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在大唐-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司刑寺的审案。
如此一来,司刑寺几乎成了来俊臣的天下,再加上司刑判官万国俊等数十个走狗。司刑中丞更是敢怒不敢言,原本有徐有功和杜景俭还可以秉公处理,如今徐有功一走,杜景俭也是独木难支。
故而处斩李唐宗室的案子更是审得又快又有效率,不过一个多月,宗室几乎被屠戮殆尽!
武清、魏元忠、徐有功三人加快了审理案件,他们也只能处理些这些案子。像诸王、朝臣谋反的案子,不是到了例竟门就是进了推事院,根本不会到刑部,所以三人也没奈何。
故而,太子少保、纳言裴居道,这位武太后曾经的亲家被诬陷谋反直接斩杀在了长安,不久尚书左丞张行廉进了推事院,又是牵连一批,依旧诛杀,家眷籍没。
刑部虽然继续运转,也似乎每日有审不完的案子,但所有的案子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不是张家的鸡被偷了,就是李家的媳妇儿跟别人好上了,总之竟是些破事儿。
武太后检校左羽林卫的事情也拖到了八月十五!
按照武清的操演手册,八千左羽林卫将士和千骑将士已经操演无比熟练。因为刑部那些破事儿有魏元忠和徐有功负责,所以武清便大多数时间留在了千骑和左羽林卫。
武清首先向武太后申请了三千匹战马,其中一千匹重甲战马,他是知道在夏官的仓库中有储备的重甲,那曾是太宗皇帝留下来的。还申请了一千长弓,一千长枪,一千刀盾,一千把旗帜,一千副水靠,一千光明铠和一千把陌刀,还有三百床弩、三百投石车、三百运粮车。
武太后也不知道武清这是要做什么,但还是一一答应,因为这些都是战略储备,仓库中多的是。
武清命两名朗将带领士兵跟随长史把东西一一运来。准备真正的训练了。
当然武清的准备不只是九个方阵,还有武技表演,这武技都是好看不中用的,练习了半年也是非常熟练了。武清分为拳脚、刀、枪三种套路,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三千人,所以气势是相当宏大的,最后武清还让人扎了九千朵大红花和九千朵大黄花,准备摆出“神皇万岁”四个字来。这也算是为武太后革命助威。不管怎样,武太后革命对武清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


 第三百二十二章 阅兵

八月的神都依旧炎热无比,薛怀义、法明等和尚编纂的《大云经》献到了武太后的案前,言神皇乃弥勒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之主,在佛经中,阎浮提为“人间”的意思。
武太后大悦,颁行《大云经》于天下,天下僧侣修习此经。
与此同时,端门检阅左羽林卫的事情也提上了日程。武太后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震慑效果,昭告天下!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在端门前,便已经有右羽林卫的兵卒围起了场子,并按照武清的要求,在端门前广场上,用石灰画了线,清晰地标明用途,还有百姓的观看区域等等,总之武清的思路就是让这一次检阅让武太后吃一颗定心丸,别再瞻前顾后了。
而且武清已经准备好了烟火表演,足足半个时辰的烟火表演,应该可以让武太后和神都百姓乐呵乐呵,当然这些钱都是让武太后出的。武清县的烟火工场也狠狠地赚了一笔。
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下午未时一刻,秋风渐起,端门城头上彩旗招展,一身盛装的武太后在百官簇拥下高坐在了端门城楼上,在她的身边有太平公主,有皇帝李旦以及李旦的子嗣都在一侧,而武承嗣等人则站立身后。
对于武清这次搞的检阅左羽林卫事情,他本想破坏来着,可他很清楚后果,再者武清可不是善茬,思虑再三,故而便隐忍了下来。如今看到这个阵仗,不禁有些后悔,如此一来,武清在姑母的心中的地位又要提高不少了。
武太后眯着眼往城下望去,只见城下人山人海,那些百姓也似乎握着彩旗不断地摇动,对于这种事情,她这位老人家还真是头一次看到。
武清见武太后及百官坐好,便往端门前那无比广阔的空地上打马飞奔而去。
武太后看到空地上一个银盔银甲的大将胯下汗血宝马。飞驰而来,不禁赞道:“好,好一员虎将!”
