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数据三国-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
    南烨道:“想死简单,想活也不难。你若想死,我赐你一把刀剑,你自己了断便是。若是想活便助我劝降城中守将。不知公子意下如何?”
    虽然南烨说的轻巧,可是对于刘循来说两个选择就没有一个容易的。人都怕死,尤其是刘循这样锦衣玉食的公子就更怕死,只要能活他当然不愿自杀。可是真让他劝降也不容易,城中守将不降,他还是死路一条,城中守将若是降了,就算南烨信守承诺将他放回成都,刘璋恐怕也不会再宠他这个胆小资敌的儿子,将来只怕会另立子嗣继位。当然那是在刘璋能保住益州的情况之下。
    郭嘉见刘循也如他麾下二将一样低头不语顿时感到一阵好笑。对刘循道:“国师一向仁义,公子若有为难之处不选也罢,只是还要委屈公子一番。”说完便命人将刘循单独看押,而后又和南烨商议一番破城之策。
    城中刘璝左等刘循不回,右等刘循不回,就连出城兵马也不回来一个,不由心中大急。可是此时城中就剩他一人守城,也不敢出城去寻,只能命人去打探消息。当探马回报一路不见刘循三人兵马踪影,刘璝的心就悬到了嗓子眼。
    提心吊胆的刘璝一直到天色渐晚,都还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便在此时士卒回报,刘循副将回城送信。
    刘璝闻言急召副将相见,询问原由。这个整日代刘循出城与南烨交战的副将苦着一张脸道:“启禀将军,大公子与二位吴将军皆被南烨国师伏兵擒住。国师令将军献城投降,可保大公子不死。”说罢还取出一封南烨书信交给刘璝。
    尽管已经做好了准备,可是当确定了刘循被擒的消息,刘璝还是忍不住一阵眩晕,差点栽倒在地。展开书信一看,信中所言与副将所说一般无二,皆是南烨劝降之语,还承诺优待俘虏云云……
    刘璝看完信后长叹一声,对那副将道:“你先下去休息吧,待我思量一番。”
    副将闻言退下之后,刘璝就开始犯难。他的家小也在成都,若是投降南烨,刘循是保住了,可自己家人也就完了。可是不投降的话,刘循一死,刘璋也不会放过自己。刘璝苦思一夜,直到天明才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写下一封书信,嘱咐副将给南烨送去。
    南烨接到回书展开一看当时便笑了出来,又给郭嘉看信,问郭嘉道:“奉孝以为此是刘璝之计否?”
    郭嘉看罢也笑道:“我看不像是计,纵然是计也无妨,国师可将计就计,如此这般。”
    南烨听了郭嘉之言,当即传令整兵出营,大军浩浩荡荡开到城前,围住犍为。刘璝见大军围城,也领兵出现在城头之上,与南烨兵马遥遥相望。此时他心中就盼着南烨能按照自己信中所言行事。
    南烨来到城下,便命人将刘循押到阵前,对城上高呼道:“城上守将听着,你家公子刘循已然被我所擒。如若开城投降,我可饶他不死,否则他性命难保。”
    阵前绑缚的刘循没想到南烨还有这招,竟用自己性命威胁城中守将,这让刘循心中不由一喜。只要城中刘璝投降,那自己性命不但得保,而且还不会令父亲刘璋不喜。他满怀希望的看向城头刘璝,就盼着他开城投降。
    刘璝可不知刘循什么心思,他见刘循仰望自己,便不由一阵心虚。因为南烨所言正是他在信中与南烨约定的言辞,这也让他心中着实一喜,只不过串通南烨的行为让他面对刘循时有些脸红。可脸红心虚之后,刘璝还是按照与南烨约定的台词大义凛然道:“忠臣不事二主,国师休想令我投降。”
    刘循一听这句话差点气晕过去,他这辈子还是第一次这么恨忠臣。心中不由暗道:你不投降这是要害死我啊!

