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招,就叫做以退为进。
    得到了冀州牧韩馥暗中同意举兵的答复以后,袁绍一方的人马,算是可以不被掣肘,全力的运作起来。
    呆在偏远的渤海郡,距离京师数千里之外,当然不可能对讨伐董卓的大业,发挥什么作用。所以,袁绍在正式宣布举兵讨伐董卓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带领一支小规模的亲卫部队,一人双马,日夜兼程,赶往兖州一带,以便领导当地的州郡大吏们,夺得这次举事的盟主之位。
    由于袁绍是轻骑飞奔,他的主力部队依然被留在遥远的渤海郡,由淳于琼统领,颜良、文丑二人为副将。换句话说,袁绍这次前往讨董,纯粹是一个空架子,完全是打算借助别人的兵力,来完成这件大事。
    以袁氏在天下间的声望来算,讨董事成,袁绍是首屈一指的大功臣。若是战事不利,他也可以拍拍屁股就返回渤海郡,实力毫发未损。以后董卓想要找他的麻烦,渤海军以逸待劳,对上董卓的凉州军,依然有一战之力。
    对于袁绍的这种做法,虽然有人暗中不满,觉得他这样是坐享其成。不过,大部分的州郡大吏,对此都并不以为意。在他们看来,有着“袁氏嫡子”和“党人魁首”的头衔,袁绍就天然的是士人领袖之一。只要袁绍的人来了,便胜过千军万马。
    至于兵力的问题,以袁氏的声望,将大旗一竖,自然有的是人愿意前来投靠。到时候,各地州郡只要发愁人太多,绝不用考虑兵力不足的问题。
    相反,若是袁绍拒绝参加这次起兵,或是只在口头上发表意见,那些州郡大吏们才会真的对其心怀不满。
    而且,大军的行动速度,比起个人快马加鞭的赶路,终究是慢上太多。要想从位于冀州最东端的渤海郡,带着数千上万的大军,赶到司隶河南尹附近,这一路上两三千里的路途,需要花费至少两个月。
    到那时候,说不定反董之战都打完了。那渤海军千里迢迢的从大老远跑过来,是去看风景的吗?
    真以为军队的开拔调动,不用花钱粮?
    虽然天下智谋之士不少,但还真没有几个人,预料到大汉的这场内战,居然会延绵长久。大部分人都认为,只要关东诸侯全部摆出一副要求董卓下台的姿态,董卓必然支撑不下去,会乖乖的带着人马逃回凉州,等待朝廷发落。
    当然,光杆司令毕竟不好看。别的不说,身为天下众望所归的士人首领,就算光是打杂的,也要两三千人才够?
    正是有鉴于如此情形,所以当袁绍从渤海出发的同时,也派出快马,前往各处响应讨董的州郡大吏那里,要求他们支援兵马粮草给袁绍。
    要不然,袁绍这个众望所归的盟主,居然是个光杆司令的话,对所有的反董诸侯来说,面子上都不会好看。
    对?(未完待续。。)



第5节 诸侯汹汹势【三】
    初平元年【190年】一月初,袁绍带着亲随百人,一人双马,一路狂奔,赶到了兖州刺史的治所昌邑。为什么他要巴巴的赶到兖州去呢?