太平公主看着那矫健的一人一骑飞奔而来,多少有些激动,但这是为母亲增加人望,所以也只是微微一笑而已。
武清来到端门前,勒住马缰。汗血宝马人立而起,而后重重落下。溅起些许灰尘,武清马上拱手,大喊道:“启奏神皇,阅兵大典是否开始?”
武太后站起身,袍袖一摆,算是可以开始了。在城楼两侧都有传令兵挥动令旗。
顿时,武清躬身而后飞马而去,他要亲自给武太后解说一番,也免得太后不理解。片刻便进入端门来到城头上。毕竟大唐多少年都没有检阅禁军了,何况这也没有按照应有的礼仪来进行。
武清站在武太后身侧的时候,随即一声声苍劲雄壮的号角声响起,紧接着隆隆战鼓之声,在战鼓声的节奏中,仪仗方阵从端门的左侧往右踏着整齐的步子缓缓而行。顿时出现了百姓的高呼声,神都的妹子们看着这些威武雄壮的兵哥们也是发出了尖叫。
当然。武府的娘们也在人群中,瞧着这热闹。
武玲珑牵着妹妹武玉珑的手,说道:“看那城楼上,爹爹在那里呢。”
如今武玉珑十四岁,出落得如花似玉,身段儿都已经有她母亲高了。而且大唐的女子在这个年纪出嫁的颇多。要不是武清压着,上门提亲的人都估计能够把武府的门槛给踏破了。
武清不知道自己的家眷就在下面的人群中,他指着仪仗方阵说道:“神皇请看,此为仪仗方阵,有九百九十九名士兵组成,每名士兵都是军中的执旗手,执旗手在大军中就是一个灵魂。旗手所在便是灵魂所在。”
仪仗方阵前面有一引旗手,他手中高举着正是改旗易帜后的金色龙旗,武太后点着头,脸上露出了笑容。
当仪仗队行进到端门前时,每一个士兵唰地一声侧头看向了端门上的百官,而后大声地整齐划一地喊道:“泽披苍生,神皇万岁!”
声如洪钟,特别是队列如此整齐的情况下,还能喊出如此激动人心的口号。
武太后霍然起身,面容激动,双手平举,而后缓缓放下,感叹道:“此朕之禁军也!”
直到仪仗队缓缓走过,武太后这才坐下,武清嘴角抽动了下,这就激动呢?
仪仗方阵在快到端门的时候,步兵方阵也缓缓而行,他们高举着盾呼喝着,而后放下,随即横刀做了个砍杀的动作,再大喝一声收盾,但是脚下的步子依旧前行,没有一丝慌乱。
当仪仗队走过端门后在右侧转弯最后站在了广场最中央,不断摆动着旗帜。
武太后早就斜眼看到了紧随仪仗方阵的步兵方阵,便问道:“这是何方阵?”
武清说道:“这是禁军中的刀盾方阵,也可以叫步兵方阵,每一名士兵只有一盾、一刀,战场之上,为主要冲锋士卒。这步兵方阵也是由九百九十九名士兵组成,他们所做的动作,是最简单的防守、劈砍动作。”
武太后看着那整齐划一的动作,感受到了这一方阵也是不简单,步兵方阵走过端门时,依旧呼喊道:“文成武德,神皇万岁!”
武太后依旧站起身,双手平举而后落下,她脸上露出了笑容。
片刻,只见又来一方阵,长枪高举,铠甲撞击之声不绝于耳,但那整齐的动作,让百官无不震撼!
长枪方阵,踏过端门前时,百官顿时感到了一阵肃然,长枪方阵的士卒大声喊道:“日月凌空,神皇万岁!”
此时武太后改名“曌”,便是取“日月凌空”之意,被武清拆了开来,再把“神皇万岁”结合起来,其意还不明显吗。
武太后顿时站起身,双手高举,而后缓缓落下。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恨不得把武清给推下城楼,这样的主意,他们怎么就想不出来呢?看来回去后,得好好整治那帮狗腿子,实在是没什么大用,浪费粮食!
