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远东帝国-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在经过几个一天的讨论之后初步得出了结论,但是还要进行合理性的整理,这个过程是需要几天的时间。
1月20日,华夏政府公布《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临时办法》和西南大搬迁政策,《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临时办法》规定:所有的土地都将被统一丈量后收归国家所有,那些交出土地的土地大户将会得到部分补偿,如果不交的话就得交付巨额的金钱来赎买这些土地,而且只有七十年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而农民的话只要每年交出一半的粮食连续五年就会得到们每人十亩土地的七十年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头一年不用实行,只有一年后才会实行。七十年的时间是对这个政策的第一期,一旦成功的话将会继续延续下去,但是如果有土地三年以上不耕作的话且无其他原因的话将会被收回,田地的数量越多所要缴纳的税就越多,至于空出的土地将会由国家进行统一的管理,建立集中而大规模的农场。
西南大搬迁政策是由于明汉市、南海省、北恒省有大量的土地空余,为了缓解国内的土地紧缺问题将会把第一批三百万人迁移到那里进行居住,那里的土地一亩一两白银,每人上限一百亩,可以赊欠;在国内已经拥有大量土地的是五两白银一亩,每人上限一百亩,不可赊欠。想要搬迁到那里的人都要向当地的政府申请,通过的将会得以迁移,还有所有获得土地人除了政府外将在三十年内不得买卖土地,三十年后若有百亩以上土地的买卖都要获得政府的同意。搬迁到三地的民众不得歧视当地的民众,不得进行无故的人身攻击,要友好相处,到了那里之后听从政府的安排,不然将会被遣返原地。
秦宇知道这些政策还有待优化,草创阶段不会尽善尽美,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将会在未来进行修正,实践才能出真知。
对于政府出台的这两个政策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地主阶级的反对声最大,因为他们觉得这个不公平,为什么农民可以获得土地他们却要交出土地,不交还要交付巨额的钱,而且在搬迁的问题也是偏向于农民,这让他们对政府非常的不满。
至于农民在得知这个的时候都是欢天鼓舞的,他们终于可以拥有土地了,虽然他们没有所有权,但是也能使用和经营,再也不用受到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了他们当然高兴了,甚至有大量的农民在家里为秦宇弄了个长生牌位供着。
第九十五章 非暴力不合作的地主
政府出台的新政策除了华东地区以外的地主阶级都是非常地反对,他们都觉得凭什么自己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土地就要上交或者用钱赎回,而那些贫贱的农民却能获得土地,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政府为什么要打压他们。
各地的地主准备联合起来反对土地改革,很多人坚信他们能够成功,就像以前的清政府一样也奈何不了他们,有的甚至还不让农民知道这个政策,毕竟消息的传递不是很快,而且大部分的农民是不认识字的。这其中又以四川、湖南、陕西等内陆省份和广东、福建、山东的地主反应最是激烈,他们在获得政府公布的消息之后就马上对自己手下的农民封锁消息,大量的地主还聚集在一起商量该怎么办。
广州的省长府,陈炯明已经接见了不下十个的大地主,这些地主都是来询问省长的意见,也有一部分是来试探的,他没有接到上面的消息要怎么处理,他还在等着上面的命令呢,所以他也是敷衍一下就送客了。对于中央的土地改革他不知道能不能够顺利地实施,但是有一个他是知道的,一旦中央公布的东西基本都会实行,不然以后的中央文件就失去可信度,还会让政府损失自己的权威性。之前的时候他就研究过华东地区的土地改革,当时就有很多的地主想抵抗,可是都被政府用暴力的手段去镇压住了,现在的却是全国范围内的,地主阶级实在是是太多了,一不小心就会在阴沟里翻船的,所以他很是担心全国会再次动乱起来。
就在他想着的时候一政府人员拿了一份文件到他家,“陈省长,这是中央刚刚下达的秘密文件,请您过目。”
陈炯明赶紧拿过文件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他的脸色就变了,他想不到中央会这么狠,但是他也不得不执行,“通知下去,明天早上召开会议,不许缺席。”
“是,省长。”
“对了还有让人去把军区的司令给我请来,就说我找他有事相谈,你先回去吧。”
“是,省长再见。”说着这个政府人员就走了。
陈炯明马上叫人去把曾经在前一段时间支持过自己的几个地主叫了过来,他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他要去劝一下几个地主,让他们用钱去赎买就行了不要去生事。很快那些地主就来到了陈炯明的家,他们对于陈炯明如此紧急地找他们感到很奇怪,毕竟除了上次他投入华夏政府的事情外基本就没有这样过,但是他们还是要去的。
当他们到达的时候,陈炯明看着他们说道:“对于你们之前询问的土地改革的事情你们还是尽量的配合政府人员的工作,这次估计要比华东那次来得凶猛,所以大家还是好好地想想吧。看在你们曾经帮助过的份上我就明说吧,中央已经下定了决心了,这不是你们能够抗衡的,用钱去赎自己的土地吧,不然后果很严重,为了华夏的崛起中央会毫不犹豫地推行改革的,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遵行政府的政策。”
在场的地主都是一惊,对于华东地区的土地改革他们可是早就清楚了,他们想不到政府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决心,政府难道全国的地主都反对吗,难道华夏政府想要被退翻吗?