    这与袁绍的婚姻有关。
    袁绍的前妻——李膺之女,多年以前就因为娘家遭难,从而郁郁而终。作为大汉的顶级名士,袁绍自然不会找不到继室。兖州刺史刘岱的妹妹,便是袁绍几年前,在雒阳迎娶的后妻。
    当袁绍从雒阳城跑路时,并没有随身带上家眷。等到袁绍作为渤海太守的任命下来以后,他的家眷才踏上前往渤海的道路。本来,家眷由于拖儿带女的,行动速度就比较慢。外加上出发的时间又晚,此刻,袁绍的家眷正好才到达昌邑。
    渤海偏僻而路远。袁绍忙于反董大业,短期之内也不会回渤海郡。所以,他的家眷自然没有必要再特地迁往渤海了。既然袁绍的继室是兖州刺史刘岱的妹子,袁绍可不会放过这个与地方实力派拉近关系的机会。
    于是,袁绍在抵达昌邑城之后,与家属匆匆见了一面,便干脆的将家眷托付给大舅子刘岱。将家眷都托付给刘岱,这可是对刘岱的极大信任。如此一来,刘岱就完全没有支持别人,主持反董联盟的理由了。
    而袁绍自己,则忙着写信联络其余的反董盟友。为了彰显自家的威势,袁绍计划,在一月末,将反董的积极分子们都拉过来,进行一次正式的会盟,以便整合整个反董集团的力量。
    为了表达对董卓的威胁之意,袁绍仔细思索以后,将这次会盟的地点。定在兖州陈留郡与司隶交界处附近的酸枣县。
    参加会盟的诸侯们,肯定每人都会带上一些兵。这样一来,在会盟以后,各位诸侯就可以直接将兵力投放到进攻董卓的战场上,对董卓军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进而威胁到帝都雒阳。
    袁绍赶到兖州。参与讨伐董卓之事,很快在天下造成了巨大影响。
    曹操起兵,天下人还可以不太当做一回事。东郡太守桥瑁假传三公与太傅书信,鼓动多处州郡起兵,天下人算是真正感到震动。而袁绍只身赶到兖州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刻让整个天下开始沸腾起来!
    没办法,袁氏的“四世三公”头衔,可不是盖的!那真正可以说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
    有了袁绍这个正牌子袁氏嫡子加入。原本对讨伐董卓一事,都在表示观望的其余州郡,态度开始向讨董联军一方倾斜。
    其中,身为后将军的袁术,被袁绍刺激的最深。
    袁术离开雒阳,表面上的理由,是回家乡主持家族祭祀。不过,他更多的想法。还是对董卓在朝廷里一手遮天的样子看不惯。所以,在祭祀结束以后。袁术也没有立刻返回雒阳的打算。如此一来,反而让袁术逃过一劫,没有在雒阳与袁隗、袁基等人作伴。
    由于生母是前司空袁逢的正室夫人,袁术向来以自己纯净高贵的血脉,而自傲于袁绍这个同父异母的兄长。只可惜,除了这个优势。袁术在其他事情上,极少有机会压过袁绍一筹。对此,袁术可谓耿耿于怀,如果有任何能够让他盖过袁绍一筹的机会出现,袁术必然会卯足了劲。去与袁绍一较长短。
    如今,董卓为天下诸侯所厌弃,大家一致决心要打到此僚。谁能够在此事上占据先机,就必然能在将来的朝堂权柄争夺中,获得天下人的支持!
    有了这等分析,一听到袁绍将要在酸枣进行会盟的消息,袁术自是不甘心,在如此震动天下的大事上,落后于袁绍这个“婢生子”。要是在此事上被袁绍给压制住了,那以后袁氏的家主之争,还有他袁术什么戏?
    敏锐的意识到这一点的袁术,一方面要求亲近袁氏的周边郡县,为自己提供人员和钱粮支援,以建立一支用于对董卓作战的大军;另一方面,在听到亲生兄长召集诸侯会盟消息的同时,他便立刻带着亲信,火烧火燎的跑到酸枣去。
    再譬如徐州刺史陶谦,由于并不是袁氏的门生故吏,此前一直没有对关于讨董之事表态。他的刺史之位,来自于先帝刘宏的任命,与董卓和袁氏都无关。
    可是如今,听到袁绍的动作,陶谦也终于坐不住了。徐州周边的兖州和豫州,都有诸多州郡大吏加入反董的势力,徐州若是没有表示,那不就变成了一个异类了吗?