第五十四回 入南中张松献图 攻益州南烨得蜀(10
    南烨听城上刘璝不降,微微一笑。他知道这是刘璝按信中约定所言,于是便接话道:“刘将军忠心不二令人敬佩。只是你家公子性命在你一念之间,不知害死主公之子是不是忠臣所为?”
    刘循听了南烨所言暗暗叫好,他觉得擒拿自己的南烨国师比城上宁死不屈的刘璝强多了。至少南烨还顾着自己性命。
    刘璝闻言也松了口气,因为南烨还在依计而行,于是便装作苦恼道:“国师所言不差。为将者临阵投降是不忠之举,害公子于死地亦是不忠,要为忠臣难矣!我欲为忠臣,亦想保全我家公子,如今有一两全之议,还请国师听我一言。”
    南烨道:“刘将军请讲!”
    刘璝道:“我可领兵出城,献出城池换我家公子一命,却不可投降国师。不知此意如何?”这就是刘璝苦思一夜想出的办法,他估计能用一座城换回刘循的话,回到成都刘璋也不会过于怪罪。
    南烨看过刘璝信中所言,早知他有献城之意。此时刘璝开口,南烨假装思考半晌道:“也罢!我便全你忠义之心。待你领兵退出城去,我便放人。”
    刘循听到此言总算松了口气,感觉自己刚才已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浑身都是冷汗。此时他再看刘璝,竟觉得比刚才顺眼许多。
    刘璝见南烨答应了自己条件也是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可是他还不敢大意,就怕南烨得了城池却不放人。于是对南烨道:“国师以信义著称于世,待我献城之后国师不会反悔吧?”
    南烨高声道:“刘将军放心!只要将军献城,我不但放回公子,便是一同擒拿的两位将军也可放回。此处有两军士卒为证,决不食言。”
    刘璝虽与南烨为敌,可是对于南烨为人还是信得过的。此时见南烨当着众多士卒起誓便下令四门大开,自引军马从北门而退。
    南烨见刘璝兵马离城,先命探马入城巡视一周,确认城中并无陷阱布置之后便引大军入城占据城池。
    刘璝离城之后引兵往北而行,想到刘循可能会从后面赶来,刘璝也不敢走的太快。正行进间,突然道路两边喊杀震天左有赵云,右有杨雄,各领兵马杀出。刘璝暗道不好,拨马便走,众士卒同样毫无准备,不是跪地请降,便是四散奔逃。
    还不等刘璝跑远,道路两边又是伏兵四起,黄忠、高顺、张白骑引一万刀枪不入的藤甲军呼啸而来。刘璝还想再跑,却被黄忠一箭射中战马,结果跌下马来,被幽冥鬼卒擒住。数万川军几乎全部归降。
    原来南烨、郭嘉担心刘璝用计,先假意离城骗刘循到手,再配合城中伏兵反戈一击。所以干脆只引步卒入城,命赵云等五将引幽冥鬼卒、陷阵营、藤甲军和一万骑卒埋伏在半路阻击刘璝。不论刘璝有没有计,南烨都不打算让他领着数万人马回成都再与自己作对。
    刘璝被押送到南烨面前时已经快要悔死了,他也不是不知兵不厌诈的道理,可是却没想到以仁慈闻名天下的南烨会背信弃义,一见南烨便怒道:“南烨小人,因何不守信义埋伏于我?”
    南烨微笑道:“不知我哪里不守信义?”
    刘璝道:“我等分明在信中商定,我让出城池,你便放了公子。”
    南烨点头道:“我确实已经放了刘循,便是吴懿、吴兰也一同放了。可是我又何时答应放你了?刘将军既然不愿降我,我设计擒拿于你又有何不可?”
