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军火帝国-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则一边派人接过北门防务,一边仰天长叹。
当然还有懊悔不已的人物,比如日本人驻奉天的情报机构,彻底给搞晕了,只好放弃了还在不断修改中的刺杀陈安计划。虎子和过显臣防范实在太严格,找不到出手的机会呀。
很快就到了长春,过显臣的三个山地营,马上和孙蔚如的三个空降营会合了。
就在一辆道奇卡车上,陈安找来过显臣和孙蔚如,沉声道,“我想了下,我们要在东北敲一个钉子下来。丰满驻地原本的保安力量实在太弱了,万一受到大军围攻,根本不能支撑到援军赶至。”
停了一下,陈安接着说道,“过显臣,你的这三个山地营,就留在丰满驻地,对外继续叫保安人员就是了。回去的道路,由孙蔚如的空降旅沿着陆路走回去好了。”
孙蔚如先是和过显臣答应了一声,然后又提出一个疑问,“老板,这个保安力量都有三千多人,是不是夸张了一点?”
摆摆手,陈安回答,“不会的,丰满水电站的建设,我们把它启动起来,到时候这里至少有上万民工,三千多人的保安力量就不明显了。”
启动丰满水电站建设?据说当初制定的建设方案高达五亿元,老板的这个动作,动静更大了。孙蔚如和过显臣对视了一眼,却没有再提出异议。
就当是空降旅六个营的士兵进行一次长距离行军训练吧,沿途保持了空军不间断巡逻护航的撤退部队,迅速向海拉尔回撤。
而过显臣则带着三个山地营进入了丰满驻地。原本就有两三百非正规军的保安队伍,现在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野战部队,丰满驻地的防御力量一下子就庞大起来。尤其是围绕着机场四周,被抢修出了三四道坚固的防御圈。
少帅张学良回到了奉天,张辅臣自然非常自觉地搬出了大帅府的作战指挥机构。没成想为了陈安不告而别这件事情,张学良居然拒绝了张辅臣的建议,甚至不肯与张辅臣见面。有些伤透了心的张辅臣,很快就递上辞呈。
张学良很快就在辞呈上批字,同意张辅臣辞去第五军军长一职,但是仍旧担任吉林省长。
没有继续争辩,张辅臣得到大帅府通知后,马上心灰意冷地收拾行李回了吉林。也许老张家的某些做法,是不能在小张家使用的,张辅臣心中终于有了不满。
日后,杨宇霆和常荫槐再次弄权,张学良再也没有得到张辅臣的支持,迫不得已之下只好采用暗杀的办法清除了杨常两人。但是这就为更远的将来,东北军都习惯采用暗杀手段解决内部纠纷,以至于最终彻底分裂埋下了伏笔。
这是后话了。
张学良批准张辅臣辞呈,震惊了东三省社会各界。据说当日,在大帅府里,少帅和夫人于凤至为了这件事也发生了激烈争吵。具体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随后少帅邀请赵四小姐到奉天“旅游”的举动,多多少少证明了一些端倪。
第六十二章 到处饥荒
张辅臣离开奉天之后,少帅没有人制约,更听不见其他人意见,乃至一意孤行。挤走了政敌张辅臣也算是有所成了,心满意得的杨宇霆,自然没有再行阻扰其他事情了。
很快,东三省议会联合会议再一次召开,张学良顺利成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并兼任奉天省保安司令。
没过多久,也许是为了答谢张群在返回奉天途中的辛苦,也许确实是和南京政府达成了金援协议,也许是为了表示自己与老帅的区别,张学良正式宣布东三省即将易帜,将悬挂了很多年的民国五色旗改为青天白日旗,与南京政府实现统一,所部安国军也改称为东北军。
举世哗然,有人赞之,亦有人骂之,东三省内部更是争辩激烈。
早已回到阶州大本营的陈安,坐在躺椅上看到这则惊天消息,沉默了良久,最后叹息了几声,对着身边虎子说,“内部不稳的时候,还主动摇头乞怜,张家的东三省基业就要丢掉了。”
虎子自顾自在旁边练功,头也没抬的说,“张家小子不是什么好东西,跟老婆吵了一架,就马上勾搭上了一个情人。以后不是再吵一架,又要加一个?”
