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决战苍龙-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嫂子,着什么急?我娘还没稀罕够孩子呢。”菊花打断三嫂的话说。
  “菊花,不是三嫂着急。在你娘家呆了一冬天了,把娘也真累坏了。别人家都开始忙活地里的活了,可娘,还是把心思全用在我和孩子的身上,这样,要耽误地里的活呀。
  再说了,你老是陪着我,家里就七弟在家里,一个男人家在家里这么久,忙前忙后,也不是办法呀。”三嫂对着菊花说。
  “嫂子,关于娘种地的事情,你尽可放心吧:等到我的哥哥、嫂嫂们回来了,就一切都解决了。
  至于我自己的家,你就更可放心了,咱们有那么多的哥哥、弟弟、嫂子、弟妹,哪个不可以帮助你七弟呀?”菊花回答说。
  “不行!菊花,我们必须马上回去。一旦你哥哥、嫂嫂们回来了,这一大帮人家,就更够娘累的。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三嫂说道。
  看到三嫂去意已决,说得也是实情。也想到哥哥、嫂嫂们回来后,娘会更累。菊花就没有作声。
  稍做停顿,三嫂用商量地语气对菊花说:“菊花,你看这样行不行?娘不让我们走,主要是老人家疼爱孩子。
  再则,住了这么多日子,也不舍得我们。要说服她老人家,我们必须编造一个理由。
  嫂子想过了,根据我们来时向娘说的来意,我们可以这么说:就说是,清明节快到了,孩子的爹,生前没看到自己的亲骨肉,现在孩子生下来了,死后得让他知道。
  嫂子准备回刘家庄告别,然后,回自己的家去给丈夫上坟,这在路上就得耽搁不少的时日,现在再不走,恐怕就来不及了。
  忠孝乃人生的大事,这样,就逼迫娘放我们走了。
  这个编造出来的理由,虽然,有些对不住娘对我们的一番好意,可是,如今我们也只能如此了。娘对我们的恩德,以后再慢慢地报答吧!”
  菊花听完三嫂的这一番话,对三嫂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平日里,三嫂不多言不多语,没想到在关键时候,想出来的主意,是那么的聪明、巧妙、周到,而且不可争辩,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菊花正在这里沉吟,三嫂又说:“菊花,刚才嫂子说的这个理由,你看行不行?”
  “嫂子,行,行,当然行了!我知道嫂子就是怕我娘累着,才能想出这么巧妙的理由。
  我娘要是知道你的用意呀,心里不知要有多高兴呢!”菊花赶忙回答嫂子的问话。
  “不过,菊花,这个理由只能由你去向娘说了。”三嫂又补充说。
  “当然了,嫂子去说,娘怎么会答应呢?只有菊花凭着这三寸不烂之舌,才能说服老娘呢。”菊花向嫂子扮着鬼脸,很自负地说。
  知道嫂子盼归心切,说完,跳下炕来,就找娘向娘请辞去了。
  刘家可真不愧为前朝的元老之家呀!受其熏陶,连出来的两个儿媳妇,也这样了得:可说是各个有主意,人人有才华。
  可见,人,还是得学点儿文化。家,还是得积累点儿书香渊源。这样,才会产生好的家教。家,也才能真正成为给予子孙福祉的地方。
  等到菊花向娘说明白了辞行的理由以后,老太太也是明白事理的人。
  看到两个闺女去意已决,尤其是菊花她三嫂的事情,关于忠孝之事,不可马虎。
  尽管,自己有千种不舍得的理由,现在一条也不说了。
  现在,离清明节时日无多,决定明天早晨一大早,就雇本村的马车。
  这样以来,老太太可以及时知道三人回家的情况。用最快的速度,把三人送回刘家庄。
  到了第二天早晨,老太太又是一番忙活:鸡叫头遍时就起床:先煮好了一盆鸡蛋,烙了四张大饼。
  又洗了一大把葱,把萝卜洗好削了皮,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包好,把包里又放了一点豆瓣酱。
  又把过年时,留下的一块煮好的咸肘子肉也带上,还烧了一大铁壶开水,这都是准备路上吃的和喝的。
  又接着,把头天晚上包得一盖帘饺子煮好,这叫做“上车饺子,下车面”。
  等做好了这一切,才进屋叫醒了菊花和三嫂。
  菊花和三嫂也是一番忙活,简单洗漱后,把孩子用的一切收拾好,吃了饺子,这就要出发了。
  看一眼自己在此生活了近四个多月的屋子,看一眼待自己比亲生闺女还要亲的老人,再看一眼两个懂事的小侄儿和侄女。
  在这里,自己生下了自己的儿子,别人却为自己和儿子付出了多么大的奉献呀?
