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倾大明-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止乱党成员的困兽之斗!
小腿中了一箭,不能跑了。却依旧可以站起来,怒吼着杀向偷袭他的人。李虎涵很害怕,但她依旧拔出身上的匕首,想要保护王千军。王千军现在是她的一切,是她改变命运,追求自身价值的唯一依靠,她可以出事,王千军却不能出事!可当李虎涵站起来的时候,却一下就被王千军压了下去。
不需要李虎涵做什么,这个时候站起来只会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王千军根本就不看冲来的壮汉,而是让李虎涵先把匕首收起来,他们两个什么都不要做,看着就行了。
逃犯要拼命了,如同一头发疯的野兽咆哮着,但田小奇依旧一脸平静,再次射出了袖箭,他手上的袖箭是三连装的,上好的袖箭!“嗖”、“嗖”又是两箭,全都射中逃犯没有受伤的另外一只小腿上,逃犯整个人再也控制不住平衡,向桌子这边倒了过来,但右手依旧重重地砸向偷袭他的田小奇。
田小奇没有躲,只是诡异地笑着。因为他有可疑信任的人,他的师父魏岳终于动了,一米九五的身高站起来如同一扇门,两只粗大的手臂都动了,左手的匕首准确地刺穿了逃犯的手掌,逃犯又是一声巨吼,但很快就再也发不出任何的声音,因为魏岳的右手狠狠地砸在逃犯的太阳穴上,逃犯就这样昏倒在桌上。
逃犯倒下了,桌上的东西撒了一地,同时有几滴鲜血喷到了王千军的脸上。虽然害怕,但李虎涵还是拿出手帕,擦拭着王千军脸上的血点。此时王千军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只是看着魏岳,等待着离开的时机。
“有心报效国恩,却是这么的无力。王公子,有什么要说的吗?”魏岳很不满今天的行动,最后依然需要他亲自动手,下面的人太让他失望了!人手不足,人才缺乏成为魏岳最头疼的事。
作者语:大神无数,我的小小愿望就是坐在签约新书榜12名而已。如果读者觉得我的书还不错,请投上一张推荐票,谢谢。小小一张推荐票,就是对我的鼓励!
第十一章 党同伐异(中)
此时的魏岳可能没想到,日后成立的东厂将有多可怕,一个可以令天下万民,朝廷百官,皇亲国戚甚至是九五之尊的皇帝害怕的组织,一个完全压倒锦衣卫的特务组织。魏岳更不知道,他正在组建的特务组织的名称叫东厂。
刚才的场景,王千军的内心也在害怕,但他还要思考更多,思考如何面对东厂的慢慢崛起,以他小小的力量,不成熟的思想真的可以阻止东厂的存在吗?!顺天命者,悲。逆天命者,亡!东厂的出现,形成就是天命,也是历史的潮流,王千军阻止不了,现在阻止不了!所以他只能考虑眼前的一切。
“借兵!向锦衣卫借兵。同时,向天下招兵买马,赏罚分明,优胜劣汰,逐步丰满自身的羽翼。”王千军最终还是说出了对东厂有利的建议,因为他日后的大敌将是纪纲,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要想办法跟魏岳搞好关系,以便日后能够得到的东厂的助力。
魏岳听完王千军的建议,笑了。再笑的同时,魏岳猛然转身,给了追杀逃犯的两名壮汉一人一个巴掌。魏岳下手的力道很大,两人的嘴角都出了血,脸上留下了明显的巴掌印。
“正和杂家之意,也是杂家要做的。王公子,请吧!”已经没事了,巡逻的兵丁、捕快正赶过来,是该王千军离开的时候了。
“多谢!”王千军就这样拉着李虎涵的手慢慢地离开了。在历史上,纪纲的倒台是因为一个跟纪纲有仇的太监举报而被揭发谋反的。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得很清楚,但这个太监肯定跟正在形成的东厂有关系。东厂雏形的出现也肯定会威胁到锦衣卫的利益,引来纪纲的敌视。
慢慢走回家的王千军没有再说一句话,他突然觉得自己很累,真的是很累。他要考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偏偏此时的他还是那么的弱小,他多么希望自己只是一个胸无大志,一心只想荣华富贵,妻妾成群的纨绔子弟,靠他脑中的知识,要做到这些其实很简单。
可是,王千军不甘心,他不甘心就这样浑浑噩噩一生,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在青史上留名者能有几人?!权力的诱惑是那么的迷人,日后的历史又是那么的悲惨。既然老天爷让王千军来到了这个世界,那王千军就一定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来!
