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军户小娘子-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有话要说:  

  ☆、萧家人的争执

  萧家的正房很是矮小简陋,只摆着一张又小又破的方桌,旁边几条长凳。
  此时,李氏端坐于上首,王姨娘和萧靖娴一左一右地立于她身后,好似左右护法。宋芸娘和萧靖北分别坐在左右下首,刚刚结束了之前的寒暄,室内一下子突然静默了下来,昏暗的屋子里,气氛显得有几分怪异。
  正蹲在门口玩泥巴的萧瑾钰也感受到了这奇怪的气氛,他抬起头,睁着晶亮的大眼睛,好奇地在每个人脸上打量。
  宋芸娘放下了手里的粗瓷茶杯,起身对李氏和萧靖北屈膝行了一礼,“李夫人,萧大哥,天色已不早了,芸娘就先告辞了。”
  经过一番交谈,李氏现在对芸娘的态度已经温和了很多,她端庄地对芸娘微微颌首,脸上有着和煦的笑容,“宋娘子如此客气多礼,老身这里多谢了。以后若有空闲,还请多到家里坐坐。”
  萧靖北微微皱着眉头,他想到住在不远处的白玉宁和张大虎,还有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人,便对芸娘道:“宋娘子,这里毕竟是城墙之外,不是很安全,不如我送你回去吧。”
  宋娘子忙推辞,笑道:“我在张家堡住了五年,对这里的人大都很熟悉,萧大哥你们刚搬来不久,想必家中杂事繁多,就不要耽搁你的时间了吧。”
  李氏忙说:“四郎你就送送宋娘子吧,这里毕竟是堡外,我看这里住的大多是些面色凶狠、孔武有力之人,宋娘子毕竟是个小姑娘,还是小心一些为好。”
  宋芸娘推辞不过,只好再次道谢,挎着空篮子离开了萧家,萧靖北紧跟在她身后,一起出了门。
  宋芸娘离去后,萧瑾钰玩累了,趴在王姨娘怀里昏昏欲睡。王姨娘将萧瑾钰抱在怀里,一边轻轻拍着,一边笑着对李氏说:“姐姐,我看这宋娘子文静娴雅,谈吐不凡,又知礼仪懂进退,人也长得标致。听她刚才所说,她父亲原来也是举人老爷,做着钱塘的知县,也算是出身诗书礼仪之家。您看咱们四爷现在孤零零一个人,钰哥儿又小……”
  李氏眼睛一亮,想了一会儿,又黯然说:“我们刚刚到这里,万事俱缺,连住的地方都不够,哪里有功夫考虑这种事?况且,就算我们有这样的想法,以我们现在这种境遇,四郎还带着一个孩子,谁知人家姑娘愿不愿意?”
  王姨娘道:“四爷人中龙凤,英武不凡,哪有小娘子不爱慕的?想我们以前在京城的时候,那刘大人的女儿不是宁愿做妾都想跟着四爷吗?四爷现在又对宋娘子有恩……”
  李氏见王姨娘越说越不像话,便忍不住打断她:“事关人家姑娘家的闺誉,以后可不要随口浑说。我看宋娘子年岁也不小了,虽然没做妇人装扮,应该没有嫁人,但谁知有没有定亲?四郎的事,还是等我们安定下来再说吧。”
  萧靖娴在一旁忍了半天,实在忍不住了,便插言道:“那宋娘子有什么好?一个女子,抛头露面、只身一人到男子家送东西,成何体统?更别说她还和一群大男人一起修城墙……”
  “你当这里是哪里?京城吗?”李氏斥道:“这是边境!在这里,女子就得像宋娘子一样有主见、有胆识,敢抛头露面,能为家里出力!若还像往日那样娇娇怯怯,柔柔弱弱,只怕活都活不了几天!靖娴,你看你四哥现在这么辛苦,天天起早贪黑地打柴,修房子,屋前屋后的忙活,你就放下你的大小姐架子,帮家里出出力吧!”
