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巾张狂-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狂和楼异从地上一跃而起,垂头丧气的回到管亥身后。臧霸的出手不重,毕竟这只是切磋,不好出手伤人。他们两个虽然心中仍然有些不甘,却明确的知道,自己二人的身手,确实与那个狂傲的小子,有着天与地的差距。
“果然身手不凡啊!无忌,你还真是有幸,居然能得到如此良将,真是我太平道之大幸啊!”
在显露了一手本事,不至于被管亥部下所轻视之后,张狂自然见好就收,谦虚了一番。管亥说了两句,目光突然望向典韦,问道:
“刚才介绍的时候,这位壮士,似乎还在臧壮士之上啊?”
不等张狂回答,臧霸就插嘴说道:
“典大哥的武力,还在俺之上,自然要先于俺介绍啊!”
这话一出,从管亥到小卒,无不悚然变色。臧霸的武力,虽然没有彻底展示一番,可是结合了张狂的介绍,在管亥的心中,已经可以算是“万人敌”了。但是:
——居然还有人,能在武力上居于他之上?
——这就意味着,张狂区区数千黄巾军中,有两个“万人敌”?
当今之世,“万人敌”如同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早几年被公认享有“万人敌”之称的,唯有“凉州三明”中的段颎、段纪明。至于现在,“江东猛虎”孙坚和凉州大豪董卓,则是被身边的人推为“万人敌”,属于最有希望得到公认的当世强者。
众人惊愕间,突然响起了“呼剌剌”的声音。大伙儿循声望去,却见一面高达三丈以上的粗大军旗,正向着地上落去。旁边负责打旗的五、六条有力大汉,正手忙脚乱的想要重新扶起这面大旗,不让它落到地上。
原来,这几个扶旗的军士,听到典韦的武力,还在臧霸之上,一时间大吃一惊。正好这时,一阵狂风吹过。扶旗的军士们一个分心,竟然让大旗被风给吹歪了。
若是大旗倒在地上,那就少不得要有人头落地。
当时的人,甚为迷信。不但在学术界,流行大量掺杂了“谶纬之书”的今文经学,普通百姓甚至地方豪强,也有着修庙祭拜的风俗。
而在军中,如果代表一军的大旗倒地,那对全军来说,都是一个极为不祥的兆头。轻者要吃败仗,重者主死大将。所以,一旦发生这样的恶**件,全军的士气,都会因此而降低一截。
因此,几个护旗军士,知道现在是生死攸关的时候,一个个拼了命的,想要将大旗重新竖起来。然而,这面大旗的重量显然颇为惊人,就这样不顾军士们的劝阻,我行我素的向地上躺去。
——这样天天站、月月站,我容易吗我?
大旗发着牢骚,向地上躺去。
“快去帮……”
管亥话语未完,却见一个极其雄壮的身影大步奔出,一把撑住了大旗的中段,不让大旗落地。众人抬眼观看,这人正是刚才被介绍给大家的典韦。
只见典韦双手撑住旗杆,一步步向大旗的底部挪去。每前进一步,大旗就被抬起一截。这样十多步下来,五、六条粗壮大汉都固定不住的大旗,竟然被典韦一人夹持住,不再摇晃!
“好力气!”
“天啊!简直是巨灵神下凡……”
管亥军惊讶了一番,发出震天的喝彩声。那几个护旗的力士,更是千恩万谢,没口子的称赞。看见此情此景,张狂不由得想起《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评语,大声赞道:
“真古之‘恶来’也!”
有了张狂这句话,从此以后,典韦就多了一个外号,叫做“古之恶来”。连带“恶来”这位远古时的勇士,也大大的露了一回脸。就连管亥,也亲热的拉着张狂的手,感慨道:
“无忌啊!你现在,当真可以‘无忌’了!麾下的猛士,何其多哉!”
