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蒙山军-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是维系爱新觉罗氏统治权的唯一选择。换做其他人也是一样的结果。
  铁良等人明知载沣处置袁世凯带有为他那位受尽凌辱不明不白死去的皇兄报仇的意味,但这个次序却是正确的。
  朝廷面临三个汉人的威胁,第一个就是身居军机大臣要职的袁世凯。拿银子喂饱了那个吃里扒外的老混蛋奕劻,京畿陆军将领及数省督抚都是他提拔,不干掉此人,朝廷永无安宁之日。第二个当然是龙谦,虽然他从前年底连续扑灭了南方革命党的武装暴动,但广东山东连续爆发的危机,足以证明这个被太后一手提拔重用的海外归人也是个包藏祸心的坏种!但其手握强兵,远离朝廷之控制,除了遣死士谋刺,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押后处理。最后就是孙文黄兴的革命党了,谢天谢地,这帮人连续遭受失败,已经伤筋动骨,估计暂时掀不起什么大浪了。
  想明白步骤,载沣开始谋划袁世凯了。他指示自己的授业恩师李殿林主笔,写了一份准备将袁世凯置于死地的谕旨,其中“包藏祸心”“图谋不轨”等措辞显示出载沣对袁世凯的刻骨仇恨。但是,谕旨必须经军机处同意才能颁布。这也是朝廷的程序。军机领班奕劻立即表示反对,奕劻说事关重大,必须再加审度。实际就是反对。
  载沣找了他的嫂子——地位骤然提高的光绪皇后隆裕太后,才貌均极为平庸的隆裕太后虽与光绪没有多少夫妻之情,但也为光绪感到憋屈。于是招来奕劻当面询问,奕劻对抗的办法就是长跪不起,一言不发。隆裕太后很生气,转而找张之洞,张之洞本来就是慈禧用来钳制袁世凯的棋子,但张之洞对隆裕说。对于袁世凯。可以革职,杀之不妥。他讲了理由,新帝登基,轻于杀戮。于政不利。张之洞背后的台词就是担心北洋军发生兵变。
  载沣虽然报仇心切。但为人并不糊涂。于是以军机处的名义秘密致电北洋军汉族将领,他没有问袁世凯的铁杆段祺瑞冯国璋,而是问了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六镇统制赵国贤。两人很快回电。“请勿诛袁!如必诛袁,则先请解除臣等职务,以免士卒有变,致辜天恩!”
  载沣只能退让了。于是,事前拟好的措辞严厉的谕旨,最后被修改成了这般模样:“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意。”
  袁世凯一条腿受过伤,走路有些地不平。如今竟被说成步履维艰,不能上朝了。
  1909年元月2日,命袁世凯回家养老的上谕正式发布。
  上谕发布的第四天,袁世凯黯然离京,带着家眷登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车,在前门火车站送行的只有学部侍郎宝熙、礼部郎中端绪(两江总督端方之弟)、宪政编查馆候补京堂杨度等寥寥数人,景况是够凄惨的。袁世凯在天津小住数日,便启程回了河南老家彰德北关外的洹上村,在那栋原属大盐商何炳莹的豪宅里做起了寓公。
  从朝鲜出名,一路扶摇而上位极人臣的袁世凯暂时淡出了历史舞台。
  顺利打赢了“袁世凯战役”,极大地提振了载沣们收归军权的信心。现在,载沣们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最后一个大威胁龙谦了。