陈安顿时大笑起来,虎子判定别人好坏的依据实在是太简单了。
不过显然,陈安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赵四小姐确实是和张学良过了一辈子,前半辈子是用秘书的名义,后半辈子则是用妻子的名义,成就了一个在战争年代的传奇玫瑰故事。在他们的身后,则是于凤至这一位更加传奇的人物。
民国十八年一月,距离上台执掌东三省不过半年,少帅与杨宇霆、常荫槐的关系迅速恶化,最终导致张学良采用诱杀的方式暗杀了杨常两人。当年东三省议会联合会议的纠葛,到如今终于彻底解脱了。
这年春天,借助东北易帜的东风,蒋介石成功的打压了汪精卫势力,巩固了南京政权,并且使得南京政府正式成为中国的中央政府。可惜,实力比汪精卫大得多的李宗仁等桂系军阀并不买账。结果没过多久,蒋桂战争爆发,南京政府跨江北上的主力部队纷纷回援南方。
驻扎在江苏的石友三部,也接到命令,要求开赴广东讨伐桂系军阀。为了鼓动石友三参战,蒋介石甚至提前手令任命他为安徽省主席。
但是师承倒戈将军冯玉祥的石友三,自己习惯倒戈背后捅刀子不说,更深怕一旦离开北方南下,就会被当做炮灰消耗掉,甚至在中途就被蒋军消灭。
这个时候,两广也秘密派人携重金说项。
看到金条就花了眼睛的石友三,丝毫不顾形势变化,居然命令排列在长江北岸的数十门大炮一齐炮轰南京。气急败坏的南京政府,紧急调兵征讨。一见大军来围,石友三赶紧溜之大吉。江苏自然是不能待了,吴子玉的河南也不敢去,那就只好去东北军的河北了。
也不知道少帅张学良是怎么想的,一路狂奔北上的石友三,居然真的得到了东北军的接纳。石友三被安排在冀南一带,还给了一个第十三路军的番号,经过一番疯狂招兵买马,全军近八个混成旅共约六万四千多人,也算是人多势众了。
冀南紧挨着京畿一带,能够让屡有反叛的石友三部所谓第十三路军安营扎寨在这个地方,张学良也真是有些十三点了。
到了冀南的石友三,很快就和狐朋狗友张学成勾搭上了。
张学成是一个比张学良还要奇葩的张家子弟,乃张雨亭二哥的长子,即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成的父亲曾任东北黑山县警察队长,在剿匪时阵亡殉职。没成想张学成却性情暴劣,几乎无恶不作,更是毫无气节,日后居然干脆投靠日本人,在老爸殉职的黑山县成为民愤极大的匪徒头子。
蒋桂战争正酣,蒋军纷纷南调,石友三部又逃奔冀南,导致驻守江苏、山东的南京政府兵力严重匮乏。占据湖北、河南、陕西、山西、绥远的救世军,趁机出手,派出大军沿江而下,大举进攻江苏和山东。
等到民国十九年夏,桂系军阀彻底失利,蒋军已经腾出手来的时候,江苏和山东已经沦为救世军所属,河北则被东北军全部收入囊中。
除了四川仍在军阀混战之外,中国大的军阀势力经过十几年的内战,就只剩下四股了。其一是几乎形同诸侯的北方军,其二是占据东三省和京畿地区的东北军,其三就是江南蒋介石的黄埔军,其四是江北吴子玉的救世军。
内部的纷争消耗了东北军大量精力,暂时也无力进入中原。吴子玉的救世军,则一口气吃下了太大的蛋糕,显然还在呛着,北上南下都不行。蒋介石的黄埔军,则因为刚同桂系打了大半年,弹药成箱成箱地消耗同时,金条也是一包包地送出去,实在是人困马乏了,哪有精力搞第三次北伐。
至于黄埔军的由来,也是有渊源的。
蒋介石打仗,喜欢搞什么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也就是七根金条三颗子弹。而他用人是完全唯亲的,身体力行“黄、浙、一”的原则,也就是他任校长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与他同乡的浙江籍贯、曾任军长的北伐军第一军出身,其基础就是黄埔军校生为骨干的嫡系军队。因此,也有人戏称蒋系军队为黄埔军。
乃至后来,为了弥补黄埔军校毕业生前几期没有经过长期正规培训,就直接拉上战场担任部队指挥的弊端,蒋介石又开办了陆军大学,将自己手中的黄埔军校前几期毕业生统统送进去再深造一次。因此,“黄、浙、一”又被加上了“陆”一字,改称了“黄、陆、浙、一”。
