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决战苍龙-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爷子这样一问,其实是又在给大家出难题,都是自家亲骨肉,弄不好就是生离死别,谁还能说什么呢?
大家只能是沉默。见大家都不作声,七叔打破了沉默:“爹,你的计划非常完善,我很受感动。
现在,请爹说说,我和杏儿什么时候出发吧。”
“这个么?我已想过了:早去早回,就在明、后天出发吧。”
老爷子转过脸去,偷摸了一把老泪后,又把头转过来说。
“因为惊蛰已过。料那恶龙,一冬躲在洞里,体力消耗很大,现在刚爬出洞来,应该好对付一些。
如果去晚了,一旦体力恢复,对付它就费力了。”
这里,只有杏儿哥不知忧愁,听到这里,禁不住大声欢呼起来了:“谢谢爷爷,明天我跟七叔就要去抓恶龙了,明天我跟七叔就要去抓恶龙了!”
“杏儿,出去要听你七叔的话。能记住吗?”爷爷制止了杏儿哥的欢呼声。
听到爷爷的问话,杏儿哥老实了下来,看着爷爷,不好意思地说:“爷爷,杏儿记住了。”
这时,老爷子压低声音说:“大家记住了:今天练武功的事和七儿与杏儿出山的事,只限我们这些人知道就行了,以免节外生枝。
回去后,谁能帮他们叔侄二人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荒山野岭,要多带一点吃的。”
老爷子说完,时间也不早了,大家各自回家。
叔侄二人商量好了:今夜好好睡觉,明天一早,就带好干粮上路。
一宿无话。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七叔和杏儿哥就准备停当,预备出发了。
昨晚,大爷和二大爷家,为出行准备了充足的干粮,已经给送过来了。
爷爷奶奶,把家中最后一个金元宝也送过来了。
另外,还送过来了一块风水罗盘,省得在山野中迷了路。
七叔和杏儿哥家里,就给叔侄俩准备了些穿的、用的。
另外,七叔还准备了一条结实的绳索:这是在山中行走必备的。
吃过早饭以后,叔侄两人背好行囊,拿好枣木杖,就静悄悄地走出了山庄。
来送行的只有三嫂和菊花,没惊动其他的人。
当走到庄外时,看到爷爷奶奶也早就等在路旁。
送行的人,又是一番千叮咛,万嘱咐后,叔侄二人才在众人恋恋不舍中,挥手告别,这就踏上了寻找恶龙的征途。
恶龙在哪里?其实,谁也不知道。
只知道掠走两个孩子时,都是朝东面去了。
因此,叔侄俩只能向东面一直找下去,而且凭着常识判断,那龙还应当藏在一块有水的地方。
风餐露宿,在风水罗盘的指引下,叔侄俩一连在山里往东走了三天,跨过了十几座山,也趟过了几条河。
可是,只见荒山野岭,有水的地方:只是几条潺潺小溪,哪有恶龙的踪迹?
两人开始有些焦躁起来:这要找到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呢?###第二十五章 三清观里 老道露玄机
在离庄后的第五天晌午时候,叔侄俩来到了一个叫做青云峰的地方。
这里山高林密,一座大山在群山中突兀而起,直插云端,山上笼罩着厚厚的云层,不见山顶。
等到叔侄俩爬上山顶时,只见山上怪石嶙峋,峰陡涧深。
脚下雾翻云卷,耳边呼呼风声,险恶异常,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青云峰啊。
二人小心地下得山来,近黄昏时,在山的东麓半坡上,他们发现了一座道观。
虽然,道观显得有些破败不堪:连山门前刻有“三清观”的牌匾,字迹都看不清了。
可是,群山环抱之中,周围松柏环绕,观内青堂瓦舍,整齐端庄。
山门前一条小溪,潺潺流水。
黄昏时的山风吹来,周围传来了阵阵山林的啸响。
好一片清静福地!
叔侄俩心里不禁赞叹起来。
透过门缝向里面看去,在供养天尊的桌子上的香炉里,还闪着星儿点儿的香火。
敲门后,出来开门的是一个老道,虽然看上去,年龄已有七十开外,一尺多长的白须,黑色的浩然巾下露出了几缕白发。
灰色的道袍上,已经有了好几个补丁。
但是,精神矍铄,鹤发童颜,两眼精光有神,真是一身仙风道骨。
“道长,打扰你的清修了。
天色已晚,我们叔侄二人想在观中借宿一晚,不知道长可允许?”七叔首先向道士施礼了。
老道抱拳回礼,口中连说:“可以,可以。
只是本观简陋,若不嫌弃,那就请进。”
接着,他望了一眼杏儿哥,指着他劈头问道:“这位小娃娃,可是一个捉龙之人?”