  萧靖娴虽是庶出,但萧家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而且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萧定邦的嫡妻——英国公府的大小姐李淑琴生前和萧定邦琴瑟和鸣,恩爱非常,生了萧靖东、萧靖南、萧靖西三个儿子,却不幸早逝。英国公府为了维系和萧家的姻亲关系,更为了不损害靖东、靖南、靖西三子的利益,便将李淑琴的庶妹李淑华嫁给萧定邦做填房。李淑琴嫁给萧定邦后,在生养上一直颇为困难,第五个年头才生了萧靖北,之后一直无生养,便将身边的丫鬟王玥儿开脸做了姨娘。因萧定邦对李淑琴一往情深,又是武将,对女色只是淡然,因此家里除王姨娘之外,便无其他的妾室,萧靖娴是唯一的庶出子女,也是唯一的女儿。故此,萧家上至长公主、萧定邦、李氏,下至王姨娘,萧家几个儿子儿媳,都对她十分骄纵,也养成了萧靖娴刁蛮任性的个性。
  此时,从没被李氏如此严厉呵斥过的萧靖娴听了这几句重话,眼圈忍不住红了,她越想越气,越气越口无遮拦:“我看那个什么宋娘子,一派小家子气,长得也一般,哪里有资格跟四哥相提并论,哪里又及得上我四嫂十分之一?”
  “住口!”李氏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震得萧靖娴打了个哆嗦,萧瑾钰也吓得睁开眼,环顾了一下四周,看到他熟悉的几个人,便又沉沉睡去。
  李氏怒道:“以后不准再提那个抛夫弃子、没有良心的女人!你四哥早已与她和离,她又是你哪门子的四嫂?”
  萧靖北的妻子孟娇懿本是荣国公府的嫡女,在萧家大厦将倾之时,孟家便迫着萧靖北与她和离,并将孟娇懿接回了荣国公府。
  萧靖娴忍不住嘟噜:“那也是孟家逼的,又不是四……又不是她自愿的!”
  “孟家拿刀逼她啦?拿绳子绑她啦?她不愿意的话孟家再怎么逼她也没有用!你看看你大嫂、二嫂和三嫂,大郎、二郎、三郎和老爷被……被……”她嘴唇抖了半天,“斩首”二字始终无法说出口,“别说你大嫂、二嫂一个上吊,一个自刎,都以身殉夫,单说你三嫂,人家可是县主,平时又骄纵又跋扈,我一向不喜她,对她表面和煦,内心冷淡,可我真是错看了这孩子。穆王府来人接她的时候,她硬是一头撞柱身亡,说什么要‘生是萧家人,死是萧家鬼’……唉,要不是婆婆和皇后娘娘以自己的性命保下了四郎和钰哥儿,保下了萧家最后的血脉,我老婆子还苟活个什么,还不是随老爷一起去了?”她说着说着,老泪纵横,声音哽咽,语气一转,又面带嘲讽地说:“也只有你那好四嫂,家里富贵时,巴心巴肝地嫁进我们家,可家里一落难,逃得比谁都快!”
  四个嫂嫂中,萧靖娴和孟娇懿年岁相近,很是交好,萧靖娴始终不信孟娇懿是那无情无义之人,她嘟着嘴,还想说些什么,却见王姨娘不住地冲她使眼色,再看到李氏面色凄苦、脸色发白、嘴唇颤抖,似乎又要忍不住咳嗽,便怏怏住了嘴,走到李氏身后,轻轻抚着她的背。
  宋芸娘此时正和萧靖北一前一后慢慢走着,萧靖北调整着脚步,默默配合芸娘的步伐,始终保持落后她半步的距离。他高大的身形稳稳地走在芸娘身侧,芸娘觉得自己笼罩在他的保护之下,格外心安。
  芸娘哪里会想到此刻因为她的原因,萧家正发生着一番大争执。她此时心里正在暗笑,想不到这萧靖北也这般迂腐,居然不敢与自己并肩而行。
  此时太阳已经偏西,将两人的身影拉的老长,斜斜地铺在地上,好似紧挨在一起。
  宋芸娘不小心看到地上纠缠在一起的影子,不觉有些面红心跳,她忙稳住心神,轻轻开口:“萧大哥,我看令堂似乎病得不轻,不知是否找大夫看过了?”
