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流伐清-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航海条例》,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这就是说不许其他有航运能力的国家插手。
荷兰一向以商船多、体积大、效率高、组织完善而成为贸易中介国家、全世界商品集散的中心。英国的新航海条例显然是对付荷兰的,打击它在英国对其他国家贸易中的中介作用。荷兰与英国之间的斗争空前激化起来,荷兰反对英国的航海条例,英国拒绝废除航海条例,这就导致了1652年至1654年的英荷第一次战争。
朱永兴知道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英国取得了胜利,但荷兰并不甘心失败,算算时间,虽然不是很确切,但离第二次英荷战争的时间也没有几年了。
在战争中,双方都使用了封锁战和劫掠战,特别是英国,大发私掠证,象海盗一样洗劫遇到的荷兰商船。所以,英国人才能很廉价地向朱永兴出售劫掠到了货物、船只,以及船只上的火炮。同样,荷兰人也可以向朱永兴提供差不多的东西,只不过在郑成功行将收复台湾时,朱永兴不想与荷兰人有什么过多的牵扯。
“只要亲王阁下许可我们在大明的港口停泊、修理船只、补充淡水和食物。我们保证不袭扰大明的船只,如果有人违反了这神圣的承诺,我国守法的商人很愿意旁观亲王阁下把罪犯吊死。如果您担心这会引起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的不快,那我们也可以接受一个秘密的补给港口,比如西贡。或者即将在河仙开辟的其他港口。”
“孤王不担心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只是对法国提供的巨大帮助,以及两国之间的亲密关系,使我很难给予贵国太多的优惠。”朱永兴对詹姆斯的提议模棱两可,虽然好象很为难。但并没把话说死。
“枪枝、火炮,所有法国人能卖给亲王阁下的,我们英国都有,而且价格还便宜。”詹姆斯对法国人能够先行一步,与明帝国建立起良好关系感到又妒又恨,但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也只能开大价码,“工匠、技术,也没有问题,比法国人的更好。”
“我们可以赊购法国人的商品,法国人还向我们提供了无息借款,并且协助我军作战。”朱永兴很感慨地轻轻摇头。“我们两国虽然没有签署同盟协议,但在事实上,却差不多。”
詹姆斯知道朱永兴并没有夸大其辞,但法国人如此付出也得到了很多,制造镜子的秘密,大型镜子的制造,西贡、海防的优惠政策。还有婆罗群岛的一个,岘港的停泊权……凭借英国的海上实力,完全能够比法国人做得更好。
荷兰在第一次英荷战争战败后,对于《航海条例》如芒在背,卧薪尝胆一直寻求着重夺制海权的时机。就在今年的一月,荷兰又先后同法国、丹麦结成反英同盟,法、丹两国开始向荷兰提供各种援助。也就是说,法国已经变成英国的敌人,是必须压制的。
“法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会做得更好。以此来向亲王阁下表现出比法国人更真诚的意向。但却不会象法国人那样贪婪,只要亲王阁下一点点的恩惠,我们便感激不尽。”詹姆斯很佩服朱永兴的谈判技巧,或者说不是技巧,而是借势。
法国人虽然帮助很大。但海上力量却远远不及英国,而朱永兴却急需趁着满清沿海迁界而展开两栖作战。既是牵制清军的陆上兵力,又能夺得填充四川、拓展河仙所需要的人口。
郑家既指望不上,朱永兴便把目光转到了法国和英国身上。但借兵于西夷,朱永兴还有一些顾虑。面对詹姆斯的步步加码,他陷入了沉思,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詹姆斯很紧张,目光不离开朱永兴,这样做按中国的礼仪来说很失礼,但朱永兴正在思索,杨国骧张了张嘴,最终也没有打断。
“舰船和火炮要赊购,没有利息,两年之内结清——”朱永兴抬起头,缓缓说出自己的条件,见詹姆斯点头,继续说道:“在河仙合作建立造船厂,枪炮厂,你们负责提供相关的技术人员。还有……”
“亲王阁下,您需要强壮的黑奴吗?”詹姆斯趁着朱永兴说话的空当,又进行了推销,“用来种地比牛马还好使,一种类似猩猩的牲口,还能学会人话。”
尽管詹姆斯表示可以从东印度公司免费送来样品,朱永兴还是婉言谢绝了,并且尽量没有表现出厌恶的情绪。
“没问题,亲王阁下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您需不需要翻译?”尽管对朱永兴提出需要一些数学、化学、物理教师感到惊讶和奇怪,詹姆斯还是一口答应下来,并表示会帮朱永兴绑来他所需要的人才,价格到时候好商量。
