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大唐-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书房内,三人面对而坐。
“两位姐姐,那就都嫁给我吧。”武清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既然做了,那就得负责,这一点武清还是很厚道的。
裴柔面露羞涩,想说话,却难以启齿。裴盈倒是非常生气地盯着武清,娇声道:“清弟,你喜欢过我吗?”
“喜欢过吗?”武清心中不禁自问,曾经只是幻想过,但真正喜欢吗?三人相处的时间总共加起来也不超过两天,这谈何喜欢或者不喜欢,一时间,武清不禁痴了。
“妹妹,你别逼公子。”裴柔柔声说道。
裴盈似乎很生气,杏眼盯着武清,而后看向姐姐,说道:“你看他那犹豫的样子,分明就从未喜欢过我们,这又如何嫁的,我们又不是鸡又不是狗,如何能这般随意定了终身。姐姐,要嫁你嫁,本姑娘不伺候了。”
说罢,裴盈取过短剑,夺门而去,武清飞身拦住,说道:“盈姐,我喜欢你,还有你姐姐。”
“哼,晚了!让开,本小姐还没到嫁不出的时候!”裴盈自幼习武,武艺高强,躲过武清拦截,几个起落,便没了踪影。
裴柔见妹妹走了,心下黯然,她自幼学的是琴棋书画,不曾学武,故而便说道:“公子,若妹妹不愿,那奴家也不愿,奴家这就告辞了。”
武清苦闷异常,这算什么啊,当下忙命人安排马车送裴柔,此事只能从长计议了。
武清十分烦闷,取过一杆铁枪,神情蓦然凌厉,只见一枪刺出,数个枪头齐齐出现,枪术又大进了一步。
这个时候,秋菊来到了院中,昨夜她本伺候着公子饮宴,后来她也被屏退了,但她并没有离开,她一直守候在大堂之外,她亲眼见到公子把那裴氏二女掳上了胡床,那一刻她伤心了。但她明白这就是她的命,于是第二日一早,她依旧为公子梳洗,依旧面带笑容,她要让公子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笑容。
“何事?”武清收枪而立。
秋菊欠身,“太子薨了。”
“什么?你再说一遍!”武清大声吼道。
秋菊从未看到武清如此愤怒的表情,不禁有些惧怕,“奴婢,奴婢说,太子,太子他。。。。。。”
武清打断了,忽然间感到一阵索然无味,幽幽地说道:“秋菊,你先下去吧。”
武清坐在了地上,斜靠着一棵古柏,闭上眼睛,为什么会这样?还记得李弘接自己出天牢的那天吗?
那一天李弘咳嗽着,脸色苍白而憔悴,但面带笑容,说道:“表弟年少轻狂,如今出了牢笼,当好生反省。”而后递到耳畔悄悄地说道:“表弟,父皇已经答应,大婚之后便禅位给我,到时候,你便是我的第一个宰相,我要请求父皇和母后敕放上官婉儿,亲自主持你和婉儿的婚礼。”
言犹在耳,斯人却已逝。
武清不知道,李弘的死是否跟天后有关,但他肯定知道,以李弘的身体条件,要不是每日以珍贵药材调养,李弘早就挂了。但在这个节骨眼上死了,不得不让人怀疑。
没过多久,朝廷讣告下达各州各县,举国哀丧。百官对天后产生了怀疑,但很明显有高宗作证,这与天后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听到合璧宫太监禀告才去的合璧宫。而他们到了以后,也已经晚了,太子已然早亡。天后悲伤过度,晕了过去。
朝会上,高宗拖着病体,天后面容悲戚。
高宗说道:“昨夜朕痛失爱子,诸位爱卿失去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太子,朕已经跟太子说好,等大婚之后,朕禅位于他,没想到竟然会是这个结局。朕和天后悲痛万分,朕决定追封李弘为皇帝,谥号孝敬。葬于偃师景山,曰恭陵。”
有大臣问道:“陛下为何不葬于长安?”