  时间慢慢滑入1909年的夏季,在各地为开国会,加快立宪步伐争吵不休时,朝廷终于决定解决龙谦问题了。
  中枢的思路还是找龙谦茬子,然后就势免掉龙谦的军职。
  但这个茬子却不好找。龙谦率军南下,连续平定了湘赣及两广的叛乱,龙谦部实实在在为清廷立下了大功,而且是野战功勋。满清以武立国,本来极为重视野战功勋,在太平天国之前,消灭几百人的土匪都是了不得的大功绩,但太平天国和之后的捻军是祸及全局的大乱,因此造就了湘军和淮军割据天下和中枢受制于地方的局面,一般的战功就有些拿不出了。假如提前一百年,龙谦的功劳绝不是一个三等伯而已。
  但现在不是找功劳而是找过失。最大的过失当然是轰动一时的十九协杀俘一案,但那是第十镇的问题,如果将第十镇的问题归于龙谦名下,那就等于承认龙谦对于第十镇有指挥权。袁世凯虽然离开了,但对第十镇的渗透工作被陆军部尚书铁良亲自接掌,铁良当然不愿“自毁长城”,于是,找来找去,又将惠州血案翻了出来,准备从王明远入手,然后连及龙谦。
  载沣不同意这个法子,“此法定会贻笑天下。第十镇分出后,龙谦不足虑。关键在山东,良弼连续奏报,山东巡防营第一根本无法控制,第二实力极为庞大。良弼奏报,上个月未经其许可,宁时俊擅自发起规模庞大的演习,除驻扎在德州一线的叶延冰部,山东军动员兵力超过了万人!尤为可虑的是,他们可以迅速召集业已复员回乡的老兵归队,并且预授了番号!”载沣说到这里深有忧色,“山东事实上已经独立了!几年里,朝廷根本不知道山东的真实情况,杨士骧该杀!山东的大员们统统该杀!据良弼估计,山东军实有实力绝不止一个镇!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应当立即解决。不解决山东,广东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也无济于事。”
  荫昌同意载沣的判断。他认为是山东连接南北的枢纽,又紧靠京畿,地理决定了不容有失。载沣先解决山东再解决广东的次序完全正确。
  这就偏离了铁良拿龙谦开刀的计划,这也罢了,山东威胁京师,解决了最好。关键是不知该如何办。
  还是铁良出了个主意,建议授予山东军陆军第十一镇的番号,然后借口西北国防力量严重不足,调十一镇西出陕甘。如果就范,局面自然大为改观,如果抗命不从,中枢便有了名正言顺出兵的依据。
  但十一镇的组建却不能再像第五镇和第十镇了!铁良建议委任王怀庆为十一镇统制官,宁时俊为参谋长,叶延冰及陈光远分任第二十一及二十二协协统。
  陈光远是北洋宿将,目前担任第四镇第八协协统,算是平调。
  在夺权的同时,也给山东留了一点面子。如果山东就范,铁良还是希望将这支实力不俗的军队纳入中枢体系。叶延冰是龙谦连襟,留下叶延冰的军职,不会过分刺激龙谦。
  铁良当然要做好山东方面不就范的准备,那就要用军事解决了。目前京畿方面有第一、二、三、四共四镇兵力可用,但集结需要银子和时间。荫昌受命做了计算,认为至少需要军费三百万且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为遮人耳目,陆军部决定举行一次会操,将准备用于山东方面作战的四个新军镇集结于保定至天津一线,其中,陆军部将战力号称北洋第一的曹锟第三镇调至衡水,占领进攻山东的出发阵地。
