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羽站在大帐的最边缘,面对其他人投射过来的视线,面不改色,只是说了一句:
    “谬赞了。”
    不过,从关羽的神情表现来看,他对于这个首功,倒是丝毫不谦虚的。
    本来,由于正式加入太行军的时日太短,三个月以前,关羽还只不过是个最基层的十人长。但是,作为一个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万人敌”,那是在哪里,都不会被埋没的。
    遇上并州州师,关羽先是轻取并州司马穆顺,又大败武猛从事张杨。即使后来输给了吕布,那也是因为吕布实在是太强。
    接着,关羽在对匈奴人的战斗中,屡有斩获。虽然所杀的敌人,级别都不算高,可是二十多颗人头,堆在一起,也是好大的一坨。几天之前,张狂这才依足了军中的规矩,毫无争议的将关羽晋升为五十人队的队长。
    在大帐中,放眼望去,皆是百人长以上的军官。关羽以区区一介五十人长,得以混迹其中,也算是张狂对他青眼有加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关羽表示敬佩。至少,典韦就不是其中之一。而与典韦关系密切的一名百人长,自然要帮典韦说话:
    “某以为,关五什长固然英勇,可是典佰长的功绩,也是毫不逊色的。”
    “是啊!俗话说,功莫高过救驾。典佰长坚守阵前,以一人之力,顶住了数百骑兵的突击,护卫了主公的安全。以我的意见,这个功劳,可不比乱军中斩将夺旗的功劳小啊!”
    说这话的,是一个张狂的铁杆心腹。在整个太行军中,张狂被视作神人下凡,拥有无数虔诚的崇拜者。在这些狂热崇拜者眼里,敌方的大将,怎么及得上“小天师”的一根毫毛?
    此话一出,其他人都安静下来。
    那些觉得关羽功劳更大的将校,也不好如何开口。毕竟,事情一牵扯到张狂身上,就多出了一个“政治正确性”的问题。古人虽然没有这样的说法,却绝对本能的知道,遇到这种局面,最好应当怎么做。
    不过,两汉时节的风气,毕竟以刚烈著称。若是在“我大清”,当然是首领最大,首领的一根汗毛,比什么都重要。但帐中安静了极短时间,就有军将提出异议。
    “余以为,还是关云长的功劳大些。”
    有了人带头,其余人接着也纷纷发表见解。从总体上来说,认为关羽当居首功的,与认为典韦当居首功的,人数相差不大。
    张狂静静的观察,等到大多数人都表了态,这才不急不缓的说道:
    “诸位,除了关云长、典子韧二位的功绩,莫忘了,其他将士,也有可歌可泣的壮举啊!”
    听到这句话,帐中的将校们一个个将目光集中到张狂身上。典韦在张狂面前,向来显得大大咧咧,第一个开口问道:
    “主公,有哪位的功绩,还能与某和老关相比较?您总不会提吕布那个老小子?”
    张狂面容肃然,答道:
    “当然不是。”
    “那是何人?请主公示下。”
    关羽依然是一副文绉绉的口吻。
    “诸位,还记得军士贾立否?”
    “贾立?”
    不少将校的眼中,流露出迷惑的眼神。不过,知道这个名字的,却也不少。
    “莫非是肖大嘴部下的那个‘假猫’?”
    一直没有说话的谢逊,接过话题。他立誓要为父亲“波才”复仇,平时对军中的争端,向来是敬而远之。不过,对军中的动静,谢逊知道的绝对不比任何一个将领要少。程昱曾经暗地里在张狂面前评价说,这位张狂的义弟,很有当年“大树将军”冯异1的作风。
    一提肖大嘴,其余军校也纷纷反映过来。这位肖大嘴与张狂之间的故事,但凡资格老一些的,有谁不知道?心思机敏的将校,已经预计到张狂接下来要说些什么了。
    “贾立在匈奴骑兵到来之前,及时报信,给我军提供了宝贵的片刻准备时间。若没有这片刻准备时间,我军怕是还没有反应过来,就遭到匈奴的毒手了。”
    张狂语调沉痛,说到这里,扫视了一圈,才继续说下去:
    “贾立之功,很大。但还够不上首功。有资格与云长、子韧争夺首功的,应当是另外一位……烈士。”
    众人无语,听张狂发挥。
    “刚才,斥候队在大营以南七里处,发现了九具我军将士的尸身。”
    “在这九具尸身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伤痕。其中伤痕最多的,居然受创达二十九处之多。最少的,也有七处伤痕。”
    “但是,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
    说到激动之处,张狂从草席上一跃而起,挥舞手臂,大声的说道:
    “这些忠勇的将士,所有的伤痕,都是在身前,没有一道,是在身后!”
    ps:1冯异是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任征西大将军,为刘秀平定关中立有大功。为人谦退,从不居功自傲。死后谥节侯。
    光武手下将领,有时互相在一起争功。而冯异则独自在树下,并不与其争功,得到了“大树将军”的美名。



第51节 匈奴伤心身
    “这些忠勇的将士,所有的伤痕,都是在身前,没有一道,是在身后!”