    刘璝闻言便是一愣,仔细一想南烨确实没说会放过自己,只不过在刘璝的意识里,南烨答应了用城池交换刘循便等同于停战讲和。可没料到南烨的最终目的还是城池、人马都不愿放过。
    郭嘉在一旁见刘璝脸色难看便打圆场道:“刘将军信中言有意归顺国师,只不过担忧成都家小。如今刘将军是被迫遭擒,不用为家小担忧,相信刘循公子回到成都也会为将军开脱。还请将军安心在营中小住数日,待国师平定成都之后,定让将军与家小团聚。”说罢解开了刘璝绑绳。
    刘璝此时还能有何话说?只好老老实实的去与泠苞、邓贤作伴。泠苞、邓贤二人见了刘璝,心里拔凉拔凉的。这几天城中武将轮流被擒到南烨营中和他们作伴,泠苞、邓贤就知道这城守不住了。今天刘璝一到,城中武将算是被南烨擒了个遍,就连泠苞、邓贤也不得不佩服南烨手段。
    刘循、吴懿、吴兰确实被南烨放了,之所以南烨如此大方三人一起放,就是因为他已用控人技能试探过吴懿、吴兰,二人确实真心归顺。因此南烨放回二将入成都为内应。
    三人沿途收拢刘璝败军千余,这才得知刘璝已然被南烨擒了回去。刘循害怕南烨反悔又来擒自己,领着二将快马加鞭回到成都,见了刘璋诉说前事。
    刘璋闻知犍为已失,心中大惊。益州之地在大汉朝的西南角,因此刘璋的防御重点从来不在西南方向,主要是防北面张鲁和东面刘表。若是张鲁从北入益州攻成都,要经过葭萌关、白水关、涪城、绵竹、雒城才能到成都。刘表若从东面而来也要经过白帝、巴东、巴西、德阳几处关隘才能逼近成都。这次南烨先得了南中四郡,而后过江北上,刘璋只有犍为可守。犍为一失再无险关,南烨马上兵临城下,刘璋岂能不急?于是慌忙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从事郑度献策道:“今南烨虽攻城夺地,俘虏士卒,但其兵来之太速,恐怕不及令士卒归附,民心归顺。南烨若想士卒归附必先饱其粮草,若要百姓归顺便不可抢夺其粮。如今南烨深入蜀地,粮草运送不便。主公何不将成都附近百姓迁移,野菜走兽尽皆烧除,而后深沟高垒,闭城不出。南烨请战,主公勿许。其兵久无粮草,不过百日,必然败退。我军可乘虚击之,南烨可擒也。”
    张松在帐下听此坚壁清野之计甚是厉害,便道:“郑公所言差矣!有道是拒敌以安民,从未有动民以备敌之说。南烨尚知不夺百姓之粮而养民心,主公迁移百姓,令其丧失家园,岂不失了民心根基,又如何能胜?此言非保全之计。”
    刘璋听二人说的都有道理,便犹豫不决,又问其他人道:“诸公还有何妙计?”
    帐下董和出言道:“主公何不往汉中借兵?”
    刘璋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惊疑道:“幼宰可是说汉中张鲁?”
    董和拱手言道:“正是!”
    刘璋奇道:“张鲁与我世仇,如今尚在交锋,安肯发兵相救?”
    董和道:“张鲁虽与我有仇,但南烨军已在成都来路之上。势在危急,唇亡则齿寒,若以利害说之,必然肯从。张鲁若来,庞羲、张任几位将军也可领兵而回,则成都安矣。”
    张松一听这也是一条妙计,便示意法正出言阻止。可是还没等法正开口,王累便道:“不可!不可!为敌南烨而借张鲁之兵,如遣虎逐狼,便是可退南烨,益州也不为主公所有。”
    刘璋本心也不愿向张鲁借兵,听王累阻止便也作罢。此时黄权又献策道:“主公若不愿向张鲁借兵可暂与张鲁求和,令几位将军回援。我闻张鲁手下谋士杨松,极贪贿赂。主公可差人从小路投汉中,先用金银结好杨松,后令其进书与张鲁,劝张鲁退兵。”
    张松一听黄权之策也对南烨极其不利,便要出言阻止,却感觉身旁有人拽自己。张松侧头一看正是法正,只见法正微微摇头,示意他稍安勿躁。张松知道法正才智过人,便先不搭话,想看看刘璋如何决断。
    刘璋听了黄权之计以为可行,而且这次也没人再出言阻止,于是刘璋问道:“不知何人愿为使者去说杨松?”