达到了让管亥军高看了一眼,不敢轻视的目的,张狂变得很好说话起来,谦逊的说道:
“这都是我太平道当兴,东皇太一赐福。”
有了这个小插曲,双方的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不少。张狂请管亥带领手下,到坞堡中休息,管亥自然高兴的同意了。天平军拿出这段时间积累的物资,大飨三军,让远道而来的一万多黄巾军将士,都美美的吃了一顿。
席间,管亥对张狂部的实力赞不绝口,当场提出了,要张狂所部,加入救援卜己帅大军的要求。对于这个问题,张狂已经思考了很久,非常干脆的答应下来,得到管亥的又一顿好夸。
张狂脸上带着笑容,心中却泛着苦味。
他可是真不愿去兖州,与汉军主力硬碰硬的干一仗。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他说了不算。
ps:人物——凉州三明。
“凉州三明”是指东汉末期,同属古凉州人的三位杰出的军事将领:皇甫规、张奂与段颎。
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因为三位的表字都有个“明”字,又都几乎同时在治羌中立功扬名,故而在当时,京师称为“凉州三明”。
这三个人,对羌战争都有过很杰出的战绩,在羌人中也都很有威名。但是,这三个人在剿抚方面则分为两个阵营。皇甫规、张奂赞同抚,而段颎则赞同剿。
不过,这三人都死在黄巾起义之前,并未在三国中露面,属于本书的背景材料。
第67节 愿吃苦中苦
张狂脸上带着笑容,心中却泛着苦味。
他可是真不愿去兖州,与汉军主力硬碰硬的干一仗。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他说了不算。
管亥何许人也?被“大贤良师”张角,夸赞为“太平道第一高手”多年,在黄巾军中,乃至整个天下间,都是威名远扬的存在。而且,他身为张角座下八大弟子之一,信望极高,在太平道中的地位,也绝非张狂可以相比较的。
更不用说,管亥这一生,教授弟子无数,就连张狂本人和周仓,都得叫他一声师傅。如果张狂不同意,只怕管亥开口喊上一声,张狂手下那些将士,不管是来自“波才帅”残部的,还是从一开始就跟随张狂的,都会干脆的抛弃张狂这个渠帅,转而跟随“管亥帅”,踏上西去的道路,主动去找汉军的麻烦。
这些都还不算什么。反正,只要典韦、臧霸、于禁这些人才还留在自己身边,张狂其实对那两千来普通士卒,并不是太在意。
但是,真要是出了这样的事情,张狂就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一个不遵上命,不敬师长,背叛教团,恣意妄为的小人。
这,才是对张狂最大的打击。
当世重名声。而良好的名声,首先来自良好的道德。别的不说,光看官府,在召集人才时,都是以“举孝廉”为主,就可见一斑。
如果张狂的名望大坏,不单以后别想再召集其他人才,就连现在已经跟随在他身边的这些人,也未必会继续追随。这样一来,除非张狂以后找个地方,改名换姓,苟且偷生。否则,基本上没有任何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随便举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告发太平道起义的唐周,同样也是身为张角座下八大弟子之一,执掌“巽”部的太平道教众,本人才能卓越,风度不凡。
但是,当他一朝做了叛徒,出卖了“太平道”起义的机密,立刻就成为太平道最为痛恨的叛徒。凡是太平道信徒,对此人的痛恨,还超过了对任何一个汉室官吏的怨恨程度。
而汉室朝廷的官员们,也因为唐周的行为,对他极为鄙视。即使唐周身为镇压黄巾军起义的一大功臣,也没有给他任何好处。
根据张狂两世为人的见闻,这样一个能力超强的人才,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无论是当前,还是后世,张狂都从来没有听说过此人的任何后继消息。
张狂自然不想成为唐周第二。而且,在得知管亥即将到来的消息之后,张狂在反复思量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巨大的弱点。那就是……
——名望不足!
在未来的规划中,张狂是想要继承“大贤良师”张角的名望,用于号令数年以后再次兴起的青州黄巾军和徐州黄巾军。
可是,凭借张狂目前在泰山附近,闯荡下的那点儿名望,能够压制得住几年后那些拥众数万、甚至数十万的黄巾军首领吗?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招募人才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名望,谁会来投奔一个天知道是谁的无名小卒?
别看天平军现在拥有周仓、典韦、于禁、乐进、臧霸等历史名将,似乎是人才济济的样子。但是,仔细回顾一下,这些历史名将,全都是机缘巧合之下,外加上张狂竭尽全力的诚心招诱,有些还使出了非常的手段,才甘心成为天平军中的一员。
但是,直到现在,主动来投奔的人,也基本上是些贫民、流民。几个月下来,张狂还没有在主动投奔者中,发现什么像点样子的人才。
当今乱世,身为黄巾军中的一员,想要出名,除了与敌人们真刀真枪的干上一场,似乎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只要本部的兵力不多,即使名头大一些,想必也不会被汉室当做眼中钉来处理?
若是实在不行,到时候,带着天平军向哪个山头上随便一躲,想来皇甫嵩也不会有这么多的闲心,来搜捕一支藏身在深山中的“残军”?
