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作者:康春林
文案
有着 7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演变及其解体,是20 世纪人类历 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世界的影响 亦是不同寻常的。历史上曾取得过辉煌成就并在综合国力等诸多方面足以与 当今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相抗衡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何以在80 年代未、 90 年代初的短短数年间迅速瓦解,人们在思考,在探讨,试图从不同的方面 找出答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演变及其解体是一个过程,是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长期积累的矛盾激化的后果。这里既有现实的直 接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就其历史上 出现的问题而言,既有主观因素造成的,也有受客观因素制约而产生的,而 且往往这两者又很难截然分开。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只有采取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加以分析研究,我们才能从中汲取有 益的教训,使社会主义事业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本书取材于 1936年8 月至1938年3 月在莫斯科进行的三次公开审判, 它们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苏联历史上的肃反扩大化问题。 事情发端于 1934年 12月1 日,当时任联共 (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中 央书记、列宁格勒州委书记的基洛夫在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宫被凶手尼古拉耶 夫枪杀。为追究杀人凶手及其后台,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 (布)中央先后于 1936年8 月、1937年 1月和241938年3 月在莫斯科进行了三次公开审判, 相继认定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拉狄克、布哈林、李可夫等联共 (布)重 要领导人与此案有关,并认为他们都是受原联共 (布)领导人之一、后流亡 国外与国际帝国主义勾结的托洛茨基指使,企图篡党夺权、颠覆苏维埃政权, 将他们定为反党反苏的反革命集团首领,于 1936年至 1938年加以镇压。受 此案株连而被杀、被监禁、被流放的共产党人数以千计,造成极为恐怖的气 氛,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恶劣影响。50 年后,苏共领导层几经变化,至 1988 年,苏共中央将此案定为冤假错案,所有被告,除第一次公开审判的组织策 划者之一的雅哥达外,全部予以平反。这一历史公案,在当时震惊世界,延 至今日,人们仍在反思、探讨,并从中吸取历史的教训。 毋庸讳言,教训是惨痛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粉碎了包括 14 国武装干 涉在内的国内外敌对势力进攻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执行社会主义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这 时执政党的首要任务理应是调整政策,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而当时的苏共领导却错误地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的进展阶级斗争会越来 越尖锐。 “我们的进展愈大,胜利愈多,被击溃了的剥削阶级残余也会愈加 凶恶,他们愈要采用更尖锐的斗争形式,他们愈要危害苏维埃国家,他们愈 要抓紧最绝望的斗争手段来作最后的挣扎。”