赤x裸裸的强盗啊!朱永兴觉得自己堕落了,竟然与强盗讨价还价,谈笑自如。或者,自己也要建立起一个奉行殖民主义的国家,也要变成一个赤x裸裸的强盗。
应该已经变成了。朱永兴暗自苦笑,讨伐安南,袭击南阮,侵略真腊,已经做了这么多,心里好象没有了什么负罪感,倒觉得理所应当似的。
“出口货物的四分之一,这是极限,不可能再多了。”朱永兴收起思绪,开始给詹姆斯甜头,“在海防、西贡享有与法国人同等的优惠待遇,合作建设河仙的港口,并享有驻泊权……”
亚洲地区虽然有几个殖民国家,但权衡之下,朱永兴觉得只有英、法两国能够成为暂时的盟友,也就是互相处用,互得其利。
西班牙,日薄西山,且在菲律宾的排华行为也让朱永兴非常愤怒,要不是现在海军的实力不济,他甚至都有出军夺取菲律宾的冲动。当然,这已经是日后的计划,需要平定国内之后再实行了。
荷兰,郑成功即将收复台湾,巴达维亚那边还要密谋夺回,明军与荷兰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荷兰人的敌意却不可不防。何况,他们还在历史上帮助满清攻打了金厦。
第一百二十九章 雇佣海军,新皇新象
法国是三分之一,英国是四分之一,朱永兴选定了这两个国家,也是存着竞争的心思。谁出的力大,谁就多得好处,两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会好好表现。另一方面,英法两国在亚洲的势力还不算太大,合作起来也少了些顾虑。而且贸易份额是按目前的商品量,一年一定,日后茶叶、瓷器、丝绸等货物会因为走私而增加数量,却与英法没有关系了。
而两个造船厂分别与英法合作,朱永兴也是担心他们技术藏私。从当时世界上海军的吨位、船型、战术和火力来看,欧洲国家已经走在了前面。比如荷兰,海军已拥有百余艘大型战舰,每艘战舰上的火炮都在四十门以上。而英国,则开始采用战列线战术,并将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大胆使用。
以海制陆,处处牵制,使清军不能集中全力来进攻西南。朱永兴的这一想法在满清实施沿海迁界后,更加的确实和坚定。广阔的海岸线,防不胜防;长江水道,分隔南北。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既可两栖登陆,攻城拔寨,还可沿江列阵,控扼江淮以绝南北粮道。
漕运,之前或许不是清廷唯一的和不可替代的大动脉。但禁海之后,却成为清廷的一个致命弱点。
因为明承元之故,以海运为主,河、陆兼运为辅。一由江入海,经直沽口至通州,或径往辽东;一由江入淮、黄河,自阳武县陆运至卫辉府,再由卫河运至蓟州(今河北蓟县)。而清廷放弃了海运,漕运再受到威胁的话,清廷便只能不惜一切代价地维持漕运。
历史上,漕运的最终衰败。也正是因为这个致命的弱点。
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不惜付出重大代价,攻占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成为整个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战;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之后由此引发的战事极其惨烈,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
朱永兴不是没考虑过现在就动手的可能性,但权衡再三,觉得郑军不出动配合的话,光凭南海舰队和十三家的水师,成功的机会不大。既然时机还不成熟。朱永兴也就只能忍耐,他担心轻举妄动的话,反倒使清廷有了防备,收不到突然发动时的效果。
当然,既然有了这个设想,朱永兴便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一方面他想方设法加强南海舰队的实力,另一方面,他也给十三家下了谕令。让十三家建造船只,训练水兵。
但在打通与十三家的运输通道之前。得不到财政的资金拔付,得不到武器装备的补充,人力、财力都有限的十三家想大幅度地扩充水师,显然不太可能。也就是说,目前朱永兴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南海舰队身上。
虽然说截断漕运未必便能将清朝一举击败,但攻敌所必救。也是暗合兵法之道的谋略。
