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唐朝当王爷-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本一脸无忧的程咬金,就像突然被下了病危通知书那样提不起半点精神。他无精打采地找了个位置坐下来,看着满席山珍海味,突然觉得像没了胃口。
陈华在一旁偷笑,程阎王也有被吓住的时候啊。
陈华在得意的时候,他身边的李靖刚才可是竖直了耳朵当听客。见陈华闲了下来,李靖立刻凑过来,表情严肃地看着陈华!
李靖平时就是板着一张脸,谁看了都觉得不喜庆。他严肃的表情,让陈华心悸,以为李靖要找他说啥大事。
“小子,你也给某看看!”
“看什么?”
“看病!看某身体有啥病?”
陈华装模作样观察一番:“有病!病的不轻!”李靖压根就没有病,他身体好着呢,连一头老虎都能打死。
“病在哪儿!”李靖认真问道,他刚才可是见过陈华给程咬金秦叔宝看病。
陈华指了指李靖的心:“病在这儿。”
“你是说我心里有病?”李靖还没明白陈华在拐着弯骂他。
陈华很认真地点头:“将军心里真的有病。”你没病,让我看病,不是心里有病么?自己的身体难道都不知道吗?
李靖信以为真:“怎么治?”
陈华无奈:“没得治!”
李靖暴走,要不是周围太多人看着,他要把陈华拧起来逼问:“你骗某,程妖精和秦叔宝的病都有得治,为何老夫就没得治?”
陈华一脸苦相:“将军,真没的治啊!”
第二十七章 回府 '本章字数:2345 最新更新时间:2013…04…12 23:35:12。0'
宴会结束的时候已经入夜。喝的酩酊大醉的人不再少数,这些喝醉的人中,大多都是武将,因为军营禁饮酒,一旦消除禁酒令,他们的海量让人诧目,为了让这些人安全回到府中,老李特意吩咐太监总管安排宫中骑卫分别护送他们回去。
这次设宴两仪殿,可谓是继贞观二年以来,首次君臣齐聚欢乐的喜事,为了表示庆贺,参加宴会的每人,或多或少都得到一份赏赐。大多都是金银器物,或锦缎丝绸,有吃有拿,人人都是笑逐颜开红光满面。
在两仪殿中告退了老李,大臣们就三五成群结伴,准备去承天门前的宫廷广场候车!
宫廷有马车送他们回府,这是身份的象征,谁又会拒绝圣上的盛情。
夹在告退的队伍中,陈华还算比较清醒地走出两仪殿。
他记不得今晚喝了多少酒,但他记得两仪殿中,每一个名头很大的人,陈华分别敬了他们,并且他们都也一一回敬了陈华,这一来一去,几百杯是喝了的。
刚走出两仪殿;夜晚的冷风一吹,陈华浑身就立刻轻松了下来。
他身边,李靖已经喝的酩酊大醉,李靖是大功臣,今晚敬他酒的人不少,李靖一个人约莫喝了几十斤。虽说唐朝的酒酒精度不高,但喝下几十斤也是慢性酒精中毒啊,况且李靖年岁已高,解酒功能肯定不行,不醉才怪。
扶着李靖走出两仪殿是李道宗,他和李靖是老伙伴,感情自不用多说。李靖走路都是脚步蹒跚;已经是人事不省的醉像;就连老李见李靖喝的如此醉;都曾三番挽留他暂且住在宫中;但李靖含糊地谢恩说“久未归家;恐红拂惦挂”老李念及李靖思家心切就放他回去。
李道宗自己也喝了不少,现在还帮忙照顾一个醉了的李靖,他的精神力也有些吃不消,刚走出两仪殿,被冷风一吹,酒劲涌上来,李道宗险些变成和李靖一样走路东倒西歪,他强忍住浑身的醉意,把李靖交给陈华,道:“李将军就交给你小子了,某要赶快回府去歇息。”
