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流伐清-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经是八月中旬,离计划中九、十月份的元江起事及滇西反攻,只剩下不足两个月,时间相当紧。
朱永兴一到老街,便把随队的一些明军派至元江,并携有少地雷、手榴弹。这些明军官兵将作为第二批教官,到达元江后马上投入到训练土兵熟悉新武器的工作当中。
叙国公马惟兴则向朱永兴汇报了元江的具体准备情况,以及那嵩联络南明降清将领和各土司的最新进展,还有小参谋部所制定的粗略计划。
降清总兵孙应斗、赖世勋、高应凤,延长伯朱养恩,石屏总兵许名臣,土官龙赞扬。这些名字朱永兴是有印象的,史有记载,确实是元江起义时所参与的人员。这说明元江起事的进程并没有完全脱离历史的轨迹,或者说是变化得不大。另外一些人名,朱永兴则显得比较陌生,比如许甲贵、马秉忠等。
“……元江那氏本就财雄势大,又有殿下支持,降清将领及各土司皆有归附反正之心,一旦起事,必然云起响应……”
朱永兴淡淡一笑,讨伐安南的成功,无疑会在迤东地区造成影响。明军在后支持,自己这个宗室留守也可颁印封赏,这当然会给元江那嵩的四下联络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那嵩总督慷慨济民,治下百姓极为拥戴,已召集数万民众深挖战壕,加固城池,并架设浮桥,遏止强渡……”
朱永兴轻轻点头,历史上清军攻破元江后屠城,被杀害的军民有数万,然后在周边地区屠戮烧杀,又杀害了数万百姓,死难总数达到了十余万。依照这样的数字计算,那嵩召集数万民众应该不是很困难。有如此多的百姓参与修筑,元江的城防应该能得到很好的修整加固。
“……那总督与末将等反复商议,已定出大概计划:可在元江城西北老武山屯兵为外援,并设伏兵于大竹菁……由反正之将兵攻取石屏,另派一军攻掠临安、蒙自,则昆明以南迤东各地烽火遍地,令清军左右支绌……”
朱永兴微微皱起了眉头,如果不是知道历史的发展,他会对这番布置大加赞赏。但已经知道历史上元江起义失败的经过,不管历史是否改变,他都要拾遗补缺,避免其中的疏漏。
清军镇压元江那嵩抗清起义时,是出昆明,经通海,走曲江驿,先占石屏,再向元江逼近,最后是出现在元江城东北方向。朱永兴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动,最后停留在老武山,又在大竹菁画了个圈,轻轻摇头。

第十七章 元江宣慰
停顿了一会,朱永兴才开口说道:“从石屏至元江,却不是只有大竹菁一条道可走。虽然可能性很大,我们依然要考虑得周全一些。再说老武山吧,离元江似乎有点远,容易被清军切断联系。”
“殿下,这只是初步的计划,还需修改完善。”马惟兴拱了拱手,解释道:“走大竹菁为石屏至元江的最便捷道路,且清军岂知我军在此设伏?而老武山距元江亦不过七十里,清军若屯兵遮断,岂不担心被两面夹击?”