①他们还将党内的意见分歧看 成是敌我矛盾,本应运用批判的武器,却用武器来批判,开创了对党内思想 斗争采取 “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先例。这种作法,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对 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程度不同的不良影响。这种极端的高压政策,不 仅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而且为极 “左”和“宁左勿右”的 思想制造了温床。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自然会引起思考,并从中总结汲取必要 的历史教训。
… Page 3…
作者收集了这一历史公案的大量有关材料,包括当时庭审的口供、证词, 记者的报道,刊物的评论, “犯人”后裔及亲友的回忆文章,80 年代苏共中 央的甄别文件,以及西方国家的有关著述。这样丰富的资料,无疑为我们了 解和研究苏联这一段历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素材。作者着力叙述这一桩历史 公案的来龙去脉,将令人眼花缭乱的材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理出头绪, 并对公审中的破绽、暴露出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所掌握的资料,作出 了分析和推断。对案件所涉及的大小 “案犯”的生平和事迹,对案件审理过 程和结果,书中都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说明。语言通达流畅,表述清楚。这里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观点仅是一家之言。 如前所述,莫斯科公开审判的反复出现,是由一系列主客观原因造成的, 也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其中个人因素的作用。 “千秋功过,后人评说”。至于本书所涉及的斯大林在基洛夫被杀和处理这 一案件中的动机、作法和责任等问题,我们相信随着历史学家们的深入研究, 必定会作出符合实际的公允评价。 本书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 26 无论过去和现在,我们的力量就在于我们对最惨重的失败也能给予十分 冷静的估计,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应该怎样改变我们的活动方式。因此应当 宣言不讳。这一点,不仅从理论的真理来看,而且从实践方面来看,都是重 要的和值得注意的。 ——列宁
… Page 4…
序 幕 基洛夫被刺 整个事情是从 1934年的一个晚上开始的。 ——赫鲁晓夫 列宁格勒,伟大的十月武装起义司令部斯莫尔尼宫。1934年 12月1 日下午4 时半,这里突然响起了两声凄厉的枪声。二楼走廊,联共 (布)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列宁格勒州党委书记基洛夫一声不响地躺 在血泊中。罪恶的凶手列昂尼德·尼古拉耶夫,由于过度惊吓,开枪后 喊了几句话便昏倒在基洛夫旁边。闻声涌向走廊的人们,目瞪口呆地看 着这触目惊心的场面。基洛夫的死震动了苏联大地,也震动了全世界。 这一事件的巨大影响,不仅是因为基洛夫在苏联党和人民心中享有崇高 威信,也不仅是因为基洛夫是众望所归的党的总书记的接班人,它的潜 在的深远影响和意义,是当时普通的人们所不了解,也是不可能了解的。 本书所要叙述的莫斯科三次公开大审判,即 1936 年8 月、1937年 1 月 和 1938年3 月的公开审判,就发生在基洛夫事件之后。它犹如一场惊心 动魄的历史剧,而由基洛夫事件揭开了它的序幕。斯大林去世后担任苏 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后来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整个事情是从1934 年的一个晚上开始的。”①他所说的就是基洛夫被杀的那天晚上。 基洛夫是被尼古拉耶夫杀害的。但是,他为什么要杀害基洛夫?是 个人作案还是有人幕后指使或者集团作案,是刑事犯罪案件还是政治谋 杀事件?对于这些问题,50 多年来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 有的人认为这是一桩个人报复事件。 