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兴衰录-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件事情也能成就一个人。
  因为收复台湾,赶走荷兰人,他也成为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如果没有郑成功盘踞台湾,清朝也就不会视之为眼中钉,不会刻意去收复台湾,台湾很可能就被视为化外之地,有可能脱离祖国的怀抱。由此可见,郑成功驱散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功绩确实足以名垂千古。###第71章 董鄂妃出,三千粉黛无颜色
  前面说郑成功打到南京的时候,顺治突然秀逗了。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这是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从顺治皇帝的一贯表现来看,他是不应该如此冲动的,除非有特殊情况。他确实遇到了特殊情况,就是他的个人感情。
  能够对他造成这么大影响的,就是他最宠爱的老婆(没有之一)、为无数文人骚客提供了饭后谈资、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电视剧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董鄂妃。郑成功打到南京的时候,正是顺治如痴如狂地爱着这位董鄂妃的时候,而董鄂妃,那个时候处于病危的状态。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有时还真是那么回事。
  要讲董鄂妃,先要从顺治同志的感情说起。
  皇帝大多数是不太讲感情的,毕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冷血也算一个重要条件吧。
  不过顺治是一个感情比较丰富的人。顺治的感情生活实际上是比较不幸的。顺治的个性前面已经说过,叛逆、敏感、自尊心极强已经成了他的标签,特别是经过多尔衮的事件之后,顺治唯我独尊的感觉特别强烈,凡事最厌恶别人替自己做主,任何人都不可以触碰。甚至包括他的老妈孝庄。
  恰恰古代婚姻这个事情,由不得自己做主,平民百姓的婚姻还讲个门当户对,皇帝的婚姻那更加是一种政治。
  所以,顺治的大婚,是由多尔衮和孝庄做的主。他的皇后,来自科尔沁草原,和孝庄还有亲戚关系,是孝庄的亲侄女,这位姑娘的老爸吴克善是顺治的亲舅舅。实际上这位科尔沁的姑娘从小就艳名远播,聪明美丽,被视为未来皇后的不二人选。当然这位姑娘生长在大富大贵的科尔沁亲王之家,性格上是有一点好奢华、讲排场的公主习气的。
  亲政后的顺治万事由他做主,偏偏婚事做不得主,而且这门婚事还是多尔衮定的。顺治是很不满意的。
  所以顺治有意推拖,婚期被迫延后,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后来两个人虽然勉强举行大婚仪式,但顺治对这个硬塞给他的皇后实在是不可能有什么好感,再后来顺治又借口她是多尔衮的干女儿的缘故懒得搭理,据说结婚三年都没和他的皇后make love。
  用现在的话说,这桩婚事主要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合,这个科尔沁的皇后实在和顺治实在是不在一个频道上,强扭的瓜不甜。
  最后的结果是顺治坚决要废掉皇后。
  废皇后这种事情,大家容易受到电视的影响,觉得好像就是皇帝一句话的小事,实际上,无论在哪个年代,废皇后都是一件大事,这绝对不仅仅是婚姻问题,而是涉及到外戚等多个势力的政治问题。一般来说,如果皇后不是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绝对是不能被废的。事实就是,大清朝268年,废皇后,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由于废后这件事情实在太严重,为了这件事情,孝庄太后和顺治的关系闹得很僵。
  最后实在没办法,自己儿子的这个个性,孝庄自己也是有责任的,事情还是必须要解决的。加上这个骄气的皇后的公主病确实有点严重,喜欢铺张浪费,和孝庄顺治崇尚节俭的风气的确不太和谐,又比较喜欢吃醋。最关键的是,因为婚姻问题,以致顺治的健康都受到了影响,所以最终孝庄也不得不同意顺治废后。
  虽然顺治在废后这件事情上胜利了,但也只是个惨胜,因为皇后还是不由他做主:孝庄又把自己的侄孙女(即前皇后的亲侄女)介绍给顺治,订立为新皇后。孝庄的态度很明显,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是咱科尔沁的姑娘。
  孝庄是不把爱新觉罗家的血统改成蒙古血统誓不罢休啊!