  萧靖北眉头紧紧攒起,显得既为难又自责,“我打听过了,整个张家堡就只有一名医士,我去找过他好几次,可每次都吃了闭门羹。”
  芸娘微微皱了下眉头,转瞬又轻松地笑道:“萧大哥,如果你信得过我的话,我可以推荐一名大夫。这位大夫姓柳,虽然现在和我们一样是军户,但他以前是行医的,医术也很高明。如果可以的话,我明日便请柳大夫给令堂诊病。”
  萧靖北闻言有些激动,那双深邃的眼眸也泛出了闪亮的光彩,“真的?如此便太谢谢宋娘子了。”
作者有话要说:  

  ☆、柳大夫的喜事

  萧靖北送宋芸娘到永镇门后,芸娘说什么也不让萧靖北继续再送了,“萧大哥,进了这城门,我闭着眼睛都可以走回家去。你家里都是老弱妇孺,事情那么多,快回去吧。”
  萧靖北深深看了芸娘一眼,他双手抱拳冲芸娘行了一礼,“那萧某就不多送了,今日感谢宋娘子的馈赠,明日还烦请宋娘子为我母亲请那柳大夫……”
  宋芸娘笑着打断了他,“萧大哥,不用如此多礼。到这张家堡的,家家都有不得已的苦衷,个个都有说不出的苦痛,咱们军户之间不互相帮助、彼此照应,还能指望谁来体谅咱们呢?”
  萧靖北看着这名巧笑倩兮、爽利干脆、充满活力的女子,觉得她身上有一股不屈的劲头感染着自己,便觉得再艰难的日子也不能失去希望,也要好好过下去。
  旁晚,宋家的饭桌上又坐了四个人,除了宋家三人,柳大夫现在已经是宋家的常客了。
  前些日子,宋芸娘去下东村寻柳大夫时,看到家里杂物遍地,乱七八糟,冷锅冷灶,想着柳大夫一个孤老头子哪里会自己照顾自己,便经常去柳大夫家帮忙收拾,并邀请柳大夫常到宋家吃饭。
  于是,柳大夫常常过来,倒非常受宋家的欢迎。宋思年喜欢和他谈天,芸娘和荀哥喜欢缠着他问些医理。
  吃罢饭,芸娘将萧家的情况说了一遍。
  “没问题,我明天就去看看。”柳大夫很干脆地说,他想了想,又露出促狭的笑容,“芸娘,我怎么觉着你对这萧家的事情好像格外上心啊?”
  芸娘笑着反问道:“柳大夫,难道我对您的事情就不上心了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要是对我宋芸娘有恩之人,我自然会牢记在心,想法设法地报答。”
  柳大夫便对宋思年叹道:“宋老弟,你养了一个重情重义的好女儿啊!自从认识了你们一家人,我孤老头子的日子可是大变样啰!芸娘隔三差五地去我家里收拾,家里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衣服上的大窟小眼也都打好了补丁,不再破破烂烂、寒寒酸酸。我老头子还经常腆着脸来你们这儿蹭饭……宋老弟,你虽然和我一样落难于此,但你儿女双全,孩子们又都懂事听话,我真是羡慕你啊……”
  他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回想,芸娘见状忙使眼色给荀哥,两人悄悄离席,给宋思年和柳大夫各倒了一杯热茶端过来。柳大夫欣慰地接过茶杯,接着说:“想当年,我娘子虽然去得早,没有留下一男半女,但我也从族中选了一个远房侄儿带在身边,精心教导医术,当自己亲生儿子一样教养。想不到我一出事,这小子比谁都溜得快……”说罢,他低下头,半垂着眼睛,用手捋着胡子沉默不语,有些伤感。
  宋思年陪着沉默了一会儿,便开导柳大夫:“柳兄,我和荀儿都多亏柳兄的诊治,柳兄与我意气相投,俱是性情中人。你虽然孤身一人,但我宋思年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
  柳大夫抬起头,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神色一亮,便腆着脸对宋思年笑着说:“宋老弟,我和你打个商量,我看芸娘对我百般照顾,孝顺懂事,不如……我认芸娘为我的义女吧?”
  正在收拾碗筷的芸娘一下子愣住,宋思年也稍微怔了下,忙笑道:“好啊,承蒙柳兄看得起我家芸娘,芸娘又多了一个人疼爱,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他看向芸娘,“芸娘,还不快见过义父?”
