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辛酉政变后,政府改变了道咸两朝战和不定、疑惧重重的对外政策,实行以和为主,对外国侵略者妥协,与其勾结,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慈禧执掌政权达半世纪之久,专制腐朽,使中国蒙受了更多的灾难和屈辱。
71。洋务运动
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包括通商、传教、外交等在内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洋务运动指清政府一批具有买办性质的官僚军阀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在中央以总理衙门大臣奕䜣、侍郎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辛酉政变后他们握有实权,可以左右清朝的政局。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比西方好得多,只是火器比不上西方列强,只要清政府掌握了西方的近代军事技术和装备,就可以强盛起来。洋务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60年代为第一阶段,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船舰,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企业。70年代到90年代是第二阶段,以“求富”为口号,洋务派开始举办民用工业企业。
在第一阶段洋务派建立的军工厂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李鸿章在曾国藩支持下在上海创产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经费为54万余两自银,工人2000余人,主要生产枪炮、弹药和小型船舰,还附设译书馆来翻译西方书籍,这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这些军工企业全部都是官办企业,由清政府和湘、淮系军阀控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同时对外国有着严重的依赖性,从设计施工、购置机器设备、生产技术直到原料供应完全依赖于外国,并长期受外国人控制,但这些近代企业毕竟也具备了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
由于在创办军工企业的实践中遇到资金、原料、运输等困难,洋务派认识到必先求富才能自强,所以决定发展民用企业以积累资金,有了雄厚经济基础后才能制造洋枪炮以自强御侮。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到90年代就已创办了大约20多家民用企业,包括交通运输、采矿、纺织、冶炼等各个行业。规模较大的有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电报总局、铁路交通运输业等。在这些企业中,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最有成就的一个,它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这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屡遭英美轮船公司的排挤,但并没有被挤垮,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
洋务派在兴办军工、民用企业的同时,还进行了筹建海军、加强海防、设立外文学馆、派遣留学生等活动。1875年,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奏请筹建北洋、南洋、粤洋三支海军。1885年三洋海军已初具规模。1867年,奕䜣设立京师同文馆,以教习外语为主,同时兼习天文、历史和数理化。此后,各类学堂学馆在各地纷纷建立。1872年,中国首次派遣留学生到国外,30名学生由上海赴美留学。此后,政府还多次遣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
洋务派的活动旨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他们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洋务派为中国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新型的科技、军事和翻译人才,是近代最早觉醒的先行者。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尽管带有浓重的封建性和对外国的强烈依赖性,但其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72。中日甲午海战
1898年7月,中国和日本两国在朝鲜海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按中国传统的纪年法,这一年是甲午年。所以,历史称这场战争为“中日甲午战争”。
黄海位于中国和朝鲜之间,是联系两国的重要通道。因此,黄海成了这次战争最主要的战场,发生在黄海的战斗也最激烈。
这场海战是自这里开始的……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着四艘中国的舰船。“高升”号和“操江”号两条运兵船,在“济远”号和“广乙”号两艘军舰的护卫下,正在把两千多名陆军送到朝鲜战场去。
突然,十来艘日本舰出现在海面上。它们一边朝这边冲过来,一边发射出密集的炮弹。其中有几发正好落在“广乙”号上。“广乙”号立即起了火,不得不撤离了战场。“济远”号的管带舰长方伯谦看到日军力量强大,就吓得双腿发软。这时候,几发炮弹落在了附近的水面,激起一层层波浪。方伯谦趁机命令舵手:“把船头调回,向天津撤退。”水手们看见方伯谦这么做,都非常气愤。他们大声朝方伯谦喊:“大人,不能跑!我们一逃,那两千多名陆军弟兄怎么办?”然后,水手们瞄准日本旗舰“吉野”号,连发几炮。随着“轰轰”几声巨响,“吉野”。
舰上也着了火。战士们都高兴地拍手叫好:“打中了!打中了”。
“不许胡来!”方伯谦大声叫嚷:“谁敢违抗命令,小心脑袋!现在撤回天津。”战士们没有办法,只好又将上膛的炮弹取出来,“济远”号丢下那两艘运兵船,头也不回地逃跑了。
这样,“高升”号和“操江”号失去了保护,被敌人包围起来。“操江”号很快就被日舰劫持了。然后,日本军舰把炮火一齐对准了“高升”号。日本兵趾高气扬地站在船头,朝“高升”。
号叫喊:“你们快投降吧!不然就把船炸沉。”“高升”号上的1000多名官兵觉得受了侮辱,一齐朝日本兵骂道:“别做梦啦!