  铁良特别提到了广东。他现在相信龙谦仍然遥控着山东,因而必须做好对付龙谦的准备。他的计划是多管齐下,首先加强对第十镇的控制,用第十镇来牵制第五镇。其次是让凤山努力掌控的广东巡防营,铁良建议成立广东混成协,以北洋老将蔡成勋为协统,协助凤山。最后一个就是第八镇及第二十九混成协了。铁良认为,如果龙谦率第五镇北上支援山东,第八镇及第二十九混成协将发挥关键的作用。就战斗力而言,第八镇在彰德秋操中已经得到证明,如果张彪第八镇与黎元洪第二十九混成协全力抵御,完全有可能将龙谦挡在湖南击败之。
  满清的年轻权贵们用冷静的态度估算了北洋与山东的军力对比,认为动用四个镇的北洋军完全有把握武力解决山东——只要德国人不介入。
  所以,铁良要求外务部做好外交方面的斡旋,确保列强,特别是英、日两国全力支持中枢的平叛。
  关于武力解决山东的会议是在陆军部召开的,参加会议的人很少。但主持会议的铁良还是强调了严格保密。事后,铁良向摄政王载沣报告了陆军部的计划,获得了载沣的批准。
  现在,载沣已经是满清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了,皇帝还是一个三岁的孩子,屁事不懂,上面少了太后的羁绊,虽然有个地位尊贵的隆裕太后坐在那里,但隆裕太后无论是威望还是手段,都无法与慈禧相比。
  载沣甚至没有将陆军部的计划拿到军机处讨论,便全盘照准了这份计划。
  于是,陆军部发出命令,一方面启动直隶会操,另一方面,召张彪及黎元洪回京做面对面的布置。同时被召回的,还有在山东苦熬日子的良弼。
  在这场规模巨大的军事筹划中,铁良没有动用江苏第九镇,其原因是铁良认为该镇官兵,特别是下级军官受排满思想侵蚀严重,不太可靠。
  
  第四节各方
  
  ps:  今日两更,待会儿还有一更
  腐朽没落的清廷永远不可能做到彻底的保密。
  时间进入6月,随着陆军部“直隶会操”命令的下达,流言从北京起,开始蔓延全国。
  6月14日,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揭示了朝廷不同寻常的军事调动后的秘密:摄政王在拿掉袁世凯后,将用武力“收回”山东,直隶北洋军一反常态的军事演习,针对的正是山东。
  《大公报》是北方发行量数一数二的大报,影响力广泛。这篇文章一出,舆论立即大哗。朝廷控制的报纸首先发声,第一否认有收复山东之军事计划,第二责问《大公报》的消息来源,认为《大公报》造谣生事,唯恐天下不乱,居心不可问。
  《大公报》自然不会只“挨打”不还手。立即予以驳斥,说本报自有消息来源,之所以没有披露,是因为消息来自朝廷人士,此公心忧时局,不愿看到内战之发生也。《大公报》嘲笑官方媒体,“你们何以知道中枢无针对山东之用兵计划?若非将山东视为敌国,何以用‘收复’字眼?三岁蒙童亦知山东乃我中华一省,如此遣词真是贻笑天下。”
  全国其他城市的报纸纷纷就此作出了评论。上海那份曾因发表排满言论引出“苏报案”的《苏报》连续两天刊登关于山东的文章,认为山东实业、教育皆取得巨大成就,民生改善居全国之首。不知为何要制定针对山东的军事计划?真是令人不解且寒心。
  《苏报》的态度一向倾向于革命。因龙谦连续镇压南方的举事,《苏报》没有少骂龙谦,现在却一反常态为山东说话,才是一件令人不解的怪事。为此,有记者采访了在《苏报》上为山东张目的章炳麟先生。章先生说,前者痛骂龙谦,是因为他不该用武力镇压民众,现在替山东说话,是因为不能无视龙谦在山东的功绩。朝廷之所以不满山东,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眼红山东经济之强劲。非要将山东实业置于中央的控制之下!这就是强盗行为,众所周知,山东实业大部分是民办,朝廷有什么权力拿走百姓的东西?