话说回来,张狂心中反复思量一番后,发现这一路上,也是风险伴随着机遇。所以,他决定,冒一回险,看看在这一路上,是不是还可以再收罗几员三国名将。
富贵险中求!
做出了这个决定,张狂心中如释重负。当他把即将出兵的消息传达下去之后,天平军将士们也都一个个欢声雷动。
这一个多月的闲居,让张狂手下这些,或者野心勃勃,或者忠心太平道的战士们,憋得极为难受。如果只是呆在泰山这个山区险地,坐观外界的成败,未免也太对不起将士们那一颗颗要求上进的心脏了。
军中第一要事,当以粮草为最先。
一万三千斛粮食,一百三十头羊,四十头猪。这是张狂在计点自己的物资之后,赠送给管亥部黄巾军的粮草。天平军如此大方,让管亥军在羡慕之余,也极为感激。
要知道,对于黄巾军来说,向来不是愁没有人,没有兵器,只是愁没有足够的军粮。只要手中有粮,为了混一个肚儿圆,绝对有不少贫无立锥之地的流民愿意加入黄巾军。而接受了张狂军的大方捐赠之后,管亥军也就不好意思,再去打天平军剩余物资的主意了。
当然,到了这一步,对于将张狂所部收编的想法,也被管亥果断的抛弃了。只要张狂遵循“大贤良师”的指示,起兵救援“卜己帅”,管亥就既没有名义,也没有实力吞并张狂部。
对于这般大方的捐赠,天平军内部也有不少人极为心痛。
但是,张狂在考虑了运送这些物资,将会对天平军行军速度造成的拖累之后,还是果断的只留下两个月的军粮。有张狂的命令,泰大师和于禁等人的支持,臧霸、周仓等人,也只好收回了自己的意见。
饶是如此,天平军队伍中车辆之多,辎重之充足,也让管亥部的黄巾军士卒羡慕不已。双方合军之后,在路上没走几天,管亥军就流传起这样一首歌谣来:
“前军穿鞋,后军赤脚。前军披甲,后军衣少。前军肉食,后军吃草。”
前军,就是天平军。张狂既然要积极表现,干脆就一口气积极到底。他以天平军兵精将勇为理由,自告奋勇担任前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积极精神,自然深得管亥军上下的赞赏。
却不料张狂心中,本就是想要趁机练练兵,磨砺出一只少而精的强兵来。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张狂并不介意,天平军的数量在目前的基数上损失一半。
他的目光,现在依然在盯着数年之后才会发生的汉帝驾崩,军阀混战局面。
不过,这个未来,到底是发生在四年以后,还是五年以后呢?
张狂有些记不准了。
毕竟,他在后世,只是一个“真·游戏玩家”和“伪·历史爱好者”。
就这样,一只人数达到一万四千人以上,基本由精壮男丁组成的黄巾军大军,行进在兖州的官道上。
xxxxxxxxxxxxxxx
张绕将手握在环首刀的刀柄上,坐在一辆牛车上。与他一样,忍受着没有减震器而产生的颠簸,安静的坐在牛车上的人,足有三百之多。
这三百人,有的是张绕的部众,有的是管亥帅派出来的精兵。除了武艺出众,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跑步速度快,耐力强。
他们,是由黄巾军大帅管亥亲自选中的,用于快速反击的精锐部队。目标,就是那些不知死活的地方豪强私兵队。
本来,由于管亥军所部人员众多,装备精良(相对的),让所过之处的地方豪强们,两股战战,忧心忡忡。
这样规模和装备的军队,不是那些只有数百可战之士的中小豪强们,可以对抗的。
但是,从这只大军的前进速度中,不少的有识之士看出了蹊跷,从而放下心来。
日行四十里,这是以管亥的统军能力,所能保持的最高行军速度。如果再加快速度,管亥就不能够保证,在到达东郡附近与卜己军汇合时,手中还能够掌握多少部众。
毕竟,在太平道中,管亥是以武力著称,并不是很擅长统帅大军。黄巾军统御最强的几个人,依次是“波才帅”,“马义元帅”,“张曼成帅”,“卜己帅”和叛徒唐周。能够将手下的一万多人管理好,已经接近管亥统兵的极限了。
为了保持这样的行军速度,尽快的与“卜己帅”大军汇合,管亥军没有主动进攻沿途所经过的坞堡,还尽量避开了县城的官兵。