百官反应不一。但大都是称颂军威之盛,远超前朝。但百姓的表现就不一样了,神都百姓何曾看过如此严肃而热闹的场面呢,所以一个劲儿地呼喊助威。
紧接着是弓兵方阵,长弓是大唐的利器,而且弓弩管制非常严格,弓兵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一般臂力不强的,是成不了弓兵。而且射箭还需要悟性,武清就是一直没有悟性,所以箭术一直不是很好。
弓兵方阵只有弓,没有箭,毕竟这可是远距离杀伤性武器,为了避免万一,就只有弓,但身后背着箭壶。弓兵方阵,一边整齐划一地踏步前行。一边做着拉弓设箭的姿势。如此整齐地射箭姿势,那拉满的弓,仿佛万箭齐发一般,把百官吓了一跳。
武清笑道:“诸位放心,弓兵方阵没有一支箭,不用害怕。”
武太后笑道:“百官很少见如此军容,有如此心绪也属正常。”
弓兵方阵缓缓走过。大声喊道:“千秋万载,神皇万岁!”
武太后这样起来坐下,也有些累了,但是她不能在百官面前服老,于是依旧站起身,高举双臂而后落下!
紧接着是水兵方阵、相较于其他方阵。水兵方阵实在没有什么特点,只有在身上穿了水靠,武清便每人配了把横刀。
接着便是陌刀方阵,对于陌刀,很多将领并不陌生,但陌刀兵没有大量装备,一者陌刀太过沉重。而且自大唐战马充足后,便很少在军中装备陌刀了。毕竟建国之初,战马缺少,只能用陌刀来对付突厥骑兵。
陌刀方阵的每名士兵都穿着沉重的光明铠,浑身包裹在铠甲之内,只有一双眼睛留着孔洞,他们手持两丈有余的陌刀,呼喝着缓缓前行,不时做出劈砍的动作。
武太后何曾见过如此军队,不禁问道:“此为何军?”
武清说道:“这是陌刀方阵,这陌刀是专门用来对付草原骑兵的,可惜就是太重,普通士卒根本挥动不了几下,再穿上那光明铠更是不行,就这千人,也是微臣精挑细选后,才勉强凑够。”
武太后顿时明白,原来如此。
武清继续说道:“陌刀方阵的作用在于集体防御和短距离破防,不适合长距离冲锋陷阵,所以如今军中也只有边军才装备一些。”
武太后心思电转,觉得有必要组建陌刀兵,但此事需要从长计议。
总之陌刀方阵给百官们的冲击是巨大的,特别是那一声吼,而后挥刀前行,还有那全身包裹的光明铠,根本让人看不出士兵的面目表情,陌刀方阵就如同一个杀戮机器一般,让百官的心凉凉的。
接下来是辎重方阵,号角陡然响起,百官一震,便看到了辎重方阵,这一方阵十分庞大,首先打头的是三百马匹拖拽的大型床弩,其次是双马拖拽的三百中型投石车,最后是三百双马拉着的高高的四轮粮车。粮车上站立着高举长枪、身背长弓的士兵,一个个面容肃穆。
武太后不无肃容,问道:“这些都是战争利器?”