  一时间。山东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几个月前莫里循访问山东所撰写的有关山东的报道又被重新翻出来转载。媒体似乎将为何朝廷对山东不满当做研究对象了。良弼巡抚与王怀庆提督在山东的尴尬情势被不断挖掘出来。陈超被解职也重新被议论分析。媒体分为了两派。一派以为,山东目无中央,势同独立。当然应受惩罚。另一派以为,山东本来搞的蛮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民生改善都雄冠全国,朝廷本应重用表彰山东官员,不应该采取目前的手段。
  在这纷扰的局面下,山东新闻界自然不会不吭气,《山东新闻》立即转发了《大公报》6月14日的文章,奇怪的是,山东受蒙山军控制的官方媒体却对此事只是转发他人文章而已,竟然不置一词,非常令人不解。
  倒是《鲁报》在6月20日刊登了章士钊亲自撰写的评论,就北洋军事演习发问中枢,若无对山东之敌意,当公开声明,免得引人误会,致民恐慌。
  中枢的官办报纸不吭气,仿佛此事不存在。但《大公报》突然受到了查封,主要负责人被逮捕,罪名是妖言惑众。
  《大公报》被查封,表示了官府的态度。新闻自由自然以不影响朝廷统治为前提,《大公报》的行为触怒了中枢决策层,使得他们正在展开的重新“统一”全国的计划受到了巨大的干扰。
  外国报纸和使领馆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对局势深表忧虑的英国公使朱尔典给国内写了长篇报告,汇报分析了中国的现状,朱尔典这样写道,“……显然,年轻气盛的摄政王在撤销了袁世凯的职务后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位军事领袖龙谦将军。他再也不能容忍山东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了。但是,用军事解决山东问题带有巨大的风险,首先会遭到德国人的抗议,德国人绝不会容忍政府军威胁到胶济铁路。其次就是山东自身了,因为龙谦在山东经营多年,盘根错节,势力非常可观,据信在山东有至少一个整师的兵力接受远在广东的龙谦将军的遥控指挥。
  最近以来,中枢已经开始了针对山东的人事布局,表明了中枢已经难以容忍山东的现状了。才华卓越的莫里循先生曾访问山东近一个月,采访了山东各方面的情况,会见了山东主要的实权人物。据莫里循先生的报告,山东作为清国的一个省,有着不同于其他身份的特别之处。山东的经济实力正在飞速膨胀之中,他们向莫里循提供了一些经济数据,显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先进的统计手段,可以用数字来显示山东经济的增长。近四年来,山东工业增长率在两位数以上,从事工业的人口增加了七倍。山东已经建立了规模巨大的工厂和公司,可以生产中等规模的火炮和机关枪。这方面,山东当局得到了德国和美国技术资金的大力支持,由此可以断定,山东当局的立场是亲德和亲美的,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遗憾之处在于我们没有抓住山东的机会。因此,我们应当满足政府军(即袁世凯将军训练并指挥的北洋军)在武器方面的需求,最近,清国陆军部数次拜会我,希望得到大英帝国在武器和资金上的帮助。
  山东战争的爆发将预示着中国局势的巨变,如果清国中央可以顺利占领山东并且击败驻扎广东的龙谦部队,清国的统治将暂时获得延续,但仍然需要在各方面继续改进。比如加快立宪步伐以缓解国内矛盾。假如失败,清国将陷入混乱,内战或许将长期延续下去。这对于我们似乎并无不利,至少他们无力顾及我们对于西藏的渗透……
  本日,我拜会了俄、法、美等国同行,他们对清国一触即发的内战有着不同的态度,俄国人似乎乐于看见内战的爆发,据说他们在外蒙策划独立,想鼓动蒙古王公建立一个大蒙古国。只要看一看地图,就可以窥破俄国人的用意。如果外蒙独立。俄国视为远东生命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将获得永久安全。所以。清国的内乱是他们乐于看到的。俄国人在北满控制着一支军队,其番号是第十八师,据称该部队装备和训练都来自俄国,实力远超驻扎奉天的清国第二十师。一旦战争爆发。这支部队的态度和动向令人不安。俄国人是否借机在北满生事现在还说不准。”