然而,让管亥始料未及的是,这样的示弱行为,并没有让己方的麻烦减少。相反,却让途经地区的官兵和豪强们活跃了起来。自从出了泰山郡,进入济北国开始,地方武装势力对大军的袭击,就突然间变得频繁多了。
对此,管亥也相当的烦躁。
第68节 孰料伏对伏
管亥相当的烦躁。
他本不欲与沿途武装势力纠缠,然而天不从人愿。三天之中,居然有五只豪强私兵,利用熟悉当地地形的优势,袭击了管亥军。虽然军中损伤不大,总共只造成了六十余人的伤亡,却让管亥军在三天之中,只前进了七十里。
更加严重的是,由于只挨打不还手,管亥军中的士气,受到了大幅度的影响。有些黄巾军战士,甚至在私下里抱怨管亥不懂兵法,这个首领当得不合格。
对于这种现象,管亥召集手下的一帮心腹,商量了一阵。除了加强了沿路派出的斥候数量,管亥还决定,特地由“小帅”张绕,带领手下精锐战兵三百人,作为快速反击部队。
一旦有敌人进行袭扰,张绕就要立刻出动反击部队,给这些敢于前来捋虎须的家伙,一个印象深刻的教训。
小帅张绕虽然在不久前败在臧霸手下,却无损他在管亥军中的威风。毕竟,败在武力堪称“万人敌”的强者手中,并不是一件多么丢脸的事情。
面对“管亥帅”给予的重担,张绕拍着胸脯,大声承诺,一定要给那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豪强私兵们,一个深刻的教训。
不过,奇怪的是,虽然管亥的中军和后军屡遭袭击,可是张狂率领的前军,却是风平浪静,没有遇到任何骚扰。对此,管亥部下的小帅们,除了各种羡慕\嫉妒\恨之外,也只好简单的认为,张狂所部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他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到,那些地方豪强们,一看到天平军的旗号,就联想到“单父之战”。就连“江东猛虎”孙坚,与兖州州师都尉鲍信两人联手,都奈何不得的人物,岂是这些欺软怕硬的乡间土豪们敢于招惹的?
至于管亥军,一看他们那松松垮垮的行军队伍,就知道这是一支战力不强的弱旅。所谓“欺软怕硬”,当然要体现在这样的场合。
虽然管亥帅手中有六百精骑,但是在没有装备马镫的情况下,这六百精骑,九成以上的骑手,都只适合使用骑弓或小弩,进行骚扰作战。真正能凭借双腿夹住马腹,使用兵器进行激烈拼杀的,不过四、五十人。
这些来之不易的骑兵精锐,管亥自然是当做宝贝一样。像这种与地方豪强武装之间的小规模纠缠活动,管亥自然舍不得派出那些个宝贝骑兵。
所以,这一次的快速反击,由,且只能由步卒来实行。
张绕坐在牛车上,忍受着大车的颠簸,静静的调息着。
他其实不是一个莽撞的人。之所以第一次见到堂弟张狂,就主动出面挑衅,其实是为“管亥帅”试探张狂的底细。
虽然张绕也是出身“巨鹿张氏”一族,但是论起与“大贤良师”张角的亲缘远近来,张绕比起张狂,就要差的太远了。
不过,张绕此人,做事很是努力。
凭借着出身巨鹿张氏的关系,他被派到管亥帅身边,担任侍从,当然暗中还有监视的意味。而张绕深知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不在张氏,而在管亥。于是他尽心竭力,为管亥奔走效劳。
终于,管亥帅有感于张绕的殷勤,也考虑到张绕的出身,决定将他收录为核心弟子。理所当然的,当管亥凭借张角八大弟子之一的身份,成为青州黄巾首领之后,张绕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管亥手下,最得用的小帅之一。
想到这里,张绕心中对那个比自己小上十多岁的堂弟,隐隐有着一些嫉恨。比起张绕这十多年的辛苦打拼来说,不费吹灰之力,年纪轻轻,就能成为一“方”渠帅的张狂,的确有着让人愤怒的理由。
偏偏出现这种现象的黄巾军,目标正是要推翻“任人唯亲”的汉室(及世家大族)统治,给底层的有才能之士,一个出头的机会!
想到这里,张绕不由得苦笑。
然后,张绕就没有再向下想了。
因为,震天的喊杀声,突然激昂的响起!
张绕一手撑在牛车上,利落的翻身跳下。他大声的喊叫着:
“疾走营!集中起来!”