我们宁可淹死,也决不投降。”日军看见“高升”号上的官兵这么坚决,就放炮威胁。几发炮弹在“高升”号附近爆炸了,弹片和浪花一齐溅到清兵的身上和脸上。可是这1000多名官员没有一个人惊慌,都拿起枪向日本兵还击。日本军舰见威胁没有成功,就一齐向“高升”号开火。密集的炮弹打穿了“高升”号,海水涌进了船舰。广大的官兵们眼看舰船在下沉,可仍没有一个投降。最后,海水淹没“高升”号。100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就在黄海上发生这悲壮的一幕时,北京城里也非常热闹。全城上下都在为慈禧的60岁生日忙碌着。自从圆明园被烧毁后,皇上的太后臣子们就失去了一个享受的乐园。于是慈禧决定扩建颐和园。没有钱,慈禧就把用来扩建北洋海军的白银都给花了。颐和园修好后,慈禧特意地来察看。正当她玩得高兴的时候,李鸿章突然赶来报告说:“北洋海军和日本人在黄海打起来了。”慈禧一听这个消息就急了。她倒不是为国家的安危着急,而是着急她的生日又因此过不好了。李鸿章也很着急。北洋海军是他多年苦心经营才建成的。他担心一旦和日本海军交起火来,北洋海军会受到损失。这样,他也就没有能给自己撑腰的力量。因此李鸿章命令北洋海军,绝对不能和日本人开战。但事情并不像这个卖国贼想得那么简单,黄海大海战终于爆发了。
在提督丁汝昌的带领下,北洋海军护送完运兵船后正返回港口。忽然水手报告说前面出现了一支舰队。丁汝昌急忙走上舰桥,举起远望镜朝远处看去。只见西南方向的烟雾里,果然有12艘军舰朝这边开来。再仔细一看,又发现这些军舰挂的都是美国星条旗。丁汝昌有些怪,美国军舰来干什么呢?正在他犹豫的时候,12艘军舰已经快接近中国舰队了。再一看,这些军舰都降下星旗,换上了日本的太阳旗。丁汝昌立刻明白自己上了当。他连忙命令各军舰做好准备。这时候,敌舰已经排好阵势猛扑过来。
丁汝昌下令向日本军舰开火。随着一阵阵炮声,海面上顿时升起黑色的浓烟、红色的火光和白色的水柱。丁汝昌指挥旗舰“定远”号冲在最前面。日本军舰看到“定远”号挂着帅旗,便把密集的炮弹一齐朝它打来。“定远”号的甲板和桅杆都被击中,帅旗也被打落了。丁汝昌站在舰桥上非常镇定。任凭炮火从身边飞来飞去,他仍然从容地进行指挥。
突然,又一颗炮弹飞来,正好落在了丁汝昌的身边。“轰”。
的一声巨响,舰桥被炸断了。丁汝昌一下子跌倒在甲板上。管带刘步蟾见他被打成了重伤,立刻爬上摇摇晃晃的舰桥,代替丁汝昌进行指挥。刘步蟾命令“济远”和“经远”两艘军舰向“致远”号靠拢,集中火力攻击日本最厉害的“吉野”号。
这时,“济远”号慌忙逃跑,慌忙中竟撞伤了军舰“扬威”。
号。“扬威”号受伤后速度变慢,被日舰击沉了。
在邓世昌的率领下,“致远”、“经远”两舰向“吉野”号猛攻。这时候,日舰“西京”号突然闯过来阻拦。邓世昌命令“致远”号连发几炮,打折了“西京”号的航机。“西京”号狼狈逃跑后,六七艘日本军舰纷纷向“致远”号包围过来。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在包围中灵活穿插,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死死咬住“吉野”号不放。“吉野”号终于被“致远”号打得起了火。邓世昌高兴地叫着:“打得好!追上去,把它打沉!”起火后的“吉野”号拼命地逃跑,“致远”号跟在后面不停地开炮。
一发发炮弹呼啸着飞向“吉野”号,在它的甲板、船尾上爆炸。
眼看“吉野”号就要支持不住了,“致远”号的大炮突然哑巴了。“怎么回事!”邓世昌急忙问炮手。炮手失望地说:“剩下的炮弹都打不响。”邓世昌急得满头大汗,可是实在没有办法。
这时候,“吉野”号又趁机返回头,向“致远”号扑来。
邓世昌在这危急的时刻,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个大胆的念头:撞沉“吉野”号。于是他看了看船上的官兵,大声说:“我们炮弹都打光了,现在怎么办?难道也逃跑吗?”。
“不,我们宁可死在黄海,也决不逃跑!”官兵们激动地大喊起来。
“好!那我们就冲过去,把‘吉野’号撞沉!”邓世昌挥起了拳头命令道:“弟兄们,开足马力,对准‘吉野’号,冲!”。
“致远”号像一条火龙,朝“吉野”号猛扑过去。“吉野”。
号吓得慌了神,一边掉头逃跑,一边胡乱地朝“致远”号发射鱼雷。“致远”号的官兵们瞪眼注视着飞来的火蛇,没有一个惊慌害怕。邓世昌不顾顺着额头淌下的鲜血,仇恨的目光死死盯着“吉野”号,双手紧紧握住舵轮。
离“吉野”号越来越近了。突然“轰”的一声巨响,“致远”被一枚鱼雷击中了。顿时,“致远”号上成了一片火海。海水逐渐没过了甲板。250名官兵紧紧围在邓世昌身边,像石头雕像一样威严地挺立,任凭海水没过他们的身躯。
