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巾张狂-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算下来,天下与曹操同盟的诸侯看似不少,可是真正有实力、有兴趣支援曹操的,不过孙坚、刘宠和刘表三人。
而且,对于救援别人的举动,总不会将自家的主力都完全派出去。所以,张狂计划中需要消灭的援军,数量还真不见得会太多。
当然,三家的援军若是加起来,至少也有四、五万人。不过,三家毕竟不是同一个势力,出兵的时间肯定是有早有晚,不可能同时出动。如此一来,赵国军便有了各个击破的可能性。
更何况,拥有韦笑、郭嘉、陈宫这等谍报和谋略高手的赵国一方,自然还有些暗中的手段可以用。
只不过,在赵国军的后手还没有出动的情况下,张狂却不得不先面对曹操的主动进攻。
本来按理来说,以张狂本部所拉开来的架势,那总共五万多人的兵马,看起来足足有近十万大军。而曹操固然成功集结了他的主力军团,兵力不过是三万左右。两者之间的巨大兵力差距,显得曹操出兵挑战之事,绝对不是一个什么好主意。
但是,曹操偏偏就拥有主动出战的勇气。哪怕他面前的,是张狂这个号称“百战百胜”的“天师”。
勇气不等于莽撞。曹操也不是那种一头撞去,死了拉倒的莽夫。他之所以胆敢在张狂的优势兵力面前主动出战,一是对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军团,有着足够的信任;二是对张狂大军的底细,有着很大的怀疑。
曹操多疑,这一点后世对三国感兴趣的人都知道。张狂统帅主力渡过黄河之后,并没有立刻进军,而是反常的在白马一带逗留下来。这在研究过张狂多次出兵过程的曹操眼里,显然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
虽然由于张狂的插手,曹操麾下的谋士中,少掉了程昱和郭嘉这两位第一流的谋士,却依然有毫不逊色于前两位的荀彧和荀攸在。荀彧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内政上,可荀攸却是一心扑在军事上的第一流谋士,号称有“良平之才”的。
在智者荀攸和已经病死的前任谋臣戏衷、戏志才的发展下,曹操手下的谍报系统虽然比不得赵公国,却也不是吃素的。两年前曹操对冀州的成功奇袭,便是有着荀攸等人的大量心血在内。
张狂手下那么多的人,难免会有被曹操收买的。哪怕张狂修炼《遁甲天书》已经接近大成,只要花费些精力,便能够看出一个人对自己是否忠心。可是他部下那么多的人,张狂岂能一个一个都去检查一遍?
支持曹操这次大举出动的一个重要理由,便是一个潜伏在张狂军中,担任计粮吏的暗谍,发现在领取粮草的记录当中,支出的粮草标准,基本上都是低等级的辅兵口粮和民夫口粮。而需要支付出去的精锐战兵口粮,数量却只有数千而已。
这是什么意思呢?
又意味着什么呢?
按照张狂制定下的军中惯例,地位不同的兵将,后勤需要供应的补给也是不一样的。
具体来说,如民夫这种最低级的存在,只需要粗粮管饱便可,连蔬菜都很少配给。辅兵的地位高一些,除了粮食,还要定期提供大量的蔬菜,不时还需要少量的肉食。
至于战兵,那是战斗的主力,自然要吃的更好,至少每天都要沾点儿荤腥。要不然,天天吃着猪食狗粮,谁会愿意去主动给人卖命厮杀?