    为了避免被周边那些纷纷倒向袁氏的州郡视为异类,陶谦在收到袁绍写来的信件以后,很快从手下的州师当中,派出一支千人部队和一批粮草,送给目前的光杆司令袁绍,以表达他对此事的支持。
    还有远在南方边地的长沙太守孙坚,如今也有了大动作。
    孙坚的举荐者,是接替刚刚升为司徒的王允,接任河南尹一职的朱隽。自从当年的剿灭黄巾之乱开始,孙坚就成为朱隽的亲信,经历过讨伐中原黄巾、征战西凉叛羌、诛除南方区星等战事,功绩彪炳,以军功而得官,被朝廷封为乌程侯。
    本来,孙坚既然不是袁氏一党,董卓与袁氏的纷争,其实与他无关。长沙一郡又位于极为偏鄙的荆州南部,并非中原腹地。中原内陆那些州郡,因为在地理上靠近双方争斗的大漩涡,实在是避无可避。可长沙郡就没有这些顾虑了。
    就算后将军袁术写了一封私信给孙坚,邀请孙坚加入讨伐董卓的战斗,孙坚若是不想同意,他只要坐下来看热闹便是了,没人会因此而批评孙坚。
    然而,偏偏孙坚的性子,素来与董卓不合。甚至在当年,孙坚与董卓共同效力于太尉张温帐下,讨伐西羌叛军时,他便曾经建议主帅张温,直接斩杀不守军令的董卓。
    有着如此旧怨为理由,袁绍参与讨伐董卓之事一传到孙坚的耳朵里,孙坚立刻积极的跳出来,整顿兵马,从辽远的长沙郡带着数千大军,主动向司隶一带前进。
    至于其余的地方州郡大吏,如驻扎在幽州的奋武将军公孙瓒,荆州刺史王睿,扬州刺史陈温,青州刺史焦和,南阳太守张咨,丹杨太守周昕等人,虽然没有做出实际行动,却也在口头上表达了反对董卓的意思。
    而剩下的益州牧刘焉与幽州牧刘虞,都是汉室宗亲。在这场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的权柄争夺中,刘氏诸侯的态度,基本上是可以无视的。他们实在是不适合做出表示。
    若是二刘倒向董卓,无异于与天下士人的观点相悖,对二刘的声望影响太大。若是倒向袁氏一方,则二刘就必须将中央朝廷的威信主动践踏到脚底下。不管哪一种做法,都会让汉家的江山出现明显的动摇。
    如此棘手的局势下,以二刘他们颇受天子忌惮的宗亲身份,对这次的诸侯讨董事件,能,也只能保持着中立态度。那是对人对己,都最为有利的做法。
    综上所述,整个关东地区的州郡,基本上都表达出对董卓的不服从态度。再除掉局面混乱的凉州,被太行军威胁的并州,董卓固然控制了朝廷中央的大权,其实真正可以支配的地盘,也就是区区一个司隶校尉部。
    哦,对了,还有一个交州没提到。
    只是,号称偏鄙蛮荒之地的交州,不但人烟稀缺,财赋短缺,整个州就武装不起哪怕五千正规军。还有,别的不说,光是从交州派出一支队伍,去一趟雒阳,就要花费小半年的时间。
    这种地方,当真能够影响到朝廷大事的运行吗?
    于是,综合双方的势力对比,可以发现,董卓必须以凉州、司隶、并州之地,对抗兖州、豫州、扬州、荆州、青州、冀州、徐州。就算除去那些只是呐喊,并不直接出兵的州郡,双方的实力对比,也等于就是兖州、豫州两地的州郡大吏,联兵对抗司隶一地。
    虽然反董联军有着成员杂乱,指挥不一致、缺乏战斗经验的弱点,毕竟在可以动员的兵力总数上,有着相当的优势。兖州和豫州都是大汉人口稠密的上等州。就算几年前经历过黄巾之乱,两个大州的损失不小,州中的户数,也是加起来足有一百多万的。
    按照平均情况下,一户五口的常规来计算,两州的人口总数,怕是超过了七百万。以五户出一兵的惯例来动员,那就是二十多万人呢!