  朱尔典公使在给国内的报告里也分析了中国目前各派军事力量的对比。认为北洋系占据绝对的优势,“如果从龙谦第五师分出的第十师归顺中枢,龙谦的第五师将受到严重的牵制而无所作为。待山东局势平定后,等待龙谦的只能是失败。他本人将很难在中国立足了,不过,凭着与美、德两国良好的关系,他可以到美国做寓公,据称他出生于美国,那里应当是他最后的归宿……”
  外国势力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局势,中枢一方面努力控制舆论,另一方面抓紧了军事布局。陆军部在得到军机处的授权后,于6月23日召开了秘密会议,正式发布了以直隶会操名义集结四镇北洋军的命令。参加会议的有第二镇统制王应楷、第三镇统制曹锟、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六镇统制赵国贤以及在陆军部各司供职的冯国璋、王士珍、张怀芝、段芝贵等北洋大将。
  本次会操总参议官为荫昌,总裁判官为冯国璋,均受铁良节制。
  会后,获知消息的徐世昌立即告假,秘密去了彰德面见赋闲在家的袁世凯。徐世昌与袁世凯密谈了什么,没人知道。
  广东,6月25日。龙谦在肇庆正式成立了蒙山军总司令部。
  鉴于飞速发展的形势,成立蒙山军总司令部已势在必行。理所当然,龙谦出任蒙山军总司令,以鲁山、宁时俊、王明远为副总司令,以司徒均为总参谋长,方声远为总政治部主任,宋晋国为总联合勤务部部长,江云为军事情报局局长。
  以两粤部队为南方军,龙谦兼任司令官。辖第五、第十两镇及广东巡防军。其中第五镇改编为蒙山军第一师,师长冯国柱;第十镇为第二师,师长周毅;广东巡防军为第三师,师长王明远。
  南方军总计辖七个旅,二十一个步兵团,其中第一师三旅九团,二师两旅六团,三师两旅六团。每团统一整编为三营十二连制,每团编三个步营九个步兵连另加团部连、机炮连及辎重连各一个。加上各师旅直辖炮、骑、工、辎及警卫部队,南方军完成扩编后总兵力将达到7。5万人左右。
  以山东纵队改编为山东军,司令官宁时俊。辖第六师(以山东纵队第一旅扩编),师长叶延冰;第七师(以山东纵队第二旅扩编),师长吴念。
  山东军总计辖五个旅、十五个步兵团,其中第六师三旅九团,第七师两旅六团。
  山东军总兵力应在5万以上。
  以关外鲁山部为北方军。司令官鲁山,副司令官石大寿。辖第九师(两旅六团),师长鲁山兼。第十师(两旅六团),师长石大寿兼。
  北方军总兵力应在3。5~4万人。
  经过整补后,蒙山军全军总兵力将达到16~17万。
  总部成立立即以密电形式电告各部,明确要求各部立即抓紧整补兵力武器,抓紧整训部队,以待时局之变。
  因为法国受到清廷严厉的抗议,孙文无法在法国控制下的越南立足。6月底,联系不到黄兴下落的孙文离开越南与胡汉民等人来到新加坡,与从日本前来迎接孙文的汪兆铭等人会合后在住所密商了极端恶化的局势。孙文沮丧地认为,由于在湘赣与两广连续遭遇失败,革命大业无可否认地进入了低潮。特别是龙谦在广东解散会党,抓捕了数百名骨干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革命党武装暴动的基础。
  在广东无法立足被公开悬赏缉捕而来到新加坡与孙文会合的陈炯明是同盟会在广东的重要首脑,他详细向孙文报告了广东目前的局势。头脑清楚有一定战略眼光的陈炯明认为,清廷已经将目光转向龙谦了,分割第五镇及最近山东的系列危机就是最明显不过的信号,或许不久会发生龙谦与清廷决裂的事实,这将对革命带来转机。陈炯明大胆地建议,是否可以尝试着联合龙谦反清呢?毕竟他手里有一支忠于他的军队,如果龙谦起兵反清,天下必将震动,反清大业就出现了转机。
  胡汉民当即表示反对。胡汉民认为,龙谦和满清一样,是革命党最为凶恶的敌人,这两年多来,我们有多少好同志惨死于龙谦之手?你怎么能想着联合龙谦呢?远的不说,光是这次广西事件,龙谦手上沾了我们多少鲜血?现在连黄克强都生死未卜!我们决不能与龙谦联合!