这两人都是攻打吐谷浑的功臣,肯定是要喝醉的,刚才李道宗还在老李面前保证安全送李靖回府,现在就变卦了,真不该相信他的话。陈华笑了笑,从李道宗手里接过李靖,问道:“不知道李将军的府上在哪里?某送他回去后,再回去。”
“安乐坊!”李道宗丢下李靖府上地址,就飞快的逃遁。
陈华心里面高兴,正好他也要回安乐坊。送李靖回去居然是顺道,这免了他来回奔波的时间。
扶着李靖来到承天门前的宫廷广场;皇宫安排的马车就在这儿送人出宫。陈华来到的时候,已经有许多人站在那儿候车,后面还有陆续赶来的大臣。豪华的马车一辆辆从宫廷广场西南角的宫门前陆续驶来,有些住在同一坊的大臣已经相邀上了马车,浩荡地出了宫去。
陈华驾着李靖道来的时候,正好遇见秦叔宝程咬金以及黑炭尉迟恭等人也在广场候车。秦叔宝年迈,这样的宴会也是参加不到最后,他提前走,但还是在这儿候着,等着和他住在同一坊中的几兄弟一起回去。
他几人见陈华从后面慢慢而来,手上几乎是扛着李靖,立刻走上来寒暄:“李将军怎么喝的如此醉,要不要某等一起将他送回去。”
这几人都是好意,并不做作,但夜已深了,大家都要回去歇息,陈华也不麻烦这群人,道:“各位伯伯无须担心,小子能把将军安全送回去。”刚才喝酒的时候,老程介绍了除秦叔宝外的另外几个牛人,其中有尉迟宝林的老子尉迟恭;还有那个陈华对他印象很深;长的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李勣;这几人是瓦岗帮;感情深浅自不用说。
程咬金等人也喝了不少酒,见陈华还清醒着,并不勉强和他一起把李靖送回府去,只叮嘱了他几句,然后迎面一辆马车驶来,他几人就钻了上去,相邀回府了。
打发掉这几个瓦岗帮,身后又响起了另外几个朝堂派的声音。
长孙无忌,似乎又长胖了一圈,挺着个弥勒佛的大肚子慢悠悠地来到陈华面前。
“陈侯一人送李将军回去么?犬子嘱咐了下人前来接老夫,老夫不防让下人协同陈侯把李将军送回去吧!”
陈华拱了拱手:“长孙大人好意,小子心领了,只是夜已深沉,不打扰长孙大人休息,小子一个人就够了。李将军府上在安乐坊,小子正好顺路。”
此时,另一个声音响起:“看来陈侯和李将军谊切苔岑,真让人见之感怀。”说话的是一个样貌干瘦的老头,穿着紫青大袍,腰佩金鱼袋,眼睛细小而精明,此人就是和杜如晦齐名的房玄龄,两人合称房谋杜断。
“房大人果然观察细微,小子和李将军乃是莫逆之交,在凉州的时候,幸得李将军照顾,方才有今日的一番际遇。时辰不早,小子先行告辞!”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是朝堂派的,走在一起很正常,只是陈华觉得,和这些人打交道,远不如和瓦岗帮的人在一起痛快,因为一个不小心,就陷入圈套里面,就是这些人在幕后操纵的。
看见远方有一辆马车驶来,陈华立刻扶着李靖走过去。
马车飞快地来到陈华身边。陈华本想就找这辆马车出宫去。刚刚准备招手,马车前方的帘子挑卡,露出一张娃娃脸,面儿干净无须的小太监。
“侯爷,你可让小高好难找到你。”来人正是李世民身边的贴身小太监小高,只见他发现了陈华,立刻从马车上跳下来,道:“圣上让奴才送侯爷和将军一道回去。”
陈华不知道自己是沾了李靖的光,还是老李特意贴身太监送他二人回去,这可是一个受到特殊照顾的信号,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没那待遇呢。
“那就多谢小高公公。”陈华还能拒绝么?当然是不能!