  对于这位皇后,顺治谈不上喜欢,不过总算和多尔衮扯不上关系,所以也不讨厌。加上这个皇后的脾气比第一位皇后要好得多,所以一直相安无事。
  因为顺治的感情生活一直不太顺利,孝庄在皇后这个事情上又对他的干涉太多,所以他一度私生活比较放纵,随便临幸宫女。结果就是顺治一朝,时间不长,身份低微的后妃特别多,埋葬在孝陵就有十八个。据考证没有名分而又受过临幸的不知其数,最保守的数字是二十多个。
  一切的改变都来自他遇到了这位后世称之为董鄂妃的女人。关于董鄂妃和顺治的爱情,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
  在说正题之前,先说点题外话。
  清朝女子的姓名很好玩儿,像康熙生母“佟佳氏”,实际不是确切意义上的名字,而是所有佟姓女子婚后都可以共享的指称,可识别性极弱,命名起来则极简约。类推之,张姓女即“张佳氏”,李姓女则“李佳氏”,赵姓女就是“赵佳氏”了,实际就是“张好人”、“李善人”、“赵美人”。比这种命名方式更简便的,干脆直接以先祖的部落为姓氏,且吝啬掉那个表彰性的后缀“佳”字。董鄂妃就是这样一个清朝女子,她出身于满洲董鄂部落一个功臣家族,所以叫董鄂氏,后世称之为董鄂妃。
  关于这位董鄂妃的史料多的出奇,光是董鄂妃的身世就有至少四种:
  一、秦淮八艳之董小宛说
  二、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福晋说
  三、正史说
  四、汤若望说
  后世已经证明,秦淮八艳之董小宛说纯属意淫,这个传说可能出自汉族人民的自我安慰:所谓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征服大清皇帝的终究是我们汉族女人。
  历史上董小宛的活动记载的很清楚,她比顺治大了十几岁。董小宛死的时候才27岁,也就是说,那个时候顺治才刚刚大婚的。更何况,清朝是相当看重出身的,普通的汉人女子绝无可能当上皇帝的妃子,别说妃子了,就算是宫女、地位低下的包衣都要是旗人家的孩子。虽然清朝的宫里面是有汉人女子当妃子的,比如康熙的母亲佟佳氏。但是要注意的是,一则佟佳氏在后宫中地位比较低,二来佟佳氏更确切的讲是属于有汉族血统的旗人,佟氏家族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归顺了大清朝。他们自己恐怕都不认为自己属于汉族。康熙登基之后,更是把佟氏家族调为上三旗。
  所以董小宛虽然名气很大,但就她这个“小姐”的身份,就是嫁给一个稍微有点地位的人都很困难,更不用奢望能给顺治当老婆了。最后经过千辛万苦,经过柳如是的介绍,才嫁了个复社名士冒辟疆。
  董小宛之说的漏洞太多,所以早早的被否定。
  其他三种说法,虽然都有点似似而非,但是综合起来看,恰恰就隐藏着真相。
  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据说,董鄂氏比较爱好学习,知识比较丰富,第一次婚姻是嫁给了一位满洲军人,由于满洲皇帝对于史料的兢兢业业地篡改,关于董鄂氏的初婚,具体嫁给谁,情境如何,已经成了一个谜。
  不管具体情况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董鄂氏的初婚是不太幸福的。要知道,满洲打仗的军人,文化层次是很有限的,所以爱好读书的董鄂氏和她这个前夫的共同语言应该是很少的。
  本来他们可能就这么貌合神离地过一辈子,可能某本不知名的书上会记载,董鄂氏,某某某福晋,某某某年挂了。
  不过可能历史这位编剧觉得这个年代太过血腥,战火纷飞,一定要弄点缠绵悱恻才过瘾。
  因此,历史这位好编剧利用一个习俗,整出了一场旷世爱情。清朝初年有个习俗,后、妃和公卿以上官员的夫人,可以享“受命妇更番入侍”的待遇。意思就是说,“公”这一爵位以下的贵胄夫人,要轮流进入宫廷或王府,侍奉贵妇或后妃(这也是董鄂妃不是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夫人的主要依据,因为亲王夫人本身就是受“命妇”侍奉的对象,而不应成为入侍者)。
  可能某一天正好董鄂妃进入皇宫中走动,和皇后太后皇妃等人增进增进感情。
  无巧不成书,顺治正好这一天无聊,也跑到了同一个地方。忽然看到一个陌生的美女,自从被迫娶了第一任和第二任皇后之后,顺治的私生活是比较放荡的,所以顺治是比较好色的。
  看到这样的美女自然要上去搭讪(或者说是调戏),结果不搭讪还好,一搭讪,竟然发现两个人三观统一,兴趣爱好相同,都很喜欢读书。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来没有经历爱情的顺治久旱逢甘霖,竟然爱上了这位董鄂氏。于是就经常想方设法让董鄂氏进宫,这位董鄂氏也是感情长期压抑,遇到顺治也是干柴碰到烈火。表面上董鄂氏是和后宫的娘娘拉关系,实际上是董鄂氏和顺治谈恋爱。
