掌明誓,约定当白波谷发生变乱之时,双方要一齐出兵,压服变乱豪强。事后。双方瓜分白波谷的五堡。
    当然,要是张狂对朝廷的预言实现了。董卓也会很大方的交出在白波谷占据的地盘。承认太行军对白波谷的占有权。
    对于最后一条,董卓是这样想的:
    ——朝廷如果有机会,何必再为了区区一块巴掌大的土地,与实力不弱的太行军死磕?
    ——武人想要掌握朝中的权柄,必然极为艰难。如果能够在地方上得到有力的支持,对执掌朝政。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董卓在潜意识里,觉得与一个能够预测未来的神秘人物对抗,是一件极为不妙的事情。张狂的预言若是实现了。董卓哪里还会主动去招惹这厮?
    当然,整个事情随后的发展,与郭太和张狂最初的预料,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譬如徐晃在夜里的诱敌战斗,差一点就让杨奉和韩暹攻破了中堡。要是事情真的发展到那一步,则张狂的整个战略设想,说不定就要全盘破产了。
    所谓的料事如神,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太可能出现。
    还好,张狂的运气不错。被他暗中“点化”的徐晃,初露峥嵘就挽回了即将崩坏的局面。而坚守北堡的郭威,也成功的拖住了胡才和李乐的注意力,让张狂暗中调动三千步卒和两千骑兵,成功的对胡才和李乐的联军,发动了出其不意的突袭。
    这一战的结果,胡才被单骑突进的关羽斩杀当场。李乐虽然狼狈逃脱,身边的战士也折损了九成。自此,两人可以说是“不足为患”矣。
    作为约定的另一方,董卓派出了手下最擅长治军的校尉徐荣,以雷霆压顶之势,一举攻破了杨奉的老巢南堡。杨奉和韩暹的逃窜,为这场筹划了许久的大战,画上了一个简洁的句号。
    战后,太行军占据了北堡、中堡和西堡,徐荣则将南堡和东堡收入囊中。双方相互戒备之余,却都保持了和平的姿态,没有故意向对方挑衅。
    显然,大家都有投鼠忌器的顾虑。
    白波谷的战事告一段落,董卓的视线,立刻又集中到近来变幻莫测的朝廷上。
    作为一个统兵在外的大将,董卓在大半个凉州,可以说是一言九鼎。只是,要论起对朝廷的影响力,他就有些说不出口了。
    虽然,想要把持大汉朝政的野心,在董卓的心里已经发芽。可是,自家事自家知。无论是大将军何进一系,还是太傅袁隗一系,甚至是十常侍一系,董卓都能与他们搭上关系。然而,无论是哪一方,都没有将董卓当做己方的重要组成。
    简单的说,各方都把董卓的势力,当做是外围的臂助之一。不过,董卓本质上依然只是凉州的一介莽夫,不足以参与朝廷大事的决定。
    根据董卓派在雒阳城内的线报,所发回的消息显示,目前雒阳城内的局势,再一次变得紧张起来。
    大将军何进在铲除了董太后和骠骑将军董重以后,表面上把握了朝廷的大权。然而,势力受到不小打击的宦官一系,依然是何进在内朝的强力对手。
    大汉的权柄,分为外朝与内朝两部分。所谓的外朝,指的是朝堂上那些三公九卿之流。但是,这些表面上位高权重的官吏,却因为皇帝对权柄的重视,从大汉武皇帝时期开始,就被慢慢的隐性剥离。
    到了大汉光武皇帝手里,光武帝有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新设立不过百年的尚书台,以此制约三公。因而,秩不过千石的尚书台,职权就越来越重,居然有实力与朝廷的三公九卿等重臣一较高低。
    由于尚书台的官署,被安置在宫禁内部,以方便皇帝发号施令。于是,这个权柄沉重的机构,就被官吏们戏谑的称之为“内朝”或者“中朝”,以示其有与外朝分庭抗礼的能力。
    “大将军”一职,之所以能被抬到凌驾于“三公”之上的地位,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按照武皇帝时期留下来的制度,“大将军”应当领导“尚书台”的工作。
    当然,由于皇帝对“尚书台”的重视,实际上“尚书台”的头上,有不少暗中的领导者。就像在汉灵帝刘宏统治时期,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对“尚书台”的把握度,还不及“十常侍”一伙。所以,终汉灵帝一朝,宦官的势力始终强大,原因就是在这里。
    何进在杀死蹇硕,把握了朝廷军权以后,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操纵大汉的权柄了。但是,现实摆在眼前,给了何进当头一棒。
    以太傅袁隗为首的外朝官暂且不论。他们与大将军何进之间,虽然有矛盾,却不是根本性的。更何况,有新近被任命为“司隶校尉”的袁绍在一旁调和,何进与袁隗之间,固然不可能合作得亲密无间,倒也算和平共处。
    但是,看似失势的十常侍一伙人,这一刻,方才显示出他们在宫禁内的强大影响力。
    有蹇硕这个倒霉的出头鸟为先例,没有哪一个宦官,敢于直接与何进过不去。可这些人老成精的宦官,却有着足够的迂回方法,来保持他们在中朝内的影响力。
    十常侍们的迂回路线,便是针对何进的亲人。
    何进的地位,从法理上来说,来自于异母妹何皇后。何皇后与十常侍之间的关系,不说是极为亲密,至少也是相当亲密。
    要知道,何皇后能够入宫,就是十常侍里的郭胜,大力支持所成。后来何皇后鸩杀皇子协生母王美人,气得汉灵帝要废掉她的皇后宝座,还是依靠十常侍一齐为她求情,并且每人出了一千万五铢钱帮何皇后赎罪,这才让何皇后逃过一劫。
    后来,为了进一步密切自己与十常侍之间的关系,何皇后还不顾家中的反对意见,执意将自己的一个异母妹妹,嫁给了十常侍之首——张让——的养子。这样一来,何皇后一族与十常侍之间,居然都成了亲家,相互间的关系,就越发的理不清了。
    ——都是自家的亲戚,做的太过分了,可就不好呢!