    拥有如此庞大的实力,在那些州郡大吏们的眼中,哪怕是用人去堆,也能够轻易的堆死董卓。
    至于董卓,他目前所处的情况,却可以说比反董诸侯们恶劣得多。因为,他不但要对付东边的敌人,还要小心西边的凉州叛乱军。
    凉州叛乱军经过数年的发展,在强力领袖韩遂的率领下,其实力已经不得不让大汉正视了。上一次凉州叛乱军对司隶的进攻,大汉可是动用了董卓与皇甫嵩两大名将联手,才勉强算是击败了韩遂和马腾的联军。
    董卓既然身为汉相,守卫国土自然是他责无旁贷的任务。凉州叛乱军若是有任何异动,他就得老老实实的接下招来才行。(未完待续。。)



第6节 诸侯汹汹势【四】
    被凉州叛乱军和关东诸侯军东西夹击,当今的局面,对董卓来说,可以算是极为恶劣了?
    但是,这还不是让董卓的局面最为糟糕的地方。最糟糕的是,由于董卓悍然棒杀皇甫规之妻,直接导致了他与昔日战友与竞争对手——皇甫嵩的彻底决裂。
    皇甫嵩堪称大汉第一名将,从军二十余年,战必胜,攻必克,鲜有败绩。他在大汉军中的地位,比起董卓来只高不低。皇甫嵩若是想要向董卓发难,只要一句话,他部下的将士连问都不会问,直接跟着皇甫嵩的战旗走便是。
    如此一来,董卓还不得不时刻担心,肩负着防御西凉叛军重任的皇甫嵩,以手上三万大军在西京长安发动兵变,联手关东诸侯,来反对董卓。
    一时间,董卓一方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局势之恶劣,让局外人都对他失去了信心。从目前的状态来分析,董卓空有“相国”之名,却连可以治理的“国”都没有。差不多点,天下人都在暗中看他的热闹,估算董卓会在什么时候下台。
    可是,就在董卓几乎陷入了四面楚歌,人人喊打的境地之时,却有一方势力公然顶着天下士人的舆论,旗帜鲜明的表示对董卓控制的朝廷的支持。
    这个敢于挑衅天下士人,对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氏,公然表示不屑的势力,便是割据太行山与南匈奴故地,由黄巾余孽张狂统帅的太行军!
    太行军虽然名为“太行”军,实际势力却远不止占据了区区一条太行山脉。自从前年太行军大举出兵,一口气平定了西河郡一带的南匈奴叛乱部落,这些出身于黄巾余孽的山贼,便乘机控制了西河郡大部。
    后来。在挫败了北方鲜卑的游牧骑兵以后,太行军又将被大汉朝廷废弃数年的朔方、五原二郡,从鲜卑人手中夺了回来。除此之外,太行军还南下河东郡,占据了河东北部小半个郡的地盘。
    虽然这些地盘,多是些荒凉苦寒、蛮夷遍地的旮旯犄角。可是。若将这些地盘加在一起,无论是从人口,还是看地盘,太行军首领张狂,也能够不折不扣的被天下人,看做是一路真正的诸侯了。
    对于太行军向己方表达的支持态度,董卓并不太在意。因为太行军的出身问题,天下人提到他们的时候,向来是将其当做黄巾余孽。属于盗匪一流。被这样一伙声名狼藉的盗匪支持,董卓还真是没什么好得意的。
    但是,太行军的支持,又总比反对的好。
    尤其是太行军陈兵在雒阳北方,如果他们决定南下的话,还是会让董卓相当难过的。以太行军过去两年里,在征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董卓若是不派出至少一万精锐士卒。根本就抵挡不住对方的大举进攻。
    所以,作为对张狂善意的表示。董卓让朝廷下诏,给张狂送上一个亭侯的爵位。不过,表示也仅仅到此为止。在太行军没有做出实际的行动来支援朝廷之前,董卓也不会傻到将真正的好东西自动送上。
    张狂的示好,只是一个插曲。除了心理上的一点儿安慰,对凉州军目前的处境。并没有什么帮助。关东诸侯与西京皇甫,就如两座大山,压迫得雒阳的凉州军,快要动弹不得了。
    面对如此恶劣的局面,董卓并没有就此丧气。他在几十年的征战生涯中。经历过的危难时刻,不知凡几。接受过那么多困难的磨砺,董卓已经在本心中养成了,不会轻易放弃的执着。受益于过去艰难的磨砺,所要面对的局势越是恶劣,董卓的反击,就会越发的凌厉!