    张狂话音落下,大帐中立刻响起了低低的轻叹声。
    “诸位,你们觉得,这九位烈士,有没有资格,来争一争这个首功?”
    张狂话音刚落,典韦的大嗓门,就在大帐里响起。
    “死战到底,某不如也。主公,典韦愿甘居其后!”
    说着这样的话,典韦一边瞥了一眼,位置排在最后的关羽。如此大的动作,关羽怎么会看不到?典韦话音刚落,关羽立刻接口道:
    “死者为大。关某的功绩,也只能与典佰长比比。有烈士在前,关某自当退避三舍。”
    两位正主儿既然如此表态,其余人等,自然也无话可说。
    于是,这九位拼死血战,为抵御匈奴骑兵奇袭,争取到短短片刻时间的巡逻兵,便成了后世大名鼎鼎的“血原九烈士”。为记录他们的事迹,而立下的石碑,在一千八百余年以后出土,成为后世研究汉末乱世的一件重要素材。
    伴随着于夫罗的战死,整个南匈奴部落,再也没有什么像样的高层贵族。其余的匈奴贵人,没了核心人物的领导,相互间各不服气。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不少中小部落首领,恐慌于汉军的凶威,非常识相的投向太行军。短短十余日中,张狂就接待了十九个千人级别部落的首领。从这些部落首领的手中,他总共得到了不下三十颗,属于反叛匈奴贵族的项上人头。
    南匈奴,即将平定!
    可是,这样的大好局面,并不能让张狂真正开怀起来。毕竟,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些臣服的匈奴人里边,有多少心怀不轨,又有多少只是见风使舵,对于掌握了《遁甲天书》《人》之卷的张狂来说,并不是一个秘密。
    整日里接待这些居心叵测的家伙,让张狂的脾气都焦躁了不少。如果没有足够的汉人加入太行军的治下,帮助融合这些胡人,张狂这次远征,就难免最终会变成,陷入胡人纷乱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的局面。
    可是,想要得到大量汉人加入治下,看的不是张狂打算怎么做,而是郭太打算怎么做,并州太平道又打算怎么做。
    张狂目前,除了从匈奴的贫苦牧奴中提拔精壮,组建一支骑兵,以备未来征战使用,就只能坐等他人带来的好消息。
    至于那位,能够给张狂提供好消息的人,此刻,正站在白波谷的太平道据点门外。
    白波谷虽然地处司隶校尉部,也就是通常被称为“司州”的河东郡,当地的主人,却是一群分属并州太平道的黄巾余孽。从这一点上来说,可谓是典型的“山高皇帝远”之处。
    按照后世的说法,白波谷的位置,在今山西襄汾永固镇。此地处于汾河峡谷中的太原——河东战略大道要冲,在此处筑垒,可以使敌人南、北两方失去联系,首尾失顾。这样一来,己方可以任意南下或者北上,运筹战守,皆由己方。
    郭太的并州太平道,无疑对反抗汉室之事,筹谋已久。明显的,郭太的目光,也不局限于区区一个并州。河东郡虽然属于司隶,却在地势上,与并州连成一体。
    并州太平道选择白波谷建立营垒,除了战略地位重要以外,也是因为此处坐落于汾河西岸的一块巨大台地上,一面靠山,三面临沟【河】,可谓易守难攻。
    而且,此处水源充足,地域辽阔,足以供十万之众栖息休整。外加当地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向来是临汾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地。种种条件组合下,白波谷成为并州太平道未来起兵的最佳场所,也就不足为奇了。
    按照《后汉书》的记载,郭太率领的“白波军”,应当在今年【188年】的二月就揭竿而起,发动了起义。不过,也许是张狂穿越的影响,哪怕时间已经到了六月,目前的并州太平道,依然没有正式的竖起叛旗。
    并州太平道在白波谷,一共经营了五处重要的坞堡壁垒。作为首领的郭太,自然要呆在规模最大,位置最为关键的壁垒中。趁一名太平道道众进去通报的时候,负责保卫太行军使者的史阿,偷偷的打量了一番这处壁垒。
    但见这座壁垒,形状不圆不方,依托地形构建,周长大约五百丈,四周皆为流水冲蚀出来的沟谷。沟谷底部与壁垒墙体之间,是一面面高度在五、六十丈的悬崖。壁垒中人的出入,仅靠西部一座五丈余宽的土桥。
    如此地形,即使外面有十万大军围攻,也完全施展不开。论起易守难攻,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能够将地形运用到这种地步,设计者当真是煞费苦心了。看到这些,史阿对郭太这位太平道首脑,评价不由得又提高了几分。