撇开过于庞大的北方军,国内简直就是三国演义了。
只是蜀国不在四川,而是在东北,实力也不是最弱,反而是足够威胁魏国。魏国占据中原,却没有横扫天下的实力,只好凭江死守。吴国更不是夜夜笙歌,而是磨刀霍霍,时刻准备逐鹿中原。
明朝北上灭元,也不过是几百年前的事情,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是从南向北推动,更是才过去没几年。
南京政府黄埔军,倒是很有可能再现一场北上统一战争的。二次北伐既然结束了,为什么不可以进行第三次北伐呢?
刚打倒了桂系洋洋自得的南京政府,才高兴了几天,就发现麻烦大了,第三次北伐再次拖延。事实上,民国十八年秋开始,不断被提及的三次北伐就再也没有实施下去。
这年秋天,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全世界经济先是一阵疯狂地震荡,随后进入了漫长而遥遥无期的大萧条时期。
来自英美列强的援助一下子就降低至低谷,这让习惯用金条作战的蒋介石苦不堪言,只好萎缩了全部作战计划,集中力量对付另外一方正星星点火般升起的势力。
国内亲苏势力经过一系列的暴动起义之后,艰难地掌握了一股属于自己的军事势力,然而由于内部投降主义的不断侵扰,导致这股宝贵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秋天叶落开始的时候,国内亲苏势力成功战胜内部投降主义,将宝贵的军事力量转入穷苦山区。
屡剿不灭的亲苏势力,终于引起了重新掌控江南的南京政府恐慌。蒋介石集中人力物力重兵围剿这股弱小的势力,却始终未能彻底根除。南方长年累月的剿匪战争彻底拖住了蒋军的军力,导致及时北伐救世军成为了泡影。
可惜救世军也未能抓住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未能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南下征战。因为在关键时刻,东北军彻底怂了,整个北方沦为了战区。
南京政府后来应该感谢苏联,是他们派人成功让中国的亲苏势力陷入了奄奄一息的境地。
不过在民国十八年,苏联还顾不上在长江南方的亲苏势力,他们自己国内都陷入了一片混乱,既顾不上向宿敌远东共和国进攻,也来不及陈兵中亚威胁北方军政府。
苏联进入大胡子执政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纯粹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工业计划打前站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控制农业,为下一个五年的剪刀差做准备。
消灭富农的口号,极大地扩大了苏联所谓集体化的打击面。绝望的所谓富农、中农,甚至那些没饭吃的贫农,都在肆意破坏和恶意怠工。结果在所谓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国内的农用牲畜总量将近损失了一半,农业总产值下降了四分之一,严重的饥荒已经不可避免。
为了保证核心统治区域的稳定,新纳入控制的中亚地区受到了残酷的掠夺,几乎饿死了四五百万人。苏联国内其他地区饿死的人数,亦不会少于此数。
中亚再一次出现了大规模逃难的场景,大群大群的难民涌向咫尺之遥的阿拉木图一带,希望从这里转入较为平稳的远东共和国。
甘肃大旱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北方军政府的头顶上,这个时候中亚又出现这么一桩大事,简直就把布政司的诸人差点逼疯了。
陈安紧急调动北方军介入,对难民实行军管。经过协商,远东共和国按人头,向北方军支付过境费和运输费,然后将所有难民都接收到贝加尔湖以及更北边的鄂霍次克一带。
只是陈安拒绝了用远东共和国卢布的做法,坚决要求尤登尼奇用同价款的粮食支付。整个甘肃缺粮严重,有钱都难以买到足够的粮食呀。