听到此话,七叔和杏儿哥都是一惊。
七叔不动声色地问道:“道长,这从何说起呢?”
老道微微一笑,指着杏儿哥说:“你看,这位小娃娃的左手放在何处?”
顺着老道的手指看去,可能今天山路走得累了,此刻,杏儿哥正左手扶着门框,站在门旁。
那扶门框的手,正抓在门框上雕刻的一条龙的尾巴上。
“手抓龙尾,这不是捉龙是什么?”老道补充说。
说完,把叔侄两人让到院子里,然后,领到西厢房中,在一个大方桌子旁边,各自入座。
“道长,你真是高明呀。”刚一落座,七叔夸赞道。
“哪里,哪里,贫道胡乱猜测而已。”老道谦虚地推脱着。
七叔知道:今天是碰到了一个世外高人了。
道家因为起源老聃,老聃为楚国人,楚国人尊崇人的左手。
所以道士抱拳施礼,都是左掌在外包着右拳。
给神仙上香时,都是用左手上。给神仙磕头时,也是左膝先跪下。
今天,杏儿恰恰用左手,扶在了刻在门框的龙尾上,所以,让老道推测到是一个捉龙的人。
既然碰上了,机会难得。索性就多请教他几个问题。
想到这里,七叔就用不置可否的语气,接着问道:“请教道长,对于我俩,你还看出了什么?”
“恕贫道多嘴,其实捉一条草龙,单凭这小娃娃一人之力就绰绰有余了。
你看这小娃娃:虎头虎脑,杏眼圆睁。
何须还要辛苦你这当叔叔的呢?”
说到“杏眼圆睁”时,向前轻轻地拍了拍七叔的肩膀,老道哈哈大笑起来。
七叔也是聪明之人,看到老道这些举动。
心想:这老道真不简单,连杏儿的身世都猜到了。
此刻,这件事情不宜点破。
所以,话锋一转,七叔又问:“这么说来,道长,那条龙的住处,你也是知道的?”
“不错,它就住在离此偏南十五里的青龙潭。”
老道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
然后,又说:“说起来,这恶龙它真不应该:九年前,它刚来这里的时候,就偷鸡摸狗,到处闯祸。
我三番五次地劝过它,它就是不听。
到了后来,我到那青龙潭看过它,越发不像话了:不知从哪里学来的臭毛病,竟然找了童男童女来服侍它。
贫道一怒之下,扎了它一剑,它竟然伸出利爪,抓坏了我的道观:那天尊大殿至今还在漏雨,坏了我的清静。
这一下,你们来了,它可有好瞧得了,这就叫做罪有应得!”
说到这里,老道有点激动,胡须直在那里微微颤抖。
“道长,请你再说说我俩到底是什么人吧?”七叔又追问道。
“你俩是什么人么?你让我想想。”
这时,只见这老道低下头去,眯缝着眼睛,口中念念有词:“捉龙,就是杀龙,每人手中拿着一根棍子,棍子可是兵器呀。
……出门时一定很早,出来好几天了,岂不是还得盘缠?……”
嘟哝到这里,老道把头抬起来了,眼睛也睁开了:“好了,我知道了:你们是来自刘姓人家的。
我没猜错的话,你们就是被那龙抓去的童男和童女的亲人。”
真是太神奇了,这老道怎么会一下子就猜对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七叔又是不置可否地问道:“道长,你能说说是怎样猜的吗?”
“这,不是很难的。”老道说。“你想啊:你要来捉龙,那龙可不是吃素的,你要捉住它,就只能杀了它。
而你俩的兵器是两根棍子。那“劉”字的右面不就是两根棍子吗?
那“劉”字的原意就是“杀”。再加上你们出门时一定是早晨,出远门不拿钱又怎么行呢?
你看“劉”字的左面是不是卯时拿着金钱?