历史上,清军还真获悉了大竹菁有埋伏的情报,间道而走,绕离了伏兵;而老武山与元江的联系也确实被清军切断了,根本没起到作用。朱永兴沉吟了一下,不想就这个计划与马惟兴纠缠。毕竟,他马上要去安沛坐镇,已经不再涉及到元江作战的事情。
所以,接下来朱永兴就安南郑氏、镇守安南占领区、招募训练新兵等事情做了交代。马宝随后也介绍了目前明军和土兵的驻扎防卫情况,以及粮草物资的调配。
总的说来,镇守占领区的任务比较轻松,郑氏大伤元气,又专注于收复被南阮侵占的地盘,对明军暂时没有威胁。莫氏也正在积蓄力量,巩固地盘,在没有明军支持的情况下,也不大可能有什么异动。
“殿下,那总督希望您能去元江坐镇,这对联络各土司、各降将极有益处。”等朱永兴和马宝交代已毕,马惟兴在告辞前又转达了那嵩的期盼。
“吾去元江坐镇——”朱永兴略略沉吟了一下,便轻轻摇头道:“这与竖旗起事也差不多了,打草惊蛇呀,不妥。或者,偷偷的去?也不好,那样就起不到那总督所希望的作用。”
“那总督四下联络,昆明清军对此想必会有所觉察。”马惟兴说道:“我不动,敌亦要动。殿下要慎加提防。”
朱永兴点了点头,这也正是他所担心的事情。不能自以为事,不能把敌人想得太蠢,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敌人会按自己的计划行动。但依据历史资料,那嵩七月起义,昆明清军在九月才大举出动,可见滇省的雨季真的是制约清军行动的一个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他应该还有时间,至少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送走了叙国公马惟兴,朱永兴便让马宝召集众将,继续商议元江的战略布署。既然是以拖延、防守为主,以老武山作外援,便有些不妥了。至于在大竹菁设伏。朱永兴也不赞同。伏击成功自然是好,若是清军绕道别走,这伏兵也就被隔离于元江之外,空自减弱了元江的防卫力量。
节节抗击,骚扰袭击,慢慢退至元江,再倚城固守。这几乎就是腾冲作战的翻版。在腾冲有高黎贡山作为屏障,元江呢,朱永兴在前世曾去游玩过这座“天然温室”。他记得从昆明驱车到元江的这一路上风景迷人,山岭起伏,道路弯弯曲曲,犹如白色飘带在崇山峻岭间漂移。高架桥、盘山路、穿山洞数不胜数,高山、悬崖、山谷、水流、山庄则美如画卷。
当然,现在朱永兴不是在憧憬美景。而是在判断昆明清军想要抵达元江,途经的道路在目前的条件下,应该是很崎岖难行的。元江又属于周围都是山的盆地地形,周围的山也比较高耸险峻,有非常多的原始森林,作为阻滞打击清军的战场,还是相当有利的。
“在腾冲作战时。化整为零、散于敌后的扰袭部队起了很大的作用,只是人数少了一些。”马宝回忆着追击线国安的情形,如果不是受到阻碍袭击,没准还抓不到线国安呢。所以对这个战术很是赞赏,“此次应该增加力量,有数千熟悉地形地势的土兵在山林中出没无常,既可截杀信使斥候,切断敌军与外界的音信联系;还可适时变零为整,攻击敌人押运辎重粮草的小队伍。”
朱永兴对此表示赞同,土兵阵战能力有限,这种在本乡本土的骚扰袭击,应该正是其所长。再加上地雷、手榴弹的使用,还有轰天炮的冷炮袭击,清军肯定要大吃苦头。
“还需在元江上游择一地驻军以为外援,人数不用太多,千人即可,要通习水性。清军若立浮桥木寨阻隔元江水路,围困元江城时,则可乘船顺流而下破击之。”朱永兴最担心的还是元江城的水道畅通,这可是增援的人员、物资必经之路。
“殿下,元江起事后,末将有意把指挥部移至元阳或亏容甸等长官司(现红河县),以便就近指挥。”马宝提出的建议看似合理,却让朱永兴迟疑起来。
元阳距离元江远了些,而亏容甸等长官司又太近了,与石屏隔河相望,搞不好清军占领石屏后便会先来攻打。马宝所率兵马的任务可不仅是在危急的时候援助元江,还要保卫安南占领区呢!
当然,清军绕过元江,直接攻击安南基地的可能性非常小。毕竟路途远,所经多是地方土司的辖地,更有被元江起义军切断退路的危险,但也不得不防。
“指挥部设在元阳为佳。”朱永兴认真思索了片刻,说道:“亏容甸、思陀甸、落恐甸、溪处甸、瓦渣甸和左能甸六个长官司已经表示响应那总督,所辖土兵大部将赴元江,守卫兵力薄弱,不是安全之所。嗯,今日先把元江那边的事情大体敲定,这以后还有变数,到时再相机调整吧!”