    董卓的第一波反击,是针对河内太守王匡的。
    河内郡位于司隶的东边,与兖州、冀州、并州接壤,和大汉帝都雒阳城所在的河南尹,更是只隔着一条黄河。这处要地,是关东诸侯兵锋直接威胁雒阳的关键点之一。虽然黄河有些难渡,可控制了河内的敌人,甚至都能在夜中,从黄河岸边看到帝都雒阳的灯火!
    河内太守王匡,是大将军何进的故吏。董卓为了牢牢的把握雒阳的兵权,将何进的司马吴匡和部曲将张璋先后除去。有了前车之鉴在,王匡对董卓的态度可想而知。
    当关东袁氏起兵反董的号召发出之后【即桥瑁的矫诏】,王匡正愁大将军故去后,自家没了组织,一听这个消息,马上兴奋无比的主动加入讨董大军。
    发布了反对董卓的檄文后,王匡为了在全天下士人面前展示自家的积极性,主动行动起来,想要威胁董卓控制下的雒阳。他先是派郡中从事韩浩,率领两千郡兵,驻扎在孟津渡口,还将手中最为精锐的“泰山兵”千人,以心腹大将方悦为统帅,放置在河阳津渡口。
    对这种蹲在家门口的关键位置,对于久经战阵的董卓来说,自然不能够被敌人所把握。特别是河阳津这个地方,过了黄河就是北邙山,再翻过地势略高的北邙山,就能眺望到雒阳城的城垣,堪称是整个雒阳城防系统的一处关键防御据点。
    假设一下,关东联军如果从河阳津这个地方杀过来,直接就能废掉董卓在荥阳、成皋一带布置的防线,与董卓决战在雒阳城下。一旦被人兵临城下,则董卓对朝廷和雒阳城的控制能力,可就不敢保证不出问题了。
    既然王匡如此积极,按照后世“枪打出头鸟”的说法,董卓当然要做点儿什么给天下的反对者看看了……
    所以,倒霉的王匡,遭到了董卓大军的迎头痛击。
    董卓虽然由于在腹背受敌,内部又不稳固的情形下,不得不将主要的军力,用于维持雒阳的秩序。可是。他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在重重困难下,还是克服了种种制约,调动出数千机动兵力,用于河内攻略。
    在大将华雄的指挥下,凉州军利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是在平阴县吸引住王匡的注意力,主力却在小平津渡过黄河,将王匡部将方悦所统帅的“泰山兵”全部歼灭。这个出乎意料的打击,让王匡突然间慌了手脚,急忙调回从事韩浩的部队,守卫郡城,同时向袁绍告急。
    袁绍这时,已经凭借着袁氏的强大声望,从其他州郡大吏那里得到了赠送而来的七、八千士卒,以及大批的粮秣。同时,依靠自身对士人的巨大吸引力,有不少士族世家,纷纷派遣年轻的子弟到袁绍身边,担任各种职位,以博取一个出头的机会。
    正在袁绍得意之际,突然就传来了王匡军在河内大败的消息。袁绍不愧是纵。横前三国的一代强者,听到这个消息,他依然镇定自若,表现的毫无畏惧。
    在与身边幕僚们简单的商量过局势以后,袁绍便果断的星夜从酸枣出兵,亲自前往河内,以救援王匡,确保从河内进攻雒阳的线路,不被敌人切断。
    由于袁绍的反应很快,当华雄率领主力精兵五千人到达河内郡城城下时,城中由于袁绍部的到达,兵力总数已经超过了华雄的兵力数量。在这种情况下,纵然华雄勇武过人,也无法继续对一座坚城发动进攻。
    于是,华雄只得带兵退回温县与河阳渡口一带,依托渡口的地形,修建了一处防御城寨,与袁绍、王匡所部进行对峙。
    于是,董卓策划的第一次对关东诸侯联军作战,虽然在战术上达成了胜利,却由于袁绍的快速反应,没能达成董卓所希翼的战略成果。雒阳城的北方侧翼,此刻依然在关东联军的威胁之下。
    反观袁绍,由于救援王匡的行动极为及时,他成功的在参与反董的州郡大吏中,提高了自家的威信。这样,在几天后举行的“酸枣会盟”中,心怀感激的王匡一提议,其余的州郡大吏都纷纷表示,支持袁绍担任盟主的职位。
    这一幕,让巴巴的从老家汝南一带,一路狂奔赶过来参与会盟的袁术,心里极为不甘。于是,袁术便对参与了酸枣会盟的州郡大吏表示,袁绍这次同盟,只有北方诸侯参与,规模不够。他袁术将在南方武关方向,再组织一支讨董大军,与盟主袁绍一南一北,相互呼应。
    参与会盟的诸侯们都是混迹官场多年的老人,哪里听不出袁术话语里暗示的意思?