太监小高立刻喜笑颜开地伸出手,帮忙扶住李靖。
两人一起合力将李靖抬上了马车,然后,陈华也上了马车,小高就吩咐赶车的太监准备出发。
可就在此时,宫廷广场方向突然快速跑来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
“小子,等等,某和你顺路,也一道回去!”
年老体弱的虞世南跑的不算太快,跑来时都已经是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不过幸好陈华及时让太监小高停车等待,否则这老头一定要气绝身亡。
旁边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看见虞世南这老家伙跑的如此之快,不由地咋舌一番,心道虞世南怎么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以前他不是走两步都快要断气的样子么。
“这老家伙肯定有事找陈华商量。”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两只老狐狸很通透地猜中了虞世南不要命地追赶陈华回府的马车,一定是有事相求,否则他不会如此不要命。
第二十八章 一番交谈 '本章字数:2448 最新更新时间:2013…04…15 00:53:39。0'
“虞老也住在安乐坊?”虞世南如鞭策之马的速度狂奔过来,这老人家都一大把年龄了,没想到还有百米跑的精力,陈华吩咐小高把马车停在一旁,专门等候他,免得要是出了三长两短,陈华也要负责任。只见虞世南气喘吁吁跑来,麻利地钻上车,坐在车中的陈华不得不先和他打声招呼。
毕竟在两仪殿见过这老头,连老李在称赞虞世南是“五绝”大儒,而且这老头和陈华即将要去任职的弘文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陈华当然要和这老头搞好上下级关系,以后在弘文馆中他才能落得清闲。
虞世南上了马车,坐在车里抚胸直喘,许久才缓过气儿来,道:“老夫不住在安乐坊,而是住在挨着安乐坊的开化坊;两坊相邻;顺道和陈小哥一道回去。免得在麻烦宫中执事太监。”
陈华让小高可以出发了,看着须眉皆白,但仍旧精神抖擞的虞世南,道:“一路寂寥,正好可以做伴。晚生才来长安,诸多事情并并不懂,还请虞老多多担待。”
虞世南愣了一下,直到缓过气儿来,才道:“老夫听圣上提及小哥要去弘文馆?”
“确实有这么一回儿事。”去弘文馆已经在陈华的日程表内,他不但要去弘文馆,而且还要去弘文馆下辖的格物院待着。
陈华执意要求老李把他安排去弘文馆的事,虞世南还是刚才要走的时候,才听老李向他磕叨了这个消息。虞世南觉得陈华既然有凉州剿灭吐谷浑的功劳这个过硬的军方背景,又有太上皇依仗甚至连当今圣上都看好的才华,凭着他侯爷的爵位,怎么也能在朝堂上混个一官半职,三五几年,更上一层楼是必然的,干嘛非得要跑去清水衙门弘文馆做学士?这便是虞世南看不明白的地方,所以拼了老命也要追上陈华,问个究竟。
“小哥,这是在拿自己前途做戏耍之物,不可取,不可取啊。依老夫意见,既然圣上有意让小哥做太傅,这是件好事。”虞世南虽然不明白陈华如此淡泊,但还是好意提醒一番,毕竟过了这村就没这店,做太子的老师,总比做弘文馆学士强千百倍。许敬宗早就盯着太子老师的位置,一直都没爬上去,陈华有这机会不要,虞世南觉得他多少还带有关外小民的潜目意识。
陈华知道,以虞世南的影响力,在弘文馆中肯定是馆长位置跑不掉,陈华以后就是他手下做事儿的人了,他觉得有必要和这个馆长商量一下关于自己到弘文馆后做的差事儿。
“虞老所言不假,小子正要去弘文馆当差,而且,虞老不必惊慌,小子要去的地方还是弘文馆里面人人都不愿去的,正好可以替虞老省些心事。”
虞世南分析了一下陈华的话中似乎还想去弘文馆当学士,还不是他的下线,他还想往更偏冷的地方躲起来,惊问道:“小哥你要去哪儿?”