一个地主擦着汗说道:“上面是不是给了你们什么命令,而且还是对我们不好的?如果真的向省长说得那样话我们就该好好地考虑一下,就是不知道国家为什么会这么做?”
“肯定是不好的,政府这么做事有着自己的思考的,毕竟你们也知道我们的关税已经回收了,国家想要把国内的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解放农民的生产力,让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还有的就是政府能够获得农民的支持,这对于我们的后续计划很重要。你们看华东地区那里不是做得很好嘛,那些和你们一样的人都在开工厂什么的,都已经成功的进行了转型,你们也课一区开工厂什么的,不行的话就去搞农场什么的,所以们千万不要反抗,顺从就好,政府也不会亏待你们的。”陈炯明慢慢地说道。
“那会不会把我们的钱财也给收了,这些都是我们祖祖辈的积累啊,如果去开工厂的会不会有什么困难的,毕竟我们都没有办过。还有你说的那个农场感觉挺不错的,就是怕到时候没有足够的人手帮忙,还不是一片荒芜,而且新的政策上说了土地越多要交的税就越多。”
陈炯明摇摇头说道:“按照我的猜测,政府现在解放农民无非是为了能够拥有足够的自由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将会由一部分的人进入这些工厂工作,你们没有看到政府最近一直在提倡进行实业吗,也就是实业兴国,所以将来会很注重那些工厂什么的,你们要抓住这些机会好好地发展。至于土地的问题你们完全可以进行联合的农场作业,还可以向华兴和秦氏商行购买机器来进行耕种,这样就不会怕缺人了,你们再看看华东的农场主现在的生活,所以我还是建议你们能够去搞农场的。”
在场的几人都陷入了深思,有的认为或许去弄个工厂什么的和华东地区的一样,只要做得好肯定会盈利的,到时候就会有大量的资金了,至于土地有了资金也可以购买;有的认为土地是他们的根,只有土地能经久不衰,所以还是交钱赎回自己的土地然后去弄农场,最近一直听说华东地区的农场主赚得非常地多,所以就有了这个心思。至于去反抗经过陈炯明的恐吓之后很多的人都不敢再去提了,毕竟没有谁会和自己的小命过不去,他们回去之后还要去劝自己的亲戚好友配合政府的工作。
这样的一幕在各个省都上演着,大量的地主在劝解之下放弃抵抗,的那是还有很多的地主认为政府不会进行暴力的手段来执行这个政策,就一心抵抗到底,尤其是那些七八十岁的老顽固。
1913年1月25日,各省的政府人员在中央的一声令下开始了对田地的丈量和分配的行动,而在各省的军队则是进行了集合,他们全部都是荷枪实弹的,随时准备着去应付突发事件,因为在民间私人武器没有收缴,特别是那些地主家族。
果不其然在各省都出现了大量的地主家族不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甚至还鼓动那些没有获知消息的农民去阻挠政府人员的工作,政府人员幸好做好准备,他们现场给农民们讲解最新出台的政策,听完之后农民的反应很是兴奋。
“什么,朝廷要分配土地给我们?不会吧,朝廷哪来的土地?”