目睹基洛夫被害惨景的人回忆说,当时一个陌生的人躺在离基洛夫 两三步远的地方,歇斯底里地喊着一句话: “我向他报了仇!我向他报 了仇!”②1934年 12 月 3 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报告说,凶手名叫 列昂尼德·瓦西里耶维奇·尼古拉耶夫,曾在列宁格勒工农检查院工作。 他 1904年生,曾多次变换工作。1933 年 10 月至1934 年4 月在十月革 命史和党史资料委员会工作。因拒绝支援交通工作的动员和诬告一些领 导干部,1934年4 月被开除出党,解除公职。尼古拉耶夫向斯莫尔尼区 党委提出了上诉,再次受到严重警告。区党委负责调停工作的人指出, 尼古拉耶夫粗暴无礼,他说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要求工作但不满意提 供给他的工作,而要求担任领导工作。 当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日丹诺夫、雅哥达,以及列宁 格勒市委第二书记丘多夫和州内务局领导人,审问尼古拉耶夫的时候, 他再次歇斯底里地发作并且大喊: “我干出了什么呀!我为什么要这样 干?”③这样一个处于歇斯底里状态的人,是具有进行个人行凶报复的 作案基因的。 几天以后,在内务部的刑讯之下,尼古拉耶夫改变了自己最初的供 词。说他是地下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团体的成员,他的行动是受命 向党进行报复。但是,除了尼古拉耶夫之外,受审的绝大多数人都未承 认这样的罪行。而且,尼古拉耶夫等主要罪犯 12月29 日即被枪决。在 没有公布托—季团体与尼古拉耶夫关系的具体材料的情况下,匆忙枪决
… Page 5…
关键的人犯,这种作法有掩盖真正的罪因之嫌。可以说明这一点的,还 有法庭审讯尼古拉耶夫时对实物证据的轻蔑态度。对尼古拉耶夫住所进 行搜查时,得到了他的日记、上诉信件,其中记叙了他的不满和绝望、 领导人的不公正、家庭生活的困苦。在法庭上,尼古拉耶夫把这样的材 料说成是他掩盖真正意图,以使地下组织免遭打击的有意的举动。而且 法庭也认可了他这种说法。 60 年代初,由 B ·H ·波诺马寥夫主编的《苏共党史》教本和B ·H ·波 斯佩洛夫主编的多卷本的苏共党史,在叙述基洛夫事件时,也倾向于个 人报复事件的说法。他们说,杀害基洛夫是政治恐怖行动。当场被捕的 凶手对党及其领导人怀有仇恨。波诺马寥夫当时是苏共中央书记,波斯 佩洛夫当时是苏共中央附属的马列主义研究院院长。他们当然是熟悉档 案材料的人,因此他们的说法也值得重视。 除了个人作案的说法,就是集团作案的说法。集团作案的说法主要 有两种。一是斯大林当政时苏联政府的说法,即基洛夫是由前反对派首 领指使其阴谋组织直接杀害的。这一说法又有 1936年和 1938年前后两 种版本。1936年8 月莫斯科第一次公开审判时,法庭确定:季诺维也夫 和加米涅夫指使其阴谋集团成员直接杀害了基洛夫。详情下文即将叙 述。1938年3 月莫斯科第三次公开审判时,主持了第一次审判的内务部 人民委员雅哥达被打成了 “右派—托洛茨基阴谋集团”的首领之一,于 是,基洛夫被杀害的过程加上了以布哈林、李可夫和叶努基泽为首的“右 派—托洛茨基中心”的共谋,他们指使雅哥达,通过列宁格勒内务局副 局长扎波罗热茨的具体组织,协助托—季恐怖组织杀害了基洛夫。在莫 斯科第三次公开审判时,雅哥达交待说: “1934年夏,叶努基泽将右派—托洛茨基集团通过了杀害基洛夫的 决定一事通知了我,李可夫直接参加了这一决定的作出。我了解到,托 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恐怖团体正在进行着这一谋杀行动的具体准备 叶努基泽执意要求我不要给这一行动制造任何障碍。因此,我只好要求 列宁格勒内务局副局长扎波罗热茨不要阻碍针对基洛夫的恐怖行动的实 施。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扎波罗热茨向我报告说,内务部机构抓住了尼 古拉耶夫,搜出了他身上的手枪和活动路线图,而尼古拉耶夫被释放 了。”④ 雅哥达 1929年以后的私人秘书和同案犯Д·Д·布拉诺夫交待说: “雅哥达对我说,列宁格勒内务局的干部鲍里索夫参与了对谢·米·基 洛夫的杀害 扎波罗热茨根据雅哥达的指示作了这样的安排:使押送鲍 里索夫去斯莫尔尼宫的汽车发生了事故。在这次事故中鲍里索夫丧了 命。”⑤ 上述说法是斯大林政府的说法,这样的说法即使在当时也是经不起 分析和站不住脚的。首先,法庭没有任何证明原反对派领袖参与谋杀事 件的物证,而这样的物证在出事的当时是不难获取的。而口供是在内务 部的刑讯之下作出的。不但取得口供的非法方式可以证明口供的虚假 性,就是口供本身的内容也十分简单、牵强,没有说服力。凶手尼古拉 耶夫被灭口以前,只是简单地承认他属于季诺维也夫反对派领导下的阴 谋组织 “列宁格勒中心”,接受了杀害基洛夫的任务,口供中缺乏恐怖 行动组织过程的具体的和合情合理的情节。原反对派的领袖季诺维也夫