那名计粮吏间谍所发现的破绽,便在于肉食的供应分量上。
第44节 胜负难明言
按照赵**定下的标准来计算,每天从后方运往前线的肉食,包括香肠、熏肉、活禽、活畜在内,也只够五千人份的战兵标准。而考虑到张狂就在军中,以张狂对军队的控制力,显然不会有哪个胆大妄为的家伙,胆敢在张狂的眼皮子底下,克扣前线军士的口粮补给。
在确定过这份谍报的可靠性以后,荀攸果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他认为,屯兵白马一带,迟迟没有动静的张狂,这是在虚张声势。此僚以民夫充数,来制造大军云集的假象,好在正面拖住曹操军的主力。而赵**的真正精锐,则会在其他地点出现,给予缺少防备的诸侯联军以重重的一击。
虽然荀攸的推测并不保险,曹操却很有几分相信。但是,他也不能就此贸贸然的将兵力抽调到其他方向上去。于是,曹操干脆来一个直接的,调集全军主力,直接向张狂挑战。他有这等自信,即使张狂用出了比己方更加庞大的军队,自己也能带着部下全身而退。
听到曹操大举出动的消息,张狂捻着颌下的长须,喃喃自语道:
“看来是被识破了……”
按照后世人的习惯,张狂本来是不喜欢蓄须的。毕竟,那些长长的胡须,会让人的很多活动,比如吃饭、喝水之类,变得不太方便。
可惜考虑到所谓的入乡随俗,张狂若不蓄须,在汉时人的眼中,便会显得跳脱而缺乏威严。为此,张狂不得不忍受着长须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不便,在入主冀州之后,再也没有剪过胡须了。
被曹操识破了己方的虚张声势。张狂却没有什么惊慌的意思。识破便识破,反正张狂的大营里,战兵固然不多,辅兵加民夫却足足有四、五万人。这些战斗力不强的辅兵和民夫,用于野战或者进攻,也许没什么作用。可是在防御的状态下。张狂可不相信己方拥有两倍的人数,还会守不住大营。
“那……主公,是否出战?”
一名部将跃跃欲试的询问着张狂,看起来对出战很感兴趣。
由于这次战役的涉及范围极广,张狂将自己部下能够抽调的将领几乎都派出去了。如今在张狂麾下直辖的部将里,除了典韦这个铁杆护卫将领,也就是亲自领兵攻下白马的彭琏可以拿得出手。当然,后起一辈中能力出类拔萃的郭淮,现在也在张狂身边拱卫。只是。光是以典韦、彭琏和郭淮三个人的实力,显然不可能对付得了曹操亲自统帅的兖州精兵。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吩咐下去,谨守营寨,小心戒备,看曹操敢不敢来攻。”
如今的对手,与张狂使用空城计的时候截然不同。所以,张狂的对敌态度。也展示出截然不同的表现。
曹操和曹豹虽然都姓曹,差距却有如奥迪和奥拓之间。既然曹操胆敢大举出兵挑战。也就说明他心中至少有八成把握,认为张狂是在虚张声势。因此,张狂若是率兵出战,不出意料的会被曹操狠狠的攻击一番。
至于是不是搞些什么计中计、谜中谜什么的,来和曹操玩一玩智力游戏?
好,张狂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没有一位第一流谋士的辅佐。却敢去与曹操这等计略高手斗智,那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
张狂意料之外的直接选择坚守不出,虽然让曹操肯定了自己的猜测,却并没有让曹操放下心来。很明显,张狂不会没事浪费军队。而赵**的主力不在张狂身边。却意味着他们可以出现在好几个地方。
是徐州?是司隶?还是……豫州?