这样:卯时出发,带着金钱,手握一长一短两根棒子,出来杀龙。
那当然只能姓“劉”了。”
这一番分析,把叔侄俩听得目瞪口呆,明明是无中生有,可又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无可挑剔。
七叔恭敬地说:“道长,你真是高人呀!我叔侄俩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请问道长:对于这次我叔侄俩寻龙有什么预见?你能明示一下吗?”
“小哥儿,世间有些事情可以说,有些事情不可以说。
贫道该说的已经说完。记住贫道两句话:天机不可泄露;贵人自有天助。”
说到这里,老道指着杏儿哥意味深长地说:“有这小娃娃在,你还担心什么呢?”
说完,飘然走出门去。
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啊!叔侄俩就更加惊奇老道的作为了。
杏儿哥到底是个孩子,对于刚才七叔与老道的对话,听得似懂非懂。
此刻,赶快问七叔:“七叔,这道长爷爷真是一个活神仙,咱们的事都被他算出来了。
可是,我觉得他今天总是在说我,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呀?”
听了杏儿哥的这一问,七叔心里在想:在杏儿哥刚进门时,其实,老道就已经看穿了杏儿哥的身世。
什么“杏眼圆睁”,这分明就是向自己暗示:杏儿哥是颗“杏儿”。
可是,后来又三番五次的说什么:“捉一条草龙,单凭这小娃娃一人之力就绰绰有余了”,
“有这小娃娃在,你还担心什么?”似乎我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这又暗示着什么呢?
难道这老道连红儿被恶龙掠走时说的话,以及喜鹊对杏儿说得话,他也都猜到了?
那么说,这老道真是了不得呀!
想到这里,七叔回答说:“杏儿,这说明道长连喜鹊对你说得话,他都猜到了。
这次捉龙,看来你的责任重大,你可要小心应对。”
“七叔,这也太令人惊奇了吧?喜鹊的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长的时间了,也不是在这里发生的。
就是山庄里也没有几个人知道,这道长爷爷怎么会知道?”杏儿哥又好奇地问七叔。
“这,可就是道长的高明之处了。
你没听到刚才道长说的:“卯时出发,带着金钱,手握一长一短两根棒子,出来杀龙。”
甚至,连我们身上带的金元宝,人家都算出来了。”七叔回答说。
“七叔,在道长爷爷的面前,我们岂不是什么也瞒不过他,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了吗?”杏儿哥又问道。
“可以说,是这样的吧!幸亏这道长,看起来是个正人君子。
否则的话,在江湖上,一旦哪个江洋恶魔,要是有了这些本事,那人们可要遭殃了。
杏儿,将来若外出,可千万要注意呀!”七叔不失时机地、对杏儿哥进行着江湖知识的教育。
一想到明天,就要与那恶龙遭遇,叔侄俩心中都不禁有一点儿紧张。
闲着也是闲着,干脆趁着暮色,叔侄俩一边谈着,一边走到院子里,来参观一下老道的这处道观,也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
这处道观,规模不算大,院子中间是一棵有一抱粗的古树,盘根错节,扶摇直上,很是高大,看来树龄应当有百年以上。
因为现在是早春,树还没发芽,再加上那树皮很是苍老,因此,还看不出是什么树。
整个院里总共就是七间房子:三间大厅,就是面朝院门的三间正房,这三间房屋比院子里其他的房子都高大,房朝正南,就是供养神仙的正殿。
中间一间是三清殿,供养的是:从门口看去,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间。
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边。
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边。
这是道教中最受尊崇的三尊神像。
东面的一间供养着:道教中奉其为北五祖之一的吕纯阳。
西面一间供养着道教中奉其为武圣帝的关云长。
当然,各间的墙壁上还供养着各路伴神。
再就是东厢房,有一间看样子是做饭的厨房,这时,老道正在里面忙活着。
另一间好像是库房,放着各种祭器和杂物。
西厢房就是刚才叔侄俩呆过的那间,应当是客厅。
而隔壁那间就一定是老道的卧室了。###第二十六章 巡视道观 杏儿识神仙
杏儿哥这是自出生到现在,第一次看见道观,也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多的神仙。
他非常好奇,指着三清殿里的神像问道:“七叔,这三清殿中的三个老者,慈眉善目的,他们都是谁呀?”