“疾走营”,便是这只快速反击部队的临时番号。
三百黄巾军战士,以极快的速度,在张绕周围聚成一圈。
这些战士,为了奔跑得快捷,身上的装备都相当轻便。大部分人嫌皮甲碍事,将其脱下。他们手中的兵器,也是以轻便易携带的短刀、小盾、长矛为主。只有几个擅长射箭的战士,在身上额外的背着弓箭。
总之,如果光从武器装备上来看,这些黄巾军精锐战士,只怕还比不上那些普通的豪强私兵。
张绕在心中默数了二十下,发现手下这些临时挑选出来的精英士卒,差不多完成了战备工作,满意的点了点头。他也不多说,大叫一声:
“以一伍为单位,自行接战!甲队负责包抄,其他人,随我来!”
这些黄巾军精兵,不少都是临时抽调而来的。如果让他们列阵作战,只怕半天也难以排好队。不过,若是分散成以“伍”为单位,自行拒战,效果就好多了。
——其实,管亥军自有史以来,还没有正儿八经的打过一次阵地战呢!他们向来是人多欺负人少,一拥而上,乱拳打死老师傅。
——偏偏朝廷任命的青州刺史极为无能,以至于让青州州师的战斗力,也变得相当可疑。这种情况下,才让管亥军一路上,得以多有胜果。
张绕带领着手下两百多人,不过片刻,就冲到了敌人来袭的地点。
只见,来袭者大约有百多人。这一百多人,一半在小丘的顶部,手持弓弩射击,为己方提供火力掩护;一半从小丘上杀了下来,手中的刀枪,只顾往四处奔逃的黄巾军战士身上戳去。
而遇袭的黄巾军,却是属于辎重部队,战兵不多。虽然这些黄巾军其实是人多势众的一方,却在敌人的凌厉打击下,只能够抱头鼠窜,毫无反抗之力。
——一群废物!
张绕心中暗骂。他一挥手中的环首刀,大叫一声:
“援军来啦!弟兄们,给俺杀啊!”
边说着,张绕还边向前奔跑着。不过,他的前进速度明显不快,几步下来,就落在了“疾走营”大部队的后方。
来袭的敌人,明显经验丰富。为首的大汉,站在小丘上,对下边黄巾军的调度,观察的清清楚楚。他心中冷笑一声,偏着头说了一句,身边的一名士卒,就拿起一具“钲”,使劲的敲打起来。
所谓的“钲”,形状像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简单的说,就像一口倒竖起来的钟。击“钲”,就是所谓的“鸣金收兵”。
在小丘下厮杀的来袭敌人,一听到鸣金的声音,立刻果断的停止了对黄巾军的追杀。这些不打任何旗号的来袭之敌,飞快的退缩在一起。他们结成简单的阵型,轮流进行断后,在弓箭的掩护下,有条不紊的向后退去。
张绕心中,暗暗吃惊。
这股敌人,进退有序,纪律森严,明显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之士。
面对这样的强敌,张绕的心中并无多少把握获胜。还好,他手下的部队,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又是以逸待劳。否则,张绕还真的不敢一头追击下去。
“杀啊!给这些杂·种点颜色看看!”
数百名士气高昂的黄巾军,前仆后继的向着小丘上的敌人杀去。虽然敌人的弓箭威力不小,将前排的十多名勇士一一射翻。但是,架不住“疾走营”人多势众,这些敌人还是被黄巾军一拥而上,混战在一起。
来袭的敌人,为了保持行军的体力,多半也没有披甲。两伙轻装上阵的战士,在这一刻,爆发了极为残酷的肉搏战。普一接触,第一排的“疾走营”战士,就倒下了十多个。而他们的战果,不过只有七、八人而已。
此刻,武技的高低,并不具有太大的优势。在这种以命相搏的战斗中,勇气,才是最终决定胜败的关键。黄巾军虽然勇猛,却不能持久。在己方前前后后倒下三十人以后,面对残酷的伤亡,即使是“疾走营”的精英,也不得不暂且撤退一步,以作休整。
来袭者虽然在肉搏战中略占上风,毕竟势单力薄。趁“疾走营”被刚才惨烈的伤亡所骇退,来袭之敌的首领,立刻乘机指挥着全军徐徐后撤。
一看见敌人后退,刚才遭到了不小打击的“疾走营”,士气立刻开始了明显的回升。在张绕的鼓动下,数百黄巾军战士抱着“痛打落水狗”的勇气,再次发动了对敌人的无畏攻击。
“冲啊!”