    法正此时一捅张松,张松当时会意,出班道:“那杨松与我同名,此事正该我去,还请主公应允。”
    张鲁是刘璋宿敌,前往汉中为使多少有些危险,刘璋见张松愿去十分欢喜,便遣张松携带大量金珠去见杨松。又命其余众将各自把守城防,不求克敌制胜,只要坚持到几员上将领兵而回便成。
    张松下殿之后问法正道:“适才我欲令刘季玉不行此计,孝直阻我,为何后来又要我出使?”
    法正笑道:“子乔若阻此计,难免有人再献他策。如今此计如何行事皆在我等掌握,岂不更加方便?只要令此计不成,与适才阻止又有何异?子乔可如此行事……”
    张松听法正说完不由笑道:“孝直真妙计也!我这便依计而行。”说罢回家收拾一番便去出使。
    按道理张松出使张鲁该往北行,可他得了法正之策出城之后偏偏往南,直接来到南烨大营将此计告知南烨。而后又对南烨道:“刘璋遣我出使,我便一路缓慢拖延,国师可速速进兵,力争在张任等人回兵之前攻下成都。成都一失,纵然大军回兵也全然无用。”

第五十四回 入南中张松献图 攻益州南烨得蜀(11
    南烨见张松不但来给自己送信,而且还要帮自己拖延刘璋大军,心中十分感动。紧握张松双手道:“我能得益州,先生当居首功!”张松闻言连道不敢。
    郭嘉在一旁听了张松之计微笑道:“不知刘璋给了子乔多少金珠?国师可加倍给之。”
    张松闻言不由怒道:“奉孝这是何意?我投国师乃是真心,岂是贪图财货?”
    郭嘉道:“子乔会意错了!我令国师多给金珠同样是要请子乔出使张鲁,贿赂杨松。”
    张松闻言诧异道:“我一人岂可为两家之使?”
    南烨也不知郭嘉何意,便问道:“子乔不是外人,奉孝有何计策还请明言。”
    郭嘉笑道:“适才子乔欲一路拖延恐怕不妥。成都十万火急,子乔就该火速到汉中才是正理,假若拖延时日岂不露出破绽引人生疑?”
    张松不以为然道:“生疑又有何妨?待刘璋生疑之时,恐怕国师已然攻陷成都。我既可不用一路劳苦,还能剩下这些金珠以资军用。”
    郭嘉哈哈大笑道:“子乔信任国师固然不错,但我等谋士用计当思万全。所谓事有万一,若万一成都难攻,久战不下,子乔又露出破绽岂不坏了大事?”
    张松不服道:“敢问奉孝有何万全之策?”
    郭嘉道:“拖延时日固然不错,可不能在路上拖延。子乔当火速前行,等出了葭萌关到了汉中地界,便可寻一处宅院安稳住下,如此拖延才是上策,保证刘璋不知你路上耽搁。国师所赐金珠有一半便是子乔住宿开销。”
    张松闻言心中暗挑大指道了声“高明!”他若一路拖延,从成都到葭萌关便会耗时良久,到时候葭萌关守将回成都两相印证,便知张松路上用时多久,是否拖延。可若按郭嘉之计,到了汉中再拖延,葭萌守将便不会知情,便是有人认为他费时良久,张松也可以推说为了结好杨松才多费了些时日。
    心中虽佩服郭嘉谋划,可张松依然不太服气,问郭嘉道:“奉孝言一半金珠用以食宿,另一半又有何用?”
    郭嘉道:“自然还是贿赂杨松。”
    张松道:“若要说服张鲁退兵,有刘璋所赐金珠足矣,何用国师破费?”
    郭嘉道:“刘璋所赐金珠是让张鲁退兵,国师所赐金珠是令张鲁进兵,虽都是金珠,用处却大不相同。”
    此言一出别说张松不明所以,就是南烨都一头雾水问道:“奉孝究竟有何计策?张鲁进兵又要攻谁?”
    郭嘉道:“自然是令张鲁来战国师。”
    张松闻言笑道:“奉孝莫非得了失心疯?竟要我说张鲁来出兵来攻国师?”