立下决心的王千军笑了,可就在他笑的一瞬间,他差点摔倒了。绷紧的神经突然放松,刚才的一幕幕终于在全身起了反应,王千军的脚软了,害怕了,所以差一点摔倒。如果不是李虎涵在瞬间拉住王千军,王千军真的会在路人的好奇心下摔倒,到时候可就丢脸丢大了。
“少爷,没事吧?!”李虎涵有些担心王千军,但也在偷笑。因为王千军明显是害怕了,一直到现在才有反应。
“没事,可如果有人继续偷笑的话,那人就会有事。这么冷的大天,被扒成赤裸的小羊羔,扔到床上任某人欺负,你说这样好吗?!”
王千军在调戏李虎涵,无论李虎涵从小被人如何教育,她还是一个小丫头,一个黄花闺女。所以李虎涵害羞了,脸红了,可却不敢发作,只能娇嗔道:“少爷,人家不理你了!”
很简单也很是经常见到的一句话,但却还是那么让人心动。王千军站在原地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抓住李虎涵的手说道:“好啦,回家吧!”
回家,出来逛了一个下午,的确是该回家了,回家好好过个年。永乐三年的大年三十,王家在欢乐的气氛中迎来了新的一年,永乐四年!王家终于是在南京城好好地过了一个年,永乐元年,王丛云因为一个女人失去了属于他的荣华富贵,那一年的春节,王家的过了一个简单,无人打扰的新年,全家只为了王千军做了一套新衣服,大门紧闭的王家没有任何一个客人串门,一家人就这么迎接永乐二年的到来。而永乐二年的年底,王千军甚至没有回家过年,一直留在道衍的身边学习,他的父母也没有去道衍说居住的寺庙探望。
其实,并不是没有人想来串门,想来恭贺新年。只是王丛云事先跟所有的好兄弟打了招呼,请所有的好兄弟不要来,让王丛云坚持着他那最后的尊严,他无法在家中招待所有的朋友。出于对王丛云的尊敬,没有人来打扰王丛云,至于那些不认识的,只是想来嘲笑王家的人,也因为王家紧闭的大门而被迫离开。
而现在,王家终于是苦尽甘来,王丛云可以打开大门迎接他的好兄弟们了。他的好兄弟也相信,再次被永乐帝提拔的王丛云前途无限,一定可以拿回他失去的一切,因为永乐帝就是一个这样的好皇帝,永远不会忘记跟随他出生入死多年的忠心属下!