远东共和国也缺粮,只好一边向陈安交付储备的军粮,一边紧急向美国购买粮食。尤登尼奇到美国买粮,不会受到任何限制。但是陈安就不行,除非是尼森伯姆接手,否则北方集团自己购粮总是受到这样那样的歧视。
尤登尼奇运来的大笔粮食,总算降低了甘肃有可能爆发的***危险。
第六十三章 满街难民
养廉银制度是满清王朝特有的一项官俸补助制度,既是合乎情理的一面,亦是完全不合理的一种制度。
满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蛮夷统治全国政权之一,实质是未开化民族对文明社会的一种疯狂践踏、摧残和压制,不仅造成了中国古文明的彻底倒退,甚至导致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奴仆思想泛滥。
在中国发展史上,只有两个民族差点彻底毁灭了中国文明,后来虽然未得逞,但是却改变中国的历史发展大势,使得中国在后来的数百年间落后于世界整体文明的发展。
这两个民族,其一就是蒙古族,元朝的大屠杀是纯粹为了削减汉族丁口和杀人取乐。崖山之后无汉人,真正的汉族文化思想精髓从此被消亡殆尽。
以至于后世的明朝,极端保守不说,居然还有满朝文武官员对个别官吏故意烧毁全部郑和宝船资料大声较好的行为,简直是匪夷所思。烧毁宝船资料的目的,只不过是个别官员为了证明自己有骨气向皇上进谏安于农事罢了。
另一个造成中国文明彻底倒退的文明,就是同样目不识丁的满族。就为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牢骚诗句,满清王朝可以从上三代杀到下三代,亲朋好友十族杀了不过瘾,直接采取屠城了事。
在满清的屠杀过程中,汉民族仅存的血性被消耗地一干二净,随后就进入了麻木奴化的受欺凌时代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的经典就是慈禧老佛爷的一句,“宁赠友邦不与家奴。”满清盛于一名妇人,败于一名妇人,所谓石碑天注定一说根本就是后人臆造而已。
从穷山僻壤之间挥舞着长刀冲入花花世界的满清铁骑,几乎没有多久就腐化堕落了。根本没有自身文化的满清高层,面对繁杂的事务根本手足无措,只好照搬照抄原来明朝留下来的一些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官员俸禄制度。
按照明朝的体系,官员的正俸实际上是很低的,据说当时的七品知县一月薪水不过三两银子,只能满足一家三口五六日所需。但是明朝别出心裁的设计了公务支出由官府买单,以及大部分官吏都是身兼多职,可以领取多份俸禄的额外补助办法。所以,拿了多份薪水的明朝官僚,还是勉强跟得上中上层社会生活水平的。
原本只有战后分赃制的满清,完全照抄了这个正俸制度,却没有弄懂多份薪水和公务开支的内涵,直接就当做汉人贪鄙给否决了。
到了康熙时期,窘于生计的官吏几乎是无官不贪、无事不渎,杀不甚杀。历经泣血争夺上位的雍正皇帝,为了缓和官绅矛盾,赶紧创造了一个养廉银制度。
为什么干脆不改变官员正俸体制?无他,祖宗之法不可改罢了。
为了让官员洗白曾经贪渎的银两,也为了不降低贪渎之后的生活水准,这个合理出台的养廉银,其标准的设定简直是无比荒唐的。
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正俸的十倍到百倍,甚至更高。例如总督一职,每年养廉银就达到一万三千至两万两白银,超过正俸一百多倍,巡抚亦有近百倍,而知县的养廉银则有四百至两千两,大约相当于正俸的十余倍。比如台湾巡抚的正俸每年不过一百五十五两,而养廉银则高达万两之多。
可见品级越高,养廉银补得越多。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的话,就是官越大贪得越多。
养廉银根本没有解决满清王朝从上到下的贪腐问题,只不过现在更是拿的心安理得了,或者说有了充足借口之后贪得更多了。养廉银制度一建立,就因为种种问题导致亏空不断,最后只好逐年拖欠,以至于官员们几乎肆无忌惮挪用公款,对外宣称养廉罢了。至于拿了多少,反正大家一起拿的,又有谁关心呢?