“刚才朝廷的人说了要把当地的土地大户田地没收了用来分配给我们,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应该是真的,现在的这个朝廷不是以前的清廷了,而是一个新的朝廷,好像叫做什么华夏政府,之前我们的辫子就是他们下令剪除的,还有废除那些杂七杂八的赋税。听说现在的朝廷可是把英国的洋鬼子都给打败了,还获得很多的新土地,他们好像已经把东北那边也弄好了,是一个了不起的朝廷。”
“……”
至于为什么这些农民还说朝廷呢,其实还是华夏交通落后,通讯落后,消息的传达很是很好,而农民由于封建思想的约束还是喜欢把掌握大权的叫做朝廷。后世就曾经有一份资料描述到在1913年大部分的农民还不知道有民国,也不知道民国为何物,民主又为何物,所以当时的农民由于信息的落后再加上他们不了解时事,并不知道民国的成立。
在经过一番解释之后农民都知道了地主在欺骗他们,愤怒的农民把地主家给砸了,政府人员并没有去阻止,遭遇这种情况的地主很多都被迫选择了配合。
在别的地方有的农民不相信政府的政策,以及地主的支持,那些农民和政府人员对上了,但是很快大量的警察和军队赶到,大量的农民被抓捕,而地主也被抓捕;有的地方地主看到军队和警察的出现就用上了私藏的枪械和华夏政府对持,但是警察和军队才不管,他们看到地主亮枪了就直接把他们给毙了。那些被捕的农民在经过几天的教育就会放回去,至于那些地主基本都会吃牢饭,有的甚至会把牢底坐穿,最后还是华夏政府为了减轻影响而让那些情节轻交罚款就行了。
全国各地军队和民兵出动抓捕反抗的地主,地主是抓不完的,所以一批又一批的地主被来去游街,情节恶劣的以勾结土匪山贼和袭击政府人员的名义当众进行枪毙,这个杀鸡儆猴做得非常成功,没有被抓捕到的地主都选择了交出土地要补贴或者交钱赎自己的土地。
丈量全国土地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进行的,这没有个几个月的时间是不会完成的,况且还要进行分配。但是很快就有一个问题出现在秦宇的面前,那就是各个地方的耕地数量不同,而且有大量的地主是赎买自己的土地的,所以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有的地方不足,这样就会有大量的农民无地可耕。秦宇为了这个也是无可奈何,他只好让人大量地宣传做工人的好处,引导没地分配的农民去城市打工,但是为了平复他们的不公平心里,华夏政府积极地为他们联系工厂让他们工作,有的则是安排去农场干活。
秦宇知道这对于很大一部分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相比于当年英国圈地运动的羊吃人和美国的西进运动来说已经很好了,毕竟一个强国的崛起总会有着那么些阴暗。
第九十六章 紫禁城的问题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让华夏政府一下子就获得了绝大部分农民的拥护,也得到了很好的巩固,也有了超强的群众基础。
在政策刚刚宣布的时候就有人跳出来说这是不切实际的,不应该实行的,在对地主阶级进行着镇压的时候这些人就跳的更欢了,他们肆无忌惮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直言政府这是在自毁城墙;也有一大批人支持政府的政策,比如宋教仁等人就认为政府这是在实行民主,因为这个土改很符合他们的‘平均地权’的纲领,他们力挺政府,然后和反对派打起了口水仗。
由于土改的进一步落实也让这两方人的口水仗慢慢地停了下来,支持派获得全胜。英法美等国的眼镜掉了一地,他们想不到华夏的地主阶级会就这么地妥协了,华夏政府真的太强势了竟然会用暴力的手段去变革还成功了。而解放了生产力的华夏更是让英法日俄等国忌惮,在他们们看来华夏的崛起已经阻止不了了,只能从其他的方面去拖延华夏的崛起,但是德美等国则是非常地兴奋,土改后的华夏民众的购买力肯定更强,华夏的市场潜力比以前还要大,而且现在华夏正值新建,市场的需求非常地大,这正是他们想要的。
土改进入正常的轨道后,秦宇也不用花费太多的心思在上面,他很快就进入对于阅兵的准备工作,这次阅兵关乎到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他还想在阅兵的时候顺便正式建国,现在的华夏政府是从华东政府转变而来,而且一直用的是华夏共和国中央政府自称,并没有正式建立华夏共和国,还有国制也没有确定。为了一次性解决问题,阅兵和建国刚好可以放在一起,既可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也正式向世界宣告华夏的崛起,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的标志。