马宝等将知道朱永兴所说的变数应该是指军情司那边的情报。只是军情司直接掌握在朱永兴手中,具体的行动他们并不了解,也不好追问。接下来便只就元江的战略战术进行了商讨,拟定了大概的计划,由朱永兴和马宝用印后送往元江。
接下来的几天里,朱永兴便把精力完全放到了军情司,时刻关注着最新的情报。同其他各部门一样,军情司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充和发展,一些锦衣卫被从军中抽调出来,充实进来,又有朱永兴的指点。情报探听更有针对性,效率也越来越高。
原来军情司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周良甫已经转到了民情司,着重于监督各级官员,及反映民情。现在是郑昭仁和查如龙负全责,下辖四个处:情报处负责搜集、分析情报和派遣间谍;行动处负责策划各种政治军事活动;反谍处负责进行反间谍活动,保护情报人员的安全,并侦察敌方的间谍活动;总务处负责预算和行政管理。
另外。情报司还建立了十几个情报站,这得益于郑家祖辈行商,以及马帮走货所积累起的人脉。昆明、永昌、大理、楚雄、玉溪等三江之内的情报站虽然都是刚刚成立,人手单薄,但已经建立起情报联络通道,并不时有情报送回。不管情报的用处有多大。朱永兴都觉得是一个可喜的成就。
当那嵩为起事四下联络的时候,朱永兴也没闲着,依靠着自己的记忆,他给军情司也列出了名单,皆是史有所载的抗清土司。象宁州土司禄昌贤,新兴王耀祖、嶍峨禄益、王扬祖、王弄土司王朔,蒙自李日森、李世藩、李世屏。路南秦祖根,陆凉资拱,弥勒昂复祖,维摩沈应麟、沈兆麟、王承祖等。
这些土司在历史上没有参与元江那嵩的抗清起义,或许是惧怕清军势大,或许是心存观望,或许还有其他心思。只是现在的形势却与历史上不同,明军先有腾冲之胜。朱永兴又征伐安南成功,颇有振作之象,想必会有人响应吧?
朱永兴其实心里也没有底,但若能得助力,则元江起事陡增外援,作战则更为有利。而且,清廷的剃发易服令。也在为他达到这个目的,而平添了有利的条件。
“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为逆命之寇,必真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皆地方文武各官,该当履行查验,若有复为此事,续进章奏。欲将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愿本朝制度者,杀无赦。”
清廷在江南颁布实行“剃发易服令”,致得民情汹涌、烽火遍地,却丝毫没有吸取教训的意思,每占一地,仍旧严行不贷。而正是这种残酷而顽固的政策,连率先附清而被准予承袭的思陀、落恐、左能、瓦渣、铁容、纳更等地土司也心生不满,更何况那些尚在观望、且早已崇尚汉服的众多土司?
八月二十,第一批赶赴滇中的五千安南明军通过老街,进入滇省,沿着之前的旧路前去与晋王李定国部会合。
八月二十五,大批弹药由沙坝运至老街,装载上船后,溯江而上,来来回回地运往元江城。
八月二十七,军情司派出联络各家土司的情报人员开始纷纷返回,再综合其他方面的情报,朱永兴终于可以作出最后的布署了。
八月二十九,朱永兴召开了作战会议,足足商讨研究了一天,整个反攻作战的计划才算最终确定,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联络和准备。
九月初五,朱永兴率领着一千明军和一千猛山克族勇士,携带着武器装备,乘船出发,沿元江赶赴滇中。
对于辛苦打下的基业,朱永兴到底还是不放心,在得到晋王和赵王的情况报告后,原定要带走的明军数量又削减了不少。除了他带走的七千将士外,驻守安南的明军有两千,各族土兵三千;马上要赶赴元江的有三千明军,汝阳王马宝坐镇元阳,手中还有预备军队两千,以及各土司派出的土兵三千余。