这个时候,天后起身,抹了两滴眼泪,说道:“去岁,本宫曾向天皇提出了建言十二事中,就有‘劝农桑,薄徭役。’如今农耕在即,田务开始,重归长安,恐有劳废,我儿虽没,岂敢不以身作则。”
“天后仁慈,天皇万岁!”百官齐齐呼道。
三日后百官到太子灵前祭奠,高宗下旨诏蒲州刺史李仲寂监造太子陵寝,由司农卿韦玄机设计陵墓,征用洛州民夫数万日夜修建。
武清身着素服,到太子灵前拜祭,他取出了半瓶蒸馏酒,这是去年蒸馏酒试验出来的第一瓶,跟李弘喝了半瓶,如今还剩下半瓶,本来是要留作纪念的,如今李弘已去,武清便拿出来祭奠李弘。
武清也不理会李弘的妃子和宫女,还有为太子守灵的一些太**属官,他启开了泥封,酒香四溢,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此酒虽好,但没了表哥你,表弟我实在饮之无趣,还不如让你带走吧。人生终有一死,或早或晚罢了,你只是比我先走一步而已,干了!”
武清说罢,自己喝了口,而后把酒瓶放在了供案上。而后转身离去。
此后每每有人祭拜,都能闻到浓烈的酒香,打听之下,才知道这酒是武清祭献的。
自有人告知武后,武后虽然面容憔悴,但依旧幽然说道:“这孩子,倒也说出了人生本质,可未免太过颓废了。人生在世,当活出一个样儿来,也不枉来世一遭。看来这孩子心中疙瘩未解啊。”顿了顿,又说道:“传本宫口谕,皇上有旨,准许武清参加春闱。”
第八十六章 枯燥之科举
太子李弘的死并不能阻止大唐选拔人才的脚步,高宗颁下旨意,其实这个时候已经算是天后颁下旨意,立沛王李贤为太子,并于七日后举行春闱。
天下举子为太子李弘悲伤之后,也开始投卷找后门托关系,大唐的科举不像几百年后那么严格,进士科的举子们在科举之前,为了提高知名度,可以先把自己撰写的文章诗赋等送到主考官那里,若被主考官看中说不定已经算是登科了。
至于找后门和托关系的举子,都是一些水平有限,但想着登科的废柴,这些人一般都是世家子弟或者是皇亲国戚。所以大唐的科举从某种方面来说并不能反映出举子们的真实水平,但这些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及第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也有自恃才高的,虽然在这几日里不能饮宴作乐,但总能去秦楼楚馆喝点伤情的酒,作作悲苦的诗以哀悼太子的去世。大唐的才子是很会变通的。虽无丝竹,但终究是怀中抱着美人儿,虽不能放声大笑,但总能在红罗帐里婉转低吟吧。
四日后太子灵柩放于景山恭陵,期间民夫罢工,高宗急忙赐食安抚。
很快洛阳迎来了春闱,大唐的科举没有像几百年后那么重视,主考官也不是朝中重臣,行卷也不会糊名,所以这里面进士及第者的水分也是很大的。
这一日,洛阳的礼部和吏部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候,一共约万人的举子应举,达到了自大唐开国以来之最。
主考官为吏部考功员外郎郑益,是一个博学的老者,他曾经是贞观年间的进士,资历是足够的。这一次应进士科的举子有将近三千人,其余则是应明经科的举子。所以便分在了两处,进士科在吏部别院,明经科在礼部别院,其实这相当于后世的贡院。
武清自然是知名人物,所以当武清走进吏部别院的时候,郑益也是点头微笑,考官有户部官员,因为要一一核对报名信息,还有金吾卫兵卒进行全方位的搜身,还要像检查牲口一样让你张开嘴,看看牙齿。
曾经有心高气傲之辈,忍受不了这种屈辱,便拂袖而去。武清依然接受检查,他此次来,只是为了完成老娘武氏的愿望。