  外表英俊风度翩翩如世家公子的汪兆铭却赞成陈炯明的意见,认为推翻满清是同盟会的首要目标。在这个大前提下,即便是魔鬼合作也是可以的。假如龙谦真的反清,我们不妨联合他,等干翻满清,再与龙谦理论。汪兆铭直言不讳,我们不过是利用这个阴险毒辣的军阀,不是投降他!在与他合作反清的过程中壮大我们自己,有何不可?
  孙文基本赞同胡汉民的看法。龙谦与满清一样,都是革命事业的大敌,都是必须坚决消灭的敌人。龙谦与满清鞑子翻脸却是可以利用的机会,具体怎么做,待与留日的各位同志商议后再行行动吧。
  这一次的会议上孙文的情绪极为低落。他已经意识到,继续走武装反清的道路,广东已经不是理想的基地,最有利的地区转为了东南,特别是浙江与上海。坚定追随自己的陈其美等人在那边有着深厚的基础,而且还有光复会的力量可以利用。但想到陶成章那个桀骜不驯的家伙,孙文心里就有些不舒服。
  6月底,孙文离开新加坡再次回到了革命的大本营日本,与刘揆一、陶成章、宋教仁、谭人凤等骨干商讨国内急速变化的形势。孙文第一次提出组建同盟会自己的武装,在筹款收买会党遭遇连续的失败后,孙文终于认识到,革命没有可靠的枪杆子根本不行了。
  
  第五节肘腋之变一
  
  7月9日,山东正式收到了北京转来的密信。参与制定“直隶会操”计划的陆军部军令司参谋段永清在第一时间将铁良兵力集结的计划报出了。北京总站认为事关重大,不敢怠慢,邢冬云亲自带着被他牢牢记在脑子里的计划从天津走海路去了青岛,然后坐火车到济南,向方声远、宁时俊报告了陆军部军事集结的全盘计划。
  这个时候,关于改编山东巡防营为新军第十一镇的上谕并未发出。
  “这是要对付我们吗?四个镇的庞大兵力参与演习,就在我们家门口,却不通知我们……”宁时俊对着地图沉吟道。
  7月10日晚,就在邢冬云送来情报的第二天,宁时俊在济南巡防军司令部召开了秘密会议,留守山东的主要首脑方声远、陈超、吴念、宋晋国、江云等参加了会议,研究愈发紧迫的局势。
  这个时候,山东已经接到了龙谦成立蒙山军总部及山东纵队改编为山东军的指令。宁时俊首先充实了山东军指挥机构,并大力充实正对北洋军的叶延冰第六师,武备学堂未毕业学员全部分配到部队,沂州、曹州两府预备役部队以演习名义完成了集结,编入了吴念第七师。
  “必须做最坏的打算。”方声远说,“搞掉了老袁,中枢算是拔掉了一根刺。对付我们也是情理之中。良弼回京了,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我建议立即做开战的全部准备,同时将山东军整补及各部编成电报司令。请求批准。”
  “这个冯仑真是不省心。干脆建议司令将老冯调回山东好了。”被免职但实际仍指挥第二旅的吴念也参加了会议。在获知广西新宁杀俘事件后,山东也感受到了舆论的压力。
  吴念的建议有些跑题,但几个人都明白吴念还是寄希望广东同时发动。
  “隔着太远了,还是依靠我们自己吧。”陈超道,“千万不要指望广东。他那里的麻烦事够多了。”
  “是不是全省动员?将第七师彻底武装起来?”宋晋国问道,“根据上一次的动员演习,最少需要十天的时间,加上大批民夫的组织,太慢了。如果北洋军多路进兵,延冰无法应付。”
  “必须抢在他们前面!”宁时俊狠狠拍了一下桌子。“这种日子早他妈受够了。忍了这么多年,也该有个了结了!咱们几个分下工,老方你管官府那一摊,陈先生、老宋主抓后勤和动员。我和延冰、吴念准备打仗。江云你管好情报的传递以及监视。干吧。”