大年初一,不需要王丛云去拜会谁,所有的好兄弟都来了,王家一下变得很拥挤,不得不在小院子上摆上酒桌,王家的两位女主人,还有两个孩子都下了厨房,忙碌着为前来拜年的客人准备好酒菜。
一大盆炸肉丸子终于是做好了,热腾腾的炸肉丸子真的是很香,燕梓正忙着分盘,来的客人实在是太多了,家里摆了四大桌。可即便是这样,燕梓宁可自家人一起忙碌,也不愿意请外面的人来帮忙。大过年的,请厨子要多花好几倍的钱,甚至有钱也请不到人,厨子也要过年。
满头大汗的王千军站在一边休息,乖巧的李虎涵正帮着王千军擦汗,刘雪沁自己为自己擦汗,还不忘对王千军说道:“千军,不用你在这里帮忙了,你该去看看你父亲才对,认识一下那些叔父,这样才对你有帮助。厨房是我们女人待的地方。”
见二娘关心自己,王千军笑着摇了摇头,拿起一颗炸好的肉丸子放进母亲的嘴里。先让母亲吃一口,然后再拿抓起两颗,一颗给刘雪沁,刘雪沁吃完了再给李虎涵。
“二娘,没事的。这里缺人手,我来帮忙是应该的。而且我也不怎么会喝酒,真去了几杯就被灌趴下了。看来等我长大了,也该学一学了。”
看到王千军对她这么好,刘雪沁也不再说什么,重新绑上围裙,还有其他的菜要做。其实刘雪沁以前根本就不会做菜,她学的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可自从刘家败落,刘雪沁进了王家,她就努力学习怎么做菜,家里两个女人互相换着下厨房,燕梓主要做的是北方菜系,刘雪沁做的则是南方菜系,最终都便宜王丛云与王千军了。
“你以后是该好好学会喝酒了,但也不要学会酗酒。你父亲是武将,他的好兄弟也都是武将,酒是英雄胆,好兄弟就该一起上阵杀敌,一起醉卧沙场。可喝酒也会坏事,具体该怎么做你要自己把握好。妹妹,别劝他,他既然想帮忙,就让他帮好了。”
燕梓并不反对王千军在厨房,她也觉得王千军太过于锋芒毕露了,这个时候还是低调点比较好。王丛云的那些好兄弟,自然有王丛云招待着,日后要用到关系的话,也是王丛云来出面。
“知道了母亲。那些叔叔伯伯,我日后会亲自上门拜访的,但不是现在。涵儿你帮下母亲,这么多盘菜她一次拿不过去。”在王千军的要求下,李虎涵跟燕梓一起捧着菜出去,这些当武将的,肚子一个比一个大,吃的也一个比一个多,将军肚就是这么出来的,马上作战,看的就是臂力跟腰力,看谁的力气大,谁的刀快!
李虎涵出去还有另外的意思。小丫头很激灵,过去了不会马上离开,会帮着一一倒酒,询问客人需要什么。趁在身边伺候的机会,多听多看。最后回来告诉王千军,酒桌上的客人在讨论什么,对朝廷大事有什么看法。
过了一会,李虎涵终于是回来了,小丫头累坏了,一副很没力气的样子,王千军赶紧拉着李虎涵坐到了椅子上,送上一杯水。看到王千军对身边贴身的小丫鬟这么关心,刘雪沁实在忍不住微微一笑,父子两个都一样,对身边的女人都这么好。可惜,她跟李虎涵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们心爱男人的正妻,只能永远做妾。
李虎涵带回了客人们谈话的重要内容,武将们在一起,很多都在谈论酒和女人,但让武将们更关心的还是战争!王丛云的好兄弟们此时就在讨论,朝廷似乎又要动兵了,虽然没有具体的命令,但兵部的众多军令都表明朝廷在为南方的战事做准备,但具体要打谁没人知道。武将们也不关心要到底要打谁,只要有仗打就有机会升官发财,要打谁也是皇帝的一句话而已。
除了这件事外,还有一件事跟王丛云也有点关系,喝多了的武将们对纪纲这个人很有意见,甚至一边喝酒一边对纪纲破口大骂!众人都认为,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位置不应该由纪纲来做,他们看不起纪纲这个人,也不喜欢由纪纲来监视他们。可是,皇命难为,一群人只能在酒桌上对一起表达对纪纲的不满。
作者语:仰望签约新书榜上的众神,有点红眼的我,这周每天双更,求推荐票
第十一章 党同伐异(下)
一帮子靖难功臣对纪纲的不满,王千军可以理解。朝堂之上,一向喜欢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权力就那么多,想要的权力的人挤慢朝堂,只有踩着别人的身子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唐、宋、明党争不断,汉人是出了名的喜欢内斗。
自从永乐皇帝登基以来,朝堂之上就笼统地分为两派,靖难功臣一派与建文旧臣一派,靖难功臣以武将功勋为主,建文旧臣以文官为主,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明显是靖难功臣一派压倒建文旧臣一派,武将压倒文官!