在曹操紧急抽调一万人马,让曹仁带着返回兖州南部,好支援可能遭遇赵**主力攻击的地方时,战局终于明朗起来。只是这种明朗,却让曹操高兴不起来。
且将视线转移到陈留城下。
在曹操的请求下,孙坚为了顾全“抗张”大局,不得不亲自统帅一万五千人的大军,来到这座被赵国【】军奇袭得手的城池下,准备发动攻城战。
此时的陈留城中,只有四千余守军存在。骑兵大将太史慈带着殷罡,引着本部兵马三千余人,在攻克陈留城不久以后,便快速出城北上,去袭扰兖州黄河防线的后方了。
若非如此,孙坚也未必敢于强攻有着坚固城墙的陈留。毕竟,一万五比四千,与一万五比八千,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攻方比守方只多一倍的兵力,基本上没有强攻下城的可能。
不过,徐晃既然胆敢任由太史慈、殷罡离开,只带着高顺和本部人马,就据守陈留城,显然也是有恃无恐的。
且不说陈留城防坚固,物资储备充足,就算有四倍数量的敌军围攻,依然有足够的防御能力。光说一条,孙坚军由于地处南方,军中缺少战马,故而骑兵的数量不多。如果徐晃觉得这城守不住了,大可通知在外围游荡的太史慈负责接应,然后率军直接撤退,量孙坚也追不上来。
再说了,徐晃对本部兵马和高顺的陷阵营,都有着足够的信心。哪怕孙坚再强悍,不付出惨重的代价,他休想踏上陈留城头一步。
孙坚到底没能踏上陈留城头一步。
这并不是说孙坚攻城不利,被徐晃给打得大败。事实上,孙坚的攻城行动只持续了一天,就草草结束了。而那试探性的一天攻城,双方的死伤人数都没有上百。
让孙坚放弃攻城的原因,来自于两封情报。
一封是曹操快马送出的,张狂虚张声势,主力所在方向并不明确的消息。另一封情报,则来自守备酸枣的曹操部将史涣。在那封染着血迹的情报中,史涣通知孙坚,有为数众多的赵国骑兵利用北贼太史慈袭扰防线的机会,两面夹击,蜂拥般的突破黄河防线,正在大举南下。
酸枣守将史涣是曹操部下的老人,从曹操刚起兵反董的时候,便追随在曹操身边。他在遭到敌人大举突袭的时候,还能够想到通知作为盟军的孙坚,显然也是个临危不乱,心思慎密的人。好在史涣的情报中,告诉孙坚他固然挡不住南下的赵国突骑,可酸枣短期之内应该无恙,让孙坚心中的担忧略微减少了一分。
只要酸枣还在史涣的手中,赵**就不能给突破黄河防线的大队骑兵建立一条稳定的补给线,为消耗巨大的骑兵提供充足的后勤辎重。在没有后勤辎重的情况下,那些赵国骑兵只能速战速决。若是时间稍微长一些,就会让自己陷入粮尽的困境。
对于敌方大队骑兵的即将到来,孙坚心中还是有些担忧的。他见识过董卓的凉州骑兵,也见识过韩遂和马腾的西凉羌汉贼骑,对骑兵的战斗力有着很高的评价。
事实上,若非董卓的骑兵数量也不是太多,而韩遂和马腾的部下训练不足,在过去的几次交手中,孙坚是很难顶住这两支强军的。
那么,张狂的赵国骑兵,战斗力又会如何呢?
如果从行军的速度来看,孙坚会将赵国骑兵当做前所未有的大敌。史涣的情报是用快马送出的,骑兵渡过黄河也需要不少时间。可是孙坚收到警告消息后仅仅两天,赵国骑兵的前锋,就出现在孙坚大营的附近。
要知道,在酸枣到陈留之间,可是有封丘、小黄等县城,依然被兖州军控制住的。在必须绕过敌军控制住的县城的情况下,赵国骑兵居然在三、四天里,就杀到陈留城下。赵国骑兵这等进兵的速度,比起很多在自家地盘上行军的步兵都要快捷呢!
不过,在派出长子孙策统御的豫州骑兵,与敌人的先锋进行一番较量以后,孙坚又对赵国骑兵的战力表示了相当的怀疑。
孙策带着的骑兵约为八百之数,敌方的骑兵约有千人。八百对一千,在经过两次正面对冲以后,孙策手下还剩下七百人,而敌方骑兵却只有约八百人了。也就是说,双方的战损比,接近一比二,孙策军明显占优。
得到这个战报,孙坚一开始还有些不太相信。而接下来更加确切的消息传来后,这个消息让孙坚和他麾下的诸将都松了一口气。
要是赵国骑兵只有这样一点儿本事,那还真是不足为惧!
那么,赵国骑兵是否真就如同与孙策一战时,表现出来的那么差呢?