… Page 6…
和加米涅夫自 1932年秋就受到内务部的长期监视,从 1932年秋到 1936 年8 月被处决以前是在监狱和监外监视下度过的,不具备能够组织和领 导阴谋恐怖集团的条件。他们的口供也只是承认领导了对基洛夫的谋 杀,法庭和其他被告都没有提出任何能够作为证据的东西。而布哈林和 李可夫连这样的口供也没有。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叶努基泽是斯大林的 同乡和挚友,和斯大林及其家庭的亲密关系是尽人皆知的。假使原反对 派确实企图策划谋害中央领导人的阴谋,也决不会把他作为同谋的。1935 年夏,叶努基泽就被撤销职务和开除党籍,1937年被秘密处决,主要原 因是他反对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反斯大林的恐怖镇压政策,根本没有 发现他与原反对派有什么秘密勾结。因为上述原因,叶努基泽在斯大林 死后不久就被苏联政府恢复名誉。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的被告 (除雅哥 达以外)也分别在五六十年代和80 年代全部平反昭雪。苏联最高法院在 平反的决定中还指出,当时对被告采取了不能允许的侦讯手段,使他们 在法庭上作出了假供。基洛夫被原反对派杀害的说法虽被否定了,但在 否定的同时并没有指出基洛夫到底是被谁杀害的。因此,人们仍有理由 怀疑,基洛夫是被某个对中央包括斯大林不满的集团杀害的。现在,持 有这种说法的人很少,但是并非没有。 第三种说法与前两种说法根本不同,它否定了个人报复行为和原反 对派阴谋行为两种说法,认为种种迹象表明,是斯大林出于消灭政敌和 嫁祸于原反对派的政治目的,暗中指使雅哥达等人杀害了基洛夫。比如 托洛茨基,他在基洛夫被害后不久就断定斯大林参与了谋害基洛夫的行 动。他的主要论据是:事发后,列宁格勒内务局的不少人因牵涉该案而 被捕,而如果没有斯大林某种形式的指示,他们是不会参加谋杀行动的。 随着基洛夫案件中暴露的可疑现象不断出现,尤其是斯大林死后不断揭 露出新的情况,持这种说法的人越来越多,使它成为苏联和世界舆论中 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有的作者甚至十分肯定地说: “这次谋杀是斯大林 通过警察机构的代理人策划的,对这一点,现在人们已不再有多大怀疑 了。”⑥但是,苏联政府直到目前仍没有公布可以证明或否定斯大林插 手杀害基洛夫的材料,因此,我们也只能把上述说法作为一种倾向性的 说法叙述于后。 事情发生的当天,斯大林在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叶若夫、雅哥 达、日丹诺夫、科萨列大、阿格拉诺夫和扎科夫斯基等陪同下,立即乘 火车赶到了列宁格勒。莫斯科州委书记赫鲁晓夫,接到卡冈诺维奇的通 知后,匆忙凑集了一个代表团,另车赶到了列宁格勒。 斯大林等驾临列宁格勒后,占用了斯莫尔尼宫的一层楼和列宁格勒 内务局的10多间办公室,并且立刻办起案来。但是,斯大林并没有对案 件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审讯,不过是走了一下过场,作出了为案件所震惊 和关注案件的样子。他召见的第一个人是列宁格勒内务局局长麦德维 基。这个人是基洛夫的好友,为基洛夫所倚重,也是斯大林和雅哥达多 次要调离列宁格勒但终究没有调开的人。斯大林和他敷衍了几句话,便 召见列宁格勒内务局副局长、雅哥达的亲信扎波罗热茨,和他单独谈了 一个多钟头,然后命令提审尼古拉耶夫。 斯大林赶到列宁格勒前,扎波罗热茨就对尼古拉耶夫进行了审讯。 有的书中披露说,尼古拉耶夫当时就认出了扎波罗热茨这个内务部的高
… Page 7…
个子领导。这个人就是过去经人介绍,与他套近乎,交朋友,并怂恿他 向列宁格勒最高领导人下手的家伙。他发觉自己上了当,成了某种政治 阴谋的牺牲品。但是,他仍然把自己视为反对党内官僚主义的英雄。他 拒绝与内务部合作,审讯没有结果。 接着斯大林亲自审问尼古拉耶夫,而审问一开始就暴露出一些令人 怀疑的问题。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日丹诺夫、雅哥达、科 萨列夫等坐在桌边,旁边站着不少保安人员和列宁格勒的干部。尼古拉 耶夫进屋后,就在门边站住了。他当然看清了他面前坐着的是什么样的 人物。他头上缠着绷带。斯大林打个手势,让他走近点,然后注视着他, 用温和得近乎亲切的口吻问道: “您干吗要杀害这样一个好人呢?” “我不是向他,而是向党开火!”