秦宇刚刚忙了几天的阅兵准备工作就被一份报告给打扰了,是紫禁城的文物统计报告,在北洋政府解散的时候秦宇就下令召集国内的考古家去对紫禁城的文物进行统计,想不到半年过去了就差不多弄好了。接着他一看直接吓了一跳,里面的数据比前世他知道的还大了五倍以上,还有很多的文物没有进行清点,因为害怕损坏,考古的人员只是粗略的大概数了一下,甚至有些文献类的没有进行清点。
前世的北京故宫博物馆是经过收回溥仪私带出宫的珍品,接受民间捐赠,并参与考古发掘才不到两百万件文物,当然这是不包括当时被搬到台湾的故宫文物,台湾的大概有五十多万件。
其实这些还不是全部的,当初溥仪退位之后还是住在紫禁城里面的,那个时候开始就有大量的文物被宫女或者太监偷偷带出去贱价卖掉,而溥仪带去伪满洲国的文物可是不少。还有抗战时期的转运,1931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东北后,为保护传世之宝,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一个宏大的文物南迁计划,1933年起,壮观的“文物大迁移”开始,主要以故宫所藏文物为主。珍品历经十二年,从北京经上海、南京辗转到达四川、贵州大后方,直到抗战结束后,才陆续运回南京。不久内战爆发,这批南迁文物还没回到北京,其中精品就连同国民党的机密档案一起被“发配”到台湾。在这些转运过程损失的可不少,大量地文物散落在民间,其中在南京就有一批的文物没来的及转运就被日本占领了,最后被日本获得了,而且日本占领北平后也把很多故宫的东西给搬运回国了,所以故宫的文物之多是无法统计的。
现在由于有了秦宇的干涉故宫的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没有流失,但是其中的文物之多也让他很是伤脑筋,维护的费用可是一个巨大的数额,所以他准备成立博物馆用来公人民参观,顺便为文物的研究提供资金收入。
想要把文物进行展览就得把紫禁城给处理好,不但是要定位还要进行一些列的讨论,紫禁城可是一个庞然大物,也是明清两代的权力中心,这早就深入民心。
紫禁城是华夏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紫禁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有房屋890座,共计8707间。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此外还有斋宫、毓庆宫,重华宫等等,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紫禁城太大了,大得让人生畏,就连秦宇都是一阵唏嘘,为了保护紫禁城他可是把将近一万的军队调到去戒严了。紫禁城在平民百姓心中是一个神秘而高贵的地方,在他们的意识里那里就是全国的中心,只有皇族才能住在那里,所以说紫禁城在华夏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得到这个统计报告后秦宇放下手头的工作召集一干高层进行谈论紫禁城的事情,毕竟这件事情可不是一件小事,而且秦宇心中对于紫禁城该怎么处理的自己也不确定,他只是确定要建立博物馆而已。
“现在我们搬到这里之后就要面临着紫禁城这个以前权利中心的处理,大家对于紫禁城怎么看?”秦宇看到人来齐之后就进入正题。
陈富兴奋地说道:“主席要不你搬进去住吧,凭您的身份和地位没人敢说什么,而且只有您用有入住里面的资格。”
“胡闹,我又不是皇帝,怎么可以进去居住,那里是以前皇帝居住的地方怎么可以乱来。”秦宇一脸严肃地说道,其实在陈富说的时候他的心脏跳动地非常的快,不过很快又平复了下去。
“主席,既然您不入住,要不让我们政府帮进去住吧,这也符合我们是中央的条件。”秦三两眼发光地说道。
当秦三说完的时候在场的众人内心一阵骚动,紫禁城啊,这是多么神奇的地方,能住进里面的话将会是他们毕生的荣耀。
蒋方震这是却说道:“住进去就不要想了,想想看现在的情况吧,尤其是在南方,注重民主的革命党人是不会让我们进入紫禁城居住的,而且还会引起民间的强烈不满,不是皇帝你们能够入住吗?所以还是把它封了吧,等过几年就把他们开放让民众参观。”