陈华并不觉得自己的选择有何不妥,道:“去格物院!”
虞世南差点就从原地跳了起来:“什么?你要去格物院?不行,绝对不行,别说某不同意,就连圣上听到你这个请求,也一定会拒绝的。”
陈华有些气结了,怎么这老头听到自己去格物院,比自己还激动:“虞老,你听小子给你分析其中的原因。格物院,并非你等想的那么不堪,其实,依小子看,格物之法,乃是人间正道!”
“胡闹!”虞世南立刻出手制止陈华说话,俨然一个长辈的口吻,教训道:“你不必说明白。老夫知道,小哥在凉州的时候,做了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咸水取盐、火药喷物,有我们知道的,也有我们不知道的一些新鲜玩意儿,圣上都对此进行了收集,小哥的格物之道,比起一些不出世的高人,都要胜上几分,但小哥可曾想过,古往今来,历朝历代,能够扶上正位的,是格物学么?”
虞世南专业剖析,陈华不得不承认地摇头:“不是。”
“那小哥还想把格物扶上正道。”虞世南颇有严师风范说道。
陈华犹豫了一会儿,点头道:”正因为古往今来,没有谁真正重视过格物,所以小子才想着要把格物之道做的更好,虽然不能求一时之快,但也能循环渐进,摒弃这天下要靠科举才能出头的歪理。”
陈华句句在理,反驳的虞世南哑口无言。他和虞世南的思想相差了一千多年,在陈华那个时代,科举已经是成了名符其实的洗脑工具,格物也做的差强人意,陈华觉得一条有迹可循的格物之道,应该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铺出来的一条经验道路。所以他觉得格物的重视,应该从很早就要抓起,不知道这算不算造福后世。
虞世南说不过他,但见陈华铁了心要去格物院,虞世南也不能勉强,道:“以小哥的聪明,应该知道老夫刚才那一番是谁想对小哥说的?”
陈华隐约猜中了几分,道:“难道是圣上?”
陈华不愧是聪明人,虞世南“嗯”了一声,并没完全说清楚。圣上偏偏要在自己走的时候告诉虞世南,陈华要去弘文馆,而且还一副委以重任的样子嘱咐虞世南务必要让陈华从弘文馆学到东西,最好两三年之内就能够从弘文馆出来,到时候肯定肯定会有重任。但是圣上好像知道陈华刻意避开朝堂这个大圈子,谈话的时候,难免有了一些三令五申在里面,虞世南都是老人精了,揣摩圣意都快句句对的上号,如何不明白圣上的用心。
圣上在花大力气培养接班人,同样花大力气培养接班人交接班时候的某些势力的改变。这是君王自己的事,至于要培养多少年,他们自己心里都有数,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陈华沉默了许久,方才抬起头来看着虞世南,道:“虞老可曾听说过一句话?”
虞世南笑道:“如此浅显的道理,老夫如何不懂,小哥是想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吧。”
陈华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道理谁都懂,他现在就已经是木秀于林了,一下子从一个关外小民,一跃成为大唐朝新贵,不可能再一直秀下去,要适当的找个地方躲起来,否则总有一天,会成为众矢之的。
被人惦记着成为靶子攻击的对象可不好,陈华觉得自己要适当的低调,才不会被人一直盯着,道:“虞老,你就允许小子做个富贵侯爷不行,非得要把小子抓出来磨练?”
虞世南想了想,然后气结道:“三年格物,可行?多了某可腾不出时间应付,某老骨头一把,也活不了多少年,就把余下的时间留给你做几年富贵侯爷。”
陈华求之不得,道:“多谢虞老成全!当然,某去格物院的事,圣上肯定会生气,说不定还要找某进宫谈话,到时候,还请虞老多多美言。”
虞世南白了陈华几眼,有他这么洒脱的手下么:“要老夫当说客可以,某有个要求!”
“什么要求。”
“某家中有一副画,可惜只画了图,没有诗文当作陪衬,小哥若是有空,不防到某府上给某添上两句就成。”
“就这事儿?”陈华道:“没问题!”