  娘,菊花,且不说。就是这两个侄儿、侄女对自己也是有恩的呀。
  多少回了:有一点好吃的,自己省下来想给两个孩子吃,可是两个懂事的孩子硬是努着嘴,坚决不吃一口。
  还说什么让姑姑吃,姑姑吃下去就会变成奶,好让小弟弟吃饱长得更快。
  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将来自己就是变成马,变成牛,也报答不了这一家人对自己的恩情啊!
  自己就要离开这里了,对于这一家的真诚,你无须再说一句客套的话。
  三嫂上前去拉拉两个侄儿和侄女的小手,和两个孩子说声再见。
  当她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上前与菊花娘告别时,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哗哗地淌了下来。
  等她紧紧抱住菊花娘时,菊花娘也哭成了个泪人,两人相抱而哭,已经是泣不成声了。
  在一旁抱着孩子的菊花,对此,也是好一阵落泪。
  最后,菊花说:“好了,娘,三嫂,我们谁也不要哭了。大家都是自家人,等过它几年,三嫂的孩子长大了,过年时,就让宝儿领着他的弟弟一起回来。”
  说到宝儿,菊花的心里又是刀绞一般的疼痛。
  三嫂知道此刻菊花的心情,只得强忍泪水,紧紧地抱了抱菊花娘,含泪说:“娘,你要保重。以后每一年,我都要与菊花回家来看你老的。”
  菊花娘也含泪答应着:“好啊,好啊。回去要把我的小孙儿伺候好,我可要每一年都见到我的孙儿。”
  回过头来,打开已经被菊花包裹好的孩子的襁褓,将脸贴上去,好久,好久,才把嘴在孩子的脸上亲了又亲,恋恋不舍地抬起头来。
  这孩子好像也知道,就要和亲爱的奶奶分别了,两只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奶奶,等到奶奶亲完他,抬起身来时,眼睛里竟然挤出了两颗豆大的泪珠儿,又把个奶奶心痛了大半天。
  这时,院门口的马车已经来了,全家人七手八脚的将该拿走的一切,都装上车去,又安排两个大人和孩子坐到车里。
  最后,老太太把给孙儿买的那只心爱的母山羊,也一并赶到车上去,又到院里抓了一把干草,扔到山羊的面前。
  还反复的叮咛菊花和三嫂,一定要看好孩子,不能把他冻着。
  又走到车老板面前,吩咐道:“你一定要让马儿走得快一些,现在天已经亮了,趁着春天天长,争取天黑时赶到刘家庄,要冻着我的宝贝孙子,我可不答应。”
  车老板只是连声应诺着。
  车启动了,看着站在晨色中的一老两少,还在村头上向车子摆手,菊花和三嫂又忍不住热泪盈眶了。
  她俩几乎是异口同声得大喊:“娘,你要保重啊——,等着我们回来看你——。”
  两个人的声音,久久的在山野上空飘荡。###第九章 欢喜回家   妯娌见公婆
  闲话少叙。又是一天的折腾。
  在车上,两个人一门子心思:就是照顾好孩子。
  遵照老太太的嘱咐,车老板也没敢半点怠慢,总共就在道上歇息了两次,几乎是一憋气就把车赶进了刘家庄。
  尽管走得是那么快,进庄的时候,也到了要睡觉的时候了。
  进了庄,菊花说:“嫂子,今天晚上,就先到我家将就一晚吧。你家一个冬天也没烧炕了,现在,就是回去烧了,大人和孩子也受不了。”
  “好吧,菊花,这又给你添麻烦了,”三嫂想想,也是这么个理,就不加客气地答应了。
  “说什么呀,三嫂。现在,我俩不仅是亲妯娌,而且我俩也是亲姐妹了,以后,你就不要再客气了。”菊花说。
  “菊花,谢谢你了!”三嫂盯着菊花的眼睛,深情地说。
  说话间,马车已经来到了菊花的院门前。菊花把孩子先交给三嫂,跳下车去,开始敲自家院门。
  可能是刘七已经睡下了,过了一会儿,才听到里屋的门“吱儿”一声响了,接着,传来问话声:“是谁呀?”。
  “七哥,是我们。是我和三嫂回来了。”菊花大声答道。
  随着院里一阵“哒、哒、哒”的跑步声传来,然后,是院门的开门声,只见刘七披着一个棉袄,从门里一步跨了出来。
  看了菊花一眼,赶快跑上车来,先问了一声:“三嫂回来了?”