“我也觉得封起来的好,毕竟现在已经没有皇帝了,也没有那些什么大臣了,所以还是封了,等到了适合的时候再开放,毕竟这是我们华夏的一伟大建筑,怎么说也要保护好。”蔡锷看了一下蒋方震就说道。
“不是不可以入住,就凭那些软弱的所谓的民主人士能够敌得过我们的军队吗?进去又怎么样,即然我们进入了北京城就应该进入那里,这是我们应得的。”一个脾气有点暴躁的人说到。
“好了,不要争了,紫禁城将会被收为国家文物,是全国人民的,所以我决定封起来,等我们的国体决定之后就开放,不管怎么样,紫禁城以后是不会让人入住的。”秦宇想了一下说道,其实他心里一直有股入主皇宫的欲望,但是都被他的理智给压下了。
本来还想说什么的众人都不敢怎么想,蒋方震和蔡锷是顶着军队的压力去建议封了紫禁城的,军队的人一直认为秦宇应该搬去皇宫住的,但是两人狠狠地压着就是怕有一天秦宇会因为权力而失去理智,到时候会有无数的飞蛾去扑火,这不是他们想看到的。
虽然秦宇决定了这样吗,但还是要进行一些细节的讨论,一干人在谈论了一下午之后就决定了紫禁城的问题。
1913年1月27日,华夏政府出台《关于紫禁城的若干问题方案》,并宣布紫禁城从今天开始改名为故宫。《关于紫禁城的若干问题方案》规定:紫禁城属于国家的、是全国人民的,政府将会派人保护它,还会进行为期两年的封禁,紫禁城的文物会进行统一的清点,在两年后成立博物馆对外开放参观等等。
这个方案的公布让南方的民主派很是兴奋,在他们看来这是政府释放出来的消息,秦宇不会做皇帝的消息,也就是说将来会实行民主制度,他们纷纷公开赞扬政府做得好。
第九十七章 帝制与民主制之争
ps:求红票、月票、打赏、收藏,各种求!!!
政府关于故宫的决定不单单有南方的民主派的支持也遭到了北方立宪派的反对,双方不断地互喷,争论也慢慢的偏离了故宫的问题。
北方反对的人以杨度和严复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不应该封锁故宫,因为故宫是一直都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已经历经两代,华夏的龙气就在里面,封锁故宫就是把龙气锁了起来,这会阻扰华夏的崛起,不应该封锁故宫。
南方的以宋教仁和蒋翊武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杨度等人的是谬论,根本就没有龙气这一说法,就算有也在满清结束的时候散去了,现在的只是一个空城罢了,那里会影响到华夏的崛起,这简直是一派胡言。他们还把西欧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拿来反驳杨度他们,这世界根本就没有神,也就没有龙气这一说法,所以封锁故宫和龙气没有关系。
蒋翊武领导的文学社因为当时三足鼎立之势并没有如后世一样并入同盟会,他们保持着自己的想对独立性,也正是这样他被孙大炮等人压制了权力,在民国政府迁去广州的时候没有跟着一起去,民国政府解散后秦宇并没有为难文学社,只是让他们交出了权力。
宋教仁现在就在北京,在民国政府解散的时候宋教仁等人并没有被抓捕,现在他们看准华夏一统了就想组建政党来参政,这次上北京就是想拉拢华夏的政府人员去建政党。但是他们在北京却是连连碰壁,华夏政府的官员根本就没有鸟他们,人家都是复兴党的人怎么会加入你们这个还没成立的党派呢,这让宋教仁他们很是郁闷。
在北京的一个茶馆里面,原本挂在大堂上的‘莫谈国事’已经没有了,里面喝茶的人在大声地争论着什么,原来是两群人在相互喷着口水。
“封锁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简直就是在封华夏的气运,故宫几百年来不知道聚集了华夏多少的气运,而现在说封就封,真不知道政府是不是想要吞了里面的东西?”一人愤怒地说道。
“这位先生,话不是这样说的,政府怎会贪了里面的东西,不是说了正在进行统计,他们会在两年后建立博物馆把故宫的东西进行公开吗,而且现在政府还是信得过的,不是之前的满清和北洋政府。”一人反驳道。
“就算他们没有贪,但是封锁故宫确实是有伤天和啊,那里可是华夏的龙气聚集地,我们觉得还是不要封锁的好。”
“荒谬,满清的覆灭就说明里面的龙气已经没有了,而且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神,也就没有所谓的龙气,你们谁见过神仙吗?封了就封了,不封的话还会引起某些人的惦记,清点里面的文物什么的也是一件大工程,在公开之前没做好准备的话也会让人损坏里面的东西,我就觉得封得好。”这时从外面出来说话的声音,众人一看是一个穿着西装革履的中年人,面带几分严肃,这人就是宋教仁,刚好从这里经过,听到之后就慢慢地走了进来说到。