  纸是包不住火的,这种事情,传播速度向来是比较快的(参见克林顿和莱温斯基)。所以一下子传到了董鄂氏的老公那边,要知道,在任何年代,男人都不太受得了老婆搞这种事情,即使老婆的偷情对象是皇帝。
  董鄂氏的老公又是个打仗的出生,肯定是比较粗鲁的,可能进行了家庭暴力。顺治知道自己的情人竟然被家暴,怒上心头,把这个满洲军人招过来打了一记耳光。
  要说这位满洲军人,实在是心里素质不过关,竟然郁闷地死了,也有说法是迫于顺治的压力自杀。
  不管是怎么死的,这不是我们的重点,重点是我们的董鄂氏成了寡妇,或者说是恢复了单身。###第72章 董鄂妃
  至于皇帝,是天下最大的高富帅,单不单身都能继续娶老婆。顺治十三年(1656年)这一年是个不错的年份,这一年南明和满清朝都很消停,大家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顺治皇帝也完成了他的心愿,在1656年8月迫不及待地把单身寡妇董鄂氏娶回宫,一开始立为“贤妃”,一个月之后顺治就把董鄂氏立为“皇贵妃”,火箭都没董鄂氏升的快。这种升迁速度,如果是以当官做例子,好比前一个月刚中了进士,后一个月直接成了丞相。
  当年的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颁诏大赦天下,在大清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在那三千佳丽的深宫中,无数阴谋诡计每一天都在不断上演,为了争宠、争权,原本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会变得比男子更加阴狠毒辣。
  事实上,也有例外,董鄂妃肯定就是其中之一,她能够征服顺治,靠的绝对不是什么阴谋诡计,她打动顺治的,恰恰是一般女人不具备的修养和胸怀。而她和顺治之间,可以用情投意合,心心相印来形容。
  顺治除了每天照例干活,晚上用功读书之外,他终于找到了感情上的寄托。他一改以前放荡的生活习惯,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好丈夫,每天晚上陪着董鄂妃。
  这位董鄂妃可谓知书达理,每天晚上,他们两个人都是一起读书,互相切磋读书心得。
  每次顺治看奏折时,有重要的内容,草草看过后,就随手扔在一边了,董鄂妃提醒他应该仔细看,不能忽视;每当顺治要和她同阅奏章时,她又连忙拜谢,并解释说:后宫不能干政。每当顺治下朝后,她总是亲自安排饮食,斟酒劝饭,问寒问暖;每当顺治批阅奏章至夜分,她总是为其展卷研磨,侍奉汤茶。顺治每次听翰林院的官员们讲课结束后,回到寝宫时,她一定会打听讲课的内容,他也会再给她讲一遍,顺治每次讲给她听的时候,她都非常高兴。他们的真挚感情,并非卿卿我我的小夫妻,而在于理性的相互促进。董鄂妃时常陪伴在顺治的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董鄂妃往往也为他们说情。
  虽然受到专宠,但是董鄂妃并没有因此恃宠而骄。“孝惠皇后病危,董鄂妃亲自服侍,五天五夜没有合眼,时而为她诵读史书,或者谈些家常来解闷。顺治十四年春,永寿宫其他妃嫔有了疾病,董鄂妃又亲自服侍,三昼夜没有休息。她殷切关心帮助她们解除忧虑,事先都准备好,都像是侍奉孝惠皇后一样。悼念其他妃嫔去世的时候,董鄂妃悲伤之深切,甚而超过了她们的亲属。”
  董鄂妃还非常有才干,后宫的各种事务在她的调理下井井有条,使顺治帝摆脱了内政丛集、关系复杂的缠绕,专意治理朝政,确实是位贤内助。尤其使顺治帝感慨不已的是,董鄂妃从无丝毫嫉妒,其他嫔妃有优长处,她总是最先向皇帝禀奏称道;而嫔妃们有了过错又替她们遮掩。这使得顺治帝反倒对她一往情深,并把后宫所有事务都委托给她。
  这位董鄂妃的确是容貌绝代,才华出众,而且品行清丽脱俗,性格善解人意。
  要相信,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些女人,长得特别漂亮,还很有文化修养,不仅如此还很有能力,很有钱,每天还不断要求进步,而且从来不搞阴谋诡计。在这样的女人面前,其他女人想到的根本不是嫉妒,而是赞叹,惊为天人是对这种女人最好的形容。(参见金庸小说越女剑里面的阿青对西施)
  董鄂氏就是属于这种让其他女人完全没想法的那种人。
  可惜的是,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董鄂氏几乎拥有了一切,但她也有自己的问题:就是健康情况不太好。