  还没等三嫂回答,就急忙接过三嫂手中的孩子,先把孩子交到菊花手里。然后,跳下车来,小心地扶着三嫂下了车。
  外面风凉,孩子已经睡熟,菊花抱着孩子先进屋去了。
  刘七和三嫂先赶下车上的母山羊,牵进院里拴好。再把车上的东西,尽数卸下车来,向人家道一声谢,打发车老板尽早回去向老太太报信了。
  等到刘七和三嫂把外面的东西收拾好,全都搬进屋子的时候,菊花在屋里,也把三嫂住的房间收拾好了。
  怕母子二人冻着,她把丈夫和自己用的铺盖,搬进了原来宝儿住的屋子。
  把三嫂母子两人安排在自己住的热炕上。只是,在宝儿屋里刚燃着的灶里又加了一把柴火。
  当三嫂看到这一切时,心里什么都明白了,菊花一家真是厚道人家呀!
  把七弟和她的热炕头腾给我,自家去住多日不见烟火的冷炕。
  想到这里,一股暖流又一次涌进心房:尽管都是自家人,自己可也要牢牢记住人家的好处,今后教导孩子,也不要忘了七叔和七婶所做的这一切呀!
  三嫂正在这里想着心事,这时,菊花进来了,手里还端来一大碗热腾腾的什么饭。
  边进门,边说着:“三嫂,天也这么晚了,咱俩也累了,我也不做什么饭了。我把咱俩在路上吃的大饼,烩了一下,赶快吃一点儿,再喝点水,凑付一晚,早点睡吧。”
  说着,把碗放在炕前的桌子上,就催促三嫂快点儿过来吃。
  三嫂一看碗里:菊花在路上一口也没舍得吃的肘子肉,被悉数切在碗里。其余是大饼,除了加上几个葱叶外,碗中间还卧着两个荷包蛋。
  在那时候的山村里,吃肉,那可是稀罕物。就是有钱人家也不能天天吃。
  普通人家,也就是遇红白喜事,或者家里来个客人什么的,再就是过年时,才去割一点儿,做点菜或包一顿饺子。
  要不,菊花娘给的那块肘子肉是咸的哪:那是老太太今年过年时舍不得吃,想留给三嫂零碎补养身体,增加奶水,又恐坏了才盐咸的,那也是有两个多月了。
  前几天,听说三嫂决定要走了,老太太才拿出来先泡了一遍,把肉中的咸味拔出来,煮好后,才带到路上的。
  “菊花,你要这样,嫂子这顿饭就不吃了。娘给咱俩吃的肉,你一片也不动。现在,又全切在碗里了,你叫我怎么下咽?”
  三嫂真的生气了,刚走到桌前,又折过身子,走回到原来坐的地方。
  看到三嫂生气了,菊花陪着笑脸凑到嫂子的面前,温和地说:“嫂子,你别误会,你不是现在需要吗?你走了一天了,不吃点儿油水,能有奶喂孩子吗?”