“为邓世昌报仇!”北洋海军的官兵们激动得大喊起来。在“致远”号英雄壮举的鼓舞下,各军舰与敌人展开了激战。刘步赡指挥“镇远”号击中了“松岛”号。林永升指挥负重伤的“经远”号,打中了“赤城”号后,全部战士壮烈牺牲……天色渐渐暗下来,日军不敢再打了,首先退出了战场。悲壮的黄海海战结束了。
这次海战,中日双方的损失都很大。北洋舰队虽然损失了五艘军舰,但主力还在。可是李鸿章却命令丁汝昌,把所有军舰都开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战。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日本军队很快就攻下了威海卫炮台。他们把炮口调转,对准北洋舰队开火。
由于李鸿章不让还击,一艘艘军舰眼看着被敌人击沉。丁汝昌无法再忍受这样的耻辱,服毒自杀了。刘步赡最后也掏出了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清政府苦心经营了11年的北洋舰队,终于在李鸿章这群卖国贼的手中葬送了。
最后,甲午战争以日本人的胜利而告终。李鸿章又奉慈禧的命令,跑到日本去讲和。在谈判桌前,李鸿章就像奴才见了主人一样,不管日本人说什么,他都点头答应。在日本人的威胁逼迫下,李鸿章在和约上签了字。这就是历史上的《马关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中国要赔偿日本的军费就有二亿两白银。最让中国人受不了的是,李鸿章还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全国人民一片骂声。尤其是台湾人民,他们怎能忍受日本人的侵占。在腐败无能的统治者不断让步的同时,台湾人民拿起武器,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同侵略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73。戊戌变法
1898年1月24日,在清廷的总理衙门的议事厅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议事厅的正中央,端坐着清朝的五个大官,他们依次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新建陆军将领荣禄,光绪皇帝的教师、户部尚书翁同和刑部尚书廖寿恒及户部侍郎张荫桓。在这五个大官对面,坐着一个眉清目秀的书生,他就是维新运动着名人物康有为,这场辩论就是在五大臣与康有为之间展开的。
李鸿章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康有为,看他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书生,于是就傲慢地说:“作为一个读书人就应该知道,祖宗留下来的治国之法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只能遵守执行,你怎能改变它!”。
康有为立即反驳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祖宗之法也是一样。只有改变其中陈旧、腐朽的东西,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才能不被外国人欺辱!”。
“难道你就不怕留下不忠不孝的罪名吗?”李鸿章用力一拍桌子,对康有为大声说。
“我搞变法维新,为的是富国强民,怎能说是不忠不孝呢?”。
康有为对李鸿章只是轻轻一笑,然后接着说道,“大人说祖宗之法不可变,那么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广阔疆土,如今怎么被洋人一块块地割去了呢?”。
李鸿章听到这里,脸“腾”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因为《马关条约》等许多丧失领土的条约,都是经他的手签订的,康有为的这句话正中要害。
荣禄在旁边看到李鸿章狼狈的样子,就想给他找个台阶,挽回面子。于是他也气呼呼地说:“祖宗之法千真万确,我们只能遵守!”。
康有为听完又是轻轻地一笑,说道:“祖宗只教给我们的军队使用大刀长矛,而大人您建立北洋新军,使用的是洋枪洋炮,岂不也违背了祖宗之法?”一句话说得荣禄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只得灰溜溜地坐在那里,不敢再说一句话。
这时廖寿恒看到李鸿章、荣禄二人理屈词穷,就想转移一下话题,于是他捋着他那几绺小胡子,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讲道:
“常言道,皇帝乃是天子,臣民必须孝忠于他才可兴国安邦。而你却要搞什么‘立宪’,设什么‘议会’,岂不是不把皇上放在眼里?”。