  和顺治结婚一年之后,1657年,本就身体不太好的董鄂妃生下一个儿子,这是顺治的第四个儿子。由于董鄂妃身体不少,这个小孩自然身体也不太好,生下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
  本就体弱的董鄂妃,又经过丧子之痛的打击,身体很快就垮了下来,生病之后她又整整熬了三年,1660年,董鄂妃病逝。
  至于顺治本人,为董鄂妃可以说是要死要活。首先追封她为孝献皇后,顺治生前没给董鄂妃争到名份,死了也要给她争。还亲自写了怀念她的“行状”,虽然悲伤过度,万念俱灰,仍然坚持亲自为董鄂氏举行多种葬事活动。
  赞曰:董鄂妃以自己的努力和仁厚赢得了后宫上下所有人的心,她封皇贵妃数年竟无积蓄,她的爱不仅超越了男女之情,还予博爱、关怀于他人。这真是一位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东方女性的典型,她的情爱与贤惠已经全然融为一体、难解难分了。
  孝庄皇太后可以说是蒙古科尔沁家族利益的代表人物,对于董鄂妃的死,连孝庄皇太后都哀痛曰:“吾子之佳偶,即吾女也。”即又曰:“吾哀已释矣,帝其毋过伤。”然至今,泪实未尝少矣。
  至于顺治本人,为董鄂妃可以说是要死要活。首先追封她为孝献皇后,顺治生前没给董鄂妃争到名份,死了也要给她争。还亲自写了怀念她的“行状”,虽然悲伤过度,万念俱灰,仍然坚持亲自为董鄂氏举行多种葬事活动。
  本来顺治亲政的时候,实际年龄还不到十三周岁,而他面临的情况,正如他后来说的,“比年以来水旱频仍,干戈未靖,转输傍午,人不聊生,荡析离居,鬻及妻子,茕茕无告,辗转呼号”,为此他感觉自己责任重大,小小年纪就焦心劳思,常常失眠。同时,因为少时汉文教育不足,他亲政后,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之余,长年坚持苦读,往往要读至天色微明,终致吐血。”
  少年时的失眠后来演变成神经衰弱,他曾对木陈忞禅师(顺治信佛教)说:“朕再与人同睡不得,凡临睡时,一切诸人俱命他出去,方睡得着,若闻有一些气息,则通夕为之不寐矣”,症状已经相当严重
  此外,他爱好打猎,尤其是刚亲政时年纪还小,不知道适可而止,加之曾经一度私生活比较没有节制。两位皇后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女人,为此和自己的老妈孝庄闹了好几年,精神压力也很大。总之,他本身的健康状态也不是太好。
  董鄂妃生了三年病,顺治眼看爱妻缠绵病榻,自己也备受煎熬,日渐憔悴,最后自己也到了骨瘦如柴的地步。董鄂妃死了之后,顺治更是不顾自己的身体主持各种丧事活动,弄得疲惫不堪,用现在的话就是免疫力极其低下,免疫力低下就容易感染病毒,很不幸,董鄂妃死之后半年,他就感染了在当时堪称不治之症的“天花”病毒。这样的身体状态自然是抵抗不了天花的袭击,染病后短短五天就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驾崩。享年24岁。
  顺治6岁登基,13岁亲政,他聪明好学,志向高远,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刚毅果断,敢作敢为。就政绩而言,他在财政极其困难、又要保证统一战争需要的情况下,能注意尽量减轻一点百姓的负担。
  但是同时,作为满洲利益的代表,虽然他相对其他满洲贵族来说,对汉人表现出了信任,但是说到底,这只是为了维护他的统治。他始终也未改变清朝“首崇满洲”的既定国策,一到关键问题上他又总是保护满人。他对维护满洲贵族利益的五项政令,不仅从来不予触动,反而一再重申要坚持满洲的衣冠服饰,不许放宽逃人之令。为了捕获所谓“逃人”,他批准设立了专门的抓捕逃人的机构。
  顺治是个聪明的人,也是个矛盾的人,他既想享受了皇帝的特权,又厌恶皇帝受到的拘束。他是个真性情的人,也是个自私的人。他既坚定,也很脆弱。总之,很难评价。但是顺治,无疑是个十分幸运的人,前几年有他雄心勃勃的父皇摄政王多尔衮摄政,后十年有他的母亲孝庄在关键问题上帮着他决断,尽管有史料证据表明他与母亲关系不太好,但孝庄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兼政治家(相比两百多年后的慈禧,顺治应该非常庆幸)。后人更是把自己18年下来好的政绩划归自己所有,而几乎所有的恶政都推给了多尔衮。
  这是个幸运的人,总的来说,是个合格的皇帝。###第73章 尾声
  顺治走了,作为一个王朝,下面自然需要介绍他的继承人,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把一直和顺治作对的勇士们的结局先介绍一下,这样也算给顺治朝画一个句号。
  首先是郑成功,由于郑成功死的比较突然,也没来得及指定继承人。一般出现这种情况,集团内部都会有一番内斗。