  “不行!你不能这样办事,对于我跟孩子,你们已经做得太多了。今天,我已到家,娘给的这些肉,说什么,我也不能都吃了。
  这样吧:你去拿个碗来,我拨出一点儿,留给你和七弟吃,然后,我再吃。要不的话,我就不吃这顿饭了。”三嫂简直是斩钉截铁地说道。
  听到三嫂这样说,呆了这么许多年,菊花是最了解三嫂的脾气的,她要认定的理儿,你就是十八头牛往回拉,也拉不回来。
  这顿饭,你要真的不去拿碗,三嫂也就真的不会再吃了。
  无奈,菊花只得老老实实地去把碗拿过来。妯娌俩推来搡去地把肉拨了半碗,三嫂这才把剩下的大半碗烩饼吃了下去。
  菊花递过水来,三嫂喝了一碗水,搂过孩子喂了一会儿奶。洗漱一番后,也就灭灯睡觉了。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村庄里又响起了那熟悉的声音:鸡叫,狗咬,人们早晨挑水时,发出的铁桶叮当声,各家做饭拉响的风匣声,还有抢早下地的人,吆喝牲口的声音。……
  多么美妙的声音啊!多么令人向往的声音啊!这在三嫂听来,真的是比最优美的乐曲更加动听,更加扣人心弦。
  虽然,在菊花娘家里,也过得很愉快,很满足,很惬意。可是,哪里也比不上自己的家呀!
  直到现在,三嫂才觉得自己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真正的回到了家。
  多么清新的空气,多么晴朗的天空,多么可爱的人们,多么青翠的山峰。多么……,啊!这就是对家的感觉。
  三嫂是在菊花家吃的早饭。菊花家又是一番忙活:刘七一早晨先杀了一只鸡,与菊花一起收拾好,炖好了鸡汤。
  又和了一块面,由菊花擀成面条,用白菜下好了,浇上鸡汤端给三嫂。看菊花这么热心,三嫂再不好说什么,就默默地领受了。
  吃了早饭,三嫂和菊花今天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当然是去见族长,即是见自己的公婆。
  去的目的至少有两个:一是向公婆请安;并汇报这些日子,妯娌俩在外的一些情况。
  虽然七儿过年回来时已经说了一些,可是作为儿媳妇,必须亲自回家做些补充。
  二是让爷爷奶奶给三嫂的孩子起个名字,孩子已经出生好到四个月了,还没有一个名字。
  按照规矩,这个事情只能由爷爷、奶奶完成。为了使爹和娘有所准备,七儿吃完早饭后,已经跑去先向爹和娘禀报了。
  算起来,三嫂和菊花已经是快四个月没见自己的公婆了,中间还隔着一个过年,也就是说,她们二人是去年走的,今年回来的。
  现在要去见他们,心里真得还有些说不出的激动和紧张。
  尤其是三嫂的心中,此刻是波涛汹涌呀:打从自己怀孕后,对于山庄中一个没有丈夫的女人来说,无疑是一场飞来横祸,连自己都没法跟别人说。
  可是,非常难得的是,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公公是那么的明事理,识大体,懂体贴。非但没有半句埋怨或责备,照常信任儿媳。
  而且还想出那么巧妙的方法,让儿媳渡过难关。甚至不惜动用刘家的多年积蓄,终于使这件事情归于平静:既保全了儿媳的脸面,又顺利地生下了孩子。
  公婆对自己真得是有再生之恩呀!三嫂的心里对公婆充满了感激之情。
  至于菊花的心里么,那又是另一种激动:那是兴奋、满足、充满希望交织在一起的一次心动。
  兴奋的是:自己是第一个知道三嫂事情的人,也是在这个事情上公婆最信任的人。
  满足的是:自己跟娘没有辜负公婆的信任,现在,不仅领回了白白胖胖的三嫂,还抱回了像小牛犊子似的侄儿,自己可以向公婆交代了。
  充满希望的是:一切全都如前所料:三嫂终于给红儿生了个弟弟。那么,我的宝儿生还就有了希望啦!