  芸娘忙放下手中的碗筷,恭敬地给柳大夫跪下磕头,诚恳地拜道:“芸娘见过义父,义父请受女儿一拜。”
  柳大夫忙起身将芸娘扶起,脸上露出了开朗的笑容,眼神变得明亮,连胡子都抖擞了起来,“好啊,好啊,我柳言也有女儿啦,我柳言不再是孤老头子啦!”他越说声音越亮,说到最后却低沉了下来,略有几分哽咽。
  芸娘忙说:“义父,今日可是喜日子,您可千万别伤心。您放心,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孝顺您的!”
  柳大夫又恢复了神色,看了一眼宋思年,笑道:“你也别太孝顺我了,小心你亲爹嫉妒呢!”
  宋思年笑着摇了摇头,手指着柳大夫,“柳兄,你呀……”
  芸娘笑嘻嘻地说:“亲爹、义父我都一样的孝顺,绝不厚此薄彼,如何?”
  柳大夫又笑着捋起了胡子,“那我可是占了便宜啰,你亲爹含辛茹苦养了你二十年,却也只是和我一样的待遇,我这个义父当得值啊!”
  一屋子的人俱都大笑,小小的房子里充满了欢乐,满满的喜意似乎可以冲出房顶。
  柳大夫想了想,又说:“可是我这个义父过于落魄,竟然浑身上下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见面礼。”他沉吟了片刻,“我柳言一生引以为傲的,就是行医以来积累的一些医学,不如我就传授给芸娘,也好继承我的衣钵!”
  宋思年闻言有些震动,柳言医术高明,芸娘若能学得一星半点儿,自然可以受益终身,“只是,芸娘纵使学了您的医术,却难以传承和发扬,自古以来多是男子行医,这女子行医却是不大方便……”他不知不觉间,就将心中的忧虑说了出来。
  柳大夫也觉得宋思年此言很有道理,便又捋起了胡子,他突然看到站在一旁一直沉默不语的荀哥,此时室内已是昏黄,荀哥的一双眼睛却显得越发明亮。柳大夫看向荀哥,“荀哥儿,我问你,你对诗书的记忆没有了,不知你能不能学医呢?”
  宋思年、宋芸娘闻言俱是眼睛一亮。
  荀哥有些发愣,他迟疑地说:“我……我也不知道,应该是可以的吧?”
  “那你想不想学医呢?”柳大夫又问。
  荀哥站在那儿思量了一会儿,脸上神色变幻,似乎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良久,他坚定地说:“我想!柳大夫,我想学医!”
  “好!”柳大夫大声说,他的声音高昂而兴奋,他激动地看着宋思年,“宋老弟啊,看来我今日不但认了一个义女,还可以收一个徒儿啊!”
  宋思年忙推了一把犹自站着发愣的荀哥,“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拜见师傅!”
  荀哥忙跪下磕头拜师。柳大夫今日双喜临门,兴奋莫名,他终于找到衣钵传人,终身所学不会无人继承,又认了一个聪慧孝顺的义女,他似乎觉得就算在这张家堡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屋内几个人面带喜色,笑意融融,正在开心地交谈,却听得院门吱呀一声,伴随着室外的一阵寒风吹来,隔壁的许安文走进了房门。
  他进门时一改往日的嬉皮笑脸,面色有些沉重,见到宋芸娘他们几人喜笑颜开,也感染了他们的气氛,笑着问:“宋大叔,柳大夫,芸姐姐,荀哥儿,你们怎么这么开心,有什么喜事吗?”
  芸娘笑着告诉了他。许安文拍手笑道:“那可真是喜事!我还一直为荀哥儿不能再读书而遗憾呢?现在荀哥儿可以跟着柳大夫学医,也算没有糟蹋他那聪明的脑袋瓜儿了。”
  荀哥不好意思地抿嘴笑,芸娘伸出手指,弹了一下许安文的脑袋,笑着打趣他:“三郎,难道你不聪明吗?你也要好好读书,别糟蹋你的脑袋瓜儿才是啊!”
  许安文垮下脸,丧气地说:“可不是吗,我就是来向你们辞行的,我明天就要回靖边城书塾去读书了。”
  芸娘和荀哥闻言都有些不舍,荀哥忙问:“三郎,马上秋收在即,你不留在家里帮你娘吗?”