“杏儿,那是道教中最受尊敬的三个神仙。
玉清元始天尊就是中央的那位。
载冠着袍,头罩神秘圆光,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混沌状态。
其实,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的化身,三清中他的地位最高。
在他左手边的,那是上清灵宝天尊。
他手持玉如意,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
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化身。
三清中他位居第二。
那三清中的第三位,叫做太清道德天尊。
就是那个白须持太极图者,他就是书写《道德经》和开创道教的老子。
在三清中他位居第三。”
七叔比较详细地回答了杏儿哥的提问。
在走过供养关公的地方,杏儿哥没说什么。
因为对于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他已经耳熟能详。
当走到供养吕纯阳的地方时,杏儿哥的问题又开始产生了:
“七叔,那“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典故,大家都解释为“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我总是觉得有些牵强附会。七叔,那是不是还有别的解释啊?”
对于“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典故,七叔是非常熟悉的。
那说的是吕洞宾成仙前,是一大户人家的少爷;家里面可谓是家财万贯。
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个非常可怜的穷人家的孩子,叫苟杳。
见这个孩子聪明伶俐,又与自己年龄相仿,便把他带回家中,做了自己的书童,与自己一起读书。
几年后,两个人都长成了翩翩少年。
一日,在吕洞宾家的宴会上,本县的知县看中了吕洞宾的这个书童,便打算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苟杳也知道;知县的女儿非常漂亮;想与她联姻的青年不在少数,知县能看上他,真是他的福气。
但这时他却犯了难,因为苟杳的母亲为他攒了很多年的钱,才攒出了苟杳今年进京赶考的盘缠。
如果用来迎娶新娘,不仅不够,而且进京赶考也化为了泡影,所以他十分为难。
这时,吕洞宾知道他的心思,于是,对苟杳说:“你我是从小就在一起的兄弟,如今你有难处,做兄长的,当然要帮助你。”
苟杳一听他这话,非常感激。
对吕洞宾说:“兄弟,你的恩情,苟杳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如果今后你有什么要求,我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
吕洞宾说:“我现在就有一件事情有求你,你的新娘貌美如仙,不仅你喜欢,我也很喜欢。
所以,你新婚的前三天,洞房让我来入。”
苟杳一听;犹如晴天霹雳,他没想到吕洞宾能够提出这种要求。
但自己承诺在先,不能失信于人。
于是,他真的就含泪答应了。
于是,吕洞宾就为苟杳操办了婚礼。
婚礼很是风光,拜过天地后,拉着新娘入洞房的却是吕洞宾。
两个人进了洞房后,便三天没有出来,吃饭都是由人送进去。
苟杳也就在新房外坐了整整三天,看了三天的书。
第四天一早,洞房门开了,吕洞宾走了出来。
苟杳走进去时,两个人擦肩而过,谁也没说话。
到了洞房之中,新娘的盖头还没掀,苟杳掀开了新娘的盖头,看到了新娘哭成了泪人。
苟杳忙问:“是不是吕洞宾欺负你了?”
新娘哭着说:“不是他,是你,如果你不喜欢我,你可以不娶我,你不必用这种方法羞辱我。
多亏了你的大哥吕洞宾,在洞房里陪我坐了三天。
如果你今天再不进来,我就死给你看!”
苟杳这才明白了一切,原来吕洞宾为了让苟杳安心的准备上京赶考,不让他贪欢荒废学业,所以出此下策。
苟杳马上找到吕洞宾,兄弟俩四目相对;会心一笑;和好如初了!
苟杳进京赶考果然高中状元,几年后便身居宰相。
而吕洞宾的境况却不如当年,一场大火,将他的万贯家财付之一炬,全家人流落街头。
这时,吕洞宾的妻子对吕洞宾说:“你当年不是有一个好兄弟吗?
如今他在京城高居宰相,你去找他借点钱,也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于是,吕洞宾便起身去了京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京城。
找到苟杳,苟杳一见大哥非常开心,好吃好喝的招待吕洞宾。
但是唯一奇怪的是,只要吕洞宾一张口借钱,苟杳就岔开话题。
转眼间,吕洞宾在苟杳那里呆了半个多月了。
他觉得,苟杳变了,借钱是不可能了。
于是,便不辞而别。
一路上,在心里,把苟杳骂得一钱不值。
到了家后,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惊呆了:在他家被火烧过的地址上边,原地建起了一座气势辉煌的豪宅。
但在豪宅的门上却贴着一个大大的〃奠〃字,吕洞宾感觉很奇怪,提步走进门去,见里面哭声一片,院子正中央摆了一口大大的棺材。
吕洞宾感觉很奇怪,便走上前去拍了妻子一下便问:“咱们家谁出事了?”