第二十九章 两小儿辨日 '本章字数:2780 最新更新时间:2013…04…16 06:52:54。0'
自从陈华随那个身份高贵的女侍卫一走了之后;婉儿姑娘就以为陈华再也不会光顾她的混沌摊子了;她按照陈华送给她的《中华食谱》做出了几个样式新鲜的早点,陈华曾给婉儿姑娘说过,他喜欢吃带点儿甜味的东西,所以婉儿姑娘自己琢磨了几天,就用面粉和莲子加上辅料蔗糖;做了个特色小吃酥皮莲蓉包;自从做出了这个莲蓉包之后,婉儿姑娘竟期待要是陈华能吃到她做的莲蓉包就好了;说不定以那家伙的花花舌头;肯定要评论莲蓉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寻呢。
婉儿姑娘闷闷不乐地托着香腮思考;淡扫的峨眉时而微蹙;好像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混沌摊子上,有客人吃过了早餐,只是随便丢了几个铜钱,然后转身走人,婉儿姑娘都没有理会。在她看来,混沌摊子虽然还是以前的混沌摊子,但好像少了什么东西,就好比少了陈华,婉儿姑娘突然觉得自己开心不起来了。
欧阳询到来的时候,这老头一脸兴高采烈的样子就只差没把牙齿笑掉,他找个位置坐下来;就等着婉儿姑娘按照老规矩给他上早点;他现在的早餐吃东西很讲规律;而且风雨无阻天天必吃,一碗豆浆,两根油条,四个小笼包子,胃口奇好,身体也是老当益壮型,婉儿姑娘早就摸清楚他的饮食规律;所以每次欧阳询来光顾时候;婉儿姑娘都会雀跃地给他准备妥当。
今天欧阳询都坐在位置好有一会儿时间了,婉儿姑娘还没给他弄来吃的。深知这女子是一个勤勉贤惠的人,欧阳旭奇怪地在混沌摊子上寻找婉儿姑娘的身影,一下子就锁定了正在发呆的婉儿姑娘。
欧阳询轻咳了几声,问世间情为何物,不过一物降一物啊,看婉儿姑娘眉目含春,隐有女子情长时候用那凝眸秋水注视着长街尽,欧阳询早已猜的七七八八,公孙婉堕入情网了。
“别看啦,陈小哥会来的。”欧阳询这一声轻笑,打断了婉儿姑娘的思绪。
公孙婉愣了愣,飞快地从刚才的遐想中回神过来,腾地一下,月白色的俏脸就浮出一抹醉红:“欧阳老先生,你稍等,婉儿立刻给你准备。”
欧阳询看着她不说话,这女子是欧阳询看着长大的,无论是孝行德行都是百里挑一的人儿,身世清白心灵手巧,摸样自不用说,肤白凝肢眉目娟秀如画不遑大户人家的闺秀,这么好的一个女子,在这市井之中,如莲如玉;万不可多得。
欧阳询心里想着,陈华那小子真是走运了,这安乐坊中多少俊杰青年看着的一朵花,就这样不知不觉被他抢走了,他恐怕还不知道吧。
心里面正想着陈华的本事通天,那料到,远方长街尽头,着一袭青衣,颇显出尘洒脱,似带着几分不羁的陈华,慢慢地踱步而来。
青衫虽然平常;但腰间悬挂的金色鱼袋;那可不是弄虚作假的玩意儿。只有三品以上的大官才有资格挂这金鱼袋;这是身份的象征。长安城大街上一抓大把人,谁如此年轻就挂个金鱼袋在腰上?安乐坊蓝田侯唯此一人而已。
在墨府待着没两天,去弘文馆任职的圣旨正式下来。陈华已经是侯爵了,去弘文馆相当于他挂的一个副职,副职就副职吧,陈华也不能领着朝廷俸禄不办事儿。等哪天老李把蓝田县一千多人口划给他当封地,有了自己食邑以后;陈华就真正成了可以在大街上遛鸟的人了!