  7月11日。龙谦在遂溪留在广东唯一的一个第十镇部队二十协四十标接到了山东急电。这是蒙山军试用无线电后第一次用于重大的情报传递。
  “……遵总部命令,职部叶延冰第六师已基本整补完毕,辖第十六、十七、十八三旅。共计九个团及炮兵主力,集结于德州一线,正面抗击北洋沿衡水、德州向山东的进攻。目前十六旅已全部展开于德州,十七旅占领陵县、德平一线既设阵地,该师预备队十八旅集结禹城以北,随时准备北上支援十六旅。吴念第七师正在大力补充中,已招沂、曹两州预备役兵士一千九百人,目前唯第十九旅较为充实,拟调往武定一线,依托黄河抗击北洋可能出现的偏师。二十旅尚在组建中,需调集其余各州预备役兵员五千人以上,另需募集大量的民夫,为争取时间,请求允许全省动员……”
  次日,龙谦回电山东,“暂不做全省动员。但要做好一切准备……做好一切依托自己的打算,不能依赖广东乃至东北的支援。以确保济南为战略目标。平分兵力是不妥的,应集中主力歼敌一路为基本战略……一切以实际情况出发,危急时应善于决断,不需请示。”
  龙谦制止了山东的大动员,显然是考虑到开战的理由。这段时间他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贸然扯起反清大旗,需要一个对全军、对全国都可以交代的理由。
  关外鲁山部自然需要联络。电台是送过去了,彼此的联系却不稳定,大概还是技术方面的原因。龙谦亲自起草了对鲁山的指示电,又让王之峰选派得力人员携密信走海路出关,以求万无一失。
  龙谦于7月13日凌晨电示鲁山,“战争的爆发应当从山东开始。你部的任务是密切监视奉天及山海关一带北洋军。一旦战争打响,你部应以坚决手段击破奉天之敌,占领奉天及山海关。滞留北洋军主力于直隶北部使其不能全力进攻山东。”
  最后就是自己亲自统帅的南方军了,龙谦的打算是在事变发生后,立即以留守广州的原第五镇警卫营(已改编为蒙山军总部警卫营)及广州保安团两部兵力占领广州,抓捕清廷主要官员并成立广州军政府,作为北伐之大本营。留王明远第三师(只是一个空番号)镇守广东以巡防营为基本兵力完成整编,肃清内部后作为南方军的总预备队。
  主力两路北进,以封国柱第一师(原第五镇)北出韶关,向衡阳攻击前进,以第二师自桂南起兵,占领南宁、桂林基本控制广西后,出广西进湖南,攻占宝庆与第一师会师长沙,夺取长沙后合力北进,一举攻占武昌。
  南方军的主要敌人是张彪第八镇及黎元洪第二十九混成协。判断兵力不足两万人,但有汉阳兵工厂的支持,该部武器弹药充足,是北伐的主要拦路虎。
  为此,龙谦准备撒出他训练了三个月的特种支队,命令石纪彭统率该支队化妆出发,先期抵达武汉三镇,策应大军北伐。但这个计划遭到司徒均的反对,认为龙谦简直是异想天开。一百多人化妆前出武昌?武器如何携带?联络如何有效保证?龙谦也觉得过于儿戏了。但他还是想看看特种大队的实战成果,坚信经他一手调教的特种大队投放战场将收到奇效。
  这不过是一个小插曲。龙谦的注意力当然在南方军主力身上。他坚信,以南方军两个主力师北伐,不需要王明远第三师加入即可占领武昌。武昌号称九省通衢,是全国水陆交通的枢纽。而且有着相当不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