北洋练兵开始,深知养廉银弊端的袁世凯,直接就采用高薪制度,北洋六镇的军饷直接就高出绿营、巡防营数倍之多,还重新恢复了必要的公务开支部分,从而彻底取缔了养廉银制度。
民国初年,掌权者多是高薪的北洋军阀,或是矢志革命的民党分子,薪水问题并没有影响到各方的执政积极性,养廉银制度自然而然消亡了。
进入军阀混战之后,各种西方思想和理念充斥中国大地,以银元为代表的新式货币制度开始执行,官员的薪水也日益向同层级的军官靠拢,贪腐问题虽然无法根除,但事实上已经消除了养廉银必须存在的土壤。
而北方军政府,执行的薪水标准甚至还要高于一般的北洋军阀,只是最高层次略低于明显偏高的北洋制度而已。最初的北方集团是军商一体,到了后来又是政商一体,虽然最后军政商都被彻底分离,但是从军方带过去的薪水标准自然是一视同仁了。
除了不能发多份薪水,北方军政府各级官吏的生活水准,还是属于中上层的。因为,到了最后,无论是军方,还是布政司衙门,薪水标准都紧盯了北方集团所属。商业气息浓厚的北方集团,根本就是甘疆蒙藏各地的经济晴雨表吗。
所以当初陈安布置给林玉山的恢复满清养廉银想法,当然就是一个笑话罢了。
既然官吏不贪也足够保持一定生活水平了,何必还要冒险去贪渎呢?中国从王朝遗留下来的官员制度,很神秘,很纳闷,更是很无聊,除非是实在病得不行而致仕,或者因为自身原因辞官,否则就多是老死任上的。
虽然很早就有七十致仕的说法,但是古人的岁数很难到达七十,基本就是逝于任上了。到了明朝,算是改进了很多,规定可以六十致仕,却没有退休金这一说法,以至于很多官员都拼命找各种借口赖在任上拒不致仕。至于清朝,则又是照抄这一规定的。
林玉山没有瞎听陈安的养廉银意见,转而收集了大量西方退休制度的设想。只是要赶人下台,这可是比养廉银更得罪人的一个设想。
天不怕地不怕的林玉山,从兰州大学借了不少高智商的学者过来,鼓捣了一个多月,终于搞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退休制度设想。之后也觉得实在太棘手了,只好一甩手扔给了陈安,自己赶紧借口休假逃离了岗位。
在这个退休制度设想中,与西方多采用多方筹集个人退休账户基金的办法不同,林玉山等人不仅建议在现有薪水中按月扣除一部分作为个人退休基金,并且还建议军政府另外拿出一部分按月累计成专项补助。
个人基金是官员自己的薪水抽头或者单位应给福利,退休之后逐月发放,不足部分自然由布政司添上。但是军政府的专项补助,虽然也是在退休之后逐月发放的,但是一旦被查出任上有违法行为就会彻底取消,依稀有一些养廉银的作用罢了。
前者是私人账户,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后者是公家补助,可以适情取缔。在西方世界的观念中,退休工资是不能被抹除和扣减的。林玉山则强行将其分成了退休工资和退休补助两个概念,一开始不过是为了照顾大都督的面子,可是到了后来研究诸学者却一致认为这个想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
什么狗屁实际,不过是认为官僚贪腐愈演愈深罢了,林玉山揉了揉脑门,微笑着在一个小城的街巷里闲逛。
大记者忙得很,没空陪这个被卸去所有职务的前高官休假。林玉山跑到学校去看完孩子之后,带上几名保镖,也搞起了一个实在是蹩脚的微服私访,大概是在看那些戏说传奇看太多了。
大地震的影响并未彻底消除,尤其是水源断绝尤为严重。甘肃全省已经旱了三年,不少河流都断流了。最艰难的日子是在去年,居然有皋兰、金县、会宁等17个县因为整年没有下雨,导致颗粒无收。
所幸北方军政府动作迅速,不仅是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而且一火车一火车的粮食,也从新开辟的疆蒙等地粮食产区转运进甘肃,加上青藏等地也纷纷送来大批青稞,总算勉强熬了过去。