目前,英、荷海军已经有了对舰船分类的粗略标准:一级舰为三层炮甲板,火炮九十至九十八门,定员七百五十人左右,排水量两千吨以上;二级舰为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六十四至八十门,定员五六百人左右,排水量一千三百至两千吨;三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五十至五十六门,定员三百五十人左右,排水量一千吨以上。其中二级舰是英荷两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朱永兴聘请了一些英国海军教官,又有些不爽地发现南海舰队中只有三艘军舰勉强算得上是三级,其余的都应该归为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corvette)和单桅纵帆船(sloop)。
海上与列强争雄的时代还遥远得很哪,朱永兴暗自慨叹,只能无奈地将注意力先转向国内战场,这也和与詹姆斯的会谈很有关系。
“四艘三级舰,嗯,可以。”朱永兴把第一个战略目标定在了摧毁清军的广东水师,郑家不积极配合,他便要用雇佣军了,“登陆是我军的事情,贵国的军舰只负责海上作战,以及按我军所派的人员的指示,炮击陆上目标即可。”
“如您所愿!”詹姆斯答应得痛快,期盼的目光望着朱永兴。
贪婪的英国佬!朱永兴暗自骂了一句,手指在地图上划动,牵引着詹姆斯的视线,最后犹犹豫豫地停在了婆罗群岛。半晌,朱永兴用手一拍,下了决心,将明军占领的其中一个小岛让给英国佬。
“另外——”朱永兴拉长了声音,说道:“在皇明帝国所控制的港口,贵国的商船都可以停靠,进行修理和补充。”
“所有的?”詹姆斯眼睛发亮了,这岂不是说随着皇明帝国的节节胜利,英国商人将得到更多的补给停靠港口,这个预期的利益还真是巨大。
“如果贵我两国达成协议的话,如果我国商船也享受同样权利的话——”朱永兴似笑非笑地看着詹姆斯。
“当然,这个——”詹姆斯有些尴尬,毕竟这超出了他的授权范围,他还要回东印度公司进行汇报商议,“这个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能成功地兴复华夏,重新屹立起来的皇明将是一个开放的国度,闭关锁国、禁海封港将是只在历史书上才能出现的字眼。皇明的港口也将不会拒绝所有非敌对国家的商船,朱永兴很狡黠地利用了詹姆斯的固有观念,实际上,这个承诺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而英国目前在亚洲的势力还很小,虽然有东印度公司入侵印度,但英国的地位并不巩固,它所控制的地方很小,大片土地仍保留在大大小小的土邦王公手中。使印度完全成为其殖民地,按历史上的时间表。还有将近两百年的时间。
两百年?朱永兴不会让历史重演,国内战争结束,皇明会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度,也将成为一个扩张性的帝国。与远道而来的殖民者相比,皇明在地理和人员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也是朱永兴的自信所在。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朱永兴曾在讲武堂和书院讲过,虽然还不为多数人所理解,但种子已经植入泥土,生根发芽只是时间问题。
……………
顺治十八年冬天的寒冷已经过去,一群一群的叫花子仿佛也在温暖中复苏,沿街乞讨的多了数倍。北京城哈德门以西的店铺屋下、破庙里挤满了这些人。一家家、一窝窝地在城墙根搭起了破庵子、茅草棚。北京城内屡遭兵乱,人口十去五六。东直门内外瓦砾遍地,有的是空闲地方。不然真要人满为患了。这些人大都操关东口音,也有不少象是直隶、山东、河南一带的人,他们披着褴褛的棉袄,腰间勒根草绳,端着破碗向人们讨饭。
自多尔衮垮台之后,镶黄旗的旗主鳌拜,认为当初圈地的时候,自己这一旗吃了亏。便仗着自己的官势和权力,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黄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换地。如果土地不足,则“别圈民地补之”。
这样一来,不仅八旗之间闹起了纠纷,老百姓的日子更没法过了,地也不能种了。家也不能待了,只好携儿带女逃出家门,在京城附近乞讨度日。京城内成群结队的难民,都是由于“改圈”地造成的。
顺治没有选择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而是选择了异姓大臣。这跟他幼年时期多尔衮专权的经历有关。他不想再出现一位“多尔衮”来操控子孙的天下。但权力是一个魔杖,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想。结果,虽然没有了多尔衮,但却将出现专权的鳌拜。