秋菊给武清准备好了干粮,装在包袱里面,因为要考一天,所以时间漫长,这些是必须准备的。武清在甲字十号院(此为杜撰),位置很好找。走进去一看,整个院子被分割成了无数个格子,中间被一条宽约十步的走道隔开,这也为了防止抄袭。每一个格子里仅容一人一案,案上已经准备好了纸笔,墨和砚台需要自带。
等所有举子进场之后,随着鼓声一响,便告知考试开始,自有胥吏发下考题。
首先是贴经,进士科的贴经只贴大经《礼记》和《春秋左氏传》。
武清翻开纸卷,只一看,便大皱眉头,只见开头写了一句,“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中间空了一大片,最后一句是“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武清有一种骂人的冲动,这什么贴经,这纯粹是在折磨人吧。心里虽然有准备,但是对于贴整片经还是大感头疼,这是《礼记》里的《祭统第二十五》。
武清继续看向了下一题,是《春秋左氏传》,要贴十条,没有大篇幅的贴经,不容易出错。
最后是论策三道,武清暂时不去看,先贴经再说。
看了贴经内容,武清整理了下思路,这些对于自己来说不难,加之自己记忆力超群,但将近五千字用毛笔写下来,实在是太蛋疼了。不过即使蛋疼,他也得写。于是拿起了毛笔,往砚台中倒入墨,研磨一番,顺了顺笔,在纸上写下了第一个字。
时间飞逝,武清用的是行楷字体,接近于楷书,但却是行书的本质。不过三个小时,贴经算是完成了,看着厚厚的一摞,武清伸了伸懒腰,活动了下肩膀,甩了甩发酸的手腕,而后嘎嘣嘣转动了下脑袋。
“你在做什么?”
武清抬头一看,竟然是一位考官,武清拱手一礼,说道:“学生见过大人,学生手酸颈痛,活动一下,惊扰了大人,还请大人见谅?”
这倒是一个非常有礼的举子,便笑道:“嗯,不错,你叫什么名儿?”
“学生武清!”武清一礼。
那考官一愣,而后瞬间一脸敬仰之色,说道:“原来是先生,学生有礼了!”
“啊,这是怎么回事?”武清一愣,没明白过来。
那考官有些尴尬,便解释道:“学生曾拜读先生之《三侠五义》和《封神记》,实为旷世之作,学生心中十分喜欢,欲拜见先生而一直无缘,不想今日才见到先生。”
得,原来是一个粉丝,武清自然谦虚一番,而后勉励一番,而后便送走了这位主考官粉丝。
这个时候有两个士兵押着一名考生从武清眼前经过,推推嚷嚷中,武清才明白,那名举子作弊被抓了现行,他不禁大为感叹,这跟后世的考试作弊何其相似啊。
吃了干粮,武清还得继续作答,打开考卷,往论策上看,共三道。
第一道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道是“大国者下流。”第三道是依《周礼》阐述治国之思想。
武清对于论策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但要符合这个时代的思想,对于他这个拥有一千多年以后的灵魂的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一不小心就会遭到天下文人和士大夫的批判,也会遭到皇帝和百官的贬斥。
对于第一道题出自《诗经》,武清的理解为加大与西域诸国的交流,但此时安西四镇被吐蕃占领,西域和大唐的往来贸易时有中断,比之以前大为减少。所以武清认为,应该以强大的军事力量重新夺回安西四镇,打通贸易通道。而且还可以加强海上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并收税。如此便可以吸纳他国之先进文明来增强大唐之实力。