根据兰州大学那些水利气象专家的判断,今年是大灾的最后一年了,明年甘肃全省就会恢复以往的气候环境,不会再有如此百年一遇的大旱发生了。
相比于陈安、柳石等人,林玉山算是当年陈家庄中读书较多的一位了,整天捏着一卷书摇头晃脑不已。只不过,林玉山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之类,而不是四书五经罢了。
书读多了,自身有一股书卷气不说,对那些兰州大学中真正的大才更是佩服不已。既然那些大才认为明年整个形势就会好转,自然就会好转的,林玉山倒是深信不疑。
只是在这个较为偏僻的小城街巷上,林玉山越走越奇怪,怎么坐在两侧的难民越来越多了?手里都是拿着一个青绿色的馍馍在狼吞虎咽,看上去都是饿的可以了。
虽然这些难民脸黄肌瘦,浑身肮脏,但显然还是找到了一些吃的,没有倒毙在城内的街巷上。
不是说布政司已经基本上解决难民的救济问题了吗?怎么在这里还有这么多难民,明显是没有得到安置的,到处流离失所不说,看样子一天也就勉强吃上几个估计是掺了青稞的馍馍了。
纷乱的汽车喇叭声将正在沉思的林玉山惊醒。
“闪开,闪开,他妈的,都想找死呀。”一阵斥骂传来,几辆黑色福特轿车载着几名黑制服的警察,耀武扬威地从街巷中间穿过。
车子开得倒是不慢,气焰却是十分嚣张,林玉山皱了皱眉头,很干脆地闪到了一侧。
车子刚过去没多久,前面的街口就发生了一阵骚动,激励争执声不停传来,很多坐在接到两侧的难民都起身涌了过去。
凑热闹是中国人的天性,林玉山也非常稀罕地跟了上去。
街道转角处,几名年轻人正在和下了车的警察在对峙,双方不仅发生了口角,还明显进行了推搡。几个大箩筐倒在了地上,散了一地青稞馍馍,不少流浪的难民赶紧涌上去,抢过这些珍贵的活命粮食。更多的难民在起哄,显然是声援那几个年轻人,但是因为畏惧警察所代表的官府权威,不敢上前罢了。
几名警察围在了外圈,拿起了警棍,阻挡这些难民进到对峙现场。
另外的几名警察,眼见人越聚越多,忍不住破口大骂起来,动作也就马上大了。一不留神之间,几名年轻人就被警棍莫名敲了几下,疼地咧牙呲嘴不已。
终于气恼不过了,有名嘴角出了血丝的年轻人,愤怒地将手伸向自己的怀里。
上前的警察悚然一惊,急忙退后几步,纷纷将手掏向旁边的枪袋。停在旁边的警车里,仿佛也有了动静,还留在车里的两个人忽然将车门打开,轻轻依在车身上。
旁边的年轻同伙眼见,脸色突变,直接就扑在了准备掏出家伙的年轻人身上,狠狠压住他的手臂,大骂了几句。
这个时候,里面屋子总算有一名中年人慌里慌张地跑了出来,跑得有些急了,满头大汗不已。
“刘队长,刘队长,不知贵客临门,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呀。什么事情,我们到里面说吧。”中年人一边擦汗,一边抱拳行礼。
眼见情势缓和下来,刘队长放下捏着枪柄的手,哼了几声,恶狠狠地说,“张老板,不用客气了,你也不用在门口发馍馍了。有人告你哗众取宠、蛊惑人心、心怀不轨,请你跟我们到警局去一趟吧。如果不去,你的商号也不用开了。”
中年人一愣,蛊惑人心,这说到哪里去了?旁边的人顿时也是一阵喧哗,这回是旁边不少看热闹的本地人也起哄了。
也许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反响起来,警察们额头上都除了一层细细的汗珠。
再扯了几句话之后,张老板无奈地上了警车。在北方军政府,官府的权威不是那么好挑战的。
只是那个警察小头目刘队长在撤回警车的时候,林玉山分明看到了一丝遗憾的神情。遗憾!难道是因为对方没有掏出火器,导致没有机会栽上死罪吗?