  郑氏集团也不例外,按照正常的世袭罔替,本来应该是郑成功的大儿子郑经。郑成功死的时候,郑经在厦门负责防御工作。这个人虽然叫做郑经(正经),实际上相当地不正经。
  要说郑成功的死,很大一部分就是被这个郑经给气死的。郑成功生了病之后,这个郑经干了一件很荒唐的事情,据说郑经和他的大老婆关系不太好,所以这哥们就经常寻花问柳,问题是,在外面寻花问柳也就罢了,这哥们兔子专吃窝边草,竟然和自己家的人私通——而且对象是自己弟弟的奶妈昭娘。关键是他们竟然还生了一个小孩,自古以来乱伦的事情还是挺多的,但是乱伦之后还敢很嚣张的留下证据的,是比较少见的。郑经也算是一朵奇葩了。搞出这种事情,想瞒也瞒不住。
  要知道,三父六母,乳母亦居其一,这种事情,放在现在也算是丢人的事情,在封建时代,用奇耻大辱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简直就是家门不幸。
  郑成功听说了这种羞耻的事情,一气之下,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竟然很快就死了。
  郑经搞出了这么件轰动的事情,气死了郑成功,人又在厦门,就给了台湾的投机分子一个很好的机会。台湾的一些投机分子以郑经“乱伦”为理由,坚决反对郑经,拥护在台湾的郑成功的弟弟郑袭继承郑成功的爵位。
  虽然郑经这个人比较荒唐,但他毕竟是嫡长子,而且这种私生活的事情,再怎么,毕竟也只是个小节。因为这点错误就像让郑经滚蛋?想的太多了吧。
  郑经的拥护人还是很多的,留守厦门的,那都是郑经的嫡系,其中包括因为金庸小说而大大有名的陈永华(即鹿鼎记里面的陈近南)。这个陈永华平时不善言谈,但是一旦谈到计谋政治等问题,就像打了鸡血,郑成功和他聊天之后,非常高兴,发出了“当世诸葛亮”的评价。当年郑成功北伐,这个事情虽然失败了,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战略上的决策并没有问题。当年所有的人都反对,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这个陈永华在军国大事方面,确实是比较有才能的。
  陈永华的另一个身份,他是郑成功给郑经指定的老师。所以郑经对陈永华那是相当倚重,陈永华对郑经也是死心塌地。
  在陈永华等人的拥护之下,郑经率领部队攻入台湾,成功干掉了反对派,事后把郑袭软禁在厦门,结束了这场内斗。从此开启了台湾的“郑经时代”。
  他最大的贡献,是在陈永华的辅助之下,进行了台湾大开发。
  台湾那个地方,虽然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在古代那个航海技术极其不发达的时候,是不太受到待见的。虽然孙权曾经派兵过去,其实也就是宣誓了一下主权,要说对它的系统管理,基本上是没有的。
  到了郑芝龙那个年代,因为要搞国际贸易,台湾是通往日本的一个非常不错的中转站,地位开始有所上升,郑芝龙曾经组织过两次有一定规模的移民。但是毕竟远离大陆,海上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愿意移民过去的人还是很少的。台湾的本土土著——高山族,人数也不多,要不然荷兰人也不能这么容易就在台湾搞了两个城堡了。
  最后郑成功实在没办法,在大陆已经没了立足之地,才找到台湾这么个地方。除了荷兰人开发的两座城,其他地区大部分都很原始。因此,开发台湾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时期可没有像蒋介石逃到台湾之后有国外的投资,这个时期的开发工作完全靠自力更生。
  要开发一个地方,最主要的工作主要是发展生产(绝对不仅仅是建设房地产)。陈永华还是深得治理之道的,在这一点上干得非常好,他不仅十分关注农业问题,也很关注关系民生的轻工业建设。他鼓励大家开垦荒地,颁布屯田制度,一年种三季农作物,他还以身作则,率领部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举解决了粮食问题,建立了粮食战略储备。为了提升民生,他传授了当地人煮糖晒盐的技术。当然,陈永华对于台湾的房地产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自古以来,房地产都是中华民族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永华把烧制砖头的技术传授给当地居民,显著提升了当地人民的居住条件。