武清笑道:“这些只是一部分,像床弩也只是普通大型床弩,还有那投石车,如果守城和攻城的话,都要比那大些,最后那是粮车改造,如果可以,可以让军器监制造些大型号的。”
武太后点了点头,虽然她不懂这些,但很明显有了这些,对于藩属国也是一种威慑。
接着,便是一阵急促的战鼓声,顿时一阵阵马蹄声传来,有些杂乱,正是轻骑方阵,武清对于轻骑方阵很无奈,毕竟战马不可能像人一样懂得思想,所以轻骑在端门下是呐喊着缓缓奔驰而过,跟在了辎重方阵后面,直接从宫城西面夹城回到玄武门。


 第三百二十三章 武周革命

阅兵继续,武太后依旧非常亢奋,她听着将士们的呼喊,听着百姓的欢呼,她似乎抓住了什么,但她什么也没抓住。
接下来的方阵是重甲铁骑,让百官看到了什么是震撼!重甲铁骑在太宗皇帝征战天下时立下过汗马功劳,到今日也是慢慢衰落了,一者不仅对战马的要求很高,而且对士兵的要求也很高。
重甲铁骑,故名思议,不仅仅是马上的士兵被玄铁重甲包裹,就是马匹也披上了重甲。这不仅要求士兵的身体素质要十分强壮,还要马匹能够驼得起近五百斤的重量,还要冲刺一段距离,这样的战马无一不是千里挑一的宝马。
武清找不到那么多好马,但可以减轻铠甲的重量,所以偷工减料一番,加上士兵本身也不够强壮,才勉强让这重甲铁骑方阵缓缓跑了起来。
但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震撼,还是震撼。百官感到地面在震颤,城楼仿佛要塌陷了一般,重甲铁骑经过端门时,长枪一指,而后一手拍打在胸脯上,发出玄铁的碰撞之声。顿时一股肃杀之气袭上心头。
就是武太后也不由得站起身,而后才缓缓平复了胸脯,最后叹道:“有此重甲铁骑,边患何愁不除,西域如何守不住?”
武清也是赶紧说道:“若神皇应允,不出一年,微臣定能训练出一万重甲铁骑,供神皇驱使!”
武太后自然不可能立马答应,便点头说道:“此事还需要政事堂商议,接下来还有什么?”
武清心中叹息一声,武太后也只跟历代皇帝一样,都是好大喜功之辈,喜欢大场面大制作,好面子!
“接下来是拳脚、刀、枪术演练,请神皇观看!”
端门下,场中仪仗方阵顿时一变,高举彩旗。穿插着跑向两边站定,顿时,将近三千人的大方阵踩着步子,喊着号子,整齐地缓步跑到了正中。
随即,号角高亢,战鼓齐鸣!
战鼓非常有节奏地敲响的同时。场中近三千名士兵打起了拳脚,尽显阳刚之气。在一声声呼喝声中,那极富冲击力的拳脚让武太后感到一股冲天豪气。有李峤、陈子昂、宋之问、沈佺期等等文学之士纷纷献诗,如诗赋绝佳者更是当场作赋。
拳脚表演完毕,紧接着便是刀术、枪术。
此时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下,但丝毫没有阻挡百姓的热情,武太后见百官站立许久,命人搬来圈椅绣墩,与她一起观看。
武术表演到最后。近九千将士齐聚端门前,而后双手一番,摆出了“神皇万岁”四个大字。
武太后顿时一惊,说道:“此等奇思妙想,当真少见也。”随即又说道:“武清治军有方,加封左羽林卫大将军,左羽林卫诸将官升一级。赐钱万贯,绢帛三千,赐宴一日。”
武清立刻谢恩。
当夜幕降临之际,武清说道:“这烟火已经准备妥当,不知太后还要观赏否?”
武太后虽然腹中有些饥饿,但决定还是看看。
此时战鼓撤去。大部分将士撤回玄武门,烟火已经摆好,武清命令一下,顿时烟火不要命地燃放起来。