    说起来,本来这次太行军出使白波谷,应当不关史阿什么事情的。无奈张狂心中一动,愣是将史阿塞进队伍里,让史阿不得不跟随队伍,一路长途跋涉了千多里路途。
    不过,史阿此人,极为热衷于仕途,对张狂的指派,倒没有心生不满。唯一让史阿牵挂的,便是他刚娶的妻室,前任“须卜骨都侯单于”的阏氏之一,呼衍氏。
    那位呼衍氏,在太行军奇袭匈奴王庭之前,是出了名迷恋汉家礼仪服饰的。不过,自从美稷城为太行军占据,这位呼衍氏,就将原本珍爱如性命的汉家服饰,尽皆焚烧抛弃,改而只穿匈奴人的故服。
    不但如此,原本满口大汉雒阳官话的呼衍氏,现在从来不讲汉话,只说匈奴语。这些小道消息,流传到了太行校尉张狂的耳中,还让张狂特地感慨了一番: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1
    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的女儿,因嫁给息国国君为妻又称息妫,妫为陈国姓氏。
    息夫人的姐姐是蔡国国君蔡侯的夫人,息夫人回陈国探亲时路过蔡国,受到蔡侯的款待。不料蔡侯行为轻佻,息侯闻之大怒,设计报复。派使者往楚国,怂恿楚文王出兵假攻息国,息再向蔡国求救,诱其出兵。
    九月,楚兵于莘地【今汝南县境】战胜蔡国,俘虏蔡侯。蔡侯亦设计报复息侯,向楚王称赞息妫容貌极美。楚王思蔡侯之言,欲得息妫,假以巡方为名来至息国。息侯款待至朝堂,楚王见息妫美色果然天上徒闻,人间罕见而夜不能寐。
    次日,楚王设宴答谢息侯,乘机以武力俘虏息侯,息妫闻变欲投井而死。被斗丹抢前一步牵住衣裙曰:夫人不欲存息侯之命乎?何为夫妇俱死?息妫黯然。
    息妫入楚宫3年,生了两个儿子,即堵敖和楚成王。但不愿说话。楚王问她是什么缘故,她回答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掉,又有什么话可说的?”楚王道:“这都是蔡侯的过错,我当为夫人报仇。”于是兴兵攻打蔡国。
    以一女子,而灭两国。虽然息夫人不过是因缘际会的引子罢了,却终究在历史上留下了大大的名声。而以呼衍阏氏来比拟息夫人,虽然不够准确,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张狂为呼衍阏氏所念的这半首诗,让史阿的眼皮子很是跳了一番。不过,在观察到张狂对此并无恶意之后,史阿这才放下了逃亡的心思,一心一意的做起太行军的官吏来。
    虽然张狂这个秩不过区区六百石的“太行校尉”,在识货的老吏眼里,不过是个笑话。可是,对那些出身起义军的太行军将士来说,秩六百石,与秩二千石,并没有什么不同。
    到目前为止,太行军依然沿用原本的十人长、五十人长、百人长、千人长的职位。只有文政系统,才有几个被张狂任命为秩二百石、四百石、六百石的大吏。而这些大吏的实际地位,未必能超过一个军中的百人长。
    史阿一入太行军,就被任命为“刺奸从事”,秩二百石,算是应承了张狂招揽他时给出的价码。不过,这个“刺奸从事”,却是个光杆职位,手下只有两个随从小吏。这种局面,虽然在史阿的预计之中,可毕竟不是什么好事。
    说白了,太行军中,本来并没有“刺奸从事”之类的职位。只是张狂一开口,才临时设定这么个位置。从好处想,体现了张狂对史阿的重视。可是从坏处想,却也看得出,张狂对史阿并不放心。
    可是,即使如此,史阿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二百石的位置。要知道,以史阿的师傅,大侠王越的声望,在雒阳钻营了这么多年,依然没能弄到一个像样点的官位。
    而且,在史阿的观察里,张狂此人,绝非池中之物。就算此人出身黄巾,与朝廷明显不对付,现在依然混得风生水起。以后,只要机缘巧合,在边地多杀些胡人,以此人将来的成就,未必就不能够被朝廷封侯。
    ps:1词句出自康熙年间的诗人邓汉仪《题息夫人庙》。全文为:
    楚宫慵扫眉黛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第52节 白波现故人
    就在史阿心里转动着自家的念头时,脚步声响起,一队精壮之士,簇拥着一个身材消瘦的中年人,来到了史阿等人的面前。
    当然,这些来人,并不是冲着史阿来的。为首的中年人,来到太行军使者的面前,极为隆重的行了一个大礼。而这次出使的正主儿,却连脸上的面巾都没有取下来,略略还了一礼便罢了。
    “地师,里面请!”