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在多尔衮死后,因为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但他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
老皇晏驾,新皇登极,大赦天下,开科选士,这是几朝传下来的惯例。实际上,不等圣诏颁发,各省的举子们便纷纷赶来京城,租房住店,一边讲诗、论文,一边专等恩诏颁发。
虽然很多举子们赶来等待开科取士,但数量并不如预期中那么多,客店老板对此是最有发言权的。等到南明光复了滇省省城昆明,消息传来,又有不少举子退房而走。
读书人呢,他们的志向要当官管理国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学而优则仕”。所以,当没有选择的时候,虽然内心里可能会对神州陆沉痛心疾首,但勇敢地站出来的读书人都被满清消灭了,其他的人就会觉得就只能参加满清的科举,以不辜负自己的寒窗苦读。
但在南明又有了中兴的希望时,参加满清的科举弄不好便会成为一生的污点,成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憾事。而且,老一代的缙绅士人多数仍然心怀皇明,作为长辈,他们对年轻一代士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尽管永历还在缅甸,南明政府不能开科举,但建立起了书院体系,也给了士人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你一个臭举子,抵不了我一个三等奴才,哪有你说话的份儿?”陆文扬耳旁依然响着刺耳的话,背上被鞭子抽过的地方火辣辣地疼,这是他刚刚路见不平、上前相助的结果。
嘿嘿,堂堂皇城,天子脚下,莫说是樵父贩夫无处讲理,便是读书人,在满人眼中也不过是呼来喝去的奴才。陆文扬想到此处,不禁露出一抹自嘲的苦笑。
陆文扬家境贫寒,参加清廷科举本想为自己免去徭役、赋税。但现在他后悔了,觉得自己哪怕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也足以让祖先蒙羞。
“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里姓名非。苟全始信谈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陆文扬想到这首诗,在深深的反悔与自责中,却又感到了庆幸,庆幸自己尚未失足。尚未成为千古悖逆反复之人……
走,离开这百姓流离,百业凋敝,悍而不化者为匪为盗,循法良善者冻饿沟渠的肮脏之地。虽在鞑虏统治之地,我还是皇明子民,纵是千难万苦,我亦要回归皇明治下,重复汉家衣冠。
陆文扬想到此处。下定了决心,顿觉身轻神爽,背上的疼痛也算不得什么,迈开腿脚,大步而去。
……………
“康熙不足十,顾命四剩一,小儿不堪扶,功臣首落地。”
顺治刚死不过一个月。京城之中突然散布开这四句谶语。虽然只有极少数细心人才把它记在心里,思考其中的奥秘。但却不可能不引起某些人别样的心思,其中鳌拜便是其中之一。
大殿上以杰书为班首,下面一溜儿跪着鳌拜、遏必隆和苏克萨哈。资政大臣索额图怀中抱着一叠文书躬身立在三位辅政大臣身后。两排御前侍卫,穿着鲜明的补服,腰悬宝刀,鹄立丹樨之下。
奏章的节略照例由索额图禀报。索额图一边读。一边讲给康熙听,足足用了一个时辰。
康熙不过是个孩童,一边装模作样地听着,一边玩着案上一柄青玉如意,更多的是走个过场。
鳌拜可以忠诚于顺治。但对于顺治的儿子,只有八岁的小孩子,却不由自主地存着轻视。他瞟了一眼下边,见苏克萨哈闷声不响地伏在地上,遏必隆不住用眼向他暗示。
鳌拜早就听得不耐烦了,索尼告病,素来畏忌的人不在,他的胆子便大了起来,仰起脸来截断索额图的话:“你只管读,谁让你讲了?皇上难道不及你?”
索额图忙赔笑道:“回中堂话,这是太皇太后原定的懿旨。怕皇上听不明白,特意让我讲一讲。”
鳌拜不等他说完便接着说道:“这些奏章,廷寄早已发出,何必罗嗦那么多!皇上尚在幼冲,此等政事当照先帝遗制,由臣等裁定施行!”
按照祖制,未亲政的皇帝处置政务,是全权委托辅政大臣的,每日会奏其实都是官样文章,听一听就罢。
但今天小康熙却听到了一件新鲜的事情,不由得用稚嫩的童声开口说道:“朕虽年幼,懂得不多,但不懂之处,连问都问不得?”
一句话问得几位大臣个个倒噎气,只好俯首不语。鳌拜心想:趁着索尼不在,这次若不堵回去,以后他事事都要问,那还辅什么政?停顿半晌,他缓缓说道:“照祖训,皇上尚未亲政,是不能问的。但若是不懂,亦可由臣解释。”
小康熙并未觉察到鳌拜今日的强势,只是好奇于刚才的奏章,便开口问道:“哭庙是怎么回事,是一种当地的风俗吗?”