  等到妯娌二人梳洗了一番,也把三嫂的孩儿打扮了一下以后,菊花抢先抱起孩子,二人并排着就向公婆的院里走去。
  路上碰到庄里的人,就按照公公所定下的回答告诉人家。
  说话间,二人就来到了公婆的院门前。推门进去,迎接二人的是婆婆,二人齐声问好,婆婆笑脸相迎。
  按照婆婆的引领,她们走进了屋子。不过,今天进的这个屋,不是公婆的卧室。而是一间只有平时几个儿子与老爹相聚议事的大屋,没有几个儿媳妇曾来到过这里。
  妯娌俩互相对望了一下,心里不禁有些紧张。小心地推门进去,只见公公已端坐在那里,二人赶忙欠身给公公问好,婆婆这时也跟进了门。
  然后,公婆让两个儿媳坐在凳子上,他们坐在对面。
  看起来,今天不知为了什么,双方都有点紧张,竟然一时没有话说了。###第十章 一泡热尿   二老喜认孙
  原来,今天一大早,七儿回家报信:说是三嫂和菊花昨晚回家了,等一会儿要过来给二老请安。
  孩子也要抱过来,请爷爷给取个名子,让二老做个准备,说完就走了。
  虽说是二老已经为九个孩子娶了媳妇,可在平时,老爷子只跟九个儿子直接打交道,与媳妇们打交道的事都交给老太太。
  这样做,倒不是因为“重男轻女”,也不是因为孔孟的那一套什么“三纲五常”的虚伪礼教。
  而是老爷子总以为:女人的事情要女人来管,才能管好。
  但是,今天这个事太特殊,虽然,自己以前已经做了比较周密的安排。
  可当三儿媳妇与菊花两人现在真的回来了,马上要抱着孩子来给老人看,非要爷爷给“孙子“起名。
  这”孙子“也不知是个啥模样?尽管七儿说长得很好,这不见了面,叫我这当爷爷的怎能放心?
  今天要直接与两个儿媳妇打交道了,真是难死了!
  两个老人商量了一早晨,最后决定:一、与两个儿媳妇见面时,老太太必须在眼前作陪;不怕别的,只怕涉及到一些女人的事情,让老爷子无法开口。二、要在议事的屋里见两个儿媳妇。
  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老公公见儿媳妇,不能在卧室里见。虽然,北方人不讲究这些,自古以来就有“儿媳妇穿破公公的鞋。”之说。
  可是,在刘家不行,刘家还在沿袭着前朝的某些遗风。
  二是显出这个事的严肃性。这件事,主要是涉及到刘家能不能接受这个“孙子”,如果不能接受,或者会想出什么办法,为了避免双方的尴尬,议事厅是最好的地方。
  于是,老爷子今天穿得很庄重:蓝色的中国式对襟夹袄,六个中国结扣全部扣紧;下穿浅蓝色的灯笼裤,外罩一条黑色的长褂;脚穿一双土黄色的袜子,蹬一双黑色的千层底布鞋。
  此刻,坐在屋子北墙中央的方桌旁,虽不是正襟危坐,但,脸上已收起了平时的笑意。
  梳理整齐的一缕白色胡须,能看得出是在微微的抖动。整个形象显得有些严肃,拘谨。
  这时的三嫂,虽然脸上有些紧张,可是自己问心无愧,心里反而坦然了。
  趁着无话,正在悄悄地打量这间屋子:这间屋子比别的房间要大一些,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炕。
  除了靠北面墙中央的地上放了一张大八仙桌子,在桌子的左右两边,各放了一把有靠背的方椅子外,现在,公婆正坐在这两把椅子上。
  靠墙边还整齐地摆着七八个方凳,自己和菊花现在坐着的就是这样的方凳。
  在北墙边桌子上方,挂着一幅中堂,凭着来刘家的学习,三嫂认得,那是不怎么常见的,宋时苏东坡的一首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中堂左右两边有一副对联。左边是:“满头白发皆为功名累,”右边是:“一腔豪气全仗山野风。”字体狂放不羁,苍劲有力。
  一看就知道:这是公公的父亲的大作。字里行间,透露出老人家一生的感悟,和他的处世之道,散发着一种豪迈的胸怀和寄情田园的生活志趣。
  菊花生性活泼好说,这时,实在忍不住了,首先,打破了眼前的沉默:“娘,你来看这孩子,看他像不像小时候我家的宝儿?”