    “大贤,不必多礼。”
    中年人面色不佳,头发花白,看起来相当憔悴,而且苍老。史阿心里吃了一惊。眼前这位看起来一点儿威胁都没有的中年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并州太平道首领,大祭酒郭大贤?
    但是,容不得史阿细想,那位神秘的“地师”,与郭大贤寒暄了几句,便与郭大贤并排向壁垒内部走去。至于如史阿这些随行人员,是没有资格跟随地师,享受郭大贤的亲自迎接的。
    当然,并州太平道对史阿等人的接待,还是相当热情的。刚刚在堡中坐下,并州太平道便专门有人打来清凉的井水,给史阿等人洗了手和脸。又有人端上清凉的草药汤,给史阿等人降温消暑。
    一碗特别调制的草药汤灌下肚子,史阿只觉得路途中的暑气,一下子消散殆尽,整个人都变得精神多了。
    ——却不知,这位鬼鬼祟祟的“地师”,到底是何方神圣?身份看起来,居然比郭大贤都要高上一些?
    史阿一边喝着草药汤,一边心中思量。
    至于这位被史阿惦记着的“地师”,与郭大贤并肩进入了一间密室,终于卸下了脸上的面巾,露出一张苍老的面孔。
    如果当年曾经在张角身边呆过的人,看到这张苍老的面孔,一定会惊讶万分。因为,这张脸,赫然便是据说被皇甫嵩、郭典,率军斩杀于冀州曲阳城的“地公将军”张宝!
    “地将,别来无恙?”
    进入密室之后,郭大贤很客气的再次与“地师”见礼。显然,他早就知道“地师”的真实身份。
    原来,据说在四年前,被皇甫嵩、郭典斩杀的那个“张宝”,只是个西贝货。只要想一想,就能够理解,练成了《遁甲天书》《地》之卷的张宝,保命的本事,也只有同样修炼过《遁甲天书》的“妖道”左慈,可以比拟。
    若是张宝一心想要逃,普天之下,有能力追击张宝的人,绝不超过三个。相较而言,以太平道的庞大势力,张宝找一个替身,哄骗一下汉军,那是一点儿难度也没有。
    黄巾大起义,不过是四年前的事情。然而,张宝的面孔,却一下子苍老了二十年。他慢慢的还了一礼,开口问道:
    “阿太,我的来意,你想必是了解的。”
    郭大贤当年是张角的弟子,从辈分上来说,比张宝要低一些。虽然今时今日,双方的地位明显有了大变化,但郭大贤依然持礼甚恭。
    “地将,额也没想到,韩升甫【韩暹的字】居然会做出这等事情。这些士人心里一个个都有主意的很。做出事来,大道理都是一套一套的!”
    “韩暹现在何在?”
    面对张宝的问话,郭大贤摊开双手,答道:
    “已经离开了。”
    张宝的声音,骤然变得冷下来:
    “你既然知道他所做的事情,为何还要放他走?”
    听到张宝的指责,郭大贤的脸上,露出奇怪的表情:
    “地将,这话是什么意思?韩升甫不过是不想跟着无忌,不告而别罢了。难不成,他还做了什么错事?”
    张宝明显被噎着了。他先入为主,以为谈论的是韩暹勾连匈奴,袭杀太行军之事。却不料郭大贤轻轻一个推脱,将话题转到另一件小事上去了。
    “阿太,我张宝可能为了这点儿小事,就千里迢迢跑到你这里来告状吗?”