“哭庙”在苏州一带确是流传已久的习俗。当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来自殷实之家、中产阶级的读书人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监察力量,当官府有不法之事不当之举,士子们每每聚集文庙,作《卷堂文》,向祖师爷孔圣人哭诉后,更召集民众向上级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势众的“哭庙”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视而采纳。
但现在奏章中所说到了哭庙却不是那么简单,历史上它与“通海案”、“江南奏销案”,合称“江南三大案”。清廷借此兴起大狱,沉重打击了江南地区汉族地主和士绅的势力。
清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哀诏于二月一日下达吴县,府衙设灵举哀痛哭三日。就是在此时,苏州吴县发生了“抗粮哭庙”案。本来是吴县诸生为声讨吴县县令的贪酷而组织的一次地方性请愿活动,只是到文庙中的先圣牌位面前痛哭流涕,发泄自己的怨恨与牢骚。但清廷却认为秀才们的举动被认为是触犯了顺治帝的灵位,犯下了大不敬之罪。包括金圣叹在内的大批诸生因此被捕,被“拟不分首从斩决”。
康熙听完索额图的解释,倒也没表示出什么,毕竟年幼,还没有自己的见解,只能是人云亦云,听辅政大臣们的意见。
接下来索额图又说了推迟爱星阿领京师禁旅南下的奏章,这却是鳌拜的意思,苏克萨哈有些不满地看了鳌拜一眼,却终于忍下气去。
奏议完毕,康熙又开口问道:“索额图,你父亲的病怎样了?”
听见皇帝问他父亲的病情,索额图忙跪下磕头回道:“托主子洪福,今早看来痰喘好了些。”
“嗯,回去替朕问候他。”
“谢主子恩。”索额图忙叩头回奏。
鳌拜见康熙没有话说,便说:“皇上如无圣谕,容奴才等告退。”
康熙有些奇怪地看了鳌拜一眼,对他今天屡次打断自己也有些不高兴,停顿了半晌,起身面带不悦地离开。
康熙等人一走,殿堂里一片死寂,鳌拜满不在乎地站起来,笑着说:“别跪了,退朝了,咱们回去罢!”
…………(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章 无题
爱星阿,舒穆氏,满洲正黄旗人,一等公,领侍卫内大臣。在顺治十七年九月间,顺治曾经派学士麻勒吉、石图前往云南考察战事,核实吴三桂的呈奏。两人返回报告后,顺治与议政王贝勒、大臣们进行了商议,决定授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率禁旅八旗往征云南,与吴三桂“相机征讨”。
当时,顺治还是比较信任吴三桂的,指授爱星阿等到了云南后,凡事要“会议而行”。如与三桂一处,“一切事务,俱用王印行,若不与王同处,即以尔印行”。
只是形势变化得太快,爱星阿和禁旅八旗刚做好了出发的准备,顺治便一命呜呼了。皇上驾崩,人臣之礼不可废,爱星阿便只能待丧事办完方能启程。但滇省战局急转直下,吴三桂率军先退出昆明,再退出曲靖,之后直接退入黔省,滇省全境为明军所占领。
当然,吴三桂已经编好了措辞,在奏章中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请求处分,但主要责任却推给了死鬼张勇。而且吴三桂在奏章中极尽悲痛,言说已赶来京师,要哭拜顺治。
可还没等清廷做出决定,短短几日内吴三桂又来了奏折,言说水西叛乱已经蔓延猖狂,迁延时日便会势大难制。为了黔省安危,为了抵挡滇省明军,他只能先“亲率大军早为剿平,以清肘腋之患,断滇省伪明内外夹攻之念”。奏章一到,京师的吴应熊便开始活动,重贿四位辅政大臣,为其父说项。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即便知道吴三桂说的多半是假话,其对清廷的忠诚已经大打折扣。四位辅政大臣也认为此时不可逼迫,应以安抚为上。吴三桂虽然不卖力,或者与伪明有所勾连,但到底还没有真正反叛。正因如此,明军才未能长驱直进,还是只能踞于一隅之地。