    袁术这些话,摆明了就是他不会听从袁绍的安排和指挥,而会在南方自行纠合一支大军,参与对董卓的战斗。
    面对袁术半公开展示出来的桀骜,别说王匡之流的州郡大吏,就连盟主袁绍也是无可奈何。
    毕竟,袁术也是袁氏的嫡子,在袁氏家族内的地位,并不比袁绍要低。而若是提及与袁氏各个分支子弟间的关系,就连袁绍都无法与他相比。
    对于这一点,其实也很容易理解。
    袁绍由于娶了“天下楷模李元礼”之女为前妻,向来受到宦官一脉的猜忌。袁氏的分支子弟,为了避免与宦官一派交恶,通常与袁绍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敢来往太密切。
    相反的,对袁术来说,他这个擅长吃喝玩乐,飞鹰走马的浪荡子,却很容易与袁氏的其余年轻一代子弟,通过种种纨绔之间的交际活动拉上关系。
    外加上袁术刚到手的“后将军”官位,远在参与会盟的诸侯之上,袁术要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还真是没谁有资格来指责他。(未完待续。。)



第7节 智士款款析【一】
    面对这种尴尬局面,首先起兵的曹操挺身而出,为袁氏的两位嫡子,打起了圆场。
    曹操提议,后将军袁术勤于王事,愿意为讨董出力,那是大大的好事,应当成为会盟的副盟主,在南方地区自领一军,并完全可以根据南线的战况,自行便宜行事。
    但是,作为这种地位的交换条件,袁术必须承认袁绍此次会盟中的盟主地位。
    曹操与袁绍交好,可与袁术的关系也不是太差。以曹操的好色程度,与袁术之间的共同语言,那是相当不少。可以说,曹操在政治上追随袁绍,在生活中引袁术为伙伴,是在两人之间左右逢源的和事老。
    而且,曹操的老爹曹嵩也担任过太尉一职,从身份地位上来说,比起袁绍、袁术也就差了一点而已。他开口说了话,别人看在曹氏一族,从曹腾时代在朝廷中积累起来的威望上,也要给些面子。
    袁术虽然自视甚高,却极会看风色。袁绍的崛起,已是不可阻挡。再闹下去,其余诸侯可就未必会这么给面子了。见自己的基本目的得到同意,他自然不便在袁绍的主场多做挑衅。于是,袁术爽快的同意了曹操提出的“袁绍为盟主”的条件。
    见到袁氏的两位嫡子,就地位的高低达成协议,各路诸侯也算是暗地里松了一口气。袁术虽然纨绔,毕竟整合了袁氏在老家的那一批实力。哪怕他的战斗力再差,只要矗在汝南南阳一带,总也能分散董卓的不少兵力?