  许安文苦着脸,“我倒是想啊,可是我姐夫说,到时候安排两个军士过来帮忙,叫我安心在靖边城读书,不要老想着跑回来。”
  宋思年和柳大夫见这三个孩子分别在即,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便悄悄退到厢房,自去叙话。
  正屋里昏黄的煤油灯光不停地跳动,静静守候着正在依依不舍地话别的三个人,窗外呼呼的寒风不断敲打着窗棱,拼命挤进来一两丝细风,围着屋内的三个人打着旋,带来了室外的寒意,也给这离别前夕增添了几丝不舍的离愁。
作者有话要说:  

  ☆、城门口的送别

  次日早上,永镇门外。
  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天边薄薄的云霭给初生的太阳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使得清晨的秋日早已不复夏天时的威力,像一个黄鸭蛋懒洋洋地挂在天边。
  十几个一身戎装的兵士骑在高头大马上,一字排列在城门口,清晨的寒风吹得他们身上的披风猎猎作响。几个兵士时不时拉一拉缰绳,呵斥身下已有些不耐烦地扭头跺蹄的战马。
  郑仲宁站在马旁,一手持鞭轻轻敲打着手掌,一只脚尖轻轻点踏着地面,静静等候着还在话别的许安文。
  张氏和许安慧一人拉着许安文的一只手,还在那里千叮咛万嘱咐,许安文不耐烦地翻着白眼,向一旁站着的宋芸娘发出求救的眼神。
  宋芸娘笑着上前,“张大婶,安慧姐,三郎去不了两三个月就要回来过年了,再说,靖边城也不远,郑姐夫经常去城里办事,也可以常去看望。”
  张氏掏出手帕擦擦眼角,叹道:“三郎太浑,我担心他惹事,担心他不会照顾自己啊!”
  宋芸娘安慰道:“三郎住在他亲舅舅那里,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您看,郑姐夫他们都等得不耐烦了,虽说郑姐夫是自己人不碍事,但也不好让那些将士们老等啊!”
  郑仲宁今日刚好去靖边城办事,便顺便将许安文带去。
  许安慧看到郑仲宁脸上虽不动声色,但他手中一下下敲打着的马鞭,脚底磨出的一个个小浅坑,都显示出他现在已很有些不耐,便也放下许安文的手,将手中的包裹给他背在肩上,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些不舍地说:“去吧,去了靖边城好好读书,要听舅舅的话,别惹事。”
  站在一旁的荀哥忙将一直拿在手里的一把小弹弓递给许安文,“三郎,这是我前日刚做的弹弓,射得可远呢!你在靖边城无聊的时候,就用它打鸟玩。”
  许安文乐呵呵地一把接过,揣在怀里。宋芸娘拍了一下荀哥的脑袋,“傻小子,人家三郎是去读书的,不是去玩的。”
  许安文乐道:“荀哥儿这是要我别只顾着读书,还是要放松放松。”
  许安慧噗嗤一声笑出声来,“嘿,你小子要是能只顾着读书,那咱们许家的祖坟上只怕是要冒青烟了!”
  芸娘他们都忍俊不禁,连张氏也破涕为笑,许安文便也难为情地挠头傻笑。
  “三郎”,不远处的郑仲宁实在忍无可忍了,开口唤他。许安文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匆匆冲张氏几人行了行礼,便三步并作两步的向郑仲宁跑过去。
  郑仲宁将许安文扶上马,自己也翻身上马,稳稳坐于许安文身后。许安文冲张氏他们挥着手,方才嫌他们唠叨,现在却很是不舍,心里实在是想从这马上溜下来,逃回家去。郑仲宁似乎也感觉到了他不自在地扭来扭去,便冲许安慧他们摆摆手,毫不迟疑地策马冲了出去,身后的兵士们终于可以不用在寒风中苦等,跟着郑仲宁一阵风儿般的离去,身后扬起了漫天的灰尘。
  张氏他们几人伸长着脖子,一动不动地看着那十几骑人马风驰而去,只到消失成小点,才擦了擦眼角,依依不舍地转身向堡内走去。
  “芸娘,”走进城门,刚拐入一僻静处,许安慧叫住宋芸娘,从怀里掏出一个沉甸甸的小荷包放在她手上,她一改方才的低沉情绪,带着几分兴奋,“瞧我这死脑筋,昨日就该给你的。这是卖面脂挣的钱,除去买药材、小盒子之类的成本,净赚了近四两银子。这是给你的二两,我已换成了碎银和铜钱,你拿着,也省得我再送到你家里去。”
  宋芸娘本来只是抱着尝试的心理,却没想到居然可以挣这么多银子,她捧着荷包的手都有些发抖,很是意外地问:“挣了这么多?安慧姐你可别骗我,你不会把你自己的那份都给我了吧?”