第二道题出自《道德经》,对于这样一道题,武清则是论述了大国气象和大国胸怀,以及皇帝的胸襟,变相地批判了高宗心胸狭隘。
第三道题则是比较难,治国思想,《周礼》里面规定了国家范畴,封建制度,军队制度等等。武清想了想,在泛黄的竹纸上写下了“封建论”三个字。
而此时,武清没有察觉到,有数名考官偷偷地望着武清,就包括主考官郑益。
郑益不禁点头,说道:“看来今年的状头要落在武清头上了。”
“也不一定,那宋之问,沈佺期,刘希夷都是文才之士。”有人就反对了。
郑益只是微微一笑,也不辩驳。
只见武清写道:“天地之始,果有人乎?吾不知也,人之初有贵贱乎?吾亦不知也。盖闻天下九州,始于禹帝。封建之制,始于周公。。。。。。”
总之武清在这一篇策论里阐述了封建制的危害,武清提出,帝王可以把爵位作为一种荣誉封给那些有功之人,不能实封食邑,而且爵位不能世袭,即使能够世袭也要有功劳才行。这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大唐的人口数量,减缓土地兼并,增加朝廷税收,增强大唐帝国实力。最终就会看到,少有所教,老有所养,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一片繁荣景象,成为真正的天朝上国。
当日头洒下最后一抹光辉,隐入西山之后,武清终于写完了。距离结束至少还有三根蜡烛的时间。
武清招来考官,表示自己已经答完,可以交卷了。自有胥吏把武清的考卷封装写上姓名送到主考官的签押房中。
武清则是满脸疲惫地出了吏部别院,便看到老娘武氏等人牵着马车等候在外面,他露出了微笑。
第八十七章 流放
科举放榜需要十日,所以武清想先解决了跟裴家两妹子之间的那点事情。
武清骑着汗血马来到了修善坊,这里离南市只有一坊之地,比较远离天街,不过这边房租比较便宜,故而裴家暂时安在了这个坊里。
武清来到了一处宅院,院门有些陈旧,他下了马,走上前,打响了门环,片刻门开了,出来一个仆役打扮的老者。
武清拱了拱手,说道:“敢问这里可是裴清裴大人的家?”
“正是,公子此来所为何事?”那老者面带微笑。
“晚辈是来拜访裴家二位小姐的,在下是他们的故人。”武清只好这样说了,他也不想让人家父母知道他的来意。
那老者脸上忽然警惕起来,说实在的,这段时间上门拜见大人的公子可不少。昨日那个什么张员外家的公子都来登门拜访了。可也没这么直接要见二位小姐啊。
但老者还真怕是小姐的朋友,毕竟二小姐喜欢结交绿林中人,时不时有绿林中人路过,二小姐都要接济一下,于是便说道:“说来不巧,昨日一早,二位小姐启程去了扬州。”
“扬州?”武清一愣,前日应举,昨日休整了一天,没想到竟然错过了。
忽然间,一股索然之意袭上心头,武清没有想到裴氏姐妹不辞而别,竟然没有纠缠自己,难道是因为自己前几日的不作为让她们彻底伤心呢?他感到一阵愧疚,拱了拱手,牵着马,一步一步走出了修善坊。
十日后。
端门外,各地的举子们聚集到了这里,因为这一日是放榜的日子,登科及第,鲤鱼跃龙门也就在今日。及第者将进入吏部下一轮栓选,名落孙山者,只能等待来年再来应举。
铜锣声一响,自有吏部官员揭开红绸。瞬间那金榜便呈现在举子眼中,引起一阵骚动。金榜自有金吾卫士兵围护。
而此时吏部官员便大声念道:“乙第状头并州人,武清;第二名相州人,沈佺期;第三名颍州人,刘希夷;第四名汾州人,宋之问。。。。。。”
有唐一朝,皇帝认为没有人能达到甲第的程度,所以所有的进士都是从乙第开始算起。
两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在人群中听到自己的名字后,两人欢呼起来。
一人抱着另外一个兴奋地说道:“舅舅,我们都中了!”