张荫桓此时也在旁边附和道:“对,开设议会后,你们把我大清皇帝放在哪呢!”。
康有为听完神色庄严地说:“如今在皇上周围,有许多贪官污吏,瞒上欺下,使朝纲混乱。而‘立宪’,设‘议会’,皇上能直接了解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从而采取相应的治国兴邦之策。国家富强了,百姓生活安定了,皇上自然会受到百姓的爱戴而流芳百世。”。
康有为一席义正辞严的话,直说得廖寿恒、张荫桓二人也无言以对,坐在那里不吭气了。
在这五大臣中,只有翁同和一直没有说话。他仔细地听着康有为的每一句话,不住地点着头,心里想:“皇上要是能够任用这样一个才能出众的人主持维新变法,我大清可就有希望了。”。
原来,在这次召集康有为之前,翁同和早就将他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县人,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20岁那年,他到香港一带考察,接触到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事物。他感到只有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改革腐败的封建制度,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于是他走上宣传维新变法的道路。从1888年开始到1898年,康有为曾八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1895年4月的“公车上书”。
那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忽然传来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康有为愤慨异常,就召集当时在北京应试的1300人,到都察院清代全国最高监察机关,同时负责向皇帝提建议门口示威,反对签定《马关条约》。并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要求光绪帝变法自强,抵抗外国的侵略,这就是着名的“公车上书”因为汉朝时政府用公家车马接送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有为等人是举人,这次上书称“公车上书”。由于一些官员的阻挠,这次上书没能成功,然而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却从此揭开序幕。
“公车上书”不久,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一起,组织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清政府中的许多大官像翁同和、文廷式等人也加入了强学会。在北京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宣传变法维新的学会、学堂和出版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增多起来。在湖南长沙,由谭嗣同主持的时务学堂就是其中最着名的一个。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年轻时曾多次游历大江南北,既看到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又目睹了国家与人民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深重苦难。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激发了谭嗣同要求变法维新、挽救祖国危亡的思想。1897年1月,谭嗣同写成他的重要着作《红学》,号召人民冲破封建统治的罗网,进行变法自强。在《红学》中,谭嗣同还表达了他对太平天国的同情,对曾国藩等清朝官员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憎恨。同年10月,在谭嗣同的主持下,长沙时务学堂创办起来。梁启超等人都在这里讲过学,为维新变法培养了人才。
翁同和在总理衙门听完康有为与李鸿章等人的“舌战”后,立即来到皇宫,将召见康有为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向光绪皇帝复述一遍,最后他又补充说:“日本、俄国在很早以前比中国落后得多。他们都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起来。我们为什么不走他们的路呢?”。