    被郭大贤阴了一下,张宝不得不重振旗鼓,正式发问。不过,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句话的落空,让张宝问话的气势,都不知不觉中低落了一些。
    暗中挫了挫张宝的气势,并没有让郭大贤心中轻松起来。他打起精神,用带着疑惑的语气问道:
    “啥事?难道韩暹那厮,做了啥大逆不道的事情?”
    ——居然还在装……
    张宝心中冷笑,口中将韩暹勾连匈奴,谋害太行军的事情,简简单单的说了出来。当然,言辞之间,张宝必然要将本来推测的一些细节,说成是证据确凿。
    “不会?”
    郭太露出愕然的神情。
    “韩暹竟然有如此胆大妄为?”
    话语间,郭太的语气,极为怀疑。
    ——你就继续装!
    如果是个不知底细的人来了,对郭太的表情,绝不会起疑心。可惜,张宝与郭太相识已久,绝不相信此人,会对韩暹的卑劣行为,一无所知。
    当年张角座下八大弟子中,武勇以管亥为第一,术法则唐周称雄;波才统帅兵法最强,马义元人脉关系最好;至于这个郭太,最为擅长的,却是装傻充愣,扮猪吃老虎。
    单看当年威震天下的黄巾军,如今风流云散。可偏居一隅的郭大贤,却能够将并州太平道的实力,极为完整的保存下来。这份功夫,足以让人意识到,郭大贤此人,绝对不可小视。
    那么,郭太是否知道,韩暹的行径呢?
    张宝不想猜测。
    张宝只知道,郭太一定会包庇韩暹。这是郭太此人在太平道中虽然能力不算太强,却得以为众人拥戴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太重视朋友义气了。
    “三天前,韩暹这厮派人送了一封信来,说是得罪了无忌,不能再在并州立足。他说,准备带领手下的兄弟们,去西凉投奔韩文约【韩遂】。所以,现在,额也不知道,这厮到哪个旮旯犄角里去了。”
    郭太既然厚着脸皮这样解释,张宝虽然不信,也就只能这样接受了。毕竟,太行军目下有求于郭太,将双方的关系搞僵,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当然,若是郭太不能在接下来的交谈中,给出相应的诚意,张宝可不会就此原谅他。
    “如今,无忌率军,已经平定了匈奴。但是,无忌手下的汉人,数量有限。若是要稳固匈奴故地,阿太你手中的流民,也要开始准备向北迁徙了。”
    说到这个问题,郭太的精神立刻一振。真要算起来,张狂的并州战略,完全是基于与并州太平道互信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的。整体规划如下:
    若太行军能够击灭匈奴,尽占其大汉故地西河、朔方、五原等郡,则并州太平道,就要动员手下的道众,想方设法,将积聚在并州各地,还有河东一郡的流民,尽量迁徙到这三郡屯田。
    这三郡之地,虽然有些偏远,却正好沿着黄河边,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完全可以开垦成为一方沃土。后世著名的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就地处这三郡之中。只要能够有效的控制到五十万民众,展开有效的生产活动,张狂的势力,才算是真正有了根基。
    在未来关东诸侯相互攻伐,兼并残杀之际,张狂大可以暗中积蓄力量,等待天时。一旦风云突变,机会出现,早有准备的张狂,便可以一举杀出,吞并州郡,称霸一方,进而一统天下!
    但是,这份未来的潜伏计划,好归好,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如果并州太平道在太行军获胜之后变卦,无论张狂的战略设计有多么高明,一切都会落空!
    所以,在张狂与程昱的心中,未始没有做好失败的打算。张狂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一旦事有不协,张狂会果断放弃美稷王庭,抛弃缴获的辎重牛羊,立刻轻装杀回太行山。
    以并州内部目前的情形,还有太行军的战斗力,张狂想来,还没有哪一方势力,有能力一口吞下如今的太行军。
    至于张狂为什么最终会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同意执行这份战略,就是源于张宝的极力劝说。张宝的劝说很直接。他只是反复强调了一件事:
    “郭太此人,极为可靠!”



第53节 遗言藏真卜
    “郭太此人,极为可靠!”