“这位仁兄你说得可不对,想当年明朝灭亡的后北京的龙气还不是一样滋润了满清两百多年,现在的龙气一样可以滋润我们的政府,而且你说没有鬼神是从哪里得来的?”宋教仁的身后突然又传来一个声音。
宋教仁转过身看到一个身着唐装的男子,这男子脸带微笑,他好奇地问道:“请问你是?”
那人回答道:“不才杨度,仁兄呢?”
“原来是杨兄啊,我是宋教仁,请多多关照。”
“是大名鼎鼎的宋先生啊,幸会幸会。”说着这两人紧紧地握了个手。
宋教仁看着杨度说道:“明朝末年的情况没有满清这么严重吧,割地赔款、软弱无能、洋人的走狗,而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可等的气势,你再看满清,所以故宫就算有龙气也被他们耗干净了。你看西方的多是民主制国家,他们就是不信君权神授的,而且也不信有神,而你们有谁见过神仙吗,这神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不可信。”
“西方的东西不可尽信,他们不是还在信着上帝吗?而且西方的制度也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的情况和人家不同,我们的文化也有可取之处的,所以还是要根植于我们自身的情况才行。”杨度摇摇头说道。
“当然要结合我们的情况,现在的情况就是民主,我们就是因为想要民主才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君不见西方的法国和美国就是民主制国家,法国的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等才造就了这两个世界强国,我们要效仿法国和美国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民主制国家,只有这样才能使华夏变强大。”宋教仁把自己的说法说了出来,其实这也是民主派的一致认同的。
杨度依然摇头道:“你们想得太完美了,你们也不想想法国和美国的历史背景,这两个国家的情况和我们根本就不同,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而君主专制也有两千多年,他们有吗?我国现在大部分都是农民和那些老旧的家族,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民主是什么,而且你们的民主就是几个政党在争来争去,如果这个政党的措施被下个政党推翻,一直这样下去你认为会变强大吗?在我看来还不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你们看日本这个弹丸小国就是因为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才会有今天的成就,再看看强大的德国,他们也是进行君主立宪才有今天的成就。”
“君主立宪?是让满清的皇帝君主立宪吗?满清不是也曾经试过吗,还不是失败了,所以君主立宪是行不通的。”在场的一个人听完杨度的话后就立即反问道。
“非也,非也,满清的君主立宪失败那是他们就没有认真的进行过,都是敷衍了事而已至于君主立宪这个君主就是当今的主席。主席的功绩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他不但是汉人,还拥有着这些可以媲美历朝开国皇帝的功劳足以当皇帝,只要我们实行君主立宪的话不出十年就能赶超日本。”杨度很是骄傲地说道。
在场的众人听了之后都是一愣,在他们看来秦宇的功绩不比任何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差,甚至还要出色,但是很他们都没有想过秦宇当皇帝的话会怎样。
宋教仁一脸惊讶地说:“不会的,主席是不会当皇帝的,从土地改革和封锁故宫这些政策来看政府都是在实行民主的方法,而且现在的情况政府一点也没有流传出主席要当皇帝的说法,民主才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君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