    郭嘉正色道:“正是如此!子乔抵达汉中之后先寻一僻静处等上十日,十日一到便可往杨松处说张鲁退兵。张鲁退兵之后子乔不必速归,寻个由头留在汉中,继续以金珠结好杨松。待国师得了成都,消息必然传至汉中。那时子乔便可……”
    张松听完郭嘉之计茅塞顿开,佩服至极,躬身行礼道:“奉孝果然大才!我不如也!我这就按奉孝之计行事,国师攻城之时若用城中之人,可联络法正、孟达暗中行事。”说罢又向南烨要了西蜀地形图起身告退,火速赶往葭萌关。
    南烨送走张松继续进兵,一路县城望风而降,直达成都。刘璋见南烨兵来惊惧不已,闭门不出。
    先前南烨在犍为打造了一批霹雳车却没派上用场,如今全都拆卸拉到成都南门外组装起来。次日霹雳车组装完毕,南烨刚要下令攻城,便见东面大路之上来了一彪人马。开始南烨还以为是刘璋援军,可定睛一看竟然打着自家旗号,帅旗之上写着一个“魏”字。
    南烨施放技能一看,来将正是魏延。原来魏延在荆州得知南烨攻打益州便有些手痒,与陆逊商议进兵益州。陆逊也是胆大心细之人,他掐算刘备、孙权刚得新地,正急于休兵养民不会来袭荆州,而刘璋南北两路受敌,东路正是空虚之时,于是便命魏延领兵过白帝,袭巴东、巴西直达成都,正巧与南烨汇合。
    魏延见南烨之后行礼请罪道:“某未得国师法旨率兵轻进,还请国师责罚。”
    南烨笑道:“文长、伯言能抓住战机锐意进取何罪之有?”言罢重赏魏延。
    魏延大喜退下之后,郭嘉道:“魏文长贪功重利,国师不可纵容,否则日后必然要违军令。”
    南烨道:“我也知此人好胜贪功,这才命陆伯言为主帅。魏文长不可用之为帅,可用为先锋却是正好。”
    郭嘉见南烨心中有数,不由笑道:“国师有识人之术,倒是我多虑了。”
    有了魏延这支援军,南烨兵马更多,当即下令攻城。百余架霹雳车一同发射巨石,如同流星天降,把成都南墙砸的坑坑洼洼,城头士卒纷纷入城躲避。
    刘璋虽说自从继位以来便与张鲁交锋不断,可是战事都集中在北面边关,还从没有人打到成都来。暗弱的刘璋从没经历过巨石袭城,喊杀震天的景象,听着一声声隆隆巨响和一阵阵战歌齐鸣,刘璋惊得面如土色,抖如筛糠。
    这第一日攻城南烨没派一兵一将,只是用霹雳车轰击,效果十分有限。没想到霹雳车没有砸塌城墙,却砸垮了刘璋的心里防线。刘璋担惊受怕一日之后召集众将道:“南烨国师兵强将勇,又有妙法攻城,可让巨石天降。不如开门投降,以救满城百姓。”
    董和出班道:“城中尚有士卒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所用,主公岂可投降?”
    刘璋哭道:“我父子在蜀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若令战事不停,血肉捐于草野,皆我之罪也。不如投降以安百姓。”
    法正见刘璋有投降之意自然心喜,出班道:“主公仁慈,心念百姓,乃万民之福也!”这话虽没劝刘璋投降,也是劝降之意。
    黄权闻言怒道:“庞羲、张任几位将军不日回兵,南烨自退。主公岂可不战而降?”

第五十四回 入南中张松献图 攻益州南烨得蜀(12
    刘璋帐下众人为是战是降争论不休。刘璋只是觉得头疼,反而是法正在一旁用心观瞧,何人主战,何人主降,何人沉默不语,全都看在眼中,记在心上。
    巴西人谯周通晓天文,此时出班道:“主公之言,正合天意。某夜观天象,见群星聚于蜀郡,其中有大星光如皓月稳居南方,乃帝王之象也。又有小儿谣言:若要吃新饭,须待镖师来。此乃预兆。不可逆天道。”
    王累闻言大怒道:“此乃大逆不道之言,主公当将其斩首。”
    刘璋劝住王累,又对众将道:“若无退敌之策,不如早降。”
    黄权道:“为今之计便是死守城池以待救兵。”
    刘璋愁道:“城南如同炼狱,时刻有性命之忧,不知何人肯守?”