但是,因为治国需要文官,永乐帝也逐渐提拔了很多建文旧臣一派的文官在自己身边,有点疏远武将的意思。但靖难功臣们都相信,对于那些建文旧臣,永乐帝最信任的还是他们这些跟随永乐帝出生入死的靖难功臣。建文旧臣也十分清楚永乐帝对他们的不信任,所以这些文官又将目标转到了仁厚的太子这边,将压倒武将的希望都押在了太子身上。也因为这样,靖难功臣们越来越不喜欢太子,继续向他们的战友汉王靠拢。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政治上押错宝的结果可是会把所有的政治前途都输光了,历史上的汉王失败了,也连累一帮子靖难功臣得不到新君的信任。而且王千军的态度也很明确,太子倒台,汉王继位,这对大明的未来没有一点好处,因为永乐帝死后留下的是一个疲惫的大明,一个需要一段时间休养生息的大明。
这些都是后话,王千军继续分析着目前的朝局。其实靖难功臣内部也不团结,光是为了支持太子还是支持汉王这个问题就让靖难功臣的内部出现了分化,其中以兵部尚书金忠为首的一派也是支持太子的,而金忠的身后是永乐帝最信任的两大谋士,道衍与袁珙!
出了立储之争外,靖难功臣也分北平一派与后进一派。所谓的北平一派就是最早跟随燕王靖难的一群人,这些人都是跟随燕王就藩的将士,大部分人也都是北平府人。靖难之役三年,整个北平府为燕王提供了十几万的壮丁,燕王的两次大败,整座北平城家家户户竖起招魂幡,披麻戴孝的孤儿寡妇比比皆是,凄惨的哀嚎和啼哭此起彼伏,昼夜不息。
可是,北平府的百姓们,将士们并没有怨恨燕王,他们恨的是南兵,恨的是朝廷内的奸臣,恨的是建文帝。儿子死了,父亲上战场;父亲死了,幼子上战场;哥哥死了,弟弟上战场;如果家里的男人死光了,剩下的女人也会上战场,为战死的男人复仇。
靠着北平府百姓与将士的全力支持,燕王终于击败了建文帝,成为了永乐帝。永乐元年北平府正是改名为顺天府,北平城改为北京城。这个无上的荣耀让靖难功臣们中的北平一派无比自豪,也就更加看不起后进一派,所谓的后进一派也就是后面才加入燕王的军队的一帮人。这些人中,有在靖难之役中主动投军的,也是望风而降的,也有被燕王亲自说服的,更有被燕军打败被俘,然后才投降燕王的。总之,这些后面加入的人,在北平一派的人眼中,都是一群贪生怕死的投机之徒,只有这些最初跟随永乐帝南征北讨的靖难功臣才能称为真正的功臣,而北平一派的领袖,也是靖难功臣的领袖就是靖难第一功臣,太子太师淇国公丘福。
纪纲正是后进一派的人。纪纲,临邑人。建文二年,燕王率领大军与建文帝五十万大军激战于德州以北,建文帝的护国军战败南逃,燕王攻破德州城。五月,燕王率领二十万铁骑路经临邑,在临邑东北二十多里处演练骑兵,宿安人纪纲与同乡穆肃结伴投军,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自愿跟随燕王效命。燕王喜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
这样的资历怎么看,北平一派都认为纪纲这个人是个投机之徒,可偏偏就是这样的投机者,如今成了永乐帝身边的红人,升为锦衣卫指挥使,典亲军并掌诏狱。锦衣卫是干什么的,就是监视朝廷大臣与天下百姓的特务机构,被一个外来者监视,如同一把利刃悬在头顶,谁会开心,谁会甘愿受人威胁,王丛云的好兄弟们当然会不满。