“哎——”只听光绪皇帝长叹一声,说道:“变法之心,其实我早就有的了,可母后她……哎,我身不由己啊!”。
原来,自从光绪4岁登基以来,一直由西太后慈禧垂帘听政,把持国家大权。光绪就像朝廷里的一件摆设,一点权力也没有。光绪从小就常受到慈禧的责骂,所以非常害怕她。
一次,光绪被慈禧叫到颐和园去过元宵节,几个宫女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慈禧先尝过后,连音“好吃,好吃”。然后她才命人给光绪端上来一碗。光绪谢过慈禧后,就用勺子捞起一个送到嘴里。谁知元宵馅是光绪最讨厌的枣泥馅,光绪一看到它就恶心,别说吃了。可他又不敢当着慈禧的面说元宵不好,所以就趁人不注意,把热元宵吐到袖筒里,然后又忍着疼痛陪慈禧玩了很长时间。深夜回宫后,光绪捋起袖子一看,细嫩的胳膊给烫起了好几个大水泡。
光绪到了18岁,慈禧为了掩人耳目,就声称到颐和园“养老”,不问政事了。而实际上,光绪要决定什么大事都得先得到她的批准。所以现在光绪虽然也有变法之心,可由于担心慈禧会出面阻挠而面露难色。
翁同和似乎看出了光绪的心思,就进一步说道:“如今列强强占我领土,欺辱我国民,国将不国,难道您想做亡国之君吗?”。
这句话振动了光绪帝。为了大清帝国的危亡,不能再顾及那么多了,光绪帝下决心要进行维新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直接召见康有为,封他为总理衙门章京清代办理文书的官员,主持变法具体事务。其他维新派人物如梁启超、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也都受封,参与变法。
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光绪向全国发布了许多法令。其中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我国的工商业;改革大清法律陈旧腐败的条款,允许官民向皇帝上书、提建议;废除八股考试制度,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在全国普遍设小学堂等。
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历史上把这次变法运动称为“戊戌变法”。又因为变法从6月11日开始至9月23日失败,一共进行了103天,所以又将它叫做“百日维新”。
通过变法维新,使没落的清王朝暂时出现了一丝生机。但由于在变法过程中,罢免了许多像礼部尚书塔怀布一类的贪官污吏,打击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腐败反动势力,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74。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在颐和园。慈禧立端王的儿子溥隽为太子,来取代光绪。可谁想到各国公使拒绝入宫庆贺,表示不承认这位“太子”。这下慈禧可气坏了,她想:
“平时都对洋人不薄,要什么给什么,对你们百般照顾,可现在连这点面子都不给!”于是她就想报复洋人一下。这时协办大学学士刚毅早就看透了她的心思,他对慈禧说:“洋人的气焰也太嚣张了,连老佛爷他们都不放在眼里,我们不如教训他们一下,让他们也知道我大清帝国的厉害!”。
慈禧听完面带难色,说道:“你又不是不知道,自从1840年中英战争以来,英国坚船利炮,我大清的大刀长矛是无法抵挡的,用什么办法去教训他们呢?”。
刚毅平日巡察各地时,亲眼见到教会任意欺压中国百姓的情况,而且教会也经常不把他这个协办大学士放在眼里。这时各地正在闹义和团,刚毅得知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勇猛无敌,洋人们都惧怕他们几分,于是就趁机说道:“老佛爷有所不知,如今义和团活动相当广泛,山东、直隶一带,遍地都是。义和团个个武艺高强,如果我们派兵镇压,要花费很大力量,得不偿失。
不如我们利用义和团仇恨洋人的心理,去对付洋人。这样既教训了洋人,又可以消耗掉义和团的力量。”。
慈禧听后大喜,当即命令刚毅主持这件事。于是刚毅向各地发布命令,承认义和团合法,禁止清军镇压义和团。