  许安慧伸手点了点芸娘的额头,佯装生气,“是你的就是你的,给你你就拿着,别推推拖拖的。说实话,我挣了这二两银子心里很有些不安呢!你看我什么都没有干,就是跑跑腿,平白就挣了二两银子……”
  “安慧姐,若不是你跑腿,这银子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啊。”
  “对,对,咱们姐妹,就不要再说什么外道话。那王夫人说啦,这次先用着,用得好的话以后还要再买呢!王夫人人脉广,要是她再推荐给别的夫人,咱们的生意可就越做越大了呢!”许安慧似乎想到了未来双手捧满银子的美好画面,乐得双眼发亮,脸上放着光。
  芸娘看着许安慧眉飞色舞的脸,也忍不住笑道:“好啊,许老板,生意上的事情你只管做主,只需告诉我什么时候做、做多少就行了,今后你主外,我主内,咱们把这生意红红火火地做起来!”
  一旁的张氏和荀哥也笑眯眯的看着兴高采烈的宋芸娘和许安慧,感受着他们的兴奋与激动。此时,太阳已经渐渐升起,穿破云层,放射出万丈光芒,给他们身上渡上一层金色的光圈,芸娘他们的脸上也洋溢出了勃勃生机,充满了希望。
  和许安慧分手后,宋芸娘想到昨日答应萧靖北的事情,便让荀哥带着银钱随张氏先行回家,自己则去寻柳大夫。
  宋芸娘和柳大夫到达城墙外的萧家时,太阳已经高挂在天空,阳光照射着地上的万物,却无法照入萧家低矮昏暗的小屋。
  李氏的病似乎又重了,她半躺在土炕上,面色蜡黄,时不时用帕子捂住嘴咳嗽几声。萧靖北焦急地看着正在诊脉的柳大夫,心中忐忑不安。昨晚,李氏因白天情绪过于激动,加重了病情,夜里又是一通撕心裂肺的咳嗽,萧家几口人俱是一晚上守着李氏,一夜未眠。
  萧靖北眼睛里泛着血丝,刚刚刮过的脸上又出现了胡渣,很有几分憔悴,他看到柳大夫垂眼沉思不语,便越发心急,忍不住问:“柳大夫,我母亲的病情如何?”
  柳大夫抬眼看了看紧张的萧家几口人,沉吟片刻,忽然轻松地笑道:“应该是风寒,不碍事。我开几副方子,你们先煎给她喝着,这里天气寒冷,平时注意保暖,多静心,少动气,明日我再来看看。”
  萧家人闻言都松了一口气。李氏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冲王姨娘使了个颜色,王姨娘忙从怀里掏出一小块碎银递给柳大夫,柳大夫自然推辞不受,他笑着说:“李夫人,你家萧公子对我义女有恩,也就是对我柳言有恩,我又怎么会收恩人的银钱?你们留着这钱去买些药材和滋补品吧,李夫人的身体太虚弱,要好好调养。”萧靖北闻言惊讶地看着宋芸娘,芸娘含笑垂眼不语。
  萧靖北只好谢过柳大夫,送芸娘和柳大夫出门。行了一段路后,柳大夫脸上的笑意一下子消失了,他肃然盯着萧靖北,有些迟疑地说:“萧公子,你要有所准备,令堂的病不像是风寒,倒有些像是肺痨。”
作者有话要说:  

  ☆、会传染的肺痨

  “肺痨!”