尼古拉耶夫坚决地回答,毫不畏 惧。 “您是在哪里搞到手枪的?”斯大林继续问道。 “这事您为什么问我?请问扎波罗热茨去吧!”又一个胆大包天的 回答。 当斯大林继续询问他为什么要向基洛夫开枪时,他指着斯大林身边 的保安人员说: “是他们逼着我干的!”这时几个保安人员上前把他打 得血迹斑斑,不省人事,抬出去了。⑦凶手在受审时立即供认出自己的 同谋和幕后操纵者,这样的供认符合一个无所顾忌的杀人犯的心理。对 这样的供认即使怀疑的话,也应该进行认真的追查,但是斯大林并没有 指示这样做。更加可疑的是,内务部的警察居然敢于在斯大林面前毒打 凶手,不让凶手把话讲下去,而他们的行动又未受到制止,这不合乎办 案的常情。 另外一件事也使人大惑不解。按照安排,下一个受审的人应该是基 洛夫的警卫鲍里索夫。 “所有被捕的人都是用小轿车送到审问的地点, 可是不知为什么,派去接鲍里索夫的是有棚的卡车,里边坐着几个手持 铁棒的契卡人员。”⑧汽车在路上擦了一下墙,司机矫正方向后继续行 驶。可是就这一点称不上车祸的小事故却被说成是车祸。鲍里索夫在车 祸中死去了。受命进行鉴定的医生也证明鲍里索夫是因车祸死去的。可 是,与鲍里索夫同车的司机和押解人员全部元恙。重要的知情人在受审 前突然死去,这本身就是个重大的疑点。可是,斯大林并没有审问有重 大嫌疑的押解人员,也没有审问开车的司机。似乎鲍里索夫因车祸而死 是意料中事,甚至似乎是预先安排好的。 另外,还有许多疑点使人百思不得其解。 据当时任党中央工业部局长的伏罗洛夫后来说,叶若夫 (当时任工 业部部长并受斯大林委托监督内务人民委员部)在基洛夫被害的那一 天,进入了斯大林的办公室,并且一反常规,在那里呆了几乎一整天, 直到晚上 7点钟。 尼古拉耶夫作案的一名重要知情人,他的一位朋友很快被秘密处死 了。后来得知,这一个人就是事故发生前介绍尼古拉耶夫与扎波罗热茨 交朋友的那个人。 1934年夏,基洛夫去哈萨克斯坦视察工作和处理公务时,就有人企 图暗杀他,但内务部并没有予以追查。 正是在 1934年夏,斯大林再一次病重时,政治局讨论了斯大林接班
… Page 8…
人的问题,大家一致赞同基洛夫。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雅哥达要调走列宁格勒内务局局长麦德维基。 麦德维基为基洛夫所倚重,倍受信任。而雅哥达却想用斯大林的保镖和 酒友叶甫多基莫夫替换他,并且下达了相应的命令。但是这一行动受到 基洛夫的坚决抵制。他打电话质问雅哥达,是谁授权他不经列宁格勒州 党委的同意就任意调换列宁格勒的负责干部,接着,基洛夫又给斯大林 打电话,抗议雅哥达这一不能容忍的行动。⑨由于基洛夫的反对,此举 未成。但是,雅哥达提议将负责列宁格勒领导人保卫工作的人调开,并 且没有向基洛夫讲明调开理由一事,已经能够说明不少问题。 苏共老党员阿列克萨欣说,他被流放时遇到了一个犯人,即前彼得 罗巴甫洛夫斯克内务局局长杜波申。杜波申告诉他,1934 年 11 月他住 在莫斯科一家旅馆时,有一位内务部高级官员告诉他:列宁格勒正在酝 酿着可怕的暗杀。 基洛夫的好友彼得罗夫斯基的妻子说,在基洛夫被暗杀的前几天, 就有两个陌生人企图打死彼得罗夫斯基。后来,在得到基洛夫被暗杀的 消息时,彼得罗夫斯基马上说,这是斯大林干的。 列宁格勒内务局局长麦德维基得知基洛夫被暗杀后,帽子都没有 戴,大衣也没有穿,就跑到斯莫尔尼宫去了。但在斯莫尔尼宫门口,他 却被一位他所不认识的来自莫斯科的契卡人员挡住了。这些人不知为什 么比列宁格勒内务局局长到得还早。 日丹诺夫的助手库拉金证实,基洛大被暗杀后,基洛夫的警卫队长 的妻子被强制送进疯人院。内务部人员讯问过她,企图了解在基洛夫被 暗杀前她丈夫对她说过些什么。后来,她在医院里死去了。有被毒死的 迹象。 斯大林去世后,在苏联政府对苏联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审查中, 基洛夫被杀案再次成为人们注意的一个中心。苏共中央领导人曾多次谈 到基洛夫事件。谁也不能说,他们是不了解情况的,他们的说法是无根 据的推测。其中,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前后几次谈及基洛夫事件 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不但肯定了内务部参与谋杀的说法,而且暗示 是斯大林在幕后指使。1956年2 月,赫鲁晓夫在向苏共二十大所作的秘 密报告中说: “时至今日,在基洛夫事件中仍隐藏着许多无法说明、无法理解的 地方,这还需要极为谨慎的审理。人们有根据怀疑的是刺杀基洛夫的尼 古拉耶夫可能得到警卫人员中某个人的协助,在刺杀发生的一个半月以 前,尼古拉耶夫因为行动可疑而被逮捕,但很快就被释放,也未对他进 行搜查。