从忠诚到摇摆。吴三桂的变化令清廷恼怒,但到底还属于可争取、利用的,清廷还没傻到把吴三桂硬逼到明军一边。安抚归安抚,提防却是不可或缺。因此,在这种不太确定的形势下,原定的爱星阿和禁旅八旗南下便被推迟,清廷要重新商议,重新选择投入兵力的最佳方向和地点。
同时,以四辅臣为执政核心的清廷还需要不断调整统治政策。收服人心,稳定秩序。连年的战争,已经使清廷的财政不堪重负;南明势力的再度兴起,又使清廷意识到要统治占人口大多数的汉人,适当放宽政策,与南明争取民心也非常重要。
于是,清廷出现了两种观点,两派人物。一派认为在经济上应实行轻徭薄赋、更名田(即被清廷免价给予佃户耕种的明代藩王庄田)。发展生产;在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有步骤地打击江南汉族地主士绅阶级,放慢攻打南明势力的进程以休养国力、民力。
另一派则认为放宽经济政策会导致军备缺乏,放慢攻打南明势力的进程无异于养虎为患。目前应该加大税赋,积聚起能够以泰山压顶之势展开军事行动的优势兵力,一举解决西南的南明势力,消灭大陆上公开以恢复明朝为旗帜的武装抗清运动后。才能休养国力,加恩于民。
……………
哭庙案吗?朱永兴沉吟半晌,无奈地叹了口气,把这份情报放到了一旁。情报局的触角延伸得越来越广,各地有关的、无关的事情都往上报。不管是否重要。朱永兴都要求情报局编撰整理,交上来供他过目。有些事情别人未必会看出什么,但朱永兴还是希望借助自己的能力从中挖掘出价值。
比如这份关于苏州吴县哭庙的事情,情报局便不以为意,而朱永兴隐约知道一些,却感到无能为力。
说实话,朱永兴对汉族地主士绅的印象并不好。那些舍家为国的已经被清军杀得所剩无几,生存下来的还有几分热血?仗义每多屠狗辈,越有钱越反动,嗯,这话说得有些极端,但也未尝没有道理。
因为有家有业,地主士绅更多的是为自己的身家考虑,比平头百姓更容易改变倾向。当年,洪承畴的宣传和安抚便相当有效果,大批原本倾向明廷的缙绅都现改持中立,作出一副避世的姿态:既不支持鞑子,也不支持抗清武装。而他们的子侄则开始参加清廷的科举,为“学而优则仕”而努力,至于是满清的朝廷,还是明朝的,似乎并不重要。
虽然印象不好,可朱永兴如果力所能及,依然会出手帮助。毕竟江南的士绅还不象北方士人那样甘心情愿地服从满清的统治,争夺士绅阶层也是易成、张维翰为朱永兴的上位所筹划的事情。
但现在恰恰是鞭长莫及。西南明军刚刚展开了两翼,广西、四川牵扯了明军的精力;南海舰队正在准备打击广东清军水师,从而通过海上威胁陆地,牵制广东清军,配合广西战区行动;京师的情报也不断传来,朱永兴等人密切关注着清廷的举动,说不定便要有一场计划外的大战,保持一定的机动力量也很必要……
当然,清廷大举用兵西南估计要等到九、十月份,因为吴三桂在奏章中说到“俟霜降瘴气消失,再大举进兵入滇,胜之可期也”。
嗯,还有五六个月的准备时间,而吴三桂也需要时间在贵州排除异己,巩固势力。对于这一点,两家倒是不谋而合。
朱永兴冷笑一声,把看过的情报汇总收起叠好,思索了一阵,提起笔来,给广西战区的指挥部写信。
思明州一战,燧发枪加刺刀发挥了很大的威力,但由此也引起了前线部队军官对军队编制的一些不同意见。
其中,主要便是长矛兵的保留和裁撤。在前线军官看来,用炮车作掩护,再加上燧发枪在射速、射程上的提高,长矛兵并没有什么用处。如果全军都装备上燧发枪和刺刀,不仅战力能够提高。而且即便没有炮车,用刺刀和密集攒射,也能够抵挡骑兵的冲锋。
对此,朱永兴也不十分确定,毕竟这一战中清军并未使用骑兵冲锋,只不过是一次不大的胜利。前线军官由此得出的结论未免有些轻率,有些急于求成。
尽管朱永兴不遗余力地加强明军的武器装备,但也知道就目前而言,武器致胜论是靠不住的。训练、组织、纪律、士气等方面,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就目前的情况来判断长矛兵是否有价值,还有些为时过早。与其向士兵灌输并不确定的理论,倒不如向他们解释清楚道理更为自然。应当告诉他们,勇敢的骑兵是能够冲破方阵的,勇敢的步兵也是能够击退骑兵的冲锋的。”
停顿了一下。朱永兴继续写道:“因为胜利并不决定于某个兵种一定比别的兵种更优越,而是取决于千百种不同的情况。告诉他们部队的勇敢,长官的机智,适时的机动,枪炮火力的效应,雨水,甚至污泥,这一切因素。既可能导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