  柳大夫轻轻吐出的两个字却好似晴空霹雳重重劈在萧靖北的心头,他只觉得耳旁“轰”的一声巨响,脑中一片混沌,身子也无法控制地晃了晃,却听得宋芸娘在一旁焦急地唤着“萧大哥!萧大哥!”,一声声清脆的声音宛如清泉滋润着萧靖北的心田,慢慢唤回了他的神智。
  萧靖北努力稳住心神,渐渐聚焦了视线,看到芸娘一张俏脸正紧张地看着自己,晶亮的大眼睛里写满了不忍与紧张,红润的小嘴一张一合,不停地唤着自己。
  柳大夫忙安慰道:“萧公子,请不要着急。老夫只是初诊,并未下决断。我看令堂身体底子好,目前虽然咳嗽严重,但尚未咳血,病情还不是很严重,也许还没有到肺痨的程度。即使就算是肺痨,也只是肺痨初期。况且……”他习惯性地捋起了胡子,面色上有几分自得,拖长了声音道:“肺痨而已,别的大夫怕他,老夫却是不怎么怕的。”
  萧靖北闻言眼睛放亮,他紧紧抓住柳大夫的胳膊,好似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还请柳大夫救救家母!”
  柳大夫胳膊被抓得生疼,他挣了两下却无法挣开,只好皱着眉头,苦笑着说:“萧公子不要着急,你若将老夫这双手弄折了,老夫却是无法救令堂了!”
  萧靖北讪讪地放下手,有些手足无措地站在一旁,刚才一番震惊和激动,现在只觉得背后已经汗湿,一阵夹带着几片枯叶的秋风呼呼扫过,便觉得浑身发凉。
  柳大夫心知萧靖北忧心母亲,便宽慰道:“萧公子,老夫方才开的药方在诊治肺病方面很有些疗效,只是里面有些药材张家堡没有,要看靖边城里有没有可能买到。除了煎药,我每日也会来为令堂针灸,纾解病情。双管齐下的话,如不出什么意外,令堂的病半个月应该可以好转,两三个月便可以断根……”
  萧靖北闻言大喜,宋芸娘也忙说:“柳大夫,安慧姐认识的人多,需要什么药我托她找人去靖边城买。”
  柳大夫看到不远处萧家房门口探出一个小脑袋,晃了几下又闪回去了,想了想,提醒道:“萧公子,不管令堂是不是肺痨,这肺上的病一般会传染,我看你家里人,特别是小孩子,最好还是回避下。”
  萧靖北面上也显出为难之色,萧家一家五口只有三间小小的茅屋,中间一间做正屋,东边房间稍大一点,住了李氏、王姨娘和萧靖娴三人,西边房间住了萧靖北和萧瑾钰,但萧瑾钰惧怕父亲威严,倒宁愿与李氏他们挤在一张炕上,常常赖着不走,故此,萧家的几口人竟没有回避的可能。
  宋芸娘看到萧靖北面有难色,想到他家的境况确实为难。她想了想,诚恳地说:“萧大哥,如果你信得过我,可以让钰哥儿在我家住几天,我家里只有父亲和小弟,都是良善之人,钰哥儿可以和我一间房。你放心,我家荀哥都是我一手带大的,我带小孩子可是很有一手的!”
  萧靖北闻言神色一凝,感激地看着芸娘,目光柔和而泛着水光,柳大夫也捋着胡子,笑眯眯地看着芸娘,眼里满是赞许之色。
  萧靖北对着柳大夫和芸娘深深行礼,他面上已是平静,眼神坚毅而镇定,“柳大夫和宋娘子对我萧家的大恩大德,萧某铭记在心。这件事情我回去还是要和母亲他们商量一下。只是……家母最是敏感多思之人,若贸贸然让钰哥儿回避,难保她不会胡乱猜想……”
  宋芸娘眼珠转了转,“这件事却也不难,你只对令堂说,每年秋收之时,鞑子都会进犯,你们住在城墙外毕竟不安全,一旦鞑子打来,堡外的人都要躲到堡里去。钰哥儿太小,只怕鞑子打来的时候会拖累你们,不如提前让他躲到堡里牢靠一些。”
  萧靖北怔怔看着侃侃而谈的芸娘,又是赞叹她的聪慧,又是感叹她的善良,他默默地将柳大夫和宋芸娘送到永镇门口,又对二人深行一礼,目送二人走进城门后,便毅然转身,深吸一口气,迈着稳健的步伐向萧家走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