从端门上望去,只见从端门延伸到定鼎门一朵朵烟花冉冉升起,而后在夜空中爆裂成一朵花的样子。在天津桥头周围更是烟花密布,百姓高呼万岁。小孩子们奔跑着,少年们追逐着喜欢的少女,年轻的夫妻手牵着手从这里跑到那边,年老的两口子平静地牵着手,望着夜空中神奇的玩意儿。
此时此刻,洛阳城中,家家户户点燃了彩灯,让整个神都都在灯火的海洋中。
洛阳县和合宫县的衙役们早就得到了武清的提醒,燃放烟火会导致火灾,所以两县都严阵以待,生怕发生火灾,影响了自己的政绩。
其实武清也怕火灾,主要是洛阳城的房子大多都是木结构的,一旦燃烧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烟火看完之后,武太后也快饿昏了,便赐宴群臣,武清也被命令侍奉在侧,于是在九州池畔,武太后与重臣们一边享受桂花酒和佳肴,一边欣赏起满月。武太后高兴,便命诸人赋诗一首,以此助兴。
武清也换了常服,但空腹饮酒,不过几杯下肚,竟然晕乎乎地,随即便钻了个空子,就退下了,来到大唐后,身体很强壮,可饮酒实在不怎么样,不过几杯便已经晕乎乎的,这让他很受伤,所以他准备先去玄武门城楼上歇息片刻。
快到玄武门的时候,被一个宫女扶住,武清一看,竟然是韦团儿。
“团儿,怎么是你啊?你不去伺候,跑这里做什么?”武清虽然觉得晕乎乎的,可还是认出了韦团儿。
韦团儿扶着武清二百多斤的身体,吃力地说道:“是上官姐姐让我来照顾将军的,将军,让奴婢扶你上去吧。”
“那就谢谢团儿了,团儿你真好。”武清微微一笑,而后由韦团儿扶着上了城楼,守城的千骑如今大多都是武清提拔,所以不疑有他。
二人进了房间,韦团儿站立不稳,一下子被武清压在了身下,武清只觉得身下一团柔软。
韦团儿连忙说道:“将军,你压着奴婢了。”
武清嘟嚷一声,说道:“你起来便是了。”
韦团儿如今哪还有力气,被压得有气无力,说道:“将军,您起来啊,你弄疼奴婢了。”
武清实在懒得动,但听得韦团儿求饶,便微微挪动了下身体,韦团儿这才下了床榻。看着武清趴在榻上,觉得这样也不好,于是便使劲儿想把武清翻过身,却被武清抱住。
迷迷糊糊中,武清看到了上官婉儿,于是他撕扯着上官婉儿的襦裙,而后便进入了那具**。
云消雨歇,武清出了一身汗,终于清醒过来,可身下却不是韦团儿是谁呢?顿时,他一阵头大!强迫个宫女不算什么。可这韦团儿可是自己在宫中的内线啊,这就不能不算。
韦团儿的眼角还有泪痕,可以想见她是多么痛苦。武清缓缓地从韦团儿的身上下来,瞥了眼那精致的身下,竟然是一个“白虎”!
韦团儿睁开眼睛,注视着武清,没有说话。武清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埋怨、怨恨、还有悲凉。
“你放心。我会负责的。”武清很无耻地说道。
韦团儿轻声说道:“你喜欢上官姐姐?”
武清没有回答,他穿起了衣衫。韦团儿继续说道:“你淫辱我的时候。一声声喊着‘婉儿’。”
武清眼中出现了一抹利芒,沉声道:“发生这样的事情,我有错,不该知道的,你就藏在心里,我给你的,总会给你,你会有享受不尽的荣华,你还是我宫中的眼线。我在宫外给你买了宅院,你随时都可以去逍遥。”
韦团儿一愣,笑道:“你把我当什么呢?是窑姐儿,还是你府中的家姬,还是你的奴隶?”
武清真还没想过韦团儿竟然会有这样的想法,以前摸的时候也没发觉,今日上了之后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反应。看来自己太过无情了。于是便走到身前,给韦团儿盖上了被子,说道:“好了团儿,你还是我的团儿,宫中凶险,想必你比我更清楚。这事儿就埋在心里,好吗?”