“延之,舅舅还是比不了你啊。”说话的年轻人身材高大,也算得上是仪表堂堂,留着两撇短须,颇有几分儒者的气质。
一旁有一人叹息一声说道:“延清兄,延之兄,你们舅甥二人高中,也算是一段佳话了,在下先恭祝你们了。”
此二人正是宋之问和其外甥刘希夷,二人竟同时及第。
武清因为裴氏姐妹不辞而别,心中烦闷,又见不到上官婉儿,更加意兴索然。自有人报知武府,武氏听到自己孩儿中了状头,不禁欢喜地流下了眼泪。
纵观武氏一族,还从没有中过进士。高祖李渊起兵之时,武士彟还是一个木材贩子,因资助李渊起兵,后被李渊派去押运粮草,管理后勤,立国之后便成了开国功臣,属于庶族。武士彟死后,家道迅速衰落,要不是武媚作了皇后,武氏一族也许就彻底沦为了平民。
武氏连忙吩咐武玉儿准备晚宴,她要好好庆祝一下。
就在放榜之后,朝中大臣们则是对状头武清的论策展开激烈的争辩,几乎分为了两派,一派便是以右相张文瓘为首,他们认为武清的观点非常适合当前大唐的环境。另一派则是以左相李义琰为首的反对派,指出武清观点是穷兵黩武,何况取消爵位实封,这让天下人如何接受,这会引起天下纷争,帝国动乱的。
两派各执一词,支持者,大多是看清了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而反对者多是生活优渥,未曾从根本上认识到土地兼并的严重性,而且也多勋贵后裔,自然反对取消爵位实封了。
总之,关于武清的论策已经上升到了一个高度。高宗难得上朝,便被吵得烦躁不已。
“启奏陛下,武清如此大逆不道,藐视皇权,罔顾皇恩浩荡,微臣认为应处以极刑!”这是李氏宗族的一位官员。
张文瓘是大为支持武清的,他一脸严肃,出班奏道:“天皇,武清论策,道出了我大唐自开国以来的积弊,也为大唐的繁荣指出了一条可行的明路,有些人自恃祖荫,自然不愿意。天皇是睿智之人,岂能被此等危言耸听所蒙蔽。请天皇明鉴!”
“陛下,武清三番五次藐视我大唐文教,如今又玷污祖制,恳请天皇治罪!”
接二连三的有朝臣出班反对或是为武清辩解,让高宗彻底变得暴怒无比,武清,武清,又是武清,在你们眼里,朕就连一个小孩都不如吗?高宗霍然起身,武后连忙示意,高宗理也不理,便怒斥道:“朕富有四海,坐拥天下,难道还不及一个小孩吗?朕之江山是高祖和太宗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不是靠嘴皮子说下来的。拟旨,武清削为平民,流放润州!”
瞬间,武后站起身,看了看高宗,又看了看阶下的朝臣,颓然坐下,心中不禁一叹。
旨意传达,武清削为平民,流放润州,百官震惊,举子震惊,天下震惊。武清也成为了有大唐以来,被贬的第一位及第不足一天而迅速被流放的进士。
洛水河畔,武清凝视着滚滚东流的洛水,良久不语。明日他便要离开洛阳,到润州去了,他知道此去润州,不知道何时才能归来,或许这辈子就会老死润州,或许等天后真正执掌大唐的时候,他或许会回到洛阳。但那时,应该是什么时候呢?那时候还会发生什么呢?
武清等在这里,只是为了见婉儿一面。天后昨夜驾临武府,给武清说了一些勉励的话语,问武清有什么要求,武清说了只想见上官婉儿一面。天后竟然同意了。
此刻望着这东流的洛水,武清想起了几百年前曹植被遣返封地路过此处所作的《洛神赋》,不知道是何种心情。
“清哥!”
武清转身,只见一个身着彩衣的少女,清丽脱俗,双眸中泪光点点,却包含着惊喜。武清上前紧紧地搂住少女,低声道:“婉儿!”