第一次与孙策的交锋失利,其实也是应有之意。机动骑兵为了保持强大的机动能力,自然要使用轻便的武器和盔甲。更有甚者,很多机动骑兵甚至直接就不披甲上阵。
而在四天之内渡过黄河,再长途奔袭数百里的行为,显然也足以让机动骑兵们耗尽体力,变成所谓的“强弩之末”。再加上他们又遇到了孙策这个江东难得的猛将,不战败才是怪事。
参与此次突袭行动的机动骑兵,为数达到一万一千,是在主将李傕的统御下南下的,副将则是郭汜和赵云二人。在前军担任先锋的将领,正是张狂的小舅子赵云。孙策与机动骑兵的第一次交锋,赵云正在后方督促部下前进。
不过,当前线吃了一个亏的消息传到赵云耳朵里之后,赵云二话不说,带着亲卫队就冲到了第一线,要让得意中的豫州军好好冷静一下。(未完待续。。)
ps: 多谢书友沈杨兄的月票,让八月不至于变成月票光杆。
第45节 孙袁皆受挫
机动骑兵这次南下的目的,便是为了击溃孙坚的豫州救援军。而想要给孙坚制造出足够的压力来,第一步便需要先击垮孙坚军的骑兵,让孙坚失去机动力和战场情报的优势。
至于孙坚军,若是不想将战场上的主导权拱手让给敌人,势必要与赵国【】军的优势骑兵进行一番争斗。只要孙坚的骑兵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实力,不被赵国的骑兵完全压制,就能够保证一定程度上的战场机动力和情报获取能力。
于是,双方的骑兵不可避免的再次发生了接触战。而在接下来的第二场大规模骑兵交锋中,孙策尝到了很大的苦头。因为这一次,他的对手是:
“白马将军”赵云。
张狂的小舅子赵云作为一员统兵大将,指挥能力一直都不算出色。但是,作为一员沙场猛将,当今这个世上,就算加上吕布在内,赵云的武力也足以排进天下前五。相比之下,年纪不过二十多岁,也没有被张狂点化过的孙策,可比赵云要逊色不止一筹了。
其实孙策的武力也相当不俗,就在不久前,他成功的突破了“千人破”的极限,晋升成为一位新生的“万人敌”。可是遇上赵云这等老牌强力“万人敌”,孙策的武力就有些不够看了。
正因为如此,孙策带着败兵逃回孙坚军大营的时候,身上带着五处伤口。哪怕这些伤口都不致命,可是没有两三个月的将养,孙策是别想再上战场了。这还是孙策见事态不妙,及早奔逃的结果。
孙策大败逃回,让孙坚在大怒之余,也意识到敌方机动骑兵的战斗力果然不能小视。而在对手得到了机动骑兵的增援之后。陈留城已经是完全不可能被打下来了。
光是突然来袭的上万骑兵,便有足够的实力对付孙坚军。再加上坚固的城防和强硬的守军,傻子才会在这等局面下,试图继续强攻陈留城呢!
以孙坚的战场经验,当然看得出,眼下处境最危险的人。其实并非曹操,而是他的豫州军。一不小心,豫州军就有可能被赵国的骑兵发动突袭,出现大乱子。
若是一般的将领,面对这种情形,只怕就开始想着要撤退了。可孙坚却一声令下,带着主力步卒万人,向刚刚到达的机动骑兵发动了强力逆袭。
孙坚的用兵极为高明,挑选的时机也极为让人意外。机动骑兵的统帅李傕。不意孙坚居然胆敢如此冒险,立足未稳之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且,防守的确不是骑兵的长项。于是,被孙坚亲自引兵一阵大杀,机动骑兵吃了一个大亏,伤亡千人之多。
这个数字看起来好像不是太大,却是机动骑兵自成立以来。所遭遇到的最大一笔损失。若非机动骑兵的机动力果然了得,挨打的时候逃跑飞快的话。伤亡只怕还要增加一、两倍。
击败了赵**的骑兵,当豫州军还在庆贺胜利的时候,孙坚的命令再次出乎意料的颁布下来。这一次,孙坚是让全军全速撤退!