为了这次翻盘之战,朱永兴可以说是倾尽全力,老兵、新兵、土兵一起上,动员了手中所有的兵力。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数字,他其实还留下了不少暗棋,准备在关键时候发动,或者是在清军处于劣势的时候,再煽动蛊惑,以收奇效。
……………。
元江城,蜗居在一圈山的怀抱中,亮亮的吞食着阳光。周围都是山的盆地地形,是元江独特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云南地属高原,而元江这里海拔仅三、四百米,周围的山又异常威武高大,有非常多的原始森林,多数地方人烟稀少。
这种盆地地形,加上处在北回归线附近。光照强烈,其他地方因为重重大山的阻挠无法快活伸展,而好容易找到了元江这样一块空地,可以伸展胳膊和腰肢,当然要美美的将光全部洒下来,犹如一个碗,满满盛满了光亮。
前世游玩的是被战火摧毁后重建的元江城。与现在的完全不同。朱永兴在船上举目眺望,尽情欣赏,感慨不已。直到船速减缓,慢慢向岸边靠去,岸上迎候的人群才将他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王旗竖了起来,岸上的人们纷纷跪倒。参拜皇明宗室,朝廷留守,岷王世子朱永兴。
这个时候就不必藏着掖着了,朱永兴就是给那嵩壮声势、涨人望,给参与起事的人们增信心来的。至于起义,不过是竖旗传檄的事情,昆明的清军又不是瞎子聋子。估计已经在做准备了。
“那总督,那巡抚,快快请起。”朱永兴走下船,笑着先将那嵩搀扶起来,言语平易亲近,向众人显示出他与那嵩不同寻常的关系。
“诸位请起。”朱永兴又向跪着的人们高声说道:“吾未至元江时,已闻那总督陈述此地官吏军民之忠义,吾心甚慰。今至元江。特颁谕令,勿分军民老幼,皆可仰首观觇,低语谈论,不为罪也。”
那嵩身着明朝官服冠带,脸上因激动而微微泛红,他没想到朱永兴对他这么看重。一个劲儿地往他脸上贴金,又赶忙跪倒,呼道:“谢殿下恩典,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人群中爆发出激动的喊声。
几名护卫翻身上马,当先的是两名手持红色令旗的骑士,紧随其后的是四名并排而行的骑士,手擎着清道旗。个个都长得身材高大、虎背熊腰,身上盔明甲亮,看着煞是威风。
“殿下谕令,吾至元江宣慰,勿分军民老幼,皆可仰首观觇,低语谈论。”几名骑士放慢了速度,伴随着嗒嗒的马蹄声,齐声高喊着向前小跑,穿过城门洞,进入了城中。
喧哗声从街道两旁的百姓中响了起来,对这道比较奇怪的谕令,百姓们都表现出了惊讶的情绪。但片刻后又都伸长了脖子,期待的望着城门处。
“来了,来了。”道路两旁的百姓纷纷跪倒,点燃香烛,负责维持秩序的明军士兵也如临大敌,警惕的目光四下扫视。
有明一代,云南乃偏远之地,见宗室留守驾到,百姓遮道相迎,焚香祷拜,这有那嵩刻意安排的原因,更有在封建时代,存于人们心中的固有等级观念,以及对皇家威严的敬畏之心。
在封建时代,这种心理恐怕不为现代人所理解。但是在历史上,即便在朱由榔和他的眷属被押回云南昆明时,眼见皇帝蒙难,百姓纵观之,亦无不泣下沾襟。
一队手持旗帜的戎装甲士缓缓行来,穿过城门洞。旗帜过去之后,又有随行军士手持着令旗、戟氅、紫方伞、仪鍠氅等器物作为引导,缓缓行过,仪仗虽然经过了朱永兴的大力删简,但还是让百姓们颇长见识。
在两排亲卫的保护下,朱永兴头戴马鬃瓦棱帽,身穿纯绢大袖袍,腰系黄丝带,骑着一匹白马出现在城门处,身后是那嵩等臣僚。
百姓们瞬间的激动过后,都屏住呼吸,大睁着眼睛,望着宗室留守、世子殿下含笑而来,甚至还向周围的百姓们招手示意。