所有人都认为永乐帝受纪纲这个小人给蒙蔽了,可实际上,王千军觉得这就是永乐帝要的效果。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争霸中,为了监视他的那些好兄弟们,故意重用陈平这个外来人。忠心耿耿跟随刘邦的将领们,越是重伤陈平,刘邦越是信任和提拔陈平,为的就是让他手下的将领知道,陈平这个人跟他们不是一条心,有陈平监视着所有的将领,想要谋反的人也就要小心一点了。
这是先例,也是帝王的用人之道。如果锦衣卫指挥使也是北平一派的靖难功臣,那永乐帝就真成瞎子跟聋子了。当然,也不能让锦衣卫一家独大,所以才有魏岳这样的内侍宦官出现,日后才有东厂的建立。只是,有一点永乐帝还是失算了,他小看了纪纲的野心,也小看了锦衣卫与东厂对后世的影响。
大人们喝得差不多了,醉了的都由身边的亲兵仆人抬回去,王家这么小,实在没有地方让喝醉的客人休息。王丛云醉得很厉害,被燕梓跟刘雪沁一起抬着勉强进了屋子,一进屋倒在床上都吐,兄弟们恭喜他高升的酒他不能不喝,虽然来的每个人,官职都比他高。
吐着,吐着,把吃下去的,喝下去的都吐了出来,人反而轻松了许多。应酬就是这么麻烦,但这也是武将的豪迈,好兄弟们的真性情。燕梓轻拍着王丛云的后背,让他舒服一些。见王丛云不吐了,刘雪沁先把吐出来的东西拿出去倒掉,李虎涵捧着茶一直站在边上等待着。
王千军没有走,他也在等,等父亲舒服点,酒劲过去了再说。当刘雪沁回来的时候,王丛云又吐了一次,这次吐完了,喝上几口热茶明显感觉舒服多了,刘雪沁跟李虎涵两个人又出去了,一个倒东西,一个添热茶。
见王丛云舒服多了,王千军终于是开口问道:“父亲,你对纪纲这个人怎么看?”
跟好兄弟们谈了那么多,王丛云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王千军要询问王丛云的态度。听到儿子在问纪纲的事,王丛云让燕梓帮忙,将他扶起来,坐在床上。
“跟纪纲共事过一段时间,都是皇上身边的亲兵侍卫。虽然兄弟们对纪纲多有微词,可那是皇上的决定,我等之能遵从皇命。不过,我不喜欢纪纲这个人,也不喜欢锦衣卫做的那些事。为了捉拿乱党,南京城内外因锦衣卫而死的无辜者太多了。而且纪纲这个人,很危险!他对皇上的忠心,绝对不是发自内心的。只怕皇上这是在养虎为患啊!”
这就是王丛云对纪纲的态度,遵从皇命又对纪纲的为人充满戒心,担心永乐帝养虎为患。听到这样的结果,王千军笑了。谁说他的父亲是个笨蛋,虽然为人老实了点,但有些事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纪纲这个人,是很危险!不过有一点父亲说错了,纪纲不是虎,是狼!是一头永远都喂不饱的狼。而虎,出了我师父那头病虎外,还有我这头稚虎,嘿嘿。”
王千军笑得很有诡异,只是王丛云现在实在没有力气多说话,头很晕。但王丛云不说话,不代表燕梓不说话。燕梓对王千军那怪异的笑声有些不满,瞪了王千军一样说道:“小孩子,笑得那么难看做什么?!有什么话你开口说好了,儿子翅膀硬了,为娘的管不了了,爹的话也不听了!”
燕梓生气了,王千军可不敢再顽皮,赶紧说道:“母亲,我怎么敢,不听话的小孩子,可是要被打屁股的!只是,我觉得,皇上调父亲入锦衣卫颇有深意,进南镇抚司更有特别的意思。相信父亲不会在锦衣卫百户这个位置上坐太久的,高升是必然的。只是,以父亲的性格,绝对不能忍受纪纲与其爪牙的胡作非为,但以父亲的力量也很难对抗纪纲。所以,孩儿觉得,父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最好还是韬光养晦,从长计议为好。不知道,父亲会不会因为儿子的这句话生气呢?!”