    说出这个评语的,并非张宝,而是“大贤良师”张角。当年太平道发动黄巾军大起义,天下八州响应,唯有并州郭太行事犹豫。不少太平道中的高层,都以为郭太临阵退缩,是想要叛变太平道。
    只有“大贤良师”张角,在与郭太通信之后,默认了郭太的做法。不但如此,张角还特地去信各地,为郭太解释说道:
    “郭太坚贞,无需多虑。承吾志者,盖此人耶?”
    作为张角最为倚重的弟弟,又负责整个太平道的秘密联络和谍报机密,张宝对当年的事情,当然极为了解。据说,郭太之所以没有按照张角的指使,全力发动起义,是因为郭太以郭氏一脉流传的上古占卜巫术,得到了不详的结果。
    东汉自开国以来,天命谶纬之术极为流行。其中最出名的一句“谶语”,便出自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刘秀在写给公孙述的信中,极为郑重的提出了“代汉者当涂高也”。皇帝都如此相信谶语,民间的风俗,也就可见一斑了。
    对于张角来说,谶语这种东西,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他自己也曾经亲手炮制出一个“七星会,汉室毁”的谶语,当然对其中的奥妙,有所了解。
    但是,郭太所掌握的上古占卜巫术,却是一门连张角自己,都感到高深莫测的学问。对郭太用巫术占卜出的结果,张角心中,还是信了五、六分的。
    作为名士郭泰、郭林宗的侄子,郭太当年之所以加入太平道,拜张角为师,便是由于郭林宗临终前的最后一次巫术占卜。
    这次占卜,郭林宗得到了“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的卜语。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之句,出自《诗经·大雅·瞻仰》。意思是贤人死亡了,国家病困,陷于绝境。
    “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之句,本为《诗·小雅·正月》:“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意思是说,可怜我们这些人;在何处才可以维生?当求明君而归之。
    如果总结一下,占卜的结果,是说大汉朝廷的统治,已经没有多少年了。新的明君即将出现,将要取代汉室!
    张角学究天人,也正是看出大汉的国祚已然不长了,这才兴起“黄天当立”的念头。有着这样的因果,郭太所掌握的上古巫术,自然让张角不得不小心对待了。
    那么,在这个庞大的,牵涉到太行军、并州太平道和并州高门世家的战略计划当中,郭太为什么愿意表示支持呢?
    答案,居然还是因为上古巫术占卜的结果。
    在数月之前,张狂在张宝的引荐下,与郭太在白波谷曾经悄悄的见过一面。听完张狂对这个战略计划的简要规划后,郭太立刻进行了一次巫术占卜。占卜的结果,是:
    “室星当值,大利北方!”
    有着这样的考语,郭太当即表示了对张狂战略设想的赞同。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郭太特意提出,为自己的独子,迎娶张氏的女子为妻子。同时,他还下达召集令,为张狂奇袭南匈奴王庭的行动,提供了一千并州游骑兵和若干匹好马。
    在郭太的眼中,张狂是继“大贤良师”之后,唯一有可能再次大兴太平道的人选。所以,当他听说韩暹居然勾结匈奴王于夫罗,合谋奇袭太行军的消息时,愤怒的几乎当场就要兴兵讨伐这位,有着二十年交情的老朋友兼老伙伴。
    但是,郭太是个重情义的人。火头过去以后,又得知太行军和张狂并无大碍,郭太也只得长叹一声,通知韩暹,率领他的心腹,赶快走人,以免太行军到时候找他算账。当张宝终于放过这个话题,说起其他事项来,郭太可以说真的是如释重负。
    至于韩暹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情来,郭太心里是明白的。他这位老朋友,可以说是野心不小,向来以并州太平道第二号人物自居。如果张狂这个年纪轻轻的外人,以后将成为并州太平道的首领,这对韩暹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韩暹的事情,已经被暂时放到一边。郭太面对张宝的询问,很快回答道:
    “在得知无忌的胜利消息后,额就在准备此事。第一批四千人的流民,含精壮丁男一千四百人,已经准备好了启程。一切顺利的话,五天之后,便能够动身!”
    “而且,再过二十天,第二批三千人,也可以上路。在今年之内,额会从河东,至少输送两万六千人的流民,到无忌手下。”
    说到这里,郭太停顿了一下,苦笑道:
    “要知道,当今的大汉,别的没有,那流民可是遍地都是。听说,额们河东还是好的。青州、豫州和兖州那边,流民都是上百万了!”
    张宝听了这话,阴沉的脸色也越发的难看了。他接过话头,说道:
    “于毒、张饶那些小子,怕是高兴坏了。听说这些小子计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