负责保卫基洛夫的契卡人员在 1934年 12月2 日被带去询问, 但途中 ‘死于汽车事故’,而同乘人员却无一伤亡。这是一件非常令人 怀疑的事件。基洛夫被刺后,内务人民委员部列宁格勒分部的干部被判 很轻的刑罚,却在 1939年全部被枪毙,这令人想到大概是为了消灭刺杀 基洛夫的人证而把他们枪毙的。”⑩ 1961年 10月27 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总结发言中再次谈 到了基洛夫事件,对事件的倾向性看法更加明显。 “大规模镇压是从基洛夫被暗杀以后开始的。还需要作不少努力才 能真正弄清他的被害是谁的罪过。我们越深入地研究有关基洛夫被害的
… Page 9…
材料,产生的问题就越多。有一个事实引起了注意,暗杀基洛夫的人以 前曾经两次被肃反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斯莫尔尼宫附近扣留过,并且在 他身上发现了武器。但是,不知根据谁的指示他两次都被释放了。而这 个人就带着武器出现在斯莫尔尼宫基洛夫通常走的那个走廊里。为什么 会发生这种情况:在发生暗杀时基洛夫的警卫队长远远落在谢·米·基 洛夫后面,虽然根据指示他是无权落在被保卫者后面那么远的。 “还有一个事实也是十分奇怪的。当基洛夫的警卫队长被带去审问 时,——当时他应该由斯大林、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来审问——据驾 驶装他的那辆汽车的司机后来说,那些应当提审警卫队长的人故意在路 上制造了车祸。他们宣布说,警卫队长由于车祸毙命,虽然事实上他是 被护送他的人弄死的。 “保卫基洛夫的人就这样被弄死了。后来又枪毙了那些弄死他的 人。这显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周密考虑的罪行。谁能够做出这种事 呢?现在正在仔细研究这一复杂案件的各种情节。 “原来,驾驶那辆把谢·米·基洛夫的警卫队长途去受审的汽车的 司机还活着。他说,在前往受审途中,在司机室里有一个内务人民委员 部的工作人员坐在他旁边。这是一辆载货汽车 (当然,非常奇怪,为什 么用一辆载货汽车来送这个人去受审,好像当时找不到另外的汽车来做 这件事似的,显然,所有的细节都事先作了周密的考虑)。另外两个内 务人民委员部的工作人员同基洛夫的警卫队长坐在车厢里。 “司机接着说,当他们驶过街道时,坐在他旁边的人突然从他手中 把驾驶盘夺过去,并使汽车直接向房屋冲去。司机从他手中抓回驾驶盘, 并矫正了汽车的方向,汽车只是侧面碰到楼墙上。后来有人告诉他,在 这次车祸中,基洛夫的警卫队长死掉了。 “为什么他会死,而护送他的人中间却谁都没有受损伤呢?为什么 护送基洛夫警卫队长的这两个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工作人员后来也被枪毙 了呢?这就是说,有人需要这样做,以便消灭他们,以便消灭一切痕迹。” (11) 以上材料如果属实的话,那就足以否定基洛夫事件属于个人报复行 动的说法。尼古拉耶夫对党不满从而铤而走险的行动已被利用并被纳入 了有计划有预谋的恐怖行动中,变成了经内务部雅哥达和扎波罗热茨之 手策划和组织的阴谋事件。综合各种不断揭发出的材料,这个事件的梗 概如下: 扎波罗热茨接受了雅哥达下达的指示后,遇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 这个人就是尼古拉耶夫。他年轻气盛。16 岁时就自愿走上国内战争前 线,与白匪作过战。后来在工作中与领导发生矛盾,其中原因有本人刚 愎自用和领导的官僚主义两个方面。他被开除出党,加之找不到工作而 愤怒、绝望。这种心情因妻子、孩子和母亲生活窘迫而加剧,最后发展 到决心杀害党的监察委员会的领导人以表达他对官僚主义的义愤和对党 的抗议。所有这一切,他都记在一个日记本上。他的一个朋友将此事报 告了内务局的扎波罗热茨。扎波罗热茨如获至宝,便通过此人安排了与 尼古拉耶夫的巧遇,以 “朋友”的面目出现,与尼古拉耶夫建立了联系, 并且使他相信,只有刺杀像基洛夫这样有声望的大人物才能造成影响。 当他确信尼古拉耶夫把基洛夫确定为目标,并以当代的热里亚波夫 (曾
… Page 10…
是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组织者之一)自命时,便向他提供了手枪, 并且到郊外试了枪。 但是,尼古拉耶夫并不是一个高明的杀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愚笨 的家伙。他试图趁基洛夫散步时下手。基洛夫喜欢散步。警卫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