王千军等着王丛云的回答,这种事燕梓也不会插嘴。过了一会,王丛云摸着脑袋开口说道:“你爹没有你读的书多,也没有你的鬼点子多,但你爹也学过兵法。为将者,在面对强敌时,更要保持冷静,维持军中士气,寻找敌人弱点,这就是你爹学的兵法,也是你爹我做人做事的原则。放心吧,你爹我知道该怎么办?!不过有一条,你爹我永远都不会变,那就是对皇上的忠诚!”
第十二章 安南战事(上)
永乐四年春,久留于京城的陈天平终于是要返回安南了,远在安南的黎氏国王一再对大明表示“恭顺”,愿意迎接陈天平回安南为王。永乐帝没有不允许陈天平回国的道理,下圣旨命陈天平“治任以行”,使臣聂聪陪同。并命广西总兵、征南将军韩观派左副将军黄中、右副将军吕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五千人护送。永乐帝赐陈天平绮罗纱衣各二袭、钞一万贯、告诫他要宽仁待下,悉心防患,又封黎氏为顺化郡公,以示安抚。
一行人走了两个月,陈天平进入安南境内,到达丘温,黎氏派陪臣黄晦卿等人前来迎接,还以牛酒犒劳护送的明军,卑辞云:“属有微疾,已约嘉林奉迓矣”。黄中等心存疑惑,派骑兵四出侦察,也未发现可疑之处,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明军过隘留、鸡陵,进至芹站,周围山道险峻加上大雨泥泞,队伍已不成列。
突然,雨雾之中,安南军队伏兵四出,鼓噪之声,震动山谷,似有千军万马,将明军全部包围,一名安南将领隔涧遥呼道:“远夷不敢抗大国,犯王师,缘天平实疏远小人,非陈氏亲属,而敢肆其巧伪,以惑圣听,劳师旅,死有余责,今幸而杀之,以谢天子,吾王即当上表待罪,天兵远临,小国贫乏,不足以久淹从者”。
安南伏兵并不与明军交战,只是突入队中,将陈天平虏走,黄中等人出于意外,又迫于形势,无力抵抗,只好眼看着陈天平被杀,与陈天平同行的大明使臣聂聪等人死于乱军之中。大理寺卿薛品虽幸免于难,但因职责所在,义不偷生,面南朝圣,自尽而亡。无奈之下,黄中等人引兵而还。
安南黎氏欺骗了大明,也欺骗了永乐帝。十五日后,黄中等人的奏表到了永乐帝的手上,永乐帝勃然大怒!一个安南就敢如此,如果不严惩,那此事一旦传开,向大明称臣纳贡的各小国绝对会有样学样。再加上之前南安对广西思明府,云南宁远州,还有占城的侵略,“杀土官,征其银”;“威逼近边土官,致其骇散”,南安已经成为大明西南边境的最大乱源,马上打天下的永乐帝怎能不征讨?!
大殿之上,永乐帝怒吼道:“蕞尔小丑,罪恶滔天,犹敢潜伏奸谋,肆毒如此,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
靖难第二功臣成国公朱能带头应命:“逆贼罪大,天地不容,臣请仗天威,一举歼灭之。”
随后永乐帝在奉享太庙后,返回奉天殿,决心出兵安南!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为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将军,丰城侯李彬为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分统“两畿、荆、湖、闽、浙、广西兵出广西凭祥”,统“巴蜀、建昌、云贵兵出云南蒙自”,总共大军三十万远征安南,对外号称八十万大军!
夸大出兵数量,一向是中原皇朝的习惯,对付小国,更要如此。不要说夸大人数是自我安慰,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就是心理战的最高境界。试想一下,一个小小的西南小国,其内部本来就不稳,再听到征讨大军有八十万,一人一口唾沫就可以淹死胡氏父子,这仗还没打胡氏父子就被吓了个半死,更何况是南安的小兵。未战气势先弱三分,安南各军只能死守城池,被动挨打,大明军队的胜算不仅多了三分,更掌握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想打你哪里就打你哪里,不想打你哪里就不打你哪里!