第八十八章 到润州
润州,自隋开皇年间置州已将近百年,润州便一直成为了江南运河和长江水道的交汇点,虽然远离江南道治所洪州,但却靠近仅有一江之隔的扬州,润州的西津渡便成为了一个很不错的渡口。
此时西津渡口人流如织,漕船数十条,民夫们正喊着号子搬运着巨大的木材,这是每年运往洛阳和长安的建造宫殿的木材,如今洛阳大修宫殿正需要木材,民夫们需要趁着扬子江汛期之前,要把木材转运到江对面的扬子津去。
西津渡一片繁忙,这时从江面缓缓驶来一座双层楼船,眼尖的脚夫们一看就知道那上面坐着的人,一定是非富即贵,便早早地等候一旁,看能不能挣几个铜板糊口饭吃。
武清一身华服,腰束革带,头戴逍遥冠,昂首站立船头,凝望着码头,尽管是一个小县,但这码头也颇为繁忙,心中稍稍放下了一丝担忧,脸上露出了笑容。
身后的秋菊看着一路沉默不语的公子,心中也是忧愁满怀,一路陪着公子忧愁,提醒道:“公子,我们到了啊。”
武清露出笑容,“你去通知老夫人吧,收拾下,准备下船了。”
武一刀依旧是和尚打扮,这些年研究佛法,身上的狂野之气至此也全部内敛,若不注意他的眼神,会以为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和尚。
老娘晋国夫人本可以留在洛阳,然而终究放心不下还未行过冠礼的武清,便跟着来了,洛阳的武府便交给了武玉儿打理,老李头留在了洛阳经营洛阳生意,王修去了长安主持长安生意,徐小樱则是跟着来到润州,如今武大武二也都能够可堪大用,武清倒也不缺人手。
弟子李奉孝留在了洛阳继续说书,日本人信准备回归日本,所以也跟来了,准备再跟着武清学点东西再回去。张说是洛阳本地人,还是一个孩童,所以留在了洛阳继续读书。至于那十三名女童和七名男童则是跟着来了,不然他们离开了武清,也只能饿死。
一船人一路游山玩水一月才到了丹阳县,这里是润州治所。
楼船缓缓靠岸,武清陪着老娘下了船,自有武大去找马车,武二则是找到那些脚夫,搬运行李。
这个时候,一个书生打扮的青年走到武清跟前,拱手问道:“敢问这位可是并州的武清武先生?”
武清一愣,难道这地方还有人认识自己?于是拱手说道:“正是在下,不知公子找在下所为何事?”
那青年面露欣喜,说道:“学生王忠见过先生,家父已经备了酒宴,特为先生和老夫人接风洗尘。”
武清不知道这王忠的父亲是何人,但人家以学生之礼待自己,也让武清有些微微感动。于是便说道:“如此便叨扰了。”
武清命武二找客栈,先安顿下来,他和武氏上了那王忠的马车。等到了刺史府门口之后,武清这才明白,原来是润州刺史王美畅宴请自己。
在来之前,对润州略微了解了一番,王美畅的夫人是长孙一族的嫡女,后来王美畅受长孙无忌牵连,被贬到岭南。前几年长孙一族被高宗赦免,所以王美畅也迁为润州刺史。
尽管武清被削为平民,但武清也在百官中颇有名气,更何况如今大唐的民间逐渐出现了像《三侠五义》一类的庸俗小说,被广大百姓所喜爱。而凡是写这类东西的人,都以武清为师。何况高宗曾经下旨置清心馆,武清曾为馆主,名望还是在的。
王美畅知道武清的来历,也明白武清没有被流往交趾或是雷州,一个非常重要原因还是如今的天后。天后间接执掌朝政已经多年,影响深远,武清作为武氏才能杰出一辈,如何不被天后重视。他日重新启用也未尝不可能。作为一个当了多年的老官,经历了官场上的风风雨雨,王美畅也需要为自己未来的官途下注。
当武清走进刺史府别院之后,一个面色红润的中年人一身常服站立门厅,身边是一个中年美妇,也是一身合体的常服,武清知道,这应该就是王美畅王刺史和他的夫人长孙氏了。
“先生和夫人光临寒舍,真的是蓬荜生辉啊。”王美畅拱手一礼。
武清自然客气一番,说道:“草民何德何能,能够受到王刺史您款待啊。”
如今武清无官无爵,削为平民,所以只能是自称草民,但王刺史可不敢怠慢,如此寒暄一番,便把武清迎进客堂,武氏也由长孙氏陪伴着进了客堂。