感受到武清的温柔,韦团儿也露出了一抹苦笑,便毫无顾忌地掀开被子,自顾自的穿起了襦裙,春光一览无余。
前后不过半个时辰,韦团儿下了城楼。她尽力保持自己的走路没有异样。武清则是平躺在榻上,他没想到竟然犯这样的错误。他想不通的是,自己怎么在酒后都能有如此旺盛的**,前世的时候,一般酒后是根本硬不起来的,这点他深信不疑。
真邪乎!武清在玄武门城楼上睡了一夜,第二日才去刑部,如今有魏元忠和徐有功,审案也很少出现冤假错案。但毕竟二人精力有限,不过月余二人都瘦了一圈。
端门阅兵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武太后也吃了定心丸,而且时机也已经成熟,便诏令四夷属国前来进贡。
九月初三,侍御史傅游艺突然率领关中九百人诣阙上表,请把“唐”之国号改为“周”,并赐皇帝“武”姓。
武太后一惊一愣之后,表示她不能这么做,这是大唐的天下,是李氏的江山。但看傅游艺的忠心,便擢升傅游艺为给事中,正五品官。一下子由从七品上升为正五品上,一下子超升十阶,也是非常少见之事。显然武太后喜欢这样,何况没有人授意傅游艺,他敢说如此大逆不道的话吗。
九月初四,百官和宗室、武承嗣等外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纷纷上表支持傅游艺等人所请。皇帝李旦得到消息后,在窦德妃等妃子的劝说下,李旦便上表自请赐姓武氏。
武太后依旧微微一笑,而后什么也没说。
九月初五,群臣上言有凤凰自明堂飞入上阳宫后飞去,另有赤雀数万只飞集朝堂。
文学之士,如宋之问、李峤、崔融、陈子昂等等都作赋以记之。
九月初七,武太后可百官和皇帝之请。
九月初九,重阳节,武太后在准备完善后,登上了则天门楼上,宣告革命,大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天授!
武瞾为武周第一位皇帝,亘古以来,第一位女皇!
百官、文学之士,歌功颂德,献上了诗赋,比较出名的有陈子昂的《大周授命颂》和《神凤颂》,李峤献上了《请立周七庙表》等等。
总之武周革命了,武清虽没有请愿,但他丝毫不担心,即使不能为王,他也算是见证了武周是如何诞生的。那么接下来,他要为自己的将来打算。武周不过是十多年而已,等李唐复辟后,那便是武氏的灾难了。纵使武清只想当个庶民,恐怕李唐都不会放过。


 第三百二十四章 为魏王

翌日,武承嗣奏请女皇上尊号,“神圣皇帝”。遂降皇帝李旦为皇嗣,改为武姓,降皇太子李成器为皇孙,也赐姓武氏。
第三日,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祖宗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妣姒氏为文定皇后,直至忠孝太皇为太祖孝明高皇帝,立武清为魏王,武承嗣为吴王,武三思为梁王,武攸宁为建昌王,其余皆封为郡王,诸姑姊等为长公主。
武清倒是没有想到他自己竟然能够继承武士彟的王爵,但他清楚,往后恐怕他就会成为诸武的眼中钉,这不是一个好事情。武承嗣和武三思都封为王,其中武承嗣出力最多,武三思次之,武清最少,但很明显,女皇一下子封了四个亲王。
原本势弱的武攸宁却是异军突起,武懿宗和武攸宜倒封了郡王。这让二人都不是味道,武承嗣和武三思一下子把目光放在了武攸宜的身上,没想到这货一声不吭地竟然封了亲王,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武承嗣和武三思二人和自己的狗腿子们各自在府中大摆筵席,大肆庆贺,薛怀义也被请进了吴王府中,当然薛怀义在酒喝了一半后,便到了梁王府中继续喝剩下的一半。他可不是傻子,两个孙子,自然还是得一碗水端平了,谁也不得罪。
比较冷清的是魏王府,武清早早关了府门,让门子谢绝一切来贺之人,他十分低调。在跟妻妾孩子们吃了晚饭之后,便来到了书房,看着玉漱大大的肚子,不禁露出了微笑,这个整日里习武的女人终于是怀上了,而且也快生了。