    吴懿、吴兰对视一眼,双双出班道:“我等愿将功补过前去守城。”
    法正给孟达使个眼色,孟达便出班道:“南烨主攻南门,兵少恐不济事,末将愿同去守城。”
    刘璋见众将士气尚在心中一喜,便命三人一同守城,若是可敌南烨最好,不能抵挡再做商议不晚。
    散帐之后孟达来问法正道:“孝直令我驻守城南可是要放国师入城?”
    法正笑道:“正是如此!”
    孟达道:“可惜让吴懿、吴兰占了先机,有他二人一同守城恐怕不易得手。可若斩杀二人再与国师联络又恐惊动城中,不知如何是好?”
    法正道:“今日我在殿上观他二人眼神闪烁沉默不语。此二人曾被国师擒获,或许早被国师所用。今夜你可暗中埋伏,他二人若是出城联络,你便现身同往,否则再作商议。”
    孟达得计而去之时吴懿、吴兰也正在商议,吴懿道:“我等驻守城南正好与国师联络献出城池,只是有孟达在不好行事。”
    吴兰道:“这有何难?将其铲除便是。”说罢用手做了个砍头的手势。
    吴懿道:“此举不妥!万一走漏消息有害无益。不如今夜我等去请孟达饮酒,席间你拖住孟达,我去联络国师。只要国师兵马入城,孟达也无计可施。”
    二人商定之后便一同去寻孟达帐中饮酒。他们二人一到,孟达自然不可能再去埋伏,只好与他们同往。这三人各怀心事凑在一处饮酒也十分无聊,都是勉强应付。
    待酒过三巡天色已晚,吴懿便起身道:“二位将军先在此慢饮,我去城上巡视一番,以免南烨前来偷袭。”
    孟达见吴懿起身便一同起身道:“我等有守城要务在身也不宜多饮,不如到此作罢,改日再饮。”
    吴兰哪容孟达离去?起身劝道:“今日难得与子度对饮,当不醉不归。巡城之事交予子远兄便是。”
    吴懿也道:“此言是也!你等且饮,我稍后便归。”说罢便往帐外走。
    孟达与吴懿、吴兰并无深交,见他们如此殷勤又想起法正之言便出言试探道:“子远将军不是要去见国师吧?”
    吴懿闻言大惊,回首道:“子度此言何意?”吴兰也同时按住了佩剑。
    孟达看二人反应便知法正算计不错,当时笑道:“若是去见国师,我当与二位将军同往相投。”
    吴懿、吴兰闻听此言才知孟达也想投靠南烨,顿时哈哈大笑。吴兰笑罢道:“可笑我等互相提防,原来心意相同。”说罢三人一同离城来见南烨。
    南烨见了三将当时大喜,先遣三将回城准备接应,而后尽起兵马入城。有三将为内应,南烨领兵直入南门围住州牧府。
    刘璋心忧南烨辗转难眠,忽听府外人喊马嘶之声,他刚起身想要一探究竟,便有下人惊慌来报:“主公不好,南烨国师大军已然入城围住府邸。”
    还不等刘璋回过神来,刘循便领家将而来道:“父亲快随我出府逃出城去。”
    刘璋闻言摇头苦笑道:“成都已失,纵然逃出城去又往哪里走?不如早降,还可保住一条性命。”
    刘循闻言也没办法,只能跟随刘璋大开府门而降。刘璋作为乱世诸侯懦弱如此,也难怪麾下文武皆有归顺南烨之心。
    南烨见刘璋投降也不为难,还让他在内宅安住,并命士卒不可骚扰。次日刘璋亲捧印绶文籍献与南烨,交割了城中钱粮印信,算是正式投降。
    成都百姓直到天明才得知南烨国师兵不血刃一夜得城。这一夜没有一户人家遭士卒骚扰,百姓欢天喜地各安生计,不少人家在门前摆放香花灯烛庆贺南烨入城。
    南烨升堂坐定,城内文武官员,皆拜于堂下,先前俘虏的泠苞、邓贤也随刘璋归降。唯有黄权、王累闭门不出。众将愤怒,欲往杀之。南烨劝阻众人道:“此二人心怀忠义,不可擅杀。”说罢亲自登门请二人出仕。
    黄权见南烨礼贤下士亲自登门,便答应辅佐。王累则是让南烨吃了个闭门羹。南烨知道人各有志也不强求,只是开启了将星录而还。