妻子见是吕洞宾,吓了一跳,忙问:“你别过来,你是人是鬼?”
吕洞宾感觉很奇怪,便说:“这是什么话,我当然是人了。”
妻子便走过来,捏捏他的手心,看是热的,这才扑到他身上大哭起来。
一边哭一边说:“就在你刚刚走得那两天,一个叫苟杳的人,便派人来盖了这个房子。
就在昨天,他又派人送来了这口棺材,说你在京城暴病而死!”
吕洞宾听后大怒,好你个苟杳:竟然咒我死!
举起斧头向棺材劈去,棺材盖被劈开了,里面装满了满满的金银珠宝,珠宝上面,还有一张纸条。
上面写道:“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吕洞宾看过之后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就是苟杳和吕洞宾;两个人都不识彼此好人心。
后来传来传去,“苟杳”就叫成了“狗咬”。
“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就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了。
在私塾中讲课,通常先生都是这么讲的。
七叔讲课时,也是这么讲的。因为这个典故精彩,好听,学生容易记住。
七叔此刻本无心解释这些,明天就要去与那恶龙遭遇,还不知会发生什么情况?
此刻,出来走走,无非是要转移一下注意力,使自己轻松下来。
哪知杏儿哥不懂,还在问这问那。
可是,望着杏儿哥好奇的眼睛,既做先生,又为叔叔的,又不能不回答,只能又给杏儿哥讲了下面的故事:
“其实,杏儿,还有一个传说:
是说吕洞宾在得道后需做八十一件好事才能成仙,他已经完成了八十件,正苦于最后一件没有着落。
忽然,看到一条瘸了后腿的狗,在街道上艰难的走着。
就准备用他的法术医好狗的瘸腿,这也是做好事一件。
可是,正要抓狗的时候,狗以为要欺负它,就咬了吕洞宾一口。
吕洞宾随口说到:“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当狗感到吕洞宾没有恶意,就让他给医治。
吕洞宾让狗躺好,在瘸腿上用泥土塑了一条狗腿,念了咒语后,狗腿医好了;吕洞宾也成仙了。
为了感谢吕洞宾,到现在,狗在撒尿时都还要翘起一条后腿,那是怕它那条泥腿被尿淋坏,再没有吕洞宾给它治了。”
讲到这里,杏儿哥高兴了,拍着手说:“还是七叔高明呀,这样讲就对了,这才叫做恰如其分。”
叔侄就这么边走边讲着,那杏儿哥完全是一副“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气概,而心里略感不安的只有七叔一人了。
正在这时,老道从东厢房里出来了,只见他双手端着一盆冒着热气的饭食,胳膊上还挎着一个篮子,向院子里走来。
看见叔侄两人在院子里说话,就招呼说:“两位小哥,开饭了。”
边说着边朝西厢房走去。
听到招呼声,叔侄两人忙答应一声,杏儿哥赶忙跑过去帮着拿过篮子来,三个人一起朝西厢房这边走来。
进了房间,各人走在方桌子旁边重新坐下。
只见老道端来的是一盆:北方人叫做“嘎嘎儿”的饭。
这种饭,就是在菜汤里放入比较大的玉米面团子,煮熟后的一种汤食。
老道边从篮子里往外拿碗,边客气地说:“山里也没有什么招待两位的,不过,这春天里的荠菜“嘎嘎儿”,也是蛮好吃的,两位将就着用点儿吧。”
说完,就把每人眼前的碗全盛满了。
本来叔侄俩的包裹里还有一些干粮,另外,还有鸡蛋和咸肉。
可是,通过刚才对观中情况的观察和了解,七叔知道,这是一个全真教派的道观。
按照这个教派的教规,道士是不准吃外人东西的,而鸡蛋、肉类更是视为不洁净的东西,都是禁止带进观内的。
所以,对包裹里的东西,压根儿就不敢提了。
对于老道的客气,七叔赶忙说:“道长,多谢了,真是打扰你的清修了。
这早春的荠菜“嘎嘎儿”,实在难得。已经是够丰盛了。”
“那,两位就多吃点,本来贫道下午是不进食物的。
可是,今天来了朋友,贫道就破一破这个规矩。
来,让我们多吃点儿。”老道很热情地说道。
一来这早春的荠菜“嘎嘎儿”实在好吃。
二来叔侄俩已经出来五天了,总靠干粮、冷水充饥,见到这热乎乎的“嘎嘎儿”,实在是充满了诱惑力。
见老道这么实在,也没客气,在老道还在慢吞吞地吃着自己那一碗时,叔侄俩将盆中的“嘎嘎儿”就全喝光了。
见叔侄俩吃完了,老道很高兴。
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说道:“看来你叔侄俩,一路上吃了不少的苦呀!