“殿下冲我笑了……”
“殿下冲我招手呢……”
“殿下相貌堂堂,英武不凡……”
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声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激动。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突然,人群中爆发出一声孤零零的喊叫。
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如同池水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水纹涟漪飞快的在人群中扩散开去。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祝殿下身体安康,中兴大明。”
“佛祖保佑殿下。”
……………
因为宗室仪仗的威严,因为固有的等级观念所造成的隔阂和恐惧,因为这一狂热的呼喊声而烟消云散,一开始是百姓,他们笑着,欢呼着,后来连维持秩序的明军士兵也激动的身体发抖,振臂高呼。
朱永兴在伞下使劲挥舞着胳膊,鼻子发酸,眼睛湿润,这就是我的臣民,这就是纯真质朴的百姓。不管是汉族,傣族,苗族,还是其他民族,我还没有为你们做什么,但我知道你们希望我为你们做什么。今天,现在我要说,我爱你们,我愿用鲜血和生命来保护你们,我愿为你们的幸福生活而奋斗终生,让你们不受奴役,活得有尊严,有自由……
……………

第十八章 元江城防
感谢艳雪残阳,龙马123,无名先生之能人,快拉黑吧,windchaser,呜呜,yikm咬唇不语,黄金24K朗逸,jforce等书友的打赏月票,祝朋友们万事如意。
××××××××××××××××××××××××××××××××××
“想当年,皇上还是宗室留守的时候,宣慰元江,那事情,俺一辈子也忘不了。”若干年后,很多元江军民还对当时的情景念念不忘,对着小辈在不停的炫耀,“真龙天子就是真龙天子,那天阳光特别的足,皇上有真龙护体,脸上闪着亮晶晶的光哩!”
“儿子,别听你爹胡说。”一个少妇走进屋来,白了正说得来劲的丈夫一眼,“娘呢,当时跪得比较近,看得真真的,皇上当时脸上笑着,挥着手,却流眼泪了。”
“胡说,皇上怎么可能在百姓面前流眼泪?你眼神不好,定是看错了。”丈夫不干了,急眉瞪眼的斥道。
“才没有。”少妇瞪圆了眼睛,“当时俺和小梅跪在一起,俺俩都看见,皇上是流眼泪了。”
“小梅说话哪有准儿,成天疯婆子一样。”丈夫争辩道:“俺和爹当时都在那里,爹还看到皇上冲他笑,冲他招手呢!”
“皇上认识爹?”少妇撇了撇嘴,转头看了看外面,压低了声音,“还招手?定是欢喜过头,看差了。”
“嘘!”丈夫吓了一跳,赶紧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想讨打呀,让爹听见了还不敲你两拐杖。”
少妇咧了咧嘴,愈发低声道:“你们光看见皇上了,俺还看见娘娘了呢,两个哩,长得跟仙女似的……”

“我流泪了。竟然在这种场合流泪了。”朱永兴利用挥手的动作,用袖子轻轻擦掉脸上的泪珠。
已经下马走入了那氏的豪宅,那如潮的欢呼声似乎还在朱永兴耳边次第响起,使他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殿下跋涉辛苦,先稍事休息,等到明日再见官员不迟。”那嵩在旁说道。
“不辛苦。那总督联络土司,筹措物资,修葺城池,那才称得上辛苦。”朱永兴含笑摆了摆手,说道:“时间很紧啊,那总督和吾说说。都有哪些人需要吾接见,各人的情况又是如何?”