林玉山一拍脑门,不会这么狗血吧,难道是自己小说看太多了?不过即使看到了,并不喜欢多管闲事的这位前情报署总监也不会上前自找麻烦。
第六十四章 捅了篓子
摊子也撤了,人也抓走了,团团围住的场面很快开始消散开了。只是很多难民就那么坐在了现场,不少人轻声哭泣起来。
林玉山心中一动,顺手走进邻近的一间粮铺,看了几眼不禁皱了皱眉,这里的粮价不是一般的贵。林玉山不动声色地扯了几句,随口问看店的伙计,“刚才那个张老板,犯了什么事情呀?”
“狗屁事情,不就是施了几个馍馍给这些难民们。”瘦小的店伙计显然还没有从气愤中回过神来。
哦了一声,林玉山耸耸肩就没有再问了。
出了店铺,往客栈走的路上,大概是消息已经传出来的缘故,很多角落都有成群结对的难民在议论,甚至在酒肆里也有本地人在忿忿不平。
几声怒吼之后,十几名难民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云集起来准备到官府讨个说法了。只是非常诧异的,眼尖的林玉山看到在难民中挑头的一位中年人却悄然退出了队伍。
他奶奶的,真的有阴谋呀,看多了阴谋诡计的林玉山立马反应过来。
想了想,林玉山马上折回去,随便拦下几名路过的难民,“老兄,是哪里人呀?”难民的口音很杂,祖籍辽东的林玉山并不能准确分辩出来。
有些奇怪地看了一眼书卷气的林玉山,一名中年人回答,“川北人。”
四川没招灾呀?林玉山眨了眨眼,一下子愣住了,迟疑地又问了一句,“你们那里也大旱了吗?”
“就是没招灾,也快死了。我们那里无时无刻不打仗,也没法种田,老百姓不是被子弹打死,就是被缺粮饿死。”中年人非常难过。
还没待林玉山接茬,他又轻声哭泣起来,“这下张大善人被抓住了,我们又要能吃一点是一点了,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过今年。”说完,拉着瘦小的女儿蹒跚离去。
林玉山懵了半响,总觉得这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布政司不是说有足够的经费解决难民问题吗?现在已经停止移民了,除了阿拉木图还有大批白皮肤蓝眼睛的俄罗斯难民,国内的难民应该数量不多的。虽然现在,布政司的精力几乎全用到赈灾上面,但不至于这不过上千难民的救济都忘了吧。
回到客栈,林玉山想了一想,还是写了一封信给情报署总部,建议他们派员来查一查这起有些蹊跷的案件。现在已经不是林玉山担任总监了,还是需要走一下正式程序,省得别人口舌。
虽然林玉山不用怕任何人,但是万一出了篓子,捅到大管家那里,柳石出面骂他一顿简直就是没商量的,还是不要惹为妙。
逛了一圈后,回到阶州大本营陈家庄休养的林玉山,跑到陈安那里去报个到,结果就在陈安的办公桌上看到了所谓张鼎国案件的特大消息。这个消息并不是情报署搞出来的,而是林玉山的老婆收到一叠神秘资料后,直接利用其大记者的身份在北方日报上捅出来的。
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