这样一来,义和团就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山东、直隶的各县各村,到处是“神坛”、“拳厂”。1900年4、5月以后,义和团开始进入清朝的“心脏”——京津地区。在北京、天津城里到处贴有义和团的告示,上面写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政效,民冤不伸。”“练习义和神拳,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以免生灵涂炭”等。义和团还打起“扶清灭洋”的旗帜,吸引了许多清兵也参加了义和团。
声势如此浩大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于是他们决定采取联合行动,镇压义和团。
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从而开始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
帝国主义的侵略必然遭到中国人民的反抗。西摩尔联军在向北京进犯途中,遭到了义和团及部分爱国清军的阻击。在落垡一带,义和团将通向北京的铁路拆毁。西摩尔不得不命令部队停下来抢修铁路,结果中了义和团的埋伏,有几十人被打死。联军在落垡战败后,逃窜到廊坊,又遭到三百多义和团和清兵统帅童福祥率领的甘军的打击,死伤无数。这就是着名的“廊坊大捷”。
西摩尔联军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得夹着尾巴逃回天津。
帝国主义一见西摩尔战败,大惊失色,慌忙又调集大批侵略军进入天津,驻扎在紫竹林租界里。
6月17日,天津紫竹林租界枪炮齐鸣,喊杀震天,义和团围攻租界的战斗打响了。
紫竹林租界在海河北岸,天津城东南,本来是个景色美丽、环境优雅的地方。可是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这个地方被帝国主义列强强行占领了。他们在那里建教堂、盖洋房,驱逐原先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中国人,还到处挂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的牌子,污辱中国人。人们把这里的洋人恨透了。
打响进攻紫竹林第一枪的,是武备学堂的学生们。武备学堂位于紫竹林租界东面,是清朝培训军官的学校。当义和团在天津兴起的时候,武备学堂的许多学生也加入进去。6月17日早上,学生们乘洋人不备,开炮猛烈轰击紫竹林租界。炮弹带着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在租界中开了花。那些屋顶尖尖的教堂随着炮弹的爆炸一座座倒塌了,那些不可一世的教士们这次也都提前见他们的上帝去了。由于武备学堂威胁很大,所以联军立即派大批军队扑向武备学堂。然而,在学堂学生们的英勇抵抗下,联军始终没能冲进学堂。恶毒的侵略者们气急败坏,竟放火烧房,引起了学堂内的火药库爆炸,学堂学生全部壮烈牺牲。
就在武备学堂学生们英勇抵抗侵略者反扑的同时,另一路义和团在大师兄曹福田的率领下,开始了攻打老龙头车站的战斗。
曹福田,本是清军中一个小兵,后来因不满清军对外投降,对内欺压百姓的行径而开了小差儿。1900年5月,他来到天津,凭着一身好武艺,开设坛厂,组织了一支六七千人的义和团队伍。在攻打紫竹林租界之前,曹福田就意识到:老龙头车站既是联军由大沽向津、京增兵的枢纽,也是租界与外界联系的要地。
如果抢占了老龙头车站,也就切断了租界内兵力、粮食等供应的生命线,那么租界内的敌军就会不战自败了。
因此,在攻打租界的炮声响过后,曹福田立即率领义和团赶赴老龙头车站。守护在车站内的是俄国的两千军队。他们占据有利地形,构筑了坚固的工事。曹福田一到,就下令包围车站,向俄军发动猛攻。为了配合作战,义和团还在三岔河口、黑炮台等地架起大炮,猛轰车站。一时间,枪炮声,喊杀声连成一片,俄军被打得哭爹喊娘仓皇逃走。不久,联军增派援军七八千,带着新式的枪炮反扑。义和团寡不敌众,被迫退出车站,但仍对车站采取包围之势,寻机反攻。
争夺老龙头车站的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由张德成率领的义和团,从马家口向紫竹林发起进攻。
张德成本是在海河上以撑船为业的船夫。后来由于帝国主义在天津附近修建铁路,霸占码头,张德成就没有生计了。他痛恨洋人,为了生活,就在天津郊区独流镇组织义和团,不久发展到两万余人,号称“义和神拳天下第一坛”。这次是与曹福田商量好,联合攻打租界的。
由于联军使用的都是先进的洋枪、洋炮,并且在租界周围布满了地雷。而义和团大多使用大刀长矛,还有的使用镐头铁锹,武器相当落后。虽然义和团战士们个个勇猛顽强,高喊着“刀枪不入,杀尽洋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