“杀上去!”
“就这么几个敌人……”
黄巾军战士们如狼似虎,一次次冲击着后撤的敌人。来袭之敌虽然也算得上有相当水平的豪强私兵精锐,毕竟实力有限。在第三次黄巾军的冲击中,阵型终于被冲垮。
丧失了阵型的来袭者,完全失去了战斗的勇气,一个个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兴高采烈的黄巾军们勇猛无比的追击着,收割着敌人的人头,抢夺着敌人抛弃的兵器,一路追出了三、四里地。
然后,追到这里的黄巾军们,一个个如同木胎泥像,定住不动!
第69节 汉军展奇袭!
追到这里的黄巾军们,一个个如同木胎泥像,定住不动。
他们没法不惊奇。因为,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别的,而是一队队器甲鲜明,阵型严整的正规汉军!
“好多汉军啊!”
“不好!中计了!”
在黄巾军战士的惊骇之中,前排的汉军士卒,猛然亮出一排黄巾军战士最为害怕的武器,立刻让几个胆大到想要冲上去的士卒,也急忙向后急退。
强弩!数十张的强弩!
“嗖嗖嗖……”
铺天盖地的弩箭,一下子将最前面的十多名勇士,射成了刺猬。突然之间遭到这样猛烈的意外打击,让前来追击的“疾走营”士卒,心胆俱裂!
“败了!败了!救命啊……”
不知是谁大叫了一声,整个“疾走营”的士气就猛然崩溃。无数的战士,丢弃了刚才缴获的物资和首级,掉转头,就向着来路奔逃。张绕大怒,急忙上前呵斥败军,想要制止这些逃兵。
然而,“疾走营”只是临时建立,多数士卒,对张绕这个小帅并不熟悉,哪里管得这么多?结果,不但没能劝动部下,张绕反而被部下士卒裹挟,不得不一路败退。
——这数百名汉军,是从哪个角落里面蹦出来的?
一边后撤,张绕心中一边思索。然而,还没等他想出什么眉目,前方的败兵猛然间又大声的喧哗起来!
“有埋伏!”
“啊……”
“我们被包围了!”
却见一队汉军士卒,突然从败兵的前方杀出,截断了这数百黄巾军士卒撤退的道路。那片火红色的汉军军服,让这些被包围的黄巾军战士们,一个个面如土色。
“天啊!怎么办啊!”
“杀过去!杀出一条血路!”
一群蛮勇之徒,头脑一发热,就对着前方的汉军冲过去。
然而,在公元二世纪,中国大地上的植被,还是相当茂密的。这条林间的小路,只能容纳最多七、八人挤到第一线。汉军们的准备也极为充足,居然在前方排上一排大盾,后面的长矛手只管从盾牌的缝隙中乱刺一气。
冲上去的黄巾军固然勇气可嘉,对防护严密的汉军们,却是无计可施。反而在汉军的反击中,死伤了七、八人。
“怎么办!……”
前后都有汉军夹击,危急之时,终于有人注意到了张绕这个小帅。这些六神无主的黄巾军,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急迫的问着张绕:
“渠帅!怎么办啊!”
张绕苦笑。他对兵法也是一知半解,哪里想得出什么好主意?
——怎么办?
——凉拌!
“事到如今,也只有从树林里逃跑了!”
树林中没有道路。一个不熟悉地形的人,若是在树林里迷了路,说不定就再也出不来了。不过,现在这种情况,除了这个方法,也没有其他主意好想了。
其他黄巾军士卒,相互茫然的对视了几眼。见张绕果断的脱下皮甲,扔下头盔,只留下一柄环首刀,一头向密林中冲去。没了主意的黄巾军士卒,也就只好跟着一哄而散,向四面八方的森林里分散逃去。
所以,当后方的汉军追上来,与拦截住退路的汉军汇合的时候,总共也只是斩获了七十多具黄巾军首级。至于俘虏嘛,当然是一个不留,全都算在首级功里。
对于那些分散从森林中逃走的黄巾军,汉军并不在意。或者说,汉军的目地,就是逼这些黄巾军败兵遁入森林。
略微整理了一下道路,这些刚刚伏击黄巾军成功的汉军,再次沿着小路,向着黄巾军主力所在处前进。
如果天平军百人长于禁在场的话,一定能认出不少熟人。
带着一队汉军,在最前方开路的那个八尺大汉,却是于禁曾经的手下败将——侯成。而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