靖难之役打了三年,无论是北兵还是南兵都损失惨重,南京的京军主力:三千、五军、神机营在战后几乎是被迫重组。永乐四年,战争才过去四年,大明如果真拿得出八十万大军,那肯定是砸锅卖铁才凑出来的大军。永乐帝不可能为了一个小小的安南而倾巢而出,将北方最大的威胁蒙元残部置之不理。
更何况,大军一动,兵马钱粮都要跟着动。八十万大军可不是八十万个木头人,也没有汽车、火车拉动。这一路上,就算只有三十万人,每天所消耗的军粮也如同小山那么高。真有八十万人的话,那绝对是蝗虫,杀入安南境内后,以十比一的供给计算,就需要八百万民夫的支持,这是只休养了四年的永乐朝绝对负担不起的。永乐帝第一次亲征蒙古时也只动用了大军五十万!一个南安小国怎么也不需要动用到八十万大军。
虽然如此,但永乐帝也只用了三个月的动员时间,三个月就组织了三十万大军,并且动员了绝大多数靖难之役的功臣老兵,这肯定是事先有所准备的。只是永乐帝没有料到,安南胡氏敢那么做,当着大明军队的面杀了陈天平,连同大明使臣也死于乱军之中。王千军猜测,永乐帝所谋划的是希望陈天平回国后与胡氏明争暗斗,最终依靠陈氏旧臣的支持与胡氏爆发内战。当然,陈天平绝对不是胡氏父子的对手,到时也肯定会向大明求援。到时大明军队一出,以陈天平为向导就可以快速平定安南之乱,如此一来安南陈氏势必对大明感恩戴德,大明可一劳永逸解决安南这头西南猛虎。只是,胡氏的胆大包天让永乐帝不得不改变计划!
永乐四年七月十六日,远征军正式出师,永乐帝亲往龙江饯行。这一天风和日丽,江面上百舸争流,旌旗蔽空,鼓角齐鸣,明军威武雄壮,这就是大明的军队,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军队!负责保卫永乐帝安全的王丛云站在自己的岗位上,看着出征的大军,全身不停再颤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王丛云很喜欢这句词,他时刻都没有忘记,忘记自己是一位武将,是大明军队的一员。此刻的他是多么的激动,是多么的希望自己也是南安远征军的一员,再次回到那金戈铁马的战场上,任何敢忤逆大明,忤逆当今皇上的人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只是,如今的王丛云有他自己的职责,保卫皇上的职责。所以这一次,他只能看着好兄弟们率领着各自的人马跟随大军出征,去征讨安南的叛逆。激动的王丛云很想让自己静下来,可他那紧紧握住绣春刀刀把的手越是用力,越是抖得厉害。
跟着母亲来观赏大军出征的王千军此时也在颤抖,他的手紧紧抓着母亲的手,却无法压制内心的激昂。这就是大明的军队,这个时代最强的军队!正是这支军队,五出漠北,三犁虏庭,逆命必歼!王千军此刻多么希望自己也是这支军队的一员。他是武将的儿子,他的名字叫王千军,寄托着父母希望的名字。他也盼望着自己可以穿上威武的盔甲,跨上雄壮的战马,挥舞起手中的战刀,去追杀大明的敌人。
只是,他还是个孩子,这并不是属于他的战争。不需要任何提示,也不需要任何建议,大明的军队将按照历史的发展击败盘踞在安南的胡氏父子,震慑所有向大明纳贡称臣的小国,让所有的小国知道大明的强大。但这场战争的胜利并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大明与安南之间战争的开始。
王千军告诉自己,他还很年轻,之后还会发生很多事情,会有他出征的一天。他有自信,总有一天,他将统率着千军万马,统率着一支比眼前还要强大,还要可怕的军队去征讨安南,帮助大明朝彻底解决安南的问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