  老太太也急于结束眼前的尴尬。听到儿媳妇在叫自己,急忙从椅子上抬起身体,快步向前走了一步,菊花已抢先把孩子抱到了娘的跟前。
  老太太伸开双手,赶快把孩子抱了过来,立刻觉得手上沉甸甸的。
  因为山庄里风凉,怕孩子被冷风吹着,这半天,包在襁褓里的孩子,菊花一直是用被角儿盖着孩子的脸,所以,老爷子和老太太谁也没看见孩子的脸。
  等到菊花把被角儿掀开,老太太用眼睛一看,心里不禁吃了一惊:这孩子,怎么好象在哪里见过呢?这,有点像谁呢?
  你看:高鼻梁,小嘴巴,大眼睛忽闪忽闪的。一笑起来:脸蛋儿上一面还一个大酒窝。
  ……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眼熟?可,又怎么就是想不起来了哪?
  老太太寻思了半天,也找不到答案。可是,这孩子越看就越觉得像谁,越看就越觉得可爱!
  “他爹,你也过来看看这孩子,这孩子长得……真好!”
  老太太也是个智者,本来她要说的是“他爹,你也过来看看这孩子,这孩子长得好像像谁。”
  可是,守着两个儿媳妇,在当前的情况下,先不能带任何感情的色彩,所以,老太太滴水不漏地,话到嘴边变成了“这孩子长得……真好!”
  听到老太太的呼唤声,这老爷子也没法再坐下去了。
  其实,从菊花的第一声叫娘起,老爷子就伸长脖子,把头扭向这边:想看看孩子的摸样。
  现在,正侧耳细听娘俩的对话呢,听到老太太叫自己,赶快站起身来,来到了老太太的面前。
  菊花这时正在忙活着孩子,她三嫂也过来帮忙:原来孩子要来见爷爷奶奶,菊花怕冻着孩子。
  早晨给孩子穿上了棉袄、棉裤,戴上了帽子,外面还用小被包着。
  已经是大春天了,上午的阳光正足,外面已经开始暖和了。进屋这一会儿,揭开被角儿看孩子的时候,菊花发现:小家伙儿正在流汗。
  这不,反正孩子睡觉也醒了,干脆就把这小家伙儿从襁褓里抱出来。正好老爷子走过来了,顺手就把个孩子送到了老爷子的手上。
  这老爷子接过孩子,抱在手里仔细一看,也是大吃一惊。
  不过,老爷子没有把惊讶在脸上表现出来:这孩子,怎么越看越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在哪里呢?老爷子也开始琢磨起来。
  这时,老太太已经知道老爷子的心思,赶快走了过来,夫妻俩对了一个眼神,谁也没做声。
  而就在这时,抱在老爷子怀里的小家伙儿,可就没有那么安分了:
  他生来就不认生,这时,可找到好玩的东西了。他先是双手抓住老爷子的胡子,然后,又把小嘴儿贴到老爷子的腮帮子上,又是吸、又是啃。
  嘴里还“咿呀咿呀”的跟老爷子说鸟语。下面也没闲着,先是蹬腿乱跳,接着,一泡热尿哗哗地尿了出来。
  把个老爷子今天刚穿上的衣裤,浇了个不亦乐乎。
  这一下,可慌着了两个儿媳妇,刚才有点紧张,把小家伙抱出襁褓时,没给孩子垫褯子,这一来惹祸了。
  一个儿媳妇赶忙找东西给老公公擦身上的尿,另一个急忙要把孩子抱回来。
  可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老爷子和老太太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想起来了,想起来了!”