分宾主坐下后,便有丫鬟仆役端上食案酒水茶点。润州的茶依旧是加入了香料,武清感到自己来润州责任深重,或许在润州能够开拓出自己的商业之路也未可知,这里有长江,又有江南运河,水运便利,如果可能说不定还能组建船队进行海上贸易,海贸可是利润丰厚啊。
酒宴很简单,没有鲍鱼燕窝什么的,这也从某种方面说明,武清虽然受到了欢迎,但毕竟是平民,或者润州生活并不富足,但这一点被武清否决,润州属于江南,靠近扬州,繁荣比不了扬州,但还算富足,从丹阳县的街道人流量和商铺就可以看出来。
但不管怎么说,王美畅是个很会做人做官的人,他给了武清很大的方便,武清可以任选一县落户。
武清如今被流放在润州,需要在润州重新落户,而王美畅大开方便之门,武清也不客气,所以他选择了上元县。
上元县在一年前叫江宁县,更早以前叫江宁郡、金陵郡。自隋灭陈后,摧毁了皇城宫殿,治所迁至扬州。到了唐朝,更是几度改郡为县,至今改为上元县,成为了润州一个小县。
即使为小县,但上元县依旧繁荣。武清选择上元县也是为了能够很好的经商。更是远离州治所在地,少了很多麻烦。如今他既然削为平民,只有先发家致富再说。用另一种途径也能“达则兼济天下”。
当日,武清便在户曹司写了户籍,第二日一众人坐着楼船沿江向着上元县行去。
第八十九章 昔日金陵
下关码头,人流稀少,码头停靠着几只渡船,偶尔也有大船在此停泊,也只是为了补给食物,或是有文人雅士来上元县到那皇城废墟上凭吊一下,作一首伤怀叹古的骚情之诗。当然从此处去扬州也是极为方便的。
武清一行人坐着楼船缓缓靠近,众人凝视着码头,虽然人流稀少,但依稀从那宽大的埠头和那矗立在两边的高大的货仓就可以看出,曾经的下关码头是多么繁华。
下了船,也看不到脚夫,于是武清让武大去城里找些脚夫和马车牛车来,他则是陪着老娘武氏下了船,游览江边景色。
三国时期,孙权筑石头城,后来称帝改名建康城,至今四百多年,期间也曾数度更易,直至隋灭陈,荡平金陵,昔日繁华不在,如今也只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县城,留下了这么一座陈旧而破烂的大码头,似乎哭诉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武氏看着武清,语气坚定地说道:“我儿可是状头,此番贬斥,清儿应该好生读圣贤之书,他日定能被朝廷重用。不应该如此意志消沉,没了男儿志气!”
武清一愣,自己消沉了吗?忽然间,他想起了不辞而别的裴氏姐妹,还有那有缘无分的上官婉儿,心中黯然。自己还是太天真了,古往今来,人生不如意者当真是太多了。
武清微微一笑,说道:“娘亲放心,孩儿没事,如今孩儿不是要在这里从新开始生活了吗?娘,日子会好的,孩儿也会好的,望娘不要担忧。”
武氏最是看不得武清那双眼中时不时地流露出的忧伤,从小到大,她虽已习惯,但总让她无比揪心,所以这一次武清被流放润州,她便跟着来了。
“哎呀哦,此地何时来了个如此标致的妇人,真的是,真的是美死我了!”
一个很猥琐的声音忽然从旁边传进了武清和武氏的耳中,二人转身一看,竟然是三个公子哥,身后跟着走狗,他们手执折扇,刷一下合起折扇,色眯眯地盯着武氏那高耸的胸脯,直接把武清给无视了。
武清不得不承认武氏跟天后一样到如今也一点不显老,而且武氏非常漂亮,若放在后世,那也是辣妈一类的。
“嗯?”武清死死地盯着那三个青年,像是看死人一样。武氏露出不屑的神色,说道:“清儿,走吧。”
武清想了想,初来乍到,不能太莽撞了,但这小地方,还能把自己怎么着?刚要转身,却不想那公子哥们还想死缠烂打。
“站住,本公子让你们走了吗?那妇人,转过身来,让本公子好好瞧瞧!”
“瞧你妈!”
武清彻底忍不住了,本来就受了委屈,憋了一肚子气,如今遇到一个如此欠揍的对象,他还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