今夜在观中,可要好好的休息一下了。
我已安排好了,你叔侄俩现在就跟我到厨房那边去,那边有一火炕,我已烧热,你俩就在那里休息一宿吧。”
“道长,给你添麻烦了。”七叔说道。
“不用客气了。你俩也累了,早点休息吧。”老道边说着,边端起盆子就要朝外面走。
这时,杏儿哥抢先一步,走到老道身前说:“道长爷爷,我来拿这盆子吧。”
看到杏儿哥来到了面前,老道哈哈一笑,对杏儿哥说:“小娃娃,我想看一看你这捉龙人的本事。
贫道这手中的盆子,看你能不能夺了过去?”
听了老道的话,杏儿哥是如何想的?结果到底如何?###第二十七章 春风拂面 高人点迷津
面对着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端着盆子都显得有些颤巍巍的。
现在,让自己去夺他的盆子,那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了吗?杏儿哥在心里想着。
可是,转念又一想:不对,这老道是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他绝对不会就这么轻易地让自己赢他。
那么,自己可要小心了,说不定这老道会绝顶的武功呢!
想到这里,他先向七叔用眼睛示意了一下,看到七叔微笑着点了一下头后。
于是,他先向后倒退了一步,然后,低声喊了一声:“道长爷爷,那你可要注意了。”
话声刚落,他就如一道闪电,疾射而出,佯攻一招“饿虎扑食”,直取老道手中的盆子。
见事不好,老道急忙把腿一屈,身子就蹲在了地上。
哪知杏儿哥这一招是一虚招。
身子在射出的那一刹那间,看老道蹲在了地上,身形在空中一变,一招“拦路斩蛟”,就直对已经放在地上的盆子抓去。
老道这时,急喊一声:“不好,小子使诈。”
这老道也真了得,双手端着盆子,呼喊一声的同时,身子一点也没停下,竟然在深蹲之中,一跃而起。
一招“旱地拔葱”,跳离地面足足有三尺有余。
看老道已在空中,杏儿哥急忙换了一招“托梁换柱”。
这一招,完全是防御性的,防止老道从头上攻击。
可是,老道在空中,竟然身形没换,把一个盆子,稳稳地放在了杏儿哥举起的双手上。
然后,这才悄无声息的落到地上。
“好小子!不玩了,不玩了。盆子给你。”老道面不改色地笑着说道。
看到老道的这番漂亮的功夫,把个七叔看得目瞪口呆,没想到这老道,不仅聪明透顶,能掐会算。
而且还有这样一身过硬的武功,真的难得。
对他就更加刮目相看了。这时,禁不住为老道鼓起掌来。
“道长,真是佩服。文韬武略深藏心底,真是降龙伏虎之人呀!”七叔说。
“哪里,哪里,贫道身居深山,只是防止狼虫攻击,学了点皮毛而已。
从这小娃娃出手看来,学的是佛家功夫,不知师从何人呀?”老道问道。
“说出来,让道长见笑了,我侄儿的这两下子,都是来自书上。
是由我自学后,教给他的。可以说无门无派。”七叔答道。
“小哥儿,真是难得呀!这达摩杖练到如此火候,而且又是自学,真是辛苦你了。
你真令贫道佩服呀!”老道感叹道。
“怎么,道长也知道这达摩杖法?”七叔问道。
“只是略知一二。
这套杖法,在元末明初时曾十分有名,在明帝封少林哑巴僧为“大圣紧那罗王”时,哑巴僧所用的武功说是少林短棍,其实就是这套达摩杖。
后来这套杖法也为全真教所用。
可是,一来由于门户所见,总觉得它是佛家的功夫。
二来由于它的产生,是达摩祖师为了强身健体的需要,功夫里缺少攻击性。
所以,全真教里的人,练它的就减少了。
不瞒两位,贫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