好在孙坚带兵十多年,战绩惊人,威名深厚。手下将士对他信服无比。哪怕想不通,豫州军也乖乖的执行了孙坚的命令。
这样一来,当李傕好不容易收拢完四散的败兵,再次回头找孙坚作战的时候,孙坚已经后撤了六十里。来到西边的开封城外,与开封城的守军形成了掎角之势。
此时的开封,还不是后世大宋朝那个人口百万的汴梁城。不过,城防这种东西,对骑兵来说,向来是最大的一种障碍。有了城池的掩护,机动骑兵的很多种战法就施展不出来。而利用开封城囤积的资粮,孙坚在一个月之内,都不需要考虑什么补给问题。
就这样,依靠孙坚的勇武和老辣指挥,张狂精心设计的围猎豫州援军计划算是破产了。机动骑兵固然可以继续南下,将战火烧到豫州去,却有可能因为战线拉得太长,太过于深入敌后,而陷入被人反包围的状态。
好在跟随在李傕军中充任监军的可是天下第一等谋士郭嘉,他对不能顺利的一战歼灭或者重创孙坚的结果,事先也是有着预料的。一计不成,郭嘉果断使用了下一步预备作战计划。那就是:
——转向南下,攻略陈国。
陈国属于豫州,但向来被陈王刘宠牢牢把握,与孙坚这个豫州牧并无统属关系。刘宠善射,是天下刘氏诸侯国中,唯一的一个有实力能打的诸侯王。自中平元年天下出现动荡以来,陈国由于刘宠的强力镇压,外加国相骆俊的施政得当,一直保持着稳定和繁荣。
所以,别看陈国不过是一郡之地,却能够拥有超过两万人的常备大军,并且训练充足,装备良好。这等实力,已经相当于某些人口稀少的大州的兵力总和了。
不过,陈王刘宠纵然拥有强大的军力,一直以来,却始终没有参与过诸侯间的什么大战。而他治下的地盘,十多年间也同样没有任何变动。因为,刘宠是汉室藩王,这个身份决定了其他诸侯不敢无故找他的麻烦,却也让刘宠不能随心的去攻击其他诸侯,以便扩充自身地盘。
当然,陈国旁边的诸侯实力都太强了,也是陈王刘宠一直不曾大举动兵的主要原因。除了两年前与曹操、孙策合伙攻击过一回冀州,陈王刘宠还真没有正儿八经的与敌人厮杀过。
如此一个兵强马壮的诸侯王,郭嘉是傻了不成,居然主动去进攻?
这里面自然有其内在原因。
当郭嘉让李傕带着主力骑兵南下陈国的时候,忽然从东边传来一个好消息:
袁术势力居然崩溃了!
其实张狂这次南下作战,并没有对袁术大举进攻的打算。原因很简单,袁术自己作死,其余的诸侯对其都可谓是虎视眈眈,态度很不友好。这种能够帮助张狂吸引仇恨的极品货色,天下间可没有几个呢!
归根到底,这些都缘由自袁术自称“淮南王”的举动,毕竟与其他只是称公的诸侯不同。
要说刘表、刘备、刘璋他们称王,好歹是有一个姓刘的借口。曹操、孙坚和马腾称公,也没有直接挑衅汉室朝廷的底线。
可是袁术就不同了。他公然违背高皇帝的白马之盟,打破非刘不王的传统,摆明了下一步是要称帝的。在这一点上,天下士人公认,就连北边的逆贼张狂,都比袁术要懂得分寸。
这个无形的隔阂,其实已经断绝了袁术与其他诸侯间的盟友关系。在东边的刘备,更是直接派人到袁术的地盘上去劝诱军将离开袁术。而在四面皆敌的情形下,袁术当然不会傻傻的还派人北上支援曹操——他自保还来不及呢!
就是这么一个张狂只是在用兵之初,略微用来转移一下诸侯们注意力的袁术,却在张狂主力都没有出动的情况下,被徐州刺史谢逊统帅的一支偏师给彻底击溃了!