陈华来到了婉儿姑娘的混沌摊子前;他现在应该和欧阳询一样;每日早晨都要去弘文馆;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弘文馆是清水衙门,没有迟到的说法,陈华不用担心去迟了有人说三道四,当然有欧阳询这副馆长顶着,陈华就更不怕了?
“早啊,欧阳老先生。”见面打招呼是少不了的,欧阳询这老头已经望着自己一脸笑意了,陈华不可能免了见面说早安的客套话。
虞世南已经把陈华的情况透露给了欧阳询,今天是陈华正式去弘文馆的第一天,所以欧阳询的心情比往日要好上几分。而且他还知道陈华要去管理的居然是弘文馆中众学士谁都不愿去的格物院,欧阳询真想请陈华去他府上赴宴啊,弘文馆中的学士;若说安排到国子监里面去教学;众人抢着去;格物院就算给个院长位置都没人做;可想而知;格物在唐朝文人学士心中多么不入流。
但今时不同往日;陈华请命自愿去格物院管理;简直给欧阳询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欧阳询心里还想着,是不是从今以后,陈华会化格物院这快腐朽之地为神奇,名气直追国子监。
公孙婉是第一个注意到陈华的人,见陈华坐在了欧阳老先生旁边还没说要吃些什么,婉儿姑娘就自己做主给陈华端来了几样她最近做的新小吃。
“婉儿姑娘,以后你那蜂窝煤用完了,就到格物院来找某,某给你提供最好的蜂窝煤。”不能吃婉儿姑娘的白食,陈华决定用蜂窝煤和婉儿姑娘交换。
婉儿姑娘轻“嗯”了声,她那还管蜂窝煤的事,只要陈华出现了,她能每天看见他,看见他吃自己做的东西就满意了。
“莲蓉包不错,婉儿姑娘真是手巧。某都有好久没吃到这种味道了。”陈华深吸了一口气,莲蓉包的香味扑鼻而来,他才咬了一口,里面脆甜的莲糖馅儿就跑满了整个嘴巴,味道美妙极了。
公孙婉心里一喜,心道自己做的东西陈华真的喜欢,开心道:“既然好吃,公子就多吃点儿。婉儿还做了很多。”
“肯定要多吃,婉儿姑娘巧手做的,能吃上一次就是福气。”陈华的嘴不会闲着,说话也挑好的说,逗得婉儿姑娘一阵开心,精神也比先前好多了。
在婉儿姑娘这儿吃了早饭,陈华和欧阳询老少二人就在婉儿姑娘的目送下;一前一后相继走了出去。
两人几乎同时来到弘文馆;此刻的弘文馆中已经有好些同僚先到;欧阳询他们都认识;乃是弘文馆中的副馆长;而他旁边的一位青年;不正是前几日在两仪殿中见过面的陈侯么?
认识陈华;并且对他有一定了解的人弘文馆中不在少数;弘文馆里大多都是上了年岁的学士;那有像陈华如此年轻的学士存在;不过圣上特地裱了三篇诗文挂在了弘文馆中;这些人都看过;并且自问写不出来;陈华有这个本事;年龄大年龄小做学士都无妨;真才实学摆在那里没有谁不服气。
“欧阳兄,陈小哥,你两位到来得及时。正巧诸位同僚刚才有一件事起了争执,你二人是局外人,何不来替我们做个评判。”
说话的是一位颇有文士儒雅之风的老者;六十多岁;鹤发半垂;荣枯面瘦;姓孔字颖达;乃是一代圣人孔子的三十二代孙;孔家为儒学大家;孔颖达更是大儒中的大儒;此人历经隋唐两朝;才气甚高;为人却豁达开朗;奉行以儒待人;在弘文馆中几乎没有什么对头;人人都和他有交涉;不像许敬宗之流;待人接物总不是尽善尽美。
孔颖达先出来打招呼,陈华和欧阳询同时拱手,其中欧阳询问道:“孔学士和诸位同僚刚才有何纷争;不防说出来听听?”