“下官遵命。”那嵩微微躬身,伸手把朱永兴请进了厅房。
……………
石屏土官龙赞扬、龙元庆,纳楼土司普率,思陀土司李熙,溪处土司赵恩忠,瓦渣土司钱觉耀。纳更土司龙天正,八寨李成林,教化张长寿……降清明将高应凤、朱养恩、许名臣的心腹代表,以及秘密潜来的孙应科、赖世勋、马秉忠。
朱永兴不顾疲劳,一一接见,亲切慰勉,并表示论功行赏时要对土司及家眷进行册封,赐五品至八品官职。其眷可赐为命妇,着凤冠霞帔等等。他对反正明将则更为看重,并不提他们屈节降清的污点,只谈反正抗清的忠义,官复原职是应有之义,若有功劳还要加以擢升。
相对于各个土司,朱永兴对有意反正的降清明将及其心腹代表更为亲近争取是有理由的。降而复叛。这些人便等于绝了后路,清军不会再相信他们,也就没有再降之理。
而那些土司则不同,因为清廷为维系边地稳定。对这些地头蛇多采取安抚策略,投诚免死仍授长官副长官世袭的在历史上不在少数。除了象那嵩、王维祖这种领头造反的,其他人则可视形势来转换立场。
关键还是要看胜败,胜则应者云集,败则一哄而散。现实就是这么冷薄、势利、残酷,为了自己的身家,为了族人的安全,敢于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毕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朱永兴并不准备用什么大义名分来让各方依附,他觉得用行动更有说服力,用不断的胜利更能争取人心。
夜已经深了,屋内依旧灯火通明,朱永兴与那嵩、吴子圣等人还在商议布置着元江战役的作战计划。
“九月二十五,是计划举旗起义的日子。在这之前,昆明清军不动,元江亦不动,就这么耗着。”朱永兴沉吟了一下,又补充道:“其实,准备工作已经差不多了,早几日晚几日也没有关系。但为了策应大局,还是尽量往后拖延为好。”
那嵩点头称是,他已经知道了明军的整个计划,先西后东,连续作战。这样的话,拖延起义时间对元江是有利的。如果提前举旗,便可能要面对昆明清军的全部压力,若滇西先动,则可以牵制清军。
“城防还要加强。”陈国公吴子圣想了想,笑道:“殿下所授之法,末将初时还不觉怎样,但每日走在城头,看着城墙的变化,越想越觉得威力奇大。可惜时间仓促,只能用土木构筑,若是用青砖大石,那绝对是坚不可摧。”
朱永兴对吴子圣的恭维淡然一笑,说道:“再坚固的城池,再完善的城防,也需名将指挥得当,方能发挥威力。陈国公,还有诸位将军,这元江攻防吾交给你们才能放心啊!”
吴子圣、李承爵等人赶忙拱手谦谢,纷纷表示不负殿下所托,必要以死相报。
朱永兴笑着摆了摆手,说道:“战元江,而不只战于元江。要把战场拓宽拓广,才能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所以,元江外围的险要之地亦要立寨设防,以土兵为主,以明军为辅,且战且退,以战代练。”
“殿下所言甚是。”那嵩见识了明军的战力后,自傲之心已经消减了不少,对手下土兵的战斗力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土兵久已未战,虽有陈国公等督促训练,战阵经验仍缺乏,当以小战磨练之。”
朱永兴含笑点头,继续说道:“敌后骚扰袭击的任务当由本地土兵承担,利用熟悉山林地形的优势。扰敌、疲敌、阻敌、困敌。在腾冲时,猛山克族和摆夷族相配合,便做得不错。吾会留下两百猛山克族勇士,他们对此颇有经验,再有土兵相助引导,当有收效。”
“当在山林隐秘处多设营地,多储干粮。”陈国公吴子圣参加过腾冲之战。对此也有了经验,补充道:“新运到的手榴弹极好,不需点火,使用方便,可多与袭扰部队。守城呢,用点火的旧式炸弹也可。”
“陈国公想得周到。”朱永兴赞了一句。说道:“还有地雷,派出一些明军指导,也在外围战中多加使用。吾还会留下一部炮兵,二十门轰天炮,如此防守元江,当更为稳妥。”