谢逊那一路人马,本来是用于牵制曹操的注意力的。在攻克了原本就属于徐州管辖的东城以后,谢逊其实已经勒兵不动,准备加入对兖州和豫州的袭扰当中。
可是,谁知道袁术在失去了一座小县城之后,仿佛受了什么刺激,居然不肯就此善罢甘休。
在汝南依然被刘辟、龚都一伙儿肆虐的情形下,崖岸自高的袁术悍然动员九江郡和庐江郡的主力郡兵两万人,号称八万大军,分成三路,由大将张勋、纪灵和袁术自己分别统领,气势汹汹的对谢逊发动进攻。
好,袁术其实是看到了谢逊此时手中只有四千步卒和八百骑兵,想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兵力,在谢逊身上扳回一局,好重振他淮南王袁术的威望,进而有利于袁术下一步称帝的举动。
结果呢……
谢逊的兵力确实比袁术少很多,大约只相当于纪灵和张勋某一路的兵马数量。但是,军队的战斗力除了人数,还要看很多方面的。无论是从训练,还是士气,亦或将领和装备上,谢逊的徐州州师都在袁术军之上。
当袁术三路大军来袭的时候,谢逊怡然不惧,充分利用了袁术分兵三路的机会,以悍将孙观和尹礼为先锋,全力一击,首先击破了张勋的左路军。接着,挟左路胜利的威势,谢逊不顾右路纪灵的威胁,一鼓作气,直接对中路的袁术主力发动强袭。
按说袁术的中军,光是计算兵力,可是谢逊的两倍。拥有两倍的兵力优势,袁术没道理被兵少的谢逊轻轻松松的就击败的。只要战场的情形稍微正常一些,袁术军挫败谢逊的攻势,本就是理所当然的。
偏偏袁术自认为此战必胜,为了炫耀自己的武功,居然将他的妃子们也带上了战场。可那些女人们常年深居后宫,哪里经历过这等血淋淋的战事?
看到徐州军势如疯虎的杀过来,她们一个个花容失色,惶恐万分……
被这些女人一阵大呼小叫的乱嚷,袁术军本就不高的士气再次下降了一截。泰山悍将孙观和尹礼只是一个突击,便击溃了袁术中军的先头部队。(未完待续。。)
ps: 多谢书友“麒麟777”的月票。这年头,沉默着看盗贴的书友,只怕还是主流。每一个愿意坚定支持笔者的书友,都是笔者感念的宝贝啊!
第46节 淮陈已被夺
袁军的先头部队被挫动,袁术的爱妃们立刻强烈要求袁术带着她们,赶紧撤退到安全的后方去。而妃子们的撤退,引发了袁术主将旗帜的后退。将旗一后退,意味着袁术全军的军心不宁。
袁术军中所发生的这一切,显然都会被谢逊看在眼里。在后方指挥本部兵马的谢逊,如何会放过这等良机?
于是,谢逊果断出动主力,对袁军发起凶猛的一击。袁术军本就军心动摇,被徐州军这么毫无余地的一冲,顿时阵型崩溃了一片。接下来,徐州军驱赶着的袁术败兵,就成为破坏袁术军阵型的最大功臣。
中军一乱,局势遂变得不可收拾。发现徐州军居然势如破竹的向自己杀过来,大惊之下的袁术,急忙带着几个心爱的宠妃先一步逃走了。
而主公袁术一逃,全军的士气立刻跌到了谷底。在谢逊四千人的打击下,袁术手下的一万大军,仅仅坚持了一个时辰,便全军崩溃了!
袁术中军一崩溃,纪灵的右路也不战自溃。见到战局的发展如此有利,谢逊果断挥军猛追,一直追着袁术冲到寿春城下。等袁术狼狈的逃入寿春城里,他这次用于出征的两万大军,跟着他成功逃回寿春的,只有两千左右。其余的近两万人马,一半被徐州军俘获和斩杀,一半溃逃到四周的乡野中,算是完全没有了再战的能力。
袁术大败而逃,被谢逊兵临寿春城下的消息,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投进一个小水塘里。由此所掀起的波浪,立即搅动了整个袁术治下。
还记得那个倒霉的雷薄吗?