  陈永华对于商业贸易的认识远超前代。中国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当然这个文明是有他的必要条件的:物产丰富,无所不有。而台湾这个地方,物产很不丰富,什么都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话一点都不错。
  在这种什么都缺的忧患意识之下,陈永华和郑经在台湾开始和日本、暹罗、安南各地通商;开通闽、浙、粤等地的通商渠道,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的贸易事业。
  除此之外,可以说陈永华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台湾的教育方面,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也最深远。在陈永华来之前,台湾这个地方,是谈不上有什么教育的。不但地方小,而且人烟稀少。陈永华第一次提出在台湾推行大陆教育制度,创建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台设立“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各府、州、县设立“府学”、“州学”、“县学”。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设立“小学”,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
  陈永华第一次在台湾实行了科举制度,为台湾文教事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可以说正是陈永华,在大陆的传统文明才第一次在台湾地区传播。在今天台湾和大陆共同认可的文化基础的问题上,陈永华立了第一功。###第74章 尾声2
  交代了郑氏集团开发台湾的情况,该把目光投向那个名义上的老大——朱由榔了。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不论在当年孙可望的手下都多么委屈,相比现在流浪在缅甸的情况,那真都不是个事。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但是孙可望等人好歹会给口饭吃,而且面子上早请示晚汇报,朱由榔好歹还有个老大的样子。
  到了缅甸的地盘,那叫一个难受。缅甸国王叫做莽达喇,这个人的心大大的黑。
  要呆在地盘上,可以!首先必须要精兵简政,我缅甸国小民弱的,你带了一千多个人过来,那还得了,万一哪天你一不高兴,搞个什么政变,那还不把我给剁了。
  为了防止意外,跟着朱由榔逃到缅甸一千多人,被简成了几百人。怎么简的?很悲剧的告诉你,可不是遣送回国,而是被剁了。
  其次,盖了十几间房子——在郊外,供朱由榔居住,好歹当年孙可望还给朱由榔盖了小别墅,而这位缅甸国王就小气多了,茅草屋,爱住不住。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毕竟别人的地盘,人家肯收留你就烧高香了,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亚非拉的兄弟一说。缅甸国王的白眼,这还不是朱由榔遇到的最大问题,他的最大问题是——吃饭问题。
  你刚跑过来,也算是客人,因为面子问题,请你吃个饭,那也是正常的。可是问题是,你长期赖着不走,几百号人,伙食开支实在是不小啊。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所以渐渐的,缅甸国王也就不给朱由榔送吃的了。这下子这帮吃白食的官员们抓瞎了,总不能饿死吧?
  人有人道,商有商道,生有生之道,凡是皆有道,有规矩,有方圆,有法则,有规程。
  这帮人在危机之下,果然成长的很快,他们也很快摇身一变,变成了“商人”,拿着自己的家当,和当地老百姓做起了生意。好不容易撑了一段时间,总算等到了秋收,缅甸国王家又有余粮了,送了点吃的过来,才算解决了吃饭问题。
  朱由榔在缅甸安顿下来之后,倒也没有忘记给李定国送信,送信的人找了几个月,好不容易找到了李定国。
  李定国一听老大跑到了国外,火冒三丈。——你说一国主,不在国内领导革命战争,你跑国外去干吗?
  所以他一合计,决定派人把朱由榔接回来,领导云南的游击战。
  李定国派白文选率领部队开到缅甸边境,准备把朱由榔弄回来。问题是双方语言也不是太通,那个地方的人本来也很野蛮,不太讲道理,结果一来二去,双方就打了起来。南明的部队作战经验丰富,缅甸这帮民兵自然不是对手,缅甸边防军被狂扁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