    而且,何皇后,不,现在应当升级为何太后了。何太后以新天子刘辩年纪幼小为理由,在一旁垂帘听政,也开始插手朝堂之事。作为一个妇道人家,何太后对朝堂上的事情并不熟悉。正好十常侍官场经验丰富,在一旁为何太后鞍前马后的效劳,让何太后感觉很不坏。
    除此之外,在何太后的心中,还有一层不能说的顾虑。那就是:
    ——大将军若是将宦官们杀光了,天子和太后身边,就没有了可靠的人手。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大将军想要做些什么非分的事情,那还有谁能够阻止他呢?
    ——前汉朝的大将军王莽,可就是前车之鉴啊!(未完待续。。)
    ps:  本卷的**即将来临,此“连环”非彼“连环”,可是与王允、貂蝉、吕布什么的毫无瓜葛呢!
    再次感谢书友沈杨的月票支持。



第44节 汉宫现连环【二】
    考虑到逆贼王莽篡汉的故事,何太后可不想将手中的权柄,就这样完全交到大兄何进的手中。
    有了何太后的支持,十常侍再次插手尚书台的事物,自然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而且,十常侍的行为,绝不止依靠何太后一个。对于何太后的生母,大将军何进的后母,被封为舞阳君的何老夫人,还有现为车骑将军的何苗,十常侍也多有拉拢。
    何太后,何苗,舞阳君,这三位对何进来说最为重要的亲人,都被十常侍拉拢,让贵为大将军的何进,也不好继续辣手对付十常侍。
    舞阳君也就罢了,一介老妇人,对朝政看不懂也没兴趣弄懂。何太后却是何进得以掌握朝堂权柄的关键人物,何苗更是地位只比何进略低的车骑将军,有资格在朝中建立派系。
    只要这两位依然赞同十常侍在中朝继续发挥作用,就连何进也拿那些没。卵。子的家伙,没什么好办法。
    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如果何进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想必大汉的朝政,应当可以就这样继续维持下去。
    毕竟,十常侍也都是聪明人,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自知自己已经过气的十常侍们,并没有奢求还能够像汉灵帝在世的时候那样,在朝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们当前的愿望,不过是能够让己方在平稳的政权过渡下,得以顺利的全身而退,最后安然隐去。
    想要做到这一点,十常侍需要在五年之内,保持住对朝野的影响力。要不然,没有权柄在身的宦官们。就算想要回乡隐居,只怕也抵挡不住那些虎视眈眈的士人和豪强。
    要知道,有好些个“党人”,就是通过无视大汉律法,任意捕杀宦官的亲族子弟,才得以扬名天下的啊!
    只是。十常侍的愿望,对想要独掌朝廷权柄的大将军来说,未免有些难以忍受。当一个人,一个正常的男人,发现至高无上的权柄,就摆在眼前不远处的时候,有几个人会不想立刻拿到那诱人的天下大权呢?
    至少,何进不是。
    尤其是何进本身,已经尝到了足够多的权利带来的甜头。
    如此一来。心急的何进,就将那些个老而不死的十常侍,看成了必须尽快除掉的障碍物。更别说,在何进的身边,还有如袁绍、何顒这些与宦官们怀有深仇大恨的亲信。
    除掉十常侍!
    这就是何进在新天子继位后,最为重视的一件事情。
    何进的态度,就是袁绍的机会。趁何进想要打倒十常侍,袁绍借机游说何进道:
    “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