对,就是那个只带了五千老弱。就被袁术派出去,被要求平定汝南刘辟、龚都之乱的家伙。
雷薄的兵力数量远远低于刘辟和龚都,在训练和装备水平上也只是略强。至于军中的士气情形,由于士卒们的待遇低下,整个袁术军都好不到哪里去。
在如此局势下,雷薄又不是什么能力过人的名将。理所当然的接连在龚都手下吃了败仗。好在他所面对的龚都,部下的实力倒也强不到哪里去,多为纠合不久的饥民,这才让雷薄在屡败之下,手中依然得以保留下了三千人马。
吃了败仗,完不成袁术布置的任务,雷薄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才能避免来自袁术的责罚。好在他的运气不坏,袁术还没有对他进行处分。便被谢逊打得全军崩溃,狼狈逃窜。
当袁术大败之下逃回寿春的消息传来以后,原本还对袁术有几分惧意的雷薄,终于放下了对袁术所剩不多的忠心。在袁术紧急派出使者,下令让他赶紧带兵前往寿春勤王的时候,雷薄对着来使的面一拍案几,大吼一声:
“老子不干了!”
伴随着一声怒吼,雷薄很干脆的带着三千残部逃回庐江一带。潜入灊山【又叫潜山;也叫天柱山】自立了。不光如此,在向东撤离的过程。他还拉拢了好友陈简,带着本部兵马千人一起入山。哪怕袁术日后成功解围而出,凭借着灊山一带的险要地势,雷薄也有信心在治军无方的袁术眼皮子底下坚持下来。
雷薄和陈简对袁术的果断背弃,犹如一个信号,拉开了袁术作为一方势力的崩溃过程。
困守孤城的袁术。可没有了几天前带着宠妃出征时的从容。他在寿春城中担惊受怕,疯狂的派出传令使者,让属下的各地郡国赶紧起兵勤王。
袁术为人骄奢无度,需索甚多,各地郡国多有为其所苦者。因此。各地大吏接到袁术的使者传令以后,对前往寿春救援之事都不太热心。
此时,雷薄公然带人入山自立,立刻给了郡国大吏们一个榜样。他们也许还不敢像雷薄那样公然背叛袁术,但是据地自守的心思还是有的。如此一来,袁术得到的回报当中,居然都是各种推脱字眼,不是这里闹山贼,就是那里被刘备军威胁,甚至有被大火烧掉辎重而无法出兵的说法。袁术困守寿春一个月,居然连一个积极起兵来援的家伙都没有等到。
这样的悲催结果,将袁术直接气了个半死。本来袁术的年纪就不算小了,此前又一直夜夜笙歌,荒淫无度,身子骨已经虚了。大军惨败的消息,便将袁术弄得病恹恹的腻在床上,再来一大堆属地纷纷自立,或拒绝来援的消息,直接就将袁术给打垮了。
带兵一直杀到寿春城下的谢逊,本来并没有攻城的打算。他的兵力有限,又要维持后路的通畅,可用之兵居然只有千余人,使得寿春城中的守军数量,其实还在徐州军之上。不过,就在谢逊挟大胜的威风,大胆的屯兵寿春城下,将前一战中俘获的俘虏和辎重收罗完毕,打算返回徐州的时候,寿春城内居然传出袁术暴病的消息……
袁术一重病,整个寿春都失去了主心骨。一些本来就立场不坚定的寿春守军,为了自己的退路考虑,干脆联系上了城外的谢逊,悄悄的打开城门,把寿春城给献了出去。
而袁术得知有人献城,徐州军已经杀入寿春城中的消息之后,惶恐羞愤交加,大叫一声,倒于地下,吐血斗余而死。
就这样,曾经搅动整个大汉的风云起伏的汝南袁氏一族,伴随着袁术的病亡,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挟着逼死袁术的威风,谢逊抓住时机,果断派兵南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