那嵩面露喜色,轰天炮的威力他在安南是见识过的。但为了尽量保密,朱永兴虽然答应了派炮兵助战,但一直没落实。现在,他的心可以放下大半了。
“还有一种小炮,机动性极强,最适在山林等复杂地形中作战。”朱永兴又给那嵩等人添了个惊喜,“给元江留二十门,只是弹药不多。便留下两个工匠,在元江制造好了。”
这种小炮更接近于后世的迫击炮,也是轰天炮的缩小版,口径小,重量轻,一人就能背起。只不过射程短,只有一百多米。
“多谢殿下。”那嵩原本对朱永兴先不倾力援助元江。却要移兵滇西作战,在心里还有些不满,但现在算是毫无怨言了。
留下炮,留下炮兵。就相当于朱永兴已经变相应允元江土兵以后可以拥有这些武器装备。制造起来不复杂,炮兵的学习和组建,那就要看那嵩等人的能力和见识了。
军事会议一直开到半夜,总算把全部计划都敲定落实。元江的准备工作本已做得很充分,计划中的一些更改和完善并不会耽搁太长的时间。朱永兴听了众将的陈述和汇报后,也做到了心中有数,可以比较放心地前往滇中与李晋王会合了。
朱永兴由那嵩之子那焘陪着,来到客房,四个身着傣家服装的女孩已在屋前跪迎,那焘招呼一声,几个女孩便进屋忙活起来。
“天色已晚,殿下请早些安歇。”那焘躬身施礼,告辞而退。
朱永兴走进屋子,但见陈设十分奢华,不愧是百年积累的那氏。屏风后有袅袅白雾升腾,知是沐浴之所。四个傣家女孩款款上前,给朱永兴宽衣解带,侍候他在屏风后的大木桶中入浴。
来到这个时代,朱永兴在争取改变别人的同时,也慢慢适应了不少当时的规矩。梦珠身边有几个同族的侍女,也是他的丫环,这种在后世看来有些香艳的侍浴在那时却是很平常的事情。而且,在磨乃的龙府,在陇川的刀府,都有过这样的情形。对于朱永兴这样尊贵的身份,这些侍女不仅经过挑选,都未经人事,且还兼有侍寝的职责,算是当时招待贵客的一个规矩吧!
只是侍浴是一回事,朱永兴也没想过要几个粗壮的男人干这种活儿的可能,那太令人不寒而栗了,可他也从没让哪个侍女来侍过寝。脱了裤子是禽兽,提上裤子不认账,朱永兴还做不来这种事情。近在咫尺的面庞,亲热缠绵的娇躯,睡过之后便能忘得一干二净,便能象什么也没发生似的安然离开,日后也无牵无挂,朱永兴自问还没有这样的铁石心肠,也达不到这么强大的心理。
水的温度很合适,微微发烫,正好能驱除身体的疲累。水中不知加了什么香料,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惬意。在香雾蒸腾中,朱永兴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微微闭上眼睛,任由侍女给他梳洗头发,擦洗身体。
反正朱永兴还穿着他自己设计,梦珠亲手缝制的内裤。在陌生女人面前完全袒露身体,这个他还没适应过来。
洗得差不多了,朱永兴象往常一样摆了摆手,挥退了四名侍女。他自己脱了湿内裤,擦干身子,穿好衣服,才让侍女们进来收拾打扫。
茶好,这茶碗也不错。朱永兴坐在书案前,觉得睡意并不浓烈,边喝着茶水。边想着整个反攻计划,看是否有疏漏。在滇西打开局面,最好是能拥有向四川渗透的通路,并在西面对昆明具有了牵制;在元江挫败清军,使昆明在南面也有了威胁,并使安南基地有了安全可靠的屏障。
这两个目的如果都能达成,那自然是两全其美。如果在滇西有差池。那就灵活转身,力保元江,使安南基地不受战火摧残。这样还是能向广西发展,夺取出海口。如果都不顺遂,就只能回军猛攻安南郑氏,夺取升龙。在红河出海口去看海了。
外有清军,内又根基不稳,陷于和安南人的战争泥沼,那可真是最下策之举。朱永兴思虑再三,觉得万不可能走到那个地步,但心中还是有那么一丝隐忧挥之不去。
战争啊,变数是始终存在。哪有会有万无一失的时候。朱永兴苦笑着自我开解,挥退了屋中的侍女,躺在床榻上慢慢进入了梦乡。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