    解决了袁氏内部的纷争,曹操算是露了一回脸。接下来,为了体现袁绍盟主地位的高贵,也为了给好友袁绍撑场面。目前身上并无一官半职的曹操,还大胆的提出,出于壮大我方声势的需要,袁绍完全可以对外自号为“车骑将军”。如此一来,不但联军在面对董卓的“相国”之位时,没有低人一头的感觉。也方便为己方获得,出兵讨伐董卓的足够立场。
    “车骑将军”在汉朝诸将军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秩万石,金印紫绶,地位与三公相当,往往可以加上“大司马”的称号。
    这个官位,执掌了大汉四夷屯警、京师兵卫、征伐背叛等重要军事行动,在朝中没有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的时候。便是朝廷军中第一人。
    袁绍在自称“车骑将军”以后,便“天然”的获得了进攻司隶“叛军”的资格。于是,从法理上来说,董卓这个同样为自称的“相国”,也不能对袁绍的“车骑将军”形成心理优势。这对于关东诸侯集体的讨董大业,是很有帮助的。
    如此贵重的朝廷高位,却被曹操这个逃亡在外的白身,煞有介事的随意授予他人。此等在朝廷制度中堪称荒谬绝伦的做法。居然还惹得与会的诸侯纷纷低头深思。从这一点来看,也不知道大汉叛逆这顶帽子。到底应该是哪一方更有资格戴上?
    对曹操提出的这个提议,袁术由于他在前面给足了自己面子,也就只得捏着鼻子赞同。其余的州郡大吏虽然暗中有不愿意的,却也不想与袁绍这样的强人交恶,于是纷纷赞同。
    既然与会者都愿意承认,那新鲜**的大汉“车骑将军”袁绍。就算是走马上任了。虽然只有部分州郡会认可袁绍的这个官位,可比起董卓的“相国”之位来,袁绍在地位上,算是也不逞多让了。
    接下来,对于一些同盟之间的细节问题。各位州郡大吏本着“大汉为一家”的原则,快速的通过了。反正讨董的活动,消耗的又不是自己的资源和兵力,各位诸侯当然也乐得大方。
    没有人能够想到,自此之后,大汉再无宁日。各位州郡大吏都还坐着赶走董卓,入主朝廷的美梦。既然以后的目的是要入朝,州郡地方上的那点儿消耗,却又与诸侯们何干?钱粮若有亏空,让继任者慢慢填还便是。
    就这样,诸侯在酸枣的会盟活动,堪称是成功的举行,顺利的结束。大家经过这样一次会盟,统一了讨董的认识,确定了进军的主要方向。至于在会盟中的种种谋划能不能真正实现,那就另当别论了。
    会盟过后,一跃从二千石太守,变成万石的车骑将军的袁绍,对曹操的帮衬很是感激。他也是会做人的,回头便投桃报李,将目前没有任何正式官位在身的曹操,任命为“行奋武将军”。
    所谓“行”“奋武将军”中的“行”字,是暂时代理的意思。以汉时“将军”称号的贵重程度,还不像后世那样烂大街。哪怕只是暂代的将军,地位也高过校尉。曹操也就借着袁绍的东风,再次拥有了与州郡二千石大吏们并列的资格。
    当然,作为接受“奋武将军”称号的代价,曹操在其他州郡大吏的眼中,就成为了袁绍一系的骨干成员,与袁绍之间的关系,不惟是同盟,更有主从之分。
    对此,曹操并不介意。反正他跟着袁绍混,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就连当初曹操从雒阳城内出奔,也是受到袁绍的影响才成行的。
    “酸枣会盟”的成功举行,对董卓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当董卓读完由广陵名士臧洪起草的会盟誓词后,气的当场抽出腰间的七星宝刀,将面前的案几,一刀两段!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车骑将军绍、后将军术、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行奋武将军操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
    “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在一旁侍奉着的郎中令李儒,等董卓气愤稍定,从地上拾起这份会盟誓词,低低的念了一遍,脸上也不由得因为愤怒而红了红。不过,他很快就回过神来,对岳丈董卓说道:
    “丈人何必动怒?此等高谈阔论,嘘枯吹生之辈,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