  然后,两人交换了一下眼色,竟然像两个孩子那样“哈哈哈”的大笑起来。
  三嫂走向前来,想过来抱孩子。老爷子不仅没给,甚至根本就没理会儿媳妇。,而是转过脸去,用命令的口气对老太太说:“老太婆,赶快把小被儿拿过来给孩子包上,别冻着咱们的孙子。”
  等老太太拿过小被儿递过来,老爷子也不管自己身上有尿,竟然仔细地把孩子包好。
  说了一声:“这里冷,回屋里去。”不管别人,竟径直地推开房门,抱着小孩儿往自己的住屋走去。
  两个儿媳妇叫公婆演出的这一幕,彻底弄愣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刚才,还是满脸严肃,一屋愁云;转眼间,小孩儿的一泡热尿,竟然浇得云开雾散,不仅没怪罪两个儿媳妇,反而高兴的像两个孩子。
  还说是“咱们的孙子。”这不已经等于承认:这个孩子是自家的孙子了吗?
  这究竟怎么了?两个儿媳妇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站在那里愣住了。
  “还不快走哪,还等什么啊?”婆婆已经走到了门口,回过头来,笑眯眯地催促着两个儿媳妇。
  直到这时,才把两个呆若木鸡的儿媳妇喊醒。两人赶忙跟在婆婆的身后往外走。
  菊花心直口快,看婆婆现在又高兴了,到底还是忍不住了。边跟着婆婆往前走,边张嘴问婆婆:“娘,你二老今天演得这是什么戏呀?儿媳怎么看不懂了?”
  “连俺菊花也看不懂了?看不懂不要紧,待会儿娘一讲你就明白了。”老太太故作神秘地回答道。
  说话间,来到了公婆的住屋,老太太推门进去了。可是,两个儿媳妇却不知怎么办了,只得站在门口。
  按照以往规矩:凡是老公公在屋里时,媳妇一般是不进屋里的,有事都是在门前与婆婆说。
  只有公公不在房内的时候,媳妇才能进屋,甚至上到炕上与婆婆讲话。
  看到两个儿媳妇没跟自己进来,老太太从门里又折了回来。“菊花,怎么你和你嫂子都不想知道:我跟你爹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吗?”
  还没等两个儿媳妇回答,老太太又接着吩咐道:“赶快都进来,把门插好。今天,就咱们这几个人,娘要给你们讲一讲:为什么我们今天这样高兴?”###第十一章 蒙在鼓里   婆婆说端详
  听到婆婆的招呼,两个儿媳妇只得进到屋子里。
  进到屋里后,两人面面相觑:今天真是破了规矩了,竟然让儿媳妇与老公公进到一间屋里了。
  再一看:这老公公已经与三嫂的孩子玩上了:孩子尿湿了的裤子已经脱下去了。
  怕孩子冷,在炕头上铺了一个褥子,靠墙放了个枕头,孩子围着被,倚在枕头上坐着,摆动着小手,正格格的笑着。
  老公公坐在孩子的面前,笑眯眯的像鳖瞅蛋般的瞅着孩子,嘴里念念有词,真是眉毛胡子都带笑。
  看老太太带着两个儿媳妇进来了,他只把头转过来笑了一下,竟然没挪地方。
  两个儿媳妇看见是这样,到这时,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老太太先让两个儿媳妇坐在炕上,自己靠着孩子倚着墙,坐在炕沿上。
  然后,笑容满面地对两个儿媳妇说:“你们看:你们的爹今天多高兴呀!你们知道我们今天为什么高兴吗?”
  看着两个儿媳妇那奇怪的眼神,老太太接着说:“实话告诉你们,原来爹和娘还有担心,尽管七儿回来已对我们说了,说这个孩子怎么怎么长得好。
  可是,我们没看见孩子,真有点不放心。
  菊花的三嫂又是那样有的身孕,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