孔颖达不作隐瞒,像这样的争论,每日在弘文馆中都会出现。诸位同僚在修书或者研究前人留下的手札时候,都会提出不同的意见,然后大家争论一番,觉得谁述说的在理,就推崇谁的思想。
“吾等今日争论的题目乃是《列子·汤问》里面的题目;两小儿辨日!今日诸位同僚意发兴趣;想来解决;连先祖孔子都不曾解决的问题;奈何一直争论不休;却总找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实在的难住了吾等!不知欧阳兄和陈华小哥是否也有兴趣;加入吾等的争论之中;也好做个评判?〃
孔颖达将众位同僚发起的争执题目向才来的欧阳旭和陈华二人复述一遍;两小儿辨日;一直都是个未解决的难题;似乎还牵扯到格物的知识;岂会是简单的字面意思就能说服对方呢?
第三十章 陈华的回答 '本章字数:3776 最新更新时间:2013…04…18 16:17:43。0'
《两小儿辨日》是从战国时候就流传下来一则寓言故事,无非是教育后人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寓言中用一代文学巨擎孔圣人做例子,阐述连孔圣人都无法回答两个孩童提出来的疑问,间接证明这世界其实是有许多知识,是我们没有完全掌握,所以要谦虚学习,不能不懂装懂。
这个问题其实是没什么可研究的,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天文学方面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无法回答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问题。孔子回答不了太阳何时距离地面最近,并不代表孔子之后的人,不会循着他的足迹,解决这一个问题。
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近,这是一个天文学上的问题,亦可以说,解决这个难题足以打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因为,从微观的角度讲,地球是围着太阳转动,所以离太阳的距离,几乎永远都不会发生改变,这个道理在场的人无人能懂,唯一明白这个道理的,便是陈华这个从千多年前穿越到唐朝来的人了。
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是不变的!初中地理就学过!
欧阳询立刻来了兴趣,这是个好问题啊,看样子似乎很有挑战性:“孔兄,你说说,尔等争论的结论怎么样了?”
欧阳询挺想立刻知道这场争论进行的怎么样,毕竟这是一个连孔圣都回答不了的问题,谁要是回答的合理,这岂不是一个成名的机会?
孔颖达摇了摇头,颇有叹气的样子:“诸位同僚争论了许久,也没得出令人折服的答案。吾和于兄、姚兄,皆以为日初出时距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而敬宗和义府小兄则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至于苏兄,则是摇头不语,谁也不依。”
孔颖达身后还站了两个鹤发老者,这是他所说的于兄、姚兄,这二人和孔颖达都是老相识,一个是于志宁,一个是姚思廉,两人都是以前秦王府的十八学士,被老李养在弘文馆中修书打发时间,其中于志宁还是李承乾的老师,两老者都是那种瘦骨嶙峋型,看样子就颇有骨气。而许敬宗和另一个比陈华都还小几岁的年轻人则是站的较远一些,在弘文馆中,能和许敬宗走的近的人很少,李义府便是其一。
李义府本来在蜀中一代很有才气,乃是蜀中第一才子,擅诗画,好文墨。因为其才气冠绝蜀中,居然被剑南巡察大使李大亮举荐给了老李,老李本是打着天下英雄尽入吾榖中的用人理念,加之李义府的确有才,就派到了弘文馆做了个直学士。这人和许敬宗性格义气都颇为相投,两人一见如故,在这弘文馆中到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人。
如今的李义府可谓是弘文馆中的一颗新星,因为其年龄最小,方才二十岁,正直风华正茂的年龄,许敬宗带着他去长安参加过几场诗会,写过几首诗,在长安城也混了些许名气,加之老李对他也十分看好,如果不出意外,三五两年,李义府必定会从直学士正式成为弘文馆学士,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今早,自己那个交心的好友许敬宗却旁敲侧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