    将星录: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三国时蜀汉将领,后归曹。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被州牧刘璋召为主薄,曾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因而被外放为广汉长。刘璋败,才降刘备,被拜为偏将军。刘备伐吴败还,而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之下率部降魏。被魏文帝所赏识,拜镇南将军,后迁车骑将军,去世后谥景侯。智力82。
    将星录:王累,东汉末广汉人。刘璋部下从事。刘璋遣法正请刘备入蜀,王累倒悬于州门劝谏刘璋不要引狼入室。刘璋不纳,于是王累自断绳索摔死。政治80。
    南烨此次入蜀得了不少文武,除了先前投靠的法正、吴懿等人,还有费观、彭羕、卓膺、李严、李恢、张翼、秦宓、谯周、吕义,霍峻、邓芝、杨洪、周群、费祎、费诗等等,南烨尽皆重赏。
    这些人中给南烨增加将星的便是法正、费祎二人,这二人一个长于军略,一个长于政治,都是蜀中良臣。
    将星录:法正,字孝直,扶风郡人。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终年四十五岁,被追谥为翼侯,陈寿称赞其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智力94。
    将星录:费祎,字文伟,荆州江夏鄳县人。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深得诸葛亮所器重。诸葛亮死后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性格谦素甚廉,家无余财。政治93。
    南烨收服一群城中文武之后杀牛宰马,犒赏士卒,又开仓赈济百姓,于是军民大悦。之后南烨又命刘璋给葭萌关张任四将写信劝降。
    刘璋不敢不从,写罢书信交给南烨。南烨得了书信便要命人前去送信,却被郭嘉劝阻道:“四将领兵在外士卒甚众,若肯归降还好,若是不降反攻关隘,其害大也。又或转投张鲁,同样对国师不利。依我之见国师当领兵向北,到白水关截住四将归路,而后再以书信劝降。”
    法正道:“奉孝所言极是!另外西川平定难容二主,国师可将刘璋送去交州。”
    南烨听从二人之言,休兵数日之后便出兵北上,同时遣人将刘璋送到交州软禁。等南烨到了白水关,张松已然完成使命,劝张鲁退了兵马。
    庞羲、张任、严颜、雷铜四将见张鲁退兵松了口气,可他们刚要回兵成都,南烨便断其归路,送来了刘璋劝降的书信。四将见信便知大势已去,于是献关投降。至此益州全境皆为南烨所得。
    张鲁兵马刚退就闻听南烨得了益州,当时心中大惊。汉中乃是四战之地,北接西凉,东接司隶,南接益州,如今三面皆被南烨所得,张鲁岂能不怕?忙召众将商议对策。
    阎圃道:“主公不必担忧,南烨出师必然有名,主公与其无怨,何必惧其来攻?”
    张鲁道:“昔日我驱逐镖师,封闭镖局,断绝两家来往,又如何无怨?”
    阎圃道:“此乃小怨而已,南烨若以此为名,主公便重设镖局,再请镖师,与其讲和,看他还有何话说?”
    杨松此时在帐下冷笑出言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南烨真欲起兵还愁没有原由不成?依我之见当趁南烨、刘璋两败俱伤立足未稳之际兵发益州,再结连曹丕共攻南烨。待攻陷益州,主公可令曹丕为主公请封汉宁王。两家合力可不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