武清暂时不想去太平公主的房间,毕竟武周革命,对于一个李唐公主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尽管她的封号没变。食邑还增加了。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想反叛的朝臣都隐藏了起来,等待着机遇,如果他是女皇的话,他将从军队开始全部一步步换成新人,而后以军队为后盾,进行大胆改革。把朝臣全部换上一遍,甚至可以把那些所谓老臣统统换掉。这样做的后果。可能导致一时混乱,但换血后的朝臣大部分都是忠心于皇帝的。当然决不能任人唯亲,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使换了人,朝廷也一样混乱。
如今武氏子弟担任着各处官职,多有毫无才能者,却身居高位。比如武承嗣、武三思之流、武懿宗等等,这些人把持要职,祸害无穷,而且很显然武太后没有如此大的魄力。这或许就是往后李唐复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武周新朝,女皇于万象神宫布政天下,封司宾卿史务滋为纳言,凤阁侍郎宗秦客检校内史,给事中傅游艺为鸾台侍郎并同章事,进入政事堂,建昌王武攸宁也拜为纳言。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旗帜金色为赤色,免除天下武氏课役,赐姓如今剩下的李唐宗室,也几乎只剩下了女皇自己的子嗣为武姓,并改武氏先辈坟墓为陵等等。
总之在一片祥和中,大唐变成了大周!武氏成为了新宗室。
不久。玉漱生养,一个女儿,取名武秀儿,一个非常普通的名字。但武清希望跟她娘一样美丽。玉漱没有独院,所以一直以来便在梧桐院中生活,所以多受宠爱。如今生养之后,更是受到了武清的宠爱。
时光飞逝。转眼便到了元日。
这一日女皇大飨万象神宫,祭祀祖先,以及李唐三位开国皇帝,女皇为初献,武承嗣意外地为亚献,皇嗣李旦为终献。武清嘴角抽了下,没说什么,有这样的结果,或许就是他为魏王以来很少进宫的原因吧。这样也好,反正你们斗个你死我活,最终让他捡便宜好了。
万象神宫大宴群臣,自然有许多娱乐节目,身为教坊使的李奉孝多年来秉承武清意志,多有创新,说、学、逗、唱融入表演当中,获得了达官贵人们的认可。所以在一番哄堂大笑后,皇嗣李旦请奏让皇孙们为女皇表演节目。
女皇一愣,露出了笑容,便说道:“如此,便让他们进来吧。”
于是本为皇太子如今为皇孙的李成器,一个十二岁的少年涂脂抹粉,弹唱一首《安公子》。
武清看着悲哀,便借故如厕,出了明堂,长长地吁了口气。却听到武懿宗的声音。
“快给本王舔干净!”武懿宗厉声呵斥。
武清一愣,这货又在做什么呢?于是便转过柱子一看,武懿宗盯着一个少年,却不是楚王李隆基是谁呢?在其身后是卫王李隆范以及两个小公主,他们惊恐地看着武懿宗。
武清缓缓走到跟前,看着李隆基,这是个幼年李隆基,谁能想到,二十年后,他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呢,而且也几乎诛杀了武氏。当然武清在前世对李隆基的恨,是因为他导致了安史之乱,让大唐走上了分裂,让一个原本可以非常强盛的帝国,自安史之乱后,再也没有了盛世雄风。前世国际上人们只知道东亚人叫唐人,由此可见大唐对世界影响之深远。但就是因为安史之乱,这一切都成为不可能。
古代有大唐梦,后世有美国梦。
如今面对这幼年的李隆基,武清真想给一刀剁了,但他还是个孩子,一个眼睛里噙满泪水的孩子。
武懿宗看了眼武清,盯着李隆基,说道:“给我舔干净了!”
武清这才看到武懿宗的猪皮靴子上,有一只脚印,而李隆基的袍子上有灰尘,“够了,你一个五十岁的人了,还要跟一个孩子较劲吗,你孙子都跟他差不多大了吧。”
武懿宗想说什么,武清一蹬,说道:“不想死,就快滚,别以为我不知道你那些龌龊事,我只是暂时不想动你。”
武懿宗一愣,面如土色,他要是不知道武清的手段也就罢了,可他是知道武清绝对是心黑手辣,绝对不能被他的外表给蒙骗了。所以他转身便走。
李隆基望着武清,而后躬身道:“隆基多谢魏王。”
随即李隆范和两位公主都是施礼谢过,俨然一个个小大人。
武清叹息一声,说道:“你们小心便是,不用如此多礼。”而后便转身离去。
李隆范说道:“三哥,这魏王是好人。”
李隆基恨恨地道:“武氏之中能有好人?走吧,祖母还等着我们呢?”
武清耳聪目明,又是顺风,这小孩子声音又尖细,很轻易地传入了武清的耳中,他一怔,看来这仇恨早已深种,即使自己表现出友善,将来看来还是有一番你死我活的争斗。